燕谈's Archiver

自觉的梦游人 发表于 2008-6-20 02:41

上海今年的一篇满分高考作文

时隔三年,上海终于出现了一篇真正的70分满分高考作文,而这篇高考作文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满分,后来经过专家组的激烈讨论,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朴实的文字赢得所有阅卷老师的赞赏,终于获得了70分的满分,专家称这是上海近年来高考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据介绍,2005年,本市高考曾出现了一篇满分作文,但专家认为那篇文章的观点有点偏激,作文得分为68分,因考生书写比较好,加了2分书写分,最后作文得分为70分。
不过,今年高考真正出现了一篇满分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描写作者对农民工子女的观察、关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感,获得所有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并赢得70分满分。
阅卷专家介绍,这篇满分作文在首轮评分中最高只获得68分,上海高考作文采用电脑阅卷,根据规则,一旦第一、第二位老师的评分超过规定误差,试卷会转到第三名老师处评分;若还是超过规定误差,则提交到作文阅卷组组长处评阅;仍有歧义的,拿到阅卷中心组仲裁。这篇文章后来在阅卷中心组里被从头到尾朗读一遍,有些专家当场被感动,中心组专家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给这篇文章满分,这篇文章也成为上海今年近10万份考卷中唯一的一篇满分作文。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分析今年的作文题目《他们》时指出,今年的命题作文激活思辨,作文题“他们”,构成整张试卷一个亮点。写“他们”,既使命题有效地与以往的各种习作区分出来,也是以全新的视角,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以多元视野关注社会。
阅卷专家分析说:“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
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
而文章的最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b]他们[/b]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b]阅卷老师点评:[/b]
满分作文有五大优点,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丙辰龙 发表于 2008-6-20 07:40

现在的孩子真了不起!:flowerd

人约黄昏后 发表于 2008-6-20 08:07

的确是一篇好文章,担当得起满分。:flowerd

九船城 发表于 2008-6-20 08:41

感谢楼主转贴。

小船悠悠 发表于 2008-6-20 08:45

等小外婆考完中考,俺让她好好看看这篇作文。

周泽雄 发表于 2008-6-20 10:02

喜欢这名人情脉脉的小才子。
“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就这句话,其中的量词,国内不少作家也会用错。我曾见过“一个老先生”和“一位罪犯”的说法。小才子不经意间却用得很地道。
昨晚在某论坛,见到一著名诗人的跟帖,为了恭维对方某个初创之功,他竟然说什么“你是始作俑者”。——把骂人话当成恭维话,可见基本功之薄弱。

采采卷耳 发表于 2008-6-20 10:27

:nothing_to_sayd 不觉得这篇作文是满分作文.
思路陈化,语感僵硬了些.

采采 发表于 2008-6-20 10:37

我也酸酸地说,这篇像是标准范文。写得是很好,但是好像太标准了些。
酸酸地说是因为换了我去考试,肯定不会有这位小朋友写得好。

采采卷耳 发表于 2008-6-20 10:39

比如结尾:
他们,终将成为我们------他们为什么要成为我们?从人格上讲,有歧视性.

采采卷耳 发表于 2008-6-20 10:57

学生的作文木有问题,问题应该是出现在教学上.:nothing_to_sayd

周泽雄 发表于 2008-6-20 13:49

作文评分的标准,体现在老师的日常灌输里。只要学生的作文符合这个标准,就应该得高分。
当然,他们这个标准本身是有问题的,卷耳MM说得对:“学生的作文木有问题,问题应该是出现在教学上。”
篇末点题,篇末提升意义,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坚持灌输的写作大法。我本人对此颇为厌恶,但我也得说,按照他们的标准,这就是优秀。

自觉的梦游人 发表于 2008-6-20 22:27

作文表達了思想,不一定是各位喜歡的思想,但是是考生的思想。對於這一點,評判不能太多打入自己的思想標準的印記。作爲一篇作文,我更喜歡他的文字表達,應該講他的寫作技巧是與這個高分相配的。

采采卷耳 发表于 2008-6-21 10:48

2008年江西高考零分作文

太强悍了:2008年江西高考零分作文

作文题:
以07洞庭湖鼠灾为背景,要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八百字以上。







附:0分卷:

《叽叽和嘎嘎》

田鼠口吻——

叽叽叽叽叽

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叽叽

叽叽

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叽叽



天敌回信——

嘎嘎嘎嘎嘎嘎

嘎嘎 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嘎嘎嘎嘎

嘎嘎
:21d :cry1d

丙辰龙 发表于 2008-6-22 08:52

一篇不及格的高考满分作文

◎王晓渔


  底层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关注底层成为集体表演,那就会适得其反,只能导致对底层问题的冷漠。


  2008年,在近10万份上海高考考卷中出现一篇满分作文,这也是2006年以来上海高考惟一一篇满分作文。据说这篇文章在阅卷中心组里被从头到尾朗读一遍,有些专家当场被感动,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给这篇文章满分(《东方早报》6月19日)。


  我最初对这篇满分作文充满期待,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这种疑问同时也是一种思考,遗憾的是,接着读下去,没有惊喜,反而非常失望。文章除了文字通顺,并无太多新意,只能说是一篇不及格的高考满分作文。


  这两年,文坛盛行“底层写作”,即以弱势群体为对象的写作。这篇作文也可以称为“底层作文”,可惜它几乎集中了“底层写作”的所有弱点。文章中的“底层”是想象的、“同情”是抽象的。作者对“他们”并不了解,只能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里描述“他们”。城乡二元对立的问题确实存在于当下中国,可是,作者把乡村田园化,称“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又把城市地狱化,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与其说是“他们”的感受,不如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患上“怀乡病”的城市人的感受。作者忽视了这么一悖论,为什么城市拒绝“他们”,“他们”却涌向城市?文章提到“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这与乡村田园化、城市地狱化的描述恰恰是冲突的。


  阿伦特曾经说过,同情只有在针对具体个体时才可能,针对大众时它就变成了抽象的,甚至产生灾难性影响的东西,当对同情的克制能力被破坏,便产生了意欲以极端手段铲除不幸的倾向。除了“以极端手段铲除不幸的倾向”,还会出现另一种现象,即对同情对象以及同情本身的无限赞美。这种赞美给同情对象允诺一个远景,然后让他们忍耐现状。这篇满分作文不仅充满对抽象的“他们”的同情,即使面对具体个体,作者的同情依然是抽象的。文章讲到:“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对小姑娘的同情,升华成对“他们的成长”的感动。在记者面前,这个小姑娘有没有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她是不是按照预设的标准答案回答?在回到家乡和留在城市之间,小姑娘能否自由选择?作者没有考虑这些问题,而是差点落下泪水,这种泪水是善良的,也是天真的,更是无力的。事实上,小姑娘根本没有决定留在城市的权利,她对乡村的选择是被动的,甚至称不上选择,只是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如果可以自由选择,至少一半以上的“他们”会选择留在备受歧视的城市,而不是牧歌式的乡村。


  重要的不是歌颂田园,也不是歌颂背井离乡的“他们”,而是思考为什么“他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愿意生活的地方,并且拥有尊严、不被歧视地生活。作者也提到户口和暂住证的区别,这些都被“虽然……但是……”一略而过,“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这种“虽然……但是……”逻辑恰恰是对底层问题的回避,以望梅止渴的方式抹去种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篇末“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只是一句美丽的口号,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更有可能的是“他们,永远成为不了我们”。


  “底层写作”并非一无是处,可是这篇获得满分的“底层作文”仅仅表达了想象的底层和抽象的同情,以“虽然……但是……”的逻辑抹去实质性的问题,以抒情代替思考,堪称“底层写作”的失败范例。在这里,我不想苛求这位作者,对于一位18岁上下的学生,不能要求太多。让人困惑的是,为何久经考验的阅卷专家会被这篇只是道德表态的文章感动?为什么他们对这种“底层作文”不加反思地全盘接受?高考满分作文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将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写作模式,据报道,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已经把这篇文章视为范文。底层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关注底层成为集体表演,那就会适得其反,只能导致对底层问题的冷漠。

转自南都

闲人一名 发表于 2008-6-22 10:48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缘何令整个社会为之欣喜?  
2008年06月21日 15:26:27  来源:大河报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已结束,一篇罕见的满分作文新鲜出炉。以“他们”为题,作者通过富有真情实感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18岁青年眼中的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的群体形象。

    从高考作文水平的角度考量,这篇“他们”的文本价值无须赘述,相信大家读过文章之后自会产生公正的评价。而我在这里试图探讨的,是如何跳出文本价值看待这篇文章,以及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一个高三考生有这样的文字功底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虽属杰出,但到底也并非稀奇,其最为人激赏之处在于蕴含着的情感力量、人文精神乃至一种可贵的社会责任感。这些东西来自哪里?我不认为它们仅仅是来自考试时的凭空想像,我更愿意相信它们是建立在一贯的行为意识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他(她)并不仅仅在考试时想起了他们,他(她)平日里一定也一直关注着他们,想着他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热衷于以年代为梯次,描画群体形象。“80后”常常被描述为“注重自我甚于关心他人”、“欠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度”,而“90后”在这一点上更是接近于“80后”的“升级版”。对此,我们一方面要说,这种粗线条的定位并不具有明确的社会学意义,甚至难免落入以偏概全的窠臼,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看到社会对现今青少年群体所表现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取向的某种担忧。

    正因为这样,这篇出自“90后”之手的文章才更加显现出其超越文本的价值。它的作者似乎迫切地想告诉我们:“我们不是你们想像的那样,我们的眼中并不只有我们自己!我们有思想力,我们也有责任感。”巧合的是,在这次地震灾难中,我们发现,有太多的“80后”乃至“90后”,用他们的行动表达着类似的声音。

    这是一篇应试作文,但我更乐于将它视作素质教育的范本而非应试教育的产物。对于教育界包括我们整个社会而言,除了为之欣喜,恐怕还应该从中寻找更多的启示——应试教育毕竟还是目前中国教育体制的普遍表现形态,题山题海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学生通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淹没了他们对于其他很多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我们是不是需要思考一下:倘若“注重自我”果真是“80后”或“90后”的群体特征,那么,这究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还是我们做了些什么——或没做什么,而使他们变成了这个样子?

    在以“他们”命题高考作文的那一刻,良苦用心其实已经显现。真的很希望这能成为一次契机,让更多的“他们”受到应有的关注。因为,他们的现在不一定是我们的现在,但他们的未来一定是我们的未来。(许莽)

阿吕 发表于 2008-6-25 02:29

14楼的文章写得好。15楼的境界就差得很远了,居然视该文为素质教育的产物,这种走眼只能说明作者自己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了。

刘彦昆 发表于 2008-6-26 11:36

北京08年高考零分作文

题目:“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盛夏,夜,深夜。

  景山山颠。

  山上有人,两个人,一男一女。

  这两人就是当今武林名声最响的两位杀手,男的名秋细雨,女的叫叶闲花,江湖人称“细雨闲花”。

  诗人刘长卿曾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来描述这两个可怕的杀手。细雨湿衣,湿衣的是鲜血;闲花落地,落地的是人头。这两人杀人来无影去无踪,如果他们想杀你,当你还没看到他们人影没听到他们声音的时候,你就已经死了。

  秋细雨三天前接到一份帖子,指名要杀叶闲花。事成之后,不但有三百万两冥币,更可以让他在“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中担任曹雪芹的角色!

  但是杀死叶闲花比杀死比尔还要困难得多。

  江湖中没有一个人清楚叶闲花的武功来历,性格脾气,但是每个人都知道叶闲花的故事。

  叶闲花有一双迷人的大眼睛,据说她曾一动不动地瞪死过赵薇和高圆圆,而那一年她才十七岁。

  叶闲花声音有如黄莺般幽婉醉人,传说听过她说话后林志玲身体酥麻了整整一年,你说要不要命?

  叶闲花轻功独步武林,踏雪无痕,落地无声,号称超过当年青翼蝠王韦一笑。有人见她上星期在高速公路上偷了刘翔奥运会入场证,刘翔追出一万公里最后被活活累倒。

  一般人听到叶闲花的故事早就吓得去买尿不湿了,但是秋细雨没有去买。

  秋细雨不是一般人。

  他知道,杀人不但要靠技术,还要拼人品!

  秋细雨很镇定,他正用一把指甲刀修整着手指甲,他的手指修长有力。

  他要等待,等待对方先沉不住气。高手相争,不允许一丝一毫的失误,先沉不住气的人就会露出破绽。

  致命的破绽!

  因此秋细雨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玩弄着指甲刀。

  没想到叶闲花更是好整以暇,自己悠然自得地涂口红,喷香水。

  秋细雨只好先发制人,道:“你知道我找你出来是为什么。”

  叶闲花温柔道:“在我们动手之前,不能先谈谈么?”

  秋细雨道:“我是来杀人的,不是来聊天的。”

  叶闲花道:“你有把握杀我?”

  秋细雨道:“我从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叶闲花道:“我要提醒你一件事。”

  秋细雨道:“你说。”

  叶闲花道:“百晓生作杀手谱,小女子是杀手榜排名第一,阁下区区第二,你真能杀得了我么?”

  秋细雨道:“我也要提醒你一件事。”

  叶闲花道:“你说。”

  秋细雨道:“论杀手实力,我本在你之前,只是那次排名百晓生采用了短信投票系统,中国‘花痴’人数过于庞大才让你得了第一。”

  叶闲花的脸色一变,道:“我更要提醒你,我的粉丝团叫‘花粉’,不叫‘花痴’!”

  秋细雨道:“我最后要提醒你,你的那些‘花粉’全都是花痴。还有,我们已经跑题了。”

  叶闲花道:“我们这样拼命厮杀,你难道不怕麻烦么?”

  秋细雨道:“你以后再也不用怕麻烦了,天下只有一种人永远不怕麻烦,死人!”

  叶闲花道:“这么说你非逼我出手不可?”

  秋细雨没有回答,他已不用回答。

  秋细雨道:“亮兵器!”

  叶闲花道:“我用刀。”

  秋细雨道:“你用刀?刀在何处?”

  叶闲花道:“我就是刀!”

  叶闲花露出甜甜的笑容,忽然间褪下了自己的衣服,全身上下只剩下蕾丝比基尼和黑色丝袜。

叶闲花的脸美得让人窒息,再配上这样的身材,这样的服饰,充满了一种原始的诱惑力。

  她的眼睛会说话,她的媚笑会说话,她的手,她的胸膛,她的腿……她身上每分每寸都会说话。

  她知道,只要是个不瞎的男人,现在肯定会被她迷得神魂颠倒。

  秋细雨是个男人,而且是个不瞎的男人。

  可他现在却偏偏好像瞎了一样,完全无动于衷。

  他知道,美丽的女人是一把刀,当你沉醉的时候,刀就会切进你的胸口。

  秋细雨沉吟道:“我只想问你一件事。”

  叶闲花娇笑着:“请讲。”

  秋细雨道:“大夏天的,穿这么少你丫不怕蚊子叮啊?”

  叶闲花沉默了半晌,幽幽地道:“你一定以为刚才我在喷香水,是不是?我告诉你,我喷的是六神花露水!”

  叶闲花又道:“不过这不是普通的六神,是我特别提炼的药水,无色无味无毒,不过却会慢慢扩散在空气中,闻到它的人会四肢麻痹不能动弹。”

  秋细雨一惊,忽然觉得身体已经麻木不听使唤,不由得一身冷汗。

  叶闲花又道:“你以为我和你扯淡是因为我害怕,以为我脱掉衣服是想色诱你,其实这都是为了拖延时间让药水能扩散到你周围。”

  秋细雨面上不动声色,道:“难道你自己不怕药水的厉害?”

  叶闲花得意地道:“一开始我涂的口红就是解药,所以我仍然可以自_由行动。”

  叶闲花逼视着秋细雨,问道:“现在你还认为你能杀了我么?”

  秋细雨道:“我能。”

  叶闲花道:“你不能动而我能动,你却能杀了我,这不是很好笑么?”

  秋细雨道:“是很好笑,但是你一定会被我杀死。”

  叶闲花道:“为什么我会被你杀死?”

  秋细雨忽然反问道:“飞刀能不能杀人?”

  叶闲花道:“好像能。”

  秋细雨道:“我有没有手?”

  叶闲花道:“的确有。”

  秋细雨道:“我手上有没有刀?”

  叶闲花道:“你手上好像只有指甲刀。”

  秋细雨道:“足够了。”

  叶闲花道:“足够了?”

  秋细雨道:“我有手有刀,就能置人死地。”

  叶闲花道:“指甲刀也能杀人?实在可笑!”

  秋细雨道:“以前江湖中有七十三个人觉得我这把指甲刀很可笑。”

  叶闲花道:“现在呢?”

  秋细雨道:“现在人都已死了,死在这把刀下。”

  叶闲花道:“你的手还能动?”

  秋细雨道:“你要不要试试?”

 叶闲花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忽然间,她已出手!

  一招“冒牌九阴白骨爪”直逼秋细雨天灵盖,这一招她已练过七年四个月零二十九天,她完全有把握相信没有任何人可以抵挡得了这一招。

  可这一次她错了。

  刀光一闪,“盗版小李飞刀”已插入她的咽喉。

  她到死也不相信,一把指甲刀可以要了她的命!

  闲花终于落地!

  三个时辰后,药水的药效渐渐淡去,秋细雨终于可以动弹了。

  望着叶闲花的尸体,秋细雨道:“虽然你已经死了,但是我还要告诉你两件事。第一,我一直用甲刀修整着手指甲是为了调整手和刀之间的同步率,说白了就是找手感。第二,我杀你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钱或者名利。”

 一边说,秋细雨一边从叶闲花衣服的口袋里搜出了刘翔的奥运会入场证。

  秋细雨坚定地说:“我爱北京,我要看奥运!”

梅吟雪 发表于 2008-6-26 21:30

王晓渔分析得好。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