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阿 剛剛辛苦寫了一大堆按錯一個鍵突然都沒了!! [/quote]
可惜啊,白白辛苦了,同情ing~~~其实只要摁一下“数据恢复”键,就在“发表回复”的右面。
14.11.2008
早晨口渴 喝上個月剩下的葡萄汁 聞起來有異香 並沒在意 結果是葡萄汁自然發酵變成了葡萄酒 清早貪杯 搞得一早上暈糊糊 西藥 西藥公司 商品壟斷 西醫診斷 儀式化……全部暈乎乎 老師期待的目光迎來我的醉眼迷茫……給儒學學社邀請了學院的教授講座 中午收郵件得到設備部門反饋 說可以給我借投影器材 松口氣 這位教授異常厲害 年事雖高心態卻很開放 聽我説在christian union裏被問及中國有無聖經之類的情況 鼓勵我寫一篇論文研究christian union...她的丈夫也是本係名教 宗教與儀式課程上曾出任特邀嘉賓介紹他的田野調查 說是在50年前做的 “對 50年前 我是個老頭子了” 被提問是否會去做過對比 答曰沒有 “我太老了走不動了……” 夫妻雙方在人格和學朮上強強聯手的理想案例 讓大家豔羨不已 (尤其本係大多學生為未婚女,當然也有許多媽媽級人物 經常不來上課 理由是“我兒子病了”云云……)
晚上華人教會團契講中國文化與基督教 太大的題目 從我本身而言 老木匠對我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而且我又很避諱基督徒基督教中心論的排他傾向(也許是本科學習的影響 希望是良性影響) 因此十分矛盾 另外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是本科時代一直在討論的東西 看到華人教會裏有一些個別類似的傾向 和國内民族主義聯合 更讓這個問題複雜 請諸位指教
另外一點就是 曾經和老師討論 天主教的包容性和大公性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新教 本來就是protestant 違抗 斷言的意思 縂有點決斷的感覺 在國内和天主教接觸密切 就算魯莽問起修士或神父一些宗教敏感問題 他們的回答也總是平和寬博讓人敬佩 而新教 比如韓國新教教會致力於收復聖地 不惜在西北民族學院紮營打入敵人内部 又比如前幾年韓國傳教團在中東被撕票事件 爲什麽不能包容些 允許多元多樣和自由選擇存在呢 這也是我一直抵觸用言語傳福音的原因之一 也是現在在華人教會感覺尷尬的原因之一
每天都有問題 也是每天都有收穫
昨天討論班結束后導師問起大家想怎麽一起慶祝新年 我提議找幾個薩滿來做法 因爲人類學麽 就要人類學一點……一陣奇思妙想 又說“我們可以在半夜在月光下集合 點上火……” 一度為選擇人類學而非神學懊悔 但現在真的非常喜歡所學之學和所有同僚 在這裡沒有人論斷你有多怪異 這裡人人都怪異 而且享受並自豪於做一個怪異的人
下午寫申請博士要用的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其他材料都準備妥當了)找出去年申請時寫的 把第一句話"three years ago i made a life-changing decision to pursue religious studies"(三年前我做了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去學習宗教學)改成"four years ago...."(四年前blabla)因爲時間這個特殊的東西 再次對自己作了個檢查:是否努力了 是否誠實了 是否後悔過 接下來的路要怎麽走?
接下來的路要怎麽走?
[[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8-11-15 06:52 编辑 [/i]] 饮食小心啊,看了第一段就心疼起来。 [quote]原帖由 [i]自觉的梦游人[/i] 于 2008-11-15 07:10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1212&ptid=87325][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饮食小心啊,看了第一段就心疼起来。 [/quote]
囘夢游叔:變成酒的葡萄汁很好喝! 小榔头的日记越来越好看了!:flowerd :flowerd :54tb :54tb :54tb :54tb
我是要送这样的大花的!!!:0tb
回复 65楼 的帖子
小丫头,木匠心疼得说不出一句话,你还要犟嘴,做叔的只有摆出爷叔面孔了,下不为例,不许再喝了。:angerd15.11.2008
從日本教會的音樂晚會回來 吃夠了壽司 實在是非常過癮回來上網與華人教會某同胞擡槓 回想回來路上和蘇格蘭老伯的談話 總之 還是希望可以寬容再寬容 開放再開放 open minded is the very important thing for Chinese students 强烈要求上PP!:6d :6d :6d 在這裡沒有人論斷你有多怪異 這裡人人都怪異 而且享受並自豪於做一個怪異的人
--------------------------
说得太好了!一个每个个体都是自由选择,远离功利,尽情发展的社会环境,才是美好的。
读着小榔头的文字(尤其喜欢不打标点的风格),以及大家为着纯粹的学术问题深入探讨的状态,这不就是生命中最宝贵的此在吗?古人所言的乐而忘忧吗?很羡慕,可惜俺无能置喙。不像我们律师,接近的是这个世界上的险恶与算计,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给我们金钱的事主去算计。前几天在庭上和一个老律师干上了,心知肚明他在撒谎,不过他仍然可以义正严词,哈哈。所以,我们干的是魔鬼的事情,我们需要的只是从工作中迅速撤回,把撒旦归于撒旦,回到人间~。
愛丁堡追思日那天一個當地教會的佈道詞
放在該教會網站上共享了 貼下來和大家分享 今天的佈道詞更引人深思 要過幾天才能上網查到今天太晚了先不翻譯了 過幾天來……
Sermon Sunday 9th November, 2008
Lessons Isaiah 25: 1 – 9 Revelation 22: 1 – 5 St Matthew 5: 38 – 48
Prayer of Illumination
Let us pray.
Almighty God, in whom is hid all the treasures of wisdom and knowledge; open our eyes that
we may behold wondrous things out of Your law; and give us grace that we may clearly
understand and heartily choose the way of Your commandments; 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 Amen.
On 13th May, 1940 the Prime Minister, Winston Churchill, entered the House of
Commons to make a brief speech about forming an administration consisting of
members from all the major parties. His speech concluded with these, now
famous, words:
I say to the House as I said to ministers who have joined this
government, [b]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b]
[b]sweat.[/b] We have before us an ordeal of the most grievous kind.
We have before us many, many months of struggle and suffering.
[b]You ask, what is our policy? I say it is to wage war by land, sea[/b]
[b]and air.[/b] War with all our might and with all the strength God
has given us, and to wage war against a monstrous tyranny never
surpassed in the dark and lamentable catalogue of human crime.
That is our policy.
[b]You ask, what is our aim? I can answer in one word. It is victory.[/b]
Victory at all costs; victory in spite of all terrors; victory, however
long and hard the road may be, for without victory there is no survival.
I take up my task in buoyancy and hope. I feel sure that our cause
will not be suffered to fail among men. I feel entitled at this juncture,
at this time, to claim the aid of all and to say, ‘Come, then, let us go
forward together with our united strength.’
Churchill delivered many memorable speeches and that was surely one of them:
Our policy is to wage war: war with all our might, war with all our strength.
Our aim is victory at all costs. This speech and these words are moving and
dramatic. They stir the heart and soul and fire the imagination. This is oratory
at its best. Surely these words and many like them from the Prime Minister
gave our people and our armed forces confidence and hope in the midst of war.
Churchill’s speeches were often, though not always, rousing, inspirational and
truly gifted, but why do we bring our need to remember war, conflict and
human suffering into Church and into our worship?
On 8th December, 1941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appeared before the US
Congress asking for a declaration of war. Roosevelt said:
Mr Vice President, Mr Speaker, members of the Senate and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Yesterday, December 7, 1941 – a date that will live in infamy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 suddenly and deliberately attacked by
naval and air forces of the Empire of Japan.
The attack yesterday on the Hawaiian Island has caused severe damage
to American naval and military forces. I regret to tell you that very
many American lives have been lost. In addition, American ships
have been reported torpedoed on the high seas between San Francisco
and Honolulu.
Yesterda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lso launched an attack against
Malaya. Last night Japanese forces attacked Hong Kong. Last night
Japanese forces attacked Guam. Last night Japanese forces attacked
the Philippine Islands. Last night the Japanese attacked Wake
Island. And this morning the Japanese attacked Midway Island.
Hostilities exist. There is no blinking at the fact that our people,
our territory and our interests are in grave danger.
With confidence in our armed forces, with the unbounded determination
of our people, we will gain the inevitable triumph. So help us God.
I ask that the Congress declare that since the unprovoked and dastardly
attack by Japan on Sunday, December 7, 1941, a state of war has
existed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Japanese Empire.
These words are almost sixty-seven years old but they have lost nothing of their
import and potency, of their gravity and magnitude. Eloquent as they may be,
these words spoken by the leader of such a powerful nation are frightening but
why do we bring our need to remember war, conflict and human suffering into
Church and into our worship?
In his Sonnets from China, W H Auden remembers the massacre of Nanking as
well as the systematic cold-blooded murder of Dachau. Auden wrote:
Here war is harmless like a monument:
a telephone is talking to a man;
flags on a map declare that troops were sent;
a boy brings milk in bowls. There is a plan
For living men in terror of their lives
who thirst at nine who were to thirst at noon,
who can be lost and are, who miss their wives
And, unlike an idea, can die too soon.
Yet ideas can be true, although men die:
for we have seen a myriad faces
Ecstatic from one lie,
And maps can really point to places
where life is evil now.
Nanking. Dachau.
In December, 1937, the Japanese Imperial Army marched into China’s capital
city of Nanking and proceeded to murder 300,000 out of 600,000 civilians and
soldiers in the city. The six weeks of carnage would become known as the
Rape of Nanking or the Nanking Massacre and represented the single worst
atrocity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era in either the European or Pacific theatre of
war. The brutality was shocking by any standard. Political leaders in America
and Britain remained focussed on the worsening situation in Europe. One
westerner in Nanking at the time described the city as ‘hell on earth,’ while
another said, ‘I did not imagine that such cruel people existed in the modern
world.’ It is truly sobering to think that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these
atrocities took place within living memory but why do we bring these
remembrances into Church and into our worship?
In his book, Their Darkest Hour, Laurence Rees recounts the story of a man
called Peter Lee. Lee joined the RAF in 1939. He was a supply officer in the
Far East and by 1942 he was caught and imprisoned by the Japanese. Over the
course of his imprisonment, he was held in four jails, in Java, Singapore and, in
Jesselton in North Borneo and finally in Sandakan, in north eastern Borneo.
Peter Lee said of Sandakan:
Many of our men died in the early days in Sandakan because they
were really too far gone after the experiences of Jesselton to make
a recovery. I can remember every day I used to go and see our men
in the sick bays. And you’d find a young man that I’d known as a
typical example of young British manhood – fit as a fiddle in Singapore –
and you’d either find them horribly emaciated, ghosts of their
former self, or incredibly bloated with beriberi....People who reached
that degree of malnutrition and illness, they didn’t recover.
Japanese soldiers, known as ‘bashers’, were said to ‘smash’ the British about.
Peter Lee survived partly by good fortune and because, he said, he let go of
hatred, let go of anger and banished self-pity. He looked for the positive in
each moment but in light of all that he saw, he said, ‘My considered opinion,
over the whole range of our experience, was that the Japanese treatment of
prisoners of war was brutal, sadistic and uncivilised.’ In 1943, there were 2500
POWs in Sandakan, 1800 Australians and 700 British. By the end of the war,
only six Australians survived. Every single one of the 700 British prisoners
had died. Peter Lee had known many of those men. The author, Laurence
Rees, states:
With hindsight, of course, we can see that all the pre-conditions
for this crime existed within the Japanese Imperial Army: the
Japanese contempt for prisoners of war, their own belief that to
surrender was contemptible, the brutality that pervaded the administrative
and leadership structure of the military and the Japanese desire
to work POWs like beasts of burden on starvation rations. Given all
this, an atrocity like Sandakan was always possible.
[b]Why bring our need or desire to remember the absolute horror of war, conflict[/b]
[b]and human suffering into Church and into our worship?[/b]
Though war can bring out of men and women heroism, bravery and devotion to
comrades the likes of which no peace-time pursuit can match, the ghastliness of
war is intolerable and too high a price for any heroism or glory that it might on
occasion yield. Each week when we come to Church and to worship we bring
with us our burdens and brokenness, our failures and flaws as well as our hopes
and dreams, loves and interests. In prayer and silence, in song and mediation,
we bring them all and lay them down before God, before the throne of grace.
At no time is humanity more broken, more barbaric and more in need of divine
salvation, healing, wholeness and forgiveness than in our propensity to hate,
diminish others and perpetrate war against fellow human beings, fellow bearers
of the divine image. It would be ludicrous if we could not bring our
brokenness, in all its manifestations, before the throne of grace. We present
our suffering and we pray for healing. We present our sinfulness, pray for
forgiveness and for the wisdom and understanding to listen and learn from God.
Jesus said, ‘Love your enemies, bless them that curse you, do good to them that
hate you, and pray for them that despitefully use you, and persecute you.’ I do
not pretend that these words are ever easy to deliver. I do not doubt that the
demand of these words is above and beyond what is humanly possible for many
of us, but these are the words of God. When I hear these words I feel in my
heart that these are the words of God: only God could say these words, truly
mean them, and faithfully and in all circumstances live them out. The morality
and ethics of these words lift us all the way up to heaven. I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we are told that, at the throne of God, there shall be no more curse,
there will be the healing of the nations and we shall see God’s face. The
prophet, Isaiah, wrote:
O LORD, thou art my God; I will exalt thee,
I will praise thy name; for thou hast done
wonderful things; thy counsels of old are
faithfulness and truth.
In meditation, in dream, in trance, the prophet’s vision has been directed to
heaven: he praises the name of God, he pledges his devotion to God, and he
recites the wonderful things which God can do. Perhaps the gulf between
human brokenness and God’s wholeness is nowhere more exposed than on this
Sunday, on [b][u]Remembrance Sunday[/u][/b], and for that reason it is right, proper and our
duty as Christians to bring our need and desire to remember war, conflict and
human suffering into Church and into our worship. God is our solace, our
companion, lover and friend: He is our refuge and our strength, a present help
in time of trouble.
Amen.
[[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8-11-17 08:48 编辑 [/i]]
16.11.2008
還是忍不住來説幾句——汗 剛才洗澡的時候想到很多 現在都忘了。。。今天有點累 就總結一下最近的感受:不知道是華人出了問題 還是基督教出了問題 還是神學研究出了問題?實在是最近的一個感嘆…… 强帖留名 [quote]原帖由 [i]小榔头[/i] 于 2008-11-17 08:45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1683&ptid=87325][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還是忍不住來説幾句——汗 剛才洗澡的時候想到很多 現在都忘了。。。今天有點累 就總結一下最近的感受:不知道是華人出了問題 還是基督教出了問題 還是神學研究出了問題?
實在是最近的一個感嘆…… [/quote]
都有问题,也就都没有了问题。这就是世界,这就是生活。 [quote]原帖由 [i]心中有刀[/i] 于 2008-11-14 23:50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1172&ptid=87325][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楼上是够迷糊的。去睡两会儿吧。 [/quote]
前辈,你的刀能不能别老拿出来显摆啊?
我现在就很少抽刀了。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i] 本帖最后由 psyzjs 于 2008-11-17 10:16 编辑 [/i]]
19.11.2008
昨天晚上犯了大錯 請自己係裏的教授來講課 但是忘了給本係同學發群信邀請 很遺憾另外通過講座深刻發現 在這位專攻中國古代科技和女性問題的教授 我真是對中國文化無知頭頂
這個儒學學社的活動裏 終于認識了至今爲止我認識的第一位愛丁堡人 而且也是學人類學的 今年第一年本科生 很巧
他的名字是malcolm 典型的蘇格蘭名字 他說他父親在大學教書 因爲記不住亞洲人的名字 全給他們取了蘇格蘭名字……
他還有同學要租房子 正好可以和我合租 在等音訊
早上幫我還了器材 忘了請他喝咖啡答謝
上課之前和同學在common room聊天 大家一致覺得還不知道什麽是人類學就要寫論文了……下午搜了幾個聖誕期間的兼職 發了兩封信 等等結果
鈎坏了第N雙襪子 對自己無語……
晚上去Koepping博士傢吃飯 是神學院一直在旁聽一門叫[亞洲教會與神學]的課的老師 也是本來神學院給我配的導師 很風趣的老太太 查了一下地圖 希望不要迷路 看看天色又暗下來 希望不至於狼狽
[[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8-11-20 00:19 编辑 [/i]]
建议小榔头博士研究课题的方向
比较文化人类学怎么样?感兴趣吗?将来无论是进公司或机构做事,还是留在大学里做研究或教书,“钱途”和“前途”都大大的!
可怜大树是个视“前途”甚于“钱途”的人,不讲也罢! 從老師傢回來 非常開心 去的時候花了點時間 老師傢原來在中心草坪附近 是富人區 從來沒去過……
很好的房子 帶了瓶酒過去 大家就喝酒聊天
吃的很簡單 就是意大利面配蘑菇豬肝醬 然後是奶油布丁 奶油布丁有個故事:老師的冰箱上貼滿女兒和她的照片(雙胞胎均畢業于牛津)但是沒有她丈夫 可見有問題 就沒問 後來吃布丁時她自己講起 最初和丈夫離婚后的十天裏她什麽都吃不下也睡不著 全靠布丁救命 各種布丁 因爲布丁是嬰兒時吃的東西 有一種帶來安全感的象徵和回憶 能夠平復心情 光是這一點就讓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食物和人……
另外幾個都是神學院的博士生 大部分已經是按立的牧師了 都拖兒帶女的來到愛丁堡 回去時一位韓國牧師陪我步行 說起他自己的精力 很享受現在在愛丁堡的生活 只有學習和家庭 雖然很窮 忍不住很感觸地說but spiritually you are very rich(精神上非常富足)互相感嘆一番
他太太剛生了第二個兒子 於是想到最近在寫的論文 問他是否有胎教 因爲想知道胎兒記憶的問題(不知道胎教怎麽說 就用了education during fetal period 好在他也能聼懂……)他說的確 當時他和太太一直給肚子裏的寶寶念聖經唱讚美詩 結果第二個兒子性格非常溫柔 還是一個不能在醫學上證明的問題 但是我們都習慣相信 正巧他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 在加州念碩士的時候論文寫的就是死嬰是否可以上天堂 和我在想的胎兒是否有靈魂實際也是一個問題 這也是天主教禁止墮胎的原因 因爲天主教看來靈魂在生命形成的最初就存在了 總值是一個永遠的爭論 雖然感興趣 但是目前我還是沒想到合適的切入點 雖然下個月就要交論文了……
愉快的夜晚 只是天氣更冷了 對蘇格蘭的感覺從walter scott筆下的ivanhoe艾凡赫轉到呼嘯山莊了 雖然那是英格蘭…… 或许我受科学训练久了,考虑问题的解决总是希望能往可实证的,变量可操纵的方向靠。
所以,小榔头你如果想快速突破的话,有两种其它非实验方法可以用:观察和统计,其实都是数据搜集的方法,这个应该是不难的,因为通过访谈或文本分析得到的结果总显得缺乏说服力且不可靠。
請大家給與意見
論文還沒寫完 博士申請已經開始 本來打定申請神學對人工智能的回應 現在經過旁聽亞洲神學課程 結合在這裡的一些感受 本土神學 contextual theology這個方向又在強烈地召喚我 找老師寫了推進信 又麻煩老師改 真是很不好意思 但還是無法決定應該如何選擇 本土神學的研究計劃也似乎來不及寫請大家給與意見和建議…… [quote]原帖由 [i]小榔头[/i] 于 2008-11-21 20:01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3019&ptid=87325][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論文還沒寫完 博士申請已經開始 本來打定申請神學對人工智能的回應 現在經過旁聽亞洲神學課程 結合在這裡的一些感受 本土神學 contextual theology這個方向又在強烈地召喚我 找老師寫了推進信 又麻煩老師改 真是很不好意思 但還是無法決定應該如何選擇 本土神學的研究計劃也似乎來不及寫
請大家給與意見和建議…… [/quote]
小榔头,我不主张你学神学,出来在欧美还好一点,在国内就业会受很大限制,与其如此,还不如去学哲学。以你现在的专业方向,还是[b]文化人类学或社会学[/b]较好。如果转入心理学领域的话,你没有实验研究和神经科学方面的基础和专业训练,将来是要吃大亏的。
仅供参考。 [quote]原帖由 [i]小榔头[/i] 于 2008-11-21 20:01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3019&ptid=87325][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論文還沒寫完 博士申請已經開始 本來打定申請神學對人工智能的回應 現在經過旁聽亞洲神學課程 結合在這裡的一些感受 本土神學 contextual theology這個方向又在強烈地召喚我 找老師寫了推進信 又麻煩老師改 真是很不好意思 但還是無法決定應該如何選擇 本土神學的研究計劃也似乎來不及寫
請大家給與意見和建議…… [/quote]
給老師寫信說下午李維士特勞斯100周年生日慶祝上是否可以聊一聊聼聼她的建議 結果收到回信:the birthday party is next friday(生日派對是下個週五)
.... 俺一窍不通,只强贴留名:happyd 读完留个书签。
contextual theology指什么?为什么要翻译成“本土神学”?我比较外行,有点迷惑。
这一点上同意大树的看法。假如将来还是要回国工作的话,还是要考虑一下国内的情况。
22.11.2008
煮一鍋粥寫論文 論文也寫得跟一鍋粥似的...見一個潛在的房客 搞了半天他才17嵗 半土耳其半蘇格蘭人 現在在學校附近的土耳其快餐店打工 可能會申請愛大來讀書--搞咩阿 和他簽合同我是不是還要找他監護人?....
然後咨詢神學院前輩兼華人教會傳道 實在不善與陌生人交流内在想法 然究竟有收穫 非常感激
晚上去學院寫論文 遇見日本同學瞳 在公共房間開懷大吃 論文進展甚微
公共房間有冰箱有暖氣有熱水有廚柜有沙發和地毯 學院又有浴室 以後真是可以在這裡過夜了... 谢谢大家的回复:)
回想一下 虽然经历短暂 但始终力求审慎且有理 终于没有让家人太过担心
现在也是持之以恒的努力着 还是同一个逻辑下面的路 只是不习惯和别人作解释
洋人常道中国女孩子看起来总比实际年龄小很多(去买酒都要被查护照) 但自己知道毕竟蹉跎不起
有一位前辈曾经说过 [何时才能恢复我玫瑰花般的容颜....]
[真理使爾自由]
上週在神學院旁聽課程時又讀到丁光訓(K.H.TING)的自白,幾周來情緒悲哀。時境變遷 終于體會到其中滋味屢屢劫難中喪生無數 丁活了下來 中國尚有公開教會 於是衆矢之的便是有的放矢 而丁所致力於成全的理想和信仰 好比錢文忠提過的汪精衛等人可謂[先烈] 為成全中華文化之理想而曲綫救國 又是一個士的掙扎 過強的責任感在外人看來與理想主義差別甚微
其中苦心 至今才明白 我是否可以做到像他們那樣無論遭遇如何 仍存信望 又懂得把握尺度?
YMCA舊址在**南路123號 是一棟典型中西合併的精美建築 可惜年久失修 隔壁是上海最紅顔的教堂:蔣介石與宋美齡婚禮的沐恩堂moore memorial church 原是衛理公會 由鄔達克Laszlo Hudec設計建造 每一座堂都滿浸多少代人的回憶 在那樣的成全裏才可以稍作存留 沐恩堂的山牆上刻有[真理使爾自由] 那段年月裏 丁每次由YMCA經過沐恩堂 念到這句經文 不知有何思想 應該如何心碎 半個世紀后 我在異國他鄉 單是想到這一段 已不住淚流滿面
John 8:32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
32Then you will know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
約翰福音第八章第三十二節
爾識真理 真理釋爾
你們必曉得真理 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John 8:32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
32Then you will know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
約翰福音第八章第三十二節
爾識真理 真理釋爾
你們必曉得真理 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
这个好。
大树随心向往之而不及也。:15d
關於飲食文化
中午大家一起在超市買午飯時忍不住和法國同學梅蘭妮說:這裡的食物太糟糕了……作爲法國人 梅蘭妮深表同感 說她已開始和一个法國人 另外幾個別國人合租房子 午飯時間他們擺開所有食物正式開始用餐 發現沒有人回來“他們人呢 難道他們都不吃飯嗎 對法國人來說 午飯和晚飯都很重要 一定要大家圍坐 八道或者十二道菜……”對我來説 最震撼的事情是在老師傢吃飯 看到他們油炸花菜……簡直非常……未開化……
26.11.2008
昨天半夜和日本同學hitomi(“瞳”, 她給自己的msn名字是miss beautiful eyes 意思是美麗眼睛小姐...)一起走出學院大樓,路上酒鬼頗多,瞳小聲說很害怕 我說不要緊 可以先拿你電腦砸他 不行的話再拿我的……早上起來繼續寫論文 到中午趕去神學院參加他們的聖餐 見到了所有大牛 傳説中神學院最難搞定的老頭也在 一副就是很難搞定的樣子:黑色西裝 鮮紅領帶 長髮 坐在角落笑 結束后想找他的 結果他先走了 可惜了 和伊麗莎白聊天 說起丁光訓和上海教會 她很感興趣的問我準備怎麽從神學角度來看 結果當時太累腦子轉不過來 下午囘圖書館才想起來 急忙寫信
中午在神學院吃飯 去晚了 又只剩下兩鎊五的三明治 只好買了一個 加一塊巧克力 坐在古典華麗的神學院飯廳裏休息了一下 然後去中介那裏交房租 本周六可以搬入新傢!付掉老木匠1100英鎊 作孽……結果路上就開始下冰雹 被打了個半死 回到學院泡咖啡 去圖書館路上又遇冰雹……
喝完咖啡提神 和本科時候的哲學導師聯係 他在國内的時候就開始研究人工智能哲學 後來去美國讀博士後做的也是這個課題 今天把他當時的計劃發給我了 很有參考價值 發奮改完研究計劃 斗膽發給傳説中神學院最難搞的老教授 然後去圖書館食堂吃飯 大吃一頓香腸卷蔬菜湯和麵包 囘去收信 結果就看到老先生回復說很高興看到這篇研究計劃 希望我下周一能去他辦公室和他仔細聊聊 雖然只是聊聊 但畢竟踏出了第一步 希望一切順利 還是高興了一把
回家前去超市買果汁和梨 找到一種打折的酸果果汁 打折的水果賣完了 就賣了一種本地產的梨 回來繼續論文
[[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8-11-28 06:37 编辑 [/i]]
刚到苏格兰不久就引起老教授关注
小榔头真棒! 介于坛子里目前神学氛围几乎没有,也少见基督教背景的学者学人讲此类话题,建议小榔头在思辨学院开个神学讨论贴,从浅入深慢慢说起,让更多人了解基督教和信仰对于(国)人的价值。也让我们这些门外汉能多少窥得点“信”(立约)和“真”(存在)。回复 93楼 的帖子
这个主意好,小榔头的思路很见思辨性,不输于喜欢用史实说话的木匠,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也!跟风起哄小榔头到卓立的自留田开贴! 俺就喜欢这样的流水账,看不懂长篇大论:fdd4.12.2008:论文期间派对不停
论文 论文 现在每个人见面的问候都变成:"你的论文怎么样了" 在这样紧张的氛围里 派对倒是越来越多了 论证了一个理论: 不在沉默中灭亡 就在沉默中爆发上上周是法国人美兰尼和爱尔兰人伊芙乔迁派对 疯到凌晨3点 直到被她们的邻居警告要报警才散 意大利人和智利人特别热情 所有人都在跳舞喝酒聊天拥抱 回去路上正好霜冻 路面很滑 仰天大笑溜回去
上周是波兰人维罗尼卡的圣安德鲁斯节派对(基督宗教的一个圣人,爱丁堡的主保圣人.波兰是天主教国家 维罗尼卡也过这个节) 正好她新室友是**女生 一大群怪人聚会 碰到一个德州男生 在泰国作志愿者的时候信奉了小乘佛教 拼命跟我辩论大乘不如小乘 又上升到种种哲学问题 正巧学校一个教藏传佛教的女博士后和她教哲学的丈夫也在 话题又延展到相对论和大同一场(还有很多听不懂的术语...) 最后是关于中国的崛起和潜在的威胁 到凌晨3点 用我后来和别人形容的话就是"went back home at 3oclock in the morning with a headache"(凌晨三点带着头痛回家)
比较好玩的是那天维罗尼卡给我们演示了一个波兰传统巫术 就是占卜你的未来 把蜡融化了 每个人浇一点到一个放满水的脸盆里 然后看冷却后的蜡块在墙上投影的形状 由主人(女巫)来解释 我弄出了一块云 怎么解释的忘记了……
昨天是我的乔迁派对 手忙脚乱的准备 其实搬进新家的这三天里已经请过好几拨人了 有午饭有晚饭 前几天和维罗尼卡 另外一个苏格兰同学点着蜡烛喝酒聊天到半夜 分担一点心事 用维罗尼卡的话说:"u've got some magic to let everyone tell their stories and cry"(你有魔力让每个人说出心事还哭)
新家厨房空荡荡 难怪房租那么便宜吧。。。食物都在1镑以下 何况大家都带了食物和酒 最花我钱的是三镑的切菜版 两镑99的点火器和4镑的蓝色小灯泡串(制造气氛)除了同学朋友 还请了关系很好的老师理查 平时这家伙非常愤世嫉俗 但是昨天表现很好 很客气很礼貌 和神学院的女博士彬彬有礼的聊天 要知道在讨论班他可是把基督教嘲讽得一败涂地 让我感动的是系里同学在9点左右都来了 放下论文!可惜没有闹得很尽兴 都只是聊天 有点对不起他们
大家都是穷学生 立陶宛人埃瓦考虑和我合租 但是房租比她现在的贵 需要考虑 维罗尼卡没有带什么食物 但是帮我收拾清理完所有东西 送走他们之后我直接就可以去睡觉了
关系很好的意大利人安东尼凌晨1点从学院出来又过来聊了会儿天
早上最后洗了尘 处理了昨天的薯片给客厅带来的灾难 开动洗衣机 出发去学院
晚上安迪来吃饭-确切地说是来给我做饭-大家知道我现在情况困难 都拼命帮我 昨天就收到了杯子 碟子 刀叉。。。今天安迪是带菜来做 太感动了 明天中午肯请客吃饭 因为上次他帮我借书 我请他喝茶他觉得过意不去
总的来说真是太幸运了 最最幸运的是 由于新家离学校太近 我可以免费蹭到学校的无线网络 这真是比什么都重要
另外发现一个变化:之前 比如参加理查派对的时候我还是非常中国 不习惯拥抱 最近被同化了 见面告别的时候和每个人热情拥抱 觉得很有力量 想到课上讨论的毛斯和福柯的理论:身体的殖民化。。。(colonisation of your body technique etc)
[[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8-12-5 00:51 编辑 [/i]] 2008-12-5 00:39
昨天穿了旗袍!可惜没有在上海多买几件带过来。。。
**********************************************************
好像是围裙吧:hug12d [quote]原帖由 [i]歪弟[/i] 于 2008-12-5 12:01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6150&ptid=87325][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2008-12-5 00:39
昨天穿了旗袍!可惜没有在上海多买几件带过来。。。
**********************************************************
好像是围裙吧:hug12d [/quote]
围裙是同学送的 旗袍被遮住了 。。。
夸夸自己!
忘了爲什麽打開儲物柜了 但是發現儲物柜的幾個紙箱裏有所有我需要的東西 就是那些之前以爲沒有的 還特意寫信給中介詢問 前任房客忘記告訴我的 我迫不得已自己還去買了去借的東西-鍋碗瓢盆刀叉勺 盤子尤其多 有二十多個。。。還有茶壺雙層玻璃窗還有各種工具刀架磨刀石杯架。。。突然變成最富有的姑娘!臥室是單層玻璃 在寒冷的蘇格蘭實在不管用 好不容易把兩塊夾層玻璃從儲物柜拖出來 擡不到窗台上 就靠窗放了 好歹遮了一半的窗 暖和多了 很為自己驕傲。。
半夜翻箱倒櫃 如獲至寶般清洗了所有破爛的鍋和餐具 把廚房收拾得一干二淨 然後在facebook(全球大學生交友網站)上發信給未來的室友/本係同學立陶宛人埃娃說[flat is ready!](房子準備好迎接你了! 埃娃是個好姑娘 唯一的問題是她17號囘立陶宛來年中旬才回來 不好意思讓她交十二月的房租 我還是得全盤付賬 十二月要節衣縮食了 現在連暖氣都不捨得開 成天泡在學校)
帶著感恩的心情準備洗洗睡了 雖然還是為那多花在買切菜板的三鎊錢心疼 但是好歹前任房客留給我一個麵包機 又雖然他們留下的燒水壺是坏的 但是他們給我留了五個鍋 雖然五個鍋有一半是極其破的 但是他們給我留了二十多個盤子!
[[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8-12-6 09:48 编辑 [/i]] 帶著感恩的心情準備洗洗睡了 雖然還是為那多花在買切菜板的三鎊錢心疼 但是好歹前任房客留給我一個麵包機 又雖然他們留下的燒水壺是坏的 但是他們給我留了五個鍋 雖然五個鍋有一半是極其破的 但是他們給我留了二十多個盤子!
:flowerd :flowerd :flowerd :flowerd :flowerd :flowerd 精彩
王子街的德國市場:提前享受聖誕
昨天寫了一天論文后 晚上去吃免費晚餐:一個教會的牧師邀請學生去他家晚餐 是這個教會的慣例 聽説去年有20多個人 今年還好 昨天有10來個 兩個中國人 還有英格蘭人德國人新西蘭人……吃得很好 簡直是論文期間最好的一頓了 也是一個佈置得非常溫馨的家庭 非常漂亮 最感人的是剩下的香蕉蛋糕他們都讓我帶回去了 不止我一個 還有一個美國人在這裡念神學博士 作爲窮學生所有人都盡享主恩 剛才還把剩下的香蕉蛋糕都打掃了 頗爲滿足今天上午從教會出來 中午老好人斯圖亞特來吃午餐 下午和親民的老師去德國市場玩 在王子街上 就是愛丁堡最大(幾乎也是唯一的)商業街
看他們熱鬧幾周了 各種小攤位 東看看西看看 吃了不少特色食物 然後去坐旋轉木馬和大轉盤 大轉盤意料之外的驚悚 因爲完全是鏤空的 像個籠子吊在半空 俯瞰王子街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太冷了……
打算週二晚上請幾個朋友來吃飯 因爲一個朋友買了好酒要請我來嘗 另一個中國學生得了一包筍乾 我們打算燒肉 叮囑他先浸泡起來
其他就是繼續論文 有一門論文是要論述catherine Bell的[儀式化]問題ritualization,主要觀點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宗教儀式區分行爲和想法,而行爲,宗教儀式的實踐,並不具有延續性,因爲它們其實是日常生活的儀式化,她打算回歸這個概念,注重分析人們如何儀式化日常行爲;我們要求分析這個理論並分析她引用了哪些人類學著作,又有哪些非人類學著作,儀式化在面對傳統宗教或者巫術治療時踫到的問題等等。考慮處理她在建搆儀式化理論時所區分的意識化行爲也並沒有解決思想和行爲的内在關係。打算引用大乘佛教瑜伽行作例子:實踐行爲未必有文化群體前提,内在思想和行爲的關係比Bell分析得複雜得多
[[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8-12-8 06:43 编辑 [/i]]
論文之後
最後一天時間終于緊張起來 在学院lab睡了一晚 在最後一分鐘交掉最後一篇論文 (剛才還在左看右看自己的論文)休息片刻回到住處 新室友立陶宛姑娘埃娃的朋友來看她的新住處 和大家聊天蹭吃蹭喝 7點去學院集合 因爲第二天大部分人就要囘家鄉過聖誕去了 大家決定晚上聚一下 最後決定去我家意大利同學突然決定要做意大利面給我們吃 就一起去超市買材料 鑒于我家徒四壁 辛苦大家買菜了…… 最後到現在還欠他們8鎊……那天終于吃到最正宗的南部意大利面 具體名字忘了 偷學如下:
意大利長面條spaghetti
番茄醬和番茄或者有番茄碎的好番茄醬
橄欖油(不能用黃油代替)
培根 越干越好 新鮮的也要燒干才好
大蒜 一定要 但是煮得吃不出大蒜味
尖辣椒 少量
先做醬 把大蒜和辣椒切碎 放鍋裏爆 再把培根切碎 放鍋裏燒 不是煎 燒干之後加番茄罐頭 醬燒得差不多了再煮面 面煮之前先在水裏加鹽 然後用冷水和漏鍋冷卻面 再拌上醬
晚上去俱樂部玩到第二天淩晨 見證意大利同學和日本同學 愛爾蘭同學和意大利同學的親密關係 旁觀者清地和大家說聖誕快樂然後回家了 新室友因爲第二天要趕飛機 沒有和我們一起去 已經收拾完廚房睡了 另外給了我一份聖誕禮物——一雙手套 真是太感動了
還沒恢復過來 昨天大學寢室同學從倫敦來愛丁堡了 晚上帶她去本地民間音樂酒吧 欣賞一下底層勞動人民的好音樂 早早回去 聊天 問她一個原來學哲學的人怎麽能忍受現在在倫敦國王學院學工商管理 答 牛津的教育係拒了她 沒辦法 只能放棄理想
早上睡到11點鬧鐘醒 去吃本地早餐 然後加拿大博士生安迪和我們碰頭 幫我搞定換手機公司的事 下午和朋友去市中心 去了神學院國家美術館德國市場王子街皇家大道 路上遇到大雨 到神學院飯廳喝茶 飯廳的復古華麗把同學深深震撼了 覺得很自豪……晚上在柯南道爾餐廳吃蘇格蘭食物 被評價蘇格蘭薯條沒有英格蘭好吃
打算明天一早帶同學去皇家教堂作禮拜順便參觀
可惜的是 老木匠和刨花寄來的包裹被懶惰的皇家郵政扔在一個遙遠的地方要我自己去拿……
又和同學講到 另一個本科同學在約克大學學哲學 那天和我討論論文 輕鬆論定自己會是班裏最高分 會90以上 被他的盲目自信這幅 在英國70分以上就是A了 還沒碰上90以上的……
[[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8-12-19 06:51 编辑 [/i]]
和同學在愛丁堡
玩了童年博物館 普通人博物館[[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8-12-19 22:40 编辑 [/i]] 太生动了。
那个还未去领的包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quote]原帖由 [i]周泽雄[/i] 于 2008-12-19 23:40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9035&ptid=87325][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太生动了。
那个还未去领的包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quote]
呵,可能是父爱党\母爱党的圣诞礼物:giftd
小榔头太有才了:zand
st. andrews圣安德鲁斯之行
同学来爱丁堡 当然要请她体会苏格兰风情 安排周六去苏格兰别处转转 比较近的两个地方是stirling 和st andrews, 前者因为勇敢的心而出名 后者因为有苏格兰最古老的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 更因为威廉王子曾在该大学修读艺术史 最后选择st andrews 私人原因是曾经收到该校神学院的录取通知 一直非常喜欢这所中世纪就建成的古老大学请在爱大读博的一位朋友开车和我们同去 路上加油站加油 同学悄悄提议我们分摊油费 真是识体的女生
苏格兰的景色很美 车停在当地大教堂遗址附近 全景让人震惊-- 墓碑 密密麻麻的墓碑 在教堂遗址脚下接连排开 永享神国安宁 作为一个墓地爱好者 在这里流连忘返 回头才发现同学在入口发抖 不敢往里看 很愧疚 然后就去找大学
在礼品店拿了地图 在海边心旷神怡 同时发现这个城市果真非常迷你-- 传说中一共只有三条街道的地方 名不虚传 墓地比街道辽阔 换言之 这个地方死人比活人多 真是个好地方!
在街上闲逛 意外看到马车经过 原来是到教堂举行婚礼 趴在栏杆上他们拍照 新郎穿着苏格兰裙 牧师年轻英俊 感觉这个小镇比爱丁堡更符合童话般城市的名号
最后选择一家别人推荐的grill house 发现不是老式的餐厅 非常热闹 点了7镑99的三道菜套餐 头盘是鸡肝 主菜选三文鱼 甜品是苏格兰圣诞布丁 见图 总之吃得很满意
菜上得很慢 导致午饭之后太阳已经下山了(3点) 寻找我心心念念的神学院 终于绕进了大学校区 其实是一个大花园 神学院的房子非常古朴 加上这里小国寡民的清幽环境 真是爱上了这里 一直念叨我要申请这里的神学院博士项目...
晚上和同学打扫了昨天请客剩下的鸡翅(朋友带来的可乐鸡翅 就是把鸡翅放到可乐里煮 非常好吃) 昨天请客也很愉快 我只是提供了雪菜肉丝面 大家就威士忌和薯片聊天到凌晨两点 不断在家举行派对让孤军奋战的留学生活变得充实
[[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8-12-21 05:29 编辑 [/i]] 图片怎么这么小?是不是上传错了?
我跟小榔头的同学有些像,害怕墓地。有次大太阳底下上一无名山玩,转过山腰,眼前全是高高低低的墓碑,一身汗都吓没了,催着同行人赶紧绕走。 [quote]原帖由 [i]梅茗[/i] 于 2008-12-21 09:34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9244&ptid=87325][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图片怎么这么小?是不是上传错了?
我跟小榔头的同学有些像,害怕墓地。有次大太阳底下上一无名山玩,转过山腰,眼前全是高高低低的墓碑,一身汗都吓没了,催着同行人赶紧绕走。 [/quote]
答姐姐: 因为怕图片太多传不了 都压缩成迷你版的了...
24号:
附上前几天的照片
[[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8-12-24 23:34 编辑 [/i]]
2008 在异国的圣诞
22号 同样留在爱丁堡的三个日本同学做日本大餐nabe 不知道中文是什么 吃了一堆海鲜汤面 他们说nabe是一种日本火锅 总之非常好吃 我带了mince pie (苏格兰特色甜品 果脯蜜饯作馅的派)过去 另外还有立陶宛同学带了草莓蛋糕 大吃一顿 可惜那天相机没电了 不能拍照本系老博士 印度人阿科沙也来了 背着他永远的大包 里面是他永远完成不了的论文资料 聊天到半夜 讲印度人如厕不用手纸 阿科沙说手纸才恶心呢 反正学人类学的 他总能把标准解构 然后说印度人上厕所用马克杯 有一次他去一个被英国人同化的印度朋友家做客 看到他厕所里没有马客杯 就问 hey dude where is ur mug? (嗨老兄 你的杯子呢) 对方面孔抽筋如受侮辱 一脸凌然的说: 马客杯? 什么马客杯?!!!
23号 写研究计划 下午两位复旦校友来访 他们是去年来英国念法律硕士 今年毕业 现在在继续念一个文凭 明子忘了 反正是法律的...晚上去当地苏格兰教会参加christingle 圣诞前夜前夜的一个活动 主角是孩子 代表耶稣诞生为人子 分发插了橘子和蜜饯的蜡烛 代表耶稣给世界(橘子)带来希望(烛光) 蜜饯代表四季和四个方位 感觉神圣 也有人说太符号化 之后有热巧克力和mince pie 然后回学院继续写研究计划 终于在凌晨完成 发给两位朋友帮忙修改 现在仍然在等他们的反馈
24号 一早起来 寄信 买贺卡 写贺卡 寄贺卡 终于赶上 然后在跳蚤店逛一圈 发现这里比慈善商店都便宜 之前买的大部分东西都亏大了 痛悔不已 买了一盒彩色图钉 回家把由纪念意义的东西都钉到墙上 梳妆打扮一番 准备晚上去老师家吃饭 等一下是约了一个台湾女博士看房子 因为有一个美国同学要回爱丁堡 拜托我帮他找房子 其实之前他有意租我这里 但我先找到了室友 觉得过意不去 最近就在帮他找房子
24号晚上 在伊丽莎白老师家吃到了最传统的英式大餐 然后到教堂守岁
晚上查邮件时看到诺斯考特教授的回信 说看了我修改过的研究计划仍然很感兴趣 乐意收我做学生 但是研究计划要再改
25号 也算苏格兰圣诞传统:散步 散了一个小时的步 终于到诺老师家 他们正在拆礼物 很有趣的观察 一共三个孩子 两个女儿都颇丰腴(像师母) 儿子和他一样消瘦 可见遗传……他有一个小外孙 和小朋友玩了一会儿游戏
说2点半吃圣诞午餐 结果4点多才开饭 饿得……因为是可能的未来的导师 而且老爷子很喜欢挑战别人很挑剔 (按他太太的话说 给他挑礼物最苦难 因为他喜欢惊喜又喜欢掌控一切) 我紧张得很 话很少 吃完圣诞布丁已经6点了 跳起来说抱歉要走 因为同样留在爱丁堡的日本同学约了一起做饭过圣诞
飞奔回家 路上想去超市买材料 因为家里实在空空如也 但圣诞节 超市都关门 拿什么来招待大家 还好日本同学带了够偎抱一个村子的食物 包括所有工具和调料 她们都自己带 感触很大 觉得教养的确很不一样 吃了有史以来最丰盛的一餐 再次聊天到半夜 印度同学说起boxing day打折日 说早上6点就开始了 大家决定6点15碰面一起过去看看 这种事一辈子只会做一次 就当把生活作为田野调查了……
早上6点15 碰面……王子街上的有些店铺果然已经有队伍了 逛了一会儿 10点 最受欢迎的topshop和zara开门 分头行动
中午匆匆赶回家收拾东西 下午是去一个host family (本地人家和留学生的对子项目)吃饭 也是2点 算午饭 他们住得太远 年纪又太大不能开车了 圣诞期间没有公交 我只好坐出租车 结果出租车司机走错路 迟到很久……但是聊得很愉快 非常有趣的老夫妻 以前也是爱丁堡大学的 从阿伯丁迁过来 发现这里的圣诞规矩是 圣诞大餐 无论圣诞夜晚餐还是圣诞期间的2点的正餐 都是吃清水煮的小卷心菜 土豆 胡萝卜 主菜是烤火鸡或鹅 圣诞夜甜品是苏格兰圣诞布丁 这几天平时吃的是圣诞蛋糕 就是图片里那个雪白的蛋糕
理论上布丁要在5周前做好 有一个特定节日作布丁
明天下午是再去伊丽莎白家吃下午茶
[[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8-12-27 08:11 编辑 [/i]] 小榔头节日快乐,圣诞加新年。:flowerd :flowerd 老木匠寄的书,:fdd :fdd :fdd 木匠刨花的包裹好吓人啊。
小榔头了不起。这些东西也啃得动~~ 没有寄很多的书呀,那都是小榔头平时自己读的书。
新家照片及其他
感冒了 早上睡过头 连礼拜都错过了 本来说好要带一个朋友去我的教会 结果让别人等了半天 我连电话都没听到 很不好意思 中午一起去国家美术馆 荷兰画派特展因为“员工生病了”所以没开 在美术馆商店买到了以埃德加德加的画为背景的桌布。朋友煮了生姜鸡汤慰问我,约好晚上一起做饭 (瞳今天晚上会搬来我家住几天 因为她要把宿舍让给一个来看她的同学)下午自己在家里很自娱自乐的重新布置一番:把桌布钉到墙上,把有关餐馆食物的杂志页剪下来贴到厕所做个讽刺,把贺卡和每次教会礼拜的册子挂到客厅墙上,又用色拉瓶子养了学校街边捡的竹枝……应老木匠和刨花要求,上图片
[[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8-12-29 03:17 编辑 [/i]] 小榔头的家好可爱,好温暖。:54tb :54tb :54tb 感冒了好些了没有?一个人在外要照顾好自己。
新年
和同学一起去了hogmonay 苏格兰传统街头狂欢 10镑的门票 之前先去了好友波兰女生维罗尼卡家[[i] 本帖最后由 小榔头 于 2009-1-1 23:21 编辑 [/i]] 照片拍得真好! 小榔头在外社交学业两不误,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感冒,气色却很不错,好像还略微重了两三斤。 现在留学真自由。当初留学时规定晚上不能外出。党支部团支部应有尽有,社交与搞地下秘密活动差不多,一片白色恐怖。
[[i]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09-1-2 13:29 编辑 [/i]] [quote]原帖由 [i]李酒苗[/i] 于 2009-1-2 12:14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11442&ptid=87325][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小榔头在外社交学业两不误,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感冒,气色却很不错,好像还略微重了两三斤。 [/quote]
向黨保證 那是鏡頭的緣故 這幾天受凍挨餓 瘦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