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你反感的表达方式
我们日常写作或阅读时,总有一些表达方式是自己不喜欢的。这份不喜欢,也许只是出于本能,未必细想过,也可能未必,你能说出一些道道来。董桥曾经表示,他非常不喜欢汉语中的“被”字结构。他没有说出多少道理来,但我听了却觉得有意思。
我曾经发现,汉语中的“所”字,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删去,一旦删去,往往会使句子变得更加精严。例外项大多出现在一些现成句子里,比如,“据我所知”中的那个“所”,就删不得。
曾经,我还滥用过“须知”,后来发现,这个词里藏着一份无端托大的口气,就不再用了。
先抛这一小砖,敬候诸位高见。
回复 楼主 的帖子
原来还有那么讲究的,俺从未注意过这个细节。 “与以往往往是翻译的并且以西方文学为例的文学批评介绍类书籍不同。”这是不久前在论坛上看到的恶例,提供者为汪晖。汉语中,“往往”的同义词甚多,换任何一个,都没事。这也是汉语特有的(也许日语也有)邻词打架现象,两词之间并无空格,就要预防它们之间出现始料未及的勾搭成奸。
朱学勤先生提到过一个禁忌,我也很认同,即,一些容易让人产生负面时代联想的表述,最好少用。他当时指的是“某某某可以休矣”。确实,这个表述法在文革中相当常见,尾随其后的,往往是大批判的硝烟 响应泽雄大哥,偶讨厌的表达方式有1、超长句式,那种必须翻回头找主谓宾的句子,读着磕磕巴巴,不痛快。2、乱用关系副词,没有因果关系用因为所以,明明不是递进,非要用而且,这类文章的作者多半逻辑混乱头脑不清。3、华丽词藻开会的,过犹不及,用三个以上的词强调(搞笑讽刺的情况除外)某种意思,1+1+1,还是1,另外两个词就浪费了。4、一个词一段话里用了三遍以上,说明此公储备严重匮乏。 我很不喜欢看到“其实是”这三个字,尤其是学术文章。叙事或学理如果足够夯实,这三个字就纯属多余了,只有底气不足者才有必要拿它借势。 “与以往往往是翻译的并且以西方文学为例的文学批评介绍类书籍不同”,的确够绕口令了,"与某些西方文学批评译著不同",未见上下文,不知汪公是不是这意思 这个要叫俺出汗了,不是多心,而是心虚,俺就是喜欢用长句吓人的,其实也常用。看到平平和水色两个MM的帖子,如芒在背,冷汗不停。:huffy12d :huffy12d :huffy12d 琼瑶的遣词造句,没一句喜欢;尤其是化成台词,从演员嘴里念出来,听着浑身冒鸡皮疙瘩。 看到笑笑书,想起,你曾反感文章里括号太多。
过多的括号和感叹号,在汉语里很容易打断文气。可能在印欧语系里没有这个问题,但汉语确实不适合括号太多。——这个,我也要自警。 跟帖算不算?如果算,这些毛病我都有,看来是需要注意一下。:6tb 反感“之最”的说法。刚刚看到有人推荐的最什么什么的书,忽想起来的。有多少“之最”根本不最呢? 过去写过篇小文《声气语的陷阱》,对各色声气语,我也是极为反感的。
所谓声气语,按上海话来理解,就是“掼浪头”“口气比力气大”。 俺最见不得一句话里充满了但、却、可是、然而,搞得句子非常拗口,其实99%可以删去。
还有余光中痛诋的“的的不休”,一段话里,如果“……的……”句式连成一片,感觉上就是在堆砌词藻。 :20d :21d 偶的毛病似乎也不少~~ [quote]原帖由 [i]彼亦一是非[/i] 于 2008-12-6 15:24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6403&ptid=88020][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俺最见不得一句话里充满了但、却、可是、然而,搞得句子非常拗口,其实99%可以删去。
还有余光中痛诋的“的的不休”,一段话里,如果“……的……”句式连成一片,感觉上就是在堆砌词藻。 [/quote]
一句话里出现那么多关联句转折句,也许不是文字能力上的问题,而是思维能力不足。作者没有写好,又想猪鼻里插根葱,遂染此疾。
的的不休,确是大弊。在余光中指出这个问题以后,我做过些小调研,发现,能够把“的”字频率控制在25字以上,多属文字高手,20字以下,则较为庸劣,愈往下愈不堪。现在有电脑,统计起来很方便的,有些貌似很牛B的作家,平均18字都要“的”一下,馅露得大着呐。 1. 讨论问题时喜欢说:我发现你根本不懂,完全不对,错的离谱,一无所知,去查查字典,等等。
2. 在讨论问题时用“笑倒”“嘻嘻”之类的词表示对方的荒唐,但是又不愿平等,具体地探讨。 [quote]原帖由 [i]zoufeng_1234[/i] 于 2008-12-7 22:03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6596&ptid=88020][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1. 讨论问题时喜欢说:我发现你根本不懂,完全不对,错的离谱,一无所知,去查查字典,等等。
2. 在讨论问题时用“笑倒”“嘻嘻”之类的词表示对方的荒唐,但是又不愿平等,具体地探讨。 [/quote]
本帖侧重于表达方式,而不是论坛交流方式。关于论坛交流,也是可以另行开帖讨论的,也许,比我这个帖子要有意思得多。邹峰兄感兴趣,欢迎你另行开帖。
另外,正因为你说的是论坛讨论,所以,撇开讨论中的实际过程而单纯表达不喜欢某种方式,就未必有说服力了。比如,明明可以在字典或搜索引擎上找到的内容,却不愿意亲历亲为,偏要劳驾别人帮忙,别人要求他“去查查字典”,就谈不上冒犯。看上去倒是更像他自己冒犯别人在先了:他不是打算把别人当成小厮来使唤吗?
至于“笑倒”“嘻嘻”之类,也不能一概而论,离开了上一帖的内容,无从谈起。
再如邹峰所举的那几个例子,假如前帖的ID确实表现出某种不懂装懂、胡搅蛮缠的特征,别人难道就不能严肃地指出他这一点吗? 鲍尔吉·原野上课时说与搞字连用的词多是不好的。
韩石山不喜欢感叹号,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前几天金河说他不喜欢别人用分号,此观点很新鲜,也很认同。 感叹号,我也不爱用。在小文《引用的尊严》里曾经特地说过:“说到惊叹号,我意外发现,我极少用到它,日常写作,平均五万字也未必劳驾它登场吼一嗓子。之所以如此,想来与我为人为文的胸襟气度有关,一个像我这样充满“卑之无甚高论”意识的怯懦作者,用一次省略号都战战兢兢,都得自问“配还是不配”,让我用一次惊叹号,更是非得先喝上三两不可。”
至于分号,我用得较多。为什么不爱用分号,我很想听听。
在说理性文字里,分号是不可或缺的。
与搞字连用的词多是不好的,但这不等于说,与搞字组合在一起的词,都不够生动。外间有“恶搞”,本坛有“乌搞”,词语总是无辜的,得看怎么用了。
久不登燕谈,乃生性之懒。略作汇报,以应泽兄:
“的的不休”(余光中语)“最……之一”
所谓“在一定程度上”、“在每种意义上”之类
显耀性地夹缠蟹行文字,钱默存所谓“牙缝里嵌着肉末,以示自己吃得好”。
句式严重欧化。苏叔阳曾仿某种“论文体”撰一长句:“审美主体对于作为审美客体的植物生殖器官的外缘进行观感而产生生理上并使之上升为精神上的愉悦感。”问流沙河懂不懂,流说不懂。苏说:“就是闻花香很愉快的意思。”
作为时间副词的“一直以来”、“与此同时”,用“一向”、“同时”才像中国人说话。“除此之外”也远不如“此外”。
情感冲动、识见浅薄的“笔锋常带感情”。香港回归时,王彬彬写了一篇《别了,港督》的小文章,被董桥在《别了,教人脸红的文章》(详见《语文小品录》第八册,辽宁教育出版社)一文中大加奚落。因为其文“过分冲动,显得浅薄”,“短短数百字,竟也遮不住稚嫩之气。骂人的文章难写。”“二王之争”时王彬彬领教过某名人对他的“恶腔调”,没想到自己也会在“腔调”上授人以柄,被董桥这样的高人逮住而丢人现眼。
乱用“被”字。董桥对“被”字的用法有十分精当的见解,他说:“最近有读者说我笔下难得一见‘被’字,是不是认为被动语态不像中文。我对‘被’字的确相当敏感,总不会用,只好少用。”“我逐渐同意了一种说法:形容不太好的事情不妨用‘被’;叙述好事避之则吉。”并举例说:“女鬼被裸埋;小红被门槛绊倒;项羽被十余创;韩信被人骗走。都不错。林黛玉被宝玉追求,纪晓岚的书被人传诵;大将军的英勇事迹被赞扬。都不好。”(《小红被门槛绊倒》) 早上一登陆燕谈,即见一阵酱香扑鼻,正好,户外阳光灿烂。
和老范握握手。
我只朦胧记得董桥曾说过“被”字,具体怎么说的,忘了。多谢老范提供例句,这么看来,董桥说得很清楚。
“与此同时”之类,偶尔也会在小文里闹鬼,日后当深自戒惕,严防死守,力争把它们扼杀在萌芽之中。 纯粹从“表达方式”上说,我好像说不出自己特别反感哪些具体的方式。
我觉得,已经存在的表达方式,基本都属于经过了时间考验的,也可以说是成熟了的方式。说自己就是不喜欢某个名词、动词、副词或形容词以及某个标点符号,根据都不够充分,至少是客观理由不充分。其实(这里我觉得得用这个词儿),表达方式只有用得好不好、对不对、准确不准确的区别,连用三个“的”字的未见得找不出表达精当的例子,而“最……之一”则属于半病态表达,楼上所引董桥“被”字使用例句应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这个表达方式是中性的,关键要看你用得是否恰当。 不能同意泽雄拟扼杀“与此同时”的想法。
“同时”和“与此同时”在语感上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微小区别的,后者所显示的与前者的关系更紧密,时间缝隙更小。我甚至觉得,“同时”前面大约要用分号,而“与此同时”的前面用个逗号就够了。 “同时”比较客观,“与此同时”稍微带有那么一点感情色彩。我觉得。 语文上确难撇开具体语境而孤立地品评句式、词汇。童主编说的也许不乏道理。而我等老夫子多受古代笔记古代体感染,只能援引“个人趣味无法争辩”之西谚了。而泽兄法眼如炬,当能辨“酱香”。 老童说的也有理,同时和与此同时,各有侧重。举例说:“同时也应看到”,就不宜说成“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申花队罚进了点球,与此同时鲁能泰山队的李金羽也在另一片球场破门得分”,说“与此同时”就比“同时”来得紧凑,且贴合现场的即时感。
大致上,“同时”是一种不太讲究同步的表达,“与此同时”则否。所以,同时可以表达抽象概念,我们分别阐述一对概念,视情况就可以用“同时”来表示两者的关系,“与此同时”在此地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看来,真正讨嫌的是,在可以用“同时”替代时,改用“与此同时”,或反过来。 所谓“在一定程度上”、“在每种意义上”之类
——这个我深有同感。通常,装蒜文体特别好这一口。其变体如“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作者若不详加说明,读者一般并不清楚为什么它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而作者撂下这句话,却能使自己尽享四两拨千金之效,既可以免去说明,又能摆显一派随意出入西哲的派头。
我们说话,总是在某种意义上的,故一般而言,这句话多为蛇足。作者不加说明,也没有读者会误以为你是在全方位的意义上这么说的。蛇足而为人所偏喜,就因其中藏着一份作者自以为得计的学术派头。 [quote]原帖由 [i]周泽雄[/i] 于 2008-12-8 10:43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6654&ptid=88020][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举例说:“同时也应看到”,就不宜说成“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申花队罚进了点球,与此同时鲁能泰山队的李金羽也在另一片球场破门得分”,说“与此同时”就比“同时”来得紧凑,且贴合现场的即时感。
[/quote]
——“法眼如炬”。但语境换成了口语解说,和书面文本似有小别。
[[i] 本帖最后由 酱香老范 于 2008-12-8 11:01 编辑 [/i]] 感叹号,我也不爱用。在小文《引用的尊严》里曾经特地说过:“说到惊叹号,我意外发现,我极少用到它,日常写作,平均五万字也未必劳驾它登场吼一嗓子。之所以如此,想来与我为人为文的胸襟气度有关,一个像我这样充满“卑之无甚高论”意识的怯懦作者,用一次省略号都战战兢兢,都得自问“配还是不配”,让我用一次惊叹号,更是非得先喝上三两不可。”
至于分号,我用得较多。为什么不爱用分号,我很想听听。
在说理性文字里,分号是不可或缺的。
与搞字连用的词多是不好的,但这不等于说,与搞字组合在一起的词,都不够生动。外间有“恶搞”,本坛有“乌搞”,词语总是无辜的,得看怎么用了。
----------------------------------------
分号问题,主要是金河老认为当今分号用错的太多了,当时只是吃饭时随意提到的,但也表达了强烈愤慨.搞字的问题,主要应该归于小学范畴.
回复 29楼 的帖子
有人分号用错,只能说明此人语文水平不行,怎么会构成对分号的“强烈愤慨”呢?这个“强烈愤慨”,也太随意了吧?毕竟,分号和惊叹号还是有区别的,分号是一个默默的符号工具,不像惊叹号,往往不甘心充当符号工具,还要试图营造强烈的情绪。 不好意思,我前面跟的贴跑题了。
但是如果纯粹讲用词和句式,这是每个人的风格和语感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语感就像乐感一样,几乎是天生的。
像“须知”,“可休矣”之类的,又接近我跑题的那个话题了。
有意思的反感
反感是种很主观化的情绪,通常不需要提供理由。它与个人喜好,习惯,学养甚至经历有关。有人反感某种表达,未必这种表达不合语文要求。例如经历过文革噩梦的人,看到“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就会心惊肉跳起来。通常大部分人反感的,肯定不会是种好的表达。相反,大部分人不反感的,也未必是正确的表达,也许是敏感度不够的原因。如余光中所指出的“的的不休”一类。经他一说,你一以为然,以后对这类表达也会反感起来。
所以,被人反感的表达确实存在正确与错误两类。对错误的反感,其实是种正常的爱干净的习惯。这种有着堂堂正正理由的反感,原可不劳“反感”的大驾——错误而已。罗嗦,错别字多,感情虚张等等,都属这类。而对表达未必不正确的,却产生反感,就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了——通常,我认为这是种需要克制的情绪。
感于诸位的反感都倾向于指谬,我却觉得老周用“反感”为题,恐怕不仅仅是语文层面的“坐而论道”,应该还有更多的意思吧。 老作家太严谨,所以同一个错误看得多了难免有情绪。周兄你看看这个:
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
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
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
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
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
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
决议没有不通过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
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
领导没有不微笑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
事情没有不瞩目的,会谈没有不坦诚的;
反对没有不强烈的,交涉没有不严正的;
完成没有不超额的,竣工没有不提前的;
中日没有不友好的,中美没有不合作的;
节日没有不祥和的,妇女没有不解放的;
决策没有不英明的,路线没有不正确的;
扫黄没有不彻底的,行动没有不果断的;
形势没有不大好的,观点没有不赞同的;
气氛没有不友好的,信心没有不增强的;
粮食没有不丰收的,抗洪没有不英勇的;
贪官总是极少数的, 群众没有不受蒙蔽的;
干涉没有不粗暴的,遗憾没有不深表的;
措施没有不得力的,成绩总是主要的;
法律没有不公正的,上诉没有不驳回的;
贯彻没有不彻底的,理论没有不高屋建瓴的;
政策没有不鼓舞人心的,大赛没有一次不冲击的;
抢救没有不及时的,损失没有不惨重的;
设计没有不合理的,技术没有不先进的;
论证没有不专家的,检测没有不严格的;
运行没有不可靠的,系统没有不安全的;
特色没有不中国的,失误没有不难免的;
农业没有不遭灾的,灾年没有不丰收的;
江河没有不治的,大水没有不发的;
团结没有不紧密的,拥护没有不一致的;
旗帜没有不高举的,思想没有不坚持的;
道路没有不曲折的, 前途没有不光明的。 表达方式终究是形式上的问题,表达的内容才是实质性问题.
如楼上所说,反感是一种情绪,被反感的表达未必是不好的表达(我又犯忌地用了一次"被"),如果不得不让你反感.
你有反感我的可能,我有反感你的反感的可能.反感是不讲道理的.但反感总是正当的,反感就是反感,没有道理也反感.有道理就更反感.
要是内容糟糕,反感就显得力度不够.我批他的糟糕的内容,引起了他的反感.
要是内容深奥,看不懂,反感其实是羞怯性的自我保护(我又犯忌地用了一次"其实").我说反感,总比我冒险指出你的不是错误的错误显得更有智慧(我又犯忌地用了若干个"的").
回复 32楼 的帖子
阿吕说的是,反感是一种心情,小帖强调反感,意在打探一下诸位的阅读情绪,俾使自己从中获益。侧重反感,当然就不是指那些“错误的表达”了,甚至,连“的的不休”都谈不上错误,“的”是很难成为错误的,把“赤壁之战”说成“赤壁的战争”,只是听来不爽罢了,何错之有。因此,凡是明确属于错误的表达,就不在本帖的关注范围之内了。
但是,感受上的事,即使说不清道不明,往往也会引起别人的共鸣。假如大家都能说说己所不喜的表达,想必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这就是小帖的一点私心。
回复 34楼 的帖子
回蝈蝈兄:表达的内容,当然更值得关注,但我们也不必因为有更值得关注的东西在,就拒绝给予次一等关注者以机会。志在得其大,固然可佩,但不贤识其小者,也是可以的。 是个值得慢慢细究的题目。邹峰帖中提到的问题,与“表达”和“反感”都有关,也可另帖讨论,估计那个题目一具体,还会成为新一轮掐架的策源地。
稍微细究了一下自己,可能我会对欧化长句没有好感。这点意见肯定很个人化,大约跟每个人的阅读习惯直接有关。印象中,在思辩类的著作和文章中,几乎是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这类句子,而且问题是,在显示概念与概念之间复杂关系时,这类长句确实能使表达更充分更准确。所以,我要是对此没有好感,那根据不是别人的表达方式错了,而是我不够习惯他的表达。当然也要看到,现实表达中给欧化句抹黑的确实大有人在,楼上有人举的那个例子就是,有些人是自己也没弄清楚自己究竟要表达的准确意思是什么,弄个长句出来,不过是想以自欺为代价达到欺人的目的罢了。 还有个习惯,见到那种张口就引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文章,我一般就懒得看下去了。因为,十有八九我敢断定,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原始出处,别人说克罗齐,他就跟,别人说萨科齐,他也照跟不误,只要看上去像是一副有学问的样子,就行了。
我的依据是,凡是喜欢这么引用的家伙,都是些对写作缺乏内在自信的人(所以才会特别在乎用句把格言来装饰文字脸面)。你自己都缺乏内在自信,我当然就敬谢不敏了。 作为一个读历史出身的,俺最反感的倒是“历史已经证明”云云,如再加“雄辩”二字,则恶心不止。 [quote]原帖由 [i]周泽雄[/i] 于 2008-12-8 17:34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6757&ptid=88020][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还有个习惯,见到那种张口就引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文章,我一般就懒得看下去了。因为,十有八九我敢断定,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原始出处,别人说克罗齐,他就跟,别人说萨科齐,他也照跟不误,只要看上去像是一副有学问的样子,就行了。
我的依据是,凡是喜欢这么引用的家伙,都是些对写作缺乏内在自信的人(所以才会特别在乎用句把格言来装饰文字脸面)。你自己都缺乏内在自信,我当然就敬谢不敏了。 [/quote]
俗话说:陈言务去。格言也当属陈言一类。老周这个说法确实让人打了个冷颤。不过引用一定要知道出处,恐怕也有“棍扫一大片”之嫌。当然引用的不恰当自是别论——即便知道出处。
我平日里引用的格言虽不多,不过大抵也不知出处,怪不得总被老周敬谢不敏啊,呵呵。 [quote]原帖由 [i]老木匠[/i] 于 2008-12-8 19:45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6794&ptid=88020][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作为一个读历史出身的,俺最反感的倒是“历史已经证明”云云,如再加“雄辩”二字,则恶心不止。 [/quote]
要害恐怕在于,其实历史并未证明作者想要证明的。
不过这种说法确实有点让死人作证的味道。
至于加上了“雄辩”,则通常是作者心虚了。不过好处也有,其观点可疑程度也就容易识别了,呵呵。 装蒜文体……呵呵,完了,我最爱装蒜了。 [quote]原帖由 [i]阿吕[/i] 于 2008-12-8 23:17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6856&ptid=88020][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俗话说:陈言务去。格言也当属陈言一类。老周这个说法确实让人打了个冷颤。不过引用一定要知道出处,恐怕也有“棍扫一大片”之嫌。当然引用的不恰当自是别论——即便知道出处。
我平日里引用的格言虽不多,不过大抵也不知出处,怪不得总被老周敬谢不敏啊,呵呵。 [/quote]
阿吕:惟陈言之务去,那是文人中的英雄,这是一种特殊到只能用来自励的境界,不宜对普通人这么提。所以阿吕还打错了冷颤。平庸者有必要提升自己,但平庸本身不应受到苛责,好比智商不宜受到嘲讽一样。
而我所指的则是恶癖,那是平庸者试图用不良手段来营造木秀于林的效果,属于心术不正。
[[i]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08-12-9 11:26 编辑 [/i]] 我最反感的是整全性的判断,我一般不与动辄下整全性判语的人讨论问题,不是胆怯,而是懒得。有趣的是,越是喜欢下整全性判语的人,往往越是喜欢举例说明,这是非常可笑的,你已经得出了整全的结论,又何必再去举什么例子呢,你需要做的是,等别人举出反例的时候,逐一加以反驳,等把所有反例全部驳倒了,你的结论自然也就成立了。
回复 44楼 的帖子
极度认同。通常,这是思辨力缺乏又好为大言的表征,也可以视为必然。
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天天可以看到针对全体的判断,在文坛上更是如此,有些作家就忙着整天宣布中国文学不行。现在讨厌的是,连那个德国佬顾彬也学坏了,张口闭口就是垃圾。他们这么做,好像是把文学理解成足球了。可惜,文学从来不是集体项目,再多的废物也不能阻碍一个天才的横空出世。难道,在曹雪芹闪身之前,中国文学已经预备好迎接一个盛世了吗?歌德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文化环境里涌现出来的。就是说,评判文学,你举再多的三流作家为例,都不能证明一流作家也会这么干,样本统计根本就是失效的。包括鲁迅,也具有横空出世的特征,谁给他铺垫过?
但是,我们耳边什么时候缺少过这类弱智的声音?上海那位叫朱大可的批评家,也特别擅长此道。
对我来讲,仅仅文字上的不足还在容忍之别,最烦的就是那种显现出思维力低下的无边大话了。 [quote]原帖由 [i]周泽雄[/i] 于 2008-12-9 11:19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6913&ptid=88020][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阿吕:惟陈言之务去,那是文人中的英雄,这是一种特殊到只能用来自励的境界,不宜对普通人这么提。所以阿吕还打错了冷颤。平庸者有必要提升自己,但平庸本身不应受到苛责,好比智商不宜受到嘲讽一样。
而我所指的则是恶癖,那是平庸者试图用不良手段来营造木秀于林的效果,属于心术不正。 [/quote]
呵呵,容我不恭地说一句,有关探究他人心术(不正)的做法,倒是我最反感的。不过本贴是谈论表达方式,就不跑题了。
回复 46楼 的帖子
感觉,阿吕再次秀了把风度。不过我觉得很遗憾,你这么说,也许只是你不像我那样至少五十次(说五百次也可以)遇到有人引用这句话,同时却不加任何说明。还有,文本原本具有供人评说的本性,把适用于同事伦理的规矩弄到文本释读上,是一种不必要的干扰。比如说,除了让别人觉得你阿吕够朋友、够哥们之外,就没有别的用处了。 男人耍无赖尤可原谅,女人耍起无赖来,只好让人狂吐了,我靠,巫婆啊!:Q
这样的题目最好是有可以讨论的文本
要不容易落空。 俺另外一个最讨厌的——啊还是改成最害怕的吧,就是动辄在一个判断句式后滥加惊叹号!!!!!!好像一个个空中掉下来的炸弹,吓得俺不敢看文字。
说起来大概是当年家门口的大字报、大标语造成的心理后遗症吧。
上次稍微写了几句几年瞿同祖先生的文字,就有人上博客来问罪,说是无视现在的伟大学者云云,每一句后都是惊叹号。回了一句请他节约使用,他马上再来一大堆,只好删除了事。
回复 50楼 的帖子
呵,俺之前引用小文里关于惊叹号的一段话,没有引用全,漏掉的一段正好可与木匠师傅的感受呼应一把:“相对于武术中的醉拳,一篇有不少惊叹号的文章,总会让我产生面对狂文的感觉。我是说狂文,与狂草不是一个概念。欣赏狂草,人们——不是我,而是指方家——有可能产生心旌摇荡的审美愉悦;欣赏狂文,我——不是指方家——则只会像喝了蒙汗药,立马就被麻翻。众所周知,文革时期独多此类狂文,一个个惊叹号如同一橛橛炭黑大棒,可以把一篇篇文字舞弄出大板斧的威猛气势。” [quote]原帖由 [i]栏杆拍碎[/i] 于 2008-12-9 20:57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6995&ptid=88020][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要不容易落空。 [/quote]
是呀是呀,不过,就现在这样,已经有一些讨论成果了,未必都踏空了。当然,能有一个样本,肯定不坏。
回复 30楼 的帖子
分号、惊叹号均应是默默的符号工具,关键运用是否恰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回复 53楼 的帖子
雨庭兄是新网友吧?欢迎一下。不过,惊叹号还真不是“默默的符号工具”,命名上已经说明了,是为了惊叹,或感叹,反正,表达强烈的情感色彩,是该符号的正当使命。而分号,从来不充当这种功能的。 同意53楼意见。木匠师傅源于当年可怕记忆的讨厌惊叹号,泽雄兄对那种“一篇有不少惊叹号的文章”的反感,本身不能成为对该符号每见必反感的依据,关键还是恰当运用的问题。 [quote]原帖由 [i]周泽雄[/i] 于 2008-12-9 14:51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6954&ptid=88020][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感觉,阿吕再次秀了把风度。不过我觉得很遗憾,你这么说,也许只是你不像我那样至少五十次(说五百次也可以)遇到有人引用这句话,同时却不加任何说明。
还有,文本原本具有供人评说的本性,把适用于同事伦理的规矩弄到文本释读上,是一种不必要的干扰。比如说,除了让别人觉得你阿吕够朋友、够哥们之外,就没有别的用处了。 [/quote]
感觉和老周又错位了,因为这段回复我实在是没能看懂,呵呵。也许老周是想说对文本的批评不适用日常交往的伦理?我觉得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好象没牵涉伦理,风度问题。为什么说我够哥们呢?:hug12d [quote]原帖由 [i]童志刚[/i] 于 2008-12-10 10:56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7101&ptid=88020][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同意53楼意见。木匠师傅源于当年可怕记忆的讨厌惊叹号,泽雄兄对那种“一篇有不少惊叹号的文章”的反感,本身不能成为对该符号每见必反感的依据,关键还是恰当运用的问题。 [/quote]
老童,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对谁都是美事,惊叹号也是可以有用武之地的。说起来,俺也只是谨慎使用而已,并非绝对不用,好像与惊叹号有仇似的。
我所说的是,惊叹号是否只是“默默的”。实际上,如果没有“运用之妙”的功能,分号仍然是默默的,其符号职能注定了它掀不起多大的浪头,但惊叹号就不同了。落入庸手或狠手那里,则是可以吼出晴天霹雳来的。 [quote]原帖由 [i]阿吕[/i] 于 2008-12-10 11:19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07104&ptid=88020][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感觉和老周又错位了,因为这段回复我实在是没能看懂,呵呵。也许老周是想说对文本的批评不适用日常交往的伦理?我觉得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好象没牵涉伦理,风度问题。为什么说我够哥们呢?:hug12d [/quote]
嗯,我是说你够哥们了,不过我更想说的是,你的“实话实说”不得要领。所以,这与你是否“实话实说”没关系,不是说只要你说实话了,你就说对了。强调自己在说实话,也是一种伦理性的表达,你可以一边纠缠伦理,一边说自己“好像没牵涉伦理”。
文字,只要在公共平台发表了,就具有公共性,这当儿,提出什么“[align=left]有关探究他人心术(不正)的做法,倒是我最反感的”,就是无视作品的公共性,拿私德来衡量了。无论你把自己的哥们气展示得如何,在我眼里,你总是错的。冒昧举例,假如李逵从事文学批评,大概也会不断显示哥们气的,但这不等于他评对了。[/align] 哦,原来老周的意思是说我不应该对此反感啊!才明白。那该反省的是我这个可能错误的反感,呵呵。
问题是哪些反感对老周才是有裨益的,我事先可是不知道的,呵呵 我最反感“!”,好象不炸几个下来就感情不够强烈死的,其实有时候压抑地看似平淡去表达,比那“!”更让人震撼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