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八似魔咒 十年一萧条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 2008-11-04在中国人的观念中,8是一个最吉祥的数字。不过,在经济界,它却好象是一个魔咒。在
过去的二十年里,逢8必有一次大萧条。1988、1998、2008,莫不如是。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三次萧条的逻辑和结果竟然是如此一致:高速的经济成长,诱发通
货膨胀,政府采取霹雳的行政调控手段,导致经济迅速转冷。
1988年的“物价闯关”至今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痛点”,在之前的三年,随着轻工
产业的发展加快,企业数目剧增,物资供应的紧张空前激烈,中央三令五申,但是仍然
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国营机构投身到物资的倒卖中。为了推动价格的市场化
配置,中央决定实施物价改革,因为准备不足,直接导致了空前的通货膨胀,《中国物
价年鉴》记载,“1988年是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通货膨胀明显加剧的
一年。在国家计算零售物价指数的 383种商品中,动价面达95%以上,全年零售物价总
指数比去年上升18?5%,这个上升幅度又是在持续三年物价累计上涨23?7%的基础之上
。” “物价闯关”仅半年就被紧急叫停,到1989年初,很多建设项目下马,约有500万
农民建筑工返乡,而此时在乡村,整顿也使得大量乡镇企业倒闭萧条,社会矛盾迅速激
化,到1989年下半年,全国个体户注册数减少300万户,私营企业从20万家下降到9?06万
家,国营企业则因产销萎缩而受到三角债的困扰。这一轮紧缩要到1991年才得到缓解。
1998年的宏观紧缩与今年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过去的四年里,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
特别在家电、食品等领域中,本土企业取得了重大成功,国内市场空前繁荣,而到1997
年,美国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突然狙击亚洲货币,引发亚洲金融风暴――也是在那次危机
中,《金融时报》宣告世界进入金融资本主义的时代,为了捍卫人民币不贬值,朱镕基
政府承担了空前的风险和压力,实施了严厉的金融管制和紧缩政策。与此同时,受金融
风暴影响,一向形势不错的出口增长率出现下降,国内商品库存猛增,消费需求严重不
振,6月份,长江流域又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洪水,29个省市受灾,死亡4150人。内外交困
,国内经济顿时由过热转入过冷,全国居民储蓄创下历史记录,被视为“笼中之虎 ”。
2008年的景象竟如出一辙:在过去的三年里,内外俱旺高速成长,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和
通货膨胀,中央政府猛然刹车,实施信贷紧缩政策,一堆篝火被兜头浇灭,而受到牺牲
的仍然是面大量广的民营资本企业,仅上半年就有6?7万家企业倒闭,不料,国际市场突
变,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导致了欧美市场的萧条和消费信心崩塌,中国经济在短短数月
间,由过热直接坠入冰渊,在过去数年中,拉引经济成长的三大引擎――房地产消费、
外向型的“中国制造”以及固定资产投资 ――有两个彻底熄火,于是,萧条骤然降临。
既然导致萧条的逻辑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再来看,走出萧条的办法有多少。
1988年的那次萧条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在1990年前后曾经非常的艰难,朱镕基于1991
年赴京主管经济后,实施了很多重大的政策调整手段,其中包括严厉的金融秩序整顿、
分税制改革、国有企业大规模上市、人民币与美元汇率调整等等,与此同时,进行众多
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开发区建设,邓小平更是在 1992年以“南巡讲话”的方式呼唤人民进
行改革和扩大消费的信心。在那一轮调整中,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大,而最终经济
的复苏得益于国内家庭消费―― 特别是家用电器市场的全面激活。
1998年的拯救战略则是内外并举,在外贸方面,积极鼓励出口,利用亚洲周边国家、特
别是“四小龙”受金融风暴重挫的机遇,形成了“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在内需方面
,中央政府被迫开放房地产市场,以此激活消费市场,经过两年调整,中国经济得以复
苏。在这一轮调整中,中央集权继续得到了强化,通过“ 国退民进”的战略,政府把数
以十万计的中小国有企业抛给了市场,而在金融、能源和资源性领域坚决地形成了垄断
的优势。
很显然,当今的中国经济仍然行走在这样的调控逻辑之中。从目前的景象看,基本可以
得出下述三个结论:
一,要复苏经济,仍然要启动现有的三大引擎。外贸的复苏受国际环境影响很大,所以
,制造业面向国内市场的创新变得非常重要。其次,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最直接
的启动方式,近期对铁路的2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及广东、浙江等省份相继推出的万亿重
振方案,都是这一思路的呈现。再次,唤醒民众消费,似乎除了激活地产,别无他策。
二,管控将进一步加强,在全球经济紧缩,国家资本主义纷纷抬头的时刻,中国的宏观
管制势必加强,也就是说,最好的市场化改造时间已经错过了,我们不可能指望在未来
的一个经济周期里实现新的改革突破。
三,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变得非常敏感。在当前的财税制度下,地方政府承担了60%
的支出,却只分到30%左右的收入,如果地产在短期内无法复苏,地方财政将面临空前
困难,本月,已有专家建议中央政府允许地方发行债券。中央与地方在税收上的明暗角
力将非常引人关注。
十年一轮的萧条,让我们更真切地观察到了中国经济变革的某种宿命与规律。我们仍然
在一条充满未知感的“历史的三峡”中艰难前行。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晕死过去 叫做历史惊人相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