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鹏:沉痛悼念金融改革中的伟人
[i]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刘纪鹏[/i]几周前,曾有人给我发短信传递黄菊副总理逝世的消息,经向朋友核实,得到“没有”的信息后,我激动的热泪盈眶,当时即暗下决心,要在适当时候把自己经历的一段关于黄菊副总理与股权分置改革的故事真实地写出来,让人们知道,当我们在分享股权分置改革成功的硕果时,不应忘记这位伟人在我国金融改革中尤其是在股权分置改革中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
今天,新华社播出了黄菊副总理逝世的噩耗,异常悲痛,欲哭无泪,唯有提笔寄托对这位伟人的哀思……
2005年7月11日上午,意外接到黄菊同志办公室的电话,邀我去谈一谈资本市场和股权分置改革的情况,并给我两个时间做选择:一是当天下午四时后,二是次日上午九时后。我选择了前者。当我按时到达时,秘书已在楼门口等我,当时我并没有把握是见黄菊同志。出乎意料的是,我刚一走进会客室,黄菊同志也从另一边走了进来。他握住我的手说:“刘纪鹏同志,我在电视上见过你。你写的《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很有说服力,你主张10送4。”我回答说:“那是证监会的同志希望我论证在什么水平上国有资产不会流失的一篇文章。我本人并不赞成完全采用单一送股的股改模式。”
需说明的是,自2005年5月启动对价的股权分置改革思路后,一方面受到了来自外国投行人士和国内某些经济学家的抵制和质疑,另一方面各地的国资监管部门也担心对价改革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要推行对价股改模式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去论证对价改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6月的一天,接到证监会研究部李青原主任的电话,认为我完整经历了90年代初以后的股份制改革,了解国企股改的历史情况,希望我能够写出一篇不仅有定性而且有定量分析的关于“股改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文章,作为内参上报。我想黄菊副总理提到的“10送4”可能指的就是这篇文章。
接下来,黄菊副总理在听取了我对股改的看法和介绍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社情民意后,他说:“这场股改对中国股市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照搬照抄找不到答案,要有创新性。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不是坏事,学者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问题。你们是做了贡献的。当然,光有创新性还不够,还要有可操作性,在现实中要切实可行。重要的是,要实事求是,尊重国情,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尽量让大家给予理解。”当我说到“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推进当中难度较大”时,黄菊同志非常明确地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党中央、国务院已下了决心,要完成这项改革,要有坚韧不拔性。”在汇报中,黄菊同志尤其对我提到的“股改要和股价挂钩”表示赞同,他说:“1000点太低了,什么事都干不了了。”他还笑着问我:“你认为到年底能到1200点吗?”我大着胆子说:“如果股改成功,1300点是有把握的。”
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告别黄菊同志后,我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他所讲的“这场改革需要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坚韧不拔性”,这“三性”不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成功的要诀吗?有这样的国务院领导和这一推动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思想,股改能不成功吗?
秘书在送我的过程中,我表达了这“三性”对我的启示,他随即向我推荐了《解读上海》这本书,并说:“这本书是对‘三性’的具体阐述,也许会对你们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股权分置改革有借鉴之处。”同时,希望我就今天所谈股权分置改革的情况再写一篇文章。
次日,我即写出了《扭转当前股市不利局面的八点意见》。事后,我也把这篇文章呈送给了中国证监会尚福林主席。
2005年7月21日,黄菊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上海、深圳、重庆、广东、江苏等五个重点地区负责同志参加的《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座谈会》,这是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会议。黄菊同志明确指出,股权分置改革要全面推进,股价要稳中有升,地方政府要积极参与,要对锦涛同志和家宝同志有一个好的交待。具体要做到:一个结合,即把股改与股指稳定结合;稳定三个预期,即价格预期、时间预期、总量预期。
2005年11月10日,黄菊同志又亲自主持召开20多个省市负责人参加的《股改座谈会》,再次明确指出,股指不稳定将关系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和成败,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投资者的根本利益要通过市场稳定发展特别是价格稳定来实现,使股权分置改革在推进的速度、把握的力度上与股指的稳定结合起来,达到稳定市场预期,确保股权分置改革有序向前推进。
这两次会议是从重点地区到全国各省市和中央各有关部委的全面动员,这是在中国股权分置改革最关键的时期,由黄菊同志主持召开的决定股改成功的两次关键会议,为以后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黄菊同志是主持金融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他在接手中国金融体制初期,我国金融的两大领域均面临巨大困难和危机。2001年下半年至2005年5月,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受海外投行人士“推倒重来”错误方法论的影响,基本掉入“休克疗法”的困境中不能自拔。而在商业银行领域,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支撑,全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负均压在银行领域,导致坏帐率居高不下,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从2005年以后,黄菊同志在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支持下,对这两个重要领域均进行了“背水一战”,展开了对资本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和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融资上市两大战役。从这两个战役的成果来看,均初战告捷,使得中国金融领域进入了一个稳定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讲,黄菊副总理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2020年全民奔小康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金融基础。
今天,当我们在享受着中国金融改革的巨大成果的时候,当几千万股民从一个几乎被“推倒重来”的股市泥沼中重新站立起来,分享着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初战告捷所带来的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创造的财富的时候,我们应该格外地珍惜命运多桀的中国股市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更不应该忘记黄菊同志在这场变革中所付出的毕生精力。
黄菊同志是在其工作岗位上病逝的国家领导人,无论从其为人民、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还是从其平易近人、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来看,堪称一代楷模。
回首往事,黄菊同志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笑慰九泉。
2007年6月2日 马屁教授很肉麻。 [quote]原帖由 [i]李大兴[/i] 于 2008-12-26 13:25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10261&ptid=88457][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马屁教授很肉麻。 [/quote]
哈哈。 [quote]原帖由 [i]李旧苗[/i] 于 2008-12-26 11:17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10249&ptid=88457][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秘书在送我的过程中,我表达了这“三性”对我的启示,他随即向我推荐了《解读上海》这本书,并说:“这本书是对‘三性’的具体阐述,也许会对你们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股权分置改革有借鉴之处。” [/quote]
书作者系该秘书情妇,以下是该书片段,敬请欣赏:
1997年召开的国际水都会议上,市委书记黄菊向全市人民发出动员令:为把上海建成21世纪国际水都城市,我们努力吧!徐匡迪市长也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上海污水治理的长远目标:以治水为中心,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到2000年基本消除苏州河黑臭,初步完成两岸整治。
1998年11月1日,市政府颁布实施了《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新的《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管理条例》也将适时出台,苏州河治理开始有法可依,“三步曲”也已谱就:2000年,基本消除苏州河干流黑臭,消除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黑带;2002年,苏州河水质进一步改善,长寿路桥以东建成滨河林荫道;2010年,实现苏州河与黄浦江、苏州河干流与支流水质的同步改善,基本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河中有鱼。
上海人对苏州河的远景有着浪漫的期待:堤青水秀,碧波荡漾。苏州河从长寿路向东,也不再有运输的驳船,沿岸适宜居住和休闲。有人甚至期待其兼有旅游功能,就像法国的塞纳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德国的莱茵河。漫步河边,堤内碧波荡漾,堤外郁郁葱葱……
在天空,人们与烟尘争夺绿色空间--
从70年代中期起,上海开始整治烟囱。80年代中期兴起“拔烟囱”工程,首先向“冒烟大户”开刀。到1995年,上海拔去污染严重的烟囱一千多个。每年,上海都有一百家以上的污染企业从市中心迁至郊外并得到治理。到2000年年底,近四千家工业企业提前实现国家下达的“一控双达标”任务。
新华路地区、和田路地区和桃浦地区曾是上海工业“三废”污染的重灾区,整日烟尘滚滚、废气弥漫。经过环境综合整治,三个工业区已经摘掉了污染帽子。新华路地区经过近十年的整治,累计投资4.5亿元,完成污染治理项目407项,关迁污染工厂(车间)25家,初步建成了环境优美、安静、清洁的居住小区。和田路地区经过八年综合整治,总投资10.8亿元,搬迁污染工厂14家,就地治理22家工厂223个项目,动迁居民2367户,从根本上改变了环境质量。桃浦工业区是上海重要的化工工业区,长期以来环境污染严重,重污染区位于工业区中心,面积约3.1平方公里,厂方与附近群众矛盾尖锐,居民上访频繁。经过十年的环境综合整治,共投资7.26亿元,完成治理项目99项,建成日处理6万吨工业污水处理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上海最后一个工业重污染区--吴淞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也在世纪之交进入启动阶段。吴淞工业区占地约21平方公里,是50年代后期形成的冶金、化工、建材和有色金属行业为主的工业基地,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计划用六年时间完成该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并设立了总规模达30亿元的整治基金。
为使上海的天更蓝,2000年上海“三管”齐下,加大治理大气污染力度,将优化能源结构、防治尾气排放、禁止秸秆焚烧列入《关于加强本市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始全面实施。
城市是优雅和理智的结晶,这是古罗马祖先留下的珍言。城市是一件艺术品,这是后人对此的进一步理解。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既是富有人格化的生活环境,更是充满现代文明的精神家园。
这就是跨入新世纪的上海人心中的蓝图,也是他们新的梦想与追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