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系列之-------税收与财富增长的秘密
1974年的一天,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和一些著名记者及政治家坐在华盛顿的一家餐馆里。他拿来一张餐巾并在上面画了一幅类似抛物线的图,向在座的人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的关系:税率高到一定程度,总税收收入不仅不增长,反而开始下降。这便是著名的“拉弗曲线”。为了理解拉弗曲线的意思,来看一个故事:事例(真实)•土匪的生存危机
1913年,中国大地上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四川省广汉县位于成都通往陕西交通要道上,境内有五帮土匪在川陕大道上专事抢劫。当时,由于抢劫的土匪太多,强度太高,以至于没人敢走这条路。不仅一般的百姓不敢走,就是小规模的军队,比如说一个排的军队都不敢走。抢来抢去,广汉境内的人纷纷逃避,逐渐荒凉,土匪没东西抢了,遇到了生存危机。于是,五帮土匪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办。结论是,不能这么下去了,要改革。
怎么改?比如说广汉县境内有一百里的道路,五帮土匪分配好,每一拨土匪管20里,在路口建立一个收费站,空手客来了收五毛,带包裹的小商小贩收一块。收了之后,保证这二十里之内不再重复收费,而且维护这一段的道路安全,然后到下一段又开始收。当时的一块大洋折合现在的人民币三十五六块钱,空手客大概就是现在的十七八块钱,跟现在的高速路收费标准差不多。改用这个制度之后,川陕大道渐渐恢复了人烟。
这个故事来自著名历史学者吴思先生关于“血酬史观”的一次演讲,讲的是土匪抢劫,但却有助于理解拉弗曲线的意义。拉弗曲线的意思是:税率高并不等于实际税收就高,税率太高,人们就被吓跑了,结果是什么经济活动都不发生,你反而收不上税来。只有在税率达到一个最优值时,实际税收才是最高的。这个原理并不复杂,我国古代名篇《文子•七仁》中就说过:“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古代名著《管子》中也说要“取民有度”,就是要把适当的税收标准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政策。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减税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政府也有了减税的意向。但要真正实施减税,还面临很多障碍,其中有利益原因,也有观念原因。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本位利益会影响人们的观念表达,而观念表达也会改变利益博弈的格局。在阻碍减税的观念因素中,有两种观点特别值得注意。
2008年7月以来,中国的税收增长发生一个变化:速度出现下降。今年前9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48946.86亿元,同比增长25.8%;但在7、8、9三个月,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6.5%、10.1%、3.1%,增速依次下降,并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在9月、10月,财政收支还出现了少量赤字。这种情况下,一种声音高涨起来:中国的财政收入有下滑风险,还不具备减税的条件。这个时候提出这种观点,似乎无懈可击。但深入分析,我们就知道,目前中国税收增长速度放慢,不但不能说明减税的困难,反而说明减税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程度。
本节一开始,就提到拉弗曲线的原理和“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古训,意思就是税收不能超出社会的承受底线,如果超出这条底线,不仅税收难以增长,连税收的基础就要毁掉。过去数年中,中国的税收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是GDP增长的2~3倍。民间学者和大众媒体对此批评不断。但是,官方的研究机构总是有一些理由——例如税收增长和GDP增长没有关系、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等等,来说明中国的税收增长是正常的。这些说法是否站得住脚?
据耶鲁大学经济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计算,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里,政府财政税收年均增长16%(去掉通货膨胀率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的纯收入年均增长6.2%。由于政府收入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到2007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1.2倍,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直接出现了巨大差距。结果就是居民没有能力消费,形成经济增长中内需不振、严重依赖出口的畸形结构。
官方研究机构经常强调,税收增长高于GDP增长并不是一个问题。我们作一个推算:假如中国的税收增长依然保持20%的速度,而经济增长为10%,再过10年,结果是什么?
到2018年,中国的宏观税负将达到62%。当然,这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不可能真的发生。正如第二章里谈到的,在目前名义宏观税负不到20%的情况下,中国的净税水平就已经超过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如果名义税负上升至60%,中国经济恐怕早已无法支撑下去。根据“拉弗曲线”,经济中有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政府税率为0,结果税收为零;二是税率为100%——也就是企业和个人的全部收入政府都想拿走,结果经济活动将停止,税收同样为零。在0到100%之间,有一个转折点,使得政府的税收随着税率(或征管强度)的提高而从上升转为下降。这是广大企业不堪重负的信号。
我们要注意,2008年7月以来,中国税收增速的下降,是在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和企业利润下滑之后发生的。虽然税务部门一直强调近年来中国的名义税率并未提高,但从税收与GDP的比重变化来看,税收的征管强度一直在提高。如果把税收占GDP的比重看作宏观的实际税率,可以说,当前税收增速的下降,是实际税率不断提高的结果。这时,如果不及时降低名义税率,或采取实质性的减税措施,很可能迎来政府税收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局面——当然,也将伴随着企业倒闭、个人创业意愿下降、劳动者减薪失业等经济衰退现象的发生。从各地、各行业的反映来看,这种情况已经日益明显(见本章附录)。所以,减税是政府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但另一方面,2008年中国发生了很多意外灾害,如雪灾、地震、有毒奶粉事件等,需要政府支付巨额款项,为此,很多人认为,政府不仅不能减税,“可能还要增税”。
在第二章,我们曾提出“净税”的概念。这一概念表明,在政府税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开支与政府报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公式“净税﹦政府服务报酬﹦明税+暗税-社会公共开支”也可表示为“净税(政府服务报酬)+社会公共开支﹦明税+暗税”,从中可以看到,实质性的减税——即减净税,与扩大公共支出并不矛盾;扩大公共开支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服务报酬来实现。
所谓“减少政府服务报酬”,就是要减少政府自己所花的钱。为什么要这么考虑?因为在过去数年的税收增长中,只有小部分被用于增加社会公众的福利,大部分都被政府部门自身消耗掉了。
先看教育。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统计,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4.8%,而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6%。
教育投入统计简表(2001-2005)
1996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全部教育经费 2262.3 4637.7 5480 6208.2 7242.6 8418.84
占GDP的比重 3.33 4.83 5.35 5.29 4.52 4.60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 1671.7 3057 3491.8 3850.62 4465.86 5161.08
占GDP的比重(%) 2.46 3.19 3.41 3.28 2.79 2.82
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亿元) 1211.9 2582.4 3114.24 3453.86 4027.82 4665.69
比上年增长(%) 17.84 23.81 20.6 10.91 16.62 15.84
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15.27 13.66 12.13 14.68 14.9 14.58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和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整理。
首先,可以看到,中国的教育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2003年以来,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长低于税收增长。而且人们怀疑,这些投入大部分被行政部门消耗。因为“教育局吃教育”的情况屡见不鲜,如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新田县,修建教育局新办公大楼和购置豪华车,耗资巨大,导致亏损1100多万元;广东省吴川市教育局有17个办公室,在短短一年里“吃分”教育经费600多万元……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近年来各地的政府大楼是越盖越气派,但公立中小学的校舍基本没有改观。
医疗方面,民众所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与政府支出规模很不相称。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1990年政府投入在卫生总费用中占24.09%,社会投入占37.95%,个人投入占37.6%。政府投入原本就不足,却一直在下降。到2003年,政府投入占到17%,社会投入26.9%,个人投入所占比例为56.1%。从医疗投入占GDP的比例来看,美国是13.9%,而我国只有4.5%,在全球191个国家中排名第188位。
更严重的是,有限的政府投入,大部分被花在少数人身上。2006年9月1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说,“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中科院调查报告);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
另一方面,随着税收的迅速增长,政府整体的开支和花费大幅度提升。2007年6月27日,在著名的中文论坛网站天涯社区,《新闻调查》节目联合“天涯杂谈”版征集各地豪华楼堂馆所图片,全国网友纷纷贴出各地的豪华办公大楼、超级广场的图片,出现的场景令人惊叹。其中,一个省级贫困县政府的办公楼耗资7000多万元,相当于全县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西部一个镇建起了形似天安门城楼的办公楼;南部一个只有7个村干部的村委会,耗资400多万元兴建办公楼;还有各种版本、各个档次的“白宫”等等。
除了硬件设施的花费,政府人员的开支也有大幅度提高。近年来公务员多次加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后,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务员工资由明涨改为暗涨。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也有扩大化的趋势,如带薪读书、学费政府买单,出国培训;再加上职务消费,如车子、办公用品、交际应酬、培训等支出都以补助形式发放到个人等等。总的来看,政府的灰色支出数量惊人,如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浙江大学教授冯培恩委员提到,我国目前大约有400万辆公车,每年消耗超过2000多亿元,其中真正用于公务的约占三分之一;粗略统计,公款吃喝每年不少于2000个亿,至少吃掉一个三峡工程;近年来官员出国考察和培训热在各地持续升温,目前我国官员公费出国一年耗资已经超过3000亿元。
由于进政府工作的诸多好处,使公务员成为社会就业的热点。
2008年10月25日零时,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截止。据媒体报道,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人数达97万余人,预计到26日审核最后一天,人数将突破百万,远远超过2008年的80万大关。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3:1,最热门职位的竞争率也是三年来首次超过4000:1,持续多年的“公务员热”被推向新的高潮。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说,中国改革30年,最大的变化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两千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最优秀人才由政府向企业的转移,由此带来了世界瞩目的经济高增长。根据他的研究,按照31个省市自治区来划分:政府官员占的人口比例越低,地方GDP的增长越高。在就业人口当中,仍然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越高,这个地方GDP的增长越低。如果把整体的国有部门、包括政府和国有企业都放进去,得到的结论也大致相同。
可见,人们喜欢进政府不是好事。最近几年,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掌控有所增强,并且大学扩招后,很多人就业有困难,政府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好消息。根本原因在于,政府部门主要功能是分配财富,企业部门却在创造价值。企业家要讨好消费者,官员要讨好上级。如果优秀的人去政府,要花大量的精力勾心斗角,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而做企业的话,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才能赚到钱。所以,最聪明的人去政府,而不去企业,经济增长不仅难以持续而且可能会下降。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成熟和缺乏政治竞争的社会中,政府权力规划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追求自利的本性出发,政府官员倾向于扩大自己的权力,以便不受约束地向企业家和创业者征税、寻租等等。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市场上创业投资和自谋职业的风险越来越大,甚至朝不保夕,无奈之下,只好把目光转向“旱涝保收”的政府部门。公务员成为社会就业的热点,反映了政府权力扩张和市场环境恶化的趋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税收增长速度连年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税收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与上述趋势是对应的。税收增长过快,不仅直接增加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更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使人们的聪明才智由创造财富转向争夺财富,损害长期的社会生产力。所以,减税不仅走出当前经济困境的关键步骤,也是保障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条件。
减税不仅要着眼于明税,更要着眼于减暗税和净税。前一项工作要由政府机构的领导者作出决断,后一项工程更依赖于宪政税制在社会中的发育和进展。在明税中,对企业经营和居民收入影响最明显是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在后面两章,我们将分别对这两个税种的历史、现状和改革前景进行分析。
资料来源: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2008公民税权手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