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南:观念更新引爆财富裂变——苏州与温州民营经济观念对比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观念就是解放生产力。苏州与温州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十大观念差异。第一:“工作要体面”与“发展民营经济就是体面”的差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既给苏州人争得了天下第一的声誉,同时,又给苏州人增添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助长了苏州人自我满足的情绪和爱面子的观念,有些人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把社会工作分为三六九等,看不起平凡的工作。温州人借以致富、闯荡世界的“五把刀子”(即菜刀、剃头刀、剪刀、皮鞋刀、螺丝刀),在这些人眼里是不屑一顾的。不少苏州人宁肯失业,也不愿放下架子,去从事服务性工作,或者自己创业。许多苏州人对温州人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吃苦精神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个体老板地位低,名称不好听”。而温州人认为,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的国策,并赋予了法律地位,发展民营经济就是有面子。
第二:“谁不说伲苏州好”与“风风火火闯九洲”的差异
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影响形成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苏州得天独厚的时空条件,助长着苏州人的恋乡恋家、守土守业的观念。温州地处东南丘陵地区,78%是山地,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矿产资源几乎为零,再加上受到山地影响陆路交通不利,又没有优良的大型港口,即先天不足,国家又没有对其进行后天的扶持,恶劣的生存环境培育了温州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曾说:“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会出现温州人”。敢于走出去是温州商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温州人自豪地说:“只要有空气流通的地方,就有温州人谋求发展的身影。” 温州人就是凭着一股“恋乡不守土,敢闯知进退,自信不自满,重利不守财”的精神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开了一片天地。实行走出去战略,使温州的民间资本形成了“非禁即入”的多重增值形式,形成了温州人走出去、温州产品走出去、温州品牌走出去、温州市场走出去、温州企业走出去、温州资本走出去等生动多样的走出去图景。
第三:“小的做不出名堂”与“小商品大市场”的差异
苏州有的人认为,小的做不出名堂,要做就要做大的,在片面的理解“做大做强”观念指导下,对小商品不屑一顾,总想一口吃成胖子。而温州人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小到纽扣、鞋帽、眼镜、商标牌,大到品牌服装、家用电器、商住楼,凡是人们想得到的行业,都有温州人吃苦耐劳的身影。“小商品、大市场,小规模、大协作,小机器、大动力,小能人、大气魄”的温州模式结合温州人特有的、极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敢想敢做的温州人走出平凡,走出了一条有温州特色的发展道路。温州的几千家制鞋企业、服装企业、眼镜生产企业、打火机厂等,还有诸如柳市的低压电器、金乡的证章、龙港的印刷、灵溪的包装等,这些被人看不上眼的东西,却被温州人做成了全国第一、甚至是全球第一。这就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胜利。
第四:“单打独斗最保险”与“抱着一团打天下”的差异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苏州不少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很注重企业自身的个体业绩,而不愿意与其他企业展开竞争中的合作,观念深处存在着“商场就是战场”的思想。由于孤军奋斗,力量有限,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虽然近年来苏州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苏州人孤军作战的概念还不能在短时间内让人接受。而温州商会以及浙江其他商会的普及,温州商人的民间凝聚力之强,则是社会各界有目共睹的。正在苏州市政府重点规划建设项目金阊新城综合物流园重金打造“苏州车市”的浙江商人、上海台洲商会副会长王加明先生认为,温州商人是浙江商人的代表,具有极强的民间凝聚力。几个温州人吃一顿饭就可以定一个几亿元的项目,就可以融合几亿元资金,这样看似夸张的故事其实在他们自己看来已是平常之事。他说,在2004年9月的一天,上海某浙江商会的一个副会长想上一个上海国际鞋城的项目,因缺少资金找到另一个浙江老乡,但这个老乡对副会长并不了解,于是找到王加明。王加明认为项目不错,表示他愿意加入,这个老乡于是没有了顾忌,直接拍板。他们三人的组合前后用了3天时间,共3个小时。后来他又上了曹安国际商城,过程也不复杂。而当2005年初苏州市有关招商人员与他洽谈苏州的项目时,他经过考察,决定投资苏州车市,项目资金总额达8亿元人民币。
第五:“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知足常乐”与“永不知足,永不言败”的差异
苏州人很容易知足。有些民营企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就不想继续扩张,认为财富一辈子或几辈子都用不了,用不着再拼命了。温州人则有着一股永远不知足、永远在开拓的奋斗精神。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温州就流传这样的话:“万元户,贫困户;十万元,刚起步;百万元,不算富;千万元,马马虎虎;亿万富翁,才算真富。”如今,温州的亿万富翁很多,但是,他们都很谦虚,都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只有不断开拓,不断创业,才能不断前进。
第六:“种好自家的自留地”与“走出家门天地宽”的差异
苏州的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着在家门口创业保险的思想,喜欢在家门口创业。温州的企业则将目光瞄准整个国际市场,而不只限于温州、浙江和全国市场。温州人知道,仅将国内某区域市场作为自己的经营对象,那么4000多家鞋厂、3000家服装企业是不可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温州人在总结自己的发展经验时曾有过这样的概括:“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走进千家万户”。这里的“千山万水”与“千家万户”实际上指的是市场半径,而温州人的“走遍”与“走进”就是贴近市场和不断地开辟市场。
第七:“模仿、借鉴别人的技术为主”与“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差异
苏州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仍然是传统产业的主体,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比较低的中小企业的比例还较大,对自主创新的意义认识不足,人才不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当多的企业和产业正面临知识产权问题。目前苏州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成为影响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最大问题。温州在早期创业中也主要是模仿和借鉴别人的技术,现在则在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工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专,人专我精”,从而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快速发展。
第八:“注重物质资本”与“注重人力资本”的差异
调查发现,苏州几乎所有的民营企业都非常重视物质资本,当问到:“你们的企业最缺少的是什么?”,大约有82%的企业业主回答:“资金。”而对人力资本的价值认识不够。温州人则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一切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温州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人才就是企业的财源”、“人才投资是第一位投资”、“不培养人才的企业必将失败”作为座右铭。
第九:“拍脑袋的经验型决策”与“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差异
苏州的许多民营企业决策水平还停留在凭个人的经验决策阶段。甚至有的人整天忙于应付和处理具体事务,不读书,不看报,不上网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决策时个人专断,主观随意,听不得其他不同意见,导致出现许多不应该出现的失误。温州人已经认识到,决策是否对头,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注重按照决策的科学理论和健全的科学程序,运用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注重从全局到局部,从当前到未来,从经济价值到社会效益,进行周密的方案论证工作,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第十:“追求产值产量”与“追求质量效益”的差异
苏州一些民营企业往往重产量、轻质量,重产值、轻效益,出现了“产量增加、质量依旧,产值上升、效益下降”现象,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温州民营企业在原先的发展过程中也经过只重视产量和产值,忽视质量,最后吃了大亏的阶段。温州民营经济是从制鞋开始的,开始不重视质量,只考虑生产和销售,随着消费者意识的觉醒, 原先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瞬间变成了劣势。国内媒介频频曝光“纸板鞋”、“一日鞋”、“晨昏鞋”。从此,全国不少商场视温州鞋为“瘟神”,惟恐避之不及。温州皮鞋声名狼藉,元气大伤。产品大量积压,一大批小作坊倒闭。“质量是生命”,温州人对此有了切肤之痛。做鞋人主动成为质量整顿的主力军,向自己的企业开刀。当时,全市1400多家皮鞋生产企业,都有一种“歃血为盟”的感受。在这批企业的带动下,温州做鞋人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武装自己,鞋业开始上档次、打品牌、上规模,涌现出了“奥康”、“康奈”、“吉尔达”三大中国鞋王,还有“红蜻蜓”等为代表的“第二集团军”,温州正式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鞋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