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李旧苗 发表于 2009-3-10 22:09

广州VS深圳:骆驼与马比大小

广州和深圳是注定要成为冤家的。
  为什么?一山难容二虎嘛。
  广州原本是中国的外贸中心,然而现在中国最大的外贸中心是深圳,中国有七分之一的货物从深圳出境;广州港原本是华南最大的港口,但现在深圳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集装箱港;广州原本是华南的金融中心,但是深圳证券交易所把一切都改变了,大量的券商在深圳崛起,许多的基金盘踞在深圳,招商银行及平安保险公司的成长更是让广州无可奈何。深圳在金融业的地位显然已高出广州许多。总之,广州以前是无可争议的华南王,但是现在广州在罗列自己的许多统计数字时都有点心虚,所有广州在所谓国内大城市中排第一的时候,差不多都是统计口径没有把深圳算进去的时候。现在广州的经济总量虽然还在深圳前面,但是在深圳看来,深圳超过广州似乎是迟早的事情。(详见网文《深圳,你是来到还是离去》)
  但是广州依然坚挺。比如广州地产商的大盘就搞得比深圳好得多,比如广州的房子就比深圳便宜,比如广州的媒体业就比深圳发达得多,而且广州的几家媒体在深圳都俨然有反客为主的架势。
  在今天,与深圳相比,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动摇;广州在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公路、水路的华南枢纽地位没有改变,两者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相比,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华南航空枢纽地位是客观事实:在飞机起降架次、货邮吞吐量的绝对数及绝对数增长量方面大大领先于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绝对量方面也高出深圳机场一倍以上,绝对数增长量目前与深圳机场处于同一水平。白云机场仍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华南航空枢纽地位。
  应该说,作为一座极具平民性格的城市,广州的崛起并非偶然。早在大清王朝,这座城市就以十三洋行闻名于世,英国人甚至将中华帝国把外贸限制在广州一地进行的做法称为“广州体制”。即使到了计划经济的共和国年代,广州依然保持着自己作为“外贸首都”的地位不变。早在中国对外开放以前,每年一度的“广交会”几乎是外国商人与中国做生意的唯一机会。
  广州的再度辉煌,自然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这里的珠江三角洲企业群落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新生力量。在这个呈三角形的地带上,顺德、深圳等地构成了早年间中国的新经济中心,它的特征是以大规模工业制造为轴心,源源不断地把“MADE IN CHINA”的产品以令人惊叹的廉价运往整个世界,而广州就是这一三角地带的中心。
  广东的经济一直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中有三个坐落在这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浦东大开发的启动,广东开始遭遇自己最大的障碍:全国经济的中心已经位移到了长江三角洲流域,珠江三角洲的繁荣虽然仍在继续,但戏的主角却变了。从某种程度上看,广州的角色划分更多地被归结为“华南经济中心”,不再具有改革开放之初“粤货北伐”的意气风发。自此,在众多的企业当中,很少会有人打算“迁都”广州,只有乐百氏将自己的总部搬到了广州。广州在企业家群落中的“失宠”,意味着对广东后来居上的城市的市民来说,他们拥有了对以前的老大进行挑剔的本钱;而对被挑剔的广州市民来说,反击“暴发户”们的趾高气扬是不可避免的了。
  毫无疑问,这个后来居上者就是深圳。广州有300万人口的时候,深圳人口3万,一个小渔村;广州有995万人口的时候,深圳人口700万,一个敢于挑战与挑剔广州的大城市。
  光荣来自2001年。这一年,广州人均GDP达到4586美元(北京为3000美元、上海突破4500美元),市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16元,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广州人最富。不过,这十大城市指的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沈阳、哈尔滨、南京、武汉、西安,并不包括深圳。把深圳纳入的话,广州就不是第一名了,深圳2001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44元,是真正的全国城市首富。
  与此同时,深圳人对广州的挑剔在国内各大论坛盛行,而在珠三角生活的人们更是时常把对深圳与广州的比较挂在嘴边。一群自称是“热爱深圳的极端深圳主义者”建了一个因特虎论坛,以特有的民间立场和智慧关注着深圳的前途与它的竞争对手们。因特虎论坛发表长篇文章指出:“如果把目前整个中国比喻成一个处于生长期的少年,那么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就可以形象为这位少年的胸大肌、腹肌和手臂上的三角肌。京津塘和长三之所以为主体,是由北京及上海这两座伟大城市所决定的”,不拿深圳与北京上海比,只是确定无疑地指出“广州,就是深圳的对手!”
  在文中,“热爱深圳的极端深圳主义者”极尽对广州的冷嘲热讽:“深圳超过广州是迟早的事,哪怕广州并了花都、番禺,再并增城,或者为了不被深圳超过,再并顺德中山……站在广州的立场上,当然不希望自己的昔日小弟骑在自己头上,所以‘复兴广州’近年来被抬到了广州人的嘴边,其实质等于是‘抑制深圳’。于是,什么都比着深圳做,和深圳抢主板,输了!不要紧,再抢二板,又输了!深圳默默无闻地搞了一个‘国际花园城市’的城市,声名大增,我KAO,这怎么行,我也要,我也要。所以今年在深圳举行的‘国际花园城市’评比赛的名单中,大家奇怪地看到了‘广州’的名字。我觉得真的很无聊,因为所有到过广州的人都知道它有几把刷子,没拿‘脏、乱、差’形容广州已经算是客气的了,别真以为是前几年博览会滥开的年代,给点钱就能得个‘国际金奖’!人家大连、珠海、青岛都没来,你广州去凑什么热闹呢?”对于处境优越的深圳人来说,这是一种颇有代表性的广州观。
    当然广州作为省会城市,从来就不是吃素的。因为省会城市的地位是历史经典地位的遗传,不是浪得虚名的。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中国的省会城市们早已觉醒起来,要增强创新优势,把后起之秀们的嚣张气焰再次比下去。
  比如说到粤文化的代表,广州还是当仁不让的老大。不少广州人重广州轻深圳的理由是因为深圳太年轻,作为一个城市,它有很多地方无法与广州这样的老城市相比。虽然深圳的7-11店和沃尔玛超市开得比广州早,虽然深圳有最热闹的人造景点世界之窗,虽然深圳的城市环境比广州干净,但广州就是比深圳住着舒服,更多人间烟火气息,更重情感、人文更昌盛、发展腹地更大。深圳是国际花园城市,广州小变中变之后也是了,大变之后还不知怎样地新貌呢;深圳有黄田机场,广州的白云机场更是华南枢纽;深圳有盐田港,广州在建南沙港;深圳有高新区,广州天河还是中关村之外全国第二大电脑市场呢;深圳高收入也高消费,广州惠而不贵;反之,广州有全国最好的媒体,深圳没有;广州有珠江夜游,深圳河还在治理污染之中;广州的GDP的总量和增幅都高于深圳,深圳想追上也没那么容易;广州对香港企业和港人的吸引力逐渐增强,香港的好处不只是深圳可以得到;广州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的补课,效果远比深圳的锦上添花更显得突飞猛进;广州人能挣会花讲究生活趣味,深圳多的是物质动物……
    相距125公里,车程一个半小时,广州和深圳两大城市经济体在这条广深线的两端争夺龙头大哥的近距离战争持续了十年以上。
  现在,这两个城市仍在寻找他们位置的最后归属,可以说这是一场关乎整个珠三角未来兴衰的历程。
  随着广深两城并驾齐驱局面的逐渐形成,争做华南地区中心的暗中角力渐渐浮出水面,而中心之争的结果也日渐明朗。
  对于广深的定位,广东省如此描述: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把深圳建设成为富有创新活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性城市。广东省政府通过分工避免广深同质化竞争的意图相当明显。
  其实珠三角中心城市现有的分工与定位主要还是由市场力量决定,广州和深圳已经作出了不同的路径选择。
  实际上,广州和深圳的定位一直是这几年广东省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随着形势的演进,广州和深圳经济逐渐形成齐头并进的趋势,2005年广州和深圳的GDP分别为5115亿元和4927亿元,两地仅相差190亿元不到。谁应该成为广东省的中心、广东到底需要几个中心等“中心之争”的话题浮出水面。
  金融中心之争就是广深两地中心之争的一个最好的缩影。2003年1月,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把深圳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并出台了金融十八条。2004年1月,广州市政府也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的区域金融中心”,提出与深圳金融十八条相仿的《关于大力发展广州金融业的意见》。在2005年和2006年的两会上,这种争夺达到了白热化,广州的省人大代表提出把深交所迁移到广州的提案。这个提案遭到了深圳方面的强烈反对,不少深圳的金融界人士斥之为“地方保护主义”。作为反击,在2006年广东省政协和人大会议上,不少深圳代表发出了“从广州搬迁一所高校到深圳”的声音。虽然这个问题在广东省人大会议上当场遭到否决,但是广深两地在各种资源和政策上已形成争夺的局面成为一个事实。
  深圳提出适度重型化的产业发展目标,发展包括汽车制造业在内的所谓重型化产业,公开与广州展开了汽车项目的争夺。而不断传出的法国雷诺汽车可能落户广州或深圳的新闻就是这场争夺的表现。不过随后不久,深圳就在这场争夺中出局,但深圳最终仍然争得一个哈飞汽车项目,加上本地企业比亚迪汽车项目,深圳的适度重型化似乎开花结果。然而广州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仍很坚定。尽管与深圳相比,广州的优势也非常有限。深圳全市拥有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在内的国内外金融机构140多家。证券公司19家,证券机构总数列全国第一;15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达1628亿元,占全国46%;创业投资公司187家,实收创业投资资本总额125亿元,机构数量和资本规模约占全国的1/3。而广州只是在银行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上与深圳数据接近。
  在谁将成为华南物流中心的争夺中,深圳和广州的竞争更为惨烈。在深圳已建成年处理超过1300万标准箱和1.35亿吨货物的港口群之时,广州和中国海运集团合资启动了南沙港二期建设工程,而一期工程单月吞吐量已达8万标箱。
  在机场方面,投资200亿人民币的广州新白云机场已被明确定位于华南枢纽机场,其设计目标是年吞吐量2500万人次,而作为全国唯一能进行多式联运、可采取过境运输方式,2004年客货运量分别达1425万人次和49.6万吨的深圳机场,也只能与年吞吐量只有31万人次、货运量只有5000吨的珠海机场一起定位于干线机场。
  这场“中心之争”的结果是广东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现代化大都市”和“国际性城市”的表述和定位。
  这场“中心之争”实际上体现的是,广深持续了20多年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面对何去何从,两城市需要重新选择经济发展路径和增长模式。这场“中心之争”的背景是民工荒、油荒、气荒等各种生产要素短缺危机此起彼伏,珠三角赖以迅速发展的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土地制胜的经济模式走到尽头。特别是深圳,在丧失政策优势之后,深圳一下子找不到发展的方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深圳的作用仅仅是珠三角与香港联系的通道和桥头堡,这个时期被称为深圳的“边缘化”和“孤岛化”时期:香港已回归了,深圳的任务不再明晰了;香港的内功已全转过来了,深圳要靠自己行走江湖了;全国都要开放了,试点结束了;创业的激情消退了,深圳进入了男人高潮后一般都会有的“思睡期”。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今天,“候鸟北飞”、港资北上,种种形容都在昭示深圳的落寞,珠三角的衰落。忧患意识强烈的深圳人早就坐不住了,据说深圳市的高层多次向中央提交报告要求明确深圳定位,但是一直没有明确的答复。
  在民间,这种失去方向后的焦虑和迷茫表现为“抛弃论”的出现:2002年一位网友的两万字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发表后,引起了深圳居民的巨大的反响和共鸣。
  的确,在这场城市口水战中,深圳有着难与人言的自卑。作为中心城市,深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这种挑战随着深圳长期依赖的政策优势的消失而逐步增强,由此产生的“抛弃论”阴云一直弥漫在深圳人心头久久无法挥去。
    广州一度发展速度落后于深圳。但是广州最终找到了另外一条道路:吸引大型跨国企业前来投资和设立中国总部。看中良好基础设施和便利交通条件,以广本、丰田等为代表的大量跨国企业纷纷以此作为进军内地市场的桥头堡。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为止,20%的世界五百强在广州设立了总部和办事处等机构。
  为了搞平衡,广东省有关方面表示:“珠三角城市集群中,广州、深圳的地位最为突出,尽管主中心有两个,但职能各有不同,是错位发展。”为了错位发展,深圳应该建设成内源型经济。据业内人士分析深圳发展内源型经济有三大优势:其一,深圳的创新意识较强,经济的知识含量较高。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据全市GDP的29%,而其中拥有自主的产品产值又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其二,深圳的集聚效应吸引了一大批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公司来此落脚。其三,靠近香港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也是企业今后走向国际的重要跳板。
  但很多网民看法并非如此。网民认为,由于有广东省的支持,广州市在与深圳的竞争中一直保持强势而分毫不让。深圳市一直想同广州展开错位竞争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根本无法实现。
  由此,广深口水战看来还要一直打下去。
    在广深口水战中,深圳几乎被广州视为“文盲城市”。
  当然,跟有数千年历史的广州相比,一个只有20余年历史的城市——深圳,在广州眼里只能算个胎儿,顶多也只能算刚刚出世。广州人认为,从外观上看,深圳显然已经比较成熟了,它有足够多的人口,有一个大都市应有的几乎一切。但是,如果谈到深圳的文化,确实比不上广州。深圳除了以《万科周刊》为代表的企业内刊,没有一家在全国真正有影响的报纸杂志。现在中国最著名的网站也没有一家在深圳。深圳只有一个正规意义上的大学,但就是这个大学,也是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人文色彩淡漠到几乎不存在,虽然它有人文科系。这样的教育设施,自然不会对深圳的文化建设有什么助益。深圳没有一流的学者。深圳的建筑很有名,但在众多、巨大的建筑中间,几乎看不见艺术的影子。深圳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主题公园,那种精美丰富的文化复制品,倒是在全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各种假古董、假古建筑、假民俗村、微缩景观,几乎全是照搬深圳,只不过更等而下之。这一切构成了对中国文化的消解嘲弄和歪曲破坏。从这个意义上看,深圳这种影响绝对是负面的,甚至是灾难性的。
  深圳有新时代的歌曲创作,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它的街头文艺演出。这样的演出形式是让人愉快的,但演出的内容则是平庸无奇的,只不过把歌舞厅和包厢里的卡拉OK移到户外露天演出罢了。因此它只是娱乐方式的增加而不是艺术形式和艺术价值的创造。娱乐并非不能产生艺术,但这要有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低级的消遣娱乐演化成高级的艺术,需要艺人漫长而艰辛的劳动积累。
  深圳这20年有什么积累?是否在古老的南粤文化和现代的都市文化之间建立起了某种契合融会?没有。仅从流行文化看,深圳也没有在全国取得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骄人成绩。比如,南方歌手大都以广州为基地,深圳倒好像无人驻守,这多少有点奇怪。要寻找原因,恐怕还是广州的文化环境要优于深圳,而深圳人身在深圳,欣赏的口味和目光却在香港乃至美国。
  在文化上,深圳还有个特殊的符号——深圳平安足球俱乐部——值得一提。虽然球队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赞助者是,因而纯属偶然,但这个偶然却也能透露出一点信息。足球运动可以用任何词来形容,它凶险刺激跌宕起伏胜败莫测,它狂暴野蛮粗俗浅薄铜臭熏天,它健美温柔如诗如歌如梦如幻……无论你如何形容,它都肯定与平安二字无关。平安的足球肯定不是好足球。在所有体育活动中,也许只有勉强能与平安挂点钩。但深圳的足球就叫了这个名字。最不平安的足球都叫了平安,这是否流露出了深圳一点疲惫苍老的心态?  
  但深圳人却对自己被广州视为“文盲城市”极其愤怒。他们反驳道:什么叫文化?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深圳聚集了六七百万人,其中不乏时代精英,这些人在这里做生意、搞建设、作讲演、搞活动、吃饭聊天、上网发贴子,这些不都是文化?深圳这么多时代精英在互动发展还没文化,什么才叫文化?
  不错,深圳没有广州那样多的讲演报告论坛,那么多的会展,那么多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交响乐、芭蕾舞、话剧等演出,但是深圳也不是一点儿没有啊,深圳大剧院还是经常有演出的,而且水平也不低。至于说深圳没有积淀,是一张白纸,而得出深圳底蕴不够深厚,因而直白得没有味道的话,这完全是错误的。正因为深圳没有传统文化,所以才能更没有包袱地去嫁接现代文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圳现在的文化,或者叫被嫁接的西洋文明,要远远先进于广州的传统文化。其实无论哪一种文化,得让生活在这文化中的人生活得快乐,并且能激发他的创造力,这才叫有生命力的文化,而深圳的城市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广州文化早晚要走深圳这条路,无论是饮食文化、住宅文化还是休闲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都是如此。
  “文盲城市”还是“文化城市”,深圳一直试图向广州作出自己的证明。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