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新:金融危机与意识形态之争
2009-03-07 13:13 [url=http://www.chinaelections.org/][color=#0000ff]中国选举与治理网[/color][/url]作者:赵鼎新
不身临其境,局外人很难对这次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之深有切肤之感。去年11月初,我从上海飞抵旧金山后去看一个老朋友。谈话间,他指着离他家不远的一片住宅,说那边的房价已跌了超过一半,忧心忡忡的表情令人难忘。学校是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地方。尽管如此,在回到芝加哥大学后,我发觉财政吃紧已成为校园里一个无处不在的话题。为了降低教职员工因为学校财政问题而引起的不满,芝大当局向各院系公布了财政情况,并要求各系拿出适合自己的经费削减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芝大的主要经费来源不是放在股票市场上的个人捐款,所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如像哈佛这样的经费主要来自捐款的私立学校,或者像伯克利这样的州立大学,金融危机已经把学校财政推到崩溃的边缘。尽管如此,芝加哥大学2009年教职员工工资基本不长、新教授基本不招、学校提供奖学金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幅减少已成定局。
美国经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走向高度金融化后,大量大公司既是上市公司,同时又开发自己的金融衍生产品。因此,这次金融危机马上就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目前都面临倒闭的危险,第二大电器零售公司电路城(Circuit City)已经进入破产保护。上星期我从芝加哥驱车到密歇根大学讲学,沿途到处可见倒闭的加油站和门可罗雀的汽车旅店,景象十分萧索。这样的经济状况势必影响美国百姓的行为。现在,出卖家庭旧货在美国已经成为热门,由于被解雇或房屋被银行没收而铤而走险的消息不绝于耳,像好市多(Costco)这样的仓储式商店,往日门庭若市,如今生意也十分清淡。感恩节传统上是美国家人团聚的节日,但今年芝加哥大学的许多学生却因为经济原因而滞留在学校。感恩、圣诞两节期间是美国的消费高潮期,其零售额通常可超过整年的一半,今年两节期间消费的疲软肯定会对实体经济带来更大的冲击。看来美国2009年也很难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b]金融危机的起因[/b]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点是次贷危机,但其深层原因则可追溯到美国政府自1970年代以来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面临经济滞胀。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减轻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控制,同时开始赤字预算,其后果是货币的紧缺和八九十年代的银行高存款利率。利率高居不下既抑制了实体经济,又把外资吸引到金融市场已经开放的美国,造成美国经济的迅速金融化和资本在美国的大量过剩(资本的大量过剩还与美元的发行量在1971年后停止了与美国的黄金存储量挂钩这一事实有关)。近10年来,美国的存款利率虽已大大降低,但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顺差货币由于美金的特殊地位而继续投入美国市场。这些发展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一个美国政府没有预料到的结果,那就是,美国的货币由紧缺一变而为高度过剩。这一发展为美国提供了两种可能:在政治上,它使美国政府能通过赤字预算在不增加税收的同时不断增加政府开支,从而避免了社会矛盾向政府聚积,并使美国能够运用通货膨胀、美元贬值等手段掠取各国在美国的投资;在经济上,它导致美国经济的进一步金融化。为了让滞留在美国的资本流动起来,美国的政府、银行及其他金融集团、大型企业等采取多种刺激手段鼓励消费。各种旨在促进消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21世纪初,美国经济在金融市场上所获取的利润已占到整个经济利润的40%以上。连美国的典型实体经济,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集团,其利润都不是来自汽车销售(许多公司新车的标价都可能是亏本价格),而是来自向顾客推销的购车贷款。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人的消费超过了美国社会的产出,举债度日成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
问题是,大多数美国人的收入毕竟有限。为了刺激消费,美国政府对金融的监管不得不进一步放松,更为离奇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出现。其中问题最大的就是次级抵押贷款,即由银行或投资公司向信用和偿还能力较差的客户所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最近几年,美国有些投资公司甚至采取住房贷款时不审查顾客经济能力和信誉的荒唐做法。这一措施极大地拉动了美国房价上涨和经济增长,并且这一措施即使房价不断上涨也不会引发危机--因为客户在无法偿还抵押贷款时,可以把房子高价出售并从中牟利,但是,一旦各地房价普遍降低,导致房屋出售困难时,越来越多的客户就因为无法偿还住房贷款而面临房屋被没收,银行和一些投资公司则因为无法收回贷款而面临破产。一个危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由此形成。 金融危机下的意识形态之争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危害使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时间似乎成了一个负面名词。在中国,"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救世界"的调侃时有所闻,西方和中国的左派知识分子认为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破产,马克思主义于是又时髦起来。的确,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的生命力。相较于以往的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在表象上有所不同,其实质却是完全一致的:从前是传统产品的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这次则是金融产品的过度生产而造成金融危机。它们只是马克思所论述的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表现。
但是,在这里,我同时想指出的是,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并不代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破产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像上世纪80年代末的"苏东波"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破产一样。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成功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却没有在理论和实践上成功地找出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具有生命力的发展方向。新左派虽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却是解构有余、建构不足。因此,它的信众和影响只及于太师椅上的左派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学生。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资本主义是与人自私自利的生物学本性连接得十分紧密的制度。基于这一点,在健全的法制背景下,资本主义背后的"看不见的手"仍然能够在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压力下实现较为有效的资源配置,并把个人自利导向社会创造。同样是基于这一点,与资本主义相比,其他任何制度都必须或多或少地压抑人的自利本性,结果使人的自利本性不时以更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文革"时,人们在"狠斗私字一闪念"的漂亮口号下一面搭便车吃社会主义大锅饭,一面干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勾当,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为什么西方左派理论家Alec Nove在绞尽脑汁地设计了各种"可能的社会主义"后,感慨"资本主义是非理性的,而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原因就在这里。在苏联和东欧共产党政权倒台后,我们其实很需要左派在世界范围对资本主义经济和新自由主义思想起到限制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左派的限制作用可能会比环境运动和各类原教旨宗教运动的作用还要弱一些这一事实。
同样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对经济危机并不是无能为力。面对上世纪20年代末的那场经济大萧条,美国出现了凯恩斯经济学和罗斯福新政。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也开始采用大量反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政策,多方干涉经济,企图把美国带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当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这种政府干涉并不能挽救资本主义经济。他们认为,只要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矛盾不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国家的干涉只会将经济危机转变为国家的合法性危机和财政危机。因为国家是向全民收税,用税收来挽救的却是由少数富豪导致的危机,这种做法会产生合法性危机;更重要的是,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经济下只会愈演愈烈,国家为了解决经济危机而花费的钱将越来越多,于是导致财政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这一分析很有说服力,但也存在一个重大误区,那就是,它假设国家只能一成不变地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但从历史上看,国家的阶级属性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面对重大危机,当一个国家在权力的运用和政策的制定上有较大的自主性时,它在压力下就很有可能做出与其原有阶级属性相去甚远的决策和改革。这些决策和改革有时不仅会挽救这个国家及其统治集团,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国家原有的性质。欧洲国家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迈向福利国家,中国国家在"文革"后政治危机的压力下走向市场。这些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各自国家的性质。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生命力还在于,任何旨在限制市场的理性制度设计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具体地说,即使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危机时不得不对本国的经济运转采取行政和法律干涉,并且即使这些干涉在短期内很成功,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些干涉所滋生的非期然性后果和新的经济问题。比如,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前,各国均未设立存款保障制度,结果,经济危机一发生,马上就出现银行挤兑,从而加剧了经济危机的规模。吸取这一教训,后来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障制度。但是,一些研究发现,虽然存款保险制度的确在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后能够避免银行挤兑,金融危机却特别容易发生在那些设有存款保障制度的国家。原因在于,这一制度免除了银行被民众挤兑的风险,而一旦免除这一风险,银行就会变得十分乐意冒险,结果反而导致不良投资和金融崩溃。这类现象和相应的研究都显示了国家采取"社会主义手段"干涉经济的局限性。这就是为什么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往往会把目前这场金融危机归罪于美国政府的不当干涉和落后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原因。当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此类论点也犯有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再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也会有弊病,即使原本没有弊端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也会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变和利益集团的操纵而逐渐变得弊病丛生。这就是我所说的理性制度设计的局限性。 金融危机中的世界和中国
对这一次美国金融危机将持续多长时间,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预测。我个人认为,这次由金融风暴引发的经济危机将在美国持续一段时间。我的依据不仅仅是美国目前已经受创的实体经济和消费者信心。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虽然准备拿出7000亿美元来救市,但它很难用好这笔钱,因为美国没有通过政府对经济进行治理的传统。自上世纪70年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兴起以来,美国政府这一原本就不强的能力进一步削弱。也就是说,美国缺乏一套能够有效地运用这笔钱的官僚组织。这一点在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充分体现。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因为美国政府19世纪以来一直很重视农业,并建立了大量农学院和农业研究机构,因此美国政府能够运用既有的农业组织和相应的研究机构来推行罗斯福新政。而在工业方面,美国因为缺乏相应的组织和机构,政府投入的资金大多数打了水漂。事实上,大萧条后美国工业一直萎靡不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才全面复苏。
虽然美国经济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恢复,但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为这次金融危机将导致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首先,美国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傲视全球的高科技产品研发能力。中国目前生产的大量产品,其研发和创新都是在美国完成的,利润也主要被美国公司截取。美国的这一优势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经济体,包括日本和德国,都无法比拟的。第二,这次金融危机虽然源自美国,其影响却是全球性的。与许多国家相比,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损失并不是最大,同时,美国还因为美元的特殊地位而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危机转嫁能力。第三,美国在世界上一家独霸的军事优势尚存,使美国能够利用这一军事优势来影响其他国家,以获取他国无力获取的各种利益。美国在这次经济危机后肯定会有所衰落,但我短期内看不到其他任何国家能够真正在经济和军事上与美国分庭抗礼。
不过,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近期走向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虽然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在世界上很难再形成以往一家独大的局面,其影响在一段时间内会大大下降。世界各国学者已经开始对新自由主义的声讨。同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和西方许多国家的政府也不得不出台各种干涉经济的救市方案和建立相应的政府机构,通过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来应对危机。危机过后,我们会发现,各国(也包括美国)都在其经济和政治体制中或多或少地注入了"社会主义"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家原有的性质。今后,由意识形态主导的极端的社会主义经济或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可能都不会成为主流,主导的将是混合性经济模式。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一定是一个能够抛弃"市场经济代表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和高效率,计划经济代表社会主义、专制和低效率"这种意识形态束缚的国家,一个能够非常务实地把市场和计划看作各有优劣的两大资源配置杠杆,并根据国内外经济需要而及时调整这两大杠杆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的国家。中国曾经深受意识形态主导经济之害,好在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达成了非意识形态化的共识。只要中国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能够坚持这一共识,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很可能就是一次机会。
第二,这次金融危机如果延续几年并且重创实体经济的话,我们将看到一批在前几年经济迅猛发展的国家重新跌回第三世界行列。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拉美许多国家在上世纪20年代末的大萧条前,都曾经是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国家。但一场大萧条把它们打回第三世界行列,至今未能翻身。上世纪60年代南斯拉夫、匈牙利、东亚"四小龙"和一些拉美国家都有不俗的经济表现,但70年代一场石油危机之后,就只有东亚"四小龙"不但挺过了危机,而且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其他国家则在很长时期内一蹶不振。东亚"四小龙"能够延续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能够把挑战转化为机会,把经济危机作为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契机,促进国内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内需的大大提高。与许多国家相比,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拥有以下优势:中国的金融体系尚未与世界完全接轨,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较小。同时,中国民众近几年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都有很大提高,因此中国扩大内需的潜力很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有着强国家传统,并且中国政府目前的合法性主要是建立在绩效(performance legitimacy)上,即促进经济发展和担当道德表率是目前中国政府合法性的主要基础。强国家传统赋予中央政府以很大的政策自主性--试想,当今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政府能够在《劳工法》出台后,一看经济形势不妙而马上暂缓执行的?但另一方面,国家又不致滥用这种自主性,因为国家以绩效为基础的合法性又使中央政府在工作时必须小心翼翼,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以换取执政的合法性。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体的这一性质始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中国政体的这一特点将会再次展现。对中国这样有着强大的国家能力和内需扩张潜力的国家来说,这次金融危机从短期来看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从中长期来看却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第三,虽然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不可能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而丧失,但美国要维持以前唯我独尊的局面恐怕也很难了。这里有着两种发展趋向:一种可能性比较小,同时比较危险的趋向是美元衰落,世界同时出现几种竞争性的储备货币。如果这一可能成为现实,储备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将会加剧金融投机行为,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不确定因素。另一种可能性比较大的趋向是,在维护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的同时,各国政府联合起来迫使美国知道美元作为一个世界货币已经不完全是美国一国的财产和内政问题。这样,世界各国在国际金融政策制定上的发言权会加强,美国会更多地接受各国对其金融政策的监督,一个较为公正的国际经济体系就有可能建立。以往世界各国在许多问题上由于利益差异而很难协调。但这次不一样,这次是美国闯祸、全球受害,因此世界各国完全有可能采取一致行动,迫使美国今后在国际金融问题上采取多边主义政策。由于美国在世界军事和经济实力上的强势,各国要一下子彻底改变美元的性质或者说创造出一种新的世界货币并不是一件易事。同时,在世界已经如此一体化的情况下,以一国的货币作为世界货币总会存在种种弊端。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如何在和国际经济紧密接轨的同时避免国内经济的过度金融化,将会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一个较为公正的国际金融体系至少能杜绝目前这种由于美国不负责任而使全球受害的局面。因此,这次金融危机还是一个改造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契机。
(相关简介:赵鼎新,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
来源:领导者2009/2月号 《领导者》这个杂志,有谁能给评论一下吗? 近乎所有评论美国经济的文字,都执意认定美国国民超前消费,国民的储蓄为负值。可美国的养老金究竟算是什么?消费?还是国民储蓄?当下的养老金的消蚀情形不清楚,但此次金融危机前,美国的养老金的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之巨,超出去年美国当年14万亿美元GDP的百分之二十还多!如果储蓄本身就是消费者或者国民关乎日后的准备,那么,养老金就不是关乎日后的准备么?
中国的国民储蓄才是多少,去年的GDP总量又是多少?在看看中国的养老金究竟是多少?
如果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这类文字基本上就可以视同垃圾。 哈哈我喜欢大苗的这个帖,我在《欧美覆车之辙即是中国救命通道》[url]http://www.whbw.net/bbs/dispbbs.asp?boardid=18&Id=144[/url]
文中凭着“树”论带给我的直觉就判断我们可能夸大了美国的危机,果然,原来人家还有十八万亿养老金在背后支撑着。 美国倒底危机得如何?
我认为危机下的美国失业工人仍然比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好一百倍。
燕谈里几位美国朋友也没有什么吃不了饭问题,倒是中国本来穷的人还是贫困着,一直在危机中,从来没有繁荣过。 嗯,大苗的问题需要好好调查一下。因为日本主流经济学界也一直认为美国的过分消费和低储蓄率很成问题。
一个问题:美国的养老金分布平均吗?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年金吗?
另外,危机前的美国的养老金总额是根据什么内容计算的?有没有用作对冲基金使用?这个问题很重要啊。 这个养老金恐怕损失惨重,很多养老金都在股市里。亲戚从美国打电话来说,他同事临退休了,养老金---------应该是补充养老金,在公司大账户里有个人独立的小账户,由自己决定持有债券还是某种股票,不出账户不用缴所得税--------一下子亏掉了四十几万,几十年为养老存的钱少了一半。
刚看到一个数据,说是社会总财富消失了百分之四十五。 这个问题可以反问的,中国的储蓄分布平均么?
养老金不是年金,养老金就是养老用的。至于经营的问题,也如同储蓄一样,储蓄不是钱自己在那里独自下崽,也是贷出去,投资或周转。 大苗,我刚才查了一些资料看了看,嘿嘿,这个问题可没有你说的那么简单和乐观啊。
美国的问题严重着呢。
你说不是年金,那是什么呢?你说的“养老金”用英文怎么说?“养老金”这个词很含糊,美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好像没有这个词。
而且你说的“养老金”(?)问题与主帖要说的问题看似没有什么关系呢。邱版说的问题本来就是我开始就感到有疑问的地方。
这个问题最好让许刚来评价一下。俺对美国的制度不是很熟悉。而且还没有确认到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养老金”(?)是否大幅度缩水。 至于中国的储蓄分配问题当然问题更严重。不过现在在谈美国的问题。
不能说津巴布韦的经济异常糟糕就表明中国很不错的。拿中国与美国作比较也是一个道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美国的社会基本保险制度不正是大苗的市场原理主义所反对的吗?那可是很社会主义滴。三大汽车公司就是被这根稻草压垮滴。尤其是GM。而低储蓄率则是压在这根稻草之上的一捆树枝。已经有很多专著在探讨这个问题。 迅弟儿,如果你对养老金不大了解,这个话题还是不多谈,因为美国养老金是全世界最复杂多样的。不过说过来,全世界养老金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额交付的,按照工资收入的固定比例定期交付,未来的收入是开口的;另一类是定额支取的,可能定额交付,也可能不是,但退休后领取的款额是确定的。
上述两大类养老金,都要放到金融领域里投资经营,都有风险,而且是相同的风险。美国的养老金制度复杂在于既有由个人选择的社会的开放机构,也有政府的和企业的,有纯粹个人账户的,或纯粹统一账户的,也有混合型的。但所有的风险都是外在的,不为资金持有人和经营人所能管制。不要以为个人账户的风险比统一账户的风险来得更大,统一账户的优势是大家一起担着,也就有了似乎保险的效用。但保险和这个道理是不同的,保险的立意在于偶发的独立风险事件。如果全面遭灾,那一定一起彻底亏进去。所以,重大灾害险是保险公司的另特殊类险。 积累的财富以何种形式存在? [quote]原帖由 [i]迅弟儿[/i] 于 2009-3-11 22:56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6005&ptid=89880][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领导者》这个杂志,有谁能给评论一下吗? [/quote]
迅弟见过这本杂志吗?很贵的,一百五十元人民币一本。《领导者》的领导者,就是夫妻俩,男的叫周志兴,曾经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后来去了香港,当过凤凰卫视旗下的《凤凰周刊》社社长,回北京后创办了《财经文摘》和《领导者》,女的更厉害,叫喻杉,八十年代初在武大中文系读书时写过小说《女大学生宿舍》,后被拍成电影,喻杉大学毕业去了全国人大,后调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给该会副会长、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当秘书。夫妻俩人脉广、关系野、靠山硬,所以,《领导者》常常敢发一些敏感人士、比如陈子明等人的文章,陈子明以前也一直在大陆发文章,但用的都是笔名,敢让他恢复使用本名的,大概也只有《领导者》这唯一一本杂志了。 [quote]原帖由 [i]李旧苗[/i] 于 2009-3-12 10:47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6134&ptid=89880][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迅弟见过这本杂志吗?很贵的,一百五十元人民币一本。《领导者》的领导者,就是夫妻俩,男的叫周志兴,曾经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后来去了香港,当过凤凰卫视旗下的《凤凰周刊》社社长,回北京后创办了《财经文摘》和《领导者》,女的更厉害,叫喻杉,八十年代初在武大中文系读书时写过小说《女大学生宿舍》,后被拍成电影,喻杉大学毕业去了全国人大,后调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给该会副会长、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当秘书。夫妻俩人脉广、关系野、靠山硬,所以,《领导者》常常敢发一些敏感人士、比如陈子明等人的文章,陈子明以前也一直在大陆发文章,但用的都是笔名,敢让他恢复使用本名的,大概也只有《领导者》这唯一一本杂志了。 [/quote]哇赛,旧苗兄真是广博啊!原来如此,学习了。 呵呵,不敢,广博谈不上,恰好知道一点这份杂志的事情。周志兴本来要拉我一个朋友去当该杂志的执行主编,我那朋友嫌待遇低,没去。周志兴也是个能量挺大的人,当年在文献研究室期间,利用工作之便,与许多老同志建立了很好的关系。《领导者》杂志自创办后发了不少敏感文章,比如去年发表的谢韬写的关于共产党组织转型的思考,如果没有过硬的背景,敢发这类文章吗? 谢谢旧苗。这本杂志以前听人介绍过,说是贵族杂志,所以一直很留心,不过还没有见过。据说各国大使馆都会送一本,读者定位在于高层政界,外国政要和跨国公司的高级白领。
俺一直很好奇。 [font=楷体_GB2312][color=black][quote]原帖由 [i]李大苗[/i] 于 2009-3-12 02:47 发表 [/color][/font][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6082&ptid=89880][font=楷体_GB2312][color=black][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color][/font][/url]
[font=楷体_GB2312][color=black]迅弟儿,如果你对养老金不大了解,这个话题还是不多谈,因为美国养老金是全世界最复杂多样的。…… [/quote][/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black][/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black]好!我就不多插嘴了。但是大苗得透露一下“养老金”是啥东东嘛?俺知道是用来养老的钱,可至少应该有个正式名称吧,养老的钱种类那么多。[/color][/font]
[font=楷体_GB2312][color=black]是不是[size=10.5pt][font=新宋体][size=3]OASDI?[/size][/font][/size][/color][/font]
[size=10.5pt][font=新宋体][size=3][color=black]如果大苗不知道英文怎么说的话,那就告诉我美国的“养老金”制度是哪一年成立的,就行。俺只需要2个小时就可以搞清楚这种制度的来龙去脉。[/color][/size][/font][/size] pension,这是英文通用的”养老金“专用词 [quote]原帖由 [i]李大苗[/i] 于 2009-3-12 23:49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6373&ptid=89880][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pension,这是英文通用的”养老金“专用词 [/quote]
哦,那就是年金嘛。国内这些年不是也用“年金”这个词吗?:7d
那我就都知道了。大苗的说得年金制度。
基本制度是OASDI:Old-Age, Survivors, and Disability Insurance。
呵呵,论复杂,日本的国民基本年金可能比美国的还要复杂。连日本人一般都搞不清楚。前段时间社会保险厅出的大问题,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制度太复杂。
当然,美国那个也很复杂。
太晚了,今天先写到这里。 在大陆,”年金“的意思只是企业内的养老补充组合,不是”养老金“。 [quote]谢谢旧苗。这本杂志以前听人介绍过,说是贵族杂志,所以一直很留心,不过还没有见过。据说各国大使馆都会送一本,读者定位在于高层政界,外国政要和跨国公司的高级白领。
俺一直很好奇。
[size=2][color=#999999]迅弟儿 发表于 2009-3-12 23:41[/color]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6366&ptid=89880][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b]《领导者》杂志诚聘[/b]
《领导者》杂志社
《领导者》杂志简介:
《领导者》杂志为双月刊,始创于二零零四年十一月,由香港华文传媒机构主办,香港财经文摘机构出版;以“影响决策层中最优影响力的人”为办刊宗旨,是一本关注全球问题和中国公共问题的刊物。
关注领域包括:地缘战略、国际经济、公共事务以及对现当代历史的反思。
共识网是《领导者》杂志的官方网站([url=http://www.21ccom.net]www.21ccom.net[/url]),是依托《领导者》杂志资源建立的关注公共事务和天下大势、思想历史的网站
因事业扩张,《领导者》北京编辑部现在招聘编辑部主任1名、编辑1名和网站编辑1名
招聘单位:财经文摘杂志社——《领导者》杂志北京编辑部
岗位:编辑部主任
招聘人数:1人
任职要求:
1,人文社科类硕士以上学历,英文读写能力强,自我学习力强
2,熟悉了解二至三个学科领域(如国际政治,社会学,经济学,或其他),思维严谨,对公共事务有热情和责任心
3,熟练编辑业务,熟悉杂志编辑出版工作流程
4,勤奋主动,有团队协作意识
5,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6,敬请详阅以上要求后再投递简历,并注明具体应聘职位
岗位:编辑
招聘人数:1人
任职要求:
1,重点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等专业硕士及同等学力者,自我学习力强
2,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扎实,了解学科前沿,思维严谨,对公共事务有热情和责任心
3,具有良好的中英文水平,读写能力良好
4,熟练编辑业务,勤奋主动,有团队协作意识
5,二年相关工作经验
6,敬请详阅以上要求后再投递简历,并注明具体应聘职位
岗位:《共识网》网站编辑
招聘人数:1人
任职要求:
1,政治、法律、经济、历史等专业优先,本科以上学历
2,关注公共事务,有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力,认同公共性思想性的网站
3,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勤奋主动,有团队协作意识
4,熟练使用各类办公软件,能使用Photoshop等基本工具,掌握一些网络知识
5,敬请详阅以上要求后再投递简历,并注明具体应聘职位
有意应聘者,请写邮件至[email=-chinesemedia@vip.sohu.com]-chinesemedia@vip.sohu.com[/email]或邮政: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北苑路180号加利大厦A座501室 邮编:100101。我们会及时通知初选者参加面试,届时请携带简历、学历等相关证明和身份证复印件等。请勿来电来访。谢谢。
来源:《领导者》杂志社 来源日期:2009-8-1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