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水笺 发表于 2009-3-18 22:36

一张东汉砖画像,有点点色~~~

有友人发来一张东汉画像砖,我很惊讶。他是这样说的:“这是汉代四川画像砖,描述的是社日(现在好象有人呼吁恢复此节日)男女在野外媾合情景(古礼是允许此日男女野外**的,据说还可辟邪祛秽),场面颇“壮观”:idead

[[i] 本帖最后由 水笺 于 2009-3-21 11:03 编辑 [/i]]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09-3-18 23:35

是个红叉,看不见东汉画像砖。:17tb

水色 发表于 2009-3-18 23:49

巧了。我昨天刚在书里看到这幅画,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第三章某一节,谈论中国古代男女设防的那部分。
   这画就跟人似的,不认识的时候怎么也遇不见,认识了怎么就天天见。

水笺 发表于 2009-3-19 00:10

[quote]原帖由 [i]花间对影[/i] 于 2009-3-18 23:35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8034&ptid=90034][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是个红叉,看不见东汉画像砖。:17tb [/quote]


偶又是采取复制的方法贴上去的,400多KB太大了,为什么水妹妹看得见?:shamed

周泽雄 发表于 2009-3-19 00:15

俺也看不见,只是一个红叉。刷新多次,未果。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09-3-19 00:16

水笺的贴画在这个地址:[img]http://c3vrf.yahoo.com/cn_blog/49c10568z4e789028/76/__sr_/2c4f.jpg[/img]  我打不开的说~~~
水妹妹是在别处看到的吧?
把图发我QQ也行,我来缩图~~~

水色 发表于 2009-3-19 00:16

我能看得见就没有问题。
也可能是因为图片有点那个,紫壶的电脑很懂事地自动过滤了。:lol

水笺 发表于 2009-3-19 00:18

[quote]原帖由 [i]水色[/i] 于 2009-3-18 23:49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8038&ptid=90034][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巧了。我昨天刚在书里看到这幅画,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第三章某一节,谈论中国古代男女设防的那部分。
   这画就跟人似的,不认识的时候怎么也遇不见,认识了怎么就天天见。 [/quote]

就这块砖来说,中华文化的确可歌可泣,但在绘画上要输给西洋银。
只要认为这块砖的场景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不需要李银河来扫盲。

它真强大啊!:glassesd

水笺 发表于 2009-3-19 00:19

[quote]原帖由 [i]花间对影[/i] 于 2009-3-19 00:16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8053&ptid=90034][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水笺的贴画在这个地址:[img]http://c3vrf.yahoo.com/cn_blog/49c10568z4e789028/76/__sr_/2c4f.jpg[/img]  我打不开的说~~~
水妹妹是在别处看到的吧?
把图发我QQ也行,我来缩图~~~ [/quote]

好,美女在线吗?我在~~:loved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09-3-19 00:28

俺来贴图啦,呵呵:

水笺 发表于 2009-3-19 21:07

谁知道这种砖是用在什么地方?:shame1d

水笺 发表于 2009-3-19 23:43

为吸人眼球,有人说这个贴子的题目要 改一下~~~:lol12d

水笺 发表于 2009-3-20 12:57

寻求了一下专家,他是这样说的:

“汉画像砖的图案分模制和拍印两法,和汉画像石以刻凿为主不同。此类砖多用于贵族墓葬,汉人厚葬,事死如生,因而墓里的墙壁甚至棺椁上多有天上人间的图案,内容以神话历史传说人物为主,也有阳间生活写照,至于男女秘事的较少,山东画像石刻上有执手和相吻图案,但这样嘿咻的只有四川画像砖中有,且也不多,偶只见过三块。”

流星雨 发表于 2009-3-20 15:32

彭县出土的,好像还有一块,图像差不多,都在桑林里,把框(摘桑叶用的?)甩在一边,直接开干的干活。呵呵。

迅弟儿 发表于 2009-3-20 17:26

中国的古人很不纯粹啊,男女授受亲啊。:fdd

水色 发表于 2009-3-20 17:59

[quote]原帖由 [i]迅弟儿[/i] 于 2009-3-20 17:26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8616&ptid=90034][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中国的古人很不纯粹啊,男女授受亲啊。:fdd [/quote]

这是孔以前的状态。周代的习俗,古风的遗存。孔先生自己都是父叔与母亲野合的作品,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丘尼,所以生出来的宝宝就叫“孔丘”。

[[i]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09-3-20 18:01 编辑 [/i]]

歪弟 发表于 2009-3-20 18:37

这说明那时候站老祖宗还很有活力呢,以后越来越萎:fdd

迅弟儿 发表于 2009-3-20 18:47

[quote]原帖由 [i]歪弟[/i] 于 2009-3-20 18:37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8629&ptid=90034][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这说明那时候站老祖宗还很有活力呢,以后越来越萎:fdd [/quote]

那是因为后来的小祖宗们都坐下来的原因哪。坐小祖宗当然没有站老祖宗有活力啊:fdd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09-3-20 19:10

最早在何新《诸神的起源》中看到过。

迅弟儿 发表于 2009-3-20 19:20

[quote]原帖由 [i]水色[/i] 于 2009-3-20 17:59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8624&ptid=90034][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这是孔以前的状态。周代的习俗,古风的遗存。孔先生自己都是父叔与母亲野合的作品,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丘尼,所以生出来的宝宝就叫“孔丘”。 [/quote]

这说明纯粹起源于不纯粹啊。。。。。。:fdd

迅弟儿 发表于 2009-3-20 19:23

[quote]原帖由 [i]水色[/i] 于 2009-3-20 17:59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8624&ptid=90034][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这是孔以前的状态。周代的习俗,古风的遗存。孔先生自己都是父叔与母亲野合的作品,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丘尼,所以生出来的宝宝就叫“孔丘”。 [/quote]

一场不纯粹的故事引发一个纯粹的宝宝,导致燕谈一场纯粹的争论。。。。。。:mummyd

水笺 发表于 2009-3-21 11:20

[quote]原帖由 [i]流星雨[/i] 于 2009-3-20 15:32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8595&ptid=90034][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彭县出土的,好像还有一块,图像差不多,都在桑林里,把框(摘桑叶用的?)甩在一边,直接开干的干活。呵呵。 [/quote]

画像砖构图疏朗有致,风格抽象而又具体,散发着自然气息。画面场景热烈,情趣十足,内涵似浅犹深,表达幽默,富有童趣。看着它,总是想起李银河犹抱琵琶遮半面式的启发。受伤~~~:bad_eggd

迅弟儿 发表于 2009-3-21 11:58

内涵似浅犹深:7d

水笺 发表于 2009-3-21 12:43

回复 23楼 的帖子

我是这样想的:
这块东汉画像砖走过二千年的光阴,其艺术价值不说,它以物证的形式还涵盖如下内容1
1.殡葬文化的深度
2.当时的世风民俗
3.为什么现代的中国人对性认识停留在近乎白痴阶段(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的)
4,东汉时期究竟有不有“社日”这个节日,有的话,为什么会有这个节日?
肯想的话,一定还有很多精彩的东东可挖掘,俺不懂。

流星雨 发表于 2009-3-21 20:01

关于野合,有时候其实是与一种净洁禁忌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说,他们可能认为这种事不是很洁净的,犹如不能在家里随地大小便一样,得到野外的树林中去进行,所以野合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生活卫生习惯。

水笺 发表于 2009-3-21 20:52

[quote]原帖由 [i]流星雨[/i] 于 2009-3-21 20:01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8946&ptid=90034][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关于野合,有时候其实是与一种净洁禁忌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说,他们可能认为这种事不是很洁净的,犹如不能在家里随地大小便一样,得到野外的树林中去进行,所以野合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生活卫生习惯。 [/quote]

这个“净洁”需要考证滴。流星雨兄有什么出处吗?

梅茗 发表于 2009-3-21 22:07

转贴一个

社日溯源 (2007-04-05 10:11)
  分类:民俗文化 标签: -

社日溯源



作者:杨秋



社日是我国古代祭祀社神的日子,也是容桂地区祭拜社神的时节。其实,容桂地区祭拜社神始于南宋(1127—1279)年间。不论官吏乡绅以至黎民百姓,都要在这个时候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所以选择于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也许是“惊蛰”已过,雨水充足,万物复苏,一年的农事即将开始,人们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欲求一个吉利,于是祭祀社神,且自始及今,一传八百于载,可见这一习俗在容桂地区流传之久。

社日祭神始于周代以前,据汉代载圣所记的《礼记》中的《月令》、《郊特性》、《明堂位》诸篇中,就对这一习俗有所记载。班固所著的《白虎通义》也对此有所记载。《郊特性》云;“社祭土而主阴气。……日用甲”。甲为天干之首,故取春分前后之三甲日举行社祭。但是《书经·马诰》中又云:“越翌日戊午,及社于新邑”。这里记载的是戊日,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以社祭土,土畏木。甲日属木,木克土,所以远在周代的周人就不用甲日。《礼记·月令》取《召诰》之义,故云:“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仲春之月就是农历二月。元日,接近春分前后之戊日。戊日属土,正合祭祀土神,这就是现在还沿用的立春五戊为社日的缘由。

社日有春秋二祭之分,春社祈祷人寿年丰,秋社则报祀社神。汉代以后,一般使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适当春分、秋分前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间中或有四时致祭者。这个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据载,祭土神者曰社。《诗小雅甫田》云:“以我齐明,与我牛羲羊,以社以方。”祭土神之所,即谓社宫、社庙。《左传·昭二五年》云:“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即“二十五家为社”或“方六里为社”。社公即土地之神。

容桂地区昔日所立之社,必须种树,作为社的重要标志。故谓“社树”。容桂祭社多沿袭古例,在祭祀前一日,社正及诸社人应祭者,各清斋一日,于家正寝,方可祭拜。社日那天,四邻并结宗为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由社正担任主祭,诸社人也随之祭神,然后飨其胙。社祭时所供之肉,谓之“社肉”也称“福肉”,祭后分给各户。所供祭之酒,称为“社酒”,俗谓饮之可以治耳聋,故有“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的诗句。而“社饭”,是社祭时所供的饮食,多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类,极之可口。餐后再品者,多取社日之前所采的芳茗,亦称“社茶”。或有在社日扮演杂耍者,也谓“社火”,大抵以滑稽取笑,不可悉记。

社日所降之雨,又叫社公雨,因社公社母不食旧水,故社日必雨,简称社雨。诗云:“数点霏微社公雨,两丛闲淡女郎花。”或曰:“社雨晴时燕子飞,园林何须觅芳菲”。昔日吟咏“社日”的诗赋甚多,唐代张籍《吴楚歌辞》中也有“今朝社日停针线”的诗句。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观社》中对社日也有生动的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豹面虎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农一响癫!”诗中把劳动人民在社日祈福迎年求丰收,吹箫打鼓,戴着豹面虎头的脸具,唱歌跳舞的狂欢场面跃然纸上。可是现在许多地方再也看不到这种场面了!鲁迅的家乡还做不做社戏呢?鹅湖山下还有那种“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情景吗?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容桂地区一些农村富裕起来,同奔小康,社日这个古老的民风又见复苏迹象。每逢社日,各户自动派人参加,自筹经费,祈祷丰年,喜庆丰收,所吃的“社饭”不是昔日的肚肺瓜姜、鸭饼腰子,而是有明堂的“九大簋”佳肴。“社酒”也不是那些“治聋酒”了,而是高级的中西佳酿。正好反映了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习俗。社日那天,村民一直饮到金鸟西坠,桑柘影斜,容桂于是又呈现出“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欢乐情景。

梅茗 发表于 2009-3-21 22:09

社日 


--------------------------------------------------------------------------------

【ZDIC.NET 汉 典 网】

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间或有四时致祭者。 周 代本用甲日, 汉 至 唐 各代不同。 唐 张籍 《吴楚歌》:“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宋 王安石 《歌元丰》:“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 唐 宋 以前皆以社日停针线,而不知其所从起。余按《吕公忌》云‘社日男女輟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始知俗传社日饮酒治耳聋者为此,而停针线者亦以此也。”参阅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二社日》、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社日用甲》。

梅茗 发表于 2009-3-21 22:13

社日与土地神诞



(岁时节日·晦日·中和·二月二4)



常建华



载《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社神即土地神,属于自然崇拜。《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记载:“鼓用牲于社。”《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共工氏之有子曰勾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可知先秦时代社神起源于后土信仰,勾龙为社神,击鼓用牲祭祀社神。《礼记·郊特牲》讲:社,祭土,用甲日,即用日之始。这个日之始在同书《月令》中是定在二月的元日,即二月初一。

    汉代有关社祭资料多起来,我们可以对社祭有进一步了解。《白虎通义·社稷》记载:“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可知社为“封土”之坛的祭土施设,祭之以求福报功,就是春祈秋报的一年两次春秋社祭。汉代从天子到王侯,以至县乡里均有社,国家的社制外,民间还立私社。《汉书·五行志中》注说,国家规定二十五家为一社。而民或十家五家共为田社,是为私社。社神已被拟人化,《后汉书·方术传下》讲费长房能“驱使社公”。《汉书·陈平传》记载了陈平视祭分肉的故事:里中社祭,陈平负责割肉,分肉甚均。里父老夸奖他割肉很好。陈平说,假使我能够负责天下,也如同分肉一样公平。这个故事使我们了解到社祭要用供肉,祭毕大家分肉吃。因此社祭需要一定的费用方可进行。《汉书.食货志》说:“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大概是指社祭时公里人民的祭社负担。

汉以后仍实行二月、八月两个社日的春秋社祭。关于社祭的时间,晋嵇含《社赋序》说,汉在二月卜丙午日,魏在二月择丁未日,晋朝是一月酉日为社。这是各因其行运,《魏书·礼志一》载魏春秋社则是用戊月。隋唐继承了北魏这一规定。宋朝规定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春秋社大约在春分或秋分后五天之内,元明清实行唐宋旧制。就春社而言,基本是在二月举行。

《荆楚岁时记》为我们留下社祭的具体情形。可知春社这一天,周围邻居结集起来.举行仪式祭祀社神,杀牛宰羊献祭酒。在社树下搭棚屋,先祭神,然后共同享用祭祀过的酒肉。

    社日在唐代盛行,唐诗中有关描写很多。反映出村闾社祭时,照例置鼓以聚众。社祭要备酒,祭毕饮社酒。自古相传,“社祭饮酒治聋”。社祭还有祭肉,祭毕要分食。唐代还责成社首收税。唐代帝王常在社日赐臣僚羊酒、海味、酒面、粳米以及蒸饼、环饼等,常衮、白居易、高骈等人都在社日上状,感谢朝廷对自己的额外赏赐。一般来说,春社致祭乃是祈求神明保佑风调雨顺。民妇在社日还有停止做针线的“忌针”习俗(张泽成《唐代的节日》,载《文史》第三十七辑,中华书局,1993年)。

宋代的社日习俗同于唐代。梅尧臣《春社》诗集中反映了社祭的情形:“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朝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土地信仰盛行,洪迈的《夷坚志》中关于土地的传说相当多。宋代各地设置土地神的祠庙,这种土地祠庙是社公之外另立的,又与社同属于土地信仰。






[color=black][font=宋体][size=3][img]http://economy.guoxue.com/showimg.php?iid=5864[/img][/size][/font][/color]



明清时代社祭在北方衰落,南方仍然盛行,同时土地庙进一步普及。这同明朝制度有一定关系,朱元璋要求各地城市建城隍庙,乡村设土地庙,还规定每里一百户,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从明代开始。江南地区把二月二日定为土地神诞日。万历时李一楫的《月令采奇》、崇祯时的《闽书》都说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生日。土地神诞还影响到社祭,嘉靖浙江《淳安县志》说,乡间于二月二日祭里社。顾禄《清嘉录》的记载更为详细:“(二月)二日,为土地神诞,俗称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酬。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釐,俗称田公、田婆。”土地信仰与社祭的混合,在嘉靖江苏《六合县志》的记载中更为明显:“二月遇社日,各坊巷具牲醴祭当境土地神,谓之土地,社祭毕会饮。秋八月遇社日亦然.主社者每社日一易。”就明清各地方志记载来看,大多记载社祭是在社日,祀社神以祈年。社祭时的社会很热闹,嘉靖浙江《武康县志》说:“春社,清明前数日。各村率一二十人为一社会,屠牲酾酒,焚香张乐,以祀土谷之神.乃如若装扮师巫、台阁,击鼓鸣锣,插刀拽锁,叫嚣豗(huī)突,如颠如狂。”春社的事项,嘉靖安徽《石埭县志》记载很详,除祭社神外,还有浸谷种、祭新墓、治蚕诸俗。

梅茗 发表于 2009-3-21 22:15

社、社日和社戏



李之亮



  鲁迅先生的《社戏》描述了民间春社的热闹场面。读了这样的文章,经历过民间社火的老人,会因之而忆想联翩;没有经历过社火的年轻人或城里人,也会因之而心驰神往。辛弃疾《西江月》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注解说:“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这就提示我们,要了解“社日”和“社火”,还要先了解什么是“社”。



  “社”这个字本身的构造就很有意思,你看,左边是“示”,右边是“土”。什么是“示”?《说文解字》说:“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示,神事也。”意思是说:“示”就是神明。“社”既然用“示”做为部首,它又是个什么神明呢?《说文解字》又说:“社,地主也。”段玉裁注引《今孝经说》也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封五土以为社。”原来“社”就是土地之神。



  “社”的起源很早,从“封五土以为社”来看,我们的祖先早在上古时期就把天下之地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五方之中各为一社,用来祭祀这方土地,这就是社的起源了。《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共工氏是传说中蛮荒时代的人物,这句话可以证明:当人们懂得了土地的重要性时,社的崇拜就开始了。上古分封制时代,天子在分封诸侯时,给受封者一束茅草和一捧土,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分茅立社”。这一捧土虽然看起来一钱不值,但它象征着受封者从此拥有了一方土地,并以建立社祠为标志。这个社祠,就是具体“社”的表现形式了。因为“社”是贵族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他们当然要年年祭祀,顶礼膜拜。这种社向后延传,叫做“官社”,又叫“社坛”。《礼记·祭法》说:“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从王到百姓,囊括了大大小小的贵族,这些社都是官社。而“大夫以下”,就是指一般的庶民了。由此看来,除官社之外,还有以黎民百姓为主体的“民社”。上述文字,汉代郑玄注解说:“大夫以下,谓下至庶人也。大夫不得特立社,以民族居,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今时里社是也。”这个里社就是民社。这里说“百家为社”,而段玉裁注《说文》引《州长职》说是两千五百家立为一社;汉人应劭《风俗通义》卷八说:“二十五家置一社。”各家说法不同,大约原来立社之礼有人户的具体规定,但后来难以执行,所以就以大夫居住的邑落立为一社,不再拘户数的多少了。发展到后来,这些主持立社的大夫就成了族长,邑落中的其他人户,不论贫富,都是族长治下的族人。



  有了社,就有了祭社的礼法。汉代以前,祭社一般在开春时,并不拘哪一天,每年一祭。东汉光武帝刘秀建国的第二年,下令在洛阳的宗庙之右建立社坛,坛是方的,没有屋,只有围墙和大门。坛建成后,又规定每年二月、八月和十二月三次进行春祭、秋祭和冬祭。不久,冬祭就被取消,只剩下春、秋二社,而且规定春社的社日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的社日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它最初是统治者制定的礼法,后来渐渐与民俗融和。当诸侯们在春、秋二社时举行肃穆的祭社礼时,黎民百姓也聚集在村社之前,为同时也属于自己的土地进行祭拜,并融入许多其他的庆祝活动,成为民俗节日之一。今天人们常说的“社会”一词,实际上就来自这古老的民俗:里社中的人们相聚相会,组成人的群体,这不正是“社会”吗!



  逢到这样的节日,官府当然还在煞有介事地例行公事,颇显得一本正经,如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说:“州县祭社稷,朝廷亦差官祭于太社、太稷坛。”而这些例行公事之外,人们不免要以吃为主,大大地喜庆一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赉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据说“社日酒”还有治耳聋的独特疗效,陆游《社日》诗:“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自注说:“古谓社酒治聋。”



  民社的社坛原来是没有什么神灵的,东汉之后,出现了“社公”这样一个概念。公,就是翁的意思,一来二往,民社的坛祠中出现了“土地公公”这么个具体的神仙。古典小说里的小仙常自称为“当方土地”,就是社神的嬗变。“土地爷”的形状很可笑。此外,有些土地庙里供奉的当方土地居然有了更具体的人鬼之名,清顾禄《清嘉录》卷二说:“今土地庙乃有陆宣公、子胥、武侯、卫公之称,则合地祗人鬼而一也。”这里陆宣公指唐代名臣陆贽,子胥指春秋吴国大夫伍员,武侯指三国蜀相诸葛亮,卫公指唐朝宰相李德裕,都是广传民间的“知名人士”,把这些具有神灵召唤力量的历史人物请到自己一方土地庙中供养起来,既经济实惠,又有头有脸。不过这种习俗,已是明清时候的事了,宋元之前,此类“侵犯肖像权”的事件很少发生,即使明清时期,这也只能算是个别现象,绝大部分的土地神仍是那位个子矮小的白发老翁。有趣的是:宋元以前的土地庙里往往有社公、社母两个形象。中国古代重人伦、重婚姻的意识居然渗透到神灵身上,真有点滑稽。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四说:“社公、社母不食旧水,故社日必雨,谓之‘社翁雨’。”陆游《小圃独酌》诗说:“数点霏微社公雨,两丛闲淡女郎花。”人们不但考虑到不让土地老儿鳏居独处,还考虑到他们夫妇的饮食卫生,可谓用心良苦!



  唐朝以后,百戏在我国兴盛起来,为了丰富社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一天里纵情戏耍取乐。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说:“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元明之后,杂剧、传奇相继崛起,社日里痛痛快快看几台大戏,不仅解除了一天的劳顿,而且也为土地爷增添了娱神的新节目。

迅弟儿 发表于 2009-3-21 23:58

哦,社日的“日”是day的意思啊。俺还以为是别的意思呢。:funk:

自觉的梦游人 发表于 2009-3-22 03:52

《周礼·地官·媒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

梅茗 发表于 2009-3-22 09:50

[quote]原帖由 [i]自觉的梦游人[/i] 于 2009-3-22 03:52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9052&ptid=90034][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周礼·地官·媒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 [/quote]

曾以为这就是“上巳节”,好像不是的。梦子能详解一下?


搜来的:

仲春不是清明,令会不是情爱




直言了 发布时间: 2008-04-02 16:42 光明网-光明观察

  看到几家中央级官方媒体都发表转载了一则消息。为避免断章取义,特把相关文字照录如下:

    著名学者、中国古代韵文专家熊笃教授疾呼,要为市民还原清明的“本来面目”。世易时移,祭祀先祖在大多数人的心中,
俨然成为了清明节的代名词。“这样理解太狭隘  
了,按照《礼记》的说法,清明节期间,正是提倡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昨日,我市著名学者、中国古代韵文专家熊笃教授疾呼,要为市民还原清明的“本来面目”。
  熊笃说,按照《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仲春之月”是不同部落之间的男男女女谈情说爱的季节,“奔者不禁”也就是不加限制的意思。“仲春之月正好就是清明时节,在古代,原本坚持男女授受不亲,可唯独在这期间,却提倡男女交往!”熊笃称,清明前后,古代的男女都会到水边休憩、划船游玩,甚至在野外谈情说爱。


    乖乖!整个弄错!来源弄错了,理解更弄错。首先,“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一说根本不是来自《礼记·月令》,而是来自《周礼》,相关文字全文如下: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b]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b]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殇者,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

    那是十分严格的婚礼规矩,不遵守是要受罚的,没自由可言。相关意思是:通令男三十和女二十必须结婚。仲春二月的时候,通令婚龄男女完成婚姻仪式;这时候,对没条件做全“奔”礼而举办婚礼的,不加禁止。若无缘无故不遵守这规矩的,就予以惩罚。所谓“奔”礼,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婚礼六道程序(钱玄等解释)。

    可见,“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根本不是说对男女谈情说爱不加限制的意思,而是要婚龄男女必须按照规定完成婚礼,为此可在“奔”礼的六道程序方面给予一定宽限。这反映的是当时人口政策,即强迫性地要求男女履行生儿育女的责任。至于有些人把“奔者不禁”说成是男女私奔或男女淫乱而不禁止,则更是离题万里了。

    其次,仲春不是清明,“仲春”说的是阴历二月、是一个大约有30天的时间段。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用“孟”表示某季节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第三个月,譬如:

    孟春:正月;  孟夏:四月;  孟秋:七月;  孟春:十月;
    仲春:二月;  仲夏:五月;  仲秋:八月;  仲冬:十一月;
    季春:三月;  季夏:六月;  季秋:九月;  季冬:十二月。

    附后是相关文字原文。请看看,那里有谈情说爱和踏青旅游的影子?

    而“清明”属于阳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时刻点,位置表达不是用“月”或“日”,而是用圆周的“度”“分”“刻”,譬如清明时刻点是十五度。

    由于阴阳二历轨道不同,一个是月象轨道、一个是日象轨道,所以,清明那一时刻点与阴历日期的对应也不是固定的。譬如,本年清明落在二月二十八和二十九之交,而去年清明落在二月十三,都是落在“仲月”时间段;可是,公元1993年时的清明落在三月初七,公元1995年时的清明落在三月初三,公元1998年时的清明落在三月初六,公元2012年时的清明将落在三月十三,等等,清明时刻根本都不在“仲月”了。

    而大致来说,中国传统历法所做的二十四节气于阴历的对应关系是: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11月:大雪、冬至;12月:小寒、大寒。

    以上的二月为“仲春月”、三月为“季春月”。就是说,清明对应不是“仲月”,而是“季月”。

    除了搞错阴阳历法而全搞错清明和清明节之外,还有专家把清明节说成是“上巳节”的。上巳节是阴历三月上旬巳日,周秦汉就流行了,那风俗习惯有踏青春浴,所以也叫“上巳春浴”。至今,云贵民族节日还保留着它的基本原意,譬如“三月三”和泼水节。简单说,阴历“上巳节”跟清明或清明节都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可是,仅因为这一日期跟清明时刻点很近,于是,当今一些专家们就望文生义和浮想连翩,把“上巳节”的踏青说成是清明节搞踏青了。

    在这之前,还发生过专家们把“七月流火”说成是夏季大热天;有专家把春节说成是立春;还有专家把七七或八月十五说成是“情人节”的,等等。错误不同,但都是因为不懂中国传统历法——原本是田间农夫和街头小儿都知道的基本知识,如今大专家居然不知道而闹出笑话。

    中国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国传统历法串起来的;中国传统历法的瓦解完结就意味着中国文化历史的瓦解完结。这样的事情,正在你我眼前发生——五百年前,西方传教士到中国,试图推翻中国传统历法,搞了四百来年,失败了。而今天,中国人自己在毁灭自己的传统历法,结果,还不到50年,连专家们都不知道传统历法是什么了。


附件:《礼记·月令第六》关于“仲春”和“季春”的记载: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毕备。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是月也,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天子乃鲜羔开冰,先荐寝庙。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仲丁,又命乐正入学习舞。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

    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具曲植蘧筐,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惰。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毋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牺牲驹犊,举书其数。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附件:关于“上巳节”:

    《风俗通》: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於水上盥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韩诗》: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於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
  《续汉书礼仪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洁於东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宿垢,为太洁。

梅茗 发表于 2009-3-22 09:53

奔者不禁——
大概看了几个帖子,对这四字的解释简直是五花八门。呵呵,主要是对“奔”的解释不同。

梅茗 发表于 2009-3-22 09:57

台湾辞典在线解释

奔  部首 大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ㄅㄣ
通用拼音  ben  注音二式  b n

  急走。如:「狂奔」、「奔跑」、「奔馳」。詩經˙周頌˙清廟:「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趕赴、赴投。如:「疲於奔命」。左傳˙襄公十五年:「鄭公孫夏,如晉奔喪,子蟜送葬。」
  逃走、逃亡。如:「林夜奔」。左傳˙隱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文選˙李康˙運命論:「卒散於陣,民奔于邑,城池無藩籬之固,山川無溝阜之勢。」
  [b]女子不按禮教規定,而與男子私自結合。如:「私奔」。詩經˙王風˙大車:「豈不爾思,畏子不奔。」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b]

  快走的、急馳的。如:「奔瀑」。文選˙枚乘˙七發:「誠奮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渾渾,狀如奔馬。」唐˙魏徵˙論時政疏:「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姓。如五代時後晉有奔洪進。
ㄅㄣˋ bn(00273)



新华字典在线:


bēn
【动】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从“大”(人),象人挥动双手,下面从“止”(趾),而且是三个“止”,表示快跑。本义:快跑)
同本义〖runquickly〗
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尔雅·释宫》
将奔走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注:“犹赴趣也。”
弗迓克奔。——《书·牧誓》
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东奔西跑;奔冲(奔驰,猛冲);奔走呼号(一面奔跑,一面叫喊);奔马;奔驹;奔丧(父母丧,儿女由外地赶回安葬守丧)
逃跑,逃亡〖flee〗
大奔曰败。——《左传·庄公十一年》
得间奔真州。——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奔沮(逃亡);奔迸(逃散);奔溃(败逃)
私奔,中国古代女子没有通过正当礼节而私去与男子结合〖marrywithoutthepreliminaryformalities〗
奔者为妾。——《内记·内则》
奔者不禁。——《周礼·媒氏》
文君夜亡奔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又如:奔女(私奔之女)

梅茗 发表于 2009-3-22 10:02

参考一下,可信性转贴者概不负责~

揭秘:商周时代的“裸体聚会”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2-02 Tag:   揭秘:商周时代的“裸体聚会”   点击: 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

  古人司马迁说过,商周时的纣王喜欢看人裸奔,他曾经在一处风光旖旎的名叫“沙丘”的园林景区,“使男女裸相逐其间”。

  这个“裸奔”的事情,是今人都知道然而又是觉得怪怪的事情。纣王怎么有这样的雅癖呢?

  其实,从当时的坟墓中看,半数以上的商朝人,都是自己孤睡在坟墓里,说明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有结过婚,说明当时结婚组建家庭的事例还不甚普及。社会上大量的男人女人,都是一辈子自己过的——这是当时的历史事实。这不光是因为穷,结不起婚,也跟历史风俗有关。那时候的人,就是没有结婚的习惯,这就是原始时代的特点。越是原始的时代,男人女人就越是不去结婚。

  当时的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终生不结婚的单身者,总得有个地方去解决一下自己的性问题,于是,“欢乐谷”的远古习俗就继续发挥着其作用了。纣王让男女都裸体相逐于其中的“沙丘”,很可能就是一个被官方指定的欢乐谷。所谓“沙丘”,是河北省南部邯郸附近一个美丽的自然风景苑囿,正适合当欢乐谷。这种作法,即便到了后来讲“礼”的大周朝,也是一样的。

  大周朝《周礼》规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说,一年中的某些特定季节,周的各级政府会指定某些地方作为欢乐谷,命令不在结婚状态的男女们聚到这里,互相认识、挑选,找到合适的性伴侣,然后不必履行结婚手续,就可以开始同居。所谓“奔者不禁”,就是俩人不履行结婚手续而同居,没人管。

  这些“奔者”,奔到某个地方去进行同居。但二人同居,关系并不稳靠,等到下一次欢乐谷开放的时节到了,可能又跑回去重新挑选性伴侣了。总之,他们并不结婚,也不建成稳定的长期的家庭关系,而永远是寻找临时的,建立一阵子同居关系,随后又换了——现代一些落后部族里的男女,仍然是这样的。这不光是财力或者是道德的问题,更多是历史习惯使然。



  这种“终身不婚”、“一阵子又一阵子的同居”、“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历史上曾长期流行过。譬如从前的大禹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大禹“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就是说大禹和涂山女不履行结婚手续,也不想组建家庭,而只是在台桑“通”,两人快乐,“嗜不同味,而快朝饱”——俩人就为了快活一把,尝试不同的滋味,这就是大禹的生活方式。这是屈原的诗《天问》中说的。两人就以这种不尴不尬的形式,生下了个孩子启。大禹又通过打架,硬把孩子从涂山女手中抢去了。事实上,大禹甚至不能断定这个孩子是他的,因为她也是满“自由”的,这也就是《史记》里边大禹说的“予不子”,也是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部分原因了。

  不结婚,“嗜不同味,而快朝饱”,这种潇洒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商周时期,社会上的很大人口比例都是这么生活的,这是当时很多商周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当时半数以上的商朝人,死后都是自己孤睡在坟墓里。他们活着的时候,就是靠着屡屡去欢乐谷,来找到短期性爱,从而获得性的慰藉和满足的。

  纣王使这些人“裸相逐于欢乐谷”,是顺应时俗的自然而然的事情。正是因为当时社会中“终身不婚”的习俗普遍存在,社会存在大量终生独身的男女,故纣王通过上述安排,帮助这些男女寻找性伴侣,建立或长或短一段同居关系,有人曾言这是纣王在做好事,而汉朝的人则是少见多怪,把这个视为纣王淫荡。

  纣王的“使男女裸相逐其间”,和大周朝的“令男女会,奔者不禁”,其实是一样的,都是顺应当时习俗之举。

  有人说,程度还是不一样啊,“令男女会,奔者不禁”,并不发生纣王那种当场“裸相逐”啊。呵呵,这是你看见的吗?你怎知大周朝“男女会”现场没有就发生性关系呢,我相信有些人是不惮于这么干的。奔者不禁,当场发生性关系,也是不禁的。而且现在一些偏僻民族仍然是这样的,可以以今例古。如果你去采风,你就会看见。还有一些更古老的很多岩画上,正是赫然地画着男女一帮在一块平地上赤裸群交——生殖器都被画得突出夸大,旁边还有几头忘了吃草的羊,在傻傻地看着。

天边外 发表于 2009-3-22 12:46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水笺 发表于 2009-3-22 21:41

梅茗辛苦了,搜了这么多资料,偶懒,最不愿干那活了:shame1d

水笺 发表于 2009-3-22 21:42

[quote]原帖由 [i]天边外[/i] 于 2009-3-22 12:46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29134&ptid=90034][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闲聊了半天,居然没有人怀疑这东汉砖画像的真实性如何考证?:(

如果是后人作假,那么,还有什么值得讨论的意义?;P [/quote]

侬来考证一下怎么样?:grimaced

天边外 发表于 2009-3-23 18:59

回复 39楼 的帖子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施国英 发表于 2009-3-25 16:28

主贴的砖画又称“桑林野合图”,在中国性学专家刘达临的《中国性史图鉴》中也出现过,其实还有另一块同类的汉砖画。不仅是野合,还是群交,注意画面上还有后面等候的男人。《汉书》中记载当时也有此风。

老李北海鱼 发表于 2009-4-14 20:32

回复 41楼 的帖子

貌似还有帮忙的小厮。怪不得大家要买奔驰,原来是这个奔法。

水笺 发表于 2009-4-17 12:21

很倾心哦~~~

如果这样的情景做成瓷砖图案。。。。:hug:

[attach]19573[/attach]

[attach]19574[/attach]

[attach]19575[/attach]


[attach]19576[/attach]

小只只 发表于 2009-4-17 13:30

主贴图片是古人春天修袚褉后的景象,不大是社日。所谓社日是纪念句龙--大禹,也可能是同时祭祀,但主要表现的是修袚褉。王羲之的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作画是春褉修其事。

但是,上古的人集体活动较少,只有祭祀等几日才能聚会,所有的聚会日都是交  媾的狂欢节,倒是不错的。

小只只 发表于 2009-4-17 13:36

曾以为这就是好像不是的。梦子能详解一下?
------“上巳节”即是春褉日。我认为差不多,图片上看那柳树,还画上老鼠和其他。

城狐社鼠,也许换真是社日呢。三月三是上巳袚褉日,二月二是社日。但这些规定是汉之后人的规定,并非最初的情况。具体最初是何时,随着历法的变化还真搞不大清楚。但这两个节日都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节日,是不会有错的。

tian295 发表于 2009-4-25 17:02

哈,看到了,天播地种,男女肢体舒展,与天地谐奏,酣畅淋漓,生命气象飞扬自在。看过匈牙利一部影片,男女于春播日做爱祈祷庄稼丰收。看生殖崇拜,中外皆然。

梅吟雪 发表于 2009-8-11 19:29

太长知识了,提上来慢慢看。

梅吟雪 发表于 2009-8-11 19:34

[quote]如果这样的情景做成瓷砖图案。。。。:hug:

19576
[size=2][color=#999999]水笺 发表于 2009-4-17 12:21[/color]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34921&ptid=90034][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青岛有全国最大的汉画像博物馆,非常精彩,还结集出售。日本的游客非常欢迎。水笺MM将来来青可以买些带回。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