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的喜剧
马未都奥运缶在后奥运时代很是风光,北京的拍卖会上,什么东西也卖不过缶去,拍卖公司为了方便,成组推向市场,最终拍了一个多亿,令人咋舌。我看报纸在拍卖前说,奥运缶不可转卖盈利,只供收藏,这条违反常识与法律的规定不知是谁的意思,我知道后果一定很严重。
果不其然,几乎是拍卖第二天,我手机中就接到短信说,有缶要卖,“此缶适合公司,家庭摆设,极尽炫示公司实力,主人尊贵”云云,半文不白的广告词,令人无法不怀疑是垃圾短信。但紧接着大报小报地推波助澜,连价格也标明不低于14万,山寨版的缶也跟着起哄,说奥运缶不能满足国人收藏之热情,本公司按1:1的比例高仿,细节比真缶还精细,真可谓“假亦真来真亦假”,我估计一代人之后鉴定奥运缶就能混碗饭吃。
缶是什么,估计百姓弄不清楚。缶是瓦罐,盛酒盛水,地位自古不高,《礼记》载:“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你看内外有别;“击缶而歌”说的也是饭前饭后的娱乐,不是正经的演奏会。至于蒙皮大方缶,在2008年8月8日晚8点8分之前,全世界哪儿也没有,曾侯乙墓出土的那个青铜鑑缶(奥运缶的原型)说起来也是个定名误会。缶的本义是瓦器,吴昌硕晚年自称“老缶”,意思是说已禁不起折腾了。朱子家训中“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一句表明的也是缶的地位。
蒙皮的缶历史上没有,蒙上皮敲打怎么说也是鼓。至于奥运缶以其特殊性及历史性的误会,在收藏领域昙花一现再正常不过,它作为文物之特性没有对错,错的是盲从,趋之若鹜,在旁观者看来是一出免费的喜剧。
2009.3.25 叫做“闹剧”更恰当呢 奥运缶被指是丧器 买主成“冤大头”?2009年03月20日 09:42凤凰网文化综合
新闻回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大放异彩的"缶"正在热拍中,有专家指出,"缶"实为湖北民间的丧器…
1000个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光芒闪烁的“奥运缶”,在本月8日拍卖出5000万高价,但网络随即盛传“‘奥运缶’是丧器,花钱买是冤大头”的观点,称在湖北还有击缶唱丧歌的习俗,“奥运缶”真有如此不祥之义?记者昨日采访了多位湖北专家,他们表示对此无法确证,网友也不必较真。
“奥运缶”有丧器之义?
这篇《“奥运缶”是丧器,花钱买是冤大头》的网文来自一位署名“周筱赟”的作者,其个人资料显示为媒体从业者,他在文中引用文化学者、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朱大可的观点:缶是丧礼上的乐器,用来表哀伤之情,庄子“鼓盆而歌”就是典故,秦曾流行击缶作乐,属低级乐器,汉之后缶只剩丧器含义,到现在湖北民间还有丧歌队的传统,众人击缶唱丧歌,正在申请文化遗产。
“奥运缶”与“鼓盆歌”
本报记者昨晚对湖北相关专家进行了采访,但缶的来龙去脉却早已模糊于时光之中。省博物馆老馆长谭维四说,看到奥运会开幕式上用的缶,他立刻想起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缶,几无二致,可确定“奥运缶”的灵感来源正是来自湖北,“但出土的缶是青铜做的,是酒器而不是乐器。”华中师大民俗专家刘守华教授告诉记者,在沙市一带至今有丧礼唱“鼓盆歌”的习俗,相传源于庄子“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边敲打盆子边唱歌陪伴,但他无法确定缶是否就是那个“盆子”。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李幼平,主攻音乐考古学,他说,缶有可能作为“鼓盆歌”的器具,“它虽是生活器具,但只要能产生有节奏的声音,你能说那不是乐器?”
说缶是丧器没有证据
在《说文解字》中,“缶”的定义是“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击缶就是打击瓦罐,不被认为是正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中多有贬义。刘守华说,奥运之后,有些学者提出,缶不上大雅之堂,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使用很不礼貌。刘守华说,《史记》记载的蔺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的典故,就是在借击缶羞辱秦王。记者电话联系上朱大可,他认可了网文中关于他的观点,他认为击缶而歌就是礼制上的错误,开幕式导演组需要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但也有网友不认同,一网友称,庄子击缶显然不是为了表现悲伤,而且缶最初并无丧器含义,那千年之后,它当然可以被赋予喜庆的含义。也有网友表示,古时盆为大口器皿,缶为小口器皿,朱大可称盆为缶,已经犯了常识错误。李幼平认为,奥运会开幕式使用缶,应该属于艺术创作范畴,与古代的缶已经是两码事,不必为一个艺术创意较真,“如果是博物馆陈列的乐器,要让参观者听到它原本的声音,必须忠实原有含义;但如果是出于艺术需要,就不必过分强调器皿原来的含义了。”(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所谓”击缶“,和后来的大学生食堂敲饭盆差不多,至少不在老夫子列出的”乐“的规矩里,也就是没规矩的事情。当然不是非要强调本原含义,可问题是,人家奥运就是要张扬中国文化的精美,而不是文化粗俗吧。说出于艺术需要,就可以不必强调什么的,那么,当下的那个卧草啥啥啥的,也当然可以在开幕式或闭幕式大合唱了,只要气势得很艺术就成了?比照能把肉麻搞得有趣,把无知搞到快活,算是很费心的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