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比拼的是父辈的能量?
[b]大学生就业比拼的是父辈的能量?[/b]
■中国观察之熊丙奇专栏
五一期间,几个子女正要参加高考和已经就读大学的家长,和我探讨大学学习和就业问题。谈兴正浓时,一位家长说,我们的讨论其实都没用,也怪自己没混个一官半职,要是自己有“出息”点,怎可能操心这个问题,一个电话就可能把孩子的就业搞定了。
孩子有出息没有用,关键是老子有出息。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们连续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某某局长的孩子,本科毕业之后,进了一家大企业,已经当上了主管;比如他们单位领导的孩子今年毕业,学习成绩并不怎么样,据说也已经签约一家银行。在这些例子面前,我只能说,家长有出息,孩子也要有出息,孩子一塌糊涂,家长再有出息,也没用吧?
这可能是最低的底线了。其实,据我所知,即便孩子“一塌糊涂”,有“出息”的家长也会让孩子有“出息”的。媒体把这种现象总结为“父辈就业时代”。《南方人物周刊》今年4月的一则报道指出,个人综合素质当然是就业成功的条件,但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机会可能越少。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国有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缘分。父辈的权力和“人脉”,会以某种方式“世袭”。
而早在2006年8月,《新华每日电讯》就曾聚焦“父辈就业”问题。报道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正在逐渐演变为其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一些大学毕业生凭借父辈的资源与运作,轻而易举占据了令人羡慕不已的职位,而那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却屡屡遭遇求职失利。在就业重压下渐渐呈现的“代际效应”,正在挑战着就业制度的公平性。
对于当下的大学生就业难,各方都在出谋划策。不少高校甚至调动家长的“关系”、“资源”来推动就业,这事实上加重了“父辈就业”,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双刃剑”———今年两会期间,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在接受嘉宾访谈时说:“后来我发现,就业的大学生,首先痛恨的是腐败。”
从教育公平角度看,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大学毕业生就业,属于就业公平范畴,但与教育的结果公平直接关联。从“父辈就业”望后看,我们会发现,这几乎是一个“父辈求学”的时代:大学毕业就业,父辈的人脉关系十分重要;上大学,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否能支付学费)、父辈的关系(在自主招生和校内优惠加分中“发挥作用”)也有很大影响;上高中、初中、小学,能否择校、借读进更好的学校,取决于父辈的经济实力和权力大小;在求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被安排进“重点班”、“快班”,能否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也有着父辈人脉、资源的较量……可以说,从教育的起点到过程再到结果,都摆脱不了“父辈”的影响。
父辈对教育与就业公平的影响,对学生来说,这是反教育的“教育”———“教育”他们社会是不公的,只有家庭成员得势,才能泽被其他家庭成员;同时“教育”他们,本人拥有的竞争能力并不是第一位的成功因素,有关系、有人脉才是事业成功的更核心要件。故而,在今天的学生中,特权意识、等级意识十分强烈,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特别渴求自己拥有特权,转变身份,而不少学生从中学(更早的则从小学)起,就学习“灰色技能”,研究“厚黑之道”。
而对于没有“资源”的父辈来说,这将是一种折磨和煎熬,就如与我谈话的几位家长,虽然他们已是城市人,却因为位不高权不重而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十分自卑———无法给子女开辟求学就业的坦途。对于农村孩子的父母来说,这种情绪就更加强烈。前不久有高中生在南方周末撰文,控诉自己被中国教育逼疯了。他的父亲对他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不少评论认为,这是强调分数的教育制度让人疯狂,但如果联系到农村孩子的求学与就业,我们不难想象,这位老农的苦闷心情:孩子不考上好的学校,今后怎么就业,怎么养活自己,又怎谈得上回报家庭?!
有的农村家庭由此退缩了。最近消息说重庆和湖北分别有万余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主要原因是大学就业困难。高中毕业生不高考升学,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如果这种弃考,与“父辈求学”紧密对应,那么,其后果将十分严重:在农村地区,从高中弃考,将迅速蔓延为高中弃学、初中弃学,我国教育将陷入拥有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规模,但九年义务教育却难真正普及的尴尬。
公平问题正蚕食着教育的肌体,推进就业公平、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不能只停留在呼吁,而应该完善就业制度与教育制度。就大中小学而言,校内需要建立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不但保障教育决策的民主,更可以及时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不受侵害,而对于公平就业来说,推行就业信息完全公开、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提高公职人员子女教育、就业状况的透明度,对公职人员子女的上学、就业等事项进行公示与监督,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应有之义———不但可营造公平的环境,更可促进每个大学生有真才实学,让人才市场完全靠竞争力说话。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此话有理!
强顶! 几千年都这样,何曾变过? 不一样,现在找个好工作,至少也要硕士博士毕业,这是硬条件,有关系是软条件。然后,现在连硬条件也是软条件决定的,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呵呵。 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大学生就业,没有不找关系的。没有关系可找的,就只能拣别人不要的,甚至连别人不要的也找不到。这也是新读书无用论抬头的原因之一。 :19tb 陈才:改变命运,老爸比知识重要
那些家庭“没有什么社会背景”的孩子和农家子弟,要付出多少额外的努力、忍受多少屈辱与泪水,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一个国家,权力越是能够成为主宰,决定个人乃至社会的命运,知识、教育以及个人的努力,就越显得微不足道。
作者:陈才
如果不是今年3月的一次偶然,罗彩霞也许永远不会知道5年前的真相:2004年高考后,她没有被任何高校录取,而冒名顶替她的同学王佳俊却被贵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命运由此发生转折,罗彩霞被迫复读一年后考取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王佳俊顺利毕业。而本应今年毕业的罗彩霞,却不得不面临因身份证被盗用而被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等一系列问题。(《中国青年报》5月5日)
高考中冒名顶替的案例,之前也听过不少,但没有一起有如此“神奇”:公安局政委的女儿冒名顶替上了大学,被顶替者5年之后才偶然知晓真相,而这还只是一系列麻烦的开始。不知道因高考被冒名顶替、身份证信息被盗用,罗彩霞今后还会遇到哪些麻烦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迄今为止,罗彩霞以姓名权、受教育权被侵害为由,起诉王佳俊、王峥嵘等人,法院却以管辖权等问题为由不予立案。
罗彩霞痛苦地追问,“为什么他们选中了我?难道就是因为我们家没有什么社会背景,王佳俊的爸爸王峥嵘是当地官员?”其实问题本身即答案:因为王峥嵘是当地官员,只要他想要,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对于“没有什么社会背景”的小老百姓来说,只能成为“被选中的羔羊”。不必问为什么选中你,在无法无天的权力面前,每个人都可能被选中,即使不是罗彩霞,也一定是张彩霞、王彩霞等。
此事真正令人后怕的地方还在于,它不像以前曝光的一些案例,是由顶替者与被顶替者双方共同作假的结果,而是在悄然间,就完成了“移花接木”、“狸猫换太子”等高难度动作,受害人自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如果被顶替者罗彩霞不是通过努力,复读一年后考取天津师范大学,而是在当地工作,真相还不知道几时才能曝光。善良的人总相信“纸包不住火”,但事实上,许多时候是火还没来得及将纸烧穿,就先因缺氧而熄灭了。
由此想到不久前一则让人心情沉重的报道:今年重庆有上万名应届高中生放弃高考。有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贫困与就业难是主因。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对很多人而言,通过读书、教育改变命运已经越来越难,而通过权力,却可以轻易地成就一个人的命运。难怪有人说,与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不如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官爸爸 ”。
一项调查显示,在目前的公务员队伍中,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最小,仅占2.8%,父母是“普通职工”的占26%,而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南方日报》2006年2月10日)。虽然现在公务员是“逢进必考”,但联想到14岁的小女孩也能吃3年空饷,不能不感叹,那些家庭“没有什么社会背景”的孩子和农家子弟,要付出多少额外的努力、忍受多少屈辱与泪水,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一个国家,权力越是能够成为主宰,决定个人乃至社会的命运,知识、教育以及个人的努力,就越显得微不足道。成为替考的牺牲品后,罗彩霞通过二次高考,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却面临被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等一系列问题;有一个“官爸爸”的王佳俊,却能通过冒名顶替,顺利考上大学、顺利毕业……所谓“天地不仁”,大抵不过此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