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回暖VS用电量下滑:统计数据奇怪背离
经济回暖VS用电量下滑:统计数据奇怪背离[url=http://business.sohu.com/20090507/n263815684.shtml]http://business.sohu.com/20090507/n263815684.shtml[/url]
2009年05月07日06:36 [我来说两句(341)]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肖明
天津某电厂,4台发电机组被拆开了3台,只剩下1台在工作。
“现在用电量那么少,赶紧趁机会拆开机器保养。”该电厂检测部门的余经理成了大忙人,“可能5、6月份用电量要增加。”
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电厂的发电量进入同比负增长阶段,而且大部分厂都在强化机器检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工业用电量为5507.8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38%。
虽然一季度的农业用电量、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均有所增加,但工业用电量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70%左右,带动了全社会用电量4%的同比下降。
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预测说,4月份全社会用电将同比下降3.5%,比3月份降幅还要有所扩大。
与工业用电量的持续下滑不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工业生产开始好转,比如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1-2月同比增幅高出4.5个百分点,达到8.3%。
其他经济数据,比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信贷数据也非常高,4月PMI数字为50%以上,反映出经济的扩张趋势。
这就让人纳闷了——工业用电量在下降,那么工业增长从何而来?在4月16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就这个问题承认,“直接从数据上很难解释。”
这已经不是统计局官员第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事实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副局长许宪春等人,今年也多次被记者问到类似的问题。
与此同时,曾任英国财政部政策顾问的Tom Orlik于4月10日发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减速时期的GDP统计》一文,提请中国要防止地方上人为调低经济数据以争取中央投资。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阅后当即批示将此文转发在统计局网站上。
“真实可信不仅是我们履行职业责任的要求,也是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的要求。让我们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不断提升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公信力。”马建堂在批示中说。
事出有因
李晓超们遭遇的上述问题,其实在2006年的第三季度经济新闻会上也出现过,都是关于用/发电量与工业增加值的背离。如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和工业增速回落,而发电量增长却加快了0.5个百分点。
李晓超上一次的解释是:“用电和经济增长不匹配的情况在美国也存在。比如2003年,美国GDP由上年增长1.6%加快到2.5%,而电力生产则由上年增长3.6%回落到0.6%。”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今年也给出过一个相关的解释。他在今年2月初于泰国举行的联合国亚太统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问到“为何2008年第四季度用电量是负增长,但GDP却增长6.8%”时,给出的解释很简单:
用电量主要体现在重工业,而服务业用电量就很少。中国第四季度工业增速虽然下降比较多,但服务业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因此,用电量和经济增长不是完全同步的。
此外,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在4月23日也给出一个理由,即工业能耗下降。比如今年头两个月,冶金、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医药、纺织、电子等行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7%-16%。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比如高耗能行业增幅比一般工业增幅要低。
许的说法有数据支持,比如一季度轻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但是占工业用电70%的钢铁、冶金等行业发展速度要低,如冶金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2%。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时伟翔同意上述说法。
他测算发现,不同工业行业用电不同,能解释工业用电和工业增长约7个百分点的差距,比如2002年金属冶炼等行业的单位增加值耗电为0.214元,而通信设备、计算机等行业单位增加值耗电仅为0.042元,两者差距接近5倍。
时伟翔还怀疑,是不是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一个计算口径有误差。
据了解,目前每月的工业增加值率使用的办法是工业总产值和上年度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率的乘积,但是由于去年同期的实际产能利用率比目前要高,因此实际的工业增加值率应该有所下降。
这样,计算今年的工业增加值时,未利用的产能可能会计算进去,但是用电数据由于比较客观,所以,工业增速会比用电数据高。同样,在产能利用率提高、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份,工业增速会比用电要低。
不过,由于工业增加值率的调整比较复杂,背后工业增加值增速是否真的高估无法测算,记者未得到国家统计局的回应。
经济暖春迷雾
判断经济是否真的回暖,到底该依据哪些数据引起的争议更大。就像工业用电量和工业增长数据不匹配一样,各个数据之间打架比较严重。
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师陈兴动指出,一般来讲,电力增长和工业增长以及经济增长应是匹配的,至少不应有太大出入。特别是3月份工业用电量下降1.3%,规模以上工业却增长8.3%,相差近10个百分点。“这就很难解释了。”陈兴动说。
经济数据出现打架的情况,不止出现在用电量和工业增长方面,其他如信贷增长、PMI数据上升,但是货运(如海运)、出口、民营投资数据却没有好转的迹象。
对此,不同的机构使用不同的数据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中金公司梁红根据信贷数据认为,经济即将出现过热,因为6万亿信贷增长可以刺激经济保八,一季度信贷接近5万亿,因此今年保守的估计是9万亿信贷增长,因此经济已经“V”型反转,下一步要防止通胀发生。
渣打银行中国分析师王志浩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祝宝良等人认为,经济没有大的好转,比如目前民营投资仍未起来,这和上两次经济周期不一样。王志浩预计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8%。“梁红可能太乐观。我认为还要看2个月数据,暂时没有打算上调全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他说。
记者了解到,造成上述观点对立的原因,除了数据样本不一样,一些统计方法也不同。
比如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超过50%,而里昂证券给出的却低于50%,甚至比3月份还要低。陈兴动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前者的样本主要取自于大企业,后者的样本则多取自中小企业的缘故。
GDP之变
统计数字不匹配甚至互相矛盾,增加了判断宏观经济走向和进行决策的难度。
4月1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讨一季度经济形势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国家信息中心等机构均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今年经济走向的预测报告,但预测结论各不一致,甚至国研中心一家之内也出现分歧。
比如该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今年经济达到9%没有问题,但该中心宏观研究部部长余斌则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呈“W”型走势的可能性较大。在周边国家经济一片萧条的情况下,今年我国经济实现8%左右的增长已属不易。
此外还有将经济增长判断为“L”型、“V”型、“U”型的不同观点。
由于去年下半年经济增速低,今年同比经济增速会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高,但这是否就是经济逐步回暖的信号仍值得怀疑,原因在于国家并没有发布季度GDP数字。
陈兴动就此认为,决策层判断形势还是要多甄别数字,比如目前的用电数字显然要可靠些。此外还要多听各方的意见,“显然讨论多了,对于决策会有好的收获”。
而对于国家统计局而言,目前正在强化有关季度GDP核算的统计贡献。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如果以后有了季度GDP数字,就既有了同比的增速,也有了环比的数据,经济是否真的好转,就一清二楚了,不会有那么大的争论。
而单个季度的GDP统计,绝对不像外边想象的那么简单。
这位国家统计局人士告诉记者,以前公布的都是单个季度的累计GDP增速数字,其中也会公布单个季度的同比增速数字,但是计算单个季度的GDP,不是累计的数字减去前一个季度的数字就可以得出的,因为这里面牵扯到价格因素和可比的因素。
国家统计局从明年第一季度起公布单个季度的GDP和环比数字。由于环比数据能更准确反映经济变动的情况,统计局此举被认为是朝着与国际标准接轨迈出了新的一步。 还是相信用电量 每年都会围绕8%的核心调整制造各种统计数据。 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经济继续在下降,那么用电量继续下降,另一种是经济刚回暖,这时用电量有个滞后,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客户先来后才开动机器的。
可是,现在客户并没有增多,麻烦了。 [quote]原帖由 [i]ironland[/i] 于 2009-5-7 13:48 发表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39978&ptid=91110][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还是相信用电量 [/quote]
电量也不可信。今年春天低温,北方很多地方或很多家庭,四月份里必须靠电热来保暖,民用耗电陡增。
为什么统计出的平均工资总在涨?
官员在利用部分民众对于统计知识的缺乏来展示“好”的统计信息,同时将“坏”的统计信息隐去。这样就保证了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也算是回应了民众信息披露的呼吁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数字显示:一季度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739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75元,同比增长13.4%,增幅回落4.9个百分点。因为这些数据与网民切身体验存在差异,网上争议声音不断。
很多网友争相为“平均工资”的处理方法出谋献策。如改善统计方法,增加对私营企业的工资统计力度;又如采用中位数工资,公布能反映大多数民众工资的信息,避免少数人的高工资拉升平均工资;另外还有认为分别公布各行各业的平均工资更为妥当,如详细统计和分析工人、农民、教师、公务员等的平均收入(不止工资,还包括隐性收入)等等。
坦诚地说,这部分网友想官员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精神可嘉但不得要点。首先必须弄清楚一个事实,就是国家在统计方面的投入,尤其是相关硬件软件的配置,相信都是非常领先的,现在市面上处理大型数据的高级统计软件的价格,相对统计局的行政投入来说并不高。因此,从实践层面上看,上述网友的诸多建议,操作起来其实是相当容易。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讲,这些平均工资之外的细节性数据(如中位数工资和各行各业的平均工资等),统计局早就有了。因为,只要原始数据搜集完整,通过各种统计软件自动产生数据分析的结果是非常容易的。这方面,操作过统计软件的人应该深有同感。
从统计学上讲,平均工资得到重点披露后面暗含的逻辑是:首先,平均工资能代表公众收入水平;另外,平均工资的上涨能代表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其实仔细分析,这两点都是不成立的。第一点,平均工资因为容易受超常的高收入影响,容易被过度拉高,偏离大众的实际感受,其表达的上升信息仅仅对部分人有效。第二点,从统计学上说,平均工资的上扬映射的是社会总工资的上扬,而无法对应证明社会个体的工资也上扬了,因为社会总工资构成里面,超常的收入群体的影响过大,他们的工资上扬抹平其他个体的工资波动。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最终披露出来的只是一个不断上扬的平均工资呢?这点要从平均工资后面的“潜规则”,即“公众信息的选择性披露”说起。后者的具体内容是,官员在利用部分民众对于统计知识的缺乏来展示“好”的统计信息,同时将“坏”的统计信息隐去。这样就保证了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也算是回应了民众信息披露的呼吁。但是,官员们忘记,或者更确切说希望民众忘记信息披露的另一原则,即完整性。
对于官员而言,“选择性披露”能够让更多“好”的数据出来论证政绩,而“完整性披露”则让公众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和问责的空间。后者显然不是官员们希望看到的,他们因此有意识地忽略掉部分数据,以期以“公开”“透明”的面目求得民众对于“好”的数据的认同。
对于民众而言,“完整性披露”更能让这个群体把握充分的信息,从而对自身的处境拥有更客观的认识。而选择性的“好”的信息只会让他们逐渐对信息披露丧失信任,同时也看不清自身的真实处境。最终是官员们希望用希望用“好”的信息来突显社会进步的种种愿望逐渐被消解甚至落空。
改善这一不利倾向的方法在于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工资披露,即“完整性披露”,应该将各种细节性统计数据一并公布,同时将各类统计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也公布出来(统计对象有哪些,如何搜集统计信息的,各种计算公式的详细说明等)。对于这些数据的解读则可以让媒体从业人员和专业人士来做。通过第三方的信息加工和阐释,并与民众的信息反馈互动,往往能起到提高统计绩效的效果。民众作为纳税人,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统计信息的法定知情人,有权利要求统计局提供更为完整和充分的统计产品。我们期望“完整性披露”走近诸多统计数据的各个层面,最终形成统计信息与民众反馈的良性互动。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各位听说过人肉GDP吗?不用电的GD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