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经济的一些思考(试错)
[i=s]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09-7-4 09:15 编辑 [/i]企业家面对的世界是纷杂生动的物理世界,而企业家战略思维是抽象的符号思维,企业家必须将物理世界的现象抽象成有意义的符号系统,然后将符号思维的结果付诸实践时,这两个过程中,从物理世界——符号世界——物理世界,中间的链接符之处实际上是在不自觉地运用图式思维。
康德的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一种先天的形式.也就是把感觉经验综合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感性直观.感性直观也有先验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帮助人们把混乱杂多的感觉经验加工成为人们可以认识的知识形式。
当我们用概念来统摄对象时,这个概念和对象必须是同质的,否则两者之间就不具有统摄和被统摄的关系;但是,根据常识可以得知,概念与对象是异质的,就是说,它们是在性质上不同的两个东西。那么,我们是如何做到用概念来统摄对象的呢?就是说,我们如何能够说明纯粹知性概念是可以用来说明经验现象的呢?显然,这里就需要引入既不同于概念和对象但又与它们有密切关系的第三者,它应当是纯粹知性的,就是说没有任何经验内容,但它又必须是感性的,就是说可以处理经验的杂多。康德把这种既纯又不纯的东西就叫做“图式”,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种“限制知性概念使用”的形式和条件,但这种形式和条件是用于感性对象的。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attach]21532[/attach][/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这张图表示了概念与实物是异质的关系,中间的意象性图形为图式的示意图]。[/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图式思维不是实际图形,应该是拓扑逻辑关系,但是拓扑逻辑关系是可以用一种简练的图形符号表示的,不管是否理解正确,企业中,实际上就是用简练的图形符号做思维的中介,而且思维的讨论建立在这种图形符号基础上,因为如果用实物来讨论,物理上难以做到,且不经济,如果纯粹的文字概念,又太抽象,误解甚多,结果类似的简练符号图形被大量应用。[/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attach]21533[/attach][/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人类从物理世界认识现象,建立自己符号世界的过程。[/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attach]21534[/attach][/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人类的符号世界丰富多彩,神话、宗教、艺术、科学都是人类的符号世界的作品,人类具有在自身符号世界创新的能力,[/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并把这种创新付诸于实践的能力。[/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现实世界中纷杂现象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或许确实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世界到底按照什么规则变化我们人类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我们人类总是喜欢用自己一套规则去分析现实世界,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道理,好比说,中国人打麻将就是从胡乱的麻将牌堆中,找出某种顺序或者同类的规律,谁先完成排列,谁先胡了。[/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其他事业在这个原理上与麻将还是有点类似的,科学家们从纷杂的物理现象中发现数量之间的某种关系,而命名为物理定律,企业家从纷杂的社会中发现需求、资源,通过对资源的结构化的组合运用,企业家可以满足需求的同时,使的资源各方产生增值,这是商业模式,而这些抽象能力都是某种图式思维的结果。[/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只要是人类的实践活动,那么从一堆原始纷杂的现象发现结构化的规律,这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这一工作显然在图式思维下得以完成,辅助于心图或者实际的视觉图形,将有助于我们的逻辑正确。
这些给纷杂的世界建立法则的方法都是可以图形化的,量化、对比、联系、因果、演变、目标、空间、时间、计划、程序、系统、能级、组织、进行、循环、改进、完善等等,这些图形化思考后,其统括性、正确性、经济性大大提高。[/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那么对纷杂世界如何来理清有意义的关系,如何给客观世界立法,人们不自觉地按照康德的十二个范畴来思考的。[/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attach]21535[/attach][/font]
[font=宋体][/font]
康德十二对范畴:
量的范畴:1单一性,2复多性,3总体性。
质的范畴:4实在性,5否定性,6限定性。
关系的范畴:7原因和结果,8实体的属性,9交互性。
样式的范畴:10可能性与不可能性,11存在性与不存在性,12必然性与偶然性。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10.5pt][b][attach]21536[/attach][/b][/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b]实际企业战略思维的实践中,数量化和因果关系使用最频繁。[/b][/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size][/font]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康德认为的人类为自然立法的先天理性规则:
量的范畴:1单一性,2复多性,3总体性。
质的范畴:4实在性,5否定性,6限定性。
关系的范畴:7原因和结果,8实体的属性,9交互性。
样式的范畴:10可能性与不可能性,11存在性与不存在性,12必然性与偶然性。 很羡慕Kant、Hegel氏这些生活在18、19世纪之交的古典哲学巨匠,他们的思考不像我们,面临这样多的诱惑和不确定性,他们处于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centre of history”,我们却像挣扎在一个历史的尾声,去寻找新的出路而不得而彷徨。 谢谢咖啡杯指教。
又想到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
茅于轼讲了这样的话,大意是这样的:我感到自己老了,剩下的时间不多,现在最后悔的事是很多书还没有读过,例如亚当斯密、洛克、康德和柏拉图的著作,希望有生之年能腾出时间来阅读一下这类书籍。
前几天看到一个批评茅于轼的帖子,批评者例举了茅于轼的几大罪状,如:为利益集团说话、学术水平低劣、个人人品有问题等等,其中关于学术水平低劣一事的根据之一是因为茅于轼说了没有读过很多经济学和哲学的名著的话,批评者的批评特别有意思,说茅于轼没有读过重要的经济名著就证明了经济学知识缺乏,问题是茅于轼还提到了洛克、康德和柏拉图几个哲学家的名字,批评者认为这几个哲学家与经济学无关的,所以茅于轼列出这些人名字就更加说明学术上无知,连经济学和哲学都分不清。
看一本哲学是否会提高经济学水平这倒是不一定,但是一定要说哲学与经济学无关,这点是个大问题,应该说这几个大哲学家的还真的与经济学关系很大,批评者也好像是枫林仙所说的柏拉图式的反市场的理性主义者。如果要知道知识分子为何反市场,还非得看这些书不可。
现在看起来,哲学与经济学实在是很难分开的,就哲学的思想活动而言,还要遵循思维的经济性原则,有人就提出,学习哲学必须懂得原文,学习原文又要费大量时间,人生又苦短,这样是否合算,这其实是很现实的问题。反过来经济学的思维活动,不自觉地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相关,一些经济学家犯了理性僭越的错误,还以为经济世界的活动都在他的数学计算之内。
哈耶克的经济学似乎建立在承认无知的基础上,经验无知,哲学无知,人们无知也不要紧,实践中有一种默会,这与康德的实践理性又有的关系了。经济学与哲学很难分开的,这两者又共同使用人类的符号化语言。 [i=s]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09-7-5 17:29 编辑 [/i]
[b]哲学到底是什么?[/b]
方朝晖教授在一本所谓的中国人写的哲学书说:哲学这个词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专门理论专业学科,二是指广义的世界观论,后者还不能成为学问,也不是哲学家们所代表的。
这个说法如果早点知道,无谓的争吵和人身攻击就不必要了,关于专业学科上的哲学活动,一般是需要门槛的,也是少数人的活动。如果是作为哲学的普通含义,那么,对于哲学的资格和等级都是毫无意义的,人类感到无知而爱智慧,这是人类的本性使然。哲学含有普遍性,对于各类学科又都是相关的,所以,所有人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哲学思维不可避免。
一开始的哲学是包罗所有学科的,后来,有些学科被人们掌握理解了,这样,这些学科就从哲学分离出去成为逻辑严密的科学了,例如物理学、化学、医学等,哲学把仍然搞不清的普遍问题留在哲学学科内,这样,哲学看起来大而不当地争论,没有实用意义。亚里士多德说了这样一句话:“一切学科都比哲学有用,但是只有哲学是一门自由的学科”。哲学没有用,却是自由的,你什么都可以问,什么都可以想。
可是国人不习惯这套说法,中国人需要管的,不管会乱的,思想上也是需要管的,好比是交通管理一样,把各类人的思维分成等级,然后井井有条地理性管理。
西方的哲学没有行政权力干预,结果吵吵闹闹形不成统一的思想,张志伟教授在哲学的《十五讲》中说: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哲学的定义,而且相互之间从来没有达到过起码的共识。不仅如此,在哲学领域中,几乎所有的问题、概念、理论学说和体系都处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境地,套用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一句话,哲学简直就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
??
??西方哲学是个群体概念,一代代哲学家否定之否定地不断累加,也可以说历史上聪明人的错误陈列馆,这些错误累在一起,构成一幅比较完整的哲学图画。也可以说,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条思想之路构成的。
??
周国平认为:我们学哲学,并不应该只是专家才做的一项工作,我们不能说就是让一些专家去关注世界观的问题,让他们去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我们大家都不关心了。然后他们提出来的一些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拿过来就用,我们想一想人生之路总是我们自己去走的,那毕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不是别人的人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哲学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哲学应该每个人都去作为一个爱好的问题。
但是,人生是短暂的,哲学由深奥无比,思考哲学到什么程度,不能最后变成无用的哲学家,也不能是牺牲人类爱智慧本能的专业机器如何综合平衡,这又需要另一种不可言状的智慧,经济的智慧。
【对于不是专业的哲学学者,平时都会接触碎片式的哲学知识,我一直想做一个系统归纳,这种归纳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暂时抄一本图解哲学书的内容。】
[attach]21673[/attach]
[attach]21674[/attach]
[attach]21675[/attach] [b]从卡西尔的《人论》理解哲学与经济学的一些问题(试错性原创)[/b]
人是宇宙中万物灵长,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马克思的“会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这种说法过于肤浅,现在有很多动物居然也会使用工具获取食物,另外现在不使用工具不劳动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需要更全面深刻的定义。
但是迄今为止,人类对自己是什么还没有取得最终的定论,只能从各个层面作出多元解释,从生物学定义看,人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智人种;在宗教意义上看,人是上帝制造的具有灵魂的子民;从文化人类学定义看,人是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社会组织和科技发展的生物,具有利他性的社会属性。另有很多哲学家对于人类有不同角度的定义,其中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对于人的定义比较本质透彻,也能综合各类解释中的共通部分,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动物。
卡西尔认为:动物拥有感受器系统和操控器系统,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能适应性反应,在其反应过程中具备各种变通能力。它不仅可以学会使用工具,甚至还能为自己的目的发明工具。因此,一些生物学家毫不犹豫地大谈动物的这种创造性的或建设性的想象力。然而动物之所以体现的智慧以及想象力都绝不可能与人类的特征相等同。人在适应环境方面发现了一种新方法,除了具备其他动物都具有的接受器和操控器外,人类还有一种可以称为符号系统的第三条链条,这条新的链条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动物具备一种实践的想象力和智慧,而只有人类才发展了一种新的形式,即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
卡西尔这里所说的符号是指意义的载体,换一句话说,只要是承载意义的东西或者被人赋予意义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符号。这里的符号是广义的符号,人类创造的文字、绘画、神话、宗教、艺术、科学都是符号系统,符号与信号不同,信号是物理世界的存在的一部分,而符号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一部分。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的。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作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桔。例如,写一个山火的文字告诉山里的动物,动物们都不会产生山火的联想,也不会惊吓逃跑,一定是实际发生山火了,动物才会作出发射,惊吓和逃跑。而人除了实际发生山火一样会惊吓逃跑外,看到传媒上关于山火灾情的文字报道,马上会联想到实际山火,一样产生惊吓的情感,当然人看到山火的图画或者视频,其条件发射更加逼真。
人除了生活在物理世界外,人与人之间有一个文化世界,即人们常说的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还需要精神生活。人的精神生活就是用符号与别人交流,符号的本质含义是具备人的思想的广义软件,其软件形式可能是数字、文字、图形、音乐、动作、光影、声音等,人可以借助于这些符号形式创造出有意义的符号,如,一组有密码意义的数字,一段感人的文字,一张表达高雅意境的水粉画、一曲倾诉衷肠的音乐、一套表达吃饭的哑语动作,一组让人感觉奇幻恐惧的荧屏光影,一个熟悉的招呼声音,等等,这些符号由人创造而人可以理解,人自己也可以陶醉于自身的符号创造和享受当中。
人类的符号需要物理载体才能表达,所谓超物理的心灵感应,还在争议之中。文字的载体可以是纸张或者液晶屏幕由光传播,图形的载体可以是图纸或者投影屏幕也由光传播,人的声音靠喉咙的声带振动由空气传播,动作可以由肢体接触传播。
符号的软件形式之间,以前是不能互通的,现在发现有线性对应关系,所有的符号都可以由数字表达,如文字可以用电报码表示,图形可以用坐标数据表达,光与声的变化都是某些物理量的数字变化,近代技术可以把光声转化为数字信息,数字又最后靠0与1的不同组合表达,这样0与1的终极意义与第三者的媒介,可以构成所有的意义,所谓的三生万物。(皮尔士人为人类思考的范畴只有三个)
而人也可以用这些符号指向人以外的客体,这是人对于这个世界作用的本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类一直有习惯向客观世界发出有意义的符号,早期不能借助物理手段时,产生了种种宗教仪式,现在物理手段发达后,人类改造了物理世界,创造了人工自然,这是人类符号化能力的物化。当今互联网发明后,人类创造了另一个精神生活空间,虚拟空间,这个虚拟空间是人类的符号模式产生了一次革命,当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喜怒哀乐或者电子恩仇,而动物世界全然不知道人类在做什么。
人类创造符号是人性的本能,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人的本性上是平等的,都创造一种符号,都试图是与人和自然沟通,一些原始部落习惯用宗教祈求上天满足人类的需要,如求雨等形式,他们并不知道老天不明白这些原始部落人的符号,但是他们虔诚不减,这是可贵的人类沟通意图,如果没有这些意图,那么人就不是人了。这点上,不能嘲笑任何落后部落的人性本能。
人类的符号化能力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古代文明发展史,实际上是符号的建构史。古代人给一种动物命名一种称呼是一个了不起的哲学抽象,也就是从“多”中发现了“一”,但是,人类的认识能力是不平衡的,无论哪个民族,在一开始的符号建构过程中,对于某些神秘自然力量或者神的称呼都是一对一的,实物和名称合为一体,祷告和符咒时,就是对名称进行作用,如果改了名称,祷告和符咒就会失去作用。几乎所有民族在早期,都把敌人做成偶像,相信针刺火烧偶像可以消灭敌人,甚至有些民族相信,踩着仇人的影子,仇人也会受到伤害,这不用到原始的部落去考察,就是当前边缘的山区,人们类似的思考方式都可以发现。
这样,早期的人类把绘画、丈量、造字等建符活动与巫术、祭拜、祈祷的活动混杂在一起进行的,类似上述可笑的思维比比皆是,但是人类想利用符号与自然沟通、与神明沟通的愿望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其结果,人类逐渐抛弃那些不起作用的符号,逐步修正和发展了人类自己的符号系统,人类的自己的符号系统为自然立法,一些符合自然的法则,被保留下来了,一些不符合的被淘汰了,过去人类把绘画、音乐、丈量、制作、造字等活动逐渐分离出来,分别发展了艺术、科学等符号系统。
语言系统的建立,人类的符号化能力产生了飞跃发展,人类整个抽象思维的系统建立在语言系统上,语言体现了指称的经济性,使得人类用简单的词汇来指称庞大的客观世界纷杂的现象,使得人类驾驭宏观显得可能,例如,人们研究讨论“山”时,不一定要把整个山搬来,或者跑到山上才能进行,人类讨论再巨大复杂的事情变得便利于可能。科学对于客观对象,尽可能做到1比1的如实描述,科学由此可以如实地把握客观真实实质。而艺术做不到科学那样的真实,但是,人类需要这种符号活动,艺术不同于语言与科学那样的浓缩和真实,艺术在于夸张实在,将人类主观的意义赋予客观对象,艺术的真实性与科学大相径庭,但是从人类符号构建的本质上都是一致的。
卡西尔认为: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中,人所能做到的不过是建造他的自己的宇宙——一个使人类经验能够被他所理解和解释、联结和组织、综合化合普遍化的符号的宇宙。
[b]语言是人类符号化思维时作为一个经济性的手段。[/b] “哲学”似乎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翻译,本来“爱智慧”没有问题,之所以爱,是因为自己无知,这样应该确切地说是“无知之学”或者说“愚学”是不错的。
说成“愚学”大概要被贻笑大方的,不过,国人实践中,也不得不承认无知的有用,愚公移山,笨鸟先飞,知难行易,虽然这几个成语成不了系统学说,不过,这类思想和实践也很有市场。
如果你谦虚一点,凡事请教别人,在实践中得益非浅的,你可以得到别人好的口碑,你的实际目的也很容易达到,反过来,你自命不凡,老是说自己绝对正确,别人都是错的,那么,这样很难与别人相处,也得不到升官发财好处的。
再推理下去,国人中似乎很多人懂这一套,吹牛拍马,一切理性都不要了,只要权力和利益,众多人造成了一个绝对正确的极权,苦果又只好自己吃。
这样,我们大致可以看到,承认理性的局限,承认无知,但是又不彻底否定理性,或者承认理性和信仰多元并存,承认实践的默会知识,这些思想习惯是导致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而将理性无限扩大,绝对的精神运动,认为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想,或者绝对的否定理性(这两者是孪生的),这些思想容易导致反市场的计划经济思想。 [i=s]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09-7-5 20:36 编辑 [/i]
[b]用经济性解释中西文字的存在和区别[/b](试错性原创)
语言专家们认为,人类的声音言语远比人类的文字语言要早,有些专家将目前地球上存在的原始部落作为这种观点的证据,当前地球上的原始部落都有比较发达的声音语言,但这些部落的文字就不那么发达了,它们接近原始绘画和象形符号,并且绘画和符号与巫术、图腾结合在一起,这与史前人类文明的过程大致相似。
[attach]21676[/attach][attach]21677[/attach]
在人类建立符号系统之前,人类只能是用喉咙发简单的声音,用手脚身体做身体语言,这种智慧与蜜蜂、蚂蚁、候鸟、猿猴相差无几,而第一个原始绘画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正式向动物告别。
[attach]21678[/attach]
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成熟文字出现较晚,但是人类在几万年的文明进化过程中,经历狩猎捕杀、刀耕火种、部落战争、家畜驯养、缝织制陶、聚群而居种种文明实践活动,都需要意义沟通,这样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结绳记事、石块计算、天象记录种种符号体系的思维逐步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史前3-5千年,与文字相并列的巫术、天文符号、计算器物和雕刻绘图已经相当发达,并支撑着这些文明活动。
卡西尔认为古代文字、绘画产生与神话和巫术是一起的,其共同本质都是人类希望与自然和人沟通,这种沟通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人类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系统实际上只有人类自己懂,自然并不懂,人类后来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将与自然不符合的符号逐渐淘汰掉了。这个视点是非常有创新意义的,我们可以推论,科学是与自然相符的符号系统,却逐步发展起来了。
在四大文明的发源地古代中国、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以及美洲的古代玛雅,他们都创造了古代象形文字,这些文字的来源都是原始绘画。
但是,除了中国文明保持汉字象形字外,其余三个古老文明的象形字都被后人遗忘了,只有考古学家才能认出字形的意义。
[attach]21679[/attach]
腓尼基字母出现后,由于其表音的便利,为地中海周边国家所接受流传,这样,后来的印欧语系来自于这种表音的字母组合。
这种变化用经济学解释比较恰当。
我们从古代埃及的文物中,看到大量画符相结合的文物,也可以看到古埃及的绘画远远发达于古代中国,但是以绘画作为交流符号,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时间和技术上无法适应人们的实用,只有僧侣才有时间慢慢画这些象形文字。后来,埃及社会变迁,当更简单的腓尼基文字出现后,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开始失传,当时,埃及这种文化,对于后来古希腊的哲学,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没有古埃及的绘画和象形文字,古希腊的文明是不可能的。
腓尼基字母传承到古希腊文,古希腊文随后发展为各类西方标音文字,也就是印欧语系。这样,印欧语系采取字母表音,这样加快了记录速度,在经济性取得了比汉字更为快速便于学习的优势,对于汉字来说,需要老师教导认识上千汉字后,才可以阅读和书写,而印欧语系,只要会二十多个字母,就可以书写阅读了。所以,在书写经济性上,腓尼基字母代替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必然的。
印欧语系有这方面的优点,但必有其缺点,由于人类口头语言已经存在,用字母记录发音,必然随着地方的转移,词汇的拼写法发生变化,为此,欧洲各地产生林林种种写法读音演变为各国的语种,与此相反,汉字保留象形的特征,汉字随着空间扩散开后,发音产生变化,而汉字本身不变,这样,显示出图形文字易于保存不变的优点,也可以使大一统的皇帝下诏书告示天下而号令统一。
[attach]21680[/attach]
汉字在经济性为何能适应现代社会,应该说,汉字一直在往笔画简单的方向改革,中国人似乎不擅长图形表达,文字没有往图形复杂方向演化,而是往结构简单方向,且将一些发音比较固定的字用来表音,表音与象形合起来又创造新的字,这样,汉字自然演化为具有象形、表音、符号的三种功能的文字,这三种功能是有机地结合的,这使得其缺点和优点对冲平衡,特别适合农耕社会经济方式和中央大一统的政治要求。
[attach]21681[/attach]
即使欧美表音字来到中国,拼音化并不使汉字发生经济性的方便,所以,拼音化无法取代汉字。
欧洲的字母文字相反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没有象形性,各种民族口音不同,迅速使语言混乱,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欧洲人多用图形表达意义,本来埃及的象形文字留下绘图的素质,使得欧洲继承了这个遗产,图形发达过中国。 我觉得“人是符号动物”这一定义还不够精确,创设和使用符号只是人的表征,某种先于符号的创设和使用并使后者成为可能的能力,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比如说理性,或者说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是这种能力使符号成为可能,而不是符号使这种能力成为可能。 章星球没有错,在符号的背后,人有某种灵性,某种能力,这从哪里来,不知道,甚至语言最初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图画和文字正好留有证据,所以,人们可以分析来龙去脉。
人一旦建立了符号,则人的灵性借助于符号就飞扬跋扈地发展了,其他生灵只能侧目而视,人的理性与符号是互动长进的,现在人类的符号又大大进步了。 [b]再继续论述一下人的符号化空间[/b]
空间的符号化能力是非常复杂的概念,如果回到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的生理空间感觉非常强,但没有符号化的空间概念。一些低等的动物,依靠触觉味觉或者红外感觉在有限的空间中爬行,要说这些动物没有空间感觉是不对的,他们生活在自然山水的空间里,能找到自己的洞穴和捕捉到猎物,而有些飞行动物,有太阳和磁场的导航器官,在广阔的空间中有方向地飞行,但是一旦受到人工的光线或者错误的磁力线影响,这些飞行物会飞蛾扑灯或者集体自杀等,可见动物的空间感觉完全依靠生理的器官做本能的反应,没有理性的符号抽象能力,乌鸦、猩猩等动物,可以制造一些有几何形状的工具,用于捕食和战斗等,但是很难说这些动物具备空间的符号能力。
人对于空间的感觉,基本靠眼睛,人有与动物一样的空间感觉能力,但是人的生理感觉空间的器官退化了,人不能依靠太阳光线自行决定行走角度,不过人的大脑对于空间的抽象能力却是动物不能所及的。
人可以对空间抽象出三个维度,可以想象一个抽象的远处的空间,而且对于这个抽象的空间进行量化,离开具体的物体对量化关系进行计算和逻辑证明,这些可贵能力也是符号化的能力。
人不是一开始具有空间符号化能力,人可以依靠与生俱来的视觉和触觉,在空间中与动物一样地理解空间,如一些原始部落的人,对自己居住的山区不会迷路,但是当文明人试图让他绘制一个地图,他就茫然不知所措,只能亲自带路。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没有接受过空间符号化训练的人,确实无法绘制一张简单的地图,但是经过教育,一般人都能慢慢看懂地图与实际空间的关系,可见人类还是天生具备空间符号化能力,但是是否得到启蒙和开发,这是关键。
卡西尔认为:古代神话思维的空间概念与科学思维的空间概念是不同的,神话思维中,空间与具体事物混为一谈,例如:气属于北,火居于南,土归于东,水处于西,中国的八卦属于这类空间概念,可见古人建立空间符号时,心路历程大致相同。这种方法也是物理学的原始符号体系,只是古人经验不足以支撑空间、时间、质料、形式的综合符号体系建立,很多现象混杂在一起,中国的八卦就是一例。八卦起源于纪录太阳位置的丈量,古代中国人抽象出基本的阴阳和空间的组合符号,这是一种典型的建构过程,八卦的符号系统可以适用中国农耕社会的现象解释与预测。今天从人是符号的动物观点来看,中国古代八卦的学说自成一体,属于早期的科学,是人对于自然立下的法则,但是精度不高,适合散漫落拓的农耕社会,不能适应今天的高度精确组织化的工商社会,虽然很多人把八卦解释现代科技,越解释越说明属于早期的科学,当然可以解释很多物理基本现象,但是数量呢?没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呢?没有,今天的西方科学也是某种符号的组合,是人类给予自然立下的法则,精度稍为高级,但是仍然不是正确的,世界本身或许根本没有引力定律、惯性定律、原子分子化合分解定律,完全是人类用现有的符号加以解释和规范的,精确度仍然不能百分之百,古代八卦有时也能粗粗地解释盛极必亏的规律,只是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不及现代科学精确。这点上,不能冤枉中华民族,也不能把早期笼统性的原始科学夸大为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现代科学。
中华民族比起其他民族是率先建立空间符号概念的民族,公元前,中国在天象观察和初等空间符号建立上,比其他文明要发达,但是当这种符号化能力适用中等富裕农耕社会后,中国的空间符号建构停滞不前了。就在公元后不久,西方空间符号建构水准慢慢超过中国,汉朝的张衡比希腊托勒密先开发出浑天仪,但是中国的空间符号建构从此彻底停滞了,这是一个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体无意识。 [i=s] 本帖最后由 黄剑峰 于 2009-7-5 23:55 编辑 [/i]
张衡在观察星象时,发现日月星辰按照球形轨道有规律地运转,张衡感觉到所有的星星运转时好像与一个庞大的天球转动相似,天球转动时,球上星体有的露出地平环之上,就是星出;有的正过子午线,就是星中,而没入地平环之下的星就是星没。天球上有一部分星星永远在地平环上转动而不会落入其下。这部分天区的极限是一个以北极为圆心,当地纬度为半径的小圆,当时称之为内规。仿此,有一以南极为中心,当地纬度为半径的小圆,称之为外规。外规以内的天区永远不会升到地平之上。
[attach]21685[/attach]
张衡感觉到了星星在作球体运动,他在脑子中已经建立了一个空间符号,他另外设想制作一个天球,来模拟这些天体运行,他是用一个机械系统来实现一种与自然界的天球旋转相同步的机械运动。这种作法本身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这个就是浑天仪,浑天仪的实施成功,证明了张衡的空间建构是正确的,这样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有了一个突破。
本来,张衡的后人可以顺势提出,这些星星是如何穿过地面作球体运动的,如果辅助与中国南北的星象数据,那么地球是圆的结论很快就可以得出。
可是,中国对于星星如何从地面上爬起来和穿下去不作研究了,南北的星象数据也没有,这样地球是个球形无法建立起来。
而同一时间的古希腊,也制造了浑天仪进行分析,古希腊得益于航海和南北不同的星象数据,很快从几何上推理出,地球可能是圆的。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当时人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地球下面的人不要掉下去了?
这个逻辑矛盾,人们只能怀疑宇宙中垂直向下的力并不是全部平行而无穷无尽的,而是均匀指向地球,这样,我们构建了原始人无法想象的新符号,引力的概念,这是极不容易的,在古代人感觉中,整个宇宙中全部充满了向下自然重力,古人不知道这是地球的引力,即使不是古人,我们现代人也是这么感觉的,我们只能依靠符号体系的建构,依靠理性推理,如果地球一定是圆的(近代航海和航天都证明了),那么地球下面的人头脚颠倒不会掉下去,证明宇宙中垂直向下的均布平行力是不存在的,而地球的吸引力就可以解释。
中国人如果承认天体运行的球形轨迹,那么就要破坏地面四方无限宽无限厚的假设,根本不敢建立地球的概念,加上中国没有航海经验,也没有计算天体运行的数学模型,天文学的几何模型到此为止不再前进了。而欧洲人航海的经验加上数学计算,发现船离岸后,山是逐渐沉下去的,他们用三角的方法计算航海距离,发现海不是平的,而且往北极走发现很多新星起来,往南极走却相反,这样,计算来计算去,到希腊的托勒密,就已经建立了地球是圆形的概念。虽然这一部比中国的张衡发现晚一些,但是,张衡没有数学符号系统留下,而托勒密留下了数学计算方法,这种地心说的计算方法,日后就是哥白尼要推翻的就范式。
欧洲的几何能力得益于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空间符号建构,埃及的象形文字几乎和绘画是一样的,虽然这种文字逐步因书写的不经济而淘汰了,但是,绘画留下的几何知识给古希腊哲学综合集成,古希腊帕拉图学园入学考试是几何,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欧几里德最后集几何大成,为欧洲后面的工业革命留下了火种。
虽然古希腊文明由于某种原因,被后来的野蛮民族入侵而毁灭,但是几何的符号能力散落在民间星火相传,到文艺复兴时期,以达芬奇为代表的画家,将几何与机械技术结合起来,用空间的建构能力创造设计机器。
而牛顿把前人的所有的物理质性经验用几何统一起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用几何来解释物理现象的,当时欧洲的数与形的线性关系已经建立,牛顿作为物理学家,完成了将力与时空的关系建构,这一关系,牛顿是用几何作为符号系统的。
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生中,太阳系的行星运行数据是开普勒观察总结的,得出了地球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的结论,并归纳出了开普勒三大定律,这三大定律给出了万有引力公式的已知条件,而惠更斯已经总结出了离心力定律,这样科学界已经大致都知道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引力大致等于地球围绕太阳转的离心力,且胡克、哈雷等人也在实验基础上猜想出万有引力大致等于两个物体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样的引力是否导致椭圆运动,这时需要一个数学论证,这时牛顿说,如果是两个物体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那么一个物体必然围绕另一个物体做椭圆运动,这样,牛顿化了几天时间,终于用几何原理证明了这些关系,于是万有引力的关系得到完美的解释,事后的根据牛顿的定律,发现了新的行星,且天体观察数据一直在牛顿的三大定律预计之内。
牛顿等人利用空间的符号建构能力,创造了力学体系后,随后,欧洲工业革命在画法几何的体系下,迅速将工业活动形成了以图纸为载体的符号系统,图纸的出现,标志着工业的手把手作坊传承结束,资本可以携带图纸信息,在新的地方建厂生产,工业生产的一些经验和数据,被图纸的符号系统用来总结、学习、交流、转让、传播,从此地球上的工业以指数形式增长,图纸的符号系统建立,带着巨大的能量,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变革,人类高效的富裕生活条件和战争的野蛮,都因为图纸符号系统的出现而呈倍数加剧。
而中国并不能将图纸看作第二种文字,也不能从符号系统的高度来认识,一直认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西方的火器只是奇巧淫技,全然不知道自己的文化系统缺失严重。
到现在,很多人,把图形能力当做一种专业技术,而不是思维能力,这样,新的观念落后,又会导致生产力的落后,这是很危险。 [b]人的思维是图形和语言混合思维的。[/b]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脑的思维有两种,一是逻辑思维,二是形象思维,这大致是不错的,但是,传统观点的误区是把哲学、数学、科学技术的思维活动说成逻辑思维,把文学、美术、电影、音乐舞蹈说成形象思维,这样的误区导致我们的思维认识论中,轻视形象思维的作用,并且把科学技术中的工程制图等含有形象思维的活动归入逻辑思维,且扼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图形表示的作用,使得中国的大量社会活动在模糊不清中进行,社会整体效率低下。
近来,各类思维研究专家颠覆了传统的逻辑和形象的简单分类,有一种观点是把人类的整个思维都称为视觉思维。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他认为:思维的基本材料是表象,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概念或语言。“语言只不过是思维主要材料(表象)的辅助者,只有清晰的表象才能使思维更好地再现有关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他还认为:“对事物的整体结构特征的抽象把握,乃是知觉和一切初级认知活动的基础”,而在知觉中最为重要的又是视知觉,因为视知觉的很大优点“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清晰的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能提供关于外部世界中各种事物的丰富信息。”视知觉还能灵便地“为意识随意利用”。阿恩海姆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视知觉本身已具有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即已具备了 思维的功能,所以视知觉并不低级,相反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阿恩海姆首次提出了著名的“视觉思维”概念,并以此作为他多年从事人类思维规律研究而写成的专著的书名。由此出发,他原则上不同意有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划分,正像滕守尧先生所指出的,在他看来,人们看到一种形象(不管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表象),就有了抽象活动;而每当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都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出发点或基础。……按照常识,思维之所以是思维,就在于它是通过一般普遍性的概念进行的;表象之所以是表象,就在于它是个别的和具体的。假如这个别表象进入思维中,就会干扰概念的一般普遍性。如上所述,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总要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基础,因此,在阿恩海姆看来,这样的思维就既不是纯粹的形象思维,也不是纯粹的抽象思维,而是视觉思维。实际上与康德的图式概念类似。(《人的思维基本形式》北京师范大学 何克抗)
人类的图形思维具有妙不可言的神秘性和复杂性,迄今为止,人类关于思维的研究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一些研究表明,人类的普通逻辑思维可以由计算机代替,并且在有规则的前提下,逻辑性的思维比赛计算机可以打败人脑,如电脑象棋、围棋和其他博弈等。但是人可以进行不确定性的图像思维,例如,对于人来说,认识了一个朋友后,这个朋友长了胡子或者脸部受了一点伤,人还是可以认出这个朋友,但是计算机就不行了,这点上人类就具有计算机不可比拟的图形处理能力和相关的推理能力,现在的人工智能还不能模仿人类的这些能力。
哲学家和心里学家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类的思考是借助于心图思考的,亚里士多德在其《灵魂论》中写道:“离开了心理图像去思考是不可能的。”这个心图可能与康德的图式有点类似。人类的梦境就是心理图像的一种表达。美国科学家斯蒂恩在总结创造性工作时的出过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维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爱因斯坦更加生动地叙述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确程度的图像,它们可以由我随意地再生和组合,这种组合活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爱因斯坦的创造思维特征给我们一种经验,创造性活动是逻辑和形象统一的思维,好比说,一个函数方程总是对应着一个坐标的图形,数与形是如此精妙地对应,当一些青年科学家把自己发明的公式给爱因斯坦审阅时,爱因斯坦幽默地说:这公式肯定错误的,因为形式不美。
国内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是柔和形象和逻辑的辩证统一的思维,这样,对创造性思维中图形的思维的重要性,近来的学者观点都趋向于一致。 [b]图文混合是经济性自然选择[/b]
人类实践活动中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后,系统效益都得到提高,微软的起家只是比其他软件多了可视功能,[b]客户不必键入复杂的机器指令,而只要点击画面上的动作键即可,这一小小的革命没有想到引起了软件世界一霸天下的革命。[/b]
由于图形具有上述优越性,再由于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图形铺天盖地地充斥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人一上电脑就看视频和动漫,几乎不看文字书籍,文字性的文学书本销量一再下降,而漫画书籍越来越受欢迎,这样,我们不得不承认,图形已经成为另一种文字,有人认为如果不懂读图的人就是新一代的文盲。
其实,关于读图时代有两种错误观点,一是认为读图使人愚蠢,根据是一些学生看不懂文字的哲学、文学、经济学书籍,几乎只会看漫画书。二是认为图形能取代文字,根据是图形既然有那么多优点,今后电脑多媒体发展了,人们用图交流即可表达思想。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实际上对读图系统和读字系统不了解。
读图系统虽然在读图一方具有瞬间一览性,任何不经过专业培养的人都可以看懂图画,但是读图的供应方制图却是非常费时间的工作,而且要经过长时期专业训练,人才还稀缺,所以在某些场合系统总效率并不是一定高于读字系统。
读写系统虽然有逐个读文字的效率低下问题,但是由于文字教育体系的传承效率,文字经过人类几千年的改进,文字已经合理化地简化,人类的表达和理解有规范化的教育系统进行教育培训,读和写的效率基本匹配,文字经过几千年的思想沉淀和积累,已经能表达相当复杂的概念和抽象思维,而且人类可以借助与文字直接进行形而上的概念思维,这是图形所不能及的。例如,人类可以写“爱”准确表达意思,但是没有最好的图形可以准确表达爱,图形也不能表达我、你、他代词以及虚词。
但是如果图形配以教育系统,则制造图形的效率将成倍提高,将来伴随图形的教育自然会掀起,因为图形在多数场合可以提高思维的经济性。 [i=s] 本帖最后由 黄剑峰 于 2009-7-6 00:16 编辑 [/i]
[b]图文混合的符号系统将有企业和新生代带头推动[/b]
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任何工作讲究效率,如果一个报告,选择图形可以提高效率,那么不选择图形的工作方式将失去竞争力而被淘汰。
在设计生产等环节,图形占了大多数的份额,但是一般企业管理文件,尤其是战略性报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一般是难以用图形表示的。但是,在企业战略中,如果单单是文字表达,那么结构性、过程性、系统性无法直观地体现。如果没有文字的概括和设想,单靠图形,也是无法表达高度抽象的意义。一般用系统抽象图加文字嵌入的表达式,才足以使战略的思维具有真正的意义和取得经济性。
[attach]21687[/attach]
这种文字嵌入在图形结构中的做法,就是经济性思维的典型模式,未来的文章将大部分采取这种形式,如果没有图形,那么各个单元的系统关系无法表达,如果全部是图形,那么过细的形象又不经济了。一个复杂对象不需要说明细节时,用文字概念具有极大的经济性。
这样,经济性渗透进人类的符号系统,符号体系本身是人们思考的图式,这使得哲学与经济混合,很难分开。
顺便说一下,微软的视窗,就是文字嵌入在逻辑框框内,这个小小的经济性改革,催生了一个巨无霸的企业。 符号革命改变政治和经济产业形态,互联网读图时代,对于我们社会的改变也是非常深刻的,只是速度不会很快,不用害怕。 [i=s] 本帖最后由 陆东洋西 于 2009-7-6 23:52 编辑 [/i]
菜农兄应该是学理工出身,依然勤于思考一些基本哲学原理,很为佩服。
但是下述表述,尚可商榷。
“人是宇宙中万物灵长,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马克思的“会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这种说法过于肤浅,现在有很多动物居然也会使用工具获取食物,另外现在不使用工具不劳动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需要更全面深刻的定义。”
现在是否应该说“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呢?另外,这里所谓的“人”是一个广义的类概念,部分人不使用工具生产,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这种潜在的习得能力,即使是残疾、躺在床上,让他人服侍,但也是人哪。 感谢陆东洋西的指点。
关于人的定义应该说没有一家是成熟的,都有些说法上的不完整,所以,可能是多元的定义比较好。陆东洋西的看法很不错的。
其实还有一处陆东洋西应该熟悉,日语是比汉语更加有效率的象形和表音结合的文字,所以日语去汉字不成,拼音化也不成,不过韩国为何成功,也是一个特例。 [i=s] 本帖最后由 陆东洋西 于 2009-7-8 01:43 编辑 [/i]
日韩语言中都有其表音的符号,而且大都使用汉字的部分结构来予以组合。日语为假名,韩语为谚文,来标志其语言的发音。他们的语言系统与汉藏语系不同,而是属于通古斯等北方民族的黏着语系,但是汉字组成的词语是他们语言文字中基本概念和想象力的发源地。
近代以来,由于中华帝国的日薄西山,中华的汉字文化也一落千丈,这导致日韩都发生弃用汉字的思想和运动,但是由于汉字的影响实际深入其语言文字的骨髓,所以许多重要的概念用语都是来自汉字,汉字有字形,一看就可辨别,但如果是标音符号则需观察前后文予以辨别,导致阅读的速度和效率的降低。
譬如日语中假名的“せいり”,其汉字可以有“整理”、“生理”、“性理”、“势利”等,没有前后文的参照,实在很难判定其是什么词。韩语里,也有大量的同音同形异义词,“如故事、古寺、古辞、告辞、枯死等都写作“고사”。必须根据上下文,才能判断到底是哪个词”(鄙人不谙韩语,引自百度百科)。
至于为何日本与韩国在取舍汉字方面有不同。估计是:日本人在近代初期利用汉字创造大量的名词,如我们现在使用的“社会”、“哲学”、“科学”、“进化论”等,反而是中国从日本引进很多现代用语,故发明权在日本,他们也无须放弃。而且实际上由于前述原因,没有汉字的假名文章与使用汉字的文章,在阅读速度上相差好几倍。
而韩国自近代以来一直处于创造性和自主性被压抑的地位,独立以后便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发扬光大,所以逐渐减少汉字的使用。有日本学者统计韩国教科书,自50年代以来,汉字使用比率逐年下降,从8、90%到最近的1、20%(好像北朝鲜还要彻底,几乎没有汉字了)。其中利弊,自有他们自己清楚。据说现在韩国年轻学者阅读本国传统文书资料的能力极差(因为古代朝鲜完全使用汉文记载),而且中国的市场也是他们无法放弃的,所以金大中等人会大声疾呼恢复学习、使用汉字,其来有自。
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对日韩等国而言,不使用汉字的语言文字教育对于降低文盲的比率,提高识字率,还是功莫大焉。而中国虽然无法放弃汉字,但是也有所谓的“言文一致”的白话文以及后来的简化字的运动。
估计没有完全回答菜农兄的问题,但这不过是鄙人所仅知的部分了。 关于思维经济性和世界把握成图像,还没有系统看完书,很有意思。 厉害滴! 菜农又回来了!
继续写!
菜农不反对俺将这里的一些示意图转下来给学生看看吧?说实话已经转过一张,放在俺上课PPT里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