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望:关于张家港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给蒋宏坤的一封信
经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经济高速发展,张家港在江苏乃至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奠定了一定地位。但是,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张家港经济尽管也在发展,可我们不能不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张家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了。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在这个阶段,整个江苏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临近的浙江。据有关报道,2000年浙江乡镇企业各主要经济指标已经全面超过江苏,居全国第一。因此,张家港的相对衰退,不仅是张家港面临的局部问题,更是苏南乃至江苏全省面临的问题。21世纪张家港经济如何发展?固然,要解决与江苏其他地方所面临的相同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等,笔者已在其它文章中有较多论述),但还须解决张家港所存在的特殊问题。笔者认为,21世纪初张家港应该着力解决这三大特殊问题:一、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二、空间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三、政府职能转变与增强区域竞争力问题。
[b]一、WTO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b]
国家“十五”规划的主线就是经济结构调整,但是,对于张家港来讲,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其特殊意义。一是中国加入WTO,已不是梦想,在WTO框架下,张家港要保持和提高区域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然选择;二是近年张家港经济发展不快,农民收入增长不前,也需要张家港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中国加入WTO后,对于张家港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张家港一些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传统产品(如汽车、钢材等)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可能趋于进一步恶化,一些以国际市场为主的传统产品(如轻纺)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可能趋于进一步好转;另一方面表现为,外商到中国直接投资的非经济门槛进一步降低,可能导致又一次张家港外资引进高潮。
1.WTO与农业结构调整
中国加入WTO后,对于张家港产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传统农业将受到一定影响。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所作的研究报告,中国加入WTO后,小麦、植物油生产将受到一定冲击,棉花、水稻总体情况是利大于弊。张家港传统农作物为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等,又由于小麦、油菜作为商品销售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从整体情况上看,中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的冲击并不很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加入WTO后,农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将迅速提高,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调整农业结构是必然选择,更何况张家港农民收入水平或农业发展水平并不比周边县市高。从1999年情况看,张家港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原苏州地区八个县级市中排名倒数第一,而且与相邻的常熟、江阴、锡山差距最大。如何调整农业结构?从全国农业先进地区的经验看,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行土地密集型农业向劳动密集型农业转变、发展非农产业是可取的做法。
‘1999年苏南主要县级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单位:元
[table][tr][td]地区[/td][td]张家港[/td][td]常熟[/td][td]昆山[/td][td]吴江[/td][td]太仓[/td][td]吴县[/td][td]江阴[/td][td]锡山[/td][/tr][tr][td]农民人均纯收入[/td][td]5200[/td][td]5402[/td][td]5386[/td][td]5252[/td][td]5367[/td][td]5278[/td][td]5418[/td][td]5454[/td][/tr][/table](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0》)
具体而言,一要树立“大农业”观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养殖业、特种种植业等。目前,张家港广大农民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普遍持观望的态度。因为,让农民改行,发展养殖业、特种种植业,农民最担心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另外,养殖业、特种种植业相对传统农业而言,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大部分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笔者曾经对永联村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即使象永联村这个张家港最富裕的村,发展养殖业和特种种植业,农民所承担的各种风险降到了最低,农民还是存在疑虑。为此,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府应该在销售和技术方面积极扶持。在这方面,张家港要学习山东和广东的经验,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支持系统和农产品销售系统;或象日本和欧盟那样,成立各种专业农业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资金方面,可以发挥农业信用合作社的作用,解决农民生产资金不足问题。
二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农工商一体化,主要类型有两种:一是“农户+公司”模式;二是“农户+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模式。由于过去我们的各级领导把农业仅仅看作解决农民“吃饭产业”或“任务农业”,因此,导致了对“农业”的认识偏差和投资不足,进而也就没有把农业作为重要的发展产业,也就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实际上,在WTO框架下发展传统农业没有发展前途,但发展现代农业则大有前途。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以发展“三高”农业为突破口,现农业已经成为了广东重要的出口产业;山东寿光的蔬菜种植业,则已经成了其最重要的产业。目前,张家港推行农业产业化最大的问题,在于张家港一方面缺乏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缺乏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如何弥补这方面不足?可以由政府出面,引进全国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张家港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组建专门农产品流通企业(包括对外出口);建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农民。目前,张家港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低下,一方面,说明张家港农村的农业不发达;另一方面,也说明张家港农村的非农产业不发达。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目前一个城市人口的消费水平相当于三个农村人口的消费总和。这说明了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外,还说明农村以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民可能有消费欲望,但没有这方面供给。张家港农民要发展非农产业,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进入“门槛”高。据笔者了解,张家港农民发展非农产业的成本要高于邻近的常熟和江阴。因此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就应该采取积极的富民、顺民政策,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管制,规范行政职能。
2.WTO与工业结构调整
张家港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三大支柱工业部门:轻纺、钢铁、汽车。中国加入WTO后,这三大支柱工业部门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也必将对影响张家港整体经济发展。
(1)WTO与汽车工业发展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所作的研究报告,中国加入WTO后,汽车工业将是受到冲击最大的部门。汽车工业,一方面是我国进入“小康”阶段收入弹性系数较高的部门;另一方面又是属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部门。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汽车制造厂商,可以说都是名列全球前100强的大企业。中国加入WTO后,一方面,随着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和关税的降低,大量进口汽车将进入我国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将享受国民待遇,国外汽车制造厂商将加大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步伐。可以说,中国加入WTO后,张家港的汽车工业受到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如果现在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尽早拿出对策,做好准备,全军崩溃的可能不是没有。一些人认为入世对中巴车冲击不大的侥幸心理是十分要不得的。
早在1994年江苏省政府研究室汽车工业发展专题组袁锋《新形势下江苏汽车工业的发展构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第112号)就指出:“随着‘复关’和全国汽车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经济规模的效益将会显现出来,中小型汽车制造厂必将遭殃。”张家港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张家港目前所有汽车的年产量,都远远没有达到汽车工业所要求的临界规模。第二,张家港汽车厂商都属于轻型客车改装厂,没有自己核心技术和稳定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据了解,江苏省内没有一个好的底盘厂与之配套,所需底盘、发动机绝大部分来自东北、华北地区,其配套半径在1000公里以上,导致零、部件采购成本居高不下。而目前张家港牡丹等汽车制造厂与国内同类厂商金杯汽车集团相比,为何还有一定的价格优势(目前牡丹集团与沈阳金杯集团竞争,靠的就是价格,一般相同类型的汽车,牡丹汽车比金杯汽车出厂价格低1-2万元),很大部分因素则在于张家港汽车厂商采取了低工资政策。第三,最严重的挑战在于体制、管理问题,这才是始终困扰了张家港汽车制造业长远发展的大问题。1993年,我们为了把汽车产业这个“蛋糕”做大,依靠行政手段把乐余、南丰等地的5家镇属汽车改装厂组建了新的牡丹汽车集团,派了当时一名zhonggong张家港市委常委任董事长,成为张家港市政府当时重点抓的3家企业之一。客观地讲,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一做法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并没有达到“1+1>2”的效果。实践证明,用行政的手段任命企业经营者,是失败的,企业不可能由此增强凝聚力;牡丹汽车厂有些项目起家比沈阳金杯集团早,但最后却落伍于金杯集团,坐失大好时机,这与企业领导不懂经营有直接关系;到目前为止,牡丹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并没有真正处理好,内部管理成本并没有真正降下来,相反,管理层次增加,导致决策和监督效率低下。
中国迟迟没有加入WTO,这为张家港汽车工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国不可能永远游离于WTO这个大家庭,WTO也需要中国加入进来。由于张家港汽车制造业没有技术优势和稳定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未来的发展将可能主要依靠体制和管理创新增强其竞争优势。据报道,2000年5月17日浙江民营企业吉利集团成功地建成了三班年产15万辆汽车的工厂,批量生产出了“吉利”牌小汽车(《21世纪经济报道》17版,2001年4月16日),这说明发展汽车产业也并不是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专利,关键在于有没有找到在市场上生存的立足点,有没有比较优势。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格局与美国20世纪20、30年代相仿,处于“群雄割据”状态,中国加入WTO的过程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洗牌”的过程,谁拥有“撒手锏”,谁就能够居于不败地位。张家港的汽车工业就整体而言,还处于劣势地位,要想变为主动,出路之一就是不要有“肥水外流”的思想,寻求与中外大型汽车工业集团合作,加入到大型汽车工业集团的紧密层;出路之二就是实行彻底的企业改组,通过公开市场途径,转让公有股份,既可以让本地的公民购买,也可以让外地的公民购买,走民有民营道路,只有有良好的经营机制,企业会从市场的夹缝中发现生存空间。中国加入WTO,会对汽车工业有冲击,但吉利集团瞄准了欧美几乎没有市场的经济型轿车,以价格优势抵御外来冲击,这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浙江的经验对张家港汽车工业的发展应该有所启示。
(2)WTO与钢铁工业发展
张家港既不出产铁矿,又不出煤炭,在这样的基础上,经过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象沙钢集团、永钢集团这样年轧钢能力超过100万吨的钢铁企业,实属不容易,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根据有关研究报告,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特殊钢生产受冲击较大,普通钢材所受冲击较小。但是,这几年普通钢铁市场的价格频繁波动,说明对普通钢铁生产最大的影响因素还是在国内。由于钢铁市场需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相联,因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钢铁生产的最大因素。从钢铁行业本身情况看,我国吨钢能耗指标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铁钢比、连铸比等结构性指标落后,今后我国钢铁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也在于提高铁钢比、连铸比,这对于缺乏上游产业支撑的张家港钢铁企业来讲,将带来严重影响。在钢材市场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张家港钢铁企业原料“吃紧”,就是明证。
回顾张家港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张家港钢铁企业能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靠的是比国有企业更为灵活的机制和更为严格的管理。未来原料更加“吃紧”、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张家港钢铁企业的发展,除了继续依靠质量、管理、机制等优势外,还要积极争取在资本市场融资和与国内外上游大企业、科研部门合作,要象江阴法尔胜集团学习,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寻求技术的制高点,开发新的品种,走高加工度道路,提高单位产品附加值。
(3)WTO与轻纺工业发展
轻纺工业是张家港传统工业部门,也是中国加入WTO后张家港受益最大的工业部门。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竞争整合,张家港轻纺工业基本结束了80年代“群雄割据”的局面,产生了象华芳、华纺这样的大型纺织集团。回顾10多年来,华芳、华纺等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成功的,归纳成功的经验:一、华芳等企业走的资本联合之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避免了走象牡丹汽车集团依靠行政手段联合的道路,华芳与被兼并的企业关系明确,没有太大的历史遗留问题;二、华芳跨镇兼并企业,达到了张家港存量资产优化目的,切断了被兼并企业与当地镇政府直接联系,做到了真正的政企分开;三、华芳跨镇兼并企业,输出了管理,这一方式也提高了整个张家港企业管理水平。笔者非常看好张家港这类企业的发展。
中国加入WTO,应该说为张家港的轻纺工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张家港轻纺工业企业,尤其象华芳、华纺这样的大企业,还应该继续把企业做大,要积极争取企业上市,到资本市场上融资;要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包括把产品销售到国外和直接到国外投资建立企业;要象江阴阳光集团那样,加强科研开发力度,建立自己的博士后流动站,使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4)WTO与其他工业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张家港的工业必将进入快速调整阶段,一些原先具有优势的产业可能被淘汰出局。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主动调整产业结构?针对张家港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张家港应该发展这些产业:第一,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发展以农牧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第二,发挥张家港港口优势,发展需要原料和产品“大进大出”临港型工业及临港物流业;第三,发挥张家港劳动力丰富优势,发展市场(尤其国际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当然,政府及其产业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要提倡把企业的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要支持和鼓励老百姓兴办家庭工业和非正规产业。浙江的经验表明,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富民之要。
[b]二、空间经济结构调整问题[/b]
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江三角洲的基础设施已经大为改善。苏锡常地区,原先只有张家港唯一的深水港口和对外开放口岸,现在沿江各市都建立了自己的港口。由于近年来一些交通线路的改变和新的交通线路建设,长江三角洲各地的区位优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邻近交通线和大城市的县市其区位优势大大上升,而张家港的区位优势大为下降。如邻近城市江阴,随着长江大桥和京沪高速公路的通车及沿江高速公路和新(沂)长(兴)铁路的建设,江阴将成为苏锡常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临近城市常熟,离上海、苏州等城市比张家港近,而南通与江南的联系也规划从常熟登陆,常熟将成为又一个联系大江南北的要道。这些区位经济格局的变化,对张家港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一方面,临近城市将成为苏锡常地区新的物流中心,从而导致资金人才也向临近城市流动;另一方面,在吸引外商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由于替代效应,张家港的优势可能不如临近城市。苏州、无锡已决定建设成特大城市,江阴建大城市也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和舆论准备(“三江市”),常熟现在也明确提出了“大城市战略”,那么,张家港城市发展如何定位?如何增创新优势?调整空间经济格局是必然选择。
1.按“双城”格局,重点建设市区和港区
“双城”格局的城市,在港口城市(群)经常可以见到,如日本的东京和横滨、台湾的台北和基隆等,中国大陆的天津老城区和滨海新区、广州的老城区和黄埔区、福州的老城区和马尾区、青岛的老城区和黄岛区等。引人注意的是,上面列举的中国大陆沿海城市,尽管这些滨海区发展历史较短,且在经济总量、市政建设上不能与老城区相比,但由于其集港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于一身,已经成为了所在城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且中国加入WTO后,滨海区在区域中所发挥的作用将更大。
“城以港兴”,1986年10月张家港撤县而设,是因为有了张家港港口的缘故;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张家港保税区,更是依靠了张家港港口。从未来苏南区域发展格局看,陆上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相邻的常熟、江阴等地都比张家港优越;但在对外交通上,张家港这个城市因为有一个比它们优越的港口而显得更为有利。众所周知,一个港口、一个机场,培育一条航线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一条航线的运量长期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那么注定其要消亡,但长江下游航线若发挥正常,则远非十条铁路可比。目前,长江江苏段港口重复建设愈演愈烈,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可否认,“群龙无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在样的态势下,张家港本身还不重视港区的建设,那么,“张家港市”走得不会太远。
除了港口本身需要外,改善张家港投资环境也迫切需要加强港区建设。改制后,张家港经济发展的动力将主要依靠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而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又无不依赖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在20世纪90年代,张家港在区域竞争中,固然争取到了江苏唯一保税区的名额,在今后的发展中,还能保持一定的政策优势,但如果不改善保税区依托的外围环境,保税区将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按“双城”格局,提高张家港城市化水平,就是一要把城区和港区做大;二要搞好两者之间分工;三要处理好城区、港区与其他镇的关系。
就规划而言,目前城区与港区两者相加,已达到了中等城市的规模,并且,近几年城区的发展确实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城市建设质量还有待提高,如单位面积投资密度、单位面积经济产出量等指标与中等城市的差距还很大。有相当部分的人,尽管在城区或港区购买了房屋,住在城区或港区,但工作还在城区、港区外面,这说明城区、港区还只是“卧城”或者说“有城无市”,城市功能还有待加强。如就经济总量而言,城区和港区在全市的地位还不突出。如果经济功能不强,也就势必影响城区、港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把城区和港区做大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分工。从发挥比较优势出发,城区的定位应是张家港全市的政治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陆上交通中心、轻纺工业基地;港区的定位应是苏南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的“窗口”、重化工业基地。对于城区而言,城区是市政府所在地,名副其实是全市的政治中心;城区集中了沙洲工学院、电视大学、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所有市级文化团体及70%以上具有中级人才集中在城区,理所当然是全市的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城区目前拥有长途汽车站、港城汽车站,开辟了到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及浙江、安徽等地的客运线路,已经成为全市最大的陆上交通中心;另外,城区(包括附近的塘市、泗港、乘航等)轻纺工业已有一定规模,是全市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港区拥有苏南最大的对外开放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过了1000万吨;另外,还有江苏唯一的保税区。但是,客观地讲,中心区应是全市生产要素(主要是技术、人才、生产设备等)的提供者、全市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带动者。但作为张家港中心区,城区和港区发展很不够,尤其在经济影响力方面,与中心区还名不副实。如张家港港区的功能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临港工业和大型物流业几乎空白;保税区出口加工、保税仓储等功能也大打折扣。如何发挥中心区功能?一是改善小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保税区应有功能;二是发展民营企业,大力鼓励百姓创业,从各方面降低创业成本,尤其政府要规范行政行为,大力降低企业非经营性开支;三是努力把中心区营造成货流、资金流的集散地。现代城市关键是“市”而不是“城”,只有“市”发展了,“城”才能持续发展,之所以张家港目前各种各样的“市”,搞不过临近的江阴、常熟,最根本问题不在于它们的区位优越,而在于张家港过去的城市发展战略有问题,如果不纠正过去的做法,那么张家港的城市化道路还是有可能受阻,而要使“市”健康发展,就必须降低“入市”成本,取缔各种管制和不正当竞争。
2.按“点—轴—面”开发模式,建立沿路经济发展带和农业产业化基地
在区域经济理论中,所谓“点—轴—面”开发模式,就是城镇、厂矿等在空间上表现为“点”的形态或在网络上表现为“结点”形态,交通线路、通讯线路、销售渠道等表现为“轴”的形态,广大农村或农田、销售市场等表现为“面”的形态,“点—轴—面”开发就是按照现代网络原理,由“点”到“轴”,再到“面”,顺序开发。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张家港中心区要扩大它的影响空间范围,显然不可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是要依靠它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全市的经济、交通、文化、信息中心。张家港要使中心区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就要增强其对腹地的吸引功能和辐射功能;另外,也只有腹地经济发展了,中心区的产业结构才能不断优化与升级。
张家港就全市而言,是中心区与腹地组合的复合系统或网络系统,其中,中心区是一级结点,其他都是其腹地,而腹地的建设与发展,一是建立要发达的网络系统(道路、通讯等);二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按“点—轴—面”开发模式,张家港一是沿主要公路建立具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如汽车工业走廊、纺织工业走廊、临港工业走廊;二是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如水果基地、蔬菜基地、药材基地、花卉基地、特种养殖基地等。
3.按“中心区—中心镇—一般镇—集镇”等级体系,推进城镇化步伐
张家港人口为85.41万人,非农人口18.72万人,以26个镇(包括常阴沙农场)计算,平均每个镇的非农业人口为0.72万人,以非农业占总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则张家港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工业化水平,与沿海其他地区相比,也显得较为落后。但推行城市化战略,走区域平衡发展道路是不可行的,一是就张家港范围而言,目前还处于集中城市化阶段;二是区域平衡发展道路将重蹈乡镇企业发展老路,导致新的经济问题。
目前,张家港推进城市化步伐,除了以城区、港区为重点外,还可以建立若干个副城市中心。从发展条件和潜力看,具备副城市中心的镇有三个:塘桥、锦丰、乐余。一是它们有相当经济基础,张家港大型工业企业,有相当部分在这三镇,如锦丰是沙钢集团、华润集团等大型企业所在地,塘桥是华芳集团等大中型企业所在地,乐余是牡丹集团总部所在地;二是它们已经是张家港区域中心镇,如塘桥镇经济集散和辐射功能已达妙桥、港口、凤凰、西张等镇,乐余镇经济集散和辐射功能已达南丰、兆丰、三兴、东沙、常阴沙等镇(农场);三是它们离张家港中心区有一定的距离,且交通条件较好,如塘桥,位于国道两旁,离沿江高速公路出口较近;四是它们市政建设已有一定规模,集中了一定的常住人口。如果这三个镇人口分别达到了5-10万,加上中心区20-30万人口,则张家港城市化人口就达到了50%以上。
一般镇是指除了中心区、重点镇以外的其他镇,这是数量最多的镇。一般镇在经济发展上,以“专”为特色,走“一镇一品”或“一镇一业”、 “一镇多业”道路;在功能建设上,以满足全镇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前提,建设消费品市场和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农产品收购市场,力争每镇的常住人口达到2-3万。
集镇,以前称为“市”、“街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部分“市”变成了镇,另一部分则衰弱了下来。目前,张家港存在的集镇数量已经很少,但还存在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集镇,如永联、恬庄、栏杆桥、金村等,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商品集散功能,在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对于农业后援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这些集镇作为发展农业后援产业的载体;另外,张家港有1/2左右的村落基本形状为“条”状,根据聚落地理理论,“条”状村落每户占据耕地面积的比重最大,而张家港1999年的人口密度为1106人/平方公里(《江苏统计年鉴2000》),耕地尤其紧张,如何保护有限的耕地,也需要农村村落适当调整。作为新时代的农民,尽管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方式还离不开土地,但生活方式应该与城市相同,集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农民生活载体。从永联集镇的情况看,集镇的吸引范围可以大致确定在半径为1.5-2公里的范围。
[b]三、 厚民薄政、重树形象问题[/b]
笔者现在也算半个张家港人,尽管曾长时间在外地学习和工作,但目前尚住在张家港,因此,对张家港还算比较了解;另外,又与一直在张家港工作的人不同,笔者在大学工作多年,接触的理论界及各个地方的人较多(我爱人家在浙江,我每年都回去),且近几年所研究的又是苏南农村经济,所以,经常要作一些比较性的研究。笔者认为,衡量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方面是看该地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及家底殷实与否;另一方面是看居民的精神面貌及吏民关系。张家港尽管在1995年就列为全国“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城市,但是,离真正“富裕、民主、文明”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撇开城市三产(以市兴城,与周边常熟、江阴比较有失败和差距)、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与珠三角、温台比有较大差距)、人才引进(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及面向产业前沿的研发活动,措施不力)、现代农业(领导农业的观念和方法相对滞后)、生态挑战(重化工业对未来长江下游生态的影响)等重大课题,笔者在此根据公开的资料和明显的事实,主要谈一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问题。
就物质文明建设而言,根据有关统计资料,1999年张家港在苏南12个县级市中,GDP为245.1015亿元,仅次于江阴、锡山,居第三名。就人均GDP而言,张家港1999年为28697元,仅次于太仓、昆山、锡山,居第四名;若与珠江三角洲相比,也高于广东“四小龙”(中山、东莞、顺德、南海);若与温州9县、市相比,则是其2-10倍。但就职工工资而言,张家港与其人均GDP的排名是很不相称的,不仅在苏南12个县级市中排名靠后,而且还远远低于温州、珠江三角洲等城市。在感性认识上,笔者与大多数人的认识相同,从居住及交通等条件看,苏南与珠江三角洲、温州相比,大多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偏低。以张家港为例,固然张家港的贫富差距不如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及温州悬殊,但人均金融资产、家庭耐用品等指标也远远低于这些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GDP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从理论上讲,一是这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都应该相等;二是根据收入法计算,GDP是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个项目加总。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张家港劳动者报酬较低,也没有其他资料表明,张家港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高出广东“四小龙”及温州的企业,因此,笔者与其他学者一样,无法相信张家港GDP及人均GDP的可信度。从理论上讲,不管是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人均GDP与居民收入水平应该呈正相关关系。张家港的情况表明,要么有数字游戏的嫌疑;要么我们过去的做法背离了社会主义,乃至连资本主义国家都奉行的富民原则(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无不强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根据笔者观察,事实情况是我们过去奉行的政策,并没有真正体现了“富民”原则,恰恰过去政府大力鼓吹的形式主义做法,不仅违背了生产力发展规律,更使得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张家港与苏南其他城市经济比较
[table=523][tr][td=1,1,36]地区[/td][td=1,1,79]1999年末总人口(万人)[/td][td=1,1,62]GDP(亿元,当年价)[/td][td=1,1,51]人均GDP(元)[/td][td=1,1,67]人均GDP是张家港的%[/td][td=1,1,7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td][td=1,1,10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张家港的%[/td][/tr][tr][td=1,1,36]常熟[/td][td=1,1,79]104[/td][td=1,1,62]218.5051[/td][td=1,1,51]20992[/td][td=1,1,67]73.15[/td][td=1,1,79]9801[/td][td=1,1,103]103.87[/td][/tr][tr][td=1,1,36]张家港[/td][td=1,1,79]85.41[/td][td=1,1,62]245.1015[/td][td=1,1,51]28697[/td][td=1,1,67]100[/td][td=1,1,79]9436[/td][td=1,1,103]100[/td][/tr][tr][td=1,1,36]昆山[/td][td=1,1,79]58.89[/td][td=1,1,62]171.7362[/td][td=1,1,51]29197[/td][td=1,1,67]101.74[/td][td=1,1,79]9591[/td][td=1,1,103]101.64[/td][/tr][tr][td=1,1,36]吴江[/td][td=1,1,79]77.11[/td][td=1,1,62]178.5179[/td][td=1,1,51]23118[/td][td=1,1,67]80.56[/td][td=1,1,79]9469[/td][td=1,1,103]100.35[/td][/tr][tr][td=1,1,36]太仓[/td][td=1,1,79]44.92[/td][td=1,1,62]135.7540[/td][td=1,1,51]30215[/td][td=1,1,67]105.29[/td][td=1,1,79]10211[/td][td=1,1,103]108.21[/td][/tr][tr][td=1,1,36]吴县[/td][td=1,1,79]96.53[/td][td=1,1,62]181.7183[/td][td=1,1,51]18780[/td][td=1,1,67]65.44[/td][td=1,1,79]9316[/td][td=1,1,103]98.73[/td][/tr][tr][td=1,1,36]江阴[/td][td=1,1,79]114.59[/td][td=1,1,62]300.0235[/td][td=1,1,51]26201[/td][td=1,1,67]91.3[/td][td=1,1,79]9576[/td][td=1,1,103]101.48[/td][/tr][tr][td=1,1,36]宜兴[/td][td=1,1,79]108.23[/td][td=1,1,62]175.0196[/td][td=1,1,51]16158[/td][td=1,1,67]56.31[/td][td=1,1,79]8969[/td][td=1,1,103]95.05[/td][/tr][tr][td=1,1,36]锡山[/td][td=1,1,79]98.89[/td][td=1,1,62]285.0220[/td][td=1,1,51]28784[/td][td=1,1,67]100.3[/td][td=1,1,79]9370[/td][td=1,1,103]99.30[/td][/tr][tr][td=1,1,36]溧阳[/td][td=1,1,79]78.14[/td][td=1,1,62]73.5118[/td][td=1,1,51]9431[/td][td=1,1,67]32.86[/td][td=1,1,79]9211[/td][td=1,1,103]97.62[/td][/tr][tr][td=1,1,36]金坛[/td][td=1,1,79]54.32[/td][td=1,1,62]56.4030[/td][td=1,1,51]10399[/td][td=1,1,67]36.24[/td][td=1,1,79]8738[/td][td=1,1,103]92.60[/td][/tr][tr][td=1,1,36]武进[/td][td=1,1,79]119.97[/td][td=1,1,62]211.1055[/td][td=1,1,51]17361[/td][td=1,1,67]60.5[/td][td=1,1,79]10097[/td][td=1,1,103]107.01[/td][/tr][/table]《江苏统计年鉴2000》第373-438页
张家港与温州地区经济比较
[table=496][tr][td=1,1,48]地区[/td][td=1,1,48]总人口(万人)[/td][td=1,1,44]GDP(亿元) [/td][td=1,1,55]人均GDP(元)[/td][td=1,1,70]人均GDP是张家港的%[/td][td=1,1,8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td][td=1,1,10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张家港的%[/td][/tr][tr][td=1,1,48]张家港[/td][td=1,1,48]85.41[/td][td=1,1,44]245.10[/td][td=1,1,55]28697[/td][td=1,1,70]100[/td][td=1,1,83]9436[/td][td=1,1,102]100[/td][/tr][tr][td=1,1,48]温州市区[/td][td=1,1,48]117.12[/td][td=1,1,44]290.80[/td][td=1,1,55] [/td][td=1,1,70] [/td][td=1,1,83]11662[/td][td=1,1,102]123.5905[/td][/tr][tr][td=1,1,48]瑞安[/td][td=1,1,48]118.36[/td][td=1,1,44]139.55[/td][td=1,1,55]11820[/td][td=1,1,70]41.189[/td][td=1,1,83]11190[/td][td=1,1,102]118.5884[/td][/tr][tr][td=1,1,48]乐清[/td][td=1,1,48]113.88[/td][td=1,1,44]131.80[/td][td=1,1,55]11624[/td][td=1,1,70]40.506[/td][td=1,1,83]11985[/td][td=1,1,102]127.0136[/td][/tr][tr][td=1,1,48]洞头[/td][td=1,1,48]12.55[/td][td=1,1,44]8.44[/td][td=1,1,55]6743[/td][td=1,1,70]23.4972[/td][td=1,1,83]10251[/td][td=1,1,102]108.6371[/td][/tr][tr][td=1,1,48]永嘉[/td][td=1,1,48]88.07[/td][td=1,1,44]58.12[/td][td=1,1,55]6624[/td][td=1,1,70]23.0826[/td][td=1,1,83]11374[/td][td=1,1,102]120.5384[/td][/tr][tr][td=1,1,48]平阳[/td][td=1,1,48]80.92[/td][td=1,1,44]61.41[/td][td=1,1,55]7610[/td][td=1,1,70]26.5185[/td][td=1,1,83]9935[/td][td=1,1,102]105.2883[/td][/tr][tr][td=1,1,48]苍南[/td][td=1,1,48]118.95[/td][td=1,1,44]68.88[/td][td=1,1,55]5785[/td][td=1,1,70]20.1589[/td][td=1,1,83]10330[/td][td=1,1,102]109.4744[/td][/tr][tr][td=1,1,48]文成[/td][td=1,1,48]37.25[/td][td=1,1,44]11.00[/td][td=1,1,55]2694[/td][td=1,1,70]9.3877[/td][td=1,1,83]9236[/td][td=1,1,102]97.8805[/td][/tr][tr][td=1,1,48]泰顺[/td][td=1,1,48]34.52[/td][td=1,1,44]11.00[/td][td=1,1,55]3196[/td][td=1,1,70]11.1371[/td][td=1,1,83]8737[/td][td=1,1,102]92.5922[/td][/tr][/table](温州所属县市资料来自《浙江统计年鉴2000》)
张家港与广东东莞、中山、顺德、南海经济比较
[table=523][tr][td=1,1,38]地区[/td][td=1,1,80]1999年末总人口(万人)[/td][td=1,1,56]GDP(亿元,当年价)[/td][td=1,1,51]人均GDP(元)[/td][td=1,1,69]人均GDP是张家港的%[/td][td=1,1,8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td][td=1,1,10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张家港的%[/td][/tr][tr][td=1,1,38]张家港[/td][td=1,1,80]85.41[/td][td=1,1,56]245.10[/td][td=1,1,51]28697[/td][td=1,1,69]100[/td][td=1,1,81]9436[/td][td=1,1,102]100[/td][/tr][tr][td=1,1,38]东莞[/td][td=1,1,80]150.82[/td][td=1,1,56]412.84[/td][td=1,1,51]27561[/td][td=1,1,69]96.04[/td][td=1,1,81]12557[/td][td=1,1,102]133.08[/td][/tr][tr][td=1,1,38]中山[/td][td=1,1,80]132.00[/td][td=1,1,56]272.68[/td][td=1,1,51]20809[/td][td=1,1,69]72.51[/td][td=1,1,81]12607[/td][td=1,1,102]133.61[/td][/tr][tr][td=1,1,38]南海[/td][td=1,1,80]108.53[/td][td=1,1,56]305.02[/td][td=1,1,51]28295[/td][td=1,1,69]98.6[/td][td=1,1,81]11628[/td][td=1,1,102]123.23[/td][/tr][tr][td=1,1,38]顺德[/td][td=1,1,80]106.84[/td][td=1,1,56]287.38[/td][td=1,1,51]27091[/td][td=1,1,69]94.4[/td][td=1,1,81]11610[/td][td=1,1,102]123.04[/td][/tr][/table](东莞、中山、南海、顺德资料来自《广东统计年鉴2000》606)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靠企业的带动。区域竞争力,说到底就是企业竞争力。从张家港20世纪最后20年的发展看,客观地讲,张家港的开局是相当好的。在1984年前后,张家港的乡镇企业发展态势很好,如冶金(包括钢丝绳)、纺织(包括毛纺、针织等)、汽车等,在江苏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说不比临近的城市差。然而,现在我们看一下,张家港的企业,固然还有一些不错的企业,但是,与江阴等城市相比,落后了一大截。江阴的产业结构与张家港应该说在1984年前后基本相似,从区位条件看,江阴也没有突出的优势,但江阴的企业为何发展那么快?如果再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江阴企业成功的奥妙:第一,江阴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环境比张家港好。笔者在寻求“江阴板块”崛起的原因时发现,江阴是苏南企业改革最早的地区,政府与企业关系比较简单,企业并不承担政府的责任,企业和企业家的最主要任务是发展企业、壮大企业,因此,政府都没有过多的干预企业,尤其在企业人事权、财产权等方面(我们曾经以自己“企业领导人收入不超过职工三倍”的规定笑话过江阴“瞎胡闹”);第二,不管在所谓的“夕阳产业”,还是“朝阳产业”,江阴的乡镇企业大多以科技进步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多数上市公司不管是“夕阳产业”还是“朝阳产业”,都被国家列为了高新技术企业。例如,纺织业曾经被很多人作为“夕阳产业”,但江阴新桥镇硬是逆境而上,在20世纪最后10年涌现出了执全国毛纺织行业牛耳的两家上市企业——阳光集团和三毛集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抓着了科技进步这个主线。对于新桥两企业的发展,笔者还实地作了考察,发现新桥紧临张家港城区,离江阴城区有27公里,离张家港城区只有7公里。其中的“三毛”集团于1988年12月1日才成立,远比张家港有些毛纺织企业晚,但现在“三毛”的销售收入已达到了几十亿元,产品远销到了欧美等国家;“阳光”集团则成为了国家520家重点企业之一,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了50.10亿元,利税4.05亿元,出口创汇4820万美元,并且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笔者作为张家港的理论工作者,不得不想:同样的天时,同样的地利,为何张家港的企业发展不起来?如果新桥是张家港下属的乡镇,新桥会涌现“阳光”、“三毛”两巨头吗?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张家港企业在干啥?我们不难发现:此时张家港的企业并不是在抓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建设,不是在抓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不是在抓企业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也不是在抓产品研发和高起点的技术改造,而是在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评比,是在搞形式主义,是在拿技术改造资金装潢门面,是在鼓吹“知识无用论”。如果说这种做法不导致落后,那倒是一个“奇迹”!在此,作为一名张家港人,笔者呼吁政府为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只要有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张家港人也同样能够创造出新的奇迹来。要相信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创新的主体。说句老实话,我们的“官”太多,管的太多。一些人麻木封闭、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十分令人担忧。
“小政府、大市场、民营化”是张家港的唯一出路。
蒋宏坤,原江苏省张家港市市委书记,现任南京市市长
新望,原张家港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现任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 据传,现任南京市市长的蒋宏坤即将调任苏州市委书记,而接替他的,有可能是曾任苏州市委书记的高德正的女婿、现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 现在的官啊,嘿嘿~~ 中央批准:蒋宏坤任江苏省委常委
近日,zhonggong中央批准:蒋宏坤同志任zhonggong江苏省委常委。
蒋宏坤,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男,汉族,1954年1月生,江苏张家港人,1976年6月入党,1973年6月参加工作,在职大专学历。
1973年6月沙洲县乐余公社插队知青,大队团支部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
1979年3月沙洲县柴油机厂工人、人保科负责人、副厂长,县农机三厂工作组负责人、党支部副书记、书记;
1985年1月沙洲县机械工业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
1986年6月张家港市外经委主任、党组书记;
1991年2月张家港市副市长(其间:1990年9月至1991年12月苏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习);
1992年8月张家港市委常委、副市长;
1994年7月张家港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1997年12月张家港市委书记(其间:1996年9月至1998年7月苏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1999年8月张家港市委书记兼张家港保税区党工委书记;
2001年1月苏州市委常委、张家港市委书记兼张家港保税区党工委书记;
2001年10月南京市委副书记;
2001年11月南京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2003年4月任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04年1月任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9年8月任zhonggong江苏省委常委。
(2009-08-18综合讯)原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蒋宏坤今天赴任苏州市委书记。
苏州原市委书记王荣6月份“空降”深圳,取代因严重违纪被免去职务的许宗衡,出任深圳市委副书记和代理市长,苏州市委书记一职悬空至今。 [b]季建业调任南京副书记 被提名南京市长候选人[/b]
中评社北京8月19日电/江苏省委决定由季建业出任南京市委副书记,并被提名为南京市市长候选人。季建业过去担任扬州市委书记多年,在江苏台商圈中具有高知名度。
新华网报道,南京今天下午举行南京市领导干部会议,江苏省委决定,季建业任南京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经江苏省委研究,并报zhonggong中央同意,提名季建业为南京市市长候选人。
季建业,江苏张家港人,2004年7月到2005年1月任江苏省扬州市委书记;2005年1月任江苏省扬州市委书记、扬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曾任昆山市委书记、市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