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陆东洋西 发表于 2009-7-19 20:35

危机中的中国经济

[i=s] 本帖最后由 陆东洋西 于 2009-7-19 20:36 编辑 [/i]

  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何在?根子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引子是此次全球经济危机。
  一、经济结构失衡,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内需(民众生活水平的体现)不足,政府投资(重商主义和政绩效应)和出口(以国内低人权来增强竞争力,对外依存度高)强劲。
  二、此次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外需急剧下降,出口及出口行业的投资受重创,国内经济形势恶化,就业压力大,社会动荡隐患萌生。

  应对办法,趁危机之困来实现变革,重在两点。
  一、趁机来加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普惠型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不是一小部分强势阶层的社会保障(之前的中国社会保障更像对少数强势阶层的特权福利,比如干部才有养老、医疗的“社会保障”,级别越高,“社会保障”越好)。社会保障体系的本意是救护社会弱势群体,为社会构筑一道防护网。有了完善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可以解决民众后顾之忧,降低储蓄率,刺激消费,是增加内需的有效的可持续手段。这样发展起来的消费需求能够真正提升民众生活水平,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真正意义(而不是用政府投资、政府花钱刺激内需来代替民间需求,这是用“官需”代替“民需”,既无效率,也无益于结构调整,更无益于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完善普惠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救护危机下的弱势群体(失业的,贫病的),这样既可以暂时缓解失业压力,也有利于社会稳定(民众能喘口气、能活下去,才不会去闹事呢。这才是真正可持续的“维稳”之道,而不是用轮训公安局长、演练军警快速反应等方法来“维稳”)。
  二、趁机来深化改革,减少管制,调整结构,释放社会活力,提高整个的社会效率。结构性的危机说明这个体系结构不合理了,就要从更高的层次(制度)去除旧布新,促进更适合未来发展的新体系结构的建立,这是从危机中突围的根本之道。一个社会的发展,根本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关键在效率提升。这个效率提升不能靠央企国企,不能靠行政垄断,只能靠真正的市场经济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就是提高经济效率,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就要求打破行政性的行业垄断,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管制,降低民营经济进入的门槛,这样才能调整经济结构,释放民间的活力(具体说就是,打破石油电信金融铁路电力电网等行业的行政垄断,放松对文化产业媒体教育等行业的管制,扶持危机中的民营企业)。行政垄断就是官与民争利,政府管制就是捆绑市场经济,这都是抑制社会活力、损害市场效率的桎梏,不打破就妨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中国的改革到了新阶段:政府转型,少管制多服务)。
  
      现实的差距
  一、还是老思维,经济刺激计划的主导思路,不是减税不是释放社会活力,还是扩大政府投资,加大“铁公基”的投资(投资主要流向国企,其实不是保民生,而是保央企、保国企、保GDP、保政绩);提高出口退税,刺激出口(其实就是补贴外国人)。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加重未来的经济结构失衡(大型基建项目没有很好的就业效应,也不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只是延后现在存在的问题,还是不能长远解决问题(40000亿里民生投入只有1500亿,简直连诚意都没有,更别说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了),忧虑未来将积重难返。
  二、新一轮的“国进民退”正在进行(和放松管制、释放活力的方向恰恰相反)。央企国企大揽政府项目,在政府投资、海量信贷的便利下,大大扩张;而大量民营中小企业难以享受政府投资,海量信贷的便利(上半年信贷,中小企业信贷占总额5%),在危机的寒冬中削减生产规模,收缩战线,苟延残喘。从长远来看,社会活力和市场效率必然将受到损害。
  三、在政府主导投资、“国进民退”的喧嚣中,政府转型又走了回头路,成了一句套话。   

上海 施昌庆 (新闻早报)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