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22 04:52

[attach]62593[/attach]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22 04:52

[attach]62594[/attach]

晓寒 发表于 2014-2-23 09:45

《瓦尔登湖》读完了。感觉,虽然确实也给人以宁静,出世的感觉,但梭罗的文字,乃至隐居的行为,还是显得有几分造作,矫情。

下午开始读李兄推荐的井上靖《孔子》(刘慕沙翻译)了。读了几十页,感觉井上老先生的中文功底真是好。说起来,日本,韩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投入和研究,恐怕要令很多中国学者为之汗颜。包括日韩民间,继承和保留的中国文化都着实不少。

三苗 发表于 2014-2-23 10:34

刚搞到Tabb and Sawers ed.: Marxism and the Metropolis

三苗 发表于 2014-2-24 09:13

William H. Sewell Jr.: Work and Revolution in France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25 05:58

晓寒在读《孔子》的记叙,使我想起了80年代的井上靖中国小说的出版热,井上先生小说在大陆出版后,给大陆历史小说家可以说当头棒喝,同时期出版的大陆另外两作家的《孔子》可以说比较而言,令人觉出和井上先生的著作是天壤之别。为了写作孔子一书,先生不顾七十岁以上的高龄,七次来华,沿着历史记载的孔子游学传道的路径进行历史考古,文学采风和民俗调查,其中有个情节是为了考证蔡国故都的遗址,亲自到河南上蔡和新蔡进行采访,百思不解之时,终于遇到了一位乡村文史工作者,指着一道荒芜几乎湮没的土城垣,告诉井上先生这就是蔡国的故城,井上先生惊讶万分,自述“不啻听到了神的声音”,终于把这个故城垣和蔡国故城的风貌写进了自己的小说。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日韩专业人士的水准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国内业界,一个是对母体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再一个是古老文明的营养和基础是创造现代新文化的动力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毕竟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历史风云,给文学家史学家以足够的写作空间。可以说井上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们的创作已经开始反哺母体文化的发展了。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25 06:05

[attach]62650[/attach]

《孔子》一书在日本和韩国,中国大陆多次再版,受到读者经久不衰的喜爱。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25 06:10

[i=s] 本帖最后由 李梓铭 于 2014-2-25 06:18 编辑 [/i]

[attach]62652[/attach][attach]62657[/attach]

井上先生是中国西部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状态........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25 06:20

[attach]62658[/attach][attach]62659[/attach]




这两本书被搬上了彩色银幕,在西域历史文化的演绎中,融合了日本文化的色彩。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25 06:21

[attach]62660[/attach]


最后一部被搬上银幕的井上先生的西域小说。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25 06:23

[attach]62661[/attach]


已经出版的井上先生关于中国题材的部分书籍。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25 06:24

[attach]62662[/attach]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25 06:26

[attach]62663[/attach]


井上先生拜访曾经为他著作中文版作序的老作家冰心。

晓寒 发表于 2014-2-25 07:11

看来李兄是井上先生的忠实读者:)

井上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投入,令人感动。说起来,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和她孕育出来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有着类似《书忆〉》一贴中讨论过的俄罗斯的古老土地/深厚历史文化的巨大感染力。近如日,韩,远如美,德,从司徒雷登到斯诺,谢伟思,白修德,希恩,王安娜。。。对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爱,都很让人感动。

晓寒 发表于 2014-2-25 08:25

[i=s] 本帖最后由 晓寒 于 2014-2-25 08:30 编辑 [/i]

李兄提到井上先生在河南上蔡新蔡遇到的那位乡村文史工作者,让我想起97年去河南和陕西旅游,黄河,开封,洛阳,西安,和当地一些摆摊的老百姓交谈后的体会--颇具史识,随口诗书啊。当时那叫一个震撼。感觉,真不愧是中原啊,中华文明的根源所在,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4-2-25 08:58

艾滋病村  诈骗犯出得最多的也是河南  到现在  豫陕农村很多地方的人大便后依然是用土珂  或在墙角蹭蹭了事  河南人向来就是穷脏骗的代名词  嘿 呵

三苗 发表于 2014-3-3 19:07

[i=s]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4-3-3 19:58 编辑 [/i]

Justin Cruickshank: Realism and Sociology

Richard A. Reuss: American Folk Music and Left Wing Politics

Jonathan Joseph: Hegemony, A Realist Analysis

Michael Kellogg: The Russian Roots of Nazism: White Emigres and the Making of National Socialism, 1917-1945

Heller and Feher: Biopolitics

Erin Koch: Freemarket Tuberculosis: Managing Epidemics in Post-Soviet Georgia

Jonathan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拯唯冬 发表于 2014-3-8 23:43

[quote]艾滋病村  诈骗犯出得最多的也是河南  到现在  豫陕农村很多地方的人大便后依然是用土珂  或在墙角蹭蹭了事  河南人向来就是穷脏骗的代名词  嘿 呵
[size=2][color=#999999]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4-2-25 08:58[/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2193&ptid=93511][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A025? 扩大打击面了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4-3-10 09:50

这也不是任人能编的事实   是否是实  个人可以亲身去验证嘛  当然  改开三十多年了  多少总还是有点改进的  呵呵  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  艾滋村的肇始地就是上菜  当时的政府默许甚至鼓励农民卖血致富  最早对此事曝光的高耀洁医生被搞得家破亲离 被迫滞留海外 至今仍独居纽约的地下室  还在写这方面的书的  快九十岁了 估计也活不了几年了

拯唯冬 发表于 2014-3-11 05:03

河南上蔡:sleep1d:sleep1d:sleep1d

晓寒 发表于 2014-3-12 07:19

[i=s] 本帖最后由 晓寒 于 2014-3-12 07:20 编辑 [/i]

[font=SimSun]今天在书店看到房龙的《宽容》,想起来,这是[/font]80[font=SimSun]年代很流行的一本书。当时没买,现在补上。《纪伯仑散文诗全集》,毛姆《人生的枷锁》,门罗《逃离》,也一起搬了回来。[/font]

晓寒 发表于 2014-3-14 02:01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日韩专业人士的水准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国内业界,一个是对母体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再一个是古老文明的营养和基础是创造现代新文化的动力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毕竟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历史风云,给文学家史学家以足够的写作空间。可以说井上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们的创作已经开始反哺母体文化的发展了。
------------------------------------------------------------------------------------
才看到微博上的推荐的一本新书,日本出的《中国的历史》,想起了李兄的这段评论.哎. 

[url]http://culture.inewsweek.cn/20140310/detail-80193.html[/url]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3-15 02:25

[i=s] 本帖最后由 李梓铭 于 2014-3-15 02:30 编辑 [/i]

[quote]李兄提到井上先生在河南上蔡新蔡遇到的那位乡村文史工作者,让我想起97年去河南和陕西旅游,黄河,开封,洛阳,西安,和当地一些摆摊的老百姓交谈后的体会--颇具史识,随口诗书啊。当时那叫一个震撼。感觉,真不愧是 ...
[size=2][color=#999999]晓寒 发表于 2014-2-25 08:25[/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2190&ptid=93511][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蕴藏着无数文化密码和古文化化石。新蔡上蔡是蔡国的故都,仅战国春秋时期史籍对蔡国的记载就不下几百处,孔子游学由鲁国出发,一路风尘仆仆,终于蔡,这里面蕴藏着多少历史故事。淹没于历史的战国时期的有近2000个封国,作为小国的蔡国多少次面临秦楚宋卫的吞噬和灭国之灾。蔡国既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接缘点,也是商周文化的化石之一,更是齐鲁文化的接受者.........据说仅在蔡国故地出土的埙就远超过鲁国故地出土的数量和质量。
晓寒提到的中原人的口头文化,令我想起了上学时听到的一个讲座,大意是,中国古文字难度很高,老百姓的识字读书能力很低,能读书的人都是家境比较富裕的子弟,那么文化靠什么传播,老百姓怎么得到教化和娱乐,就是靠口头文艺形式,所以,古往今来说书唱戏,弦子单口等就成了平民百姓的文艺娱乐,这些故事内容经过艺人的加工整理,朗朗上口,合辙押韵,故事连环,形象分明,即可配上地方戏曲的调子传唱,也可以随着艺人的嘴巴宣讲,并随着时代的变换增删新旧内容。这也是三国,水浒,隋唐,岳飞传,杨家将等古代文学在中国老百姓口中心中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你去问广东人何为义气,可能广东人给你解释许多,但在中原你问什么是义气,红脸的汉子会啪的一声站起来:啥叫义气?那是英雄,那是关公,那是岳飞.......我曾经问过一个新蔡憨厚的农民:大叔听说你们姓岳的不和姓金的结婚是真的吗?老汉啪的一声站起来:那不中,岳飞是英雄,姓金的是什么?是金兀术的后人,决不能,真的不中.........

拯唯冬 发表于 2014-3-15 03:12

说起河南人
过去由於生意上的关系还真认识不少河南人,曾记得刘源当时是副省长。
说河南人不好向来就是骗子的发源地,这一类的评述网上很多就不必再搬弄了。
其实愚昧,落后,奸诈,滑头,骗术那里都有何止一个河南省呢。
中原大地名胜古迹很多,但更令人赞叹的是河南省那些当年苏联援建的企业。
真够气派,洛拖,洛矿,洛轴,二砂,郑卅铝厂,郑卅国棉............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4-3-15 08:25

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到了市场经济又成了弃儿  这些大型国企在九十年代成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包袱  大量工人下岗  成为新的贫民窟  就像沈阳的铁西区也是一样  呵

三苗 发表于 2014-3-16 14:02

Volkskapitalisme: Class, Capital and Ide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frikaner Nationalism, 1934-1948  by Dan O'Meara

Good Jobs, Bad Jobs: The Rise of Polarized and Precarious Employment System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0s-2000s by Arne L. Kalleberg

Markets in the Name of Socialism by Johanna Bockman

Dave Elder-Vass: The Causal Power of Social Structures

Kotz et al. :  Social Structures of Accumulation

扶桑 发表于 2014-3-16 15:25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晓寒 发表于 2014-3-17 00:02

[quote]

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蕴藏着无数文化密码和古文化化石。新蔡上蔡是蔡国的故都,仅战国春秋时期史籍对蔡国的记载就不下几百处,孔子游学由鲁国出发,一路风尘仆仆,终于蔡,这里面蕴藏着多少历史故事。淹 ...
[size=2][color=#999999]李梓铭 发表于 2014-3-15 02:25[/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3720&ptid=93511][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李兄所言极是。

李宗仁回忆录里提过,他母亲几乎不识字,闲来听听评书,然后教导了很多道理给他,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令他一生受益。我祖母也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却教了父亲很多的老传统,应该也是从评书而来。一直觉得,父亲那份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的儒雅,淳厚,仁义,应该归功于祖母的教育。中原人在这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一位来自西安的80后朋友说,他姥爷是农民,收音机天天听评书,柜裡收藏着《薛丁山征西》《戴笠其人》十余本小说传記,晚上就给家人讲故事。但现在这代已衰落。而今其孙辈,念过本科,对這些人物故事已没有概念,更不用说了解历史了。

扶桑 发表于 2014-3-18 17:09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扶桑 发表于 2014-3-21 20:55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晓寒 发表于 2014-3-22 12:43

今天买的两本。

扶桑 发表于 2014-3-24 14:29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晓寒 发表于 2014-3-28 00:20

没想到出版过《穆斯林的葬礼》《少年天子》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如今的编辑水平也不敢恭维了。前天看到《彩云聚散》一书中对《呼雷豹》中“载涛”的注释,竟然是“爱新觉罗-溥仪的族叔”。但凡对晚清历史有些了解,或者看过《我的前半生》,都不至于犯这种低级错误。

晓寒 发表于 2014-3-29 06:51

重温一下林海音。

扶桑 发表于 2014-4-4 16:54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扶桑 发表于 2014-4-13 08:47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扶桑 发表于 2014-4-17 17:14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扶桑 发表于 2014-4-21 15:13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扶桑 发表于 2014-4-22 22:04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扶桑 发表于 2014-4-24 17:44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晓寒 发表于 2014-4-25 02:47

李兄推荐的两本书今天到了.顺道买了一本胡适,一本王安忆.

晓寒 发表于 2014-4-25 07:57

下班回来,一口气读了半本《家国万里》,真是快意。近年出版的少见好书。感谢李兄的推荐。对12位留美学人的访谈,人物刻画到位,比如余英时先生的绅士风度,严谨个性,唐德刚先生的幽默,真性情(包括爱自我吹捧),文字之间清晰可见。作者李怀宇,据说是位新闻记者。这是他的自序。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bed230101jgqp.html[/url]

晓寒 发表于 2014-4-25 10:22

[i=s] 本帖最后由 晓寒 于 2014-4-25 11:12 编辑 [/i]

[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晚上把后半部《家国万里》看完了。没有前半部精彩。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从林同奇到董鼎山到王鼎钧,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抗战胜利后KMT的腐败,让他们这些青年学生,以及包括闻一多在内的很多学者,转向左倾,拥护GCD。这就是历史啊,真实的,活生生的历史。所以,从来也不赞成那种一味替KMT开脱的观点。[/font]

jsjjxzs 发表于 2014-4-25 15:21

老师们读的书都好高深。膜拜下。我最近在读东野圭吾的《从前我死去的家》。一直喜欢日本作家的推理小说。

扶桑 发表于 2014-5-6 17:17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晓寒 发表于 2014-5-15 06:56

[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去书店订《奥斯曼帝国》和《跑步在最危险的城市》,看到斯文-赫定《从紫禁城到楼兰》(近日正对丝路感兴趣),三浦友和《相性》(山口百惠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演员),大喜。书店老板送我一本《读者》,说刚取得《读者》在本城的代理权。当年的《读者》,陪伴我走过整个少年时代,对它的记忆是那么亲切~[/font]

晓寒 发表于 2014-5-19 03:10

说来惭愧,小时候读《作家的童年》时就知道老舍先生有部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可是居然一直拖到昨天才拜读。读后感觉,老舍先生真是了不起,写活了清末的北京底层旗人社会。他的文字,看来似乎很温暖,很幽默,透射出的辛酸,反讽,却是冷酷,犀利。绝对的传世之作。

木兰院 发表于 2014-5-25 15:10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showcraft 发表于 2014-5-25 19:58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7004&ptid=93511]646#[/url] [i]晓寒[/i] [/b]
读者的母公司集团应该快在A股上市了。

晓寒 发表于 2014-5-28 06:28

[i=s] 本帖最后由 晓寒 于 2014-5-28 06:31 编辑 [/i]

读《相性》,由衷地为百惠高兴,嫁给了一个和她如此契合的男人。和她当年的《苍茫时分》一样,文字间,显露出为人的真诚,性格的淡定。正是所谓“相性”,难怪30年的婚姻如此美满。

[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读《林海音作品菁华集》,感觉散文和小说部分比较一般,还是“城南旧事”比较打动人。不过仍然没有看同名电影的好感觉了。当年还是小孩子,也极喜爱沈洁扮演的英子,那么文静,善良。[/font]

读《新生活》,实在是佩服胡适先生,百年前的文字,置之今日,仍见深刻。比如,对于旧的学术思想,反对盲从,调和,主张整理国故。对于文学,主张要言之有物(有真挚情感与高远思想),不无病呻吟,去烂调套语。对于“主义”的性质和危险的形容,更是对之后的百年国史的提前预警一般,不幸而言中。

晓寒 发表于 2014-5-28 06:29

[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今天在书店看到著名新闻记者曹聚仁舒宗侨二位先生结合自身的战地记者/摄影记者经验编著的《中国抗战画史》,大喜。看前言,此书首版于1947年,正是母亲出生的那一年,倍感亲切。[/font]

晓寒 发表于 2014-5-30 05:11

读《中国抗战画史》,感觉真是心潮澎湃。和90年代读台湾出版的国军抗战将领回忆录时的感受差不多,当时人写当时事,感受确实是不一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时代,国族的屈辱,苦难,文字之间,表露无遗。对于当时的政府,民众,军队,学生,更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事非经过不知难。

曹聚仁先生不愧是名记者,目光如炬,在书中对“七君子案”的评论,甚为公允,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国民政府的弱点。“一般士大夫的用心并不坏,但激昂的情绪,未始不足以误大事;政府的苦心,可以谅解,但对于民众情绪的处置,每不得其宜,甚至使用权力,也超过限度了!“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5-30 21:22

向晓寒推荐一本《唐代的外来文明》,是洋人的著作,写的不错,使读者可以反思,也可以令读者看到历史上外来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

晓寒 发表于 2014-6-4 20:56

谢谢李兄。前天去书店订了。

顺便买了一本唐师曾《我从战场归来》(记得以前这书很火,但没看)。大失所望。比如,"广西反了吴三桂,福建反了郑经“(第85页)。对一个1983年的北大毕业生来说,这样的常识错误,真的不应该犯,何况这已经是该书的2013年版本,校对时也该改正了。感觉此书和宣称的”战地报道“不大匹配,太过张扬自己,给人的感觉比较浮夸。不过关于以色列的一段还算有点意思,尤其是采访以军装甲演习一节。可能是第一手直击吧,比刘亚洲的以军系列,达扬传记,沙龙传记中对以军的描绘更让人印象深刻。“只有如此热爱自己所处环境的部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取。” 深以为然。见微知著,这样的部队,才是真强大。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6-6 00:12

唐师曾的书是时髦的一阵子,我以为写的最好的是他采访曼德拉的那篇。写战争和军队,没打过仗是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和表现的,即便是唐这样的军迷也如此。
巧合的是最近接触了一位以色列农业专家拉松先生,他以前就是沙龙的部下,他说并非以色列军队善于打仗,因为以色列军队兵员来自世界各地,合同演练水准并不高,武器也不是最先进的,但以色列人——犹太人是神的子孙,上帝眷顾,二是任何一场战争以色列都输不起,输了就亡国灭族,毕竟国土太小了,因此以色列人没有选择,只有拼死一战,三是没有美国人的支持,以色列可能会被阿拉伯世界吞噬。当年若不是基辛格这个犹太人的穿梭外交和斡旋,美国人的强力支持,以色列可能已经灭国了。

拯唯冬 发表于 2014-6-6 02:41

李老
卍国强嫂子叫你回家吃饭,说你最近变野了在外鬼混老不回家。
有人在东莞看见你了快回家,嫂子惦记着您呢。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6-6 11:30

:laughd:lol12d

晓寒 发表于 2014-6-7 00:40

图文并茂的历史读来感受确是不同。之前也读过不少抗战史,但远不如《中国抗战画册》真实,有立体感和冲击力。觉得那时的蒋先生真是太不容易了,如唐德刚先生所言,“率全民,御强寇,生死不悔,百折不挠”,油然而生一份敬意。觉得这也和他个性的坚韧顽强有关。总体而言,他在抗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晓寒 发表于 2014-6-7 03:05

[i=s] 本帖最后由 晓寒 于 2014-6-7 03:06 编辑 [/i]

[b][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9170&ptid=93511]656#[/url] [i]李梓铭[/i] [/b]

看来刘亚洲的以色列系列还是夸张,煽情了些.还是不脱文人本色.

不过,以色列军队确实是值得钦佩.尤其是他们那种精神--军官毕业时,都举着火炬攀登马萨达要塞,宣誓效忠以色列和自己的指挥官;官兵在战场上奉行沙龙的"进攻,进攻",永不后退,敢于冒险...等等. 

顺便说说在北美接触的犹太人。白人为主,但不象本地白人那么开朗,阳光,总显得严肃沉重些(应和他们的历史有关)。喜欢聚居,犹太社区总是异常整洁(和犹太教信仰有关)。正统派占的比例比较大,总是戴一顶小圆帽,穿黑色衣服。对钱确实比较小气。美国犹太人多,很有影响。加拿大的犹太人似乎少多了。

辛未年顽石 发表于 2014-6-8 18:29

追看此贴更新,很有意思,晓寒老师多发言啊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