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信息第3期
[b]不会为自己说话的受害者-灾后孩童心理创伤辅导策略 [/b]2009年8月24日,本文由任教于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校区儿童及青少年研究系之我国学人严淑珍副教授(Dr. Jenny Yen)专为协助莫拉克颱风灾后如何安慰抚平孩童创伤所撰专文
莫拉克颱风肆虐台湾后,全台湾的每一个家庭、成人及小孩皆受到影响。虽因居住地区之分,受创程度有别,但有一点相似之处──有一群为数不少的沉默受害者是不会开口要求帮助的。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恐惧、害怕及担忧,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有权力要求协助,他们只能默默的等待有心的大人来到他们的身边,用他们可以了解的语言,来告诉他们发生什麽事,来安慰和抚平他们的焦虑、疑虑和不安,最重要的是他们极需要大人给他们力量、希望、承诺,然后他们可以重新回到天真的国度,站稳脚步再度出发,这一群不会为自己说话的受害者,就是我们台湾未来的主人翁──儿童!!
美国在2005年经历Katrina飓风之后,许多幼儿及青少年专家即时提出受创儿童心理谘询、情绪抚平建议,有效的抚慰了许多恐惧害怕的小小心灵,同时也预防这些孩子被这次可怕的经历缠身而无法摆脱风灾阴影。莫拉克颱风之后,情绪抚平实属重要,尤其是儿童因成熟度不够,往往陷于莫须有或自我想像的恐惧中而无法自拔。本文将根据孩童受创程度及年龄提供不同的建议,希望父母、老师、社工人员能藉此来安慰抚平孩童的创伤。
我们可以把受莫拉克颱风影响的孩童分成5种:
一、 严重灾区的孩童:
很多孩童失去家园、亲人和朋友,他们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他们有可能缺水、挨饿,无基本卫生和房屋可住,他们也很有可能看到死亡、成人的哀伤、愤怒和沮丧。他们是最需要被安慰的,很不幸的是他们几乎是不可能被顾及的。对这群孩童而言,首要之务是帮他们的父母寻找安全栖身之处,提供基本物质,再来才有可能帮助他们的父母来帮助他们。当父母忙于求生存时,专业种子老师、谘询人员可以经由游戏或说故事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恐惧,之后再慢慢疏导孩子的情绪。
二、 次级严重的灾区的孩童:
孩童的家园、学校受风灾的影响,他们可能仍有家可住,但是家园百废待举,大人忙于重建家园,无暇顾及他们的需要。
1. 帮助他们父母的需要。研究上显示若父母能迅速克服自然灾害的影响,孩童也能快速的调整心态,以及自灾害中走出。当父母无法自风灾中走出时,邻居、亲戚、老师可以提供给孩童情绪上的帮助。孩童需要知道他们的父母亲是安全且正常的,只是忙于重整家园而无法照顾他们心理上的需要。
2. 若爸妈行有馀力时,尽量帮助孩子维持风灾前的生活作息,比如说讲同样的床边故事,吃一些习惯的食物,用类似的玩具、毯子等,这会帮助孩子早早自风灾中走出。
3. 维持一定的规则:虽说孩子遭遇到可怕的天灾,心中恐惧,父母仍要维持一定的家教,比如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偷东西等。可以鼓励孩子表达心中的感觉,父母应该倾听,但是基本规则、家教仍需要有。
4. 试著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充满疑问,也会不停的问问题,因为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仍未完全发展,他们可能问一些问题,像「为什麽颱风只来台湾?」「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所以颱风把我的家吹走?」父母或老师应该提供正确的答案。若是成人也不知道答案时,应该诚实的告诉孩子,也可以和他们一起找答案。
5. 适时的向孩子保证:孩子会不停的重複的问一样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害怕和不确定。父母可以适时的向孩子保证父母会尽全力的保护孩子,会永远爱著他们,虽然父母无法控制天灾人祸,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永远会全心全意的爱他们。
6. 帮助孩子哀悼他们失去的东西:小孩和大人一样有哀伤的情绪,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他们失去心爱的玩具和大人失去房子是一样的情绪,可以帮孩子的是让孩童画下他们失去的东西或有一个简单的仪式,让他们有机会和心爱的东西、玩具说再见。对大人而言,一个小熊玩具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孩子而言,这个玩具是他们安全的避风港,重要性与父母不相上下。
7. 注意孩子对灾难的后续反应。孩子对风、雨、大的声音,与父母分开等会有长期性的恐惧,他们可能会有做恶梦、尿床及其他行为出现。若此行为持续一段长的时间,父母应该寻找心理辅导员的协助。
8. 父母必需要切记孩子对灾难的反应时间点和大人不同,他们很可能在第一天或第一个礼拜没有任何的反应,但在一个月后出现严重的情绪反应或是行为偏差。很多父母以为孩子现在没有提及有关风灾的事,表示他们没有受影响,其实是错误的观念。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认为爸妈没有提及风灾,所以他们也不应该问有关风灾的问题。但是他们内心的恐惧问题未能得到疏解,最后酿成更严重的心理及行为问题。
三、救难人员的子女
风灾之后,许许多的台湾同胞投入救难工作,包括国军、消防队、警察、志工人员等。当孩子目睹电视画面上的灾区报导,他们会担心自己的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因为不知道他们离灾区有多远,他们会担心他们的家人是否也会遭遇不幸。对这些英勇的救难人员的孩子,兹提供以下的建议:
1. 可能的话,该孩子可以和救难人员通电话或传简讯,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安全的。
2. 若因职务关系,孩子无法立刻和救难人员连络上,则鼓励孩子写信、录音、录影或画画给救难人员,可以託给他们的同事或朋友,或者可能会遇到他们的人。
3. 儘量减少小孩看电视的机会:大人可能很想透过媒体而了解灾情,但通常媒体上都是负面的消息,大人往往看了之后,心情沮丧而伤心、痛苦、流泪。此举只会更加深孩子的恐慌。最好的是让孩子看小孩的电视、录影带而不是让他们看电视报导。
4. 把风灾当作青少年的学习机会:让青少年了解颱风形成土石流、灾害如何预防等等。最好让他们看平面媒体像报纸、杂志、网路消息等。平面媒体报导的照片不像影片般的恐怖,让青少年以他们的家人为荣。
5. 投入救助的行列:让孩子参与帮助救援的行列可让孩子觉得有成就感,以及感觉风灾还是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孩子年龄层不同,能作的事也不同:
> 3-5岁:最好的是经由游戏,让孩子觉得他们可以作很多的事,比如说用积木盖房子,把房子推倒,再要孩子把房子盖好;把现具藏在沙子里,再把它找出来;假扮他们是救难人员,帮忙救援填充玩具等。
> 6-12岁:可以帮忙募款及蒐集救难物资,他们可以写信给灾区的小孩、捐钱,也可以学习有关颱风的形成等。
> 13-18岁:可以帮忙募款及蒐集救难物资、组织援助活动,到灾区帮忙打扫、表演等,也可以学习有关颱风以及危机处理等。
> 大学生:到灾区帮忙灾后重建、捐血、组织援助活动来筹钱及物资,到灾区表演慰问灾民、孩童等,他们可以学习风灾危机处理等重要课题。
四、贫困家庭的孩童
风灾过后,物价上涨,许多贫困家庭雪上加霜,难以度日。许多社区、学校的服务也中断,当政府提供物资以及各式各样补助时,请不要忘了这群原本就弱势的孩童,风灾过后,他们更难生存!
五、受风灾媒体报导影响的孩童
风灾之后,台湾媒体24小时报导灾情,许多孩童跟著爸妈一起观看,小小心灵充满不解、恐惧、害怕,有的害怕颱风会马上再来,有的被电视上大人哀伤、沮丧时情绪吓到,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建议:
1. 更正孩子错误观念:孩子可能害怕颱风会再来,担心自己会无家可归,提供孩子正确的观念。
2. 向孩子保证父母会尽全力保护他们,他们跟父母在一起是安全的。
3. 孩子有些会觉得罪恶感,因为他们仍有房子住,有些会生气救援速度太慢,父母应该让孩子表达他们的情绪后,再疏导孩子到正确的方向,不允许孩童用暴力来表达情绪。
4. 带孩子投入救援的行列,按照孩子的年龄,带著孩子投入救援的行列,孩子最大的恐惧是无法掌握情势。藉由主动参与,孩子觉得事情在他们的控制之中,可以舒解他们的压力及不安,帮助别人,尤其是同年龄的灾区孩童,可让们感激自己所拥有的,同时,培养孩子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胸怀。
孩童是世界上最现实的生物之一,你对他们好一分,他们就黏你一分,你对他们不好,他们便知道要疏远你一些。唯有在他们最需要帮助之际,即时施予援手,他们才会「信任」大人和週遭的一切。颱风过后,台湾处处有爱,物资、硬体的救援不断,令人动容。此文只是想为沉默的孩童发言,希望藉此而唤起成人对身边儿童的注意和关心。
桥梁断了可以再盖,房子倒了可以再建,这些都是指日可待的工程,然而一旦心灵上沟通和信任的桥梁断了,复建的工程是相当钜大的,也有可能永远无法修补和完工。亲爱台湾同胞们,许多身在海外的华人无法和你们一同重整家园,但是对你们的关心,对台湾的爱不变,希望你们知道全世界都在关心这块土地,也有许许多的人在默默或大声的为台湾加油!同心协力,我们一定可以很快的站起来,加油!
后记:此文取材于普渡大学幼儿和青少年专家Judith A. Myers-Walls在2006年针对Katrina飓风后,孩童心理需要而撰写的专文。Dr. Myers-Walls研究包括自然灾难、政治迫害等受虐之下儿童的心理反应、行为偏差,进而提供适合不同年龄层儿童的辅导策略,非常适合台湾风灾之后的心理重建工作参考。
资料来源:2009年8月24日,本文由任教于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校区儿童及青少年研究系之我国学人严淑珍副教授(Dr. Jenny Yen)专为协助莫拉克颱风灾后如何安慰抚平孩童创伤所撰专文
参考资料:Myers-Walls, J.A, 2006, Children as Victims of Hurricane Katrina. Purdue Extension. Retrieved 2009/08/23 from [url=http://www.ces.purdue.edu/ndw]www.ces.purdue.edu/ndw[/url] [i=s]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09-9-2 00:41 编辑 [/i]
[b]日本大学生认为「努力得到回报」者不到半数[/b]
2009年8月21日产经新闻
Benesse公司(于冈山市)20日发表去(2008)年秋季进行网站问卷调查全国4,070位使用网路的大学生有关社会价值观与学习生活得知,8成大学生认为日本是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但认为「有一分努力才有一分收穫者」不到半数。
对于就业观而言,84%的学生认为「工作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但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兴趣与拥有自由的时间比工作重要」。79%的学生认为「日本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可是认为「有一分努力才有一分收穫」者只有43%。有67%认为「与人合作可以推动很多事情」。有37%认为「自己可以带头整合群体」。
另外调查得知上课出席率为87%。每週平均上学4.4天,表示有认真上学。有27%每週平均「预习或複习功课3小时以上」。有19%表示「除了课堂外还会自主性的用功」。 [b]日84%公立国中曾受理学生心理疾病诊断经验
[/b]
2009年8月20日读卖新闻
国立东京学艺大学与日本民间製药公司联合于去(2008)年12月至今年6月以邮寄、不记名方式调查东京都西部地区、埼玉县南部地区、神奈川县北部地区等首都圈内47个市、钉、村所属507所公立国中有关学生心理疾病之就诊率,结果在有效回复问卷之163所学校当中,约佔84%之学校回答表示,学生曾经接受过精神医疗机构医师看诊过。而且负责填复问卷的人有93%是保健的老师。
调查指出,回答「校内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之学校佔99%。回答「曾将心理疾病学生送精神医疗机构看诊过」之学校佔84%。53%之学校表示此类学生「会持续增加」。而最近增加的学生当中有64%「对自己没信心」。回答旷学旷课人数增加之学校有48%。回答「过去3年内有自杀倾向并接受心理辅导」之学校有47%。
另一方面,开授学生「心理疾病课程」之学校只有30%。甚至有52%学校未曾开过。整体而言,83%学校表示有必要开课。以受理最多的症状来说,「平常靠药物治疗之学生」佔64%。患有「鬱卒病」者佔62%。甚至有些学校表示「不知如何辅导这些学生」。 [b]日调查 6成国中生不喜欢英语 [/b]
2009年8月13日 日本产经新闻
依据2009年8月13日通信教育研究公司Benesse(冈山市)以日本全国国中2年级学生为对象调查实施学习英语状况结果,显示出约6成的学生具有不喜欢英语的意识。但是,同时却有约7成的学生认为将来英语是有必要性。
这项调查是在2009年1至2月,经由学校针对2,967名学生实施问卷调查。
依据调查结果,有61.8%学生回答「不太喜欢」或「非常不喜欢」英语。针对这些学生,同时调查从什麽时期开始不喜欢英语的结果,有26.6%学生回答「从国中1年级下学期开始」的为最多。
再者,有50.5%学生回答「希望能用英语与外国人沟通」,有71.1%学生回答「当长大时,现在社会将成为比现在更需要使用英语的社会」。
Benesse教育研究公司分析表示,促使学生增加使用英语的快乐实际感觉,进而理解英语是有帮助生活体验的必要性。 [b]国际教育市场促进澳洲多元文化发展 [/b]
2009年5月26日,澳洲教育部长国会演说新闻稿[url]http://www.deewr.gov.au/Ministers/Gillard/Media/Speeches/Pages/Article_090527_093411.aspx[/url]
澳洲教育部长JULIA GILLARD在日前的国会演说中指出:国际教育市场对于澳洲有卓越的贡献,在2008年,国际教育为澳洲带来155亿澳币营收,创造出12万5千个就业机会,并已成为澳洲第三大海外营收来源。
国际学生为澳洲带来的,不只是经济上的利益和就业机会,他们在对于澳洲长期发展来说,更是带来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多元文化的促进上,亦或是建立更和善,包容与安全的国家上,都有明显的助益。
在国会演说中,澳洲教育部长JULIA GILLARD著重在两个层面,一为促进强化澳洲教育与训练系统的品质以确保澳洲在国际上的教育名声,二为改善国际学生在澳洲的体验,尤其是生活经验与人身安全。
澳洲教育部长JULIA GILLARD于演说结论中,再次声明:澳洲非常欢迎国际学生,也绝对不容许澳洲境内有对国际学生的歧视或是伤害行为。 [b]澳洲政府将加强国际学生签证核发审查 [/b]
2009年8月19日,澳洲移民部长国会演说新闻稿 [url]http://www.minister.immi.gov.au/media/media-releases/2009/ce09075.htm[/url]
澳洲移民部长Chris Evans于8月19日对国会演说中提到 ,对于国际学生的签证申请,澳洲移民部将会以更严格的把关来控管学生签证的申请。
相对于2007-2008年的学生签证申请案件数,2008-2009年的学生签证案件申请,提高了20%,达到36万2千1百多份。然而,学生签证申请案件被拒绝的比例,相对于2007-2008年,在2008-2009年大幅提升了68%,共有2万8千份被拒绝。
新的审核标准,主要是针对印度,摩里西斯(Mauritius),巴西,辛巴威和巴基斯坦。立即实施的审核手段包括:1加强面谈制度以建立更可信的资料以防止不肖机构诈欺。2对于以往有不良纪录的留学仲介机构,澳洲政府会禁止其使用线上电子签证申请学生签证功能。3分析数据后,如果证实其对诈欺案件能更有效管制,政府将限制部分线上电子签证的申请功能。
澳洲移民部长Chris Evans也强调,对于诚心向学的学生,澳洲非常欢迎,但是对于假学生申请案,政府绝对不会容忍。 [b]美国教长:昂贵私立大学将淘汰 [/b]
摘自2009年8月22日美国世界日报
由于未来几年美国联邦政府将投入庞大经费致力公校改革,教育部长唐侃(Arne Duncan)21日表示,私立大学如果不能抑制学费高涨,就会被市场淘汰。
唐侃在彭博(Bloomberg)电视21日播出的「Political Capital with Al Hunt」节目中表示,家长和学生将会选择最省钱及提供三年学位学程的学校,而不会考虑学费不合理的学校。
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资料显示,私立四年制大学在2008至2009学年的平均学费,已增加5.9%,达到2万5143美元。不过,代表955所学校的华府「全国独立学院和大学协会」(NAICU)发言人帕尔斯 (Tony Pals)则声称,私立大学在未来一个学年的学费平均仅增加4.2%,是37年来涨幅最小一次
曾任芝加哥公校教育主管的唐侃,目前正统筹规画1,000亿元来自刺激经济的资金,以改革美国教育。其中有逾300亿元将用于高等教育,其馀大部分则用于从幼稚园至高中的公校教育。 [b]美国大学排名 哈佛、普林斯顿并列榜首[/b]
2009年8月19日[url]http://www.usnews.com/articles/education/best-colleges/2009/08/19/harvard-and-princeton-top-the-us-news-college-rankings.html[/url]
每年在大学排行榜上打得火热的哈佛大学(Harvard)和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今年在具影响力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U.S. News & World Report)杂志公布的最新全美大学排名中并列榜首。
廉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在文学院排名第1,新增加的「大学部教育深耕」(commitment to undergraduate teaching)排名,则由达特茅斯大学(Dartmouth)领先。
争议性极高,却又备受瞩目的「美国最佳大学」(America's Best Colleges)排行榜,于20日发售纸本并同时于网路发佈。普林斯顿在雄踞排名第1长达8年之后,去年首度将榜首拱手让给哈佛。今年,这两所长春藤名校打成平手,第3名为耶鲁大学(Yale),第4名则有4所大学并列,包括加州理工学院(Cal. Tech)、麻省理工学院(MIT)、史丹佛(Stanford)和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排名方式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学业评估测验(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分数、同侪评价、选择性以及校友捐赠等等。 [i=s]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09-9-2 01:01 编辑 [/i]
[b]美150万在家自学学生 佔学龄人口3%[/b]
Economist:Kitchen-classroom conservatives. August 6, 2009.
进入凯伦˙艾伦(Karen Allen)的家裡,你注意到的第一件事肯定是它的一尘不染。就算是在她两个青春期男孩子的卧室裡,每样东西也都放置整齐。她的孩子们,汤姆斯跟泰勒,两人都很有礼貌且迷人。特派记者发现他被一个显然上网查询过他资料的男孩盘问有关于他这趟旅程的细节。艾伦太太解释,在这个家裡每个学习新事物的机会都会被紧紧的抓住。
这家人就是所谓的自学家庭。她们在家裡自己教导他们,取代送他们的孩子到公立(不必付学费的)或私立学校。她们并不是唯一这样做的家庭。一个世代以前,在家自学是很稀有的,在(美国的)许多州更是违法的。现今,根据教育部的资料,美国大概有150万自学学生,这个数字在过去10年内成长了一倍。这大概是学龄人口的3%。美国国家自学教育研究中心的统计人数更多,大概在180万到250万左右。
为什麽要在家裡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很多最早开始让孩子在家自学的家长认为公立学校压抑学生且无趣,而现在连虔诚的保守派也有这种感觉。艾伦太太说,在公立学校裡她的孩子不会得到足够的个别照顾与基督教教诲。在家裡他们在这两方面都能兼顾。
2007年美国教育部问卷调查显示,88%的家庭自学家长认为当地公立学校不安全、毒品犯滥或某些方面的问题。73%抱怨学业标准低落。另外83%说他们希望灌输下一代宗教或是道德的价值观,2003年时只有72%,这些年来升高到这个比率。
那些在家裡教育孩子的家长对于这件事充满热情。他们也必须如此:因为这工作非常艰难。家长之一(通常是母亲)会辞掉工作回家,然后把全副精神放在孩子们的教育上。这些家庭必须在只有一份收入的情况下存活,同时维持公立学校运作的税金仍须缴交。在家自学可不适合那些胆小的人。
「这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艾伦太太说。她教她的孩子们英文、历史与圣经学习。数学是用DVD教学。他们去购物时,她就教他们经济学。有一次到阿拉斯加渡假,他们就做了狼脚印的模型,算是一次「自然科学探险」。他们家的自然科学课可是没有一间公立学校能够提供的。「我们由神造万物的角度来教生物学。」她说。
并不是所有在家自学的家庭都是因为宗教信仰迴避公立学校。举例来说,安˙米雪儿(Anne Mitchell)让她的儿子葛登退学是因为他不喜欢校方对待葛登的脑性麻痺的处理方式。校方派一名协助人员寸步不离的帮他做大小杂事,却没有教导他怎麽自力更生。十分之一的自学家长说,他们的孩子中有的有身体或心理问题但是地区学校显然没办法或不愿意配合。还有一些家长因为学校无法让他们天赋优异的孩子发挥长才而选择让孩子在家裡受教育。
但是毫无疑问的,宗教是最主要的理由。美国公立学校严守不传播宗教的理念,而私立学校则费用昂贵。对于那些希望他们的孩子在不受质疑信仰、达尔文进化论充斥或午餐时间粗鄙的谈话内容污染的环境下长大的家长们,在家自学不啻是一帖良方。这项运动发展的这麽快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些虔诚的美国人比较喜欢生很多孩子。
比如说住在乔治亚州西南部的艾伦家不远处的一个摩门教徒家庭--美乐德家(Millerds),他们就有八个孩子。曾经有一段时间,其中四个孩子在公立学校就学。然而,当看到其中一个回家时因为坐校车时与其他孩子打架而打破头,另一个满嘴垃圾食物的回到家,提尔莎
˙美乐德(Tirzah Millerd)决定在家裡自己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困难。美乐德太太刚生下她的第七个孩子,而她的海军丈夫则被调往好望角。但是突破了适应期,现在她享受这种生活的每一分钟。年纪大的孩子帮忙指导小一点的孩子;市面上有很多好的教科书,网路上也有老师的个别指导;一间私立学校将化学实验室借给他们使用;体育课他们就上桌球或者游泳。他们的父亲甚至在建造房屋的时候教他们木工。
反对在家自学的人-其中有些比较激进-认为这样会引起社会分裂。况且,因为在家自学很少或几乎没有管理机制,评断学生是否学到足够的知识成为一个难题。「因为自学系统未受管控,很有可能这些孩子永远都学不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史丹佛大学的罗柏˙瑞艾克(Rob Reich)写道。
但是家长们不愿意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远离他们认知中的坏影响而道歉。他们情绪激动的否认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运动场上可能学习到比在家裡更多社会经验。特派记者在乔治亚州遇到的这些孩子都很自信、合群而且极度社会化,虽然可能是因为他们家庭气氛也都如此。他们与不同年纪的朋友都能轻鬆的交往。相反的,公立学校的学童就生活在一个「年纪划分群落」,维吉尼亚州的基督教派翠克亨利学院(Patrick Henry College)的校长麦可˙菲瑞斯(Michael Farris)笑道。派翠克亨利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是在家自学的。
在家自学是否能得到比传统的校园教育优越的的学业成绩是很多人所好奇的,但是这几乎无从比较。支持者说一对一教学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他们并提出家庭自学学生在辩论和拼字比赛中获胜的惊人人数。1998年,马里兰大学的罗伦斯˙路德纳(Lawrence Rudner)针对2万名自学学生的一篇研究显示,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高于一般水准,后续的研究也发现相似的结果。这令人印象深刻,但并未证明在家自学是绝对比较好。在家裡教育孩子的家长们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介入很深,而有这样父母的孩子在公立学校表现的一样很好。
有些州试著管理自学家庭。有二十六州要求父母提供平常考试的成绩和专家对于孩子发展的评估。其中六个州(大部分集中在美国东北角)要求更严格,譬如要求使用经核定过的教学课程或必须接受政府官员的家庭访问。十四个州只要求自学家庭父母向州政府报备。另外十个则完全没有规范。当然,有些接受自学教育的孩子无可避免的接受到差劲的教育。但很多在公立学校裡的孩子也一样。
这项运动可能会持续发展。其中一个理由是,在家自学变的越来越容易。比方说网路让家长们更易于发现新教材和互相连络以交换彼此的心得。他们积极的移除任何可能限制到他们教学自由的事物。现在,有民主党的欧巴马在白宫,菲瑞斯先生预测,可能会造成更多家长让他们的孩子们离开公立学校。他说,虽然总统在教育这项议题的职权并不大,政府的观点通常受总统的想法影响。而欧巴马对大部分的自学家庭家长而言,显然太民主了。
资料来源: Economist:Kitchen-classroom conservatives. August 6, 2009.
陈辰宇撰译 [b]一位哲学教授的学术生涯甘苦谈 [/b]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be Happy in Academe(2009年8月24日)
最近我认识的一位年轻哲学系教授突然说他打算推辞掉一个乡间公立大学的终身教职,他说如果不能在研究型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至少也要是大城市裡的一份教职,若都不可得时,他打算另换跑道。另外认识的一位30许的年轻女哲学教授也说要辞去她的终身教职,她在一个大城市裡的一间私立大学任教,这份工作还是她在一些短期教职漂泊多年后才获得的,到任也不过才一年。她有什麽不满呢?她说学校的建筑太老旧、学生程度普普、电脑系统奇烂无比、系裡面也很少办社交活动等等。
这些谈话让我想到现在的年轻人实在需要降低自己的期求,特别是在这景气低迷的时期。不过根据我的经验,如果能在心态上做些调整,或许能开启某些契机。以个人为例,我半生来为了能够留在哲学领域内所做的一些奋斗历程可说是此生最甜美的回忆。
1970年时,我刚从William and Mary大学毕业,继续到Rochester大学分析哲学研究攻读,当时该系正力图挤入全美前十名之内。但是在70年代,人文学科的博士可说多如牛毛,谋得一职的难度可想而知。可当时在Rochester,我们那班研究生却兀自做著毕业后到Princeton、再不行至少也有Columbia的教书梦。如果听到某人只捞到一个Colgate的教职,大家都会替那人抱屈。
但是Rochester最终没能挤得进前十名,当大家纷纷从名校教职、甚至普通教职的白日梦清醒时,同班同学也一个个做鸟兽散;现在算算连我在内八个人,能坚守哲学岗位的,大概只有我一个了。后来我转到纽约大学去,当时该校的哲学课程甚至还不成气候,只是当时他们给我的条件还算不错。在纽大唸哲学时,当时没有一个人觉得毕业后找得到一份教职,更甭提好的工作了。因此在毕业前后两年之间,我就一直在纽约及纽泽西州的几个小学校兼任教职。有一年我还兼到12门课,为了应付日常开支,暑假裡我还管过游泳池、教过游泳课。当时很羡慕那些有个人办公室可和学生谈话、已经接到下一年度聘书、以及不需到处磕头的教授们。去参加全美哲学学会年会想看看有无机会找到一份全工教职,曾在三天内有过十次面谈,却始终没有得到校内面谈的机会。
于是除了教书外,就开始在纽约左近卖房地产,跟著一个康乃尔唸过哲学后来改行的地产商跑腿。第一年赚了不少钱,马上就有念头说不要再搞什麽哲学了。不过,1975年参加曼哈顿举办的年会时,却交上了幸运之神。以前唸William and Mary时的一个教授受聘要到阿拉巴马大学去开办哲学系,他找上我,给我二个学季的聘约,但并不保证以后会不会续聘。
我得到这份工作,但接下来得决定到底要不要去。这是很大的冒险:我必须丢掉正开始兴旺的房地产事业、舒适的公寓、这儿交的朋友、并且六个月后我可能就会失业,同时还流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
但是天知道,这不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吗?所以一个星期之后,我告别了房地产生意、收拾行李、租了一部车,和我未来的妻子携手踏上征途,往阿拉巴马去。听多了三K党之类的故事,二个人心裡都忐忑不安。
话说1975年4月时,有一个21岁女孩子变成植物人,到那年冬天,她的父母亲赢了淮许拔管的官司。当时舆论界的热烈争论触动了我的新学校裡的医学院院长的灵机,他开了一门「生物伦理」的新课程,而我拿到那份工作。这时我面临了一项新的决定:要不要跳进这个以往毫无渊源的全新领域呢?然而我热爱学术的生涯,所以我决定接受。
一个医界前辈认为我在上任之前应该尽量充实我的医学知识,所以我每天都往医院跑,希望瞭解医生们如何处理临终病人们的情况,这些经验不会让人好过,系上的同事也很同情我。的确,我也希望和别人一样有一个正常的哲学学术生涯。
不过,生物伦理学后来夯起来了,我也觉得很风光。究竟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大家都卯力开拓新的空间,虽然不是自己原来期盼的工作,收到的回报倒也让人觉得值回票价。没错,伯明翰不是纽约,也不是旧金山,我的大学同学搬到那些大城都得兼些开计程车、当侍应生、酒保之类的工作。不过这几十年,终究也发展起来了,它不再只是三K党的老巢,医学中心盖起来了,近郊出现漂亮的书店、印度餐馆等,每天也都读得到纽约时报、有线电视频道扩展到200个。
这些年来我算是蛮辛苦奋斗的,回首前尘,虽然常常必须不断奔忙兼差,到底我还终能保有一份最心爱的哲学教职。多年来,这是多麽让我不敢想像、甚至也不知往后能不能继续保有的东西。
我知道很多人唸研究所时都觉得自己应该获得一份好的工作,不过这种态度会让他们跌跤。我在纽大唸哲学(当时还算是小咖)时的同学中,不乏能够坚守岗位、矢志不移的、中间虽会不免经历一些波折,却仍然著述不辍,不轻放弃,这都是非常正确的态度。在伯明翰的一些来自常春藤名校的同事们则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流落到这乡下地方,他们应该是到耶鲁、柏克莱的料。也许这场金融海啸会让这些年轻人憧景,在这乱局中能保有一份工作已是谢天谢地的事了。
所以,一个教授要想保持心情愉快,并不需要任教于名校名建筑中,也不需课业轻鬆、一学期只教两门课,有多的时间著述(我在伯明翰教书的初期,常常一年教9到10门课仍然著述不懈),也不需期求学校给你一个专属网站或配属电脑助教。只需有一份永久教职,然后你该努力的是做好下列三件份内的工作:用心教育那些有心学习的学生、对于你所喜爱的课题要勤于写作、著述、第三要谨守学述岗位、忠诚地服务事奉。如果你觉得环境不够理想,那麽你应该考虑搬到旧金山去兼一份酒保的工作。不过当你辞职时,很多兼任的会想来递补你的工作。
资料来源: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be Happy in Academe(2009年8月24日)
李胜富撰译 [b]英国学校的创造力教学成效[/b]
2009年8月24日Mike Baker (2009) Benefits of creative classrooms. Available: [url=http://news.bbc.co.uk/1/hi/education/8064306.stm]http://news.bbc.co.uk/1/hi/education/8064306.stm[/url]
西元1999年5月,当时英国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的桌上放了一份有243页强调在学校推动创造力与文化教育重要性的白皮书。此白皮书在过去10年来已在学校中被实践,亦即在学校内外发展学生的的创造力与文化内涵。在发表这份白皮书的10年后,罗宾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率领了一些科学家、企业领导人以及艺术界的重要人物,对于这份政策做了一项评鑑,此评鑑出现在新的执政工党政府,发表他们将在未来继续并且加强推动创造力教学。然后,在评鑑报告中质疑,创造力是否为一项技能(Skill)而且可以被教授?此外,创造力是否对个人、员工及整个经济体来说,真的是一项必须的技能吗?
在学校中当然会有一些文化活动,但对那些创造力与文化教育的支持者来说,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份称之为「所有我们的未来」(All Our Futures)白皮书,并没有在学校的教学政策中佔有一席之地。有研究指出,当询问一个英格兰小学生什麽是计算或是读写能力,他们可以毫不迟疑地描述他们每天在课堂中每小时做过的事情;但当问及创造力教学时,答案就不明确了。即使在「所有我们的未来」中所建议的,每天学校教学中都应该有「创造力一小时」(creation hour),但这些想法在课堂内容中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讯息亦是分散的。评鑑报告指出,并不是建议创造力课程内容应该是花俏的,而是建议这些创造力的技能应该是要从所有的教学及学习面向中发展,这包括了艺术和科学。
那些「我们所有的未来」白皮书的作者应该认知到,创造力离正式成为学校教学的基础科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他们不应该因推行此政策而感到自满,还是必须考虑应用层面及其成效是否卓越;此外,如何评鑑「创造力教育」亦为一个重要议题。在评量学校和教师成败的标准时,不能避免地会以正式测验的成绩而定论,尤其在英文与数学上,而不是在评量反映学生的创造力上。
一个新的公益团体「创造力、文化与教育」(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出版了一份专业报告,在报告中指出,学校创造力的重点并不是在于牺牲学生的成绩,相反地,创造力可以增加考试成绩以及表现;而「创意伙伴关系」(Creative Partnership)计画就是根据报告结果而产生了。参与这个合作计画的对象为学校以及创意专家,包括艺术家、表演者、建筑师和科学家,到目前为止,已有100万名学生和9万名教师参与在此计画中。英国的「国家教育研究基金会」(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也发现,「创意伙伴关系」计画已经改善并达成某一程度创造力教学的目的,尤其是参与「创意伙伴关系」计画的青少年,比其他青少年在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英国15至16岁中学生参与的学科考试)中平均高了2.5个等级。更重要的是,「国家教育研究基金会」建议「创意伙伴关系」计画的执行可以降低中小学校的缺席率;而且,在多数参与此计画的学校中,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明显的改善。
在教育的研究中,学生的学习成果有著太多的变数,鲜少有一个标准的公式可以适合于所有的学生。然而,就目前的研究可以发现,真正重视创造力与文化教育的学校,的确可以从创造力教学中获得利益。但是,要所有的学校都认同这样的创造力教学方式仍然是很困难的,因为大部份的学校都想要在短时间内看到考试成效,而这种花费时间与心力的伙伴关系计画,并不容易被学校所接受。也许关键还是在于政府的教育政策,例如,如果建立了可以衡量创造力与文化教育的指标时,所有的学校将会重视这样的计画,但在现在仍然无法被多数学校所接受。 [b]日本加强学生「社交常识教育」 [/b]
出处来源:日本产经新闻
学校现在普遍在教导学生圆融社交常识,以及做好心裡准备之「社交常识教育」,旨在使学童与人交往时,知道如何正确应对与寒暄,自我思考「这时我该怎麽办?」等应对能力。
宣导「社交常识教育」的早稻田大学(学校心理学)本田惠子教授表示,社交常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养成学生自尊心与尊重他人言谈举止之应对,使之如何于社交场合表现出做为社会一份子应有的社交能力」。
东京都品川区去年独自在区内各小学与国中必修课程「市民科」内加入「社交常识教育」单元,例如小学1、2年使用的教科书之「让话儿开花」单元内,仔细教导小孩(1)讲话时眼睛看对方(2)点头时(3)发问时、以及「社交技巧」等应对方法,并且指导小孩在听别人说话时应注意自己的态度。事实上,小孩眼睛不敢正视对方,与上述(1)~(3)之实地演练情形有关,上述演练可让小孩实际感受话题之开展,以及对方带给自己的印象有所不同。
因此,平常必须让小孩学会社交常识,随时反省自我,并且教以「笑容」看?对方眼睛大声说「谢谢」。
该区教育委员会??正史指导主任表示,ㄧ般人常有「脑筋想?『这样做较好』,可是却『未付之行动』的现象,倘能身体力行的话,会意外发现做起来很简单,而且很乐意去学」。因此,付之行动不只限于上课,日常生活也应身体力行。
* *
神奈川县绫濑市某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在兼任的3所小学及2所国中分别开设一班「社交知识教育」演练课程。
另外,某小学4年某班有些小朋友行为随便,学校为了加强这些小朋友团队协调与为他人设想之能力,特别在课堂上以「找零钱」为话题,演练小朋友买东西应对与找钱计算之能力。
「买两个香瓜麵包」「糖果一个30元」如同方块拼图一般,让小朋友自带材料到校大家一起做,遇到作法不一时,就由大家一起思考解决。
该研究所小松妙指导主任表示,要让小孩子学习「自我意见表达的最好方法,或学会接受他人意见及想法的态度」。小朋友经过课堂演练后,原本对团体行动不适应的儿童也会变得积极与人打成一片,也让人看出教室的人际关系有了改变。
* *
为什麽学校教导基本人际关系受到注目呢?本田教授分析原因表示,「因为现在不必查字典或请教他人,只要打开电脑,就可解决自己的难题,加上平常与人交往机会减少,不擅于依规定行事及自己不擅于表达意见等小孩增加的缘故」。
现在行动电话及电子邮件很普遍,小孩以自我为中心,而未考虑到别人的情形逐渐增加,因此越需要教导这种社交知能。
* *
现在学校逐渐在加强教导学童如何因情绪化「发怒」惹出纠纷的因应能力。
冈山市立太伯小学马场和古教师去年指导小学2年级时告诉学生「愤怒是情绪上的自然发洩,不是坏事」,结果小孩子听了「发出『耶!』的莫名之声。其实问题不在「愤怒」本身,而是情绪愤怒时衍生出来的暴力」。
教导学童因应愤怒之道,应是告诉学童说,当你要生气时,深呼吸一下,或数到5,就可把情绪缓和下来。
大学科系何去何从
[i=s]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09-9-22 09:03 编辑 [/i]摘自2009年9月4日,高等教育纪事报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因应市场变化、知识发展以及议题递嬗,美国社区大学与研究所的科系时时调整,大学数十年来则相对固定。然而已有学者质疑这种情况象徵「停滞」,并倡议彻底跨学门的教育模式。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Taylor在其发表于纽约时报、备受争议的文章中提出上述论点。其举例以问题,例如「水」为主修核心,课程整合人文、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Taylor认为旧的科系画分方式阻碍重大议题如「气候变迁」的研究进展。而宾州大学高教学习联盟主任Zemsky也表示,希望更多的课程规画是根据具体问题,而非传统学门分类。
不过也有学者质疑彻底跨领域的课程模式是个错误。Claremont学院联合科学系教授Copp指出,大学科系ㄧ直随著学科的演进弹性调整,现在的生物学跟他40年前读的几乎不ㄧ样。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前校长Garland也同意说,现在的英文系与50年前的几乎不相关,Garland认为此种适应性让传统科系得以持续。
Garland也指出,许多学科的核心思想需要时间专精,跨领域学科无法做到,学生仅能浅嚐各科的知识。他认为学生自行规划跨领域课程的说法是很时髦,但学生没有足够知识,被给予过多自由最终将是训练不足,无法应付未来。
不论反对或赞成,大部分人不预期课程彻底改变会成功,因为教职升迁制度已行之有年,传统科系不经一番斗争不会轻易退让。然而改变仍有可能性,2007年10所研究型大学共同成立「跨学门探索促进联盟」,成员之ㄧ杜克大学即因改变升迁制度以支持跨领域研究而受肯定。此外,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最近也加强跨领域研究中心,并提案三年制学士学程;而华盛顿大学Bothell校区以及纽泽西学院近来也开始尝试让学生自己规画主修课程。
美国公立大学 毕业率不及格
世界日报(2009年9月10日如果要把近年来对美国经济损害最大的组织列出清单,引发金融危机的华尔街公司和政府管制机构可能高居榜首。很少人会想到公立大学,可是它们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纽约时报报导,美国可能拥有全世界最好的高等教育系统,可是对于把青少年变成受过良好教育大学毕业生的核心使命,大部分学府却不及格。许多大学新生只有三、 四成在六年内毕业拿到文凭。经济学家Mark Schneider把辍学率如此高的大学称为「失败工厂」,而这种学校已成为通例
。
美国青少年上大学的比率相当高,可是这些学生只有一半唸到毕业。富裕国家只有义大利的毕业率低于美国。这是社会经济地位差距急遽扩大和生产力成长减缓的一大理由,因此发掘大学辍学危机的原因至为重要。
由包括两位当过大学校长的经济学家合著的新书「衝线」(Crossing the Finish Line),对68所大学的大约20万名学生的纪录进行研究,发现美国大学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强调招生,忽视毕业率,没有让学校为它们的失败负起责任。
大学前的教育不够完备确实是个问题,不过美国的高中仍然教育出许多有能力完成大学教育,却没有唸完大学的学生。书中指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低就」,也就是学生为了省钱或各种原因,选择不去读他们有能力就读的最好的学校。低收入家庭学生约有一半「低就」毕业率往往很差的学校。
除了财务因素之外,当今大学也存在文化问题:失败已变得无所谓。学生不再要求自己在四年内唸完大学,最后经常半途而废。
经济现实或许是鼓励学生唸完大学的最大诱因:甚至在去年经济衰退最严重的时候,拥有学士学位的劳工的平均所得,仍比从大学辍学的人高出54%。
录取率降 美国名校门槛高
2009年9月1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根据全美经济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公布的一项最新报告指出,美国高中生申请大学的过程是越来越激烈了!哈佛大学与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升学游戏规则」(Playing the Admissions Game:Students Reactions to Increasing College Competition)报告中表示,4年制大学增加录取人数的速度,远无法满足想挤进窄门的学子需求。
该报告显示,排名最前面的40所知名公、私立大学,近年来录取率逐年下降,在1986-2003年间,录取率平均下降了25%,其中又以美国东北部与加州的学校最为明显。
研究人员并设计出一套方法,衡量相同申请者在不同年度的录取机率。他们发现在1972-2004年间,相同申请者被4年制大学录取的机率,平均下降9%。而被录取机率下滑最多的申请者,是那些条件最差的学生。学业表现在高中毕业班级中倒数的20%学生,录取率平均下降了43%。
申请大学的白热化竞争,除了让许多学生感到更加焦虑,也促使学生不惜代价,寻求各种途径让自己更吸引各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目光。他们可能在高中时选修更多大学先修课程(AP courses),或藉由补习提升考试成绩。但这些方法是否能帮助他们学习更多,又是另一项有待探究的问题。
对于申请大学的高度竞争现象,研究人员并没有下定论会对学习有负面影响,但他们表示,升学压力并未使学生更投入他们的学习科目。他们在报告中陈述:「考虑到竞争压力伴随的心理与资讯相关代价,让人质疑大学申请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是否会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具有真正的好处。」
英国研究指出电视对学习有负面影响
ATL, [url=http://www.atl.org.uk/]http://www.atl.org.uk/[/url]随著资讯科技的进步,电视对孩子发展与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今日让许多第一线教师头痛的问题。越来越多教师认为电视对于学生行为的影响力已经远大于电脑与电玩游戏。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使用个人笔记型电脑来替代电视,因为跟传统电视比较起来,父母不但较不容易瞭解孩子在电脑网路上浏览与收看的资讯内容,同时,也比较难直接控制孩子的使用行为,所以孩子可以把电脑当作一个安全的保护伞,透过这个介面来收看电视节目。
根据今年一项由英国最大教师协会--NASUWT所发表的研究指出,电视的大量声光刺激及让观众快速取得讯息的方式,使得学生在教室中学习的专注力大幅下降,这也使得教师在对较具深度的概念进行教学时更加困难,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大打折扣。而在另外一个英国教师协会-ATL(Association of Teachers and Lectures)的相关调查报告中也提出,有90%的教师认为学生会在现实生活中模仿电视节目中明星的行为与语言,许多在受欢迎的电视影集与节目中,常出现的粗鲁词彙或具有性别歧视意味的不妥语言,都被学生模仿学习,并且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广为使用。此外,在该调查中也指出有四分之三的教师认为受到上述这些电视节目不适当内容的影响,现在学生的行为也较以往更具有侵略性与攻击性。
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有些学者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孩童心智还不够成熟,所以无法出分辨现实生活与电视节目的差别。另外,许多电视节目内容中所呈现出对低级文化与道德的讚扬,也让孩子误以为这就代表了在他们实际生活的社会裡正常的文化与道德标准。是故,许多孩子受到电视节目影响而产生的不良行为,就在我们的周遭环境中纷纷出现,如国小校长Debbie Cooper就亲眼见过六、七岁的小学低年级学童,在模仿电视肥皂剧的情节,内容则是一个女孩被她的继父无情的侮辱及咒骂。
究竟要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况呢?英国教师协会(ATL)的Mary Bousted博士认为,电视公司应该负起相关的责任,内容可能包含有不适合孩童及青少年收看的行为及语言的电视节目,应该限制其播放的时间,并同时加注警告标语。另一方面,为人父母者也必须要负起更多的责任,应尽量避免在孩子的卧房裡摆放电视,因为孩子可能会待在自己的房间裡看电视而减少了与父母的沟通与互动,形成了家庭空间的隔离与情感的疏离,而家庭之中的缺乏沟通,也会对孩子的语言能力产生不良影响,使其在学校中表现出较差的语言能力。父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看电视,从而引导孩子瞭解电视节目中所呈现的真正内容,并帮助孩子去学习辨识电视节目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更可进一步培养他们选择适当电视节目的能力。
法国小学週三不上课 影响学习成效
2009年9月8法国世界报LE MONDE法国实施「小学生每週四天课(星期一、二、四、五)」的政策届满一年后,国家教育总督学报告指出对小学生的学习有不良影响。
这份关于「执行初等教育改革」的报告中,逐一列举这项改革政策的负面影响。学童容易感到疲劳被列为首要问题,其次为学习时间不足。参与该项研究的国家教育总督学处的督学表示,老师们普遍反映上课的时间不够。法国小学一学年的上课天数理论上是144天,实际上仅有140天,而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上课天数却是185天。
该项报告指出,上课时间不足会造成美术课、史地、自然课常被数学课和法文课佔用,使得小学生的一天更加难熬。另外,将课程重新分配为4天各6小时,延长每天的上课时数之后,小学生需要更大的专注力。然而,据法国国家卫生暨医学研究院研究所长表示,小学生注意力每天不会超过3个半至4小时。
一年前开始实行每週上课四天的政策时,许多反对的声音未被採纳,如今汇聚成一股反弹的力量。由法国全国教育联盟发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67%的受访者希望每日课程时数减少至5小时30分钟及恢复每週上课四天半。无独有偶的是,督学的报告也指出,这项立意良好的教育改革将不再是週六上午上课与否的问题,而是希望能恢复週三上午上课,以减轻每天的上课时数。
各界反应不一,教师工会秘书长呼吁「上课天数及时段要一致」,认为只要政府有执行意愿,万事不嫌迟。全国教育联盟对于增加週三半天课程持保留态度,因为无法及时改变家庭生活步调及有关单位的安亲措施,。
由前任教育部长达尔科斯(Xavier Darcos)提出,废除週六上午课程及开放週三上午上课的政策,于2008年6月正式行文同年9月开始执行以来,仅有3.6%的小学生週三上课,虽然城市试图实行週三上课,但因实际操作困难而作罢。
该份报告也批评前教育部长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的政策,指出每週二小时的辅导课并不足以改善多数即将就读国中,却不具备适当阅读和数学能力学生的程度,认为这只是个治标不治本的政策,也是学界反对前教长初级中学教改的原因之一。
韩国中学教科书充斥违反人权的文字与图例
韩国人权委员会(National Human Rights Commission)于13日发布讯息称,韩国现行国中、高中教科书,不论文字或图像,多处与当今维护人权相关指标相违背。该委员会请50位学生检查教科书内容,发现许多性别歧视、性别角色刻版印象、轻视青少年文化...等描述或画面,其中大多是成年人观点,不自觉地往下一代灌输。譬如国中课本叙述同学间恃强凌弱现象时,往往要求被欺负的一方反省自己何以遭他人欺侮;这似乎在说:受欺负的同学应责怪自己,因为受人欺是自己本身有问题。
又如高中公民与道德课本称青少年活动(teenagers' cultureal activities)怠惰、浪费,青少年文化消极、低俗,这完全忽视了青少年在文化上的创意潜能。在穿著方面,要求学生的衣服要符合其学生身分,这全是大人们的看法,丝毫未尊重青少年的个人品味。
还有性别歧视,如国中体育课本所引图例,总是呈现男生踢足球、滑雪、比跆拳,而女生总是跳舞。指责奢华时,都用穿皮衣女子为象徵,却不以著皮衣男士作代表。国中伦理课本鼓励担任义工,但出现的画面老是女生而不是男生。
另有学生指出,教科书里的跆拳道插图,往往是青一色的韩国男子,如能在那照片中也加入外国男、女跆拳道选手,岂不更呈现喜爱跆拳人口的多元化
突破学区限制 美国的学校选择计画
美国教育改革中心网站(The Center for Education Reform)(2009, September 4). "Choice Options State by State"在学区制下,家长无法为其子弟选择就读学校,美国许多公立学校也有恃无恐反正学生来源无虞,不思改进,使得教学品质堪虑,成为美国公立学校教学效果长期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面对如此窘境,美国有些州州政府提供学校选择(school choice)计画,突破学区制之框架,让家长有可以替孩子选择适合学校的机会。
首都华府提出的计画是「哥伦比亚特区机会奖学金计画」(D.C. Opportunity Scholarship Program),提供清寒子弟教育券(education voucher),让彼等可以自由选读华府的私立学校。家户收入低于联邦贫穷线185%的子弟,亦即四口人家年收入低于3万9220美元者,即可获得补助,每名孩童每年最高可得7500美元。以2008-2009学年度为例,华府地区共有1715名学生获得这项补助,转学至49所私立学校。这些学生家户的平均收入为2万2736美元,远低于联邦标准。
中西部的威斯康辛州和俄亥俄州也有类似计画。威斯康辛州的密尔瓦基市(Milwaukee)提供的是「密尔瓦基家长选择计画」(Milwaukee Parental Choice Program)。该计画早在1990-1991学年度开始,就提供学生选择转读该市私立学校的补助金。申请条件除了家境清寒外,尚须符合该市列举的其他条件。
俄亥俄州政府提供的计画是「教育选择奖学金实验计画」(Statewide Educational Choice Scholarship Pilot Program),让在长期表现不佳的公立学校就读的孩子转学到私立特许学校。奖学金以消费券形式发放,每年数目不多,在符合资格的10万名学生中,只有1万4000个名额,金额从4250美元至5000美元不等。俄州的克里夫兰市(Cleveland)另设有「奖学金与家教计画」(Scholarship and Tutoring Program),该州幼稚园到八年级的清寒子弟均可参加,以抽奖方式决定奖学金得主。
也有许多州以减税方式( tax credit)协助之,也有私人基金会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部份补助的选校奖学金计画,低收入家庭只要付少许学费,就可与富家子弟同在私立学校上课。
美「奇点大学」 思考科技如何改变人类未来
著名的未来学家Ray Kurzweil和梦想有朝一日能移民太空的成功企业家Peter Diamandis二人合作在加州的Moffett Field创办了一所探讨人类未来的「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这是一所作跨领域究的大学,正如该校分子製造中心主任Neil Jacobstein所说的,不是为赶时髦,也不是由教授们投票表决的,,因为大自然本来就没有分什麽科系。教授的这番表白赢得学生们的如雷掌声。这所全新的高科技大学开张的第一届为期9週的课程于2009年8月在美国太空总署的Ames研究中心揭开序幕,学生们的第一项功课是提出能够嘉惠至少10亿人的科技计画来,由此你可以窥见创办人办学的愿景与理念。「奇点」之命名即代表著他们的想法:他们表示,文明社会人类已经来到一个科技将大幅突破并且登临到一个新境域的临界点。
吸取天才们的功力
这两位创办人都是「梦很大」的人,也都是想到了就要动手去做来实现的人。他们也深信几年内世界将会有钜幅改变,Kurzweil说有一天人类发明的机器会思想、然后会超越人类;新科技的进展还会製造出一种极微小的电脑,可代替DNA与各种病菌、病毒作战。Diamandis还创办了一家新公司,专办太空旅行业务;又设置了一个X奖,奖金几百万美金,发给能发明出商用太空船的人。
这大学的第一届收了40名学生,都是些认同他们理念的人,不过,学生们还更关心怎样可以经过学习后变成一个成功的创业家。这也是他们愿意花25,000美金和9星期时间来此跟随2位先行者及许多知名教授学习的主要原因。正如一个学生所说:「来此的目的是要从这些天才身上尽可能地吸取他们的功力。」别以为花钱就可以进来,这些学生可是经过1,000多位申请人的激烈竞争才脱颖而出的,难度超过进哈佛,而这还是一家还未经过认证的大学呢。
这家大学的产生可说是因为某些社会文化的神经被触动了,正当科技文明已面临到一个将改变人类社会的关口,这些菁英们怀抱著运用新科技来改变社会,于是才促成了这所大学的诞生。就像才在不久以前,裡面的一些教授们就曾参加一项集会探讨如何避免电脑等尖端科技被误用而发生像电影「终结者」中的情节之类的议题。这所大学也可说是对高等教育的一个革新创举,许多做法更像一家新创公司,而不像象牙塔裡的大学,这裡面的一些教授也在其他大学担教职,他们就说,这大学的一些创新理念很可供传统大学参考学习。
异类文化
在奇点大学6月中的新生训练时,一个学生座位下的手机忽然响起,这学生才明白底下藏了一只手机,这是大学的赞助机构之一-Google公司赠送的最新产品G1 智慧型手机,灌有许多软体可以做很多用途。像这样,在这大学内可以经验到许多赞助机构提供的惊豔产品的新奇体验。例如,学生们被要求做作业,第一个缴交作业的人会收到一份奖品-他可以试开Telsa汽车公司的最新电动跑车,其他学生则只能听取该公司人员的简报,这是该校「能源科技新趋势」课程的一部分。又如,上第一星期课时,学校有一个「唾液晚会」,由学生们提供唾液样本给一家名23andMe的公司作基因排序,然后学生们再依排序结果进行基因研究的课堂讨论。 另外有一项无重力状态体验课程,是让参加的学生们乘坐一架飞机,飞机会进行剧烈飞行动作以产生无重力状态,学生们就可以实地体验无重力状态的情形。
暑期班的上课分三段进行,头三星期先由企业界及学界专家们做一系列演讲,其次的三星期让学生们由四个领域中择一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三星期学生们须分成几组,各自提出进行「能改变世界的计画」,最后提交成果。有一个团队提出用3-D印表机印出易组合建材,供人们建造平价组合屋;另一个团队则想出汽车共享的点子,人们可以在平常不用车子时把车出租收取费用。诸如此类,创办人鼓励学生们脑力激盪,想出新点子来,然后创办新公司来获利,当然他也建议学生们赚钱后不要忘记分享学校。
未来学的研究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时曾经有过一段风行的时间,当时Alvin Toffler出版「未来之震盪」一书而在全美掀起热潮,然而多年之后早已销声匿迹、不复当年盛况。不过,近几年来研究未来学的声音却有东山再起之势,目前又有一些大学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此一未来学之研究有助于人类开展出一些未来能够持续发展的新视野,而非仅著眼于未来危机(如石化燃料用尽等)之分析。科技研究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项极为重要之因素,奇点大学的兴办可以让人们对这一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及研究。在社会上各个产业普受科技进步影响之衝击而产生深远之变化之今日,对于整个高等教育时间却彷彿静止不动,今日与1950年代竟无太大差异,奇点大学之创办或可提供高等教育界之参考与省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