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中) 文/时东陆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教育的本质(中)[/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文[/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SimSun]时东陆[/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研究型大学-Humboldt模型[/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John Newman认为:大学仅仅是关于知识的学习和传播,而并不是为了它的发展。所以,大学教育并不是为了科学发现和开创哲理。他认为学术研究和大学教育应该严然分开,因为两者的目的有根本的不同。他甚至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教学和研究都同时出色,因为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一个善于发现真理的学者和思想者应该远离尘世,在十分清静的地方思考,而不应该在渲嚣的公共校园演讲。他举出许多历史上的人物来证明这一点。比如,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一直住在山洞里;希腊哲学家台利斯终身未婚,孤人锁居;柏拉图远离雅典独住山沟,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小房子里思考了25年,牛顿在极度的静思中几乎推翻了自己的理论。而人类许多伟大的科学发明都不是在大学里发生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事实上,学术研究本身也源于教堂。但是,教堂内部的学术限于与神学有关学问的研究,而研究的目的是寻求一种“圣经真理。”但长期的神学研究,发展,建立了一套十分严谨而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独特的风格,并且培养了一批具有极高学术水准,知识渊博的学者。这些学者,不仅在神学方面有相当的旨造,而且精通哲学,数学,历史,天文,美学,艺术和文学,比如绘画与诗歌,拉丁文与希腊语。因为这些知识都是研究神学的基础和必要的方法。在当时的社会,学术研究蔚然成风。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学界的时尚。正是由于这种极为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的建立,使对“真理”执着追求的一些优秀学者们对教堂发生了质疑。著名宗教学者哥白尼就是在这种质疑中开始寻求“圣经真理”之外的真理,从而创立的日心说。哥白尼本是一位神职人员,但却是一位高深的学者。他早在1530年就完成了他的天文巨著“DeRevolutionibus”但却用拉丁文改了又改,迟迟不予发表。一位25岁的德国数学教授乔治里提卡思,深受哥白尼学术精神的吸引,便慕名而来,长期追随左右。[/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所以,学术研究并不是现代科学的产物。它在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不仅有古代希腊哲学的深厚基础,更从中世纪神学研究中建立了十分完善的方法与系统。当时每一位神学家,都是学富五车的学者,掌握着最为精深的数学方法和哲学思维。为了寻求真理,他们满怀激情和憧憬,以最为严谨的态度进行学术研究。从历史的回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在学院和大学形成和建立之前,西方的学术研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系统,并具备了极为深厚的基础。[/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出生于男爵世家。他的父亲是普鲁士王室的内臣,与威廉二世私交甚好。Humboldt以及他的兄弟在贵族及皇室的圈子里长大。Humboldt在柏林早年的教育来自于家庭教师。然后在哥庭根大学以及普鲁士科学中心受高等教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Friedrich Schiller(席勒)(1759-1805)。[/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席勒在历史上有“自由诗人”之称。他是Humboldt的挚友,同时对他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席勒三十五岁的时候发表了最为著名的四大剧作“TheRobbers,”“KabaleundLiebe,”“Fiesco,”“DonCarlos.在这段时期他经常与Humboldt讨论关于美学的问题。同时完成了他的经典著作:“人类的美学教育”以及“美与尊严。”基于席勒的影响,1830年Humboldt发表了“席勒与他的精神”的论文。[/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Humboldt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教育改革。1806年波拿巴占领普鲁士,并使其蒙受羞辱。Humboldt认为普鲁士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来自教育的失败并为德国教育敲响了警钟,由此而引发了当时的教育改革。他认为只有从教育入手才能拯救德国。他的教育思想在某些方面与Newman相似,强调高等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对职业的专门训练,而它的目的也绝不是为了谋求职业。高等教育给予学生的不应该是让他们能够“做什么”(即某种技能)而是“成为什么”(成为某一类人)。因为前者对于一个人是暂时的,而后者却是一生的。他还认为,大学的学术研究应该是独立的,其它部门,比如政府不应该干涉。基于这种思想,Humboldt在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这所大学基于三项原则:[/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1.教学自由[/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2.学术独立[/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3.教学与研究的统一[/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教学自由意指教授在学科,内容,方法上的独立权。这在今天的美国大学里仍然可以看到。一个教授在课程决定之后,他有权以任何方式教学。系里和校方无权干涉,监督,比如派人旁听。这种思想就来自Humboldt模型。学术的独立是为了保证没有来自政府的干涉,保证纯学术的活动可以独立的进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是针对当时一些独立于大学的“个人学者”而言。他认为学术研究应该授益于大学生们。[/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虽然今天欧美的许多大学仍然基于Humboldt的教育模型,但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却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方便起见,我们以美国芝加哥大学为例,讨论现代欧美大学的模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dward Shils指出现在的大学必需面对以下突出的问题:[/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1.大学在急剧的扩大[/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2.社会对大学过多的要求[/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3.学术的政治化倾向[/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4.政府的干涉[/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5.大学庞大的官僚机构[/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6.递减的政府资助[/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7.媒体对大学的歪曲[/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8.过分的追求学术成果和文章数量[/font][/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9.学术道德的腐败现象[/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Shils在1992年“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一文中指出,由于以上种种问题和现象,现在的大学和古典的模型相比几乎面目全非。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大学会名存实亡,不再成为教诲学生思维规范,学术标准的地方。而这些规范和标准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大学会从此失去对基础问题的兴趣。而我们现在的责任是如何拯救大学的“灵魂”。[/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许多人认为,芝加哥大学是现在唯一还可以称之为“大学”的学校。因为芝加哥大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保持最原本的原则和方法,而不随大潮流而改变自己的原型。但是,现代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大学的“灵魂” 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十分简单。那么让我们来回顾著名学者们对现代大学的理解和描述。[/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芝加哥大学古希腊哲学教授Paul Shorey 在1909年指出:大学必须认知,容纳来自各种学派的思想,即便某些论点是极有争议的,但却是最杰出的。大学应该有一种所谓的“无定义”的自由,当我们每个人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之后,都会永远的怀念这种自由感。芝加哥大学就是这样一种校园,因为我们可以在芝大找到自己的目的和意义。[/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芝加哥大学生物学教授Elaine Fuchs 在1999年谈道:芝大的传统和名声在于教授的个性主义,独立思维,善于提问。我们施教的目的是为了浇灌每个学生身上想象力的种子。我们从不简单的说教,而是和学生一起寻找未知的道路。[/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Richard McKeon教授在1972年的芝加哥大学年会上说:芝大的真谛来自于发现真理与知识传播的结合。芝大的科学研究保持一种以疑问为核心的态度,它永远把学问和知识隶属于对真理的求索和对已知的质疑。[/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我们再来看芝加哥大学“学术标准委员会”在1970年对自己的定义:芝加哥大学是为那些探索真理,发现未知的学生而设立的预备班和学术基地。芝大为此给予他们必备的学术知识,分辨能力,并引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由于这种独特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最终将在学术上和社会里开花结果。[/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1927年,芝加哥大学的教育理论委员会描述了芝大的独特精神:对发展和应用知识的一种由衷的欲望和能力,并由于知识的发展使人类得以进步。芝加哥大学的骄傲来自于她致力于学术的献身精神。而这种精神完全在于不断地寻求和审核人类的自我认同和人文方位。1999年芝加哥大学手册上这样写到:在芝加哥大学,对学生和教授的挑战是如何提出最难回答的问题。Hutchins教授说:为什么芝加哥大学是一个伟大的学府?这是因为她提供一个最为刺激,强烈,挑战的学术气氛。而这样一种学术刺激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对于教育的水准,芝大这样形容自己的学生:热爱新奇,要求自我,勇于提问,渴望自由,崇尚学术,关怀人类,思想开放,不求名誉,知识广博。[/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一流大学的特征[/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必须承认普通大学和一流大学之间的区别和不同的功能。那么一流大学的特点在哪里?芝加哥大学基于Humboldt的模型,建立了20世纪的名牌研究型大学。Friedman教授这样来解释一个研究型的一流大学,并以芝加哥大学为例:芝加哥大学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大学,她意味着一个学派。芝加哥大学是一个培育多种学派的地方。哈佛大学哲学家William James 更为生动地描述了作为典型研究型的芝加哥大学:你们何曾见过这样的大学?在哈佛,我们只有思想,却没有学派,耶鲁正好相反,他们有学派,但没有思想,而芝大既有思想,又有学派。比如芝加哥大学早在20年代就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学派,在30年代建立了自己的人文评论学派。还有以费米为首的高能物理和Knight的经济学模型,都已经形成了世界的主要流派。在上世纪的100年中,芝大已经有众多的学派在那里形成,并得到世界的承认。[/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名牌大学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对人类深刻的认识和特殊的关怀,以自己对社会前瞻性的眼光,为知识界和社会导向。芝加哥大学的许多奠基性的思想对社会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芝加哥大学还创建了许多新的学科,比如人类生态学,粒子天体学,心理测试学,等等。芝大还创立了许多新学科的学术期刊,[/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但是,在上世纪初,由于Humboldt和Shils的影响,芝加哥大学曾经一度偏重于学术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在1920年,当时的校长甚至想大大地缩减本科生,还主张把他们转移到其它的校舍。从而把精力主要放在研究生和学术研究上。但是他们很快的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于是芝加哥大学,开始考虑Newman模型。1923年校长Burton任命Wilkin为本科院长。他根据Newman模型把4年本科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年不分专业,统一人文和自然科学教育,称为初级学院。后两年开始专业化教育,包括研究生课程,称为大本学院。这与今天的大学已经基本相同。[/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在总结今天的芝加哥大学时,校长Donald Levine 这样写到:“Humboldt和Newman模型好像是一对矛盾。但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体使我们的学校可以从中成长。我们一方面有非常专业的科系,另一方面我们强调跨学科研究。事实上,这种特色已经在芝加哥大学的基因里了。我们有一个十分民主的学术气氛。我们从不说教,却和学生一起探寻未知的道路。但是我们无法容忍平庸,因为我们骨子里是学术的贵族。”[/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21世纪的中国大学[/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美国的高等教育在1880年之前,还仅仅是训练牧师,律师和医生的专门院校。在那时的美国,甚至连“学院”这个词的定义还未确定。但是在同一时期,欧洲已经在Humboldt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型大学的早期形式。187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按照德国大学的模型首先开创了美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之后,斯坦福大学和南加州大学也在美国内战之后相继建立了研究性大学。至此,新型的研究大学在欧美世界普遍地建立起来,直至今天,已经经历了两个世纪。虽然21世纪的大学和早期的大学有许多方面的区别,但是在结构和思维上是十分相似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color][/size][/font]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必须指出的是,现代大学是以Newman和Hunmboldt模型为基础而建立的概念。这种大学与中国古典的大学概念有本质的不同。比如,中国宋代在湖南建立的岳麓书院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但这种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与现今的西方大学概念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在20世纪初才建立了一些教会大学,如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事实上就是某种意义上的Newman型大学。但是中国在50年代按照前苏联的模型建造了更加专业化的院校,比如农业学院,石油学院,煤矿学院等等。从而在20世纪下半叶停止了Newman型的人文大学。中国是在1980年之后才开始建立Humboldt型的研究大学。许多院校开始筹建研究生院,并设立硕士,博士制度。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再没有恢复Newman型的大学教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目前中国的教育,众所周知,着重考试和分数。因为这是进入名校的必经之路。而进入名校的目的也十分明确:一是可以由此得到未来职业上的最佳保证,二是社会地位的终生标记。只要掌握了这两点关键,不仅可以在职业上有极大的成功机率,而且可以仕途经济,甚至飞黄腾达。所以现代的中学教育,目的单一:升学率和名校率是唯一的业绩标志,就如同商业界一样讲究“底线。”而大学的目的十分相似。而研究生院也有相应的测试标准。比如在研究上侧重经费的来源和多寡,以及文章发表的质量和数量。中国的大学近年来明显以美国为标准。从教学制度,科研管理,经费分配等等基本沿袭欧美院校和基金会。[/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用尼采的话说:存在即合理。用达尔文的话说:适者生存。用现代人的话说:竞争的需要。如果一个有“志向”的人希望在今天的社会“成功”,以上的道路几乎是必经之路。由于竞争的需要,今天的教育与古典的教育已经有许多本质的不同。也正是由于现在的学校仅以增强学生竞争力为最终目的,许多与竞争无直接关系的教育内容就显得没有必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社会中,教育逐步地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校的意识和行为更多地转向另一种与教育有本质不同的方式:训练。许多院校,尤其在中国,出现了教育与训练两种概念的混淆。现在的大专院校更强调训练而忽视教育,甚至仅有训练而根本没有教育。因为在许多教育界人士的意识里所有的专业训练就是教育。而优秀学校,优秀教师,名牌大学的标准即分数高,升学率高,得奖率高。所以,我们必须认识教育与训练的本质区别。[/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训练的定义[/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我们先来看几个较为极端的例子,并以此来定义“训练”的概念。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受训者娴熟的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从而满足职业,竞技,对抗中激烈竞争的要求。它的特点是重复,规范,渐进,模仿,熟练。对于需要训练的某些技能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必需按时,定期,连续。否则技能会很快地失去。最为典型的训练种类是体育和军事。体育训练的目的性十分明确:对抗。体育训练必需从年幼开始,巡回渐进,由潜入深,定时定量,持之以恒。对抗时双方必需按照统一的规定,公平竞争。但是无论多么富有天分,实力的运动员,训练出来的技能无法持久的保持,除非保证定时定量的训练。其它许多领域都有类似的特征,比如武术,唱戏,乐器,等等。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例子大多是对于人体某个部位的训练,比如体操中的肢体,演唱时的喉部,乐器里的手部。这说明,训练的概念与人体部位有着紧密的联系。[/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然而,还有一些训练并不局限于肢体。人类大脑的许多部位也是可以训练的。比如同声翻译,智力游戏,分辨能力,反应速度,记忆力,速算力,电报解码能力,写程序能力,考试能力,等等,也是可以通过训练逐步提高的。虽然这些能力的训练与纯粹的体育有所区别,但是它们的特点非常相似,即目标明确,标准规范,鉴别统一。或者可以说,对于可训的项目,可以有十分精确的测定和考核。归纳训练的定义,它针对某种特定技能而言。为了最终掌握某种能力,对个人和集体所实施的一系列规定的步骤和方法,称为训练。[/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SimSun] 对比训练和教育,训练的效果是短时的,技能的,会失去的;而教育的结果是一生的,心智的,永远的。训练是准确可测的,标准统一的,而教育的是不可测的,风格多样的。许多基本训练(比如技术和工艺)是外在的,不涉及个人成长的,非个性的,而教育是内在的,直接关系个人成长的,个性培养的。专业训练是人人可行的(比如计算机语言和会计学)。比如你可以在任意选择的众多人中把他们都训练成为计算机师,但你却无法训练出一个诗人,也无法训练出一个“君子”或者“绅士。”对于“君子”和“绅士”只能用Newman模型教育和陶冶。[/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应该还有(下)吧。 题名改为【大学教育的本质】也许更妥。 看了开头,有点不解。作者举的那些古希腊或中世纪学者的例子,对于今人是毫无意义的,这些例子在今天只具有谈资的价值了。
这还问题不大,更大的问题是,他对中世纪学术研究的肯定。通常认为,今人肯定的学术研究,方法上必须遵循科学之道,而在价值观上奉行中立,舍此两条,则无以谈学术研究。而作者肯定的中世纪神学家,恰恰在这方面最不够格。作者提到的“圣经真理”,实际上是一种权威真理或武断信念,研究的前提就不具备科学精神所倡导的探索性和尝试性,如何能成为今人的榜样?
只是读了个开头,有话先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