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看看咱“第一流大学”的讣告的水平。
[table][tr][td][color=#7d7d7d]文章提交者:hndn 加帖在 [url=http://club.cat898.com/newbbs/list.asp?boardid=1][color=#3399ff]猫眼看人[/color][/url] 【凯迪网络】 [url=http://www.kdnet.net]http://www.kdnet.net[/url][/color]博士归国3个月后跳楼身亡 遗书称"国内学术圈残酷无情",
1977年,涂序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母亲是金华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中毕业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
据涂序新同学披露,他不是那种遇到挫折会自暴自弃的人,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一个能够承受压力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会玩会吃的牛人,又是年年清华年级第一,在清华拿到了土木和法学的双学位之后,顺利拿到签证,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2009年6月,涂博士与浙大签署了聘用合同。
下面看看咱“第一流大学”的讣告的水平。([url=http://bbs.club.sina.com.cn/thread-335/table-58375-4903.html]http://bbs.club.sina.com.cn/thread-335/table-58375-4903.html[/url])
蓝字部分是点评,其它部分是转载:
九月二十九日上午八时三十分,涂序新老师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殡仪馆举行。参加告别
仪式的有学院领导、学校相关部门、部分师生及涂老师亲属与同学,共100余人[color=#00008b]。(没啥问题,领导在前这是规矩) [/color]
涂序新老师于2009年9月17日凌晨2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终年32岁[color=#0000ff]。(坠楼!!还是因病!大家经讨论认为,以后很多时候可以说:因病上吊、因病投河、因病被自杀、因病……这位讣告写手啊,因病和坠楼有因果关系吗?几乎是以暗含幽默的方式公布讣告?) [/color]
涂序新老师1977年8月生于浙江金华,1995年9月——2001年6月就读于清华大学,2000年6月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6月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2007年6月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6月中旬回国到学院工作[color=#0000ff]。(没啥问题,我老不骂人) [/color]
涂序新老师为人真诚善良,对待同事细心周到,受到大家的尊重;对待学生,耐心解答疑问,多次深入新生宿舍与学生交流,受到学生的爱戴。涂序新老师学识渊博、事业心强、治学严谨,对研究工作认真执着,精益求精[color=#0000ff]。(他妈的,看到这里虽然说了点人话,但感觉怪怪的,尤其是什么“多次深入新生宿舍”) [/color]
借此机会,感谢学校各部门及学院师生的关心[color=#0000ff]!(开始感谢了?要不要开始庆功?还有在讣告上感谢的?还“借此机会”?) [/color]
附涂序新博士来学院的主要经历
2009年1月,涂博士通过电子邮件与学院岩土所联系,申请教师岗位;
3月24日,由学院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涂博士来学院面试[color=#0000ff];(看到没,“由学校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看到没!还国际机票呢!逝者面试时还喝了你们的水,要不要说出来?总之,浙大出钱了!浙大买单了!浙大牛逼了!这句话的前半句要是翻译成英文,在美国是会被人笑死的!) [/color]
4月21日,学院将《新进人员聘任通知书》发给涂博士,涂博士于次日通过电子邮件表示“本人愿意接受你们所提供的岗位和待遇[color=#0000ff]”;(嗯,至于你们履行没履行,是另一个问题,这里不骂了,要不然太长了) [/color]
6月12日,涂博士与浙大签署聘用合同;
7月28日,涂博士租住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此后,他相继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及会务工作,并担任了2009级本科新生班主任[color=#0000ff];(极品段!极品段!我老拍案惊奇,我老佩服得高山滚鼓、前仰后合,我老看得老泪纵横、感激涕零……看到没,浙大提供了房子耶!57平方米呢!更绝的是,里面还有很多很多设备,让诸位海归和海不归大开眼界:独立厨房的耶!不是筒子楼!还有卫生间呢——可惜没说独立卫生间;还有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多全啊,要是再有烤箱的话不活脱脱是个美国公寓?还有床铺和桌椅呢!妈的当海归是北朝鲜来的啊? [/color]
[color=#0000ff]喘口气,继续分析:在一个人的讣告上,会出现诸多电器和类似信息,单看这一段还以为转租房子呢!总之,浙大真好哇,提供这么多东西,海归这儿看来是谁也亏不了,连微波炉都有了呢!就不用像我老当初那样,和人一起去沃尔玛花二三十美元去买了!——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新的,因为没说——对于让海归用新微波炉,恐怕讣告上也得加一条“电器和家具还都是新的呢!”写讣告的人,一看就是中专会计出身,算账列清单真麻利啊!某大学果然是藏龙卧虎之地,果然是高手不问出身,在下服了!) [/color]
9月1日到8日期间,涂博士参加了学校在之江校区举行的新教师岗位集中培训[color=#0000ff];(没毛病)[/color]
9月8日,学校启动了下半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9月11日,涂博士在学校“专业技
术职务聘任系统”中填写了申报副教授的相关信息[color=#0000ff];(看到没,“填写了申报副教授的相关信息”,暗含的意思我不说了,反正我懒得去分析) [/color]
9月17日,涂博士于凌晨2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color=#0000ff]。(大团圆!因病、坠楼!到此全文达到结局,此病极是了得,居然会让人坠楼,而且还不是失足坠楼!这样写,难道有些人、有些“第一流”大学不觉得无耻吗?) [/color]
[color=#0000ff][/color]
[color=#0000ff](全文完。我无话可说,我只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在中国即使像狗一样卑微,像猪一样肮脏,也得选择活着,否则你的讣告上会出现微波炉!)
(在这十数天或是二十天前,地球另一边的一个叫做美国的国家的某个大学里,也有人为Dr.Tu发了简短的讣告(大意,我记不得了):涂博士不幸去世,他曾工作求学于我们这里,做出了不少贡献。我们每个人都为他悲伤,希望他在天堂安息。 [/color]
[color=#0000ff]——但是,我深深的确定,上面没有写这个大学曾经给过他工资、保险、公寓、微波炉、家具,也没有写他在这里住在有热水、有独立卫生间、有独立厨房、有电磁炉和烤箱的住处——当然也不会提到机票和住宿。) [/color][/td][/tr][/table] 很黄很暴力。 唉,俺只有一口气可叹,可叹者,却需要足足十八口气。叹不过来呀。 早就看到有关报道了,唉,是从我们芝加哥回去的呀。 据说在浙大申请教授副教授的候选人都是要拉选题(资金)的,资金到学校、院系帐上才能给你的职称定板。 ai~~~~, 中国第一流啊.,很奇怪吗?如果我们假设中国第一流与这位死者所在的美国大学科相提并论,那么我们的奇怪就会没完没了.如果我们还有一点理智,那么,请假设这些一流除了无耻一流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了. 美国和校园环境造就的单纯的书生气,根本无法适应国内的斗争环境。
估计他承受不了一个名牌大学可以言而无信的现实,抑郁了。
回国有风险,留学须谨慎。 此国不可待,更不可回 32岁涂博士归国3个月后跳楼自杀,留下遗书“国内学术圈残酷无情”
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怎么从3楼走到顶楼11层,然后纵身跃下的。
这位32岁的海归,今年6月才从美国芝加哥市返回中国。回国之前,他的悲剧毫无征兆,似锦前程在等待着他。
然而9月17日凌晨2点,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他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他正在待业的妻子和3岁的孩子当时应该正在睡梦中,对即将发生的灾难浑然不觉。
可以确认的是,在浙江大学担任教职期间,几乎没有人预料到涂博士的非正常死亡,浙大提供的信息显示,就在跳楼前6天,他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
涂博士离世后月余,各种猜测仍然在网上发酵。
从芝加哥到杭州
6月,涂博士与浙大签署了聘用合同,一家团聚在即,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1977年,涂序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母亲是金华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中毕业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9·11”之前顺利拿到签证,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
涂博士在个人网页上留下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喜欢做研究,我也喜欢游泳,慢跑,打网球,看电影,还喜欢和研究组的人一起踢足球。”
今年6月,喜欢和同事一起踢球的涂博士,从芝加哥市返回中国。
据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提供的材料记录,涂序新是今年1月通过电子邮件与该学院岩土所联系的。3月下旬,由该学院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涂博士来学院面试。
主持面试的正是岩土所所长陈云敏。他随后把涂博士带到学校人事处。分管人事处人才引进办公室的一位副处长朱晓芸,正是在此时第一次见到涂博士,她向他介绍了学校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按照惯例,她知道,只有学院看中的人,才会带到人事处来谈引进的细节,所以她觉得学院对涂的才干应该是重视的。
她后来和涂博士又进行了几次E-mail交流,涂博士是她工作和服务的对象之一。浙大正在加快步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每年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以半百计。
3月结束在杭州的交谈后,涂博士回到芝加哥市。一个月后,浙大的录用通知发到了涂博士手上。他在接到这个新进人员聘任通知书后,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愿意接受你们提供的岗位和待遇”。
浙大的电子邮件中,确认给涂博士提供教职,但并未明确具体的职称。
6月初,涂博士提前结束了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回国。本应于6月底毕业的他,向博士后老板申请了提前出站。他告诉妻子何晶(按照当事人意愿化名),国内有项目等着他。
何晶也是留美博士。和涂博士清华大学年级第一的成绩相比,何晶在国内的学习记录毫不逊色。她本科在北方某名校读经济相关专业,毕业后追随丈夫到了美国。她也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并取得了博士学位。这是她第二次跟随丈夫转换自己的生活环境。
涂博士选择归国并且定居杭州,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解涂的人说,他是一个孝子,姐姐一家在杭州生活,父母在金华,回到杭州于是成为首选。
6月12日,涂博士与浙大签署了聘用合同。何晶也向浙大投了一份简历。
6月是令人愉快的季节,西湖的荷花开满池塘,这也是杭州最美的季节,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他们的女儿,本来在金华老家由何晶父母抚养,可以预见的是,一家三口或许能在杭州团聚。
人才战略
涂博士属浙大“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每月到手的收入2000多元。
涂博士的回国,可以看做浙江大学“1311工程”的一部分。
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的办公室,一份人才战略年计划的文件摆在案头上。
今年是人才战略年,几天前,沈文华告诉本报记者,浙江大学启动了“1311计划”,即建设一个结构分明的创新团队,这个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
他补充说,大师这个称谓有点不准确,但至少应该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级别。核心人才属于在某个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造诣的教授,而涂博士应该属于1000个学术骨干之一。浙江大学教授上千,但并不是所有教授都能够进入骨干队伍。换句话说,他感觉建工学院对涂博士的学术水平是很看重的。
涂博士归国有其时代背景。上个世纪末,公派被奖学金取代,最拔尖的一批学生手持GRE红宝书走出国门,美国、英国、德国,依次成为留学生的首选。涂博士就读的西北大学,正是美国名校之一,位于靠近芝加哥市的密歇根湖畔,在芝加哥市中心亦有分校区。
出国潮之后,最近几年,中国的海归潮初具规模。教育部统计的数据表明,2004年,海归人数超过两万人,2006年,超过四万留学生回到中国内地,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个数字突破5万。
在高校或者科研所任职,是海归大潮的一条重要支流。十年前,还不乏毕业于美国名校的海归博士回到中国某所知名学府、一进校就是教授的先例,而现在,行情有所缩水。
学校要主动走出海外筑巢引凤的,主要针对在海外拿到教职的资深学者。比如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浙大说,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年轻人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评价说,并不是一进校就能担当重任。资历越深,掌握的资源自然才能越多。
虽然涂博士在和芝加哥朋友的交流中,对困难早有预见。然而,困难似乎比他想象中大得多。
涂博士并未如自己事先预料的那样,回国就有科研项目可做。6月,他回到老家浙江省金华市休息了一段时间。
7月,涂博士回到杭州。28日,他租住在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学院提供的信息表明,涂博士居住的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在涂博士的讣告里也提到了这个公寓,说明“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
这正是涂博士居住了两个月,而后纵身跳下的综合楼,它位于浙大玉泉校区正门的马路侧对面,是一栋上世纪90年代末的建筑。从简陋但还算干净的楼道上,可以一眼望到老校区,郁郁葱葱的树木成荫,朝气蓬勃的学生来来往往,校园内挂着学术交流会议的横幅。
综合楼的每层都有一条长长的走廊,并排着的是给年轻教师做过渡安置用的住房。建筑面积50-60平方米,套内面积在40平方米左右,就像三个排放着的火柴盒,从外到内分别是厨房,客厅,卧室。浙大人事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综合楼住房月租2000元左右,略低于市场价,从工资里扣除。他们说,涂博士曾经在别的地方住过,对比后,还是搬到了这里。
涂博士生前住过的屋子,大门的纱窗蒙满灰尘,显示已经空置多时。隔壁却传来新鲜肥皂的香味,一间屋子门口放了很多小花盆,花香缭绕,是人间烟火的味道。涂博士纵身一跳,却把自己和人间烟火的味道隔绝了。
浙江大学分管人事的朱晓芸副处长告诉记者,涂博士的待遇按讲师发放。并且给他提供4万元的房贴,支持他在杭州购房、安家。这是浙大专门针对引进人才提供的特殊待遇。除此之外,涂博士还享受学校给所有教职工提供的待遇,包括在进入浙大的10年内,拿到每个月1500元的房贴,如果涂博士将来评上教授,这个数字会翻倍。收入里还包括每个月1000元的年轻教师津贴、国家规定工资、学院补贴。每个月的收入,应该足够他在学校安心教书治学。
然而,这也许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涂博士的女儿不久就要上幼儿园了,现在国内大城市的幼儿园收费不菲,比小学还贵。涂博士的妻子何晶也不顺利,她没能在杭州留下,只好一边住在老家带孩子,一边找工作。实际情况是,涂博士有一个家庭需要支撑。
夫妻二人虽然都是留学生,在美国有全额奖学金,但有小孩子要养,仍然不能在异国他乡存下一笔数目可观的钱,足以让他们在刚归国时作为缓冲。
而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房价毫不逊色于上海。浙江大学紫金新校区虽然位于并不那么被看好的西区板块,每平方米价格仍然要直逼2万元。
记者咨询了建工学院和涂博士同样职称的一位老师,他的待遇也是按照讲师发放,在扣除房租、所得税之后,每个月到手的有2000多元钱。这位老师和涂博士年龄相仿,国内某知名高校博士生毕业。以这位老师的收入计算,他若要贷款买下紫金校区附近一套90平米左右的住宅,以三成首付计算,独立支付要不吃不喝将近20年。他没有掩饰失落的情绪。他的同龄人若早早参加工作,已赶在中国房产价格狂飙突进的21世纪初期,安居乐业。
意外的抑郁
在亲友、同行眼中,涂博士自信开朗,但自杀前一个月,他要服用药物帮助睡眠。
无从考证涂博士是否也有相似的心理落差。据他的亲属转述,他告诉家人,工资是按副教授资格发放。
可以确定的是,涂博士出事前,他的工作仍在按部就班进行,他相继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及会务工作,并担任了2009级本科新生班主任。
涂博士的悲剧发生后,学校去学生宿舍作过调查,了解到,从开学到他出事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一共去了5-6次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流,耐心解答疑问,为人师表。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也是在8月,他开始焦虑,并开始服用药物帮助睡眠。
无从得知,涂博士的焦虑从何而来。从他搬到求是村综合楼,他大部分时间独自居住。
在他的妻子和至亲眼里,涂博士一直是一个很自信的人。
这和他的朋友同学的印象相符。在芝加哥朋友眼中,涂博士对人热情宽厚开朗,对学术潜心追求。朋友回忆,涂博士还是湖边烧烤的积极组织者,给友人带去家乡的茶叶。
高中同学在回忆时,也无法把他和焦虑联系起来,他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在没有丁俊晖的年代里,只有小混混才打桌球,而涂博士的桌球技术是那一帮同学里最好的。
涂博士也不是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作为一个理科生,他还有自己人文方面的理解。清华校友录上,记录着涂序新和同学之间的辩论,在涂博士的发言中看得出,他虽然身在国外,但是对中国社会现状、法律问题很关注。他还讨论了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应该起到的作用。
可以确定,即使焦虑过,涂博士在8月还没有绝望。学校提供的记录表明:
9月1日到8日,涂博士参加了浙大的新教师岗位集中培训。
9月8日,浙大启动了下半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
9月11日,涂博士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系统”中填写了申报副教授的相关信息。
至少,他对生活中的某些事情还怀抱希望。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6天后,也就是9月17日凌晨2时,涂博士从11层楼顶跳下来。他写好了6页遗书,在遗书中,他向妻女、父母、姐姐表达了歉意。
就在前一天晚上,何晶还和丈夫通了个电话,约定第二天一早去看他。
涂博士是一个喜欢在学术圈发展的人,之前有他为了博士后研究职位,放弃美国得州工作职位的记录。在西北大学的个人简介中,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自我描述,“在Finno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后,我继续跟随Andrade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我的研究重点是开发岩土建模和新的计算工具。我喜欢西北大学,在那里我能够与其他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在许多跨学科项目领域合作。”
涂博士的学术潜力已经部分得到了证明。用Googlescholar(谷歌学术搜索)可以搜到他发表的6篇学术论文,其中3篇是SCI核心期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是2008年发表在《国际工程数值期刊》的一篇文章《微粒的标准计算静力学平衡》。
涂的研究,集中在岩土工程的计算方法和模型领域。在国内大搞工程基建的背景下,应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杭州本市为例,去年年底,轰动全国的地铁塌方,正好是由于在偏软的地基中施工不当导致。
浙江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在全国名列前几位,其中岩土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岩土所所长陈云敏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也是国内岩土界的实力人物。他评价说,涂博士在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是优秀的,这也是学院看重并从西北大学引进他的原因。对于涂的离开,陈表达了惋惜之情。
职称与坠楼
网络盛传浙大曾给涂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学校认为指责不合常理。
从9月11日填报申报副教授信息到9月17日跳楼,涂博士到底经历了什么?
他的死,最初是由分管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治安工作的派出所介入调查的。记者咨询了杭州公安局西湖区分局政治处,一位负责人告知,两天后,派出所询问了他的朋友、亲人、邻居、学校,警方排除了他杀嫌疑。
9月底,建工学院的网站上挂出了涂博士的讣告,解释了涂博士的死因———“因病”“坠楼”。浙大说,这是最后的调查结论,目前善后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学校没有具体解释“因病”和“坠楼”为何会联系在一起,他们说,这涉及涂博士的个人隐私。
涂博士死后,各种猜测仍然在网络上发酵。有归因于学校,有归因于家庭,有归因于博士的心理素质。人们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揣摩、猜测。网络盛传浙大曾经给涂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
对这种指责,浙大觉得不符合常理。
建工学院党政办公室科长金卫勇告诉本报记者,涂博士出事后,他们专门查看了学院和他来往的E-mail,都是“教职”字样,没有出现“副教授”。
人事处副处长朱晓芸向记者介绍,“教职”的意思是,涂博士在海外有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经历,按惯例一进校就至少是讲师。至于能否拿到副教授职称,则要看9月的评定。浙江大学一年有两次高级职称评议,第一次是5月的特评,专门针对海外归国人员,第二次是在9月,针对全校教职员工。
但不知何故,涂博士没有报名参加5月的特评,一些信息表明,他认为参加9月的评定更有把握。
而涂博士“因病坠楼”正好发生在9月职称评定期间,距离他填写申报信息不到6天。舆论普遍猜测,他的死是否和提前知道了评选结果有关,是否有人提前找他谈过话。
学校有关方面否认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建工学院说,9月上旬只是报名,工学部还没有公布文件,确认评选标准。
工学部是由土木、材料、环境等工科院系的资深专家组成,是相关院系高级职称评定的责任机构。岩土所所长陈云敏正好在这个机构担任副主任。他也否认有人能左右评选结果,他说,职称评定是民主评议,不是谁能说了算。
至于是否有人在职称评定前后找涂博士谈过话,已无法考证。人事处说,参评应该是涂博士的权利,谁能找他谈话让他不要参评?令他们感到惋惜的是,按照涂博士的条件,评副高职称并非没有把握,或许按正常的程序他是能评上的。
9月中旬,涂博士诊断出抑郁症,遗书里,他没有责怪任何人,他说,我只想安静地离开。
不知何故,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老同学追忆
“他是我们中的牛人”
“土匪”是他初中时的外号,我曾经听他说,到了大学,他升级叫做“屠夫”了。一个身高和相貌都是一等一的帅哥摊上这么个名字还能沾沾自喜,应该知道他是一个乐观通达的人。随便说一下,我的绰号叫“无赖”,但我却是小鸡肚肠耿耿于怀,谁这么叫我都会咬牙切齿一番的。
他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但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这点毫无疑问。如果说抛开他硕大的耳朵和手脚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的毛笔字是自小一直到大学都没有停止(练习)。还有就是球打得好。我说的球是台球。在我们那个年代,那个没有丁俊晖和傅家俊的时代,打台球是街头混混才干的事情。我永远记得在海淀图书城附近,一干同学打台球被“土匪”涮得一塌糊涂的场景,他那谦虚的得色至今我还能回想起来。要说玩,他是一个会玩的人。简单地说,他是我们那批人中的牛人。要说吃,他也能吃,一次请客带我们去清华墙外的一个晒麦场,7元钱一斤的涮羊肉吃得人人肚圆。一个会玩会吃的牛人倘若又是年年清华年级第一,世界顶级的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博士,那算不算一个super牛呢!顺便说一句,这小子口才和笔头功夫那也是一流的。倘若说一定要挑个毛病的话,如果他觉得他有道理,他是绝对不会低头的。还有就是,他爱脸红。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 深切同情一下。高校贫富差距的确也悬殊,年轻人过得并不轻松。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在加拿大时朋友告诉的中国博士在多伦多自杀的消息,网上找到了相关报道。
多伦多华人“双料”博士跳桥身亡后续
生前好友:自杀令人难以置信
2006年7月21日凌晨,拥有美国和加拿大“双料”博士学位的44岁中国公民蒋国兵,纵身跳下多伦多401高速公路立交桥,自杀身亡。此事引起了国人的再次关注,为此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蒋国兵生前好友庞海福以及中国驻多伦多领事馆领事姜殿昌,进一步了解蒋国兵家庭现状和后事准备情况
自杀令生前好友震惊
采访庞海福的确费了一番周折,电话一直是忙音,但是最后还是听到了电话那头的声音。198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与蒋国兵熟识的庞海福告诉记者:“以我对他的了解,他自杀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确切地说,是令人难以置信。”
记者接着问到现在蒋国兵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情况,庞海福说:“蒋太太现在情绪还是不稳定,而且一直都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她本人身体也不好,加上这件事情的打击,状态更是糟糕,他们14岁的儿子和1岁的女儿,当然受到了很大影响,对于孩子来说,丧父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们这边已经请了心理医生对他们进行照料和心理指导。”
怀才不遇使他变得内向
2001年4月,蒋国兵以移民身份来到加拿大,与早已移民半年的妻子卢彩蓉团聚。蒋国兵到加拿大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心情十分沮丧,原本性格不错的他开始变得内向。他曾在一家油漆厂打工,收入很少。
蒋国兵一直试图找新的工作,虽然发出不少简历,但一直没有得到面试的机会。蒋国兵认为这里没有人欣赏他,心情一直不太好。
蒋家今年4月在北约克购买一间面积并不大的屋子,卢彩蓉自己目前在一家服装厂从事会计工作,收入并不高。“房子买了之后,我们家已经所剩无几。”
卢彩蓉说,此前丈夫没有一点自杀的征兆。自杀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因为买房面临经济压力。
卢彩蓉自责道,因自己疾病缠身,患有甲亢并一直吃药,加上小女儿只有1岁比较闹,她一直对蒋国兵的关心比较少。而且,“我一直有工作,但他的要求很高,在找工作这方面,我尽量避免刺激他。”
葬礼本周日举行
当记者问到现在蒋国兵的后事准备情况时,庞海福回答道:“我们已经联系了蒋国兵在湖北的亲人,他的弟弟和妹妹,家里两位老人也知道了这个不幸的消息,但是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来多伦多参加葬礼,他的弟弟妹妹护照已经拿到,我们正在帮忙处理签证的事情,相信很快就能办好,他们应该是这周末到。周日,将为蒋国兵举办葬礼。”
华人各界热心捐助
庞海福还补充道,蒋国兵的离去给本来经济困难的家庭带来了更重的负担,孩子现在还没有上大学,学费还可以全免,但是等到读大学,会是一笔大开销。蒋太太身体不好,也没有很好的工作,所以经济上还存在很多困难。
庞海福现在除了帮助办理蒋先生的后事之外,就是帮忙募捐,提供捐助的有湖北同乡会,清华大学多伦多校友会,华资处和紧急援助中心等社会各界。庞海福说,这件事情让他知道原来大家都是热心的,都愿意慷慨解囊。
领事馆尽力提供帮助
记者在采访中国驻多伦多领事馆领事姜殿昌时,了解到领事馆现在正在帮助蒋国兵家人顺利完成葬礼,领事馆会尽力联系当地警察局和内地的公安局,顺利解决蒋国兵弟弟妹妹的护照和签证问题。
姜领事告诉记者,很多华人选择在多伦多定居,华人人口达到50万,这里竞争很激烈,要找到一份既符合专业背景又有理想薪资的工作确实不容易。但是姜领事强调:“即便这样,大多数华人还是能够找到称心的工作。”
蒋国兵档案
1962年出生
1979年以湖北省理科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1983在清华攻读硕士
1993年任清华大学副教授
1996年赴美普渡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
2002年赴多伦多大学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
作者:□晚报 丁宇岚 实习生 李洁 吉慧琴报道 是从我们芝加哥回去的呀。
--------------
从你们芝加哥,回到了我们杭州。可惜了。
三十二岁,来日方长,怎么就如此决绝? 经历了文革、下乡、以及二十年前那 “天若有情天亦老” 的事件,我个人看来他目前只是不太顺利,连挫折都算不上。 难道在媒体报导以外尚有别的”难言之隐“? 虽然浙大的讣告叫人喷饭,但具体到涂博士之死,还真难说什么。外人难免在客观上寻找自杀之因,这主要缘于主观原因不易找,可是,自杀原因往往就是主观的。
同意许刚兄的说法,不管我如何同情涂博士(更值得同情的是妻儿),仅据这些披露的材料,我看不出浙大必须为涂博士之死承担何种责任。 [i=s] 本帖最后由 许刚 于 2009-10-25 22:15 编辑 [/i]
生命的坚忍,可以来自对他人的责任感(孩子是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至少在她能自立以前,你在道义上无权一走了之),也可来自对存在之荒诞本质的彻悟。自杀不是对这种荒诞的纠正 ―― 它是无法纠正的。 [i=s] 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09-10-24 23:39 编辑 [/i]
中国现在的名校对于引进人才的要求相当高,竞争相当激烈,如果以他们现在的引入标准,可能在校的教师很多都是不合格的。
但问题是,以如此高标准引入人才,并不能真正尊重重视人才,在杭州这种地方,5万元的房补贴,对于海归,居然也好意思到处提出口。
不过问题也不仅如此,例如,涂博士发的SCI论文,数量不算多,从博士到博士后,仅3篇SCI,就我所知,在工学方面,这算是少的,当然数量少未必质量不行,但当今的高校,是看数量和影响因子的,哪怕是水文也不要紧,只要数量多,所以他在浙大肯定是不好混的。
国内的学术,政治化官僚化,当官的,要的是利益,要的是成绩和政绩,至于这学术是不是真正的研究,那是没人管的,从这种角度来说,涂博士被冷落一定是必然的,除非他能发出N篇SCI加高影响因子。
上次一个从美国斯坦福回国的博士,去清华没人要,去浙大也没人要,具体原因还不大清楚,但是由此可见国内学术界,年青人是不好混的。
如果排除精神抑郁的可能性,那涂博士的确不应当自杀,一个没有后台也可能不会经营后台的年青人在这种老条子的地方,必然是不好混的,但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俩是正宗的海归,前程还是应当相当看好,这种悲剧本不应当发生。 天涯男方亲友帖:
:凤怒方馨 回复日期:2009-09-22 10:35:17
看了以上帖子我作为知情人士有必要说出真相,他的死完全是他的岳父和妻子方馨造成的。一个男人最大的悲哀在于他娶了一个心胸狭窄,自卑与自尊并存的心理变态狂,而他本人却是一个用情太专一的男人,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创新能力强的博士后,他的妻子一家人却认为他是一个“三无产品”---无钱、无房、无本事。妻子的冷暴力、妻子的父亲专制蛮横,这一切才是导致他轻生的主要原因。刚刚得知,他的妻子方馨及家人准备把孩子抛弃给伤心欲绝的孩子的爷爷、奶奶,丢掉包袱,重新嫁人。
他妻子方馨在美国8年就没出去工作过,光写博士论文就花了两年。回国是女方提出,由于她拿不出像样的论文找不到她认为的好工作加上她变态父亲幕后操作而迁怒她老公。她的恶父从来就没有承认这个女婿,对外称其外甥女是方馨在美国与男朋友所生,这一家人如果存有一人有良心的话,就不会有今天悲剧发生。
作者:凤怒方馨 回复日期:2009-09-22 14:49:23
我到现在想不出方馨她爸为什么要拆散他们?父女俩包括其母亲为什么做得那么
绝,剥夺爷爷、奶奶看望孙女的权利,加深他的痛苦?我真想知道9月16日深夜方馨与
她恶父在电话里用了什么恶毒的语言深深刺激到他,使他做出令人心痛的决定,丢下他
所爱的女儿和一直关心和不断鼓励他的姐姐和父母,从此一去不回。
作者:lecentendy 回复日期:2009-09-22 19:57:03
作为我是一个他们双方父母的多年的邻居,平心而论,男的父母比女方父母要好得多
,这个小伙子从小看到长大的,真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小伙子,是周围男小孩的楷模,而作为
女方家,真的无论是为人都是一个与男方父母比起来都要差得多的人,女的奶奶也是与男
方母亲和我都是一个医院上班的,有其母我想得出有其子,有其子我更想得出有其女.真
的,想起来都为小伙子可惜,是这样一个家走出来的女人所害,真可气.也为小伙子的母亲
陈...深深地说一声:儿子在天会很开心的,你有这样一个好儿子,值得安慰了,也希你好
好保重,只有这样才让他在天安息也.
作者:海内风尘诸弟隔 回复日期:2009-09-22 14:01:23
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会对他的刻苦而感到钦佩。对他所取得的成绩,也以为骄傲。
他真的是一个很优秀的人。
至于楼上一些人说的“不负责任,心理素质差”之类的话,我想应该是对于正常人
说的。
而他在跳楼前正受着重度抑郁症的折磨,请大家宽容些吧。
另外据我了解的,和“凤怒方馨”说的类似。
女方网友反驳帖:
发信人: smallant (flying), 信区: Family
标 题: 那个自杀的博士后挺不负责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22 18:23:29 2009, 美东)
而且他家人太黑。
死人以后一缸子脏水都泼女人身上。
考古发现,那个女生当年就是放弃了国内的职位跟着男的出国的,然后读博士啊,生孩
子啊,很累的。phd女生带孩子都不简单。在美国的时候,他们俩还一直给男方父母寄
钱,搞得他俩回国的时候竟然连点存款都没有。
好不容易论文写完毕业了,找到了个教职,竟然还被lg的决定否了,又跟着他回国闯荡
。在那个当时,她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回国啊,连个工作的影子都没有,口头offer都
没有,就回去了。
回国后,男方在浙大,女方在杭州跟着父母住(啃老啊)。男方自己继续埋头工作想拼
出头,可惜还落空,比原来promise的低一大截,是个博士后again。他真是挺不负责的
,把孩子和女人全扔岳父母家,不用他花钱花精力。。。汗。。。女人也够贤惠的,在
没找到工作之前,就自己带孩子在远方,还啃老。。。女人好不容易在杭州外的城市找到高校职
位,男的又不让她去,因为既然回国了就得在一起,这也确实是reasonable的。这样的
限制下,女人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又少好多。。。然后孩子入学什么的,孩子在国内跟小
孩子和老师玩不来什么的,肯定也让女人头大。。。然后还没工作,lg也不在身边。可
以想象她的压力更大,好歹读完美国经济phd的人,在国内混的这么惨,工作丈夫孩子
的前景都忘不到头。。。
男的自己挺拼搏的,据说他还逼lp发paper来着。他这次自杀,还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
和标准过高,努力去达到,却发现很多现实里无法控制的局面,他就绝望了,他当年好
歹一个天之骄子啊,人人羡慕啊,现在混的是越来越惨,孩子他根本都不管,妻子因为
他的原因连工作都没有,家不成家,他可能是感到他辜负了他自己太多,辜负了家人太
多,又无力补偿,就跳楼了。。。
发信人: realwolf (realwolf), 信区: Returnee
标 题: 单独发个贴(看到很多帖子,愤怒的结果)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22 14:52:43 2009, 美东)
多说一点吧,因为网上的"内幕"大多是从男方家庭的视角出发. 这个悲剧出现之后,男方
家里很是责怪女方,认为是他们"逼死"的,可以理解,一个心目中的那么优秀的儿子就这
么去了,需要一个怨恨的目标.于是很多事实被有意无意的忽略甚至扭曲.比如说回来的
原因是:女方嫌找到的teaching school的职位不理想,所以要归,拉着男方一起归.事实
是男方先找到浙大的职位,都下定决心接受,也就没有在美国继续找工作了.然后女方收
到offer.丈夫就劝说妻子,要一家人在一起,因为小孩也在国内,由外公外婆带--爷爷奶
奶的身体不好.当初出国的时候,妻子也是放弃了很好的工作陪丈夫出来得.回去呢,也没
有什么理由不支持自己的丈夫吧.如果她不爱自己的丈夫,不信任他,会放弃自己的工作
就这样回去吗?
虽然他们对困难有心里准备,不过他们确实把困难估计的太少.本来回去是为了一家人在
一起--孩子生下来,没过多久就送回国了.岳父岳母用带孩子来支持他们夫妻在这边的学
业.可讽刺的是,回去之后,丈夫是住紫金港校区的宿舍,做新生的班主任,在做博士后,狮
子博士后,讲师,副教授(what ever)的同时.而妻子呢,则是跟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照顾
孩子,同时也在找工作.丈夫还是挺关心这事的,专门跑去浙大的经济学院打听,看有没有
机会,回答是今年的名额满了,要不先来做博士后吧(博士后,又见博士后!).这个不会是
浙大所说的解决配偶工作吧.如果是的话,还有宿舍管理员,清洁员大把大把的坑呢.其实
妻子也找到过国内的教职,不过不在杭州,被丈夫给否了,自己可能也不大想去吧,毕竟因
为不想分居,所以才一起归;结果回国还是不在一起,那开始的放弃,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处在妻子的位置,你难道就没有一点怨言吗?如果再加上本来承诺
的职位被调低了,心理上,大家不会有所埋怨吗,比如--为什么不打听好,不签好合同再回
来.也许拿到那个副教授职位对于他们的经济状况不会有多大的帮助,但是心理上这可算
是一个大的打击.
有些帖子也有疑问,他们应该存下些钱才对阿.可我估计他们还真没多少
钱.他们在美期间,把双方的家长同时接过来,美东美西的转了一圈,就花了近一万多刀.
然后丈夫很孝顺,经常给家里寄钱,回国也带很多礼物.他姐姐的小孩的奶粉也是在美国
买了寄回去的.这算是优点也是缺点.如果他们有些自己的存款,回去之后在杭州一家人
租个房子住(这也是妻子回去之前预料到杭州买房子困难,而给出的解决方案),团结起来
共度困难,也不会有现在的悲剧结果了.
丈夫是一个自律严谨的人.有次某人早上9点多到学校,楼梯间碰上他,某人说早阿,他笑
笑说还早阿,都10点了.这次的事出了之后,我在其他人的回忆帖子里才知道,他还坚持每
天跑步.我自愧不如.他经常同妻子讲的话是"你在多努力些,就可以多发paper了".我想
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吧.以至于某人有时候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别人的挑衅,他妻子还
劝说某人道:去写封email道个歉,和解,低头不见抬头见,要懂的做人.真是近朱者赤,近
墨者黑阿.可惜阿,这样性格的人,碰到了自己不能控制的情况时,也仍然会"残酷"的逼迫
自己,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吧.
再谈丈夫的家人,其实就算刚开始两边父母不是很和谐,可是夫妻两个这么些年了,连孩
子都有了,就算关系不好,又能差到哪去呢?甚至还一起在美国旅游--你愿意跟自己不爽
的人去吗?所以我理解现在男方家人的难过与怨气,但是还是要理智客观的处理事情阿.
而不是像那个"凤怒"一样.好好的想想,如果他们把这段艰难熬过来了,你们是不是又是
好亲家,就如同他们回来之前--甚至可能关系更好?可以没有如果,从他们回来,一切都是
往坏的方向发展,六一的时候,某人写信问候回去的妈妈,这次六一你们一家人可以开心
的过了吧,结果回信:
I am experiencing a very hard time in my life, both for my family and for my
career and I will talk to you after I settle down.
Just don''t come back right after your graduation, and don''t come back unless
you are certain about your career and future and have at least one contract
at hand. Also, coming back with children will hurt you only, not your
hu:(d.
上面的TU老婆给朋友的英文回信,可以猜出这个六一并不如意.丈夫可能依然在push自己,
可惜情况并不会因为他对自己的
push而马上改变,比如成为副教授依然是个将来时.而家庭方面呢,妻子顾不上,孩子也顾
不上. 不知道男方家里会不会说他,女方家里如果有怨言(也是可以理解的),肯定是指着
自己的姑娘说.可怜他们刚回去,杭州又认的几个人,又有几个可以倾诉的人呢? 于是夫
妻两个电话里估计都是转发父母的怨气.两个人的合力团结也无从谈起(猜测).双方的父
母也因此而产生误解隔阂.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两人是外人眼里的美好家庭,结果回去
之后反而出现了危机.如果有几个好朋友能帮忙出出主意,甚至倾听一下,结果应该也会
好很多.或者是他们顾及面子,也不愿同外人深谈吧.
悲剧之后,男方的家人怪罪于女方及其家人.我想问,他们回去碰到这些困难,你们有没有
什么支持,比方说,他们在美国的时候给家里寄钱,给亲戚们带礼物,现在他们碰到了困难
,这些亲戚有没有说要帮一把手(还是背地里冷眼笑话?);家长有没有主动说在财务上给
与支持(丈夫肯定不会主动提,甚至给他都可能不要) ,不说在杭州买房子的首付,他们为
什么没有租房子?说到这里有点想family版的常见坑了,结婚了,其实就应该把自己的小
家,自己的老婆孩子放在第一位了.除了逢年过节给家里些钱,礼物意思意思.家里有事,
急需用钱,接济一下;其他的都应该为自己的小家考虑.他们有次回国,带着孩子去看男方
的姐姐,晚上孩子要吃奶粉,姐姐就从他们寄的婴儿奶粉里,舀出一些给他们--就给一罐
又如何?不是想指责谁,没有意思.只是想指出男方家里并不像有些帖子里面说的那样崇
高--其实也不需要崇高,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也不要去指责女方如何.这个悲剧的原
因其实很多.现在的关键是后事的料理,孤儿寡妇怎么办. [i=s] 本帖最后由 许刚 于 2009-10-26 00:59 编辑 [/i]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父亲在某次政治运动(记不清是哪次,太多了)中受冲击自杀,扔下他母亲和几个很小的孩子。他后来和我谈到此事时说:“我对他,除了怨恨与蔑视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感情。他是一个自私的懦夫,抛弃了我们全家,只求自己解脱。他没有责任感,没有牺牲精神,根本不配为人之父。”我提到一个自觉自为的生命被迫决定永远结束自己时那种可以想像(或无法想像?)的大痛,他仍是毫不原谅:“我就绝不会对我的女儿做这样的事!”
我可以想像他们一家所经历的苦难与屈辱,也至今记得他当时的语气与表情。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其实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过分自爱,而至自私,甚至自弃,受伤害的也远不止我们自己。 [b]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87164&ptid=94601]15#[/url] [i]邱晓云[/i] [/b]
很真实,很琐碎,标准的中国式家庭糗事。
我一直觉得,“家家有本难念的人”,是一句真实的话。外人眼里的涂博士一家,只是一些闪亮标签,距真相实情,相距太远。 [b]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87169&ptid=94601]16#[/url] [i]许刚[/i] [/b]
这里的变数是,涂博士有忧郁症。对于忧郁症患者,只能首先从病人的角度切入,责任云云,只能针对健康人来说。 [url]http://bbs.smsq.org/viewthread.php?tid=267&extra=page%3D1[/url]
浙大跳楼的清华海龟遗书公开,月入2000
================================================
博士遗书
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
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
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怎么从3楼走到顶楼11层,然后纵身跃下的。
这位32岁的海归,今年6月才从美国芝加哥市返回中国。回国之前,他的悲剧毫无
征兆,似锦前程在等待着他。
然而9月17日凌晨2点,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他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
。他正在待业的妻子和3岁的孩子当时应该正在睡梦中,对即将发生的灾难浑然不觉。
可以确认的是,在浙江大学担任教职期间,几乎没有人预料到涂博士的非正常死亡
,浙大提供的信息显示,就在跳楼前6天,他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
涂博士离世后月余,各种猜测仍然在网上发酵。
从芝加哥到杭州
6月,涂博士与浙大签署了聘用合同,一家团聚在即,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
展。
1977年,涂序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母亲是金华
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中毕业
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9·11”之前顺利拿到签证,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
学土木工程系,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
涂博士在个人网页上留下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喜欢做研究,我也喜欢游泳,慢
跑,打网球,看电影,还喜欢和研究组的人一起踢足球。”
今年6月,喜欢和同事一起踢球的涂博士,从芝加哥市返回中国。
据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提供的材料记录,涂序新是今年1月通过电子邮件与该学
院岩土所联系的。3月下旬,由该学院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涂博士来学院面
试。
主持面试的正是岩土所所长陈云敏。他随后把涂博士带到学校人事处。分管人事处
人才引进办公室的一位副处长朱晓芸,正是在此时第一次见到涂博士,她向他介绍了学
校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按照惯例,她知道,只有学院看中的人,才会带到人事处来谈
引进的细节,所以她觉得学院对涂的才干应该是重视的。
她后来和涂博士又进行了几次E-m ail交流,涂博士是她工作和服务的对象之一。
浙大正在加快步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每年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以半百计。
3月结束在杭州的交谈后,涂博士回到芝加哥市。一个月后,浙大的录用通知发到
了涂博士手上。他在接到这个新进人员聘任通知书后,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愿意接受你
们提供的岗位和待遇”。
浙大的电子邮件中,确认给涂博士提供教职,但并未明确具体的职称。
6月初,涂博士提前结束了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回国。本应于6月底毕业的他
,向博士后老板申请了提前出站。他告诉妻子何晶(按照当事人意愿化名),国内有项目
等着他。
何晶也是留美博士。和涂博士清华大学年级第一的成绩相比,何晶在国内的学习记
录毫不逊色。她本科在北方某名校读经济相关专业,毕业后追随丈夫到了美国。她也拿
到了全额奖学金并取得了博士学位。这是她第二次跟随丈夫转换自己的生活环境。
涂博士选择归国并且定居杭州,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解涂的人说,他是一个孝子
,姐姐一家在杭州生活,父母在金华,回到杭州于是成为首选。
6月12日,涂博士与浙大签署了聘用合同。何晶也向浙大投了一份简历。
6月是令人愉快的季节,西湖的荷花开满池塘,这也是杭州最美的季节,一切似乎
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他们的女儿,本来在金华老家由何晶父母抚养,可以预见的是,一家三口或许能在
杭州团聚。
人才战略
涂博士属浙大“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每月到手的收入2000多元
。
涂博士的回国,可以看做浙江大学“1311工程”的一部分。
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的办公室,一份人才战略年计划的文件摆在案头上。
今年是人才战略年,几天前,沈文华告诉本报记者,浙江大学启动了“1311计划”
,即建设一个结构分明的创新团队,这个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
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
他补充说,大师这个称谓有点不准确,但至少应该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级别。核
心人才属于在某个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造诣的教授,而涂博士应该属于1000个学术骨干
之一。浙江大学教授上千,但并不是所有教授都能够进入骨干队伍。换句话说,他感觉
建工学院对涂博士的学术水平是很看重的。
涂博士归国有其时代背景。上个世纪末,公派被奖学金取代,最拔尖的一批学生手
持G R E红宝书走出国门,美国、英国、德国,依次成为留学生的首选。涂博士就读的
西北大学,正是美国名校之一,位于靠近芝加哥市的密歇根湖畔,在芝加哥市中心亦有
分校区。
出国潮之后,最近几年,中国的海归潮初具规模。教育部统计的数据表明,2004年
,海归人数超过两万人,2006年,超过四万留学生回到中国内地,2008年,在全球金融
危机的背景下,这个数字突破5万。
在高校或者科研所任职,是海归大潮的一条重要支流。十年前,还不乏毕业于美国
名校的海归博士回到中国某所知名学府、一进校就是教授的先例,而现在,行情有所缩
水。
学校要主动走出海外筑巢引凤的,主要针对在海外拿到教职的资深学者。比如位于
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浙大说
,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年轻人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评价说,并不是一进校就
能担当重任。资历越深,掌握的资源自然才能越多。
虽然涂博士在和芝加哥朋友的交流中,对困难早有预见。然而,困难似乎比他想象
中大得多。
涂博士并未如自己事先预料的那样,回国就有科研项目可做。6月,他回到老家浙
江省金华市休息了一段时间。
7月,涂博士回到杭州。28日,他租住在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
公寓。学院提供的信息表明,涂博士居住的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在涂博士的讣告里
也提到了这个公寓,说明“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
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
这正是涂博士居住了两个月,而后纵身跳下的综合楼,它位于浙大玉泉校区正门的
马路侧对面,是一栋上世纪90年代末的建筑。从简陋但还算干净的楼道上,可以一眼望
到老校区,郁郁葱葱的树木成荫,朝气蓬勃的学生来来往往,校园内挂着学术交流会议
的横幅。
综合楼的每层都有一条长长的走廊,并排着的是给年轻教师做过渡安置用的住房。
建筑面积50-60平方米,套内面积在40平方米左右,就像三个排放着的火柴盒,从外到
内分别是厨房,客厅,卧室。浙大人事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综合楼住房月租2000元左
右,略低于市场价,从工资里扣除。他们说,涂博士曾经在别的地方住过,对比后,还
是搬到了这里。
涂博士生前住过的屋子,大门的纱窗蒙满灰尘,显示已经空置多时。隔壁却传来新
鲜肥皂的香味,一间屋子门口放了很多小花盆,花香缭绕,是人间烟火的味道。涂博士
纵身一跳,却把自己和人间烟火的味道隔绝了。
浙江大学分管人事的朱晓芸副处长告诉记者,涂博士的待遇按讲师发放。并且给他
提供4万元的房贴,支持他在杭州购房、安家。这是浙大专门针对引进人才提供的特殊
待遇。除此之外,涂博士还享受学校给所有教职工提供的待遇,包括在进入浙大的10年
内,拿到每个月1500元的房贴,如果涂博士将来评上教授,这个数字会翻倍。收入里还
包括每个月1000元的年轻教师津贴、国家规定工资、学院补贴。每个月的收入,应该足
够他在学校安心教书治学。
然而,这也许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涂博士的女儿不久就要上幼儿园了,现在国内大
城市的幼儿园收费不菲,比小学还贵。涂博士的妻子何晶也不顺利,她没能在杭州留下
,只好一边住在老家带孩子,一边找工作。实际情况是,涂博士有一个家庭需要支撑。
夫妻二人虽然都是留学生,在美国有全额奖学金,但有小孩子要养,仍然不能在异
国他乡存下一笔数目可观的钱,足以让他们在刚归国时作为缓冲。
而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房价毫不逊色于上海。浙江大学紫金新校区虽然位于并
不那么被看好的西区板块,每平方米价格仍然要直逼2万元。
记者咨询了建工学院和涂博士同样职称的一位老师,他的待遇也是按照讲师发放,
在扣除房租、所得税之后,每个月到手的有2000多元钱。这位老师和涂博士年龄相仿,
国内某知名高校博士生毕业。以这位老师的收入计算,他若要贷款买下紫金校区附近一
套90平米左右的住宅,以三成
首付计算,独立支付要不吃不喝将近20年。他没有掩饰失落的情绪。他的同龄人若
早早参加工作,已赶在中国房产价格狂飙突进的21世纪初期,安居乐业。
意外的抑郁
在亲友、同行眼中,涂博士自信开朗,但自杀前一个月,他要服用药物帮助睡眠。
无从考证涂博士是否也有相似的心理落差。据他的亲属转述,他告诉家人,工资是
按副教授资格发放。
可以确定的是,涂博士出事前,他的工作仍在按部就班进行,他相继参加了学院组
织的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及会务工作,并担任了
2009级本科新生班主任。
涂博士的悲剧发生后,学校去学生宿舍作过调查,了解到,从开学到他出事不到一
个月时间,他一共去了5-6次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流,耐心解答疑问,为人师表。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也是在8月,他开始焦虑,并开始服用药物帮助睡眠。
无从得知,涂博士的焦虑从何而来。从他搬到求是村综合楼,他大部分时间独自居
住。
在他的妻子和至亲眼里,涂博士一直是一个很自信的人。
这和他的朋友同学的印象相符。在芝加哥朋友眼中,涂博士对人热情宽厚开朗,对
学术潜心追求。朋友回忆,涂博士还是湖边烧烤的积极组织者,给友人带去家乡的茶叶
。
高中同学在回忆时,也无法把他和焦虑联系起来,他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在
没有丁俊晖的年代里,只有小混混才打桌球,而涂博士的桌球技术是那一帮同学里最好
的。
涂博士也不是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作为一个理科生,他还有自己人文方面的理
解。清华校友录上,记录着涂序新和同学之间的辩论,在涂博士的发言中看得出,他虽
然身在国外,但是对中国社会现状、法律问题很关注。他还讨论了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
发展中应该起到的作用。
可以确定,即使焦虑过,涂博士在8月还没有绝望。学校提供的记录表明:
9月1日到8日,涂博士参加了浙大的新教师岗位集中培训。
9月8日,浙大启动了下半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
9月11日,涂博士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系统”中填写了申报副教授的相关信
息。
至少,他对生活中的某些事情还怀抱希望。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6天后,也就是9月17日凌晨2时,涂博士从11层楼顶跳下来。
他写好了6页遗书,在遗书中,他向妻女、父母、姐姐表达了歉意。
就在前一天晚上,何晶还和丈夫通了个电话,约定第二天一早去看他。
涂博士是一个喜欢在学术圈发展的人,之前有他为了博士后研究职位,放弃美国得
州工作职位的记录。在西北大学的个人简介中,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自我描述,“在
Finno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后,我继续跟随A ndrade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我的
研究重点是开发岩土建模和新的计算工具。我喜欢西北大学,在那里我能够与其他不同
背景的研究人员在许多跨学科项目领域合作。”
涂博士的学术潜力已经部分得到了证明。用G 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搜索)可以
搜到他发表的6篇学术论文,其中3篇是SCI核心期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被引用次数
最多的文章是2008年发表在《国际工程数值期刊》的一篇文章《微粒的标准计算静力学
平衡》。
涂的研究,集中在岩土工程的计算方法和模型领域。在国内大搞工程基建的背景下
,应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杭州本市为例,去年年底,轰动全国的地铁塌方,正好是由
于在偏软的地基中施工不当导致。
浙江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在全国名列前几位,其中岩土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岩土所所长陈云敏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也是国内岩土界的实力人物。他评价说,涂博
士在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是优秀的,这也是学院看重并从西北大学引进他的原因。对于
涂的离开,陈表达了惋惜之情。
职称与坠楼
网络盛传浙大曾给涂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学校认为指责不合常理。
从9月11日填报申报副教授信息到9月17日跳楼,涂博士到底经历了什么?
他的死,最初是由分管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治安工作的派出所介入调查的。记者咨询
了杭州公安局西湖区分局政治处,一位负责人告知,两天后,派出所询问了他的朋友、
亲人、邻居、学校,警方排除了他杀嫌疑。
9月底,建工学院的网站上挂出了涂博士的讣告,解释了涂博士的死因———“因
病”“坠楼”。浙大说,这是最后的调查结论,目前善后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学校没
有具体解释“因病”和“坠楼”为何会联系在一起,他们说,这涉及涂博士的个人隐私
。
涂博士死后,各种猜测仍然在网络上发酵。有归因于学校,有归因于家庭,有归因
于博士的心理素质。人们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揣摩、猜测。网络盛传浙大曾经给涂博士
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
对这种指责,浙大觉得不符合常理。
建工学院党政办公室科长金卫勇告诉本报记者,涂博士出事后,他们专门查看了学
院和他来往的E -m ail,都是“教职”字样,没有出现“副教授”。
人事处副处长朱晓芸向记者介绍,“教职”的意思是,涂博士在海外有两年的博士
后研究经历,按惯例一进校就至少是讲师。至于能否拿到副教授职称,则要看9月的评
定。浙江大学一年有两次高级职称评议,第一次是5月的特评,专门针对海外归国人员
,第二次是在9月,针对全校教职员工。
但不知何故,涂博士没有报名参加5月的特评,一些信息表明,他认为参加9月的评
定更有把握。
而涂博士“因病坠楼”正好发生在9月职称评定期间,距离他填写申报信息不到6天
。舆论普遍猜测,他的死是否和提前知道了评选结果有关,是否有人提前找他谈过话。
学校有关方面否认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建工学院说,9月上旬只是报名,工
学部还没有公布文件,确认评选标准。
工学部是由土木、材料、环境等工科院系的资深专家组成,是相关院系高级职称评
定的责任机构。岩土所所长陈云敏正好在这个机构担任副主任。他也否认有人能左右评
选结果,他说,职称评定是民主评议,不是谁能说了算。
至于是否有人在职称评定前后找涂博士谈过话,已无法考证。人事处说,参评应该
是涂博士的权利,谁能找他谈话让他不要参评?令他们感到惋惜的是,按照涂博士的条
件,评副高职称并非没有把握,或许按正常的程序他是能评上的。
9月中旬,涂博士诊断出抑郁症,遗书里,他没有责怪任何人,他说,我只想安静
地离开。
不知何故,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
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
、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高危群体
他们从小就承担了太多社 会 期 望 ,而 以 世 俗 观念看,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未
立刻接近成功。
从归国到坠楼,不过3个月,涂博士就从逐渐焦虑到抑郁。他的死已经由浙大上报
教育部。
9月29日,涂的追悼会在杭州殡仪馆举行。他是金华人,他的朋友、亲戚、同学从
金华赶来,把大厅挤得满满的。他所在的建工学院部分领导、师生也参加了追悼会。
追悼会上,当着所有亲朋好友和同事的面,何晶泣不成声。追悼会的第二天,是女
儿三岁生日。何晶希望,亲友在女儿懂事之前,帮她为孩子编一个美丽的谎言。耐人寻
味的是,在她断断续续不多的言语中,她特别强调了涂序新发表的3篇SC I核心期刊文
章,他的成绩是任何人都不能抹去的。
涂博士从小到大都是家庭的骄傲,家族弟妹学习的榜样。失去这个儿子、弟弟,他
的父母、姐姐痛不欲生。他们不敢相信他已经离开。他的姐姐现在还无法正常上班。妻
子也沉浸在悲痛中,和女儿度过了一个最难过的中秋节。
同在建工学院的一位年轻同事为他感到异常惋惜。这位年轻老师也同样是拿着低薄
的薪水,年近而立,从小到大背负了太多希望,却仍然无法回报父母。
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说,涂博士刚回国,适应环境有一个过程。学校让他当
新生班主任,还让他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正是帮助他适应。但从事后看来,
对他的关心还是稍微少了一点,没有注意到他的状态。他说,如果本校毕业,还有一个
现成的朋友圈子可以倾诉。涂博士事件后,对青年教师会有更多关心辅导,特别是对从
外校来的年轻教师和年轻海归人员。
涂博士所在的建工学院开始找年轻教师谈话,让他们有什么困难要和学院说。
年轻海归并非人们通常想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也有前途。然而事
实是,他们也是一个高危群体。他们从小就承担了太多社会期望,而以当代中国社会的
世俗观念看,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并没有立刻接近成功。
S现在香港某所高校当博士后,她和涂博士同一年出生。她说,他们这一代人从小
是好学生,却错过了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她特别能理解涂和他的妻子。
追悼会第二天,正好是涂博士女儿的三岁生日,孩子还远未到懂事的年龄。鲜花丛
中的父亲形容瘦削,无法吸引她的注意。她似乎认为,父亲只是睡着了,还会再醒。
但她的父亲涂博士永远不会醒了,父女有一张合影,孩子坐在父亲肩膀上,脸上写
满笑,涂博士两手紧紧抓着孩子的脚,笑盈盈地望着镜头。这样的合影今后不会再有。
涂博士只能在照片上看着女儿慢慢长大。
老同学追忆
“他是我们中的牛人”
“土匪”是他初中时的外号,我曾经听他说,到了大学,他升级叫做“屠夫”了。
一个身高和相貌都是一等一的帅哥摊上这么个名字还能沾沾自喜,应该知道他是一个乐
观通达的人。随便说一下,我的绰号叫“无赖”,但我却是小鸡肚肠耿耿于怀,谁这么
叫我都会咬牙切齿一番的。
他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但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这点毫无疑问。如果说抛开他硕
大的耳朵和手脚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的毛笔字是自小一直
到大学都没有停止(练习)。还有就是球打得好。我说的球是台球。在我们那个年代,
那个没有丁俊晖和傅家俊的时代,打台球是街头混混才干的事情。我永远记得在海淀图
书城附近,一干同学打台球被“土匪”涮得一塌糊涂的场景,他那谦虚的得色至今我还
能回想起来。要说玩,他是一个会玩的人。简单地说,他是我们那批人中的牛人。要说
吃,他也能吃,一次请客带我们去清华墙外的一个晒麦场,7 元钱一斤的涮羊肉吃得人
人肚圆。一个会玩会吃的牛人倘若又是年年清华年级第一,世界顶级的美国西北大学土
木博士,那算不算一个super牛呢!顺便说一句,这小子口才和笔头功夫那也是一流的
。倘若说一定要挑个毛病的话,如果他觉得他有道理,他是绝对不会低头的。还有就是
,他爱脸红。 对一个年轻的生命以如此方式逝去,终究感到惋惜。
涂博士的遗书确实反映了国内学术界纷乱复杂的现象,但并不足够反映浙大对他不公,现在加上双方朋友的参战,事情显然比我们知道的复杂。
只能说大家珍惜生命。另外,最好别得忧郁症。 [i=s]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09-10-25 21:20 编辑 [/i]
这几年的就业形势太差了,学历高并不一定获得高薪,而为获得高学历,很多人付出许多许多努力,结果发现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比如高中同学2000年左右本科毕业,经过近十年努力,已经成为单位的中层,而用三到七年获得硕士博士,赶上经济危机,就业形势一片灰暗。就算进了高校,与原来小有成就的同学相比,高校青年教师的寒酸是会让人得忧郁症的。 冷酷的工作环境,与涂老师的自杀有较大关系。虽然没有人为此负主要责任。 除了环境,高学历人士的心理状态也是重要因素,来自家庭的期待值与逼仄的现实,家里人巴望着小孩出人头地,毕竟过去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在学业上,这几年的就业环境实在很差,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相对简单的学术环境(不需要自己养家糊口)一下子独立,还要回报父母,压力可想而知。 [i=s] 本帖最后由 许刚 于 2009-10-26 01:01 编辑 [/i]
16# 许刚
这里的变数是,涂博士有忧郁症。对于忧郁症患者,只能首先从病人的角度切入,责任云云,只能针对健康人来说。
-----------
如果只是从八月开始服用药物助眠,九月就出事,忧郁症成为主因的可能性应该是不太大的。若象张纯如那样几年折磨下来,自当别论。自杀的人当然不快乐,但是否就是忧郁症也难说。涂博士生前是否为此就诊过?这个“诊断”是否来自医生?即使有,究竟已有多久?严重到什么程度?服用安眠药不一定就是得了忧郁症,更不一定是严重的忧郁症。忧郁症严重时须用其他专门药物,而“自杀前一个月,他要服用药物帮助睡眠”这一句,若无进一步佐证,我暂时将其归入那张长单子里,置于“微波炉”之下。
谢谢泽雄兄提醒,也希望有医学内行来析疑解惑。那位同事的事,我只是因此想起,并无责备涂博士之意。死者长已矣,存者多珍重吧。 [b]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87255&ptid=94601]24#[/url] [i]许刚[/i] [/b]
15楼的天涯男方亲友贴有提到:“而他在跳楼前正受着重度抑郁症的折磨”。重度抑郁的一个特点就是有明显的自杀倾向。
抑郁症的病程发展个体差异很大,轻度中度的可能自己挺过去痊愈了,也有可能长期躁狂抑郁交替反复发作,也可能十天半月内很快恶化变成重度抑郁。
抑郁诊断主要靠“抑郁症自评量表”,不需要医生自己就可以测试:[url=http://www.zhyyz.com/Article/zhenduan/yiyuceshi/200708/1309.html][color=#003366]http://www.zhyyz.com/Article/zhenduan/yiyuceshi/200708/1309.html[/color][/url] 许刚兄言之有理。记得曾听人说起,在美国,求职时隐瞒病情(包括忧郁症)是非法的。假如涂博士早有忧郁症,从职业道德上讲,也是不适宜求职的。应该先治病,再谋职。
外行嘴里的忧郁症,确实作不得数。忧郁症需要医师的专业认定。谁都有不痛快的时候,唉声叹气,但不等于忧郁症。 [quote] 16# 许刚
这里的变数是,涂博士有忧郁症。对于忧郁症患者,只能首先从病人的角度切入,责任云云,只能针对健康人来说。
[size=2][color=#999999]周泽雄 发表于 2009-10-25 11:47[/color]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87186&ptid=94601][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泽雄兄这话很人道很在理,赞一个! [quote]深切同情一下。高校贫富差距的确也悬殊,年轻人过得并不轻松。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在加拿大时朋友告诉的中国博士在多伦多自杀的消息,网上找到了相关报道。
多伦多华人“双料”博士跳桥身亡后续
生前好友:自 ...
[size=2][color=#999999]何萍 发表于 2009-10-24 21:38[/color] [url=http://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87092&ptid=94601][img]http://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我内弟在美国20年了,她的洋夫人双博士(后?),我说她好厉害。内弟说:没有能力的人才读双博士。评价读到博士后也是属于没有能力——没有科研成果,以便于去找工作——才不得已的选择。
但毕竟一个博士后回国走上绝路,值得反思。也哀悼之! 这个好像是视专业而异。据我有些朋友说,生物学有些专业不先做几年博士后,基本上不可能直接在领域内找到工作,无论是院校还是公司。另外,市场行情也每年有好坏,运气也是一个因素。
不清楚涂博士所在专业的具体情况,也不知道西北大学的这个专业是否在领域内算很强。名校也并不是什么都强的。 这个要看情况的,象医学啥的,根本就没有本科
读到博士后也是属于没有能力——没有科研成果,以便于去找工作——才不得已的选择。
这话可不一定对,因为博后是工作且有工资的,在国外可能不算什么,从国内来看就很高了
有一些学术上非常强的人,就是博后,例如那位俄罗斯数学家,解决猜想的那个 我的印象博士后在国外不是什么好职位,一般是根据研究经费签约,不算长期稳定工作。有些专业,比如shen提到的数学或物理,大学教职空缺有限,博士后算是过渡。运气好的几年后可以找到教职,运气差的隔几年就换学校再当博士后。
不管是回国还是留在外面,都要有白手起家的准备,不能轻易认为在外面拿了个学位回国就能一帆风顺。涂博士学习成绩好,大学是保送的。可惜,事业是不可能也靠人保送的。 浙大在讣告中提到微波炉,我想也是实属无奈。中国人一自杀,亲友往往就来闹,无论别人是不是无辜的,先闹个天翻地覆再说,目的是为了搞一笔钱,人不能白死。 涂序新博士回国前说了一段话,很有意思:“关键是以后要好好干,处理好关系”。是啊一个保送到清华的高材生,应该也有这份自信。问题是中国的学术界是一个只要你有才,通过个人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国度吗?这些留学生在美国,看看美国的学术界,觉得也平常嘛,国家项目人人都有资格申报,有专家公平把关,有能力的脱颖而出,没本事的就淘汰,很简单的事情嘛,常识。国内的事情就不符合常识。就我所知道的,很多项目是要靠关系的,一个刚回国的博士,一抹黑想送钱都不知道地方。涂序新博士说:“我和他们一定搞好关系。”他真糊涂,这是在中国,有几个老百姓长了反骨的,有几个不想巴结领导从而想额外得到恩惠的。如果在美国人也许会有人动不动就挑评委的刺,这个不合理啊,那个申报的程序不当呀,这个评委水平不够什么的等等。但是中国不是这样的,谁中彩由领导说了算。要不咱也随大流,报批的科研费我反馈头头一半,实在不行,只要不亏本,多余的钱都送领导总行了吧?错,在中国贿赂领导是没有底线的。你开出的条件别人都承若,别人还有一个杀手锏,人家的与主管部门的领导有关系。你有吗你?涂博士说他对国内的情况估计不足。事实上任何一个在国外待久了的人就不可能准确估计到。谁会想到一个大学教师的工资要一个人不吃不喝存二十年才能买一个100平米的房子呢?不可思议的东西太多了,越过底线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他实在也是走投无路。
有没有留学生回国过的好的呢?有啊,大有人在。早十年,留学生是个稀有品,政府为了宣传的需要,对这拨人很是重用,某某一回国就当了某学院的院长,某某在此前默默无闻,到国外兜了一圈拿了洋文凭立马变处长,在中国有了一官半职你就进入特层阶级,因为你有了与别人交换的权力了,科研项目什么的就能滚滚而来。可惜这两年交流的也多了,外国的洋文凭有的含金量也不高,读博士后的基本是美国找不到工作的人,(博士后在国外不是个学位,一般是没找到工作的人,由教授出资金,你帮他干活。)政府这两年是忙着闷声发大财,表面文章也不做了,留美博士待遇也就等同国内普通博士了。有人说浙江大学没有给他副教授职称,是他死亡的催化剂,副教授在大学也普通的狠,工资也就5-6千,生活一样难。他的悲剧不是浙江大学有没有兑现承若,因为国内的土博士就是这个生存条件,给他太高了对土博士也不公平。在中国活的好的只能是特权阶层,一旦归于普通,你就苦了。在中国普通人就是贱民,你想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难啊。
也有另类海归,海外博士,父母有点积蓄是个小官,房子、车子统统给他配齐了,虽然在大学工作,工资低点(3—4千/),科研几乎没有,但好歹轻松点,本人性格好,心态很平和波澜不惊,也不求什么,活得也很滋润。
如果在国内没有任何特殊关系,父母是平民,接收单位也不给你比普通博士更高的优待,那么还是省省吧。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 [i=s] 本帖最后由 海阔天空 于 2009-10-26 11:28 编辑 [/i]
据说涂博士事前已经得知九月中副教授申报没戏,所以一时想不开。这完全可能。虽然他的文章有两篇是top的scI,但大学报职称还有个论文数量限制,另外还要科研经费,这个科研经费是必须到浙大科研处账上的。他刚回国当然没有,所以他可能是真的连申报副教授的资格都没有。
其实浙大并没有欺负他,要说有很重要的某些口头承若没有兑现,我也不是很相信。海龟这几年多了,浙大这种地段好的重点大学,是海龟的首选,它们实在犯不着欺骗他。要反思的是中国的学术界,整个高校情况都如此,他失望的不应该是浙大。 所以嘛,海龟回国,送死的几率还是很高滴。 涂博士的家人将他的死因迁怒于女方,这就比较过分。
父母爱子女是无条件的,无论你富有还是贫困,你是高官还是乞丐甚至犯人,父母都无条件接受你,一样爱你。
但夫妻关系则不同,夫妻本是同命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更何况现在这么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岳父家认为他是三无产品是可能的。因为涂是清华留美学生,才将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他,当初结婚看的是条件,现在一切变了,自然反悔了。除非两人本来就有爱情,女的爱的是他的才他的人,即使由于各种机缘,男的没有成功,两人也能走完一生共度难关。实在不行离婚呗,说来说去,涂博士还是因为有抑郁症,才自杀的。 涂博士对国内的艰难状态估计不足是显然的,我认为涂博士应当是一个喜欢做学术的人,喜欢在校园里呆的人,否则他不会放弃找好的工作,要知道,工薪层在国外混,再怎么说都比国内收入高。
无论学士,硕士,博士,做学术都不会太有钱,诺备尔也不过那么点奖金,选择这一行的,出于兴趣出于对真理的追求那都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涂博士没有想到,在国内做学术,混也必是第一位的,要有学术项目,要有资金,那全是靠关系,没有混的条件,无情无信那是必然的,这是我同情涂博士的地方, 中国根本没有做学术的条件。
他真的喜欢学术,就应当去研究院,或再读一个名校博后,再做几篇TOP的SCI,很多国外的牛人都是这样的,在国外,做学术也是不容易的,很多极有才华的人,生活都非常普通,无非读个博士,再博后,再连续的读博后,然后再在学校里做ASSISTANT PROFESSOR,发了N篇牛的文章,成为了学界的名人,还只是个ASSISTANT PROFESSOR,在美国的名校,很多成果极多的年青人,在中国可能远远超过一般的院士了,也很难评上教授,除非做出了贡献极大的成就,影响极大,才有可能破例。美国其实是一个人才聚集的地方。
但不同的是,在那里,不象浙大的付教授,连生存都有问题,在那里,起码不需要为生存而去混世,在中国,搞学术搞得好,大多是混出来的,而不是做研究做出来的 一些海龟回国也有客观原因,去年金融危机之后,就有大批的海龟回国找工作,不是说不想回,就不回的. [i=s] 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09-10-27 08:13 编辑 [/i]
也谈谈我的理解吧
搞学术,真不是那么容易的,选择这一行,应当是出于兴趣,学术搞得好,一般需要很高的智商加情商,但如此高的智商,极为努力,可能也发不了财,天天呆在实验室里,无非读了一年又一年,其中的出色者,也只是一个PROFESS,也没有太多的财,难怪现在博士 ,博士后有时被会妖魔化,成为无用的代名词。与之相反,从政从商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只需要对金钱权力有热切的渴望,智商不差或略好,有相关的特长就行了(我从不认为勾心斗角和算计和经营是一流的智力,他们充其量只是二流的智力游戏,看人看得准,长于把握时机所体现的智力要求,和顶流的学术要求仍有差距),但这些正好是大众所渴望的,所以也是被大众理解的,所以,你可以看到群众憎恨那些富而不仁的人,却很少妖魔化他们,因为这正是群众所理解,也为某些老百姓内心所向往的。
涂回国,是一个错误,选择浙大,更是他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他如果选择二线的高校,会好混得多,副高不成问题。
他的妻子有工作也还辞职回国,正是夫唱妇随,换某些自私的女人,是不会干的。
正是这个重大的错误,他们回国以后,遇到的是如此待遇,内心不平衡,而且还要受到生活的压力,说不定还需要家人的补贴,时间久了,埋怨和磨擦是不可避免的。 这样的结果, 只能推测有抑郁症问题。
这么年轻,孩子这么小,让人叹息,叹惜。跨过这个坎,说不定就会顺利。。。 想搞学术、做科研千万别回国。首先中国政府绝对没有美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的多,在美国都没轮上你,中国机会更少。其次,除了国家自然基金还算比较公平(据我知道的也有托关系的),其它项目没有关系入围的概率微乎其微。除非你愿意跟一个有项目的牛人打下手,那还得看别人愿不愿意带你。因为国家项目,申请难,结题容易,基本能交差,别人何必带你?
教授工资也不高7-8千,要买房也难,大学老师想过的好,只有靠科研。浙大毕竟名气大,科研机会多。 回忆我从国外回来的日子:悼念浙大跳楼的涂博士(2009-10-25 09:19:26)
标签:sci sars 浙大 副教授 涂序新 中国 教育
回忆我从国外回来的日子:悼念浙大跳楼的涂博士
对于涂博士的自杀,建工学院党政办公室科长金卫勇告诉记者,涂博士出事后,他们专门查看了学院和他来往的E-mail,都是“教职”字样,没有出现“副教授”。人事处副处长朱晓芸介绍,“教职”的意思是,涂博士在海外有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经历,按惯例一进校就至少是讲师。至于能否拿到副教授职称,则要看9月的评定。而涂博士“因病坠楼”正好发生在9月职称评定期间,距离他填写申报信息不到6天。舆论普遍猜测,他的死是否和提前知道了评选结果有关,是否有人提前找他谈过话。但学校有关方面否认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 看了这个报道以后,我感触颇深。自己当年不是也像涂博士一样,头脑一热,毅然拒绝了法国导师的挽留,不管不顾地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乡。当时,我也是认为自己可以被聘为副教授,甚至在听到好几个评委问我是不是来申请教授的。不过,很快我就体会到了涂博士所说的现实——“残酷、无情”了,按照北医的规定,只能聘为讲师。讲师的工资只有1000多块,生活很艰苦。不过,北医并非 “无信”,陈老师和系领导也对我很关心。尽管,生活艰苦,最囧的时候,一家3代5口人,睡在一套很小的二居室里,但是我经受住了考验,过来了,终于等到了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尽管这个机会那么短)。2003年1月,陈老师送我到香港进行肿瘤疫苗的合作研究,可是一到那里,就遇到了非典,我终于有了机会为国出力,于是不顾个人的安危,冲到了SARS研究的第一线。当时,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先后出入淘大花园、玛丽医院、北大医院和302医院等地方,追逐着SARS的身影,常常做实验到深夜。当时,我进行研究没有任何的防护。终于,我和陈老师、香港科技大学的谢雍教授以及北大医院的徐国宾教授一起,率先发现了人体存在着抗SARS病毒的特异性CTL应答,并首先发表了识别的表位。该成果不仅获得了国际的认可,被邀请在IUIS的国际学术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而且被美国传染病与过敏疾病研究所借鉴成为评估SARS疫苗效果的指标之一。不过,我当时还是没有认识到我们国家评价科学工作的真谛,只认为取得成果就够了,随便找个杂志发表就可以了。其实,这很傻,很天真,以至于现在我的学生都能理解的SCI分数,在当时我的眼里只是“愚弄中国人的指数(Stupid Chinese Index,SCI)”而已。我们取得SARS的研究成功以后,很多SCI收录的杂志都邀请我写有关的文章。但是,我认为,我们的成果以及SARS的进展决定了,我们发表的论文已经够多了,所以我们也没有继续发表下去,因为没必要浪费社会的资源和大家的时间。当然,SARS研究的成果,已经足够让我当上了副教授。今天,虽然我明白,SCI分数是我国评价科学成果的唯一标准,我仍然为我当初的决定自豪,我不会成为SCI的奴隶,靠SCI分数获得教授,甚至院士的科学家,是否也是一种“高分低能”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的这些“高分”科学家被SARS吓破了胆,现在连再普通不过的H1N1流感都不能勇往直前,站在追逐瘟疫研究的前列,造成了国家的巨大损失和人民的心理恐慌。。。。。。 有太多的感慨想说,又好像不合时宜,不说了。我为涂博士而惋惜,他并不是唯一的失败者。严格的讲,他不是失败者,他敢于抗争,我们应该都记住他的名字。我为涂博士而惋惜,他并不懂,回国前与接收单位谈判是多么重要的事,我知道,在我之前和之后,都有从国外回来的人直接当了教授和副教授,享受了很好的待遇,也有人和我一样享受着低级的待遇。浙江大学也说了,他们有房有待遇,但是给“大师”(希望不是李XX那样的)的。我想,这指的就是深谙谈判之道的大师们了。我为涂博士而惋惜,他并不懂,现在我们的大学和国家,需要的是SCI分数,而不是科学家本人。现在,不是刚刚解放的时候,那时候国家更需要科学家而不是分数,所以钱学森可以成为大师,而现在的大师其实就是高分的人而已。
所以,其实我才是真正的失败者,我坚持追求着科学研究的真理,无所谓SCI的分数,这是我的人生原则,无法抛弃。但是,我又羡慕那些高分人才的待遇,这是我人生的需要。有时候,我也曾经想过想涂博士一样去抗争命运的安排,可是我又无法面对妻子和女儿的失望。所以,我懦弱地活着,只能在内心深处呐喊,在涂博士他们抗争的时候,发一些兔死狐悲般的哀叹。
涂博士一路走好!
北京大学 王月丹
于学院路38号 兔死狐悲。 湖南海归博士跳湘江摔死 疑自杀
来源:三湘都市报
海归博士、潜力无限的年轻教授、湖南大学以50万重金引进的特殊人才,在39岁这个人生与事业的“黄金时期”却离开了人世。这个让人扼腕叹息的人就是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南方圆,近日他在湘江河滩上非正常死亡,疑为自杀。而他今年5月1日刚结婚,并买了新房。
据了解,南方圆于1970年生,湖北浠水人,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学习工作,并在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同时记者了解到,南方圆是2008年被湖大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湖大给了他50万的科研经费和安家费。记者从该院2009年7月份的教职工工资单上看到,南方圆当月的工资是10000元,而该院书记当月的工资收入是5300多元。“他的工资收入是全院当月最高的。”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南方圆在学校很受重视,收入在长沙完全可以过得很好,生前的条件非常好。
对于南方圆的死因,学校老师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他犯有精神抑郁症。一个认识南方圆的老师说,南方圆在回国前可能就有这个病,南方圆结婚时,他妻子还不知道他的病情。结婚后,他妻子发现他有时候深更半夜莫名其妙地跑出去,为此夫妻俩还闹过矛盾。
对于南方圆死亡时的情形,湖南大学一位行政领导如是描述:因为南方圆精神有问题,他母亲专门过来照看他。出事那天,他母亲见他一个人走出去,跟踪了一段路程,后来看他往回走,就放心了。没想到他并没有回家,等发现他时,已经死于湘江河滩上。对于各种渠道盛传南方圆跳湘江自杀的消息,这位校领导说事实与传言不符,因为湘江枯水,所以南方圆是摔死而不是淹死。死亡地点在一个下河的陡坡,究竟是不小心摔死还是自杀,目前还不清楚。
----------------------
海龟咋了? 坦率的说,很多智商真正高的人,有精神问题并不奇怪
我听说也见过一些智商特别高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和常人多少有些隔阂,这是完全正常的,你怎么可能希望一个智商远高于自己的人和自己一样思维,有一样的感情与感受
与之对应的是那种头脑活络的聪明人,这种人往往智商并不高,但是比较通人情世故,这种人往往最受人欢迎,但这种人,本质上都是庸人,可悲的是,往往是这类人往往以“情商”高而往往占领高点。其实那也不是啥情商,无非是体制下的国情罢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