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中央银行加息揭全球货币紧缩序幕?(图) 中评社
[b]澳洲中央银行加息揭全球货币紧缩序幕?(图)[/b] [url=http://members.wenxuecity.com/profile.php?cid=1tDGwMnn][color=#0066cc]中评社[/color][/url][table][tr][td][color=#0066cc][img]http://gb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0910/22/101111250.jpg[/img][/color] [/td][/tr][tr][td]澳大利亚是G20成员国中率先开始取消刺激性货币政策的国家。[/td][/tr][/table] 澳大利亚中央银行的决策委员会在10月6日的会议上决定提高现金利率25个基准点至3.25%。这是澳大利亚自2008年3月以来首次上调利率,同时也是G20成员国中率先开始取消刺激性货币政策的国家。
根据澳央行20日发布的10月6日政策会议纪要显示,澳大利亚经济正从温和下降中复苏,2010年可恢复到平均增长水平,长期保持低利率会威胁中期通胀目标的实现,到2011年通货膨胀可能再次上升,加息旨在抑制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金融市场普遍预计,澳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和2010年继续提高利率,使利率逐步贴近4%-5%水平。不过,加息的具体进程要视未来经济数据的表现而定,如果届时出现经济增速不理想或失业率再度攀升,则会放慢加息步伐。
支持澳央行做出升息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澳大利亚的经济开始向好。一是对家庭和企业的借贷开始显现稳定迹象;二是房价重拾升势,房地产快速恢复,目前房屋营建许可已回到去年水平;三是制造业指数超过50,制造业正触底回升;四是日本、中国、韩国和印度前四大出口国占比超过50%,对美出口仅占5.5%,对英出口占4.2%,出口贸易对欧美国家的依赖度低也是澳央行率先加息的基础;五是澳大利亚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是唯一没有陷入经济衰退的发达国家。在2008年第四季度负增长之后,2009年第1、2季度实现环比正增长。
随着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全球对资源的需求也有望稳步回升。澳大利亚作为一个资源型国家,全球对澳大利亚大宗商品的需求会很旺盛,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会带来澳大利亚的出口增加。液化天然气、煤炭和铁矿石领域的投资都会增长,资源行业有望在中期内为经济做出贡献。二季度澳大利亚GDP季环比上升0.6%,失业率在连续3个月维持5.8%水平之后,9月份降至5.7%。技术岗位空缺、零售、房价上升以及企业、消费者信心回升等指标预示着经济衰退风险大大降低,由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通胀风险成为澳央行关注的重点。
然而,如果单纯从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澳大利亚目前并不具备加息的条件。首先,核心CPI只有1.46%,大大低于央行2%-3%的目标。其次,2009年全年预期经济增长0.7%,低于潜在增长水平。再者,失业率仍在高位。这些经济数据虽有改善但仍属低位复苏状态。澳大利亚此次加息目的实际上为提前防止资产泡沫带来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在危机后澳央行降息累计425个基点,此前将利率维持在3%这一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只是紧急措施。在上一轮大幅降息后澳大利亚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过热迹象,今年前8个月澳大利亚的房价上涨了8%,特别是二季度急速上升4.2%,显示房价存在一定泡沫。澳央行10月6日政策会议纪要强调,“扩张政策可能导致经济中其他的不平衡,最终可能危害经济增长”,表明澳央行加息很可能是针对资产泡沫。
按照主流观点,中央银行不应关注资产泡沫,主要理由有:一是由于缺乏可靠的实证模型来估算资产价格的合理值,很难判定资产价格是否出现泡沫;二是除受基本面因素外,资产价格变动还受到过度乐观主义、短视主义、羊群行为等非基本面因素的影响,央行无法抑制这些非理性行为;三是央行在获取资产价格信息和评估资产价格方面,并不比市场占有任何优势;四是央行如果试图影响资产价格,比如说在股市低迷时出台刺激性的政策,可能诱发股市的道德风险,妨碍市场发挥正常功能。
然而,美国这次由房价及其信用泡沫破裂引发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巨大破坏力,说明了过去的策略存在问题。若2003-2004年主要中央银行能适时适度收紧货币,全球房地产价格恐怕难以上涨到危机前的高水平,泡沫破裂后的危害也会更小。因此,货币政策仅仅关注物价水平是不够,还需要关注资产价格等指标,如信贷/GDP、房地产投资/GDP和经常项目/GDP等。澳大利亚央行率先加息开启了货币政策双目标实践的先河,这一做法将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澳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一方面提振了市场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能给经济复苏构成掣肘。目前的经济强劲表现可能主要是由于刺激性经济政策措施所致,这些措施的效应一旦消退,很可能在2010年拖累经济增长。同时,澳元现在创14个月新高,预计很快将与美元持平。在全球流动性宽松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澳央行单独加息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如果不进行冲销,澳元会进一步升值从而抑制出口,造成经济收缩。
澳央行加息之举被看作是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周期的正式启动,市场担忧此举会拉开各国纷纷加息的序幕,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我们认为,澳大利亚加息有其本国的特殊性,加息的举动完全是针对本国国情而采取的措施。目前世界经济仍处于触底恢复阶段,全球经济虽然有很大改善,但是复苏前景依然较为脆弱,其他国家纷纷跟进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各国的情况也不一样,受危机打击较大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加息的时间会比较晚,而经济刺激政策幅度较成功的国家如中国、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可能会较早加息。
从美国来看,经济正处于复苏当中,CPI 温和上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持续下降,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拉动股市上涨。但是消费依旧低迷、银行系统坏账继续上升等因素仍然是经济复苏道路上的最大风险。消费占美国经济的70%,美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复苏必须要有消费的支持,但是,失业率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在10%左右徘徊,消费信贷减少的趋势仍可继续,房屋贷款、信用卡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家庭消费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将保持疲软。
同时,美国银行业整体仍旧十分脆弱。2009年第三季度,高盛实现净利润31.9亿美元,花期集团1.01亿美元,摩根大通36亿美元,美国银行净为负的10亿美元。虽然各大银行的财务状况有所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业风险已经消除,未来银行业还需要经受信用卡、商业地产和其他不良贷款损失的打击。2009年10月初,银行在美联储持有的超额储备水平并未显着下降,显示银行的放贷态度仍较为谨慎。虽然美联储官员最近经常谈论从当前低利率政策撤出的策略,但他们都强调,希望短期内不需要加息。
欧元区通缩开始缓解,但失业仍继续攀升,增长速度将十分微弱。欧洲央行表示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目前利率水平适宜。拖累欧元区经济的负面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失业率持续攀升;二是产能利用率继续下滑阻碍企业投资;三是欧元兑美元不断升值抑制出口;四是金融机构仍面临困境,信贷形势难有明显改善。尽管受益于经济刺激政策,未来两三个季度经济会呈现逐步改善的趋势,但一旦现有的财政刺激效果消退,新一轮财政扩张的空间十分有限,不排除经济会再次下滑。欧元区9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续第四个月较上年同期下降,核心CPI较上年同期升幅从8月份的1.3%降至1.2%。年底之前通胀有望回到正值区间,明年上半年通胀上升的速度将决定欧洲央行何时加息,预计最早也要明年下半年欧洲央行才会开始升息。 [b]澳大利亚再度加息25个基点 逐步撤出经济刺激[/b]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邓美玲 11月3日,澳洲央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再度加息25个基点至3.5%,并表示将逐渐撤出刺激措施。这是澳大利亚央行短期内的第二次加息,上次加息是10月6日,加息幅度也是25个基点。
澳大利亚央行在声明中表示,澳大利亚在亚洲的贸易伙伴的经济前景似乎明显好转,尤其是中国的经济成长非常强劲。目前国内经济出现严重萎缩的危险已经过去,该行将逐渐撤出刺激措施。
澳大利亚政府早前在11月1日曾经大幅调高截至明年6月的本财政年度经济增长预测,从原先估计的收缩0.5%,修正为增长1.5%,同时将失业率预测从8.5%大幅下调至6.75%。消息显示当地经济复苏速度远超预期。这些表示在当时令市场猜测澳大利亚央行今日将会再次加息25个基点,进一步退出刺激经济措施。
经济学家们认为,澳大利亚的通胀预期是促使澳大利亚央行做出再次加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澳大利亚第三季度(CPI) 较前一季度上升1%,高于预期。统计局(ABS)表示,第三季度的通胀主要是受电力和燃料价格分别增长11.4%和4%的影响,而食品价格则下跌了0.8%。
10月6日,澳大利亚央行突然宣布加息25个基点,成为金融海啸后首个加息的20国集团(G20)成员。当时,澳大利亚央行曾表示,他们目前很担忧国内的通胀问题,但他们称他们已经准备上调通胀预期。
澳大利亚10月份的加息引起了一些轰动,但当时业内均认为,澳大利亚的加息不具有普遍性。但挪威央行在10月28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25%,并暗示未来还将做进一步上调。挪威成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首个宣布加息的欧洲国家,也是继以色列、澳大利亚、印度之后全球第四个启动“扭转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 [b]刺激政策退出不会早于明年三月[/b]
[i]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斌 任茜[/i] 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率先复苏,这也引起了顶尖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
“我们希望了解中国这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它的工作机制是什么样的,与西方世界的工作机制有何不同,有何特点,我们需要重新来审视。”10月底,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在北京这样发问。
斯蒂格利茨是在北京大学提出这个问题的,由他和北京大学曹和平教授发起的“政策对话倡议(IPD)”2009年“中国专项行动计划”已经于10月底在北京大学进行。
上周,本报对斯蒂格利茨教授和曹和平教授进行了专访,把脉中国经济。
经济观察报:您怎么看现在的中国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斯蒂格利茨:中国经济现在明显走向恢复。其第三季度的GDP已经达到8.9,全年保8已经不是问题。但是我们知道GDP只是一个量的指标,并不是一个质的指标。最大的问题在于短期应对危机措施应与长期结构改革相结合。最急于解决的国际方面的问题是与中国发展相关的国际储备不对称问题,国内方面的问题是寻找中国内需增长的改革切入点。
曹和平:短期采取的手段,会有积极作用,也会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表现在:当出口下降的时候,需要刺激内需,但是人们的消费需求是比较稳定的,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只能是投资需求。中国很快就出台了4万亿,4万亿调动了14万亿,总共是18万亿。其实并不大,去年是17万亿的投资需求,今年增加10%,所以是18万亿,确实把需求拉起来了。
GDP的增长,我个人认为会向10逼近。它不会在我们GDP的意义上和就业的意义上出现大的波动,但是它会在我们结构问题上,增加新一轮调整的难度。
经济观察报:中国这次投资的都是“铁公基”领域,这样的话是否会造成重复建设,进一步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曹和平: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投下去,路上不跑车,投资收益报酬率就很低。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他们少了一个假设,公共品可以向地方公共品转移,地方公共品可以向群体公共品转移,群体公共品可以向个人产品转移。
怎么讲呢,就是道路和基础设施修建下去了,道路设施和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都是挂在一起的。开始的基础设施是政府的,可是基础设施一来,一群企业就进来了,当这里边有一个百分比出现盈利的话,它就会移出这个孵化区。享受税收优惠的时候它是公共品,但是它一出现盈利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地方高新技术区的产业,地方高新技术区的产业变大了以后,在全国布点的时候,它就变成了私人品。也就是说公共品、中等规模公共品、小公共品、小小公共品向私人品的转化。这在新古典经济学里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这种交换世界各地都是存在的,但是中国的存在更典型、更让人看得见,所以我不担心投下去都变成废铜烂铁了。
很多我们没有关注的恰恰在经济中起了重大的作用,把灾难说得太大是错误的。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退出战略,什么时候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
斯蒂格利茨:应该是在明年3月份之后。中国退出面临的难题是投资拉动——出口导向战略的退出还是制度改革——向新的增长模式转变的转型式退出的选择。
曹和平:我个人觉得,物价指数在5到7的时候,就应该考虑从刺激经济向稳定经济这个方面来转换。问我时间的话,我估计大概在明年3月份。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中国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的危险?
斯蒂格利茨:目前统计数字没有看到。在应对危机的对策上,各国都有通胀的风险。中国不是个例。
曹和平:9月末的时候,广义货币供应量是18.5万亿元。同比增长29.3%,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余额是15.2万亿元,增长29.5%。
M1超过M20.2个百分点,我个人认为,通货膨胀起码在明年3月份之前非常小,虽然货币量增长了29%。造成通货膨胀的话,还要有效购买,这需要企业家信心、银行家信心、消费者信心三个信心合一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个问题。现在企业家信心起来了,银行家信心是由于政府的刺激贷款增加起来的,但消费者信心没有突破百分点。
另外,我个人想,货币发行速度,不见得会变成一对一的通货增长。
有人说,8月之前,中国有7000亿人民币在全世界各地,这钱不在外国或者中国政府,也不在银行,也不回笼。这些货币如果在美元区登岸以后,表明人民币变成储存货币了,就是人民币有了稳定和储藏功能。这是国际核心货币功能。如果美元一直贬值,而人民币挂在美元下边,人民币就更低,不是贬值,会是低谷。在人民币低谷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就更大。而当通货区在扩展的时候,不大可能造成国内的物价上涨。
所以,我觉得人民币有一个登陆的趋势,这种登陆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去冲击充当世界核心货币的国家的货币,这会出现两强相争的局面,但是对中国的宏观管理是有益的。就是它的通货压力不会太大。
明年3月份会不会出现膨胀,关键就在人民币登陆规模的大和小,这是我们完全未知的。回到问题上,明年3月份是一个观察点,但是不见得是一个预测点,关键就看人民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