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水色 发表于 2009-11-21 19:06

转帖:《色块造型 》

[size=3][color=#006600][/color][/size]
[size=3][color=#006600]                           色块造型(一)[/color][/size]
[size=3][color=#006600]      [/color][/size]
[size=3][color=#006600][/color][/size]
[size=3][color=#006600]     前几天,鲤鱼在晚间给我打电话,提到线条的问题,问我:你的画里面怎么用线不明显?我说:不妨事,纯线条我现在暂时没本事画出来,不过“边缘线造型” 和“色块造型”里面也包含线条的含义。[/color][/size]
[color=#006600][size=16px]    关于边缘线造型,我认为形体的边缘线全是“写”出来的,就连安格尔也不例外。只有“写”,才会出现个人特有的生命节律、艺术特质。这很好理解,很多童鞋也认为高手在处理边缘线上会出现“写”的效果。其实大师开始学画就是“写”出来的,只是我没有录像证明,在黑格尔那里也找不着注解而已,当然这个问题这里不重要。[/size][/color]
[color=#006600][size=16px]    我更想说的是“色块造型”,在设计制图中也有这样的词汇,但和美术本体论意义上的“色块造型”不同。前者是一种方法、现象,后者是一种理念。虽然俺斗胆提了一下,但实战中绝非是我创造的。这需要很大的历史机缘和不可思议的人物来完成。“色块造型”是西方绘画从具象开启为写意的一把金钥匙。为什么说是钥匙呢?含义是某人开启某秘境之前,其余人等是绝对越不开雷池半步(西方特有)。如佛洛伊德打开“潜意识研究”这扇门,大把大把的哲学家、艺术家们速度梦游。尼采喝一声“上帝死了!” 好啊,群豪顿被醍醐灌顶、觉昨非而今是,存在主义、表现主义就全出来了。而“色块造型”就是这样一把钥匙,开启的是整个现代绘画之门。[/size][/color]
[color=#006600][size=16px]    要说这么厉害的一把钥匙肯定非比寻常吧,的确如此,要解释清来历怕真要从猿猴变人开始说起,但谈起原理,简单得简直让人不好意思去说。[/size][/color]

水色 发表于 2009-11-21 19:07

[color=darkgreen]                                   色块造型 (二)

     这是一个科学、理性唱独角戏的时代。艺术作为绝对理性的感性显现,因其感性的本质,处于非主流的地位(感性的东西不科学)。似乎在康德那里就很有意味,虽然他对艺术的判断下得要比那些美学家高明得多,但他自己很坦白:他不喜欢艺术,甚至觉得某些艺术不礼貌。要问他艺术家是怎么回事,或许是惜墨故,索性夸为天才了事。可能和蔼一点的要算黑格尔,算是把艺术和理性靠上谱,但论述到最后却还是证明感性形式不足以表达更丰富的理性,因此艺术即将“消亡”,最后还是归于他最喜欢的哲学那里去。这在现实中也是如此,大群专家们开会总得有个相互介绍,有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有研究生化的,有研究核物理的,这时若有个大胡子直着嗓子说:俺是搞艺术的!或者说偶是画油画的!那种效果会很诙谐吧。但如果说:我是从事艺术学研究的,就会应景一些,毕竟和科学、理性沾上了边。

    要说那是艺术的外环境,但是内行们呢、业内呢?其实也大差不差。尽管巴洛克那种颤动着的躯体、迷人的光学灰散发着无尽魅力,但艺术专家们出于对“高贵”的渴望,本能地排斥这些感性的东西,艺术学院就是为了对抗为巴罗克的感性而设。所谓学院派就是崇尚理性、秩序的派别,在这里规范压倒一切!素描压倒一切!因为素描理性而科学。他们在既往天才作品中抽取一种范型出来,严格按这种范型来制造艺术。尽管年轻学生被提香、戈雅等人的色彩激动得打颤,但会有德高望重的声音告诉他们:这些造型不高尚的东西都不是正统,真正的艺术在古希腊、古罗马和咱们学院的祖师爷普桑那边。

    不过艺术毕竟是艺术,始终是被感性所推动着的,(即使是某些人类的时代往往也是如此,暗淡于理性的压制,又成于人性的呐喊)好在会有守得云开、胸怀激烈的时刻,因为终于有一天,绘画中最感性的代表--色彩也想实现与素描分庭抗礼的奇迹![/color]

水色 发表于 2009-11-21 19:10

[color=DarkGreen]                                                         色块造型(三)

     学院和沙龙这两把大筛子,积存了大批好同志的同时,也把一些不合规制的边缘分子给抖落下来了。若说这些人老实巴交,只想去巴比松过小日子的就算了,偏有学生干部出生,且自命不凡人等。如果不想让他们看见希望的话,他们还是会感性一下子的。围绕着院士增列、沙龙入围,一场轩然大波就这样触发了。

     长期被素描压迫的色彩做为绘画中最感性、最活跃的因子,的确是想籍此机会来撼撼“造型”这座大山,学术上为素描色彩之争。可惜事发突然,做为他们对头的安格尔固执而倔强,也许是顽固秉性令人憎恨,加上不世之才令人惊叹的绝技,在革命派那里愈发觉得不能宽恕。虽然矛盾在激发,而几百年的怨气又有待发泄在一场场骂战之中,不过西方人是讲究实证的,再羽扇纶巾的辩才,再多时尚群众的仰慕那都是不作数的。如果能使色彩独立,那必须就得在画布上使色彩具有独立表现的能力,这个即使在现在来说,还是不可能!道理很简单,尽管调色板上的色彩常常百倍漂亮于画面上的颜色,但还是调色板而不是艺术。缺少能贯注以精神的造型,怎么说都不会是艺术。

     而线条就不一样了,表达内在的如“锥划沙”、“力透纸背”,外在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都是实实在在形容为一种力度,由精神贯注的艺术力度!虽然不少人把色彩加以语义解释,如黄色代表高贵、神圣(可能和龙袍及佛像放出的金光有关);紫色代表哀伤之类,但这种解释因人而异甚至语义相反。如英语中黄色和妒忌、懦怯和败坏有关联,美俚称呼胆小鬼做yellow belly,而紫色会被有些人联想起邪恶。首先文学语义的指向和绘画语义关联不大,如我们会说画的这块颜色很高级、有感觉而不会说很高贵、很哀伤,更不会说这块颜色很妒忌。再者也不好解释,也许今天你看这块红色有这般联想,明天又是另一番感触。当然国内很多本书都是这样写的,把色彩写得玄奥无比,其实基本上都是无价值的伪命题。色彩很简单,就是表达感情,且捉摸不定。不过现在问题出来了,色彩如同一个没有长性的演员,给观众的感受也是五花八门的,做主角能行吗?好在艺术史按惯例总是被“ 无知无畏”的年轻人所推动,尽管这个事实常让艺术专家们否认且痛心不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威尼斯所谓的色彩画派,但色彩真正的自觉,还是启自近现代。而现代主义的巨大革新,始自于色彩的觉醒、和独立的意识。这的确是在向不可能挑战,如上分析也可知晓,色彩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独立。现在我们看到德拉柯罗瓦向色彩的“圣域”突进,肯定未果。旋即浪漫派与写实派(巴比松)合流,却在线色不能分离的铁壁前受阻。经光谱学武装后的印象派新军,一度高歌猛进,志在必得,且已看见了古典三维视幻体系白雪皑皑的边界,惜全军陷落于自然主义沼泽,众心思叛![/color]

(未完待续)

酱香老范 发表于 2009-11-22 10:32

期待色块造型之图示。

雨冷香魂吊书客 发表于 2009-11-22 22:01

我看……不懂~~~:sad1d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