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tian295 发表于 2010-2-18 20:27

探索诗歌教学新途径

[table=90%][tr][td][b]探索诗歌教学新途径[/b][/td][/tr][tr][td]2010年2月18日 09:34[/td][/tr][tr][td]

    “人谓浣花好,文宗百代高;草堂留圣迹,小学传大道。”这首诗被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称之为“校诗”。   草堂小学,因为和杜甫草堂博物馆只有一墙之隔,得以命名,该校将诗歌作为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致力于积极探索诗歌教学新途径。   自2001年起,草小便成立了由学生创建的“草堂诗社”。此前,每年农历正月 [table][tr][td][/td][/tr][/table]初七杜甫草堂传统的“人日”活动中,草堂博物馆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赛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人,其中也有草堂小学的学生。但当主持人邀请孩子们上台诵诗时,他们大多涨红了脸推辞。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之类的“灰色童谣”却在孩子们中间广为流传。老师们意识到,孩子们缺乏的是一种人文素养。而杜甫诗歌中蕴涵了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也包含了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人伦之道”,是草小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于是,学校鼓励爱好诗歌的孩子成立了“草堂诗社”,开展诗歌诵读和创作活动。   诗教需要环境和氛围。“草堂诗社”的办公室取名为“好雨轩”。门楣上方书着“柴门”二字。地上是用狂草书写的《春夜喜雨》。“草堂诗社”成立以来,从一开始的每班推荐两名社员,发展到今天的一千七百多名社员,即整个学校就是一个诗社,每个班就是分社,且都有“社名”,如“采莲分社”、“濯锦分社”、“小蚂蚁分社”等。   在草小校园里徜徉,一抬头一举足,处处是诗:教室墙上有诗,走廊里有诗,楼梯的梯级上有诗,连校园的梧桐树树干上都挂着诗牌。据校长蓝继红介绍,草小在进行校园文化设计时,发放了三千份问卷,征求家长、学生、老师及社区的意见,还有成都市一些建筑设计师及社会文化人士。   草小的老师们在探索现代诗教之路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级诵读”模式。“三级诵读”即“校级诵读—班级诵读—个人诵读”。“校级诵读”是指利用全校隔周一次的朝会时间,由各班轮流,以诗文联唱、小品、吟诵、舞蹈等形式来演绎经典古诗文。“班级诵读”是指学校规定的每周二、三、四晨读时间的古诗文诵读。并且,每班每周有一节“经典赏析课”,属学校校本课程。学校还编写了不同年级的校本教材。而“个人诵读”则是将校内的“诗教”延伸到学生家庭。孩子将在学校里学到的诗歌回家读给父母听,与父母一起吟诗,品诗,甚至还教家里的保姆读诗。“三级诵读”激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各班开发了多姿多彩的“诗歌游戏”。   除了“诗教”,该校老师还尝试探索更切实易行的行为规范教育,该校教师谢嵋率先用《弟子规》进行了尝试。她利用每周一节的“经典欣赏课”,每节课学一小节,如《弟子规》第一章“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一句,学生学了之后回家背给父母听,同时在家里践行,最后将“行”的过程写成心得体会,在班上与大家分享。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积累与渗透,一些家长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了变化,如原先父母喊他有事时半天不动弹、对长辈说话大声吼叫、吃东西不懂得谦让等毛病明显少了。并且,变化也在班级中发生,同学之间的冲突也比以前少了,即使发生小矛盾会自行解决,至于打架的情形几乎看不到了。孩子们普遍变得平和、友善,班级气氛也比过去和谐和愉悦。   谢嵋的《弟子规》教学实验犹如投石问路,得到了学校的重视。自2006年始,草堂小学决定将《弟子规》作为一年级新生的“行为规范教材”,在全年级七个班中进行推广试验。学校定下的原则是,对于书中的“糟粕”先不去管它,先让孩子“知晓”,在从“知”——“行”的过程中,孩子自然会有一个消化。二年级的蓓蓓学了“父母呼,应勿缓”一句后,反省自己平日对妈妈说话高声大嗓,觉得很惭愧,就用漫画把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她的创意引来全班孩子的争相效仿。最后由孩子们自己汇编成一本班级学《弟子规》漫画集。还有的班级将《弟子规》编成情景剧在学校朝会上演出。《弟子规》成了孩子们自我教育的最好教材。(作者系北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副主编)
[/td][/tr][/table]

tian295 发表于 2010-2-18 20:35

任何内容形式的教学,包括诗歌教学都被简化为文明礼貌方面的道德教化。
急功近利心态,新闻化焦点化的诉求显而易见。

边走边唱 发表于 2010-2-26 11:14

[i=s] 本帖最后由 边走边唱 于 2010-2-26 11:17 编辑 [/i]

不惟如此,现在研究诗歌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除了社会因素之外,我以为研究者生命修养、灵性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兰德公司帖子中提到的)。对于诗歌艺术美感的迟钝以及言拙反映的是内里的虚弱。欣赏诗歌也要来个思想总结,是个很煞风景的教学、训练传统。

山民 发表于 2010-2-26 19:56

诗歌教学啊。。。。。。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