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设计院的图 想学校的教育
范文兵下午,应YT之邀,去现代设计集团都市设计院做年度“原创作品”评比的评委。
说实话,去之前,我是抱有期待的。
因为一般来讲,能进入该设计院工作的建筑学学生,大多是毕业于“中国建筑名校”的优秀学生,而且,借助XD集团的平台,会接到一些有一定自由度、一定“档次”的设计任务。
13:30~18:30,五个多小时,二十多个方案评下来,我却有些失望。
失望的,不在所谓“基本功”上,比如功能排布的合理性[font=楷体_GB2312]、[/font]空间组合的层次关系、[font=宋体][font=楷体_GB2312,楷体][font=宋体]形态的比例尺度把握等方面,[/font][/font][/font]这些,如我之前所料,普遍属中上水准。失望的是,如果将这些设计放到“[b]原创[/b]”视角考察,我以为,一些“基本观念与方法”,出现了普遍的缺失与错位。
很多设计对[font=黑体][size=16px]功能[/size][/font]缺乏针对性深入研究。大家似乎普遍有个下意识前提:所谓“原创”,只能在形态、空间、概念等方面开展,所谓“功能”,在规范图集里,在甲方任务书中,早已解决,无需设计师多加深究,它只要在最后被包裹上一层“原创酷新”外衣,即可过关。因此,很少有人会去[b]主动追问,[/b]规范图集里[b]以平面方式展开的标准功能泡泡图[/b],是否可以完全解释清某个特定情况下,某个特定功能所蕴含的全部意义与设计潜能?([font=楷体_GB2312,楷体]功能泡泡图[/font][font=楷体_GB2312]的本质,其实只是[font=楷体_GB2312,楷体]一种抽象的图表[/font][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4px]关系,它只表达了一种设计原则:效率。[/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4px]比如,什么是上海的大学?[/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4px]什么是二、三线城市的大学?什么是边疆地区的大学?……依照规范泡泡图视角,它们的差异,只是面积不同,只在平面摆布方式、采光方向上不同,但深究一下功能的内涵就会明白,它们之间的差异,远非效率、面积等简单几个指标,设计的差异性,也绝非只是面积大小和立面不同那么简单)。[font=宋体]很少有人会[font=宋体]对[/font][/font][size=14px][font=宋体]甲方初始阶段提供的任务书[/font]([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4px]主要是一些功能指标[/size][/font][font=宋体]),做进一步地深化、精确,给出个性化、“原创性[/font]”的[font=宋体]解释[/font]。[/size][/size][/font][/font]如此一来,一个重要的“原创源泉”,消失了。
很多设计者以为,一块好的[font=黑体][size=14px][size=16px]基地[/size][b],[/b][/size][/font]应该是四通三平、干干净净的。那些有高差的、有河流的、复杂边界的基地,是不好的基地,应被当作([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4px]或消砍为[/size][/font])一马平川来处理。跟设计师们讨论基地特性时,他们的直接反应,往往是“民居、传统风貌”,如果民居拆毁了,旁边再没有所谓“历史保护建筑”,他们就会觉得基地已经没有特色,世界已开始大同。在缺乏[b]基地敏感性[/b],[font=宋体][size=14px][font=宋体][size=14px]或者说在并不知道如何观察、提取[/size][/font][/size][/font]基地独特性元素([font=楷体_GB2312,楷体]包括不同基地设计限制所带来的潜能[/font])的状况下,可以依赖的,只能是轴线、对景、几何构图、空间序列等“套路”,一个创造“原创多样性”的源泉,被无视了。
很多设计者在[font=黑体][size=16px]设计前[/size][/font],缺乏一个深入的[b]研究过程。[/b][font=宋体][font=黑体][size=16px][font=宋体][size=14px]这应该是[/size][/font][/size][/font][/font]一个推敲各种数据,收集多方资料([font=楷体_GB2312,楷体]不能仅局限在单体设计任务这个狭小领域,不能只盯着设计红线这个狭小范围[/font]),进而探讨设计多种可能性的[b]理性推导[/b]过程([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4px]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多方案比较,还不完全是一回事[/size][/font])。于是,又一个“原创”源泉,干涸了。
很多设计者在[font=黑体][size=16px]设计前[/size][/font],缺乏一个[b]与甲方深入互动[size=3][font=宋体][size=14px]的[/size][/font][/size]过程[/b]。甲方单方面拿来的任务书,往往被当作一个无需反思、调整、深入的“法律戒条”。这样的态度与过程控制,很容易将自己被动地摆在“甲方绘图笔”位置。设计师这一职业蕴含的[b]互动、介入、策划[/b]的可能性,消失了。于是,再一个“原创”源泉,干涸了。
很多设计将“[font=黑体][size=14px][size=14px][font=宋体][size=14px]口号”误[/size][/font][/size][font=宋体][size=14px]当作[/size][/font][size=16px]概念[/size][b]。[/b][/size][/font]这个作为忽悠甲方的商业手段可以理解,但如何将其转变为控制整个设计过程的[b]设计概念[/b],缺乏必要的思考、推理与知识储备。这一现象,除了相关训练的匮乏,我以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起作用,那就是——设计师普遍缺乏[font=黑体][size=16px]立场,[/size][/font][size=14px][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4px][font=宋体][size=14px]即明确的[b]价值观[/b],这包括“专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两部分[/size][/font]。[/size][/font][/size]因此,接下来的设计,就找不到可以持续深入的方向([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4px][size=14px]比如我们讨论到很多中小城市中巨大城市官方广场的设计。设计者应当清楚,从“社会立场”出发,你的倾向是怎么的,是与民同乐,还是气势磅礴、拒人于千里之外。从“专业立场”出发,你应当清楚,什么问题是你专业手段无法解决的,但可通过何种巧妙专业手段进行调节的。这一些列产生自立场的问题与矛盾,会触发很多设计的原创性,而不是只有轴线、对景、绿化、水面等套路手段。[/size])[/size][/font]
另外,很多人的方案PPT表达与回答问题[font=宋体][size=14px],缺乏[b]精确性与针对性[/b]。[/size][/font]我就一直在想,这样的状态如何与业主进行高效、点穴到位的交流呢?也许,今天我们几个少壮派评委过于坦率直接的评图意见,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因此导致场面有些火药味,以致发挥失常吧。[img]http://simg.sinajs.cn/blog/images/face/005.gif[/img]
一位设计院的资深总建筑师向我解释说,设计院的情况与学校有很大不同。我非常理解,因为我曾在一家国家大型设计院里扎扎实实地工作过2年。
我理解,设计院是生产单位,中国设计师们有时忙得或许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因此,很难对手头每个设计细细深究。
我理解,市场上有很多甲方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无理要求,比如,小城市要做得如首都一样气派,小商品市场要做得堪比阿玛尼专卖店,建筑形象一定要象征什么什么……。
我理解,设计院的经营管理体制,会将设计师、甲方、基地调研、策划互动、评标后反省等等应该联系在一起的环节,相互隔绝…………
这些我全都理解,但我还是倾向于认为,这些问题,不应当成为这些优秀学生“基本观念”缺失与错位的理由。
再进一步地,我将反思延伸到教育领域,最后发现,[size=14px][size=14px][font=黑体][size=14px][size=14px][size=16px][size=16px]其实[/size],[font=黑体][size=16px]根子在我们教育这里![/size][/font][/size][/size][/size][/font][/size][/size]因为从年纪看,大部分建筑师的工作时间,应该都是本科毕业后不超过8年,他们的很多设计习惯,其实更多地,是从学校教育里带过来的。
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将建筑划分为一个个“标准功能类型”进行理解与训练,毕业后,他们就不可能自主追问每个功能背后的理由,以及通过具体化解析功能,进而寻找设计的潜能。
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把基地抽象、缩减为一张标有红线、退让要求的白色A4纸对待,他们对待基地,就不可能产生敏感性,也不可能掌握相应的视野、分析与提炼方法。
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关注最后漂亮的形态结果与图纸,他们自然会认为,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个“样子”,而不是对整个过程的研究、推理、掌控。
如果我们的教学告诉学生,建筑师只是做设计的大师,而不是整个设计活动([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6px][size=14px]前期策划、沟通、中期设计、后期多专业协调、施工服务[/size]……[/size][/font])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协调砝码,他们自然会将自己的阵地,退回在电脑前、图板上。
…………
我们的建筑学教育,问题如山呀。想到此处,我的冷汗,已开始淌淌滴了[img]http://simg.sinajs.cn/blog/images/face/033.gif[/img]
[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4px]花絮:[/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4px]作为两名“备受学生欢迎”[img]http://simg.sinajs.cn/blog/images/face/005.gif[/img]的老师,JT的FWB教师和TJ的ZM老师,在推举优秀方案的整体倾向上,差别不大。[/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4px]不同的地方在于,FWB打分很低,ZM打分较高,FWB提问较恶狠狠,ZM提问温文尔雅,由此,ZB称FWB为“酷吏”,说JT的同学们真是受苦了。FWB顿觉很是内疚,由此暗下决心,要洗心革面,向ZM学习,从此开始春风化雨暖人心了。[img]http://simg.sinajs.cn/blog/images/face/024.gif[/img][/size][/fon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e1b980100gvjz.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