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的秘密书架:从经典到经验
南方周末■秘密书架
我至今仍然记得1998年左右的一次阅读噩梦。当时我在读希腊学者波朗查斯的《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译本。我至今也不知道是因为翻译得不好还是作者本人文笔极晦涩,总之阅读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寸步难行。大多时候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偶尔似懂非懂又觉得作者基本上是在胡说八道。有时候枯坐俩小时只能翻四页,速度相当于从沼泽里往外拽一辆马车。等读到第三个小时的时候,就杀人的心都有了。
类似的读书经历,我有过很多,从福柯到哈贝马斯,从亨利·詹姆斯到奥克塔维奥·帕斯,读着读着就有把作者从坟墓里拖出来揪住其衣领大喊“Why? Why? Why?!”的冲动。
后来我想,与其问别人,不如问自己:既然读得这么痛苦,为什么要读呢?
在年少缺乏自信的时候,一旦不能读懂一本书或者读懂了但完全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多半会很心虚,觉得责任肯定都在自己身上:这么经典的书,我都不知道它好在哪,肯定是我笨极了。既然如此,不但要接着读,还要在餐桌上不经意地讲到:“其实福柯对知识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具有一种意指共生的关系,而罗兰·巴特晚年对欲爱的诠释,构成了对这一关系最好的回应……”
世上本没有经典,装得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上面这句话过于傲慢,我的意思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真的还不够,要么是它真的其实也没什么。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其实肖邦也没有什么,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周杰伦嘛。
所以我现在主张的,是一种从经验、从问题出发的读书态度,而不是从“死去的古代白人贵族男子视角”出发的读书态度。比如,如果现在困扰我的问题是 “民主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那我就老老实实去 读 Prezworski、Inglehart、Huntington等做相关经验研究的人,柏拉图、黑格尔等“大师”估计也帮不上多大忙。15年前你要是在大街上碰见我,打开我的书包,发现的可能都是《规训与惩罚》、《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这样的经典名著,而现在你要是碰到我,可能我从书包里掏出来的仅仅是《印度简史》、《小议台湾土改》、《菲律宾的腐败》、《民国的四次选举》之类一点也不高深莫测的书。
这个转变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切经典本质上都是基于那个作者对他所处的时代的问题的回答与思考,那么要真正读懂它并且读得心领神会,只能是因为:第一,你对他所处的时代及其问题有相当的了解;第二,你认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与你现在所处的时代有相似性,而且你能理解其相似性以及不同性在哪,由此批判地理解他的思考对于当下的意义。但说实话,以我有限的历史知识,我往往不知道很多“大师”的具体问题意识是什么,其思想的土壤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那个土壤和我今天所处的世界有何异同,那么我为什么要去读呢?仅仅因为它们被放在了书店的名著架上?当然我如果一定要绞尽脑汁去体会这些经典的深意,肯定也能若有所悟,但你要绞尽脑汁去思考任何东西,它都会有深意。电影《黑客帝国》里,先知使劲盯着一把勺子,都能看出宇宙的秘密。
这个转变还基于另外一个认识:大多哲学和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时代,比如,在二战之前,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等等,所以大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又因为不能校验它的有效性,即,没有“证伪”它的可能性,知识很难有效积累。比如,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会不断趋于贫困化,这是一个经验判断,很容易通过数据来检验。比如,托克维尔说丰富的民间社团有利于民主的健康发展,这在当代政治研究中也完全可以通过经验素材来校验(事实上就有学者的经验研究表明,社团是不是有利于民主取决于社团的性质)。同样,新教是不是像韦伯所说的那样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从经验研究中找答案。既然我们现在有条件读很多更严谨、更扎实、更细化的经验研究作品,为什么要拘泥于那些从概念到概念的东西呢?
所以我的读书历程,基本上是一个不断从“经典”堕落为“经验”、从“意识形态”下降为“实证主义”的历程。不是说我对经典失去了好奇心,而是我希望引导我去读经典的,是问题的箭头在不断指引,而不是餐桌上的虚荣心。
自从我的阅读品味大幅度“堕落”之后,我发现阅读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以前是我在使劲拉着一辆马车试图走出泥沼,而现在则是儿童辨识动植物的大自然之旅。如果我很关心“资产阶级民主是不是虚伪的”这个问题,以前我可能会去读马克思、读卢梭、读施密特,现在我则会去读有关议员投票记录和民意测验对比的研究、政治竞选捐款的来源比例研究、投票率和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议题媒体曝光度和总统的态度韧性等等书、文章或甚至新闻报道。这些研究也许讨论的都是“小”问题,但是它们往往用一种有理有据、严格论证的方式来抵达那些“小”结论,这种虽微观但严密的论证方式,在我看来,比那些虽宏大但浮空的判断要有力量得多。
所以我现在读书并不指望醍醐灌顶,更不觉得书架上会有什么“神明”,仅仅希望每一本书能推进一小点知识或者带来一个小启发。正如政治上不存在什么 “救世主”,智识上也不存在什么“救世主”。真正的好书,都向证伪敞开,而不是给你一个一劳永逸的启示录让你枕着它睡大觉。振聋发聩的东西,我一向觉得可疑。
所以我推荐的这几本书大多未必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名著,但多是经验研究,都在不同时期给过我重要的启迪。Robert Lifton的Thought Reform and Psychology of Totalism(《思想改造与全权主义心理》)、高华关于延安整风的著作,分别是我觉得中英文世界最好的中国革命研究著作;Polyarchy(《多元政体》)、Populism against Liberalism(《民粹主义对自由主义》)、The Myth of Rational Voter(《理性选民的幻相》)、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s and Democracy(《现代化,文化变迁和民主》)是几本研究民主制度的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民主,而不是作为抽象理念的民主,对我影响都很大——对其中的观点,我不一定都同意,但是其中的思路,都让我很开眼界;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我基本上是当作恐怖小说来读的,因为当真几乎每一页上都写着“吃人”二字;秦晖老师的《传统十论》让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豁然开朗之感;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的《牛鬼蛇神录》和英国伦敦大学教授费吉斯的 The Whisperers(《耳语者》)分别是从个体的角度回忆中国和苏联的革命史,我相信如果从现在开始,每一代青少年都能读这两本书,人类的未来将会避免无数悲剧;马丁·沃尔夫的Why Globalization Works(《为什么全球化是好事》),华裔学者黄亚生的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分别是讨论当代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并且在各自领域——在我看来——最好的书,在一个“打倒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中外知识界时尚的世界里,沃尔夫基本上是在说:在喊“狼来了”之前,先看看那匹狼真的是狼吗?而黄亚生则是在说:在为中国模式倾倒之前,请让我们先透析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模式。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与安·兰德的Fountainhead(《源泉》)这两本是我喜爱的小说,其主题其实很像,小说里两位主人公的人生态度都是:如果得到自我的代价是失去全世界,那么我不介意把指甲缝里的这个“全世界”给剔掉。
正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需要补充的营养元素不同,我的推荐书目的阅读经验未必适合其他人。我想说的只是,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功利心、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 这篇似乎在豆瓣掐得蛮厉害的,转来看看。另转一篇相反意见的文章,一个叫新月的豆瓣网友写的。
从经典思考经验2010-06-12 00:55:11
很多友邻推荐刘瑜的那篇文章,让我不胜其烦。在这里说说我的意见,供那些推荐刘瑜文章的友邻们参考。
刘瑜认为自己就是不断从经典转向经验,从意识形态降落到实证主义。这样的过程其实很合一些人的感觉,因为经典看不懂,看不明白,不知道为什么黑格尔马克思要这么说,相反看一些直观的,经验的东西就比较明了。法理学总是被别人指责脱离实践,我想也就是这个道理。你找一个学法的,他自然会告诉你,法条比较直观,《法律帝国》就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当年为什么我们不都“实证主义”去?刘瑜的回答是,当年“实证”几乎不可能(这话当时我就震惊了)。因为当年康德黑格尔不可能“实证主义”,故而只能“意识形态”。综上,刘瑜得出结论,“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从“实证主义”出发,别从“意识形态”着手。我觉得她的《民主的细节》就是贯彻此一观点的典型作品。
但是在这里,我总是存在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当年我看《民主的细节》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比方说你要讨论“民主的细节”,那么就别急着说美国政治制度那些鸡毛蒜皮,首先一个问题应该回答“民主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你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那么哪些细节属于“民主的细节”,哪些属于“不民主的细节”我想就必然是一锅粥。当然,有人会说“每人一票,每票等值”就是民主,有人还会说“少数服从多数”就是民主。这我一点也不否认。但是我问的是“民主是什么”,不是“民主有哪些表现形式”。说到表现形式,恐怕列举是毫无意义的,或许100年后我们会有更好的民主形式,抑或者100年后现在所谓的民主形式在那个时候被认为是专制的典型。
民主是什么,这是一个涉及概念的问题,涉及到民主这个概念必备的核心要素有哪些。概念会有自己的应用方式,表现形式,人们会对概念形成不同的观念。这都无损于概念本身的存在。概念问题的核心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划分。我们通过概念来描述和谈论这个世界,去思考和行动。这本身就是将世界类型化,划分成不同的部分。我们将一些现象划分在“民主”的概念之下,将另一些现象划分在“法律”这一概念之下等等。概念问题背后的根本问题就是:
你在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显然,这是优先于一切经验调查,优先于一切“实证主义”的一个思考。刘瑜自己使用的“实证主义”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而这位美女将“实证主义”和“意识形态”对立,显然说明其既没有理解“实证主义”这个概念,也没有理解“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可想而之,这样一锅粥的情况下,纵然进行经验调查,又会有怎么样的好结果呢?
从我们法律的角度来说,很长时间,我们将国家制定法这种现象视为“法律”这个概念的核心,因此我们做法律社会学的调查都集中于国家制定法是怎么样贯彻到社会中去的。但是当我们现在意识到“民间法”的存在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需要进行“实证主义”的法律现象被扩大了,我们对法律的认识也更全面了。显然,这首先依赖于我们对于法律概念的重新认识。康德认为理性要为自然立法,这句话是有自己的道理的。你只能从经验中得到你所放置进去的东西,现象本身不会自动告诉你什么事情。如果你没有茶几的概念,即使面前放着一张茶几,你也不会意识到这一点,这的确是十足的杯具。
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等,之所以成为经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些著作促使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更深刻当然也是更抽象的认识。你首先要认识这个世界,划分这个世界,才可能去调查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用官方一点的话来说,经典讨论的就是世界观的问题。当然,我不否认这些作者都是置身于自己的时代之中的,回答自己时代的问题。但是这些回答之所以在今天依然有自身的作用,就在于通过逻辑上的抽象,理性的总结,这些经典的作家超越了自身经验的局限,发现了我们这个世界某些重要的方面,这些方面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毕竟,我们的生活是历史的,也是连贯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必然是不断的通过解释前人的解释得到认识。这是一个解释学的循环,当然依然是一个刘瑜嘴里“意识形态”的问题,而不是经验问题。
刘瑜的那本《民主的细节》写得很糟,我想关键的问题就在这里。康德曾经说,休谟哲学让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那么我想刘瑜还仍然在独断论的迷梦中游走。 [i=s] 本帖最后由 什么都略懂一点 于 2010-6-13 00:23 编辑 [/i]
我是一个大学本科学习物理学的人,而后转向人文与管理的,坦率的说,刘瑜说的有道理,在于入门阶段,在于培养一个人对于特定学科的兴趣,如果你对一门学科的大厦已经有所了解,想往上添砖加瓦,仅从实证与经验是不行的,必须在经典之经典的余光都到不了的地方,才能有所建树,这时,没有对于经典的透彻理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从自然科学方面来说,爱因斯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受因斯坦没有对于牛顿体系的深刻理解,是不可能建立相对论体系的,就一条假设就是牛顿体系中想不到的,即任何人看到的光速都是一样的,无论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如何,也就是说,如果你以每秒10万公里的速度离我远去,你看到的特定的一束光与我静止的站在这儿看到的那束光的光速是一样的,这需要对于经典的理解之后才能下决心将其作为假设。这是自然科学,从人文来看,就拿毛泽东来说,毛泽东对于中国人文科学的理解那是有相当高度的,但是,由于他不理解国家管理的全部经典,尤其是对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的理解,所以才导致了其只是一个青天,而不是一个华盛顿,前者只是用道德约束自己与国家,而后者是用制度与体制来约束管理。
如果想急于解决问题或急于解释问题,实证与经验是不二法门,如果想有建树的解决问题与解释问题,超越经典是唯一的出路。
一点感受,欢迎拍砖。:lol12d 强烈建议茶兄看一下燕麦转的两篇东西,其实就是反映了我和他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区别在于,他认为考虑具体问题是相对原始的思维方式,能够上升到逻辑和原则才是进一步的完善。
而从另一个角度,只能从概念到概念,从原则到原则,不能联系实际问题,也是一种很大的缺陷,能力上的缺陷。
顾准的书最后定名为“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就是准确反映了主贴谈的主题。 [i=s]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0-6-13 07:48 编辑 [/i]
再来拍一下什么都略懂一点。
经典和经验,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理论和实际。有人擅长逻辑思维,有人擅长解决实际问题,有人先学理论再联系实际,有人先在实际中遇到问题再去寻求理论的帮助,这两种过程是互相交叉进行,而且不断循环往复,才把人类的知识和文明推进的。
重点要拍的是这句:“从人文来看,就拿毛泽东来说,毛泽东对于中国人文科学的理解那是有相当高度的。”
请注意你在“人文科学”前面加了“中国”二字。不知道你在别的科学前面也会加“中国”, 比如你学物理有没有“中国物理”,“中国流体力学”。 科学一定是适用于整个宇宙的,人文科学一定是适用于整个人类的,一旦你加了中国二字,那就不是科学。
你说的东西,其实就是权谋,勾心斗角,三十六计,宫廷权术秘笈,显然这不是科学,更配不上“高度”二字,因为这些是和人类文明,普世价值冲突的,低级下流,下三滥的东西。 经典——经验
学说(学着说)——常识 邹峰强烈建议我看这篇文章,但我只能读互第三段,然后不得不把目光移开,因为厌恶。
中国这样的人太多了。看不懂经典,不怪自己,却怪经典和经典作者。
通常他们会用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为自己辩护。但是真给他们看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经典著作,他们还是看不懂。他们所说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其实是应用领域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
我不懂数学、不懂物理学、不懂化学、不懂生物学。但我知道那不是因为数学家、物理学、化学家、生物学家都是脑子有问题的人,或者故意装高深。如果我有这样说的念头,我会在心里鄙视自己,为什么不骂自己的脑子太笨?
人不能这么无耻。看不懂的我可以不看,可以去看我能看得懂的。但不能把看不懂的责任推到作者的头上去。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无耻的人?因为太多的中国不能认识自己。苏格拉底已经死了两千多年,但他的忠告我们这个民族至今还没有领会。
可悲啊。 [quote]再来拍一下什么都略懂一点。
经典和经验,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理论和实际。有人擅长逻辑思维,有人擅长解决实际问题,有人先学理论再联系实际,有人先在实际中遇到问题再去寻求理论的帮助,这两种过程是互相交叉 ...
[size=2][color=#999999]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0-6-13 07:40[/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30455&ptid=98408][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你说的很有道理,最近在读美国建国史时产生的体会是,如果华盛顿们没有当时欧洲的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没有杰佛逊对于国家建设的理性思考,会不会象毛泽东一样把美国建设成为一个新的王朝?而毛泽东接受的四书五经的教育,其全部内容就是权术,即,如何更好的控制一个国家,因此,他不可能产生象美国建国先贤们一样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说“他不理解国家管理的全部经典,尤其是对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的理解,所以才导致了其只是一个青天,而不是一个华盛顿,前者只是用道德约束自己与国家,而后者是用制度与体制来约束管理”,在这里,我们是把所有伟人的出发点都假设为善而言的,如果推定他们的出发点就根本上的不一致,讨论就失去意义了。 [b]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30514&ptid=98408]7#[/url] [i]乌龙茶[/i] [/b]
对不起,怪我不好,推荐你看让你如此厌恶的东西。
只是觉得你用无耻二字稍稍过头了一点。 刘瑜只是在说自己的经验而已,读者觉得有用,就分享一下,觉得没用,就别理她。窃以为,这样老老实实承认读不懂经典、老老实实“回归经验”的人不多。就我接触过的人来说,一谈到福柯、后现代之类,99%都是在扯淡,连我这个不懂的人,都能听出他也不懂。 茶兄再说下去大有滑进虚无的危险。 [quote] 7# 乌龙茶
对不起,怪我不好,推荐你看让你如此厌恶的东西。
只是觉得你用无耻二字稍稍过头了一点。
[size=2][color=#999999]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0-6-13 15:19[/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30536&ptid=98408][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是过头了一点。不说了。 我想,阅读是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关注世界的习惯方式,这才是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的特点之一吧。统一的阅读爱好,统一的角度,统一意志,统一步伐,统一行动,即便是机器人产业都在试图避免这一点。
有人喜欢阅读思辨性的读物,有人喜欢描述性的读物,青菜萝卜,各取所需,互相尊重,不是很好吗? “其实福柯对知识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具有一种意指共生的关系,而罗兰·巴特晚年对欲爱的诠释,构成了对这一关系最好的回应……”
=====================
“......,具有一种意指共生的关系,......,构成了对这一关系最好的回应……”
=====================
看翻译的书最怕这种句子了,先不说内容,就是从语文的角度都看不懂。“共生的关系”指什么?“最好的回应”该作何解?“这一关系”是指前面的“共生的关系”?还是指“福柯对知识的理解”?
请哪位给讲解一下,谢谢!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30755&ptid=98408]14#[/url] [i]LS640604[/i] [/b]求原文~~~ [quote] 14# LS640604 求原文~~~
[size=2][color=#999999]燕麦 发表于 2010-6-14 15:03[/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30756&ptid=98408][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
醉钢琴是恶搞装喜欢13的傻13,你们怎么还当真了涅?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30756&ptid=98408]15#[/url] [i]燕麦[/i] [/b]
回燕麦兄:我没有原文,引文引自主帖的文章。
回zoufeng_1234兄:我没有恶搞的意思,我是真心求教。 我知道你们没有恶搞,醉钢琴在恶搞,你们一当真,就变成反讽了。:lol12d 八十年代福柯盛行一时,然几人认真读懂? [quote]我想,阅读是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关注世界的习惯方式,这才是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的特点之一吧。统一的阅读爱好,统一的角度,统一意志,统一步伐,统一行动,即便是机器人产业都在试图避免这一点。
...
[size=2][color=#999999]老木匠 发表于 2010-6-13 16:22[/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30555&ptid=98408][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1701
主贴和另一篇观点不同的文章都挺合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