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tian295 发表于 2010-7-17 01:09

教改的灵魂在于解放个性 熊丙奇 发表于2010年07月10日 06:27

教改的灵魂在于解放个性 [url=http://user.qzone.qq.com/622007992]熊丙奇[/url]    发表于2010年07月10日 06:27 阅读(9330) 评论(77) 分类: 个人日志

[img]http://cnc.qzs.qq.com/ac/b.gif[/img]举报

[table=98%][tr][td][img]http://cnc.qzs.qq.com/ac/b.gif[/img] [align=center]
[/align][img]http://cnc.qzs.qq.com/ac/b.gif[/img] [size=16px]   
教室里没有讲台,一面有窗,其余三面设黑板,学生们相对而坐。老师在课堂上只准讲10分钟,多讲一分钟都要挨罚;上课的时候,学生或坐或站,自由自在。这是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布局。这些年来,杜郎口中学不乏仿效者。但同时,对杜郎口中学的教改也始终不乏质疑之声。有学校曾强行推广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但收效甚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杜郎口是学不来的。(人民日报7月9日)


“仿效”、“质疑”、“推广”、“学不来”,在笔者看来,这一相伴杜郎口中学教改多年的词,比杜郎口中学创造的教学方式本身,更能说明教育改革的真谛,这就是每所学校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模式,不可生搬硬套、不可机械复制。


对于我国的中小学而言,当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千校一面”,你到任何学校,看到的都是大致相同的场景,甚至表情相同的教师和学生,比如课堂上,基本上都是老师满堂灌,学生认真听讲、笔记,偶尔被要求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这种情况下,杜郎口中学的做法,无疑“离经叛道”,引起质疑,也是情理之中的。


质疑杜郎口中学的思维,是“千校一面”思维的继续,而仿效和推广,其实也是“千校一面”思维的另一种表现——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办法,适合于这所学校,而能否适合另一所学校,还要看这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看,在过去10年间,不乏某某教改创新模式,但总结某种模式、推广某种模式,都难逃宣传、学习轰轰烈烈,而难有成效、草草收场的结局。而且,其他学校学习不成功不说,本来属于一所学校的成功模式,也由于推广不成功而被否定,具有个性的教改,也就被消灭。


今年6月,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通过审议,其中关于学校管理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与核心。每一所学校,只有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使办学有特色,有个性,而只有有了个性与特色,一所学校才有自己的灵魂。杜郎口中学的教改,是经过多年探索形成,富有个性与特色的,因此,取得了成功,但是,如果另一所学校把这种方式原封不动地移植过去,就不一定是其个性与特色,也就不可能有灵魂,不成功也就在所难免。


笔者注意到,媒体在报道以及社会在议论杜郎口中学的教改时,都特别关注该校的教改结果,即中考升学率如何,接受该校教育的学生的高考升学情况怎样,有多少学生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由此可见,现在衡量教改的成功,还是沿用升学评价体系,用高考、中考升学率来评价,而这种评价体系,其实是导致千校一面,也是制约教改的重要原因——试想,如果在一个地区都推行教改,而这个地区的中考、高考升学指标固定,必然会出现某校升学率高,而另外的学校升学率低的情况,难道就可据此评价,升学率提高的学校教改成功,而升学率降低的学校教改不成功吗?


客观上说,目前学校的教改,都是“戴着镣铐跳舞”,而且是“双重镣铐”——一是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二是中高考制度,所以学校很难轻易迈出教改步伐。教改往往在薄弱学校中“开花”,10年前的杜郎口中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据校长介绍,1998年的一个毕业班,入学60名学生,毕业仅剩11人,教师人心浮动,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同时,学校也不敢冒然创新,而是期望借鉴成功模式,每年涌入十多万游客来学习杜郎口中学就是这种原因。


教改的方法不在他处,而在对“因材施教”基本教育理念的现实实践中,为此,我国教育改革,应该通过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中高考制度,为每所学校打开“镣铐”,解放其创新活力,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个性与特色的办学,由此使整个教育出现多样的色彩。 [/size]

[/td][/tr][/table]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