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李旧苗 发表于 2010-8-24 17:11

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即将成立

财新记者获悉,推动央企重组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将于9月挂牌,原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将出任董事长、现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刘东生将出任总经理兼党组书记。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方案,国新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00亿元,资金来源主要为国有资本预算,初始资本金为45亿元,此后可根据企业情况资金逐年到位。

李旧苗 发表于 2010-8-24 17:18

[b]国新管理层人选初步敲定 谢企华刘东生将任要职[/b]


[i]《财经》记者 李纬娜[/i]




  在五个月前拿到国务院批文之后,承担央企重组重任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新)挂牌时间一拖再拖。
  个中艰难实非国资委负责人当初所能预想。4月,博鳌论坛期间,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曾对媒体宣布,国新有望于今年上半年挂牌成立。
  国新是国资委酝酿成立的第三家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主要接收现有123家央企中资产规模较小、资质较弱、经营状况不佳、利润排名靠后的央企资产或股权的无偿划转,计划约20家央企会被置入其中。
  7月23日,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再次强调,“成立国新公司,是为了稳妥推进央企兼并重组。”
  年底前将央企数量减少至百家以内的目标,曾经多次被李荣融等国资委负责人提及。成立国新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便捷之路。今年五六月间,国资委上报:“谢企华任国新董事长、刘东生任国新总经理兼党组书记”,中组部至今仍未予以批复。
  “可能在具体人选上有争执。”接近国资委的内部人士分析。此前,外界多倾向于相信,国务院既已批复,国新挂牌将水到渠成。
  延宕至8月,虽然正式的人选批复仍未下达,但谢、刘执掌国新已成定局。而更大的难题横亘在国资委面前,哪些公司、哪些资产将被注入国新?半年多谈判下来,结果与当初设想相去甚远。
  “国资委希望,有几家公司确保可以装进去之后再挂牌,不能挂牌后什么事情都不干,就一个空壳在那里。”接近国资委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企业的意愿并不强,谁都不愿意自己被重组,这本身就是一个博弈过程。”国资委内部人士对《财经》记者分析。
  生不逢时。央企重组正步入一个“缺少好企业可组、差企业没人愿意组”的瓶颈期,国新没有成立便要面临资产注入难题,而这恰是国资委成立国新时设定的任务。
  国新成立波折
  国新一度被业界称为“中投二号”——这是相对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汇金公司而言的。被称为“金融国资委”的汇金公司主要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而国资委打造的国新则是运营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业中投”。
  在国资委内部,从2004年起,国新即被纳入整体规划。其后两年时间里,国资委还邀请咨询公司和国资专家形成多份报告。此时,国资委就认为,需要成立一家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国资委对央企资产进行处置和管理。
  可是,那时国资委缺乏操作经验,加之央企重组进展顺利,成立国新动力不足。
  2006年至2008年间,国新话题暂被搁浅,国资委选择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下称国开投)和中国诚通集团(下称诚通)作为资产运营试点平台。前者主要从事基础领域投资,后者则主攻现代物流、综合贸易等,承担了一部分处置不良资产的责任。
  2009年年初,成立国新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此时央企已由2003年的196家减至142家。按照国资委2007年印发的《关于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0年年底,中央企业要调整重组至80家-100家。
  “以前是一家一家退,一家一家重组,国新成立后,就可以一下子打包十几家进去。”不愿具名的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越往后,企业间重组的难度就越大。”
  已借试点培育出信心又迫于重组压力的国资委同样认为时机已到,但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国开投与诚通的良好运营,让国新成立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陈述国新成立之必要,成为撰写呈送国务院报告中最头疼的问题,“最担心国务院不支持,觉得没必要做,那就黄了。”
  担心似乎在被一步步证实。去年四五月间,《关于设立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请示》(下称《请示》)就已上报国务院。随《请示》一并递交的是《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和《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章程》。
  在国务院例行征求各部委意见时,质疑“新建国新是否必要”的声音此起彼伏。
  接近国资委的人士透露,面对许多部委“直白的意见表达”,国资委领导常常亲自登门,在一番面对面解释之后,才能打消其他部委的担心与疑虑。
  在十多页的《请示》中,国资委着重论述了组建必要性、注册资本、人员安排、经营范围、功能定位等几大话题。关于国新的运作细节,如公司框架、运作方式、置入企业名单、后续操作等均未提及。
  国资委表示,除国开投和诚通,其余央企中没有一家主营业务涉及资产经营,而现有两家企业又存在一定缺陷,如国开投主做投资不做退出,诚通体量小难以一下子“吃”下十几家企业,故有必要成立一家新公司从事相关业务。
  国资委还重点提到,要想实现年内央企整合至100家以内的目标,新成立一家公司可加快重组进程,否则重组时间将不得不延长、重组难度也将大大提高。
  《请示》并没有道出国资委另一个“难言之隐”:国开投属排名53家以内的央企,一把手直接由中组部任命和管理,国资委对企业一把手话语权不够,难以加快央企重组步伐。
  而为增强话语权和掌控力,国资委将国新安排在53家之外,其一把手可由国资委直接选派任命(若一把手为副部级仍需报中组部审批),国资委能做到有效地上传下达。
  在经过一年难熬的等待后,4月初,国资委终获《国务院关于组建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下称《批复》)。
  国务院强调,“设立中国国新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国有资本的结构优化,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但是,国务院并没有对国资委方案全盘接纳,其提出的注册资本要求和领导人选安排被否决。
  《批复》明确,国新初始注册资本为45亿元,全部以货币出资,由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而此前国资委提出的初始注册资本金要求是200亿元。国新的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此后根据划入企业情况,国新可适时对公司注册资本进行调整。
  管理层初定
  国新的人事安排,也一并被国务院否决。
  国资委在《请示》中提出,给予国新“特殊公司法人”待遇,其董事长由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兼任,便于央企与国资委的衔接配合,便于快速科学决策。
  而根据《公务员法》第53条规定,国家公务员不能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不能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国资委不得不重新“选角”。原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庆伟、国资委原改革局局长刘东生、诚通总经理马正武、国资委改革局副局长刘文炳等被纳入考查视野。
  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国新管理层选拔与考核均归属国资委企业领导人管理二局(下称企干二局)。“不过,一把手人选由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出,企干二局只负责考查。”
  李荣融对人选的要求颇为苛刻,既要有央企重组经验,又要有一定行政级别;不仅在行业内德高望重,还要有资历有能力与其他央企领导对话谈判。
  一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说,“有些人选级别很高,不愿意来;想来的级别又不够,国资委担心其他企业不买他面子。”
  国资委内部人士表示,央企重组的最大博弈在于利益重划,“空降兵”或“门外汉”都难当重任,“这个人一定要对国新的宗旨、目标、任务非常熟悉,也要对国资委领导的意图非常熟悉。”
  一番遴选下来,谢企华和刘东生成为最终选择。“刘东生任国新总经理的可能性99%,谢企华任董事长的可能性有八九成。”8月中旬,接近国资委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
  这位人士还透露,国新会成为国资委建立现代企业董事会制度的试点企业之一,而这项工作一直被国资委领导视为国企改革的生命线。
  届时,谢将担任国新外部董事长,不参与企业直接运营,只负责战略决策、召集董事会等,每年只需在国新上班几十小时。而刘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具体负责国新运营与管理。
  从企业起步的刘东生曾任原国家经贸委改革司副司长、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一直是邵宁部下。改革局恰是此次负责国新筹备和组建的主要司局之一,邵则一直主抓央企改革与重组。
  “刘东生接受并遵循了邵宁的国企改革思路,对国企改革状况较清楚,有利于实现国资委目标。”一位不便具名的原国资委人士评价。
  与刘东生有过多年共事经验的人说,刘与人为善、待人平和,务实、不强势、不张扬。在担任改革局局长期间,经常站在企业角度帮企业出主意,央企负责人对刘的评价颇高,认为其领导水平不错。
  李荣融对刘亦颇为赏识。2009年3月,刘升至国资委监事局主席,行政级别调整为副部级;2009年6月,李荣融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下称淡马锡) 掌舵人时,刘作为不多的几个陪同人员之一参与会谈,并对国资委和淡马锡控股的合作问题交换意见。淡马锡正是国资委努力学习的“范本”之一。
  刘出任国新总经理后,将辞去其在任的国资委监事会主席职务。
  8月初,在国新“一把手”露出真容后,曾有媒体预测国新将于本月挂牌。对此,国资委参与国新筹建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挂牌时间仍不确定。
  除上述两名人选,国新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均未敲定。消息人士说,其他人选仍由国资委企干二局考查选拔,但会听取谢和刘的意见,会综合考量人员搭配效率、经历互补等因素。
  国新董事会人数也未敲定。据透露,可能挂牌之初只有3人-5人,企业运营步入正轨后,可能增至7人-9人。
  整合碰壁
  根据《批复》,国新主要从事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国有股权经营与管理、受托管理、资本运营、为开展上述业务所进行的投资和咨询业务,以及国资委授权或委托的其他业务。
  “我们现在就是做了一个篮子,着急去买菜,买到菜篮子就满了,买不到菜篮子就是空的。”国资委内部人士如是形容。
  “买菜”工作交予国资委改革局重组处。2010年农历新年之前,该处就开始与目标企业试探性商谈,征求企业的想法和意见。
  4月《批复》下达后,谈判工作旋即提速,话题主要围绕企业是否愿意进,进入后享受何种待遇等。“被约谈”企业主要集中在商贸领域和科研院所。
  国资委内部按领域划分的央企名单显示,商贸领域现有21家企业,科研院所10家,是有待重组“大户”。
  《请示》前,国资委曾预想,国新至少要“吃”下10家至20家企业,如经济效益差和利润排名靠后的央企、找不到与其他企业重组出口的央企、主业边缘化的央企等。
  可是在选择哪些资产进入国新的问题上,国资委连连碰壁。接近国资委的人士透露, “多数央企不愿进,涉及到太多复杂利益纠葛,它们想自己发展,不愿意上面有人管。很多企业在讨价还价。”
  央企的百般推拒不难理解。国新属国有独资公司,划入国新的央企名单一旦被国务院批准,其产权或股权即刻被无偿划转至国新,成为国新旗下的出资企业。
  消息人士说,科研院所就舒服地过着“小富即安的日子”,不愿意被划进国新。
  更有充分竞争领域内的央企担心,一旦并入国新,退出央企序列后会被残酷的市场淘汰。
  为此,7月23日,李荣融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试图消解这种不安情绪,“要被装进去的企业,你们也不要觉得不光彩,我们并不会一卖了之。”
  国资委的摇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新成立进程。接近国资委的人士说,电子领域内很多企业经营困难,如普天、华录等,但是让企业自己兼并重组还是置入国新,国资委仍在考虑。
  债务偿还是国资委不得不考虑的。国新的初始资本金为45亿元,经济效益差的公司之前会有很多债务,国新必须全部承担。营运不佳又不能退出的公司,国新也需大笔投入。注册资本被大幅缩减,国新未及成立便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
  此外,如何安置被重组企业的职工也成为一大难点,至今国资委也未找到稳妥、有效的方案。“如果搞得几百人来静坐,就很要命了。”接近国资委的人士说。
  于是,国资委只能从资产规模小、人员少、债务少,谈判难度相对较低的商贸企业入手。目前,谈妥进入国新的企业约5家左右,包括中国印刷集团、中商集团、华星集团等。但这与国资委当初设定的目标相差近四倍。
  接近谈判的人士说,国资委的本意是“国资委推动、企业自愿”,但从谈判过程看,估计“接下来国资委要强势主导了”。
  淡马锡影子
  在国资委内部人士看来,国新让国资委多了一个手段,让企业多了一个选择。
  推进置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重组整合,并帮助充分竞争领域内的央企退出——这是国新挂牌后的第一要务。
  按照规划,如果置入企业规模小却能实现盈利,则该企业有望作为国新子公司得以保留;若置入企业运营糟糕,国新会在做好职工安置后实现资产剥离、变性和退场,或与外部同类企业重组,或出售给外部战略投资者;若置入企业介于前二者之间,则会留存核心业务和资产,并依据产业链配套进行相关同类项的业务整合。
  国新还将持有并管理国有资本不宜退出的、承担公益性等特殊职能的,且资产规模较小企业的国有股权;接收、整合中央企业整体上市后存续企业的资产以及其他非主业资产,以提高央企主业竞争力。
  这类似于托管型资产经营公司的运作模式,通过搭建退出平台,实现央企不良资产、辅业资产的剥离和处置,以获得批量处置和退出的效果。
  但国新的功能远不止这些。帮助充分竞争领域内的央企退出后,国新要逐渐转变成一家持续性持股型经营公司,愿望是成为中国的“淡马锡”。
  淡马锡成立于1974年,是新加坡政府以私人名义注册的一家投资公司,新加坡财政部拥有其100%股权。淡马锡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政府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所有政府关联企业,其所持股票市值约占该国股票市场的47%,几乎主宰着狮城经济命脉。
  效仿“淡马锡”一直是国资委的夙愿。2003年6月,出任国资委主任刚刚两个月,李荣融首次出国访问便选在淡马锡。他曾回忆,淡马锡旗下企业全是国有企业,但无一亏损,这让他“始终忘不了”。
  2004年,成立一家像淡马锡一样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国资委内部被提出。今年以来,淡马锡密切与国资委高层会晤,表示希望参与央企重组。
  接近国资委人士透露,国新在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即盘活存量、上市退出后,将逐步转为国有资产“增值”,实现创造增量、资本运作,并有可能面向全球开展投资活动。
  但夙愿的美好可能敌不过现实的残酷。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资专家直言,“国新不可能做成淡马锡”。理由是,淡马锡产生于法治化大背景,而国新则是在行政化模式下探索国资管理模式。
  “国资委是政府部门,由它来主导,国新注定是国资委那套运作方式,就不可能真正超越。没有法律框架约束,做着做着就会变味了。”该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重组重任
  国新“待产”并不会阻止央企新一轮重组大幕开启。毕竟,“到2010年年底,中央企业要调整重组到100家以内”的目标早已为政府高层和公众熟知。
  7月23日,李荣融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强调,年内完成这一重大调整,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务院对国资委的考核任务。
  “其实,行政划拨式重组隐含巨大风险,领导班子如何安排和平衡是最大问题,新领导班子的磨合过程往往非常长。此外,许多央企的内部管理体系并不足以‘吃’下一家企业。但是,没办法,央企重组已经变成一个政治任务。”上述国资专家表示。
  从国资委成立之初,央企重组就一直在走“急行军”路线。截至2010年8月初,央企数量已由七年前的196家调整到123家。
  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至少23家央企要被迅速整合。
  李荣融在上述会议上同时指出,“目前央企兼并重组的速度慢了点。”
  “说实话,重组已有六年多时间,整合到这一步,该找婆家的都已找到了,待整合企业都是不大好的,难度较大。”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国新早点挂牌,整合效果就能早些显现。”上述人士说,“国新成立会使目标完成容易许多,然后再单独重组七八家,赶一赶进度就可以了。”
  消息人士说,国资委关于央企整合的思路主要包括央企之间“强强联合”,优秀央企对一般央企的“以强并弱”,科研院所并入产业集团,非主业资产向其他中央企业集中等。
  接下来,煤炭、通信、发电、电网、钢铁等行业不会再出现企业重组,重组重点将集中在电子、机械、科研院所、商贸、建筑等领域。
  “现在,好多家企业正在谈判,有些是好几家抢一家。”消息人士对《财经》记者说,但他以话题敏感为由,拒绝透露参与谈判的企业名单。
  “一旦谈成,手续很快,马上就可以做了。”该人士表示。
  除把央企数量降下来,国资委更追求质量提高。按照国资委构想,国有资本将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和海运等七大行业领域。同时,培育和发展形成30家-50家拥有自主产权、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李荣融曾在一个内部会议上表态,“今年做不到100家也没有关系,目标肯定还是要定。不允许100多家企业里面,还有10多家弱不禁风的小企业在里面混来混去。但如果100多家都很强,那也没有关系,去国务院汇报也比较容易。”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