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sleet 发表于 2010-8-25 20:52

书法自觉意识的演变

——摘自邱振中《书法》

  早期书法史上,只存在实用性质的书写,人们一般不会故意去加以美化、修饰。随着书写技巧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人们逐渐体察到书写中所包含的美感,开始对书法的收藏,书法作品的商品价值也逐渐显现。对于书写的自觉意识便在这种背景中得到发展。

  西汉,陈遵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这是关于书法收藏的最早的记录。

  东汉,班超家贫,“为官佣书以供养”。书写已经能够作为一种工作,养家糊口。

  东汉末期,赵壹《非草书》中记录了人们刻苦练习草书的情景。人们对书法技法的高度重视,肯定是较长时间内逐渐积累的结果。这使我们能够作一推测,可能西汉,甚至更早,人们便已开始关注书写技法的问题。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东汉师宜官“时或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计钱足而灭之”。书写什么内容已经无法得知,书写的目的是换酒喝。作品写在墙上,观看要收费,而且还有精确的计算,收够了钱便把作品抹去。叙述很简略,但非常生动。它描述了一种活跃的书法境况。

  如果这一记载确实,东汉时实用书写之外已经存在非实用的书写,同时展示的方式已经很有想象力,非实用的内容也可能运用在这一类创作中。展示方式与作者创作心态相关,也与观众的心态和要求相关。展示方式能深刻地反映创作意识的变化。如果这只是一种传闻,那么至少在西晋——记录这一传闻的时候——人们对这一类新颖的创作方式、展示方式已经不陌生了。

sleet 发表于 2010-8-25 20:52

  南北朝,收藏书法已经蔚然成风。

  一位喜欢书法的少年,故意穿着白色的长纱衣去看王献之,王献之忍不住在纱衣上写满了字,有正书,有草书。少年感觉周围的人要来与他争夺,拿起纱衣就走;周围的人果然来追他,到了大门外面,大家抢夺起来,少年只得到一只袖子。

  人们都喜欢王献之的书法,因此便有人拿羊欣的作品冒充王献之的作品,因为羊欣与王献之风格接近,写得也很好。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宋明帝藏王羲之书127卷,绝大部分是信札,其中有两卷“扇书”,这应是为赏玩而创作的作品。

  南朝文化发达,擅长文学、艺术者很多,人们也在书法中比试、争胜。

  南朝时,齐高帝与王僧虔比试书法。齐高帝说:“谁是第一?”王僧虔说:“臣书人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书法已经成为一件与荣誉有关的事情。这离后来人们那种对书法的历史感只有一步之遥。

  唐代,书法作品的买卖有很大的发展。李邕,人“多金帛求其文字”;柳公权书法的收入“岁时巨万”。

  收藏方面,人们对杰作的搜求不遗余力。如钟绍京,“不惜大费,破产求书”,用“数百万贯钱”买得王羲之5件行书。

sleet 发表于 2010-8-25 20:52

  书法作品中的题材也能反映人们创作中自觉意识的变化。

  今天遗存的宋代以前的墨迹数量很少,书法作品中的题材要从历代的著录来考察。

  从著录来看,书法作品的内容在唐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唐代以前,除少量诗文外,几乎都是信札,一到唐代,题材有了很大的扩展,经文、诗文等大量出现,这是书法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变化。信札是实用性书迹,其他题材,除了部分诗稿,或多或少都带有表现书写水平的目的。孙过庭《书谱》便是个典型的例子。

  书写《千字文》的人也很多。《千字文》是识字、练字的范本,同时也是展示书法技巧的好题材,大家热心于此,说明人们对技巧的重视。

sleet 发表于 2010-8-25 20:52

  自觉意识发展的另一特点是书法专业意识的出现。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逸、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据记载,张旭是有官职的,也可以说并非“不治他技”。韩愈所说,主要是指张旭自觉地把精神生活的重心放在书法上。这与今天所说的职业、专业有所不同。韩愈所言,恐怕还是猜想、推测,这一类人物也未必以张旭为发端。但是这段话非常重要,它代表了唐人对书法功能的认识。它成为后来者往书法中投入生命热情的宣言。

  其后,怀素也因“用志不分”,专注于草书而取得杰出成就。

sleet 发表于 2010-8-25 20:53

  对创作技法的思考成为自觉意识发展的另一个标志。

  唐代出现了很多书法著作,初唐、盛唐时的论著中包括许多关于创作的内容,中唐以后的论述中,则几乎无不谈到技法问题。在这些论述中,涉及关于执笔、运笔、结构、墨法、创作方法等众多方面的问题,可见这时人们对书法创作已经有很多的思考。

  流传至今的唐代以前的书论,大约有50篇,明显的伪作即占四分之一,而其中主要是唐代作伪或改写的关于书写技法的文字。

  书法作为商品,是影响自觉意识的另一因素。

  宋代以来,书法作品的买卖成为一种常规的商业活动。

  唐代沈传师的作品在宋代“以完本售至数万”;苏轼去世后不久,“一纸定值万钱”。

  书法创作的心态不断在发生着变化,创作的自觉意识在不断地提高,但到唐代为止,重要书法家从未表达过对自己历史地位的关注,创作的意识从不曾压倒他们日常书写的平常心。然而,从宋代开始,创作的自觉意识便成为主宰他们书写的重要因素。

sleet 发表于 2010-8-25 20:53

  从宋代以来,书法家们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书法作品和书法家历史地位的关注。

  苏轼在自己一件书法作品后面写着:“后五百年当成百金之值。”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对商品价值的关注,而是借价格来显示对作品历史地位的自信。

  明代,董其昌说:“遇笔砚便当起矜庄想。”目的是留下在历史上经得起考验的作品。

  王铎说:“我无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这里当然有王铎无法在政治上施展抱负的无奈,但对自己在书法史上地位的关注,一直反映在他的文字中。例如他在言及历史人物时,便不时透露出要与他们一较高下的雄心:“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

sleet 发表于 2010-8-25 20:54

  对于普通人来说,书写仍然是一项日常活动,但对于那些希望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们来说,书法创作已经与日常生活隔开了不小的距离——日常生活中总还是离不开书写,但准备传世的作品却必须精心制作。对他们而言,着意书写的作品和随意书写的字迹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同时也有着水平的差异。

  作为艺术品的书法与普通人的书写距离不断扩大,即使是重要书法家,他的代表作与日常书写之间也有了很大的差别。

  清代书论中对书写经验的记述数量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观察亦比前代更为细致、准确。如包世臣对前人点画由曲折逐渐演变为平直的讨论:


  古帖之异于后人者,在善用曲。《阁本》所载张华、王导、庾亮、王诸书,其行画无有一黍米许而不曲者,右军已为稍直,子敬又加甚焉,至永师,则非使转处不复见用曲之妙矣。(《艺舟双楫·答三子问》)

sleet 发表于 2010-8-25 20:55

  而对点画的中截和两端分开考察,并致力强调中截的重要性,既反映了他观察力的敏锐,又揭示了笔法演变的重要史实: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艺舟双楫·历下笔谭》)

  包世臣论及点画时常常用到“一黍米”、“一黍米许”,可见他时时注意深入形式构成的最小变异。这种对构成细节精微变化的关注和陈述,自明至清,越来越丰富。

  这些著作,是书法创作的自觉意识不断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自觉意识的深化。

  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一些弊病。

  它使作品变得做作,不自然。书写看来是一种简单的活动,但它需要意识、感觉、身体的良好配合,稍有不协调,便出现毛病,而一心求好的意识使人们在书写时感觉分散在对各种细节的关照中,顾此失彼,难以求得所有细节的充分配合。

  其次,对创作的高度关注容易使作品产生程式化现象。完全不受理念拘束的书写更多受到当时境况的制约,境况不同,写出的字迹会有明显的区别,但程式化使这种差异缩小,作品只是在有限的几种类型中重复。造成程式化的原因很多,但创作自觉意识的强化,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

sleet 发表于 2010-8-25 20:56

  然而,创作中自觉意识的强化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种事物,随着对它关注的持续和深入,认识必然会趋于细微,观察、思考的积累,必然会聚集起越来越丰富的文献,并形成众多的理论或前理论。它们必然会渗透到作者的意识中,并影响到书写,因此创作自觉意识的提高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宋代以来书写方法的改变使用笔越来越简化,作品整体的严谨性也日渐丧失,这造成对书写的表现力的威胁,人们不能不设法去保持作品技术上的较高水平,而精心的控制意识确实使作品的形式构成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困难的是,即使是杰出的书家,只要稍一放松,形式上便出现漏洞,如王铎为一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但他留下的诗稿,用笔简率,与他的代表作无法相提并论。

  这便是董其昌看似潇洒,但时时保持警惕,“无一笔不怕千载后人指摘”的原因。

  在王羲之、颜真卿的时代,社会上通行的用笔方法便是杰作中的用笔方法,两者之间有水平的高下,但没有方法、原理上的冲突(图1)。后代便不是这样,日常书写和精心、着意的书写是两条几乎不相连通的道路。翻检明清以来文士们的书迹,除去在书法史上真正有成就的少数人,绝大部分人的字迹仅仅雅致而已,远未达到书法创作所要求的技术水准(图2)。

  宋代以后,“自然”的书写已经很少能够进入艺术创作的境域。

燕麦 发表于 2010-8-25 22:05

顶一下,虽然偶不懂~~

杨林 发表于 2010-8-26 17:15

邱振中是我最尊重的当代书法理论家,无论是对书法史的纵向梳理,还是对书法作为艺术的横向比较,他做出的研究似乎大出了其他人的总和。
邱先生于我还有知遇之恩,可惜很久不联系了。

sleet 发表于 2010-8-26 20:01

[quote]顶一下,虽然偶不懂~~
[size=2][color=#999999]燕麦 发表于 2010-8-25 22:05[/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47071&ptid=99905][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呵,最近还好吧?

sleet 发表于 2010-8-26 20:02

[quote]邱振中是我最尊重的当代书法理论家,无论是对书法史的纵向梳理,还是对书法作为艺术的横向比较,他做出的研究似乎大出了其他人的总和。
邱先生于我还有知遇之恩,可惜很久不联系了。
[size=2][color=#999999]杨林 发表于 2010-8-26 17:15[/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47182&ptid=99905][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杨兄说的是,邱先生研究得深入,对当代书法理论研究贡献很大。

周泽雄 发表于 2010-8-26 23:49

听了一堂速成课。

铁骑横夺 发表于 2010-11-12 11:48

读邱文,如观上乘书法。

jianmin 发表于 2010-11-18 05:06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