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出口导向带给国内的麻烦
上周评论触及到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数目日益庞大的贸易顺差,给国内经济平衡带来的困难。流行之见,谈到贸易顺差,就只往“国际影响”那个方向想,甚至仅仅争论对美国经济平衡的影响。可是既然叫国际贸易,其中一国又是中国,那包含着巨大顺差的对外关系,怎么就对中国自己的国内经济没有影响呢?个人的观点,如此“见外不见内”的思维,是很多年[url=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rmb/][color=#1e00ff]人民币[/color][/url]汇率与货币问题得不到妥当处理的认知基础。现象并不复杂:每年中国大量商品净出口,但是生产这些商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却留在了国内。这笔在国内市场没有商品与之对应的货币,数目少了无所谓,可是眼见越来越大,其影响就不能小视。统计上是这样记载的:中国商品与服务的净出口,1990年510亿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2.6%;1997年3550亿,占4.3%;2004年10223亿,占5.4%;2007年23381亿,占8.9%;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中国的出口,但这一年的净出口还有24135亿,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7.9%。
“净出口”者,所有商品与服务的出口额减去全部商品与劳务进口额之差也。这里要问几个问题了:这部分净出口的商品与劳务,是在哪里生产的?答:在中国国内。这部分净出口的商品与劳务,是白白生产出来的吗?答:当然不是。谁在生产这部分净出口商品与劳务时挣得收入了?答:工人挣人工、老板挣投资与管理收益、政府抽到税、银行收利息,也许还有其他的服务方挣费用。
这就带出上周本专栏提出的问题:所有这些创造了净出口商品与劳务而挣得的收入,对国内市场究竟发生什么样的影响?讲过的,不是小数,而是每年以万亿为单位计算的大数。也讲过的,这部分货币收入对应的商品劳务悉数出口,是“剩”在国内的“纯购买力”。我们要不依不饶地问,这每年论万亿数的购买力,在市场上究竟可以买到什么?
上周本专栏先排除了两点。第一,买不到国内商品与劳务。道理简单,因为这笔购买力对应的商品劳务已经全部出口了。这当然是从总量(宏观)来看的结果。微观上,出口企业挣得的收入,分不清究竟做的是净出口还是总出口,横竖发到手里的钱都有权购物,正如就是不做出口生意、靠内需挣得的收入,也有同等购物权一样。但是,当所有的购买力一起购物时——这又是从宏观看问题——那块绝对多出来的“纯购买力”,就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商品劳务。因此,当人们非要一起行使购物权时,过量货币追逐不够量的商品劳务的现象就可以被观察到,结果就是物价的普遍上涨——[url=http://finance.ifeng.com/topic/news/tongzhang/index.shtml][color=#1e00ff]通胀[/color][/url]是也。
第二,也买不到国外的商品劳务。阐释过的,净出口创造的本来是[url=http://finance.ifeng.com/forex][color=#1e00ff]外汇[/color][/url]购买力,可以大手买国外商品、国外劳务、国外资源和国外权益。可是在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对很多行为者来说,与其留汇在手,不如售汇给央行来得合算。也讲过多次,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实质,是政府确定了刺激出口的汇率目标,并要央行用基础货币不断购汇来达成。这样,实际的汇率水平,就构成国内公司与个人使用外汇的机会成本。人民币汇率低估,国内有外汇的也不愿意多用汇。这样,由净出口形成的纯购买力,就无从通过扩大进口来实现平衡。比较起来,进口关税与服务便利等等因素的影响,倒还在其次。
剩下还有什么出路吗?那就增加储蓄吧。这也是近年中国的储蓄问题引起全球关注的一个原因。相关的解释五花八门,从中国人喜欢储蓄的文化特性到社保不足带来的强制性储蓄等等,不一而足,有机会以后再作探讨。这里要指出的只有一点:无论中国高储蓄的成因为何,增加储蓄并不能为中国日益增加的净出口带来的人民币购买力,找到市场平衡之路。
这么说吧,除非大家把钱存到枕头或炕洞里,导致这部分货币彻底沉淀、退出流转,否则,储蓄越多,市场货币与商品劳务之间的不匹配就越严重。这不是什么深奥的学问:如果你我把钱存到银行,那银行是要把钱贷放出去才可以维持下去的。从银行再贷放出来的款子,还是要追逐商品?很明白,如果存入银行的款项本身就来自净出口创造的货币收入,那么它断然不会因为到银行转了一圈,就能够找到对应的商品与劳务。恰恰相反,随着存入-贷出次数的增加,更大量的货币被银行创造出来之时,就是过量货币追逐不足量商品的矛盾变得更为严重之际。
统计数据称,2008年年底我国各项存款余额46.6万亿,各项贷款余额30.3万亿,分别比2004年增加了22.5万亿和12.5万亿。去年更不得了,仅第一季度新增的银行信贷就达4.5万亿。我看势头不对,为文质疑(见:“还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吗?”)。有不同意见辩护说,中国信贷膨胀的来源不是增发钞票,而是储蓄,所以没有什么大不了。我对该论调不以为然,因为在顺差巨大的出口导向经济里,本来就有相当大一块储蓄,根本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商品,经由银行贷放出来,陡然增加市场的物价压力。
讲到底,净出口挣下的货币追不到商品,存到银行里贷放出来后更加追不到。这就解释了这些年来为什么不是这里“热”,就是那里“热”。倘若政府干脆不管物价,听任没有商品对应的超额购买力全部冲向市场,最后总归会“平衡”的吧?还以2007年为例——全年净出口2.3万亿、占国民生产总值约9%——如果放任价格不管,年度物价总水平上涨9%,过量货币追商品的游戏,是不是可以不平自息?
有两点困难。其一是我在《货币似蜜,最后还是水》一文里提到的,过量货币流入经济时有粘性,可能一时集中于某个商品或某个市场。那样的话,某商品的价格上涨就可能远超过9%。其二,出口导向非一日之功,积存在经济体内的过量货币如笼中之虎,一旦放出来,其胃口可能不止增加9%。把这两点合并,加上人们的自保、投资与投机行为分不清楚,在预期紊乱之下“牛群”受惊吓后可能过度反应,局部的市场失衡可能冲天而起。
物价伤民之际,人言滔滔。要政府无为而治,搞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经济学家可以建言,但听者藐藐。政府以看得见之手频频干预调控市场,由此而起。管来管去,政府部门很辛苦,最好的效果也不过扬汤止沸,也许可以遏制货币追商品于一时,却不断按下葫芦浮起瓢,因为釜底之薪——出口导向经济创造出来的过量购买力——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记住了,货币从来不会死,它像泛滥的江河之水一样,永远寻找着新的出口。
究竟还有没有别的出路?思来想去,逻辑上的出口惟有一处,这就是把经济体内原本不是商品的资源动员到市场上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靠新增的商品与劳务吸收过量的货币。这方面,中国经济有经验、有教训、有挑战,也有机会。下周再谈吧。
[font=楷体_GB2312][/font] 出口企业复苏超乎想象 贸易商提价抢工厂
[url]http://www.sina.com.cn[/url] 2010年08月27日 05:5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从“工厂抢订单”到“贸易商抢工厂”
今年以来,出口连续超预期增长,出口值在近两个月内连创历史新高。记者调查发
现,今年上半年出口企业经营情况好得超乎想象。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出口企业集中的
地区,金融危机后的“工厂抢订单”变成了“贸易商抢工厂”。一番喧嚣过后,随着下
半年海外贸易补充库存告一段落,企业出口订单也开始回归理性。但8月底开始的“圣诞
订单”又使得外贸情况回暖,目前已基本稳定在2008年危机前水平。
调查发现,不少出口企业议价能力有所提高,趁着订单回暖之势顺势将上涨成本转
嫁给境外客户。同时一批具备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出口企业,通过产品升级提高利润附加
值,化解汇率波动和成本上升风险。
这些地区的出口情况显然好于预期。不过专家提醒,出口在超预期增长后面临回落
的风险,出口回落可能在第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显现出来。外部出口环境未来可能继续
变差,内部工资上涨压力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等风险不容忽视。
本报记者 卢铮
出口企业:加班赶货 惊现价高者得订单
“上半年真是忙得要死,工人经常加班赶订单,现在订单量回落了一些,但基本上
稳定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广东东莞一家制衣厂厂长史东光表示。这家企业十
几年前落户东莞长安镇,是一家为欧美户外服装品牌代工的港资企业,德国、法国、英
国是其欧洲的主要市场。
他介绍,上半年订单量猛增最主要原因是补充库存。整个2009年贸易商订单采购量
很少,上半年库存消化得差不多了,亟须补充库存。另外,金融危机后有些制衣厂倒闭
,工厂数量缩减,订单集中度增加也是一大因素。
不少出口企业对此都感同身受。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出口企业集中的地区,金融危
机后的“工厂抢订单”变成了“贸易商抢工厂”。江苏一家服装类外贸公司负责人告诉
记者,上半年国外客户订单催得火烧眉毛,加工厂还要坐地起价。因为订单太多,不少
加工厂甚至不顾以前的合作关系,谁出的价高就给谁做。
经过一番喧嚣过后,下半年出口订单开始回归理性,但最近情况又有所回暖。史东
光介绍,一般8月底工厂开始接单圣诞订单,三个月左右的生产周期后这批产品要保证节
前出货。“上半年是补充库存,现在是真正反映需求量。看起来欧洲订单情况不错,尤
其是德国经济率先恢复,出口德国的订单量这段时间增长得最快。”史东光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一些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出口企业订单情况更为乐观。全球
最大假发加工企业瑞贝卡(10.28,0.00,0.00%)董秘陆新尧对记者表示,现在女装假发的
订单已经排到年底,工艺发条订单也排到11月,订货最为灵活的化纤发条也排到9-10月
份。“现在最大的产能不足集中在欧洲白人假发产品,非洲产品目前也十分正常。”
调查发现,除纺织服装等大宗商品出口订单稳定增长外,在出口商品中占主导的机
电产品订单也基本保持稳定。“订单没有骤降,现在正值西方圣诞节礼品生产高峰期,
订单不断增多,都忙不过来,缺工依然很严重。”东莞市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表示。
据东莞汇安人才市场招聘信息,近几场招聘会企业招聘环比上月有10%左右的涨幅,
招聘职位数上升了14%,特别是普工技工类岗位需求上升37%。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在出口商品中占主导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6.2%,高
于同期总体出口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026.3亿美元,增长34.7%
;机械设备出口1696.7亿美元,增长36.6%。
涨价风:议价话语权在增强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少出口企业议价能力有所提高,反而趁着订单回暖之势,顺
势将上涨成本转嫁给境外客户。
陆新尧介绍,随着海外市场需求改善,目前瑞贝卡产品价格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
的水平。“2008年到2009年,根据当年的运行情况,我们对价格做了调整,使得当年的
业绩达到了20%的增长。目前价格又分批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情况。现在随着产品的升级
、高档产品的出现,价格有望继续得到提升。”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出口企业的议价能力得以提升,与金融危机中中国出口市场份
额的扩大不无关系。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且中国产品多具有刚性
需求特征,一旦外部需求恢复,作为供给方的话语权也将得以提升。
中金公司报告认为,如果把日本与四小龙四小虎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出口增长持
续了40年,占世界出口市场份额最高到达23%。中国出口虽然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出
口占世界市场份额只有9.6%,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任何一个大的经销商要依赖于供应商对它经营需要产品的供应,对企业的依赖程
度越来越高,在价格上、利益分配上经销商要考虑企业的分成,这是进行二次分配的过
程。”陆新尧介绍,瑞贝卡将在附加值上下工夫,多推出高档产品,虽然高端产品成本
要比普通产品高,但在毛利相同的情况下,利润附加值的绝对值要明显增加,这无疑将
抚平汇率波动和成本上升的压力。
此外,出口成本上升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压力,以制造业出口为主的全球其他国家
也已逐渐告别低成本年代,全球制造业正在进行一轮新的变化。
全球最大贸易与物流企业香港利丰集团总裁乐裕民指出,来自孟加拉、越南和印度
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成本都在上涨。当中国的价格上涨时,多数其他国家也会跟进。多
数零售商都接受价格上涨而别无选择。不仅是中国的价格在涨,到处都在涨。但至于把
涨价部分传递给现在这个市场的消费者会更加困难。零售商真正指望的是怎样提高效率
,怎样少搞降价促销。
未来: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中国出口企业也并非前途一片光明,一些潜在的风险仍需警惕。大部分分析师都认
为,出口在超预期增长后面临回落的风险,出口回落可能在第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显现
出来。
交通银行(6.00,-0.02,-0.33%)研究院陆志明指出,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兴市场国家
采取加息、紧缩货币等措施减压经济过热、欧美日发达国家弱势复苏、CRB指数渐趋稳定
,中国的出口需求将会有所放缓。再加上去库存周期逐渐开始,外部出口环境未来可能
继续变差。从内部环境来看,中长期工资上涨压力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加、出口企
业利润空间收窄,不断挤压出口企业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分析师指出,尤其是机电产品等弹性比较大的产业,未来波动的幅度可能更大。譬
如机械设备的出口方向是新兴经济体和资源国,但受国外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美元反
弹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国外对机械设备的需求存在紧缩的风险。上半年超预期的
需求部分透支了未来,未来机械设备的出口增速将低于上半年。而7月份被取消出口退税
的部分行业产品出口,如对橡胶、农药、无机盐等行业受影响比较大,部分企业抢在出
口退税取消之前突击出口造成近两月出口快速增长,三季度开始这些行业出口可能会大
幅减少。
同时,中国出口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也在增加。自1995年以来,我国连续15年
成全球反倾销最大受害者。去年我国GDP占全球8%,出口占全球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占
全球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75%。今年1月-5月,共有14个国家(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31
起贸易救济调查,总案值约18亿美元。
来自欧美的贸易救济调查往往对整个出口行业带来重大打击。以陶瓷业为例,欧盟
国内产业5月下旬对中国进口瓷砖启动反倾销调查提交的申诉,根据惯例欧盟将于本月10
日至20日期间正式立案。由于涉案金额超2亿美元,涉案企业几乎涵盖国内知名陶瓷企业
,一旦立案,将成为中国陶瓷行业面临的史上最大的反倾销调查。分析人士认为,这些
潜在风险也不能忽视。 oversee兄在杭州吧,明晚一起喝茶,如何,见帖请与邹峰老弟联系。 文不对题,应该是外貌顺差的问题。文章中所谈观点及问题和大苗、铁线等燕友阐述的没多大差异。
巨大的贸易顺差由国内发钞平衡,国内发钞由楼市、股市和通胀平衡。看来太顺了并不是好事。
中国已经是个高度依赖出口的国家,其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很难由其它国家取代。很多发达国家有意在东南亚或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开发加工基地,至今还没形成规模。
现在的问题是如此巨大的贸易顺差除了买美国债券还能买什么?
如果国家把出口所得外汇的一部分直接交给出口商,让他们自主决定如何使用。这样外汇顺差的压力可能会减轻吗? 如果国家把出口所得外汇的一部分直接交给出口商,让他们自主决定如何使用。这样外汇顺差的压力可能会减轻吗?
___
所谓人民币值被低估,就是美元和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比值应该是1: 4左右,但是当局强制按1:6.7左右结算.
出口商的成本主要是人民币,交易得到的货币是外汇,他们自己不是本来就得用外汇换本币吗?
再:如果国家把外汇按自己定的1:6.7给出口商的话(鼓励他们出国花钱买便宜的工业原料?),这是不是就跟改革开放初的"双轨制"有类似?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是有"送钱"的意思?如果是这样,那么能得到这些机会的出口商是什么来路,也就可想而知了. 主贴不大看得懂,只是根据老程大哥这个问题说点自己的无知看法,欢迎前辈同辈们拍砖和鄙视:lol12d [i=s]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0-11-12 12:08 编辑 [/i]
所谓1:4是个不严谨的概念。现在很多民营企业都是自己直接出口,他们若能自主支配换汇所得,在国外直接投资、置业、采购设备或购买消费品等,这样顺差就可减少。港币绑定美元多少年了?按购买力算真的是1:7.82吗?
不要听到商就想到官,现在江浙一带直接做出口的民营企业的贸易量是惊人的。 现在有些民营企业在海外注册公司,其实就是起个名字开个账号,日常管理交当地中介公司。因没有实际场地人员开支,所已运营成本不高。他们在做出口贸易时由由海外公司接单,国内工厂生产出口,收入进海外帐户。目前国家注意到此事但不干预,这样多少可减少点贸易顺差。 [i=s] 本帖最后由 Goal 于 2010-11-15 16:21 编辑 [/i]
可以反应减少逆差愿望的现象很多,比如以前人民币卡不能在境外消费,现在可以了。
问题是,这些和低汇率下的出口量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