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有感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1-5-19 04:24 编辑

以前读以色列史,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1948年,以色列刚刚建国,在四面炮火中,只有两个人的教育部(部长和秘书),已经用唯一的一台破旧打字机,制定了<<国民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全部免费入学,在国会获得全票通过。

重视教育是犹太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个苦难的民族,能历经1900年的大流散而不灭绝,从语言到外表都不再具备单一的民族特征了,终究还能一路坚持文化传承,乃至最终复国,靠的一是教育,一是宗教。而以色列建国之后,在几十年不断的战争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仍然可以建设成为堪与欧美相比的发达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与普及,当是首因。可以说,没有教育,就没有今日的以色列。

近日参加一个关于抗战教育的讨论,有一种观点,就是把抗战时的中国教育政策与以色列建国时的教育政策相提并论,认为是可以媲美的。于是特地查了一下,原来老蒋当时提出了“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的观点,

“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就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读后,由衷地感动。。。“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这一段话,真正体现了老蒋对自己国家的爱,真正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领袖的责任感,见识,和长远眼光。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功绩,应该全力应付抗战,投到军费上而不是教育上去,前者可以说是瞬间见效,功成名就,后者则非数年之功而不达,且难为外人/后人知。 这项决策,后来的效果是显著的,

“抗战期间,由中学到大学毕业,完全依赖国家贷金或公费的学生,共达128,000余人,这其中就包括了“两弹一星”元勋钱骥、姚桐斌、邓稼先、程开甲、屠守锷、陈芳允、任新民、朱光亚、王希季等9人,还有李政道、杨振宁这两位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八年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中小学教育也全部免费,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后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

在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国民政府也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教育部于1938年特地拔经费给国立大学,令其恢复因战争而停办的研究所,恢复招收研究生,并酌情增设新的研究所。1938年到1944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182%。时任驻华参赞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这七年间的科学进步与贡献,比起过去30年来,在质在量皆有增无减。”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还选拔了1,566名的自费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和欧洲各国,其中包括了“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黄纬禄、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彭桓武、屠守锷、郭永怀等8人,超过了“两弹一星”元勋总数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杨振宁。当时在国外还约有2,500名中国公费、自费留学生,其中家乡沦陷,断绝了经济来源的约占60%,国民政府决定拨款给予资助,总计数额达数十万美元(留美中国学生月津贴75美元,当时美国教师的平均月薪不过120美元)。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说起来,虽然近现代史读得不算少,但毕竟接触的材料不完全,加上大部分材料都是比较刻意的"妖魔化",对老蒋的总体评价一直不高。从今日起,对蒋介石先生的总体印象要改观了,本质是军人,但有曾国藩之风,有使命感,有担当,讲气节,有儒家影响的士大夫的那份坚持。教育为立国之本,万世之基,尤其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文化的传承,只能,也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
 
在这个世界上,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本来是两个最聪明智慧,最重视文化教育,道德伦常的民族,也都能在历经苦难后屹立数千年而至今不倒。较之于犹太民族,中华民族本来是幸运得多的,没有失去过自己的家园,然而,近几十年来,却被一群“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改造折腾得不象中国人了。。。这几十年的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失败”,培养出来的,大都是考试机器,信奉利益至上,丛林法则,不讲诚信,缺乏公德心,没有公民素质,可悲亦可叹。而海峡对岸的中国人,却不是这样的感觉。从我个人经历而言,从一些台湾移民和东南亚,印度,南美华侨身上,仍然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投影,那种温良恭俭让的言谈举止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辉。 从我个人而言,这些年来,无论在美国还是加拿大,总是被老外当成日本人,被华人同胞当成台湾人,香港人,郑重声明“我来自大陆”的时候,总会来一句,“你不象大陆人。” 这句话,对我个人是一种好评,对我所属的大陆族群,就意味着一种已经成型的负面看法了。。。很无奈,但也必须承认,很多大陆人的表现就是那样,不能怪别人有看法。

不过,我仍然坚信,中国文化的伟大与生命力,是经过几千年历史考验的,大江大海,大苦大难,都能走过来,迄今不倒,足见其“内功深厚”。从钱穆先生<<八十忆双亲>>,琼瑶自传中的抗战部分,到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都可以看到,从清末的中国社会,到抗战,国共内战的烽火连天,从县官县长到普通百姓,从教师到学生,中国人对本国古老文明的热爱与传承,从来就没中断过。 南宋灭亡之日,史官有言,“国灭,而史不可灭。”或许我们今天也可以说,“文化革命”可破,而薪火不灭,我中华文明,必有复兴之时。余生有年,而斯日可期。

2011。5。18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没想到老蒋还能如此重视教育,在俺心中,蒋先生再获加分。
呵呵,同感。也是因此而给老蒋加分不少。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目前,在教育资金投入上,中国比不上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乌干达;而在教育理念上,则是功利主义至上~~~~~中国教育不落后才怪呢。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目前,在教育资金投入上,中国比不上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乌干达;而在教育理念上,则是功利主义至上~~~~~中国教育不落后才怪呢。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1-5-22 13:32
号称盛世,居然如此。。。与最困难的抗战时期的教育投入相比,太讽刺了。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闻一多是谁杀的?
当时像复旦这样的私立大学内迁到四川,遭遇到巨大经济困难,没有办法维持。国民政府为此在1943年决定将一批私立大学转为国立,由政府拨给经费,维持到胜利。于是复旦就从一个野鸡大学在1944年成为国立大学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当时像复旦这样的私立大学内迁到四川,遭遇到巨大经济困难,没有办法维持。国民政府为此在1943年决定将一批私立大学转为国立,由政府拨给经费,维持到胜利。于是复旦就从一个野鸡大学在1944年成为国立大学了。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5-28 22:37
教育为立国之本,万世之基。老蒋有这样的长远眼光,不但是复旦之幸,也是中国之幸。相比之下,从所谓的院系调整到教育产业化,就太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了。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教育为立国之本,万世之基。老蒋有这样的长远眼光,不但是复旦之幸,也是中国之幸。相比之下,从所谓的院系调整到教育产业化,就太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了。
闲云 发表于 2011-5-30 06:30
这也只是形式上的进一步毁坏,重要的在学生思想和课本内容上的毁坏教育,从四九年就开始,到六六年这种毁坏更见彻底。
闲云先生:私立大学转为国立叫“长远眼光”,“院系调整”则叫“目光短浅”,你这是啥标准?
闲云先生:私立大学转为国立叫“长远眼光”,“院系调整”则叫“目光短浅”,你这是啥标准?
方飞点 发表于 2011-5-30 08:47
不知道是啥标准吗?再想想嘛。
谢谢醉汉兄代答. 呵呵,和之前提闻一多一样,一问就知道是怎末回事了.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有“长远眼光”的人怎么没看出红军四渡赤水,明攻贵阳,暗渡金沙?他怎么“长远眼光”地让蒙古分裂出去的?在学校里组建三青团,也是“长远眼光”地表现吗?
有“长远眼光”的人怎么没看出红军四渡赤水,明攻贵阳,暗渡金沙?他怎么“长远眼光”地让蒙古分裂出去的?在学校里组建三青团,也是“长远眼光”地表现吗?
有“长远眼光”的人怎么没看出红军四渡赤水,明攻贵阳,暗渡金沙?他怎么“长远眼光”地让蒙古分裂出去的?在学校里组建三青团,也是“长远眼光”地表现吗?
方飞点 发表于 2011-5-31 20:32
再代闲云答:呸!

某些人很喜欢把被台湾人民抛弃了的那一套垃圾运到大陆来贩卖啊。
半醉汉先生“你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还敢出庭作证吗?
半醉汉先生“你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还敢出庭作证吗?
方飞点 发表于 2011-6-1 19:39
本想不搭理你,但为了警示人,还是回一下。本人怕鬼,却不怕法官。即使法官可以枉法,也比鬼们有所忌惮。
再,你表演的也可以了,拙劣的也到家了。把你的真名实姓报出来,我老汉喜欢热闹,与你单挑如何?
本想不搭理你,但为了警示人,还是回一下。本人怕鬼,却不怕法官。即使法官可以枉法,也比鬼们有所忌惮。
再,你表演的也可以了,拙劣的也到家了。把你的真名实姓报出来,我老汉喜欢热闹,与你单挑如何?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6-1 19:52
附注,本人早已经自报家门。
你敢吗?
静等方飞点 把真名实姓所在地报上来。
本醉汉再次申明,任何人因在五八年至六零年国内饿死人事的有无对薄公堂,本醉汉愿做当年的确有饿死大量人的事实做证人!
附:因此,特对封杀杨继绳先生的《墓碑》一书,表示抗议!
有“长远眼光”的人怎么没看出红军四渡赤水,明攻贵阳,暗渡金沙?他怎么“长远眼光”地让蒙古分裂出去的?在学校里组建三青团,也是“长远眼光”地表现吗?
方飞点 发表于 2011-5-31 20:32
有一点,国民党一向说中国版图像“秋海棠”,共产党则说像“雄鸡鸡”。承认蒙古分裂,共产党最积极。
某些人还是先去台湾走走,看看,了解一下两蒋在台湾民间的声望,再来代表"台湾人民"吧.

几十年一贯的代表"中国人民""台湾人民",即使表演的人不累,看的人也累.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闲云先生:私立大学转为国立叫“长远眼光”,“院系调整”则叫“目光短浅”,你这是啥标准?
方飞点 发表于 2011-5-30 08:47
难为你再三质问,答复一次.  

标准,就在于教育的成效.老一代的学人,没有几个不对52年的"院系调整"痛心疾首的,属于教育工具化. 成效我已经在主贴里写过了,

"这几十年的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失败”,培养出来的,大都是考试机器,信奉利益至上,丛林法则,不讲诚信,缺乏公德心,没有公民素质,可悲亦可叹。"

后来的"教育产业化",就更不用说了.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1-6-2 07:18 编辑

原来在某些人眼里,台湾的各种党外运动(包括“野百合”),都是没有任何群众基础的YY(或者某些人认为这些都是向蒋公表忠心的活动?)。台湾人民,大概是一边唱着“蒋公威德歌”,一边在……的金光大道上阔步前进的,真是长见识了哈哈。
半醉汉先生:我又不打算出人头地,玩的就是虚拟,真名实姓不报也罢。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1-6-2 07:11 编辑

翻了下台湾朋友以前给我的回答,某些人眼里的“台湾民间”,不会是眷村等“纯种外省族群”的代名词吧?某些人大概以为,对“蒋公”顶礼膜拜,就是自己“独立”、“自由”的象征,殊不知,不过是某地媒体妖魔化台湾的一个政党而拼命地捧另一个政党的臭脚的帮腔而已。



当然,这些人应该期盼“蒋公”的威灵重新把“中华民族主义”输入台湾的“主流”——不过可别像保钓运动中那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哦哈哈。
半醉汉先生:我又不打算出人头地,玩的就是虚拟,真名实姓不报也罢。
方飞点 发表于 2011-6-2 06:20
          呸!
闲云女士:谈论历史应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蒋介石的原话是“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显然“教育”两字是你给加上去的吧?按着自己的意思,随随便便修改别人的原话是严肃的吗?
再看这句话,“投到军费上而不是教育上去”,显然缺主语。什么“投到军费上”?若是“将钱”“投到军费上”,难道军费不是钱吗?这岂不是说将钱投到钱上?这不是同义反复吗?我想正确的表达应是“将钱投到军事上而不是教育上去”。看来你在遣词造句上还是有些欠妥的。
楼上根本不懂历史,颠倒黑白乱扣帽子的本事倒是不错。奉劝阁下一句,燕谈是学术性的严肃论坛,要来挑事的话,还是先补习一下文化再来。比如本贴,先学习一下“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的出处,再发言也不迟,

http://cul.cn.yahoo.com/ypen/20110324/273786.html

就这样吧,恕不再复。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