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226
- 帖子
- 6753
- 精华
- 10
- 性别
- 男
- 来自
- 上海
- 注册时间
- 2008-4-12
访问个人博客
|
沙发
发表于 2011-12-19 20:24
| 只看该作者
启蒙话题也很热,也有一些大将亮举起“义旗”,一是从年头热到年尾广受关注的资中筠先生。她在年头发表了两篇文章,网上传得很厉害,九月出版的“自选集”中,我看到了那篇文章。资先生自选集中的《士人风骨》、《坐观天下》、《感时忧伤》,甚至《不尽之思》都跟启蒙有关。在资中筠先生作品发表会上,我说资先生是“夫唱妇随”。因为陈乐民先生在1992年以后,直到去世以前,几乎就讲一个话题:启蒙。他的潜台词很清楚,我们整体处在蒙昧状态,整体需要启蒙。资先生原来不谈这个话题,她是美国问题专家,她关心的重点不是这些。但陈先生去世后,她关心的重点变了,转向呼吁启蒙。她的这一转变,很值得注意。还有一位是我们熟悉的学者许纪霖先生,他出版了《启蒙如何起死回生》,意思是启蒙死了,但今天怎么样让它死马当活马医,让启蒙“起死回生”。10月份我们看到许教授同样话题的书出版——《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起死回生》这本书还有一点无奈,破釜沉舟地喊一嗓子,到了《启蒙与反启蒙》,他已经有了“站起来”的冲动,有把头昂起来的姿态了,正符合他几个月前在人大社出版的一本书——《读书人站起来》的精神状态。
第二个方面,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我念一段文字:“中国经济急速扩展,资源需求猛增,与政治社会法治改进之间造成的差距已引起全世界的共同关注。2010年周边关系空前紧张(后来我发现2011年更紧张),不仅是表征或预示后续更大的风暴(又让我猜中了)。换句话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迅速上升为公共话题,随之将带动出版阅读热潮,其实2010年出版的作品此题已见端倪,比如《海洋史研究》(我所见的第一本关于海洋史出版物)、《南海问题中的大国因素》、《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中国政治辩论中的中国外交》、《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如何与美国共处》等作品,但还没有成为风气,远未进入公众阅读视野。2011年所有重要的周边关系都将为公众所关心,美国、欧盟关系的出版物会大行其道,南美、中亚和非洲各资源国的概况也势必吸引公众眼球"。这也是我在《第一财经》同一篇文中的三个猜测之一。很不好意思,从今年情况看,我又猜得八九不离十。
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轻松阅读·外国史”丛书,已经出了18种,有《大国之道:船舰与海权》、《世界尽头的发现: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水手》、《哈里发国家的沉浮》等,——以哈里发国家为主题的书,这是我所看到的第一本。该套丛书接续出版的数量,远多于已出版的。大套丛书当中,还有“世界历史文库”,不仅出版了《波兰史》、《瑞典史》,甚至还有《苏丹史》、《马来西亚史》,稍加留意,你会惊奇地发现,该套丛书还出版了《地中海史》、《太平洋史》和《大西洋史》,——这是我们从前闻所未闻的出版物。上段文字中,我还提到了南美,今年就有一本《赤道之南:巴西的新兴与光芒》,写的非常之好,非常全面,给人新奇之感。刚才我还点到了非洲,长期以来,我们所知道的非洲故事仅是电视小屏幕的画面,仅此而已,无论是卢旺达大屠杀还是索马里海盗、南非的种族隔离对我们来说都只具有符号意义,很抽象,说到底,我们怎么可能真的关心那些个地方?但今年不同了,不止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这在我看来还是很表象,我更愿意积极看待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图书升温更深远的背景,这跟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国民是一个大国国民或至少已经认识到我们是大国国民有关,与中国的问题已经不简单是中国的问题,中国的任何问题几乎都是世界问题这一认识有关,因此了解自己还不够,还要了解他人,了解周边还不够,我们要了解更远的地方。今年有两本书非常特别,一是姆贝基《贫穷的设计师:为什么非洲的资本主义需要改变》,一个是《非洲国》,讲的都是非洲问题。《贫穷的设计师》这本书提到了一个关键话题,1994年以后,南非去工业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从莫列齐·姆贝基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发展对南非的挤压,就是个因素,虽然这个话题他没深入展开。《非洲国》作者在非洲呆了15年,他本身是一个历史学家,他讲的人物、事件、地点,岁数大一点的人耳熟能详,但对我们来说,是太久远以前的符号,对这些符号构成的故事有一些固定的程式化的看法。但这本书对你的看法构成强烈冲击和震动甚至是粉碎。关于非洲独立的故事,独立之后的故事,殖民时代的故事,他的讲法与我们曾经接受的,完全不同。我们要了解非洲,这样的书不能不读。
第三部分 TOP20
很抱歉,我不能详细讲这个部分,按照实现约定的时间,已超时太多,我就罗列一下,有机会再详细说说。
十部原创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1.《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作者高全喜。本书最重要的贡献,是发前人未发之覆,从“故纸堆”里挖出“清帝逊位诏书”,论证了它的宪法含义。对中国未来变革方向,有重要启示意义。
2.《“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作者应星,是个很年轻的学者,他出过一本《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本书是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重要尝试,它将我们非常熟悉的“气”的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获得突破。
3.《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的视角》——作者汪丁丁。我曾经讲过,汪教授除非不写长篇大论的东西,一旦写了,就会打死人。果然这本书就能打死人,打不死也能打个半死。本书第二章尤其重要。
4.《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晚清预备国会论辩实录》——我们知道,美国制宪会议有一个麦迪逊的详细记录,叫《辩论》,前些年翻译出版。当我看到这本“实录”,大为惊骇,原来,我们的先辈们也就中国的国体、未来的国家建设等重大话题,做过如此认真的辩论。它是我们真贵的遗产,后人不该忘记。
5.《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全三册)》——这本书出得比较早,年终盘点时完全被忘掉了,它的重要性到现在大概也只有个别人认识得到。
6.《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我们研究别的国家水平通常比较低,不要说和别人对话了。但这本书似乎打破了这个惯例,我认为它不仅可以和土耳其人对话,也可以和西方同题学者对话,对我们未来国家建设有很大启发。
7.《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革命》(黄道炫)
8.《立宪选择中的自由与权威》——这也是年轻人写的,解决了重大问题。大家一直认为自由和权威之间是冲突的,是矛盾的,不见面可以,见面就打架。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最后在美国立宪会议和会议之后关于宪法通过的辩论过程中,杰出的思想家兼政治家们给出了问题答案。
9.《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这本书很有意思,是一个躲在小黑屋里的学者经年思考的成果。这本书非常理论化,并不易懂。但我相信,中国最缺的,就是这种非常哲学化的思考。
10.《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徐贲),这本书引起的注意已经很多了。
十大翻译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1.《批评官员的尺度》——这本书今年受到太多注意,大家都熟悉,我不多讲。
2.《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伊格尔顿是左翼思想家。英国左翼学者跟我们的新左派不一样,他们很少胡扯,胡说八道。虽然我对作者的结论并不赞成,但我很尊敬他的研究。
3.《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这本书太重要了,我在不只一个场合里奋力推荐,但还是没有获得广泛青睐。传主对普通读者来说有点陌生,在思想界、学术界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如果大家读几十万字的东西觉得费时间,好好体会“天才之为责任”这几个字就够了。书中围绕一个意思讲,上帝赋予一些人(可以称这些人为“天才”)某种使命,他就要不顾一切地负起责任来,时时刻刻记着这个使命,真诚地对待这个使命。中国的知识人都该读读这本书。
4.《西方将主宰多久:从历史的发展模式看世界未来》——作者对西方一万多年以来,为什么多数时间处于领先位置,有非常详尽的论证,我个人觉得有说服力。
5.《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中原的兴盛治乱,跟北部有密切关系,这也是本书主题。西方对中原和北部游牧民族,从最早的匈奴到后来的蒙古关系的研究,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拉铁摩尔有过专著,费正清也编过类似题目的书。我们自己这方面的研究,最近这些年也越来越多,今年出版的就不止一种。
6.《大陆的神话:元地理学批判》——这本书也被大家忽视了,而且从一开始到现在都被忽视了,没人重视这本书。
7.《危险的国家:美国从起源到20世纪初的世界地位》,作者卡根是美国重要的战略研究家,曾出版过一本影响巨大的小册子,《天堂与实力》,讲欧美关系。
8、《非洲国》——作者梅雷迪斯。上面讲过了。
9.《法权现象学纲要》——作者科耶夫,一位法籍俄国人,思想与介入实际政治两不误。比这本书名声不差的,是他的《法国国是论纲》。这本书非常重要,读书界很多人都知道。很多年以来大家都期盼这本书能够被翻译过来,但当这本书真被翻译过来,注意的人却很少。
10.《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有些朋友问,这不是一部文学作品吗?怎么放到思想类图书中?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是一本思想作品,但却是以文学方式呈现的。这本书谈的话题对处在当下的中国人太重要,太关键,它教导我们如果保持记忆。这本书的翻译也非常精彩。
非常抱歉已经超时甚多,希望有一点时间进行交流,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刘老师的精彩分享,从一万多种书中选出20多种。我有一个问题,在美国很知名的安·兰德,她的作品销量据说仅次于《圣经》,国内有一批出版人也在推动她的作品引进,但为什么在国内反响很小?
刘苏里:出版商愿意这么大规模出版她的作品,不只是因为重要,还因为能卖。安·兰德的最大问题是不能多说她,她对个人主义的崇尚、宣扬达到了“极端”程度,很多读者可能因为政治正确不敢过分赞扬她,但可以肯定,她对许多人的思想造成影响。很多人读她,但不能多说她。
主持人:就像《君主论》一样,大家都在读,但没有什么人去说。
网友1:金雁老师《从“东欧”到“新欧洲”》著作的出版情况怎么样?俄罗斯的选举,是否会把俄罗斯、东欧的题材引入到中国出版界的热点中?
刘苏里:金雁老师这本书出版之前,我们对“八九”之后的东欧几乎是一片空白,仅有的认知也很滑稽:这个地方没有饭吃,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金雁老师通过她的双脚和双眼以及具有洞察力的大脑告诉我们,22年以来我们对原东欧国家的看法全是胡扯,电视对现实的反映跟电视的尺寸一样,不会更多了,此其一。第二,关于原东欧国家的出版物,算得上可读的,这20多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原因大家去想。但关于俄罗斯的书出得多。今年也许还会有一本金雁老师的书,明年可能一本都没有。
网友2:现在的书店,第三极以及光合作用都面临着一些问题,三联书店也面临一些新情况,对民营书店的经营下一步定位您怎么看,另外有什么发展?另外,网络阅读是否大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在将来会是一个什么关系?谢谢。
刘苏里:第一个问题我已经说了很多,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我的基本看法是,现在所有罗列出的那些案例,包括光合作用的案例,其实都只有个案的意义。我不认为它们具有某种趋势的隐喻,如果非要说代表某种趋势,也只是代表一种存在类型的趋势。换句话说,物理状态的书籍在面临网络阅读大潮冲击下,可能是一种更脆弱或更容易受到打击的事物。今天的纸质图书(媒介),我个人预测在未来七、八年将开启一个迅速消失的进程,最后留下15%左右。
第二个问题,现在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一部分人以网络阅读为主,一部分人以纸质为主,只是这部分人越来越来少,但不会绝迹,即使这一代人死光了,下一代人还会记忆起阅读传统读书籍的喜悦。
网友3:有关文革类的读书,您估计在什么时候可以有大量的出版并可以看到?
刘苏里:有关文革的书,今年还真出了一些。刚刚出版了一本《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上下册),作者萧冬连。我认为,对文革为什么会在中国发生的回答,要远远重要于对文革过程的研究。还有一本是关于文革时期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叫《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关于文革的研究或者文革研究的出版物,现在管得还比较死,审查得比较严,但也不能说一点缝隙都没有,回忆的作品也可以见到。
来源: 百道网 | 来源日期:2011-12-16 | 责任编辑:王科力 |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