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北美华人陋习(转贴)

不得不说的北美华人陋习

--------------------------------------------------------------------------------

  老姜和老许的故事:不忍心去说的爸妈

  老姜和老许是平生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坐就是这么长的旅程这么远的目的地,这么悠长而漫漫的期待。


  老姜和老许都已过60,他们来自安徽农村。为了供唯一的儿子读书,两个老人一直省吃俭用勤勤恳恳。从高中大学到工作毕业申请移民,儿子踏实、勤奋又很聪明,一路走过来都很顺顺当当。今年是儿子移民加拿大的第三个年头了,从一开始做工厂工到找到专职工作;房子从地下室换到了APR,也买了车,现在要做的就是接爸爸妈妈来加拿大享享福了。

  老姜和老许提起儿子一脸无比自豪的神情让身边的人也颇为感动,可是在聚精会神听两位老人讲宝贝儿子的奋斗史的过程中,却总是被老姜大声的清喉咙吐痰的动作打断。作为晚辈,看着老夫妻往飞机机舱的地板上吐痰的行为实在不知道如何去说;只能暗示着跟二位老人提起使用座位前方的垃圾纸袋。但是转过头去,老人又开始大声擤鼻子,往地下甩鼻涕。来来回回的高鼻子空姐几次欲言又止,语言不通外加文化不同,只能任由老姜和老许所为了。

  季节缘故,这班飞机上大部分都是到加拿大LANDING的移民家庭,有三口之家;也有跟老姜老许一样被子女接去加拿大享福的老人。从坐上飞机那一刻开始就明显感觉到和平时的不同,刚起飞不久就有在过道里来回跑动大声尖叫的小孩子;空姐来回推饮料车被人粗鲁揪住衣角用中文索要饮料的尴尬;飞机快要降落时有人从座位上站起来打开行李架拿行李的危险举动;还有飞到中途因为有人晕机吐在卫生间洗手池致使大家无法使用有限的卫生间……层出不穷,除了尴尬之馀,同是同胞的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好好想想?

    不得不说的华人陋习

  同样如侯鸟一样迁移到这片新的土地,中国古语有云:“入乡随俗,入境问禁。”随著北美华人新移民近年逐渐增多,一些北美人敞开胸怀接纳新移民,但也有一些人对华人移民成见日增,甚至酿成种族冲突及滋生反移民情绪,如究个中原因,其实从我们这个封闭的班机上就可以窥见一斑了。

  谈到老姜和老许,他们在飞机上的这些细节举动,在华人圈子里其实并不是鲜有的。一直以来,夕子身边的朋友们就一直跟我说要写一些生活在北美的华人陋习和不当的作为。但是碍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动笔,如今借老姜和老许的故事,也让我们一起来检讨一下自己或是身边的人曾经做过或现在正在做的一些不礼貌不应该的事情:

  曝光之一:太古商场二楼洗手间,干净整洁的厕间只是MALL营业两小时内就一片混乱;手纸满地都是,坐便器上面赫然的黑色大脚印,地板上甚至有黄色的粪便。洗手池水龙头大开无人关闭,任由水哗哗淌。从洗手间出来的是个个光鲜靓丽有文化素质的人,谁也无法想象就是这些一批批的人每天都会把洗手间弄得一塌糊涂。

  曝光之二:多伦多一间白人超市,一个华人女性在蔬果部挑选水果,把原本堆放得整整齐齐的樱桃翻得乱七八糟,拿在手上捏来捏去,反复挑选比较一颗颗已很圆润饱满的樱桃。旁边的白人顾客目睹这一幕,气愤地说:“怎么中国人买水果,好像是在挑选珠宝钻石?”

  曝光之三:一名华人女乘客在多伦多的公共巴士上,自己占著一个座位,旁边的座位则放著大包小包的蔬果食物。后面上来的客人越来越多,她不但丝毫没有将购物袋挪开的意思,还从袋中取出一个柳橙边剥皮边往嘴里送,然后将橙皮扔在车厢,完全无视车上乘客都在向她行注目礼,有的甚至一脸不屑。最后巴士司机拿过来一个垃圾桶,当众要求她把扔在地上的水果皮捡起来放在垃圾桶内。

  曝光之四:Foodbasic超市,一个华人妇女在挑选盒装鸡蛋,把$3.99 一盒的OMIG3鸡蛋趁人不注意打开盒子,换到$1.99一盒的普通鸡蛋包装里,直到全部满意才罢手。

  曝光之五:2006年万锦市健康日活动,吸引成千华人到场,享受一年一度的社区医药保健免费检查服务。活动刚开始,许多人一窝蜂拥到一些药厂设的摊位前,伸手索取样品和赠品,有的人甚至等不及工作人员打开头痛或风湿药品的盒子,就从对方手上整盒“抢”了过去。还有不少人提著药厂赠送的资料袋,到各个摊位 “搜刮”样品, 包括便条纸、原子笔、健康饮料及贴纸等,统统“一网打尽”。

  曝光之六:在North York一家麦当劳速食店,一个四口之家,叫了四个汉堡,但只叫了一杯饮料,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全家轮流用那唯一的纸杯不断自助加添汽水。

  曝光之七:LINC学校组织大家集体去摘苹果的路上,多数都是一家子一起行动。开车没多久就有人开始吃味道非常浓烈的韭菜馅饺子和煮鸡蛋;末了还将窗户打开,把吃剩的鸡蛋壳和果皮塑料袋扔到高速公路上。

  曝光之八:在多伦多一间图书馆里,原本安静的氛围却被小孩子的尖叫奔跑让人恍然感觉在室外的公园。

  一个妈妈,黑头发,听口音是东北的,带着三个孩子,孩子的年龄呈梯形结构,4岁3岁2岁;光头俩,短发女孩子一个。

  2岁光头不停的大声哭闹叫嚷;3岁的光头一刻不停的推倒地上的书,然后摔在地上;4岁的短发也没好哪去,大声的与她妈妈聊天,咚咚地在图书馆跑来跑去。

  又来了一个妈妈,听口音是上海的,带着两个孩子,重复刚才那仨一样的场景,不同的是,这个妈妈居然把这里当成课堂,大声的用中文教跑来跑去的小孩认识一些字和画面。

  如果这是家里的幼儿室,如果这是后花园,一切都那么让人觉得自然,温馨。

  可是,这是一个公共图书馆,在MALL的两楼,里面坐满了温习功课、学习的人;安静的图书馆。

  曝光之八:这是夕子个人的经历。最近夕子搬家找APRT,打了好几个大楼管理处的电话,一听我的口音就问是不是中国人,当得知是中国人的时候就拒绝出租。好不容易问到一家拒绝的原因,那个SUPERINTENDANT狠狠向我吐了一番苦水。

  原来很多中国人租了APRT之后,非常不注意房间卫生和节水节电。几乎每个中国家庭都会私自买洗衣机放在屋内,并且无论出去上班上学还是晚上睡觉时间,从来不关客厅厨房卫生间的灯,任由家里灯火通明。

  其次,租任何一个APRT的时候都有规定,在期满交房的时候把所有的房间打扫干净。但是一般中国人家庭租的房子退房的时候,需要大楼管理处外雇四个清洁工来打扫房间。而且平时也经常出现往楼道的垃圾通道滥到垃圾,从来不进行垃圾分类之类的行为。说到这时,那个管理处的人非常疑惑地问我,为什么同样是亚洲人,我们大楼的韩国人和日本人就非常干净安静呢?对着她的疑问,我无话可说。

    超市的苦楚

  多伦多地区华人超级市场林立,以水果蔬菜新鲜、海鲜生猛、南北海味杂货齐全著称,但每间超市的负责人提到华人顾客的整体素质和公德心,几乎都有吐不完的苦水及说不完的故事。

  大中华超级市场负责人TONY指出,在同行激烈竞争下,华人超市生意利润本来就很微薄,但有些华人顾客的做法“著实很过分”。他举例,华人超市出售的新鲜蔬菜一般提供客人任意挑选,但有的客人在拣蔬菜时,就拿“上海小白菜”来说,居然剥掉外层的好菜叶,光要里面的菜心。已经被人“动过手脚”的蔬菜,别的客人当然不会买,造成商家不必要的损失。

  再如一打盒装鸡蛋,难免略有大小之分。超市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有的客人喜欢“以小换大”,将一盒盒的鸡蛋全部打开比对,将稍大一点的放到自己要购买的这盒鸡蛋内。有时超市促销,一元钱可买两盒一打装的鸡蛋,对商家来说根本就是蚀本生意,仍有客人将鸡蛋换来换去。如果盒中鸡蛋有破烂的,换一个完好的无可厚非,但如果全部换成大的,小的谁来买?正如十只手指也有长短。

  最令商家苦恼的是,有些诸如木瓜、桃子、西红柿(番茄)之类的水果,特别经不起拿捏,偏偏有些客人最喜欢“柿子挑软的捏”,一个熟透了的水果拿在手上又按又捏的,后果可想而知。TONY就发现有些木瓜留下客人一道深深的指甲掐痕。

  大中华超市目前已将连锁店开到外省一些地区。TONY说,外省的华人顾客相对来说“素质较高”,可能与当地较多留学生和专业人士有关。目前大中华连锁超市以新移民较多的法拉盛的顾客“最没公德心”,例子不胜枚举。

  如有人在海鲜部要了售价不菲的新鲜膏蟹后,可能临时改变主意不买了,便偷偷弃置在冷冻柜内。也有人挑了游水海鲜,已由超市员工帮忙杀鱼后清理内脏,却被偷偷弃置在某一角落。也有人喜欢自己动手挑选海鲜,为免弄污手,撕下超市的塑胶袋作手套,挑完后却随手乱丢在地上制造人为垃圾。

  超市的购物推车,经常被一些客人推走后随意弃置,每天都有推车遗失,后来业者被迫在出口处设置固定物才减轻损失。TONY说,顾客来光顾,超市为客人提供方便理所当然,但客人用完后却造成业者损失,最离谱的是有的顾客竟然把车子推回自己家里。

  令TONY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幕,是有个华人女顾客挑选几毛钱一磅的的四季豆,将每一根四季豆都去头摘尾,光要中间的那一段。如此这般挑了差不多一小时,看得超市员工几乎气炸了肺。

  TONY说,做生意的人,视顾客是上帝和米饭班主,和气生财,除非万不得已不敢得罪。他一直教育员工,无论客人多么不对,都要尽量忍让,千万不要跟顾客吵架。但那次员工很激动跟他说:“老板,我实在看不过眼了,我宁愿被你‘炒鱿鱼’都要吵架了。”TONY的做法是没有公开指责顾客,只是很客气地跟她说: “对不起,这样我没法做生意,你将四季豆放回去吧,我不卖给你了。”

  同是生活在北美的中国人,很多时候我们亲眼所见这些如同生活琐事的生活陋习,见多了,从最开始的愤慨到亲身去阻止再到后来的熟视无睹,有时候自己都麻木了。之前本报的另外一个专栏“移民部落”中曾经提到的华人移民拿着LV的包出入高档饭店却申请政府救济、一个接一个生孩子拿政府补助却从不去工作也不给孩子好的教育的真实故事不知大家是否记得?

  有些华人移民北美后,将在母国一些“不正之风”,也一起带到了北美,罔顾当地居民感受,我行我素,对于彼邦生活及社会,既不投入也不付出,坐享其成,美其名曰“大挖资本主义墙脚”。所作所为,不仅为华人整体形象带来负面观感,更让自己陷入到一种非常可悲可笑的寄生虫境地。

  如果一个华人的某些做法令人反感,在美国人或加拿大人眼中,他们不管这名华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还是香港,总之就是 Chinese。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华人移民生活在一个新国度里,首先要“从我做起”,问法、知法和守法,了解当地习俗、风土民情、文化背景及行为规范,尊重当地传统、生活习惯和“游戏规则”,投入当地人的生活圈子,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接受,才能站稳脚跟,无往不利。

  正视自己的问题,批判自己的陋习,改正自己的毛病,伸出手帮助身边的人也一起改变。如果每个人都有公德心和起码的社会责任心,大家齐心合力建设美丽新家园,相信明天会更好,也相信中华民族的傲然正气谦逊礼貌会带给北美一种新的风气,重塑华人的形象。(

这些人基本上是暴发户和贪腐官员家属,基本上没什么文化,更谈不上教养

可能没那么简单,事实证明,有文化与有教养无直接的关系!

     我怀疑,我们在这里正视、反思、批判,也没什么用。因为有这些陋习的人,并不参与我们的反思和批判。

     要改变这些陋习,当然首先要从教育做起。不过如果是生活习惯如此,文化氛围如此,教育的作用就是有限的,至少不可能是短期能纠正的。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出去的都是些什么人呀?那些有点身份的中国人,不管他们原来是什么出身,有能力出去,在国内也算是个人物了,应该素质不会差到这种程度,为什么自己出去了还要拖家带口呢?把中国人的脸都丢尽了,让老外形成一种印象,中国人是劣等民族,以后想出去的人,难度会越来越大的。这不是断子孙后代的路吗?

     不要怪老外瞧不起我们,看看我们这些人做的都是些什么事呀?你把大便弄在厕所地上,就得有人去清理,人家凭什么要替你清理大便?你不是劣等民族出来的,怎么能干得出这种事来?TMD!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TMD,楼主所言完全属实。在这里经常为这些人脸红,感到无能为力,自由国家,人如果不能自律,就只有被别人指着背骂。有一次,在唐人街很稀罕地看到警眼子打着警灯冲到路口,就为了不让三个黄皮肤同胞闯红灯过马路!那三个也一点没有愧色,只是作出警眼子不让走就折回去的不屑表情,脸都不红。为他们脸红哪,TNND!

今天,我就是高瑜

以前在真名看到过一篇同样主题的,讲得更到位,特别保存下来转发过,还打印出来准备进行家庭教育来着。刚从硬盘里找出来,再发上来:


南方周末: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震动高层


部分常见的不文明行为 本报记者 麦圈等/摄 向春/制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本报记者 石 岩 □实习生 马捷婷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

  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排队加塞,大庭广众脱鞋脱袜、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向……9月22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从网上征集的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以上行为全部榜上有名。

   “近几年来,一些中国公民的旅游陋习,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批评,人民群众反应强烈。”中央文明办协调组组长李小满表示,将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有钱并不代表素质”

   今年3月,佟女士到欧洲出差,回国之后,最大的感慨是“哪儿都有中国人”。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字,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增长了196%,达3100万人次。

   去年8月11日,《参考消息》以“台湾人担心大陆游客不拘小节”为标题,转载“台北中央社”的报道:“香港迪士尼乐园9月中旬热闹开园,第二天登上媒体的不只是欢欣的画面,还有大陆游客插队、蹲踞路边,小孩随处便溺等负面消息”,“连这次来台的‘大陆赴台旅游考察团’官员,也出现在饭店禁烟区抽烟的情况,能出境的多数是13亿人口中的中高收入者,但有钱并不代表素质。”

   这条不足600字的报道,引发了中国高层领导人的震动。据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司长李任芷在人民网披露,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当即批示,提高我国公民文明习惯,除社会上的宣传教育以外,还要进一步研究切入点,其中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此后一年的时间里,批示逐渐具体为“文明办要集中一段时间,以做到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加强对组团旅游、出国出境旅游人员的礼仪规范培训”。

   今年8月8日,经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和中宣部部长联合批示的“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宣告开始。该行动为期3年,破题动作是公开征集并公布“中国公民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

   在批评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同时,国外媒体纷纷对中国政府敢于“揭丑”的举动表示赞赏。

   有评论者指出,自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和1981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之后,又一场自上而下的生活习惯改良运动在中国大地展开。所不同的是,前两次是社会内部的运动,而这一次是因国际交往而起。中国政府把这次行动与提升国家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相提并论。

   “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

   对于国人在境外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务员张利深有体会。除了加塞、随地吐痰等常见“症状”,张利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国人的“扎堆”和“大嗓门”。

   “中国人出去喜欢集体行动。几十个人浩浩荡荡地走在一起,有说有笑,休息的时候连躺带卧,占一溜长椅。”

   “一般的国外餐馆,即使宾客满座也非常安静。人们交谈的音量控制在对方可以听见的范围内。再看国内,很高档、门外停了很多车的饭店,里面也吵得不得了。”

   对中国人的大嗓门,台湾学者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讲过一件事:两个广东人在美国街边说话,美国人认为他们就要打架,急拨电话报案。警察来了,问两人在干什么,他们说:“我们正在耳语。”

   上海学者朱大可认为,中国人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是其中一种表现。此外还有碰撞别人后毫无感觉,也不致歉;在车上哄抢座位,拒绝向老人和孕妇让座;随地吐痰和小便,吃饭时大声咀嚼。

   在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看来,“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的原因是国人对婴儿排泄习惯的训练太过随便。在传统时代,一般让孩子穿“开裆裤”,可以随时随地大小便。受这种教育长大的人,当众擤鼻涕、挖鼻屎、搓身上的老泥,在人群中放屁,吃饭时将骨头吐在桌子上,把公共场所当作随便可以丢垃圾的地方,不守时间,不守规则,对身体的动作不去控制等,就都不奇怪了。

   “将‘粪便’任意地倒入客观世界的倾向还包括:在公共场所,动辄毫无节制地将怒气和敌意发泄在陌生人身上,以及一种克制不住的侮辱别人的冲动。”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写道。

   李立宇是美国伊 利诺伊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有一次,她到学校附近的中餐馆吃饭。两个30岁上下的华裔店伙计因为一句话失和动起手来。“买东西的外国人排成长队,没有人劝架,没有人报警,已经习以为常。我看得难受,赶紧低头走了,再也不想去那家中餐馆吃饭。”

   王原曾留学英国,他的印象是中国人到哪儿相机都喀嚓个不停,不管在厕所门口、地铁入口,还是根本不允许拍照的地方。英国人对此的反应是,“中国人真憨直(The Chinese are simple)”,或者,“中国人的行为不可思议(Difficult to understand Chinese behavior)”。

   “憨直”和“不可思议”还不是最糟糕的印象。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曾在非洲国家看到专以中国人为顾客的象牙制品店,国际上禁止买卖象牙制品,但这些商店可以为中国客人开假发票,说所购商品为仿制品。

   “中国人出境游,很多是由当地的华人旅行社接待的。他们经常投其所好,给有需要的客人虚开发票,还有专门的‘考察报告’出售。”葛剑雄说。(注:本文原标题为中国游人,你丑陋吗)

  少些文明公约,多些具体指导

   “我们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旅游是个切入口。一般旅游的人算是比较有钱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从这些人往下抓,一级一级带动。”中央文明办一位负责人这样解释开展“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的初衷。

   这位负责人在会议的间隙接受本报采访,他所在的中央文明办正会同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建设部、铁路部、交通部、国家旅游局等8部委,讨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行为公约》的具体内容。按照原计划,指南和公约要抢在“十一黄金周”之前出台。

   “马上‘十一黄金周’就要来了,这是开展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最有利的时机。”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司长李任芷说。?

   出台之后的公约和指南将被纳入公务员政务礼仪培训和商务培训。按照设想,有关部门将对出境游人士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签订《文明旅行承诺书》,并对可能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设计举报机制,“商务团举报到商务部;自费游客举报到旅行社”。

   对于“打算修订护照法,对行为不文明、破坏中国‘礼仪之邦’形象的游客,予以限制出境或不发给护照”的说法,中央文明办的这位负责人予以否认,称“尚未听说这样的提议”。

   “少一些文明公约,多一些具体指导。”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郭小聪认为,有关部门应对不文明行为分级,“离动物行为越近的越不可容忍”——随地吐痰,赤胸露膊,公共场所脱鞋袜,挖鼻子等都属此列。次之,是不排队、加塞、恶语相向、上厕所不冲水等没有教养的行为。再次之,是对国外文化不了解或者文化素质不高,比如在教堂、寺庙里行为不慎,吃饭时猜拳行令。

   对于“动物行为”和“无教养行为”应以明确的规则禁止,而基于对“国外文化不了解”而产生的行为,旅行社等相关机构应尽到提前告知的义务。

   与20条旅游不文明行为一起征集来的“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20条建议中,也包括一些对旅行社行为的限定,“组团出游之前,说明目的地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民族禁忌及行为方式”。

   有些导游在旅行途中会告诫游客不要乱扔垃圾等“旅游注意事项”,“但老说客人会反感,认为旅行社歧视他们”,即便客人出现不文明行为,甚至打架,导游也只能劝,“客人可以向旅游局投诉我们,我们不能投诉客人。”在华夏国旅做过5年导游的李小姐说。

   另外评论人士指出,“中国公民文明素质不高并不是作为一名游客的时候才表现出来,要提高的不是游客素质,而是全体国民的素质。”

   人类是会笑的动物

   台湾女孩任怀乡和丁玥在北京攻读博士学位,她们会把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跟“大陆将向何处去”联系起来。

   “城铁站年轻人都插队,如果是教育水平低的劳动工作者就算了,往往都是学生样的,要不就是父母拉着小孩犯规。”

   宿舍楼前3个连在一起的垃圾桶,一般最远的都是空的,靠近门的一定满得流出来。

   网络论坛上,一方说话不礼貌,另一方就会用更不礼貌的话骂回去。所谓辩论,常常是抓住对方的一个漏洞,不停地进行人身攻击。

   人心冷漠。丁玥曾见一个大一女生骑自行车摔倒,一边哭,一边一瘸一拐地往宿舍走,校园里来往的学子,没有一个人停一下表示关切。丁玥骑自行车把她带回宿舍,她问丁玥是哪里人,丁玥答后,那女孩说,我就知道你不是大陆人。

   学校的办事机构像衙门。教辅人员对本科生指着鼻子呼来喝去。“今天这个学校怎么对这些学生,这些学生明天就会怎么对这个社会。”任怀乡说。

   并不是只有外来的眼睛才对不文明的行为有锐利的感受。于爽的家在北京四环以外的新建小区,小区紧临一条宽阔的马路。驶出拥挤的内城,机动车在这条没有交警和摄像头管制的马路上撒开了欢,一辆辆疾驰而过,掀起一片尘土,毫无礼让行人的意识。

   媒体工作者郭先生从北京出租车司机那里听来一个掌故:考虑到长安街中间安置铁栏杆不雅,道路管理者去年曾拆除,但很多司机就直接横穿中线在天安门广场停车,两个月后只能恢复安装铁栏杆,管理者无奈地说中国人只适合“圈养”。

   服务行业的面貌与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的20年前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人类是一种会笑的动物,但中国的女护士、女车掌和女店员是例外。当你进店之时,活像一头猫撞进了老鼠窝,小眼睛全充满了敌意地望着你,如你索物,则先打量你的衣服,然后告曰:‘贵得很。’”

  中国人为何“无礼”

   泱泱礼仪之邦,何以在最基础的礼仪方面出现问题?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郭小聪认为,历史的拐点出现在明中叶以后。


   唐宋以前,中华文化是优雅的代名词,中国是礼仪输出国。史载中国商人到东南亚去,被看作来自礼仪之邦的人上人,甚至免费食宿。日本和朝鲜对中华文化的模仿亦步亦趋。

   明中叶以后,随着人口增多,游民越来越多,社会问题无法在家族内部解决,游民们组成秘密教门、会党、行帮、商帮等“江湖组织”,社会生活日益粗俗化、江湖化。

   “这种东西一直影响到今天——称兄道弟,哥们姐们……这是生存逼的,我们人人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累,但没有办法。人需要超脱和孤独,但是这种文化不让你孤独。”

   “不认原则,认人情,必然就有亲有疏,造成不公正和紧张。面对生存竞争的时候,你不知道别人有什么‘关系’。”郭小聪分析,今天中国人显得“无礼”的另一个原因,是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就如农村人不适应城市交通规则、随地吐痰、大声说话、赤膊一样。在田野上长大的人如同自然之子,自由自在,与物相融。但在城市,高度集中的陌生人群就不得不被各种复杂的规则所限制。

   与“人口过剩导致社会粗俗化”有连带关系的另一观点认为,不文明行为是由资源匮乏导致的恐慌造成的。

   但台湾女孩丁玥不赞成这种观点,“要讲资源匮乏,整个亚洲都资源匮乏。”日本“新干线”的拥挤程度不比北京的地铁逊色。每个车站都有一些戴白手套的人专门负责把乘客往车厢里推。一边推一边鞠躬,毕恭毕敬地说“对不起”。乘客知道空间有限,都拼命收缩自己。“不像在大陆,有些人自己要挤进去,还恨不得把别人挤下来。在车厢里,胳膊和腿都伸得很开,拼命占地方。”

   寻找“近因”的时候,很多人将今天国人的不礼貌行为归结于“文革”遗风。

   “‘文革’之前很斯文的中学生,参加过几次武斗和抄家,再上山下乡一圈,随地吐痰和国骂就都学会了。你一说他,他说工农兵都这样。”葛剑雄说。

   “经历过‘文革’的人,不太会说‘对不起’。即便像我这样的老实孩子,在潜意识里也留下了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冲动。”郭小聪说。

   朱大可还认为,社会公共礼仪缺失,跟长期的“阶级斗争教育”密切相关。把所有人都视为假想敌,把所有的日常生活事件都视为阶级斗争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对于敌人,我们是无须讲礼貌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种革命伦理学在21世纪并未消失,而是转型成了资源匮缺下社会竞争的残酷逻辑。我们不是缺乏教育,而是教育过度,也就是“斗争教育”过度。

  此外,几位学者都认为,中国近百年的急遽变化导致社会出现断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称谓失范。在传统社会里,长幼尊卑、亲疏远近各有称谓,1949年之后,所有的人都成了同志。而今天,“同志”和“小姐”一样,又有了特殊的含义。

   礼仪背后的东西

   9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30余名公务员在北京未来之舟礼仪培训公司培训师周季平的带领下,学习从穿衣戴帽到接人待物的各种礼仪。适时修剪鼻毛、指甲的合适长度,衬衣的袖子要比西装长1到1.5厘米,正宗的微笑是露出8颗牙那种,引导客人的时候要走在客人的左前方……

   在中国,礼仪培训业有十几年的历史。1990年代初期,有礼仪培训需求的单位很少,多为外企。最近三四年,礼仪培训的社会需求量激增,受训单位不再局限于服务行业,政府机构、国企民企、高校、演艺机构都可能成为礼仪培训公司的客户,“商务礼仪”是最大宗的培训项目。

   “礼貌的本质是对人的体贴和尊重。”周季平告诉她的学员。

   对此,丁玥深有体会。“挂起职业化、程式化的微笑并不难。讲电话的时候,‘您好’、‘谢谢’挂在嘴边也不难,但是如果迫不及待地重重挂断电话,你所有的礼貌努力都一笔勾销。”

   学者郭小聪则认为,礼仪的背后要有文化的支撑。

   “文化影响与政治、军事、经济不同,不是国家机器可以有效控制的。文化更多地蕴含于民众心里。而‘文化’一个令人神往的特征是,它很少像军事、经济因素那样引起国家间的紧张、嫉妒甚至怀恨。比如我们不会嫉妒有莎士比亚的英国。”

   “有让世界心向往之的精神创造的民族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且这种创造常常会让本民族的文明水准获得大幅提升。”

有这么严重么?记得一个上海人鄙视一个农民不穿袜子的贴子,楼上各位和这个上海人差不多。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下是引用王清营在2007-06-04 00:40:46的发言:
有这么严重么?记得一个上海人鄙视一个农民不穿袜子的贴子,楼上各位和这个上海人差不多。

对,没那么严重,甚至根本就不是那回事,现实中欧美就是你所说的上海人,中国人就是你所说的农民,一个不懂得现代文明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