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2
- 帖子
- 5867
- 精华
- 11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2-5
访问个人博客
|
沙发
发表于 2009-2-19 13:07
| 只看该作者
五、从经济生活小康到社会共享保障
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协调是常熟政府在加速富民进程中的重要作为。针对群众最关心的收入差距拉大、最害怕的自身利益受损、最担心的社会保障滞后等问题,常熟在经济生活达小康后,着力建设人人共享繁荣、人人安享保障的全面小康。
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百姓富,劳动就业岗位要富有。常熟各职业介绍机构全市联网,随时提供就业信息,对城乡劳动力实行统筹就业,分类培训。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2.4%。
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百姓富,劳动者享有的权益要充分。常熟开展创建保障A级诚信单位活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将最低工资提高到每月750元;组织节前农民工工资发放专项检查,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补办社会保险近万人;设立镇级劳动仲裁办事处,就近及时处理劳动争议。
推进“教育公平”阳光工程。百姓富,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常熟加快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从2006年秋季开始对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对特困学生落实“两免一补”等政策,做到帮困助学金全覆盖、特殊学生教育全免费、流动儿童少年教育有保障,全市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百姓富,社会保障要到位。现在,常熟已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全市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农民参合率达到99.3%,人均筹资标准提到130元,8000多名低保对象无门槛参加合作医疗保险,个人保费由财政资助。2006年,用三个多月时间对全市70周岁以上的7.3万老年农民进行了体检。从2006年9月开始,首次开展少儿医疗保险,全市14.5万名少年儿童参加了少儿医保,参保率达到95%。常熟还先后两次调整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增资计达227元/月,增资后的全市养老金平均水平达到1003元/月。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1.3%,个体纯农人员正常缴费率达到96.7%。
积极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互助机制。百姓富,困难群体要帮扶。常熟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全面建成了以低保、五保、低保边缘救助等制度性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救助等专项性救助为重点,以救灾救济、临时救济等应急性救助为辅助,以水电补助、节日慰问、司法援助、就业援助等配套性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政府倡导、社会参与,以慈善互助、结对帮扶、爱心超市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互助机制。同时,全市深入推进“法治常熟”、“平安常熟”建设,开展社会治安百日万人大巡防活动,确保了社会安定、百姓安宁、投资安全。
常熟之富,用精神文化支撑
文化是富民的重要支撑,也是常熟人的第一优势。考评常熟的富民进程,其政治、经济、性格等文化表征极富个性。作为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常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厚的地域文化。周初仲雍让国奔吴,开启常熟文化谦恭伉爽和淡泊宁静的传统;春秋言偃北学南归,肇始常熟文化崇教善思和秀外慧中的气质。近代工商文化的积淀,现代海派文化的渗透,当代张家港、昆山精神的影响,不断廓开着常熟文化的襟怀。
一、稳健稳重:不刮风,不跟风
常熟人的为政文化可以用一个“稳”字来概括。无论风云如何激荡,时光怎样流变,常熟人总能从容不迫,不刮风、不跟风,刚柔相济、稳中求进,百折不挠地探索最佳发展路径。一副不焦不躁的大度、一份不慌不忙的沉稳、一点不卑不亢的儒雅和一种不张不扬的谦和,就是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留给当代常熟人最为珍贵的文化品性和人格秉赋。正是这种文化气质演进为稳健的政风,这种为政文化又正好契合了当今科学发展的理念,有效避免了由经济大起大落带来的百姓利益受损和由区域发展走弯路引发的社会心理震荡。
稳,体现于不刮风,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走科学发展、理性增长之路。常熟的发展往往不是追求最快,而是追求最好,坚持好中求快,优中求进。他们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走出了一条既造福当代百姓、又有利长远发展的又好又快的路子。常熟没有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而大量消耗土地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不惜牺牲可持续发展能力;常熟没有为了追求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而与百姓或企业争利,过度挤压工商户的利润空间;常熟也没有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和荣誉而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付出过于沉重的发展成本和代价。
稳,体现于不跟风,坚持自主思考,沉着应对,一如既往走自己的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改革和发展往往会有许多风行的做法。面对一哄而起的躁动,常熟人往往能够冷静应对。企业改制是这样,乡镇区划调整是这样,外向型经济发展也是这样。吸引外资,常熟没有一味降低环境、资源、技术“门槛”,更没有搞“零地价”等恶性竞争。与有些地方相比,虽然注册外资数量相对少了,但外资质量提高了。大量外资引进,也没有对其他经济产生挤出效应。相反,常熟的民营经济在民营为本、本土为根的文化理念引领下,规模、质量和效益都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二、精益求精:既精明,又精致
常熟人的经济文化集中体现在一个“精”字上。常熟文化传统推崇“敏于闻道,不滞形器”。常熟人学习为先、思路为要,谋划经济发展,总很精妙,棋高一着;从事生产经营,总很精细,虑事周密;出手各种东西,总很精致,典雅细腻。
精,体现于超前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常熟文化的熏陶染养下,常熟历代产生过不少聪明能干的官吏。当代常熟干部继承发扬了常熟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面对纷繁复杂的发展形势,力图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抢抓先机,走出最适合本地的“精明发展”道路。他们抓住工业化的机遇,既鼓励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又着力推进开发区“三大板块”建设,构筑起产业发展的梯级优势;常熟遵从城市化的规律,既在全省较早推进小乡镇撤并,又完善中等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构筑起人口集中和要素集聚的强引力场;常熟顺应国际化的潮流,既以我为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吸聚国际一流生产要素落户常熟,又支持常熟本土优秀企业走出国门,跨国经营;常熟把握生态化的趋势,重塑城乡秀美河山,在全省率先迎来环境质量的良性拐点。
精,体现于打造品牌产品的卓越,彰显品牌城市的典雅。较好的文化素养使常熟人善于掌握复杂的技艺,创造出精美雅致的各种产品。常熟的企业自主创新,精心培育品牌;常熟的政府大力支持,悉心呵护品牌。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使名品名企名人成为推动常熟工业化的强大动力。名牌产品群、企业群乃至知名企业家群体大大提高了常熟的城市知名度,使得常熟正在实现着由“城市品牌”向“品牌城市”的跨越:通过历史文化的发掘和重建以及一系列文化品牌的精心打造,常熟作为名城的历史文化更加厚重,愈加典雅;依托深厚文化底蕴,立足山水优势,常熟已塑造出古城、新城、港城交相辉映和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鲜明城市个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常熟勇于向世界推介自己,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办起了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尚湖国际文化节;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服务业质态提升,常熟突破“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概念,正在打造“中国休闲名城”。
三、和谐和顺:人和睦,地和衡
常熟人的性格文化鲜明凝结在一个“和”字上。常熟文化崇尚中正平和、圆润包容。千百年来,常熟的山水城林、古巷民居、吴歌经史、淳朴民风,无一不体现着人与人的融洽,体现着天地人的统一。
和,体现于人际关系的和睦,利益关系的和谐。常熟文化厚德载物。自古以来,常熟百姓衣食足而知礼仪、守法纪,社会繁荣稳定,历代被视为“首善之区”。宋朝诗人杨备就有“县庭无讼乡闾富,岁岁多收常熟田”之赞誉。如今,常熟十分注意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常熟的新老市民是和谐的。常熟把80万外来常住人口称为新市民,政府关爱他们、百姓善待他们。大部分新市民都能安居乐业,在就业、就医、就学、社保等方面,与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常熟的城乡发展是和谐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8∶1,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比值。全市绝大部分村镇都已建成高标准的现代化文明村镇,所有村庄都通电、通路、通邮、通讯、通水、通有线电视。常熟企业的劳资关系也是比较和谐的。各类企业注重化解劳资矛盾,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使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现在,每一个在常熟创业、生活的人,都能在这个城市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和,体现于人地关系的和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常熟的文化传统历来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历代治水、治山、种植、畜养等活动中,常熟先民们就懂得合理利用自然、保持生态平衡。今天的常熟,正是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才把环境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把做环境作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没有这一文化理念的塑造与支撑,就很难想像常熟能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绿色常熟”等创建工程,更不可能再现“江南风景属琴川”的优美人居环境。
常熟之富,用成功之道昭示
常熟以富民为特色的发展之路昭示人们:民得实惠,党得民心。
1.做公仆,要深怀爱民之心。执政犹如一场“赶考”,让百姓得实惠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这是常熟领导者的为政情怀。与一些地方的干部相比,常熟的领导者对政绩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多招几个大项目、多增一些GDP并不是最了不起的政绩。在他们心中,百姓才是“上帝”,为老百姓做事才是天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得益才是最过硬的政绩。正是这种“百姓情结”,才使得“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在常熟领导者的心中扎得更深更实。市委书记杨升华在我们调研中真情表白:“我是农民的儿子,从田埂上走出来,退休后还是老百姓。‘多为老百姓做点事’,是我几十年都牢记在心的一句话。我爱脚下这片土地,爱得热烈、爱得深沉、爱得无悔,我要把所有聪明才智都奉献给这个城市”。一席话感人肺腑。在常熟,从市委书记到各级干部,都把富民当作是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他们努力在感情上与百姓相通,在思想上与百姓共鸣,在生活上与百姓相融,坚持以富民的程度检验发展的速度,以富民的成效检验工作的实效。正是这种公仆情怀,才成就了常熟富民优先的崇高事业。常熟的实践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爱民之心愈深,富民之效愈显。
2.做名城,要增加诚信资产。诚信不仅是现代名城的重要元素,也是全体市民的宝贵财富。常熟人非常看重名城无形资产的增值。他们深谙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的诚信之道,把以诚信为精髓的常熟传统文化,作为最大的发展特色、最大的竞争优势加以发掘。他们认为,只有企业、政府、社会都讲求诚信,人民才能真正富有,社会才能趋于和谐。企业不讲诚信,就是自断财路;政府不讲诚信,等于自我孤立;社会不讲诚信,必然尔虞我诈。所有这些,最终都会损害人民利益。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谁拥有它,谁便拥有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为了擦亮名城的诚信招牌,常熟加快建设以诚信政府为先导、诚信企业为重点、诚信市民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常熟的政府,做诚信之表率,办事有章,服务有效,言必信,行必果,不做朝令夕改、暗箱操作的事;常熟的企业,珍视诚信形象,以德经营,文明生财,致力打造诚信的百年企业;常熟的市民,不仅“独善其身”,更能“兼善天下”,诚迎八方来客,礼聘天下贤才,不断提升诚信素质和诚信境界。可以说,“诚信”已经成为常熟最大的品牌,常熟也因之成为中外客商普遍看好的地方。
3.做文化,要创造社会财富。在富民实践中,一些地方的领导者就经济抓经济,人为割断经济与文化的联系,认为文化投入是消耗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难以体现政绩,往往不舍得投入。即便投入了,也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常熟领导者则认为:精神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甚至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关键。文化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富民实践来说,都是最为宝贵的社会财富,也是最为持久的支撑因素。抓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抓经济,就是抓社会财富的创造与积累。常熟人把文化建设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的高度,作为一种“硬”实力来打造,作为一项“硬”政绩来追求,在指标考核构成中努力突出文化因素,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实践“文化经济”这一时代命题。在积极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善用历史厚馈打造品牌文化,以无形生产力提升有形生产力。近五年来,常熟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达到数十亿元。看起来,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是,也正是在近五年里,常熟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环境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常熟人思想文化境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这些社会效益则是无法估量的。常熟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与文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文化力同样是生产力。
4.做环境,要练就运筹本领。环境是推进富民工程的关键因素。创业富民,要有宽松的政策环境;就业富民,要有合理的产业环境;文化富民,要有公平的教育环境;社保富民,要有良好的财政环境;生态富民,要有优美的人居环境。常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造环境”,真是看到了关键处、抓到了点子上。他们把造环境、善运作作为提高常熟领导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内容,在环境建设实践中的“四善”很值得各地借鉴:善谋势。常熟的领导者坚信“造环境”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势在先、因势而为,循序渐进、层层递推。从营造创业环境、助推民营经济,到改善引资环境、发展外资经济,再到优化人居环境、打造人间天堂,使常熟的环境从内到外、从硬到软,具有了完整性和立体感。善算账。常熟的领导者较早意识到: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他们坚持把百姓的谏言视为环境决策的重要信号,把是否给百姓带来实际利益作为环境建设的价值取舍。当政府利益与百姓利益发生冲突时,勇于舍弃政府利益,把实惠留给百姓。有人认为,如果政府在虞山不搞“亮山工程”,搞房地产开发至少可赚15亿元。实施“亮山工程”不仅赚不到15亿元,政府还要拿出2.5亿元。而常熟市委、市政府对这笔账是这么算的:如果搞房地产开发,固然可以多赚钱。但是,虞山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旦被毁,那是拿几个15亿元也是换不回来的。善应对。常熟在做环境方面的经验可概括为“三借三应对”:一是借专家智力,应对决策难题。为确保重大环境建设决策不失误,他们建立健全专家与市民广泛参与的综合决策机制,聘请两院院士和著名专家担任市生态建设顾问,坚持不经科学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不决策。二是借市场潜力,应对投资难题。他们改变“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计划观念,注重提高“办多少事筹多少款”的市场运作能力。在经营城市的探索中,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把有回报的环境项目推向市场,逐步形成多元化环境投入机制,为环境建设注入不竭动力。三是借思政功力,应对群众难题。面对环境建设中的大量突发事件和拆迁补偿矛盾,常熟领导者不把群众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坚持调解纠纷向百姓正当利益倾斜,化解矛盾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功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载体。善执行。既要考核GDP、又要考核COD,这在常熟不仅是共识性理念,更是过硬的实践。近几年,全市直接用于环境改善和生态保护的投入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2.5%以上。在环境建设中,常熟人对市委主要领导有这样一种评价:耳朵硬,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肩膀硬,有事能“扛起来”;手腕硬,坚决关闭污染企业。这“三硬”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常熟领导对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到过常熟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常熟之美在“山水”,城市之胜在“环境”。政府“造环境”,已成为常熟百姓最为认可的实实在在的政绩。
5.做工作,要秉持科学理性。富民优先是一项创造性实践,要有工作热情,更要有科学理性。受地域传统文化熏陶,常熟领导者的性格秉赋既不乏激情,也富有理性。这集中反映在他们对科学真理的自觉服从和对客观规律的主动遵循上。他们立足市情实际,积极分析和应对宏观形势新变化,注重研究发展市场经济与加速富民进程的内在联系,从不空提口号、盲目蛮干;注重研究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兼顾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注重研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做好“物质与精神互变”这篇大文章。在富民优先的实践中善于处理“四个关系”:在经济发展“好”与“快”的关系上,“好”优先于“快”,“好中求快”,以发展质量和结构效益的“好”支撑发展速度的“快”;在发展动力“内”与“外”的关系上,“内”优先于“外”,“借外壮内”,以民营经济致富百姓,以外资经济促进本土经济发展层次和质量的提升;在城市发展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上,“近”优先于“远”,“远近兼顾”,在谋划百姓根本利益的同时,确保现实利益得到维护;在制定政策“富”与“贫”的关系上,“贫”优先于“富”,“以富带贫”,有关富民政策向困难群体、弱势人群、贫困对象倾斜。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常熟领导者正是凭着这种科学理性的态度,才使自己深谋远虑、勇立潮头,在富民优先的崭新实践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凡的业迹。
兴衰与起落,是区域竞争的轮回轨迹;安康与富足,是区域发展的永恒追求。未来五年,常熟将向人均GDP一万美元攀升,向江海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常熟,一定能够在更高境界上展示“百姓富足”的发展魅力。
天下常熟,归因藏富于民;藏富于民,必定天下常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