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2
- 帖子
- 5867
- 精华
- 11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2-5
访问个人博客
|
沙发
发表于 2009-9-2 14:31
| 只看该作者
编辑手记
彭晓芸
虽然都是些常识,不过对于中国女性来说,这些常识依然有效。罗蔚愿意花费时间将这些常识精当地阐述一遍,实在难得,中国女性,实际上仍停留在未启蒙阶段,甚至是一个倒退的阶段。一个社会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为评价女性的标准的时候,这个社会敢说它是个男女平等的社会吗?一个社会仍然将女性物化,将女性视为唯一价值只有姿色和年轻的消费品的时候,这个社会仍然好意思说它不是一个男权社会吗?
一方面,女性在婚姻中所遭遇的苦和悲剧,仍然在不断上演,近期有一则新闻说的是,怀孕中的妻子遭遇丈夫语言暴力以及离婚威胁,胎儿已经四个月,不愿意堕胎的她,最终竟然选择了自杀,一尸两命。要如何命大福大,何等清醒地挣脱这个男权文化,女性才能不致于遭遇婚姻挫折即视为生命的完全失败乃至于选择绝路呢?
另外一方面,女性又是如何自觉不自觉地寻求婚姻的庇护乃至于把婚姻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罗蔚所描述的女大学生,正是这样的,她们存在于目前的大学校园,虽然接受的是新教育,看上去似乎应该很后现代,但是其中仍然有不少人存在依附型的奴妾心理,不惜充当第三者,耍计谋让那个看上去似乎俨然成功人士的中年男人婚姻破裂,妻离子散,投入年少女学生的怀抱。她们不惜嫁给年龄几乎可以当她们的父辈的男老师,或者跳出校园环境,嫁给各类所谓的成功人士,难道是现在的女性比过去更能够接受年龄差异,或者是说,人类的自然条件已经进化到男女年龄差异不会影响婚姻质量的地步了吗?都不是。而是女性们普遍地在寻找捷径,寻找一个通过婚姻而实现少奋斗十年二十年即让生活达到她们所期望的生活水准的捷径。
49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靠单位管制和道德约束婚恋形态,婚姻形态很多是所谓的同志式关系,其中既有钱钟书杨绛这样的美满婚姻,也有各种看上去缺乏爱情因素的维系型婚姻,但女性依靠婚姻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这里指的是功利型的利益,而不是婚姻爱情中的灵魂默契,相濡以沫的利益,后者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太被视为可触摸的利益了),毕竟比较少,尤其是在一个第三者可耻的时代,女性想要仗着年龄或者外貌优势而进行资源争夺战,从一个中年妇女手中抢夺成功男士的可操作性并不强,至少她们会背负可怕的道德谴责,乃至于影响工作,单位会以作风败坏处理她们。
公平地说,这种资源抢夺战中,男女互为利用,互相将对方物化、功利化,而并不仅仅只是男人将年轻貌美的女性视为物品和消费对象。因此,如果说当前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功利型的婚姻生态,女性自身也应当负有相当责任。
而我所奇怪的则是,中国社会为何没有在所谓的女性解放和彰显个人权利的婚恋自由、离婚自由浪潮中走向西方社会的两性关系的模式呢?
究其原因,我想无非是我们在恋爱自由、离婚自由的制度底下,和文化环境的相应发生中产生了断裂所致,即婚恋观念的自由,去道德化并没有和一个平等、人性化、非功利型的性别文化相互影响,而是一个绝对的自由搭建在一个封建文化依然盛行的性别文化土壤中,比如,中国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判断依然是年轻、貌美、贤惠,而决然不会是西方语境中的独立、自信、聪明、有独特的性格魅力或人格魅力,中国社会虽然实现了离婚的自由——自由得让西方人大大惊叹中国人的离婚为何如此容易,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来保障“被离婚”之后的大量单身女性、单身母亲的权益和未来,比如,在西方社会,离婚的自由建立在,他们从制度上给予单身妈妈免税等等各种补助,男士离婚需要支付数额不小的赡养费(注:他们说的是男方对女方的赡养费,而不是给孩子的抚养费),他们还从文化上保障了单身女性、单身母亲、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受歧视,无论是在社会中的求职求学还是在未来再婚路上的择偶,他们都有了相应的文化保障,离婚女性可以生活得很好,再婚也不是什么难事。
而在中国社会,情况是相反的,不说新近发生的这则孕妇自杀事件,就是过去几年发生的一系列女性“被离婚”(有的还没有离婚,而是发生于被提出离婚之后)之后的自杀事件(姜岩的自杀、女主播的自杀),也足以证明,离婚对中国女性的失败意味严重到何种程度了,她们对于离婚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
在这种语境之下,罗蔚的文章显然就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因为对于中国女性来说,防范进入一桩不平等、丧失人格尊严的婚姻,要比面对离婚更加靠谱和代价小得多。在择偶之时就明确对方的价值观,也比稀里糊涂进入婚姻之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被当作垫脚石和消费品要占据主动权得多。当然,如果女性本来就将男性也物化,也将对方视为通向目标生活的阶梯和捷径,那么,这种互为利用的婚姻关系已经不在讨论范围了,那只是物物交换的一种交易而已了,谈不上用爱情的审慎和用价值观的标准、用灵魂深处的默契来衡量了。也犯不着看罗蔚所说的如何炼就“祛魅”能力,她们和他们之间,本来就心知肚明,无魅可去,互为一用,不用过期作废,这种价值观,自然也可以存在,就像范跑跑说舍己救人不是美德仅仅是个人选择一样,这种婚恋观,大概也不劳我们费心了。
如果再进一步深究体制性的根本原因,则是在一个让个体普遍没有安全感的极权社会中,其社会成员采取一种功利型的生存哲学并且在这种生存哲学中越来越不需要精神信仰和道德底线,大概是不奇怪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