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乔志健、柴子文 历史教科书变革,中日韩连手弥合历史伤痕
本帖最后由 kemingqian 于 2009-10-31 00:30 编辑
在中日韩首脑北京东亚峰会期间,日外相冈田克也提议三国合编历史教科书,与日本「重返亚洲」新外交相呼应。同时,史丹福大学一项名为「割裂的记忆」、对东亚四地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正筹备在中日举办研讨会。历史教科书成为政治领袖、学者的共同聚焦。该项研究发现,中日韩历史教科书背后都有各自的受害者情结。彼此交叉验证、重新审视争议,是最终和解的基础。
历史有没有真相?新一代会记住什么?忘掉什么?另一个国家的他们呢?美国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亚太研究中心主任申起旭深深明白「国家记忆」的可塑造性,生长在韩国的他,有感于东亚国家之间在历史问题上的死结,发起一项针对东亚四地和美国历史教科书研究的长期课题:「割裂的记忆」。
这项课题始于二零零六年九月,对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以及美国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研究范围从一九三一年引发中日冲突的「九一八事件」,到标志着亚太地区二战正式结束的一九五一年《旧金山和约》为止的二十年历史。各地学者共同组成的庞大项目,目标在于,探讨东亚各国的历史记忆如何形成?如何彼此错位?哪里才是进一步和解的途径?
零九年十月,就在课题组正筹备在日本和中国大陆的研讨会之时,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北京会晤。期间,日本外相冈田克也在东京的一场演讲中,提出建议:由中、日、韩共同编纂历史教科书。冈田表示,尽管「战争受害者的感情不会轻易化解」,但「日中韩三国合编历史教科书,是解决历史纠葛的最理想办法」。这是日本官方迄今作出的最积极表态。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韩国政府的积极响应。韩国学术界已经开始讨论「三国合编历史教科书」的技术事宜。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也认为这一倡议具有积极意义。东京亦将在十一月承办学术交流会议时讨论三国合编历史教科书问题。
但这个建议也引起日本右翼势力反扑,右翼军事评论家佐藤守说冈田「真是疯了」,大批日本右翼分子在东京和名古屋等地聚会,大骂冈田是「卖国贼」。而中国网民及韩国民意也对此持有存疑态度。
二零零八年,法国德国合编的历史教科书已经进入两国的中小学教室。法德可以,为何中日韩不可以?
和解,未必需要认识的完全一致,但足够的耐心和诚意必不可少。事实上,中日韩三国合编历史书早有先例。二零零二年,为了批驳日本扶桑社二零零一年编纂的右翼教科书,三国学者设立了一个「共同编写委员会」,历时三年共同完成《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日文版名《开创未来的历史》),二零零五年以中文、日语和韩语三种语言出版。但由于当时日本知名的大出版社不敢接手,最后由仅有六名员工的「高文研」负责出版,发行后在日本国内少人问津,影响甚微。
历史过去大半个世纪,为何死结仍然无法解开,现实仍然被历史绑架,历史仍然伤痕累累?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合编历史教科书对东亚三国仍然是个艰巨的难题,但历史从没像现在这样充满变革的机会。
「东亚各国、各地之间被割裂的历史记忆,是历史争议的根源。」「割裂的记忆」课题发起人、史丹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主任申起旭说。因此,他认为,作为历史认识形成的关键因素,历史教科书是研究东亚各地人们的历史记忆如何形成、促进不同地区的人们互相了解各自不同历史认识的关键,是解开东亚关于历史问题死结的快捷方式。
「我们并不需要大家就共同的历史达成一致。」在史丹福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割裂的记忆」项目负责人施耐德心目中,一个在广州上学的学生,应该可以了解到韩国人、日本人和美国人是怎样写历史的,关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各自的讲述是多么不同。「这不是很有趣吗?我希望,这能够引向真正的和解。」
事实上,这个项目的成果之一就是编辑这样一个补充阅读材料。这套阅读材料会被推荐为补充教材进入美国的中学课堂,美国高中生将首先受惠,但施耐德最希望的,还是教材也可以被翻译成中文、日文和韩文在当地使用。因为「在这个教材中,同样的历史事件,从五个不同视角来看,得到的描述是那么不同。然后,你可以理解很多问题」。这将确实有助相互理解和最终和解。
在项目初始阶段,课题组收集了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及美国使用最广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包括本国史和世界史教科书、各地区必修基础教科书和选修教科书。接着是确定八个用作比较研究的历史事件,包括: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日本占领区的强制劳工与慰安妇问题、日本统治下的经济发展、珍珠港事件、日本核弹轰炸、朝鲜战争的起源,以及日本战犯审判。
研究需要有可供比较的文本。亚太研究中心请来母语是汉语、韩语和日语的史丹福大学研究生,将各国教科书中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五一年的内容全部翻译成英文。然后再从中摘录八个事件的所有相关论述,包括图片说明,编辑成一个以事件为核心的比较性文本。随后,东亚各地和美国的历史学家和教科书编写者被请到史丹福校园,以这个文本为基础,一起探讨三个问题:教科书所呈现的历史与学术界有定论的历史是否一致;教科书的编写和修订过程如何;教科书呈现的不同记忆如何影响东亚之间、美国与亚洲之间的国际关系。
比较的力量是巨大的,发现是丰富而充满惊奇的。这种惊奇首先来自文本的落差。关于这些最具争议性的历史事件,四地教科书的表述如此的不同,这种不同又如此的意味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