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上海电影志之美术片

美术片是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的总称。美术片和故事片一样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电影艺术中一种特殊的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表现方法、审美要求和社会功能。美术片与其他影片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一般不是用真人实景而是用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的形象,使之活动起来,赋于生命和性格,以象征和比喻的方法反映现实生活,表现艺术家的意图。

美术片大多取材于童话、神话、民间传说和科学幻想故事,采用夸张、变形等表现形式。美术片主要服务对象为少年儿童,由于它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能用鲜明的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哲理,也为成年观众所欢迎。

上海是中国美术电影的发祥地。20世纪20年代,上海试制成功中国第一部动画片。30年代后期,上海美术电影工作者摄制成功中国第一部木偶片。50年代初,上海成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主要摄制基地。除动画片、木偶片外,又先后研制成功剪纸片、折纸片。60年代初,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美影”)试制成功的水墨动画片是中国美术电影的重大成就,是动画电影史上的一项创举。60年代以后,特别从80年代起,中国民族风格的美术电影继续得到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海共摄制美术片434部,其中有67部影片101次先后在国内获奖,有42部影片74次先后在国际上获奖。


第一节 动画片
第二节 木偶片
第三节 剪纸片
第四节 水墨动画片
第五节 折纸片
今天,我就是高瑜
第一节 动画片


动画片,亦称“卡通片”(英文为CARTOON)。美术电影中一个主要片种。它以各种绘画形式表现人物和环境、空间,运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把绘制的人物动作和背景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景象。

中国美术电影是从动画片开始的。迈出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人们称:万氏兄弟)是中国动画事业的开拓者。1920年他们在上海一些影院看了美国《大力水手》、《勃比小姐》和《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动画片后,开始研制动画片。他们克服了无资金、无资料、无场地的困难,于1926年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开创了中国的美术电影事业。

从1926年至1995年近70年时间里,上海总共摄制动画片120部。

一、建国前的动画片

1926年至1930年是上海动画片的诞生时期,也是中国动画片的开拓时期。在这期间,上海共摄制动画片3部。1931年至1945年,上海动画事业在克服资金匮乏和战争环境中艰难地发展,断断续续地制作了21部动画片。

1.《大闹画室》

《大闹画室》由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研制成功,编剧、导演、绘制、表演、摄影、洗印、剪辑、放映等全部由万氏兄弟自己承担,1926年长城动画片公司摄制完成。

影片的内容是描述一个画家在画室作画时,从画板上突然跳下一个穿民族服装的淘气小纸人,在画室里捣蛋。采用真人与动画相结合的制作方法,影片中画家由万古蟾扮演,小纸人等用动画绘制。在绘制中曾出现过许多毛病都被万氏兄弟逐一解决。如影片中有一段小纸人打斗的戏,放映出来是小纸人打斗的动作该动的不动,而墙上挂钟、画室里的桌子等不该动的东西反而动了。他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想出了用赛璐璐复印片,即把该动的东西都画在透明的赛璐璐上,把不该动的背景等画在纸上,然后叠起来逐张拍摄,使影片获得成功。

早在1919年至1922年,万氏兄弟相继从家乡南京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从事美术工作时,就萌发了要把中国山水画动起来的思想。他们看了美国动画艺术家麦斯·福乃克兄弟绘制作动画片。在欧美动画制造商严密封锁动画技术和资料的情况下,他们用自己7平方米住房改作绘制、洗印、放映的工作室,用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买了一台旧照相机改装成摄影机,从上百次试验失败中摸索出经验,于1926年在上海闸北天通庵路三丰里自己居住的亭子间里研制成功了动画片《大闹画室》。

2.《纸人捣乱记》

《纸人捣乱记》万氏兄弟编导、绘制,1930年大中华百合公司摄制完成,于1931年上映,影片描写一位画家正在案头作画,忽然墨水瓶里的墨汁变成了一个小纸人跳出来,不停地给画家捣乱。画家没有办法作画,起来捉小纸人,最后在床底下捉住了,又塞进墨水瓶里。这部影片还是采用真人与动下相结合的制作方法,影片中画家由万古蟾扮演。影片在绘制手法上,比起当时欧美卡通片和《大闹画室》都有进步,当时欧美卡通片还不成熟,人物多半是侧面的,只有几个部位会动。多数卡通片都是先出来一个人物,从嘴里吐出一只小泡泡,小泡泡慢慢变大,再在泡泡里出现文字,没有什么情节。而《纸人捣乱记》在人物造型和动作上,注意体现自己民族的现实生活,故事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但画家与小纸人的动作诙谐幽默,令观众捧腹大笑。

3.《同胞速醒》

《同胞速醒》编剧朱石麟,万氏兄弟导演、绘制。1931年冬在上海联华影片业公司摄制完成,是一部宣传抗日题材的影片。开头是一幅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画长卷,在山水画长卷的尽头草原上沉睡着一头巨大的雄狮,挡住了日本侵略军的进攻。睡狮被日本侵略军用大炮、飞机、坦克狂轰滥炸惊醒,大吼一声站起来,四肢和尾巴变成工农商学兵形象,身子变成一个巨大的石磙子。工、农、商、学、兵齐心协力推拉石磙子,把日本侵略军及飞机、大炮、坦克压得粉碎。在推拉过程中,白字标语不断地由小到大冲出画面,这些标语内容有:“有钱出钱,踊跃捐输”;“有力出力,参加救护队”;“工、农、商、学、兵,踊跃参加义勇军”;“救亡图存,抵制日货”;“抗战到底,坚决不做亡国奴”等。

4.《精诚团结》

《精诚团结》编剧朱石麟,万氏兄弟导演、绘制。1932年联华影业公司摄制。影片以一条软体恶虫正在蚕食一张桑叶的东北角画面开头,恶虫头部标有“日帝”二字,桑叶上标有“中华民国”字样。一群穿着不同民族服装的中国民众扛着铁锹,挑着土筐赶到桑叶东北角,齐心协力地用土把蚕食掉的桑叶东北角填盖上,此时画面上重复出现“精诚团结”的标语口号。

《同胞速醒》和《精诚团结》都是黑白片,画面清晰,人物造型生动,为唤起中国人民起来抗日,起到了积极鼓动作用。同时,也表明中国早期动画片从一开始就不仅是供人玩赏和娱乐的消遣品,而和当时的现实斗争紧密配合,走着与欧美动画电影不同的道路。

5.《狗侦探》

《狗侦探》明星影业公司提供剧本,郑小秋导演,万氏兄弟绘制,1933年明星影业公司摄制完成。影片讲述一女学生带着一只爱犬在街上游玩,发现一些人在烟馆吸鸦片,女学生在爱犬帮助下查清了毒品是帝国主义用兵舰运来的,在岸边堆积如山。她让爱犬衔来火油,烧毁了烟土,把列强的兵舰烧成废铁。影片采用真人与动画合拍的方法制作,真人由演员张敏玉扮演,狗也用真实的狗。

6.《血钱》

《血钱》明星影业公司提供剧本,万氏兄弟绘制,1934年明星影片公司摄制完成。影片叙述一个女学生听老师上课后引起一段想象:一个躺在床上的中国人给“中国制造”的货物包输血后,货物包就吐出许多钱,钱又变为工厂,工厂不断吐出生活用品、食品和飞机、坦克、大炮等。于是中国人就站起来,背起枪,手舞指挥刀、坦克、大炮同日货作战,大败日货。影片采用真人与动画合拍而成,真人由张敏玉扮演。

7.《骆驼献舞》

《骆驼献舞》编剧、导演、制作、摄影、录音都由万氏兄弟担任,1935年明星影业公司摄制完成。影片根据《伊索寓言》故事改编,描写狮子请客,百兽云集,一头自作聪明、自命不凡、又好出风头的骆驼,当众献舞,大出洋相,引起众兽大笑,最后群起把骆驼赶下台。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有声电影的发明,给万氏兄弟开创的动画片带来了发展的生机,在影片录音中,有一段“哄堂大笑”的声音很难录,几次录音都不理想。万氏兄弟摸索出解决难题的办法:几个人一组,分三组,一组在前,发出笑声响些,另两组分左右在后,笑声稍小。这样录下的哄笑声有主次、有层次,充分显示出全堂哄笑的味道,富有立体感。动画片《骆驼献舞》的研制成功,揭开了中国美术电影史上新的一页,标志着中国动画片开始进入成熟阶段,从内容到形式向民族化前进了一步。

8.《民族痛史》和《新潮》

《民族痛史》和《新潮》这两部有声动画片编剧、导演、摄影、录音都由万氏兄弟担任,1936年明星影业公司摄制完成。

《民族痛史》是一部反帝题材影片,影片描写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当时的统治都实行卖国投降政策,签订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帝国主义殖民地。

《新潮》是一部反封建题材的影片,影片把五四运动后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新思想比喻成汹涌澎湃的浪潮,冲击着封建的污泥浊水,歌颂五四运动带来的革命新文化、新气象。

影片《民族痛史》于1934年获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教育部奖状。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国内获奖的美术片。

9.《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编剧王乾白,由万籁鸣、万古蟾联合执导,摄影刘厂兴、周家让、陈正发、石凤岐、孙飞霞,1941年9月上海新华联合影业公司摄制完成。影片情节出自《西游记》中“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一段。制作规模浩大,有一百多名制作人员,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片长9700尺,放映1小时20分钟,开创了中国动画史上第一部长片纪录,也创下当时亚洲地区第一部长动画片的纪录。

1938年,美国迪斯尼推出动画片《白雪公主》,影片耗资百万美元,历时三年,上映后风靡全球。《白雪公主》在上海放映时,也盛况空前,票房价值很高。这样,上海一些资本家和影片商,纷纷创办影业公司或卡通部。新华联合影业公司在这样形势下成立卡通部,并聘用万古蟾为部主任,决定投拍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在影片制作进入关键时刻,新华联合影业公司拿不出钱支付工作人员的薪水和巨额摄制费,《铁扇公主》面临夭折危险。上海财团“上元银公司”老板盛丕华与新华联合影业公司年轻化商商定:《铁扇公主》一切制作费和员工薪金全部由“上元银公司”支付,影片摄制成功首先在“上元银公司”管辖的三家影院上映。这样使《铁扇公主》在抗日战争最难苦的岁月里闯过难关,终于拍摄完成。1941年底,《铁扇公主》在“上元银公司”管辖的大上海、新光、沪光三家影院上映,盛况空前。后来在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放映,同样受到热烈欢迎和称赞。《铁扇公主》发行到日本东京上映,反映非常强烈。1975年,日本《电影月刊》登载小松尺甫的文章,他认为“奔放的画面,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光怪陆离的题材,同时加上日语配音的尝试也是相当成功的。”1959年日本动画大师手治虫在《栩栩如生》一文指出:“抱着轻视的眼光去看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的人们,看到这部电影如此有趣,如此豪华,惊得目瞪目呆。我也有机会弄到了一部电影拷贝,一看就能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体现了反抗精神的作品,粗暴地蹂躏中国的日本军遭到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痛击,这部影片的意图是一清二楚的。”

[《铁扇公主》]

二、五六十年代的动画片

1950年至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共摄制动画片11部。1957年4月,文化部批准建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美影),在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极大地鼓舞了美影创作人员的积极性,美术片产量增长很快,从建厂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共创作了动画片40部。

1.《谢谢小花猫》

《谢谢小花猫》编剧金近,导演方明(日本,原名持永只仁),摄影邹志民、葛方雄,1950年9月上影美术片组摄制完成。影片描写小花猫担任村里的守夜工作,坚守岗位,把被老鼠偷走的蛋宝宝送还鸡大嫂,又同鸡大哥设计逮住了全部老鼠,为大家除害。影片富有儿童情趣,塑造的捕鼠能手小花猫形象,惹人喜爱。该影片前期制作在东北长春进行,后期制作在上海完成。在制作过程中,摄制组人员到长春郊区农村收集第一手素材,为影片创作打下良好和基础。

[《谢谢小花猫》]

2.《小猫钓鱼》

《小猫钓鱼》编剧金近,导演方明,摄影邹志民、葛方雄,1952年上影美术片组摄制完成。影片描写猫妈妈带着女儿妙妙和儿子咪咪去钓鱼,妙妙专心向妈妈学习,钓了许多鱼;而咪咪却在一旁玩耍,青蛙在咪咪鱼钓上挂了一件东西,咪咪以为大鱼上钓了,发现是一只破草鞋,气极了;后来咪咪听了妈妈的话,专心看着浮标,果然钓到一条大鱼。影片告诉孩子们,学习和做事情要专心致志才能成功。这部影片在五十年代初期曾被全国许多小学生作为新生入学的必修教材。黄准作曲的影片主题歌《劳动最光荣》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经久不衰。

[《小猫钓鱼》]

3.《好朋友》

《好朋友》由特伟编导,何玉门、钱家骏、王树忱等担任人物设计,陈震祥摄影,1955年上影美术片组摄制完成。影片描写鸡妈妈的孩子小花请小鸭子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为了争一条小虫,两个小朋友吵了架,小花不理小鸭子,小鸭子就独自到河里游来游去找小鱼吃,小花看了又羡慕又妒忌。突然小花发现一只黄鼠狼,撒腿就跑,跑了一段才想起小鸭子,急忙跑回去找,可是小鸭子已被黄鼠狠抓住了,小花急得大声喊叫,大鹅们闻声赶来,救出了小鸭子。小花心里很难过,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就找了个葫芦瓢当小船到河里找小鱼给小鸭吃,两个小朋友从此比以前更好了。《好朋友》是五十年代童话影片中比较优秀的作品,影片运用动物拟人化的手法,把小鸡和小鸭子表现得犹如两个性格鲜明、天真可爱的孩子,对它们闹别扭时的心理描写细腻动人。这部影片于1955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好朋友》]

4.《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一凡(刘泉)编剧,钱家骏、李克弱联合导演,陈震祥、段孝萱摄影,1955年上影美术片组摄制完成。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也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动画片。影片描述一只羽毛非常漂亮的“美丽鸟”,整天唱唱跳跳,什么事都不肯做。冬天来了,大雪飘落下来,鸟儿们都进自己的巢吃食,美丽鸟既无巢又无食,冻得发抖,突然发现一堆野火,就飞过去烤火、跳舞,不料羽毛被火烧着了,在雪地上拼命地滚,火灭了,可羽毛变焦黑了,嗓子也哑了,变成了一只乌鸦。影片的人物和背景既比较写实,又注意适当夸张,在艺术和技术处理上有显著进步,在彩色片的拍摄和动画片特殊颜料的试制方面都有所突破。1955年该片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1956年获意大利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展览会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1958年获意大利国际纪录片和短片展览会荣誉奖状。由于该片彩色摄影和颜料试制都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使中国美术电影从1956年起进入全部摄制彩色片的阶段。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5.《骄傲的将军》

《骄傲的将军》编剧华君武,导演特伟,背景设计刘凤展,摄影陈震祥、葛方雄,1956年上影美术片组摄制完成。影片根据中国寓言临阵磨枪改编,描写从前有位将军得胜归来,在庆功会上,他随手抛接几百斤重的铜鼎,又拉弓射雁连发连中,观者个个喝彩。从此,他不再练武,成天过着荒唐享乐的生活。几个月后,正当大家向他祝寿,敌人突然起兵进攻,将军慌忙应战,发现枪已锈坏,箭壶成了鼠窝,他手下的官兵都跑光了,将军只好束手就擒。在这部影片的创作中导演特伟提出“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并把这口号贴在工作室墙上,作为这部影片的奋斗目标。在创作中,人物造型借鉴京剧脸谱艺术,将军是大花脸,食客的白鼻子,背景从古代壁画汲取养料,采用工笔重彩的技巧,雄伟庄重的古代宫殿建筑。影片用“举鼎”、“射箭”、“抱坛痛饮”等细节,揭示出人物的气质和心理状态,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及生活方式时都注意历史氛围和时代特征。这种传统艺术的夸张性、装饰性和对比强烈的色彩体现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加之民族音乐和戏曲锣鼓点的音响效果,使影片把外来的卡通艺术融汇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强烈的民族风格感染观众。被国内外同行所承认的“中国动画学派”,便从此开始。

[《骄傲的将军》]

6.《过猴山》

《过猴山》编剧王正中,导演王树忱,摄影王世荣,动画设计胡进庆、戴铁郎、林文肖。1958年4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一部童话题材的影片,描述老人赶集卖草帽路过猴山憩睡时,一群猴子从老人身边偷去一叠草帽,老人用酒灌醉了猴群夺回草帽的故事。影片人物采用漫画式手法,造型别致,猴子活泼可爱,充分表现出猴通人性的机灵、好奇、活泼、模仿性强的性格,画面清晰,动作有趣、幽默、是一部可看性较强的影片。

[《过猴山》]

7.《小鲤鱼跳龙门》

《小鲤鱼跳龙门》编剧金近,导演何玉门,摄影段孝萱。1958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编导借用了鲤鱼跳龙门变龙的传说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构成新的故事情节,通过几条找龙门的小鲤鱼沿路所见所闻,描写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影片把古老传说与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新的童话形式,构思别出心裁,画面活泼,富有童趣。1959年该片获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1962年获天津市1959年国产新片评选最佳美术片,郭沫若题诗留念,同年获中国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小鲤鱼跳龙门》]

8.《一幅僮锦》

《一幅僮锦》编剧肖甘牛,导演钱家骏,摄影王世荣,1959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取材于僮族民间流传的故事,讲述僮族一个妇女,经过千辛万苦织成一幅美丽的僮锦,最后,僮锦里的形象变成现实。它告诉人们:只有经过辛苦的劳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影片背景优美,烘托出僮族地区的美好生活。尤其是影片以中国绢作为画纸,以中国绘画、工笔样式绘制成的动画片,还是第一次尝试。

[《一幅僮锦》]

9.《萝卜回来了》

《萝卜回来了》由唐澄、林文肖、徐景达(阿达)、胡雄华、吕晋等集体创作,摄影游?,艺术指导万籁鸣。1959年7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方铁群的童话《萝卜回家》改编,描写小兔子在雪地里找到两个萝卜,它想到应该帮助朋友。于是,它把萝卜送给小鹿,小鹿转送给小熊,小熊又送给小猴,小熊小猴又把萝卜送回到小兔子家中,最后,四个小朋友高高兴兴地一起把萝卜吃了。这部影片教育儿童要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质。影片造型活泼可爱,富有儿童情趣。1960年7月,该片获捷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萝卜回来了》]

10.《壁画里的故事》

《壁画里的故事》集体编剧,王树忱、何玉门导演,段孝萱摄影,陈松林、矫野松、戴铁郎等动画设计,1959年11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安徽邳县农民画中战胜“旱灾、水灾、风灾”3幅壁画为基础改编,讲述农民战胜自然灾害,夺得农业丰收的故事。影片的创作者把农民画的朴实感、稚气味、人物造型夸张等特点,运用到背景创作中,使景和画面既协调又统一。这是一部新内容新风格新样式的中国动画片。

[《壁画里的故事》]

11.《黄金梦》

《黄金梦》编剧华君武,导演王树忱,美术设计徐景达,1960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揭露和讽刺了国际上垄断金融大亨贪得无厌的侵略本性和相互格斗的丑恶面貌。影片运用漫画手法处理,想象丰富,含义深刻。

[《黄金梦》]

12.《小燕子》

《小燕子》编剧费明修、曹丽华、裘谷芬、导演张松林、浦家祥、韩斌、摄影王世荣,1960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小燕子随意丢弃母亲辛勤觅来的食粮,在母亲教育下,经过自己外出觅食,懂得了必须爱惜劳动果实的意义。导演在表现这一主题时,精心制作了这样前后两组镜头:开始,展现出一组小燕子把母亲辛苦觅来的小虫丢得遍地皆是的镜头:“那么一点点小虫子,有什么希奇?!”接着一组镜头是母亲故意把小燕子千辛万苦才找到的一条虫子丢在地上,小燕子就哭嚷:“妈妈,妈妈,你怎么啦,这是我好不容易才捉来的,是我捉来的呀……”这些动作片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儿童特性,使人感到亲切。影片中柳条青葱、花儿红艳、云谈风轻,雨过天晴和小燕子架着青青的柳条荡起秋千等等,犹如一幅幅优美的水彩画。通过画面的具体形象引起人们的联想,领会其中深刻的含意,显示出动画片艺术的魅力。

[《小燕子》]

13.《太阳的小客人》

《太阳的小客人》编剧贺宜,导演邬强、徐景达(阿达),摄影殷孝萱、徐俊佃,1961年美影摄制完成,这是一部童话题材的影片,描写太阳公公请世界各国儿童到太阳宫里过一次愉快的节日的故事。影片通过太阳宫的节日欢乐气氛,表达了世界各国小朋友团结和友谊的主题。影片具有丰富的想象,又直接描写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并把幻想和现实和谐结合,把世界各国不同地貌构成统一风格,使影片样式新颖别致,不落一般童话题材影片的窠臼。

14.《谁的本领大》、《没头脑和不高兴》

《谁的本领大》编导张松林、摄影徐俊佃,1961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小鹿善于奔跑,小猴善于爬树,它们各有所长,但要过河采桃,又必须要它们通力合作。它教育孩子们应该看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合作。这部影片是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系学生边读边参加绘制实践而完成的影片。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第三名。

《没头脑和不高兴》编剧任溶溶,导演张松林,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系参加绘制,1962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绘两个有趣的小孩,一个叫“没头脑”,这小孩不管干什么事总是丢三拉四。另一个小孩叫“不高兴”,他有一种怪脾气,你要他东,他偏西,一开口就是三个字“不高兴”,最后,他俩接受了教训,改正了缺点。影片格调轻快、活泼,动作夸张,有吸引人的魅力,上映后受到孩子们欢迎。

[《没头脑和不高兴》]

15.《大闹天宫》(上、下集)

《大闹天宫》(上、下集)编剧李克弱、万籁鸣,导演万籁鸣、副导演唐澄,美术设计张光宇、张正宇,动画设计严定宪、段浚、浦家祥等,摄影王世荣、段孝萱。上集于1961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下集于1964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西游记》改编,写孙悟空龙宫借宝、天庭为官,不满被贬,大闹天宫,回花果山称王的故事。早在30年代后期,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风靡全球时,上海一个制片商曾邀请万氏兄弟绘制一部象《白雪公主》那样的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万氏兄弟立即着手筹划、设计《大闹天宫》中的人物造型和各种背景,并训练人员、准备器材,一切就绪,因物价暴涨,制片商考虑到把自己购置的胶片、洗印药品卖出拍摄《大闹天宫》影片还能获取更多利润,遂中断计划停止拍摄。1960年《大闹天宫》终于投入拍摄。当影片与观众见面时,万籁鸣眼眶湿润了,激动地说:“只有在新社会,才使孙悟空这个‘死胎’复苏降生。”

该影片背景画面雄伟壮丽而又变幻神奇,充满古代神秘的气氛。影片中山、水、云、龙宫和宫殿,都是在中国绘画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水彩、水粉画的技法,逼真而有诗意。由山想到帘洞和孙悟空;由水想到水晶宫和龙王;由云想到录霄宝殿和玉皇大帝等,使观众始终都沉浸在千变万化、光怪陆离的神话气氛中,产生了“境能夺人”的艺术魅力。影片中孙悟空及玉皇大帝、龙王、太白金星、哪吒、托塔李天王等形象造型,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历时4年绘制15万4千多张画面,全长3.140米,放映时间117分钟,比当年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还长34分钟。影片问世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英国《电影与摄影》杂志发表文章称赞该片是“1978年在伦敦电影节上最轰动、最活泼的一部电影”。文章特别指出:“这部影片在西方映出是一大发现。”芬兰报界评论该片“动画技术在国际动画界是第一流的,它把动画技术最杰出的特点和传统的东方绘画风格结合在一起。”1983年6月,《大闹天宫》在巴黎放映一个月,观众近10万人次。法国《人道报》指出:“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是动画片真正的杰作,简直就象一组美妙的画面交响乐。”《世界报》介绍说:“《大闹天宫》不但是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1963年该片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创作评奖委员会一等奖。1962年6月,在捷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短片特别奖,1978年获英国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2年获厄瓜多尔第四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

[《大闹天宫》]

16.《草原英雄小姐妹》

《草原英雄小姐妹》编剧何玉门、胡同伦,导演钱运达、唐澄,摄影金志成,1965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茂联合旗两位蒙族小姑娘龙梅和玉荣冒着风雪、抢救公杜羊群的真实事迹编写的,描写姐妹俩为保护集体财产与暴风雪作斗争的惊人毅力。按照写实的题材要求,导演采用接近生活真实的手法来塑造现实生活中的英雄,特别是影片中细节处理非常感人。另外,影片在人物造型上既考虑到动画艺术特点又兼顾民族地方色彩,丰富了人物性格特征。1980年5月,该影片荣获第二次中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三等奖。

[《草原英雄小姐妹》]
今天,我就是高瑜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动画片

“文化大革命”使美影的创作生产受到极大破坏。1967年和1969~1971年是完全“停产闹革命”。1972年开始恢复生产,到1976年共拍摄动画片5部15本。

1.《放学以后》

《放学以后》编剧潘国祥、凌舒,导演严定宪,摄影唐益楚,1972年5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红小兵”李国华同教唱坏儿歌的坏人进行斗争的故事。影片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儿童放学后唱儿歌的题材提到两条路线斗争高度加以深化,把小主人公李国军的听课,去公园、桥头、新村等一言一行都放在“阶级斗争”环境里给予描绘,告诉小观众“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2.《小号手》

《小号手》编剧黎汝清,导演王树忱、严定宪,摄影唐益楚,1973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少年儿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教育下,逐步成长,勇敢杀敌的故事。该影片制作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塑造主人公小勇形象时,在艺术处理上,不免受“三突击”错误理论的一些影响。但影片内容健康,运用动画手法表现革命传统题材,塑造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形象,对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1974年该影片获南斯拉夫第二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小号手》]

3.《试航》

《试航》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编剧王金富,导演严定宪,摄影游?,范慧媛,1976年4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东方”号远洋货轮的总指挥陆大海和广大造船工人,要求让全部国产零件安装的万吨远洋货轮“东方”试航,中共外运局党委委员陈宗杰认为国产主机和导航仪器质量不行,责令全部换成进口货,否则不谁试航。大海和工人进行了抵制,陈宗杰被迫同意试航。在试航过程中,大海等人与风浪斗,与陈宗杰的错误思想斗,结果,不仅创造了试航新纪录,而且还抢救了一艘遇险的台湾渔船。1975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掀起了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影片《试航》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摄制完成并上映的。

[《试航》]
今天,我就是高瑜
四、新时期的动画片

这是上海美术电影的创作生产全面复兴、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从1977年到1995年共摄制动画片175部计442本,其中美影厂121部339本,上海电视台48部85本,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6部18本。在175部动画片中,动画系列片27部321本,其中美影厂23部282本,上海电视台3部30本,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1部9本。

1.《两只小孔雀》

《两只小孔雀》编剧黄炜,导演严定宪,摄影蒋友毅,1978年美影摄制完成。故事发生在素有“孔雀之乡”美称的西双版纳澜沧江畔。在傣族人心目中,孔雀是最珍贵的鸟,象征着幸福、吉祥。影片创作者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根据傣族关于孔雀的传说创作出新的篇章,反映了傣族儿童拥军爱民的故事。导演比较好地发挥了动画艺术特长,在刻划人物时,基调是写实的,但线条、用色又带有夸张和装饰的风味,特别是几个傣族儿童的形象,塑造得稚气可掬,栩栩如生,既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孩子身上朝气蓬勃、天天向上的气质,又恰当地突出了傣族独有的民族特点,把时代感与傣族风格统一起来,把儿童心理与民族性格统一起来。

[《两只小孔雀》]

2.《象不象》

《象不象》编剧包蕾、詹同,导演唐澄、邬强,摄影王世荣,1978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象不象》是从画刊上发表的一组连环画《不象“象”》改编而成的。描写小明学习不专心,竟将大象画成猴头象身,闹了笑话。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改正不专心学习的缺点。影片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在构思上有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从儿童贪玩的特点入手,通过“象不象”的荒唐形象回到动物园一系列有趣的细节描写,让儿童观众在笑声中判断是非,收到了动画艺术追求美的效果。

[《象不象》]

3.《好猫咪咪》

《好猫咪咪》根据童话《老鼠欺猫》改编。编剧顾嘉福,导演何玉门,摄影游?。1979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小猫因年幼无知,不重视学习,没掌握捕鼠的本领,被老鼠欺负。它吸取教训后,下决心学习,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消灭了狡猾的老鼠。影片通过猫鼠之间违反常规的奇特的童话故事,说明勤学苦练的道理,深受孩子们欢迎。该影片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好猫咪咪》]

4.《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根据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部分章节改编。编剧王往,导演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摄影段孝萱、蒋友毅、金志成,1979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陈塘关总兵李靖添了一个非凡的儿了哪吒,被太乙真人收为徒弟,送他乾坤圈和浑天绫两件宝物。哪吒七岁那年,天旱地裂,东海龙王滴水不降,还命夜叉前来强抢童男童女。哪吒见义勇为,打死夜叉,又杀了前来增援的龙王之子敖丙。龙王去天庭告状途中又被哪吒打个半死。于是,四海龙王兴风作浪,水淹陈塘,危害百姓。哪吒为拯救百姓,悲愤自刎,以身抵命,经太乙真人借莲花与鲜藕为身躯,使哪吒还魂再世。哪吒抱着为民除害的决心,手持火尘枪,足踏风火轮,怒捣龙宫,征服龙王,为民除害。影片以丰富的想象力,围绕哪吒“生、死、再生、闹”四个重要环节,层层递进,扣人心弦。哪吒的“生”,从莲花苞里跳出来,使周围的人既惊又喜;哪吒的“死”,画面洋溢着悲壮气氛;哪吒的“再生”,使故事发展到更加神奇的境界。影片采用莲蓬、荷叶、肢体、衣服相互叠印的镜头和特技摄影,使画面显示了光怪陆离的奇幻色彩,把观众带进神话世界。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长片7本,1,708米。该片发行后,深受中外观众欢迎,在香港上映两周,观众达12万人次。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大厅展映时,观众给予长时间鼓掌、欢呼,评论家称赞它“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该片1980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80年获第三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奖,1983年获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儿童片特别奖。

[《哪吒闹海》]

5.《三个和尚》

《三个和尚》编剧包蕾,导演阿达(徐景达),人物造型韩羽,摄影游涌,1980年美影摄制完成。是根据中国民间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改编的。影片在艺术处理和动画技术运用上,有独到之处,达到了传神写意、求掘见美的艺术效果。从原意上来理解“三个和尚没水吃”是贬义的,消极的,通常可理解为人多难办事。导演阿达并没有停留在原意上处理题材,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把主题定为人多心不齐,就要坏事,而人多、只要心齐,劲往一处使,就可以办好事。金复载的作曲非常成功,为影片增色不少。影片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救火、三个和尚合作吊水的艺术处理,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影片把西方动画片的现代漫画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并融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之中。漫画家韩羽对三个和尚的造型设计既具有亦庄亦谐的幽默感,又给人以朴拙、善良的美感。《三个和尚》公映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德国杜尼约克制片厂一位剪辑师说:“这是我看过的中国美术片最好的一部,艺术形象和韵都很别致,大家都鼓掌说好。”该片于1980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1981年获上海第二届文汇电影奖最佳美术片奖,1981年获丹麦第四届欧登塞城国际童话电影节银质奖,1982年获西德第三十二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和葡萄牙第六届爱斯宾诺国际动画电影节C组头奖,1983年获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儿童片特别奖,1984年获厄瓜多尔第六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奖特别奖。

[《三个和尚》]

6.《雪孩子》

《雪孩子》编剧稽鸿,导演林文肖,摄影段孝萱,1980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以童话的形式,利用雪遇到热变成液体这个自然现象,描写雪孩子舍已救小白兔的故事。影片的主角雪孩子是怕火的,当他发现小木屋起火时,却不顾个人安危,闯进火海,救出小白兔,而自己却化为清水。在阳光照耀下,水化为蒸汽,幻化成雪孩子模样的云朵,升向天空。影片把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象结合在一起,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主题形象地、自然地反映出来,起到陶冶心灵美的教育作用。影片公映时许多小观众感动得流出眼泪。该片1981年获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

[《雪孩子》]

7.《我的朋友小海豚》

《我的朋友小海豚》编剧刘兴诗,导演戴铁郎,1980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以散文诗的风格,描绘少年水手阿波在海上得到一只小海豚,通过训练同他建立了友谊。一天,小海豚被一群戏水的野海豚召去,阿波非常想念它,当阿波同大墨鲨搏斗时,小海豚赶来救走了阿波,一对小伙伴终于又在一起愉快地生活。蔡璐作曲的影片音乐很有特色,旋律流畅,乐器色彩丰富,随着剧情时而悲伤,时而欢快,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并伴有婉转柔和的女声二重唱,该影片1982年7月获意大利第十二届季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荣誉奖“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

[《我的朋友小海豚》]

8.《蝴蝶泉》

《蝴蝶泉》编剧冰夫、姚忠礼,导演阿达、常光希,摄影蒋友毅,1983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是根据郭沫若同名长诗和广泛流传于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民间传说改编的,讲述青年猎人霞郎与蝶妹被残暴的虞王逼死后化为一对美丽的蝴蝶,在广阔天地里自由飞翔的故事。这是一部音乐片,为了使人物动作和音乐配合流畅,导演采用先期录音,并运用“节省动画、叠化原画”的方法,使影片宛若一曲抒情的乐章,给人和谐、舒缓、畅达、跌宕有致的美感。影片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奖。

[《蝴蝶泉》]

9.《天书奇谭》

《天书奇谭》编剧包蕾、王树忱,导演王树忱、钱运达,摄影王世荣、金志成,1983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是根据明代小说《平妖传》部分章节编写的。影片描写天宫秘书阁执事袁公乘天皇不在,偷看了天书,发现书上写着“天道无物,流传后世”,便将天书偷偷地带到人间梦云山白云洞,传给蛋生,不料天书被妖狐盗去,危害百姓。蛋生为了夺回天书,与妖狐斗争,最后袁公收回天书将法术全部传授给蛋生,让其为民造福。该影片采用喜剧风格,二十多个人物造型根据江苏的民间玩具和门神银马艺术形式,结合漫画夸张的手法,设计得生动有趣,娱乐性强。

[《天书奇谭》]

10.《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原著张乐平,改编阿达、包蕾,导演阿达、朱康林,摄影唐益初,1984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4集动画片《三毛流浪记》把张乐平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这一名著再现于银幕。为了忠于原著的艺术风格,影片以黑白线条为主,保持原作独特的幽默风格的前提下,在细节上也作了必要的补充。由于导演们充分发挥动画的夸张特点,使影片画面生动,富于情趣。该影片第一集《孤苦伶仃》在全国儿童电影评选中获奖。

[《三毛流浪记》]

11.《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编剧钱运达、凌舒,导演钱运达,摄影吴华荣,1985年5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通过“女娲造人”、“水火斗争”、“女娲补天”等情节,塑造了一位善良、慈爱、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母亲形象。影片对上古时代混沌茫茫洪荒天地的背景绘制,采用把各种颜料画到不吸水的赛璐璐片上让其流淌,形成一幅幅色泽斑斓、变化无穷的“抽象”画,趁其画未干时复印到白纸上,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该片于1985年在日本第一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放映时,受到世界同行家们的好评。

[《女娲补天》]

12.《金猴降妖》

《金猴降妖》编剧特伟、包蕾,导演特伟、严定宪,林文肖,摄影游?、蒋友毅、吴华荣,影片根据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部分章节改编。影片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具有“神性”、“猴性”、“人性”三位一体的幻想人物。导演在塑造这一形象时,既保持了《大闹天宫》中张光宇所设计并为观众所熟悉的造型,又抓住“三性”中关键的“人性”,突出他嫉恶如仇的性格,抒发他情重义深的真挚感情,表现他超人的谋略和智慧,使孙悟空形象更加完美。这部影片背景采用接近自然形态的表现方法和西方现代绘画的技法,避开了通常用古典装饰性的绘画形式。这种尝试由于绘画手法细腻,使景色富有深广的空间和浓重的气氛,这对于表现影片中深山密林,奇峰怪石及妖魔的幽谷异洞,收到很好的效果。影片连续获得4次国内奖和两次国际奖。

[《金猴降妖》]

13.《夹子救鹿》

《夹子救鹿》编导林文肖、常光希,摄影段孝萱,1985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佛经中“舍身救鹿”传说改编,描写夹子在大自然中与鹿、鸟建立了纯真的友情,为保护鹿群,被国王射死,鹿和鸟为报答夹子救命之恩,用仙草使夹子死而复生,使其重新回到了朝夕相处的朋友中间。《夹子救鹿》没有采用夸张变形的人物和惊险离奇的情节,而是用含而不露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用朴素淡雅,恬静的情景交融处理画面,用优美流畅的节奏处理音响效果,是动画片抒情风格的一次成功的探索。这部影片在1986年获广电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1987年获印度第五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短片“金象奖”。

[《夹子救鹿》]

14.《邋遢大王奇遇记》

《邋遢大王奇遇记》编剧凌舒,导演钱运达、阎善春,执行导演胡依红、傅海龙、孙总青,摄影金志成,王福康,1987年美影摄制完成。这是一部童话题材的影片,共13集,片长为3832米,也是中国第一部系列动画片。影片描写一个外号叫“邋遢大王”的男孩,因不爱干净又贪玩,被老鼠密探骗进了“老鼠王国”。当他知道自己被骗后,与各种鼠类开展反复较量,终于取得胜利,吸取教训,变成一个爱清洁、爱劳动、受大家欢迎的孩子。外号“邋遢大王”的儿童,为广州美术学院姬德顺设计,造型风趣。这部系列片的片头歌曲《邋遢歌》,由八岁小歌手曹蕾演唱,并有动画配合,阐明影片的主题。

[《邋遢大王奇遇记》]

15.《飞翔的小鸽子》

《飞翔的小鸽子》编辑和指导经霞云、陆德华,动画设计张峰、项佳因、石方正等14名小朋友,摄影王福康,1987年5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飞翔的小鸽子》是在上海美影厂、《孙悟空》编辑部和《电影故事》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上海首届儿童画赛基础上,从获奖作品中选出14位小朋友作品拍成的一部动画片。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小朋友自己创作,自己动手绘制的动画片。

[《飞翔的小鸽子》]

16.《琴岛·海尔》

《琴岛·海尔》(1~13集)编剧潘国祥,王沅,导演王根法、陈桂宝、张纪平,摄影唐益楚、朱毓平、邱小平,1991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少年英雄琴岛和海尔,为保护小动物与墨鱼精进行一系列英勇斗争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美总会战胜丑,善总会战胜恶。影片摄制完成后,于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举行首映式,刘澜涛、王光英、贺敬之、肖永定、赵晨、胡键及北京新闻记者应邀出席,上海美影厂厂长周克勤和青岛电冰箱总厂经理张瑞敏也专程前往参加。影片《琴岛·海尔》由山东省青岛电冰箱总厂投资拍摄,是中国第一部由社会企业投资拍摄的美术片。它的诞生,打破了由国家办文化的一统制的传统做法,开拓了发展中国美术电影的新道路。该影片原定拍100集,后来由于情况变化,未能全部完成。

17.《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

《超级肥皂》和《新装的门铃》编剧周锐,导演阿达、马克宣,摄影王世荣(这是阿达最后的两部遗作),1986年美影摄制完成。

《超级肥皂》故事荒诞:一个小胡子掌柜出售神奇肥皂,大家争相购买,掌柜开起了“超级肥皂公司”,街上所有人都洗成了白色。突然,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姑娘从街跑过,光彩耀眼,人们用惊奇而羡慕的目光望着她,于是掌柜摇身一变立即开起“超级颜料公司”,将白色人群染成各种颜色。众人又排着长队,一场抢购好戏又重新开始。该片全长只有6分钟,它以假人假事假环境写真实的道理,讽刺了社会上人们盲目起劲的一窝峰现象。导演采用跨时空的手法,把古人、洋人、现代人、各种服饰的人和不同地区的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环境里,看来似乎荒唐,但它暗示了这类社会现象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

《新装的门铃》片长只有4分钟,表现一位先生在自己家的门口新装了一只门铃之后产生的希望和失望。影片具有讽刺性、哲理性。

《超级肥皂》获1987年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二等奖。

[《超级肥皂》]

[《新装的门铃》]

18.《黑猫警长》

《黑猫警长》编剧戴铁郎,导演戴铁郎、范马迪、熊南清,摄影段孝萱,1984年9月至1987年8月由美影摄制完成。这是一部由五集组成的多集动画片:第一集《痛歼搬仓鼠》、第二集《空中擒敌》、第三集《吃红土的小偷》、第四集《吃丈夫的螳螂》、第五集《会吃猫的娘舅》。影片描写黑猫警长带领警士们运用现代化的侦察手段,在动物界搜捕犯罪分子、侦破案件的故事。片中黑猫警长造型由该片导演戴铁郎设计,他采用拟人化手法,既抓住猫的动物本质,又抓住警长人的特征,把两者溶于一体。影片剧情曲折,气氛紧张、惊险,充分发挥动画片夸张手法,动作幽默有趣,还揉进麝?吃害虫、螳螂结婚时杀死自己丈夫的情节,介绍了科学知识,是一部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溶为一体的影片。该影片荣获1985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首届“童牛奖”、1986~1987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等。

[《黑猫警长》]

19.《狐狸列娜》

《狐狸列娜》编剧姚忠礼、冰夫,导演何玉门、庄敏瑾,摄影唐益楚,1989年6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是根据18世纪德国作家歌德的长诗《列娜狐》改编的,描写男爵狐狸列娜和代表贵族的狗熊勃化、老狼伊桑格兰之间的曲折斗争,辛辣地嘲讽专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的卑劣行径。故事最后以列娜向国王辞去官爵,甘做自由民为结局。该片是一部以动物拟人化手法创作的作品,不仅动物众多,而且影片情节主要是通过列娜与大臣们斗智斗勇、唇枪舌战展开的,因而对话多。由于摄制人员努力塑造了生动、风趣、幽默、夸张的列娜等人物形象,使影片具有较好的艺术效果。

[《狐狸列娜》]

20.《魔方大厦》

《魔方大厦》(1~10)集编剧顾汉昌、强小柏、查侃,导演查侃,摄影金志成,邱小平,1990年9月至1994年10月美影摄制完成。10集影片每集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第1集《玻璃城》讲述一个星期天,莱克被妈妈关在屋里做功课,无聊中玩起魔方,不称心时一脚把魔方踢向窗外,魔方落地后突然变成高耸云霄的玻璃城大厦,莱克爬上去后跌入玻璃城,出现了一连串奇遇的故事。影片故事新颖、画面节奏明快、幽默、富有情趣和哲理。该影片第1集《玻璃城》、第2集《装在罐头里的爸爸妈妈》、第3集《神奇的日历》获第二届中国影视动画展播二等奖,第八集《头盔城》获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和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魔方大厦》原计划拍成26集,由于专业人才流失,资金匮乏,拍至10集暂告一段落。

[《魔方大厦》]

21.《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

《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编剧周锐,导演马克宣,摄影范慧媛、金志成,1992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屋内天花板上整齐地聚集着12只蚊子,从屋内相继进入了五个人,蚊子对5个人俯冲叮咬,同时画面上用数学等式计算着叮咬的成绩,引发了一系列戏剧效果,发人深思。这是一部以动画载体追索人的心理形态的影片。影片构思独特,富于哲理,导演采用抽象化、象征化、符号化的表现方法以及细节简化、背景淡化的拖法来突出人物,增强了艺术效果。1992年该影片获第二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F组奖,1993年获法国安纳西国际电影节教育片奖的第五届中国美术电影“童牛奖”优秀美术片奖。

[《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

22.《舒克和贝塔》

《舒克和贝塔》(1~13集)编剧姚忠礼、聂欣如、张远,导演严定宪、林文肖、王加世、胡依红,摄影王世荣、范慧媛、钱金熙,1989年至1992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是根据郑洁的同名童话《舒克的贝塔历险记》改编的,描述舒克和贝塔两只小老鼠一段令人同情的遭遇。舒克虽然热心帮助别人,但怕别人知道自己是老鼠,人家不会相信老鼠会做好事;而贝塔虽然没有偷吃人家的东西,但家猫咪丽始终不肯放过它,总想把它吃掉。最后由于舒克和贝塔的善良、真诚、勇敢的品格,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和赞美。该影片造型和动作十分夸张,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画面清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1991年6月,这部影片第1至3集获第四届“童牛奖”优秀美术片奖,1993年获第二届中国影视动画展播三等奖和音乐奖。

[《舒克和贝塔》]

23.《鹿女》

《鹿女》编剧曹丽华,导演严定宪、林文肖,摄影蒋友毅,1993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是根据中国敦煌壁画第八十五窟中“鹿母夫人”的故事改编的。为了改好剧本,编剧曹丽华3次去甘肃省敦煌壁画旧址收集资料。《鹿女》的故事是这样的:传说莲花山麓有一位鹿女,遇到夏国猎队追赶,幸被炎王所救。炎王娶鹿女为妃,生下莲花被太后扔进河里,后莲花漂流夏国,从中跳出10个男孩被夏王收养。10个太子长大为养父攻打炎国,鹿女赶到感动夏、炎二王,化干戈为玉帛。影片保持了中国古代敦煌壁画的传统风格,又体现了现代人审美观的要求,画面优美,意境动人。该影片于1994年获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鹿女》]

24.《卷发的刺猬》

《卷发的刺猬》编导王一通,1993年12月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是科影厂创作生产的第一部动画片。影片讲述了一只刺猬见狮子一头卷发很美,就到卷发厅把自己全身针毛都一根根卷起来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盲目学别人的模样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影片故事诙谐有趣,哲理性强。

25.《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根据中永烈原著《哭鼻子大王》改编,编剧杨恩璞,导演霍世昱,摄影贺兆凤,1995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简称“上科影”)摄制完成。影片讲述独生子女张宝宝娇生惯养的“哭鼻子大王”到教育培养成爱劳动、肯学习、有道德、健康活泼的好孩子的故事。影片采用漫画风格和科幻色彩的艺术手法,把思想性、艺术性、趣味融于一体,画面充满稚拙的童趣,想象丰富,受到父母和小孩的喜爱。

26.《自古英雄出少年》(1~100集)

百集系列动画片《自古英雄出少年》,策划汪天云、金国平、王秉来,总编辑潘国祥,编剧达嘉等,导演严定宪、林文肖、常光希、王根法、阎善春等,摄影金志成、唐益楚等,1995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华侨交流公司联合摄制。每集5分钟。影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进述孔子、屈原、小萝卜头、达·芬奇等100位古今中外著名少年的英雄事迹,歌颂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质。1995年起,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对美术片不再实行统购包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在这样形势下摄制《自古英雄出少年》是使中国美术电影全面进入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这种自筹资金、自找市场的做法,在中国美术电影史上是第一次。1月28日,三方联合成立《自古英雄出少年》摄制委员会,3月25日正式开拍,6月1日起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正式播出。该片开拍后,受到中共中央、上海市委、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电影局领导的亲切关怀。8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致信给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指出:“你们选取古今中外著名少年英雄的事迹拍摄系列动画片,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年底摄制完成60集,比原计划多完成10集。全片100集于1996年5月全部完成。该片故事真实生动,画面优美有趣,节奏快,是一部对广大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思想品质教育的好影片。影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同年,该片中《上书救父》、《识“鬼”少年》两集荣获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首届优秀节目评选一等奖。

[《自古英雄出少年》]
今天,我就是高瑜
第二节 木偶片


木偶片是美术电影的一个片种,它是在借鉴木偶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富于立体感。影片中木偶一般采用木料、石膏、橡胶、塑料、海绵、钢铁和银丝关节器制成,以脚钉定位。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也有用瓷质、金属材料制成的木偶。拍摄时将一个动作依次分解成若干环节,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还原为活动的形象。

1939年由万超尘编剧的中国第一部木偶片《上前线》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功。1947年11月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在东北电影制片厂诞生。1951年8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彩色电影木偶片试验小组,经过2年多反复试验,于1953年10月试制成功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

从1953年至199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1950~1956)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7~1995)共摄制木偶片136部。上海电视台摄制木偶片1部。

一、建国前的木偶片

《长恨歌》

木偶纪录片《长恨歌》虞哲光编导,尤磊、夏秉钧操纵,1948年上海宇宙影业公司摄制完成。该片是根据木偶戏《长恨歌》拍摄的,描写唐明皇与扬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分五幕,每幕以白居易《长恨歌》中一句诗定名:第一幕,从此君王不早朝;第二幕:七月七日长生殿;第三幕:渔阳鞞鼓动地来;第四幕:宛转娥眉马前死;第五幕:蓬莱宫中日月长。这个戏被旅美侨商翁庆兴、黄嘉恩选中,在其创办的宇宙影业公司拍摄成片长三本的彩色纪录片,编入大型纪录片《中国大观》,配有英、法语对白,发行到美国,在国外放映。该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得到电影艺术家田汉的指导。影片以昆曲唱腔为基调,人物造型、服饰仿古、布景宏伟,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五六十年代的木偶片

1953年7月,经文化部电影局批准,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正式扩建为动画片小组和木偶片小组,至1956年共摄制木偶片11部。1957年至1965年美影共摄制木偶片40部。

1.《小小英雄》

《小小英雄》编导靳夕,技术指导万超尘,木偶设计虞哲光,摄影章超群、赵克骏,1953年10月上影美术片组摄制完成。影片是根据童话小说《红樱桃》改编的,描写小阿芒依靠集体的力量,智斗恶狼,使山中小动物恢复了和平、幸福的生活。这是上影美术片组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1951年8月,上影决定以苏藉华人李景文为指导,苏理为总联系人,成立了由万超尘、万国强、查瑞根、吴蔚云、朱今明等组成彩色电影试验小组,进行拍摄彩色美术片的试验。1951年12月3日,万国强研制成功彩色显影剂“代可敏”,12月4日,文化部电影局充分肯定试验成果。于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1952年1月底正式拍摄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53年10月摄制成功。文化部电影局给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颁发锦旗,给参加试拍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

[《小小英雄》]

2.《神笔》

《神笔》编剧洪汛涛,导演靳夕、尤磊,摄影章超群,木偶设计虞哲光,1955年11月上影美术片组摄制完成。影片故事始终围绕着马良和神笔的不平凡命运而展开。放牛娃马良一心想学画,整天用树枝和木炭作笔画画。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位神仙送他一支神笔,画什么就得到什么,乡亲们得到他用神笔画成的耕牛、水车等实物,都非常感激他。此事被官府得知,官老爷派人逼迫马良画一座金山。马良在金山周围画了海洋和帆船,贪婪的官老爷带着家人上船,马良挥舞神笔掀起狂风大浪,那只帆船很快沉没。从此,马良自由地为劳动人民画需要的东西。影片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导演们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天真、可爱的马良这个艺术形象。1956年8月,该影片获意大利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8至12岁的儿童文娱片一等奖,1956年在叙利亚、南斯拉夫和1957年在波兰、加拿大连续4次获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美术片一等奖。

[《神笔》]

3.《火焰山》

《火焰山》编剧伍伦、梁延靖,导演靳夕、尤磊,木偶设计靳夕、窦宗淦,摄影章超群,钟立人,技术指导万超尘,1958年6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第59至61回改编,描写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被火焰山阻挡,孙悟空几经曲折,终于从铁扇公主手中借了芭蕉扇,扑灭了大火。该影片造型生动,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猪八戒设计、制作得栩栩如生,深受观众好评。影片对火的特技动作颇为成功。

[《火焰山》]

4.《龙虾》

《龙虾》编导靳夕,摄影钟立人,造型设计窦宗淦、王昌诚,1959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西方国家某个酒家,因龙虾发臭而捏造某和平运动组织借其场所开会的广告,引来大批特务、密探,他们互相怀疑,彼此监视,大打出手,虽然销路大增,但酒家还是被砸烂了事。这是一部政治讽刺片。

[《龙虾》]

5.《鸽子》

《鸽子》集体改编,导演兼摄影陈正鸿,人物和背景设计曲建方、窦宗淦。1960年6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通过描写帝国主义反对画和平鸽子,揭露帝国主义玩弄假和平,真备战的罪恶阴谋。影片象一幅幅活动的政治讽刺漫画,形象生动、幽默、有趣。

[《鸽子》]

6.《雕龙记》

《雕龙记》集体编剧,导演章超群、岳路、万超尘,摄影章超群,造型设计詹同渲、胡若思,1959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是根据欧小牧整理的云南民间传统改编的。它描写云南大理点苍山黑龙潭藏着一条母猪龙,危害人畜,杨木匠之子七斤在汲取潭水时被母猪龙拉下潭去。杨木匠立意为民除害,雕了一条木龙,投入潭内,被妖龙击碎。杨木匠不灰心,在大家支持下,又雕了一条装上铁鳞铁爪的木龙,终于斗败了母猪龙,救出了七斤。影片想象力丰富,故事情节曲折,人物造型生动。1960年9月该影片获罗马尼亚第二届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电影节二等银质奖。

[《雕龙记》]

7.《砍柴姑娘》

《砍柴姑娘》由创作集体根据民间传说编导,摄影陈增福、郑培良,造型设计詹同渲,1959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讲述一个山坳里,住着砍柴姑娘青儿和爷爷。一天,爷爷病了,青儿独自上山砍柴,在回家路上,正好遇上背着妖法葫芦、骑着小牛的老狼精,她慌忙躲避,不料恰好躲进老狼精的家里。小牛一看不好,故意挣断绳子跑出去引开老狼精。过后,老狼精喝醉酒睡在锅里,小牛和青儿合作,把老狼精烧死在锅里。小牛吃了妖葫芦里的珠子,速还原成了一个小男儿,他俩高高兴兴地回家。影片故事情节曲折有趣,人物造型生动。该片1960年7月获捷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砍柴姑娘》]

8.《一只鞋》

《一只鞋》编剧靳夕,摄影钟立人,造型设计窦宗淦,背景设计王昌诚,影片根据同名川剧改编,两者都取材于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卷十六《毛大福》。作者在改编中把原著中的狼改为虎。影片《一只鞋》讲述一对医生夫妇,先后被虎请去接生和医疗伤脚,丈夫毛大富却被牵连进一桩人命官司中,结果,老虎口衔凶手的一只鞋出庭作证,他才获无罪释放。片上映后,由于部分观众对拟人化创作方法不够理解,对《一只鞋》中老虎的处理产生怀疑,提出不同意见,一些报刊发表文章展开讨论。1961年6月21日王朝闻在《人民日报》发表《老虎是“人”——从木偶片<一只鞋>谈起》认为“《一只鞋》里的虎,它的主要特是人而不是兽,它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是艺术所反映的对象。”通过这场讨论,对于美术电影拟人化的创作方法起到了普及的作用。它告诉人们:关于“文学就是人学”的原则也适用于美术电影。美术片中的人物,大都是神仙妖魔、狮子老虎、鸡狗猫兔,还在树木花草、瓶瓶罐罐等等,这一切在美术片里都是“人”,具有人的思想和性格,它们都是人的化身,这就是拟人化的创作方法。

[《一只鞋》]

9.《大奖章》(立体片)

《大奖章》编剧洪汛涛,导演兼摄影章超群,造型兼布景设计曲建芳、黄素非,1960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一部童话题材的影片,描写驴子、熊猫和小猪参加运动会的故事,批评了骄傲自大而失败的驴子,赞扬了虚心而获得成功的小熊和猫。它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木偶片,所有镜头都用两架摄影机同时逐格拍摄,布景也特别具有纵深立体感。影片《大奖章》既具有立体电影令人身临其境的特色,又有木偶片的幽默、轻松的风格。

[《大奖章》]

10.《红云崖》

《红云崖》编导陈正鸿,摄影蔡正常,1962年5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是根据梁上泉同名长诗改编的,描写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老石匠罗老松为了在悬崖石刻“赤化全川”、“赤化全国”等标语,献出了生命。他的鲜血化成红云,萦绕在刻有怀念红军标语的悬崖。影片运用木偶的夸张动作,人物塑造比较成功。尤其罗老松的憨厚、朴实、勤劳、勇敢、坚定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红云崖》]

11.《孔雀公主》

《孔雀公主》编剧靳夕、君口羊,导演靳夕,背景设计君口凌晨、王昌诚,木偶设计程十发、詹同渲、吕衡等,摄影钟立人。1963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傣族长篇叙事诗《召树屯》改编,讲述王子召树屯,爱上了美丽的孔雀公主,为奸臣所妒,王子远征,公主被迫出走。王子凯旋后,经过千山万水,终于重获团圆。通过王子和公主的悲欢离合遭遇,表现出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国第一部大型木偶片,全片长80分钟,计2130米。影片情节曲折,人物众多,有孔雀独舞和众人共舞的场面,有许多战争的场面,不仅动作复杂,姿态各异,而且能做出多种表情,显示出高超的中国木偶技艺,是木偶片中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

[《孔雀公主》]

12.《长发妹》

《长发妹》编剧严励,导演岳路,摄影蔡正常,1963年8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肖甘牛整理的侗族民间传说改编,讲侗族小姑娘长发妹为了解除村民们干旱之苦,与山妖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引来了泉水的故事。影片教育人们要树立舍已为人的高贵品质。为了拍好该片,主创人员曾到侗族地区深入生活,掌握了大量资料。

[《长发妹》]

13.《半夜鸡叫》

《半夜鸡叫》原著高玉宝,改编张松林、虞和静,导演尤磊,摄影钟立人,木偶设计谢洪宾,1964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地主周扒皮剥削欺压长工,自讨苦吃的故事。影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对小长工小宝、坟周扒皮的造型栩栩如生,受到观众赞赏。1965年5月17日该影片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放映,法新社评论该影片时指出:“人民中国把中国丰富的民间艺术之一的木偶搬上了银幕,戛纳电影界观众极为赞赏,并表示欢迎。”

[《半夜鸡叫》]

14.《画像》

《画像》改编并导演靳夕,摄影朱丁元,木偶设计詹同渲,1965年5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是根据相声艺术家马季的同名相声改编而成的,它通过画家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的过程,赞扬劳动模范张宝田一心为公、先人后己的高贵品质。影片主人公劳动模范的造型生动,憨厚可敬。
今天,我就是高瑜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木偶片

“文化大革命”使上海木偶片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0年间仅仅创作生产5部影片。

1.《小八路》

《小八路》张松林执笔,尤磊执行导演,摄影黄佾,1973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长虎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锻炼成长的一名机智勇敢的“小八路”的故事。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拍摄的影片,虽然受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纲的影响,木偶的造型与动作,镜头处理与美术设计都是成功的,影片中虎子、扬队长等人物形象也比较生动。

[《小八路》]

2.《骏马飞腾》

《骏马飞腾》根据宫克一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执笔顾汉昌,导演靳夕、刘惠仪,摄影朱丁元、黄佾,1975年2月美影摄完成。影片描述内蒙古畜牧大队为解放军选一批军马,大队长要把任务交给暗藏历史反革命分子李满堂,下乡知识青年宇红等主动把驯马的任务承担下来。宇红在中共村党支部领导下,识破李满堂的阴谋,带领牧马班完成了驯马的任务。影片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支配下,紧紧围绕“训军马”这一典型事件,来反映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政治斗争,把木偶片的“偶味”变成了阶级斗争的“火药味”。但该片的人物造型比较生动,烈马和群马的姿态各异,特别是对草原大场景的处理,采用了真实外景与木偶定向银幕合成的拍摄方法,为突出人物起了较好辅助作用。

四、新时期的木偶片

1977年至1995年是上海美影厂继往开来的18年。在这18年中,摄制了木偶片79部201本,其中系列木偶片5部89本,占木偶片总长度44%。

1.《西瓜炮》

《西瓜炮》根据刘征泰的同名民间故事改编,编剧凌纾,导演靳夕,摄影朱丁元,人物造型设计曲建方,1979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清末“小刀会”的孩儿兵利用卖西瓜同敌人斗争的故事。影片中人物造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影片主创人员根据出土的俑、民间玩具和京剧脸谱等传统文化,采用夸大头部和眼睛比例的变形手法,使人物造型古拙浑厚而带有稚气,富有“偶”味,收到了是木偶而不是摸拟真人和“真象其人”的艺术效果。

[《西瓜炮》]

2.《阿凡提》

《阿凡提》取材于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传奇人物阿凡提的一束幽默故事,改编凌纾,导演靳夕、刘惠仪,美术造型设计曲建方、孙大衡,摄影朱丁元,1979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盘剥人民的巴依想借“种金术”发财,结果他的一千两金子由阿凡提的智慧还给了人民群众。影片创作者采用大线钱、块面感的粗犷笔致的漫画式手法,设计人物造型、背景、动作,使影片主题突出,人物性格鲜明,充满着趣味性和幽默感。尤其是阿凡提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该片1980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阿凡提》]

3.《愚人买鞋》和《崂山道士》

《愚人买鞋》编剧方 ,导演方润南,摄影黄佾,背景赵芝辉,1979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愚人买鞋,不顾自己脚尺寸大小,迷信书本,闹了不少笑话。

《崂山道士》编剧虞哲光、凌纾,导演虞哲光,摄影黄佾,1981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通过一位书生拜崂山道士学艺的故事,告诉人们真才实学只有经过艰苦劳动才能获得,如果想不劳而获只能是失败告终。

这两部影片尝试用中国山水画作背景,开创了立体木偶与平面山水面有机结合的先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崂山道士》背景中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茂林修木,虚虚实实,表现得非常充分,对表达这一古老的题材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在《愚人买鞋》背景中,运用国画形式时,主要不是取其形,而是取其意,借鉴中国画留白底的形式,达到烘托人物的艺术效果。

[《愚人买鞋》]

[《崂山道士》]

4.《奇怪的球赛》

《奇怪的球赛》编导包蕾、贡吉荣、谷白,导演章超群、詹同,摄影章超群,1979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它描写自称已赢得九千九百九十九次胜利,以霸道闻名的萨耶萨耶冰球队来到乌托兰,他们妄图用自己先进的电子技术,在球场上妄自称霸,结果被两位爱好电子的青年识破阴谋。影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奇特有趣。全片用漫画的手法,勾勒出国际霸权主义的丑恶嘴脸。

[《奇怪的球赛》]

5.《真假李逵》

《真假李逵》根据古典小说《水浒传》有关章节目改编,编剧包蕾,导演詹同,摄影陈增福,1981年9月美影拍摄完成。影片写李逵回家,路途中剪除了冒其名强盗的李鬼。这部名著改编的木偶片改编很有特色,在改编中他采用“藕断丝连”的创作办法:所谓“藕断”,即另编故事,有利于创新;所谓“丝连”,即保持原作的立意、特色、风格等。用这个办法突出李逵的耿直、憨厚、嫉恶如仇、勇猛英武的形象和性格。

[《真假李逵》]

6.《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的故事》(1~13集)编剧凌纾、靳夕、曲建方,导演曲建方、蔡渊兰、金芳玲,摄影朱丁元,1981年12月至1988年4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共有29本,片长7472米。影片描述阿凡提与小封建主、财主伯克、巴依之间的较量,把这些吸血鬼耍得昏头转向。阿凡提甚至敢同国王比智慧,大长人民群众的志气。为塑造阿凡提形象,摄制组主创人员2次去新疆深入生活,搜集阿凡提的故事,寻找阿凡提的原型,终于成功地塑造出阿凡提的生动形象:蓄山羊胡子,鹰勾鼻子,小园眼睛配上小叶图案的眉毛,头缠“色拦”头布,戴小帽,手拿弹拨乐器,骑着小毛驴走游四方,“爱管天下不平事,要为穷人出口气”。该片第2集《兔送信》1984年5月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荣誉奖,该片第4集《神医》1989年10月获美国第六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一等奖。

7.《瓷娃娃》和《鱼盘》

《瓷娃娃》编剧胡康戎、方润南,导演方润南,摄影蔡正常,1982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一个姑娘雕塑了一只狐狸,又雕塑了一个可爱的瓷娃娃。狐狸妒嫉它,引诱它到野外去玩。在风雨中,泥娃娃跑,进垃圾箱里,受到垃圾的欺侮。幸好姑娘把泥娃娃拣回来,重新涂彩,烧炼成一个更漂亮更可爱不怕风吹雨打的瓷娃娃。这是一部木偶与真人合成的影片。《瓷娃娃》中各种瓷雕都是由闻名世界的瓷都景德镇的高岭土捏制涂以高温颜色釉烧成的。有时一个动作就要烧制几个,主角瓷娃娃的不同姿态就烧制了192个。导演和动作人员用“套裁”和“代用”的方法在同一个瓷雕上拍各种动作,加上运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使不用关节的瓷娃娃不仅能动起来,能立,能走,能举手投足,而且还会唱歌跳舞。这在中国美术电影史上是一次新的探索。

《鱼盘》编剧潘国祥、方润南,导演方润南,摄影胡兆洪,1988年11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继《瓷娃娃》之后,这二部以陶瓷为造型手段的影片。影片采用含蓄象征的手法,描写环境污染把一只青花瓷盘变成漆黑一片,把一条活泼可爱的蓝色鱼变成一堆白骨。《鱼盘》把江南民间陶瓷图案直接镶在现代艺术里,用传统的形式美表达现实生活题材,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影片在1988年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荣获A组第一名。

[《瓷娃娃》]

[《鱼盘》]

8.《一夜富翁》

《一夜富翁》编导车慧,美术设计忻鸿祥,摄影蔡正常,1986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小姑娘玲玲往瓷狗储蓄罐里投放了许多钱币,资狗变成了不可一世的一夜富翁,受到小伙伴的羡幕。翌日早晨,玲玲取出钱币,瓷狗肚里空了,却受到伙伴们的欺凌。影片通过小瓷狗一夜之间有钱无钱的不同境遇,尖锐地讽刺了社会上拜金主义者的丑恶灵魂。这是部童话题材影片,主人公的造型都是从玩具商店直接选购的。由于玩具本身有着自身造型的各种美感力量,如夸张的造型,装饰的色彩,各种不同材料的质地美,尤其是玩具机械运动中表现出的推拙、憨厚动作,使影片别具风格。

[《一夜富翁》]

9.《擒魔传》

《擒魔传》(1~6集)编剧马明泉、庄火明,总导演詹同渲,执行导演肖淮海,摄影乔元正,1987年11月,由美影和福建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完成。6集影片共18本,计片长4492米。根据古典小说《封神演义》改编,描写殷商纣王荒淫残暴,宠爱由狐狸精变成的妲己,残害无辜,妾子牙受师傅元始天尊的派遣,下山除妖,协助周王伐纣,推翻商朝。人物造型生动,纣王的肆虐残暴、涂炭生灵,妲己的妩媚迷人、妖淫狠毒,姜子牙的法术无边、风趣正直,闻太师的刚正威严、愚忠至死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片由漳州市木偶剧团演出。影片的场景、音乐、木偶脸谱都具有浓郁的中国京剧的特色。

[《擒魔传》]

10.《争执》

《争执》编剧虞哲光,导演夏秉钧,摄影陈增福,1988年6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一把茶壶自以为高大雄伟,看不起一只小小的茶杯,茶怀不服贴,于是两物争打起来,双方均遭破碎的可悲下场。这部童话题材影片,人物(茶壶、茶杯)直接来自于江苏宜兴。本是几件静物被赋予活泼的生命,且富有哲理,受到行家们的好评。

[《争执》]

11.《不射之射》

《不射之射》编剧、导演川本喜八郎(日本),绘景刘焰星、赵鸿,摄影乔元正,1988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青年纪昌拜邯郸城内名射手飞马为师,学会了一套射箭的本领,他并不以此满足,又去峨嵋山拜甘蝇为师,甘蝇向他传授不用弓箭不射之射的技法。该片1988年获中国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

[《不射之射》]

12.《大盗贼》

《大盗贼》(1~8集)根据德国奥特弗利特·普雷斯勒的同名童话改编,编剧欧阳宇平、胡兆洪,导演方润南、刘惠仪、夏秉钧、程中岳、胡兆洪,美术设计刘泽岱、谢洪宾、孙大衡,摄影乔元正、朱丁元、陈增福、胡兆洪,1990年美影摄制完成,8集影片共24本。影片描述大盗贼霍真普洛兹改邪归正的神奇故事。该影片人物造型夸张,尤其是对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比较成功。动作风趣、幽默、是一部可看性较强的影片。该片1993年12月获中国第二届影视动画展播一等奖和音乐奖。

[《大盗贼》]

13.《怪老头儿》

《怪老头》(1~4集)编剧乔元正、贡建英、强小柏,导演尤磊、胡兆洪、乔元正、蔡渊兰、朱冰、刘惠,摄影乔元正、胡兆洪、黄智逸、万志强、朱丁元,1992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怪老头儿用特异功能帮助教育小学生赵新新改正错误的故事。影片人物造型夸张,动作风趣、幽默。

[《怪老头儿》]

14.《镜花缘》

《镜花缘》(1~4集)根据李汝珍的同名小说改编,1~3集编剧王大为,第4集编导胡兆洪、邹勤,摄影胡兆洪、黄智逸,1991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秀才唐敖考场失意后,随妻兄林之洋出海经商,游历许多国家,见识了各种风土人情。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美术片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制作出一系列奇人、奇物、奇景,画面惊险、生动、有趣。影片第四集《两面国》获1991年度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和1993年第二届中国影视动画展播荣誉奖。

[《镜花缘》]

15.《眉间尺》

《眉间尺》根据魏朝《搜神记》改编,编导凌纾,摄影朱丁元,1992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古代铸剑名匠干将莫邪夫妇,被迫为暴君铸造天下第一隐形宝剑,铸成后匠人被杀死,匠人徒弟掩护匠人儿子眉间尺携另一宝剑逃走,眉间尺长大后为父报仇,与暴君同归于尽。这是个民间传说的悲剧,主题鲜明:反抗暴君,为民除害。影片人物个性鲜明,民族色彩浓厚。影片的摄影有独到之处,在眉间尺为父报仇的高潮戏中,摄影师采用顶光、侧光、逆光和多色光等摄影技巧,使银幕出现强烈、奇特、浓郁悲壮的气氛,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该片于1992年5月获1991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1993年12月获第二届中国影视动画展播荣誉奖。

[《眉间尺》]

16.《倔强的凯拉班》

《倔强的凯拉班》根据法国心尔纳的同名游记小说改编。王大为、胡兆洪又对法国提从的剧本加以修改,导演胡兆洪,摄影胡兆洪,1995年12月美影按德国杜尼约克制片公司委托加工摄制完成。影片描写凯接班一次外出做生意,他拒绝政府关于过海峡要纳税的规定,舍近求远绕黑海一圈,回家途中所遇到的一系列戏剧性的故事。根据故事离奇、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特点,编导主创人员采用提炼、概括的方法,淡化游记色彩,加强对人物的性格的描写,尤其对主人翁凯拉班倔强脾气的描写,使影片形成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揉合,风趣、幽默和离奇、惊险交织在一起的独特风格。

[《倔强的凯拉班》]
今天,我就是高瑜
第三节 剪纸片


剪纸片是借鉴南宋流传至今的皮影戏和民间剪纸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术电影片种。它以平面雕镂艺术作为人物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制成平面关节纸偶。环境空间由绘制的纸和天片,贴在前、后玻璃板上构成背景。拍摄时,将纸偶放在玻璃上,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把分解的动作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影象。

1957年初,中国动画电影创始人之一万古蟾带领陈正鸿、詹同、刘凤展、谢友根、车慧及杜春甫、胡进庆等试验小组成员,经过一年多研制,于1958年9月在美影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此后,艺术家采用各种绘画和造型手段,形成了绢像画像砖风格、装饰画风格和水墨拉毛风格等不同艺术风格的剪纸片。

从1958年到1995年,美影共摄制剪纸片101部。

一、五六十年代的剪纸片

1958年,美影艺术家们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研制成功了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和民间色彩的剪纸片,为中国美术电影增添了一个新品种。从1958年至1965年,美影摄制剪纸片共16部。

1.《猪八戒吃西瓜》

《猪八戒吃西瓜》编剧包蕾,导演万古蟾,摄影陈正鸿,1958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取材于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讲述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途经荒山野地,大家又饥又渴,便在一座破庙前歇息。唐僧派孙悟空去找食品,回来时见八戒只顾自己吃西瓜,就用法术变成西瓜皮一路跟着八戒,让八戒摔了不少跟头,八戒只好在师父面前承认了错误。

1957年春由万古蟾带领的试验小组,开始筹备试拍,他们自己动手,用木头做成摄影台架子,每拍一个镜头,都用人工将粘有人和景的玻璃板抬上或抬下,这样拍一个镜头,摄影师和工作人员都要上下数次爬木架。操纵时由于人物没有定位,拍出来的人物动作很抖动。第一次试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1958年初,第二次全部重拍,大家针对第一次易动的教训,献计献策,把人物运动的幅度、速度、力度及运动的轨迹都事先做好记号,控制在摄影表预先设计的运动范围内。经过日夜奋战,终于在同年9月底获得成功。

[《猪八戒吃西瓜》]

2.《渔童》

《渔童》,集体改编,万古蟾导演,1959年美影制完成。影片讲述老渔翁在黑夜冒着风浪出海捕鱼,只捞了一个绘有渔童的古老鱼盆。他把鱼盆带回家。深夜,渔童从盆里跳出,垂钩钓鱼,溅出的水都变成了珍珠。洋教士得知后,勾结官老爷要霸占这件宝物,遭到渔翁的痛斥。为了不让鱼盆落入洋人之手,渔翁在公堂把鱼盆摔碎,这时渔童从盆里跳出,甩起钩竿把洋教士扔进大海。《渔童》是继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之后的第二部剪纸片。影片内容健康,人物性格鲜明,充满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中国风格。影片取材于张士杰搜集的农民起义军义和团的民间故事,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精神,歌颂了劳动群众的勇敢和智慧。为了塑造渔童和老渔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摄制人员冒着七级大风浪,到蚂蚁岛去体验生活,到幸福院同七、八十岁老渔翁座谈,到幼儿园观察天真活泼的小孩的形象,还到普陀山观看一些庙里的金童玉女,才把神话色彩的渔童和老渔翁形象肯定下来。该影片于1980年5月荣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渔童》]

3.《山羊与狼》

《山羊与狼》导演胡雄华、沈祖尉,摄影游?,1960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凶狠的大灰狼借口小山羊喝了它河里的水,嚎叫着要在晚上吃掉它。小花猫、小刺猬、小猴和小象想出了打狠的好主意。在小动物们的密切配合之下,一只恶狼终于遭到了灭亡。它讲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启发孩子们要认识狠欺人、吃人的本性,只要团结起来,就可以消灭恶狼。这是一部黑白片,充分显示出中国民间剪纸和皮影的艺术特色。

4.《人参娃娃》

《人参娃娃》由包蕾根据张士杰原作改编,万古蟾导演,摄影王世荣,造型设计胡进庆,1961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财主胡刮皮的小长工小虎,在一次排水时巧遇人参娃娃,从此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人参娃娃为了帮助小虎还债,送他一棵人参。胡财主见后,逼问小虎人参来历,并强迫他去找人参娃娃。小虎知道财主没安好心,当夜悄悄地去告诉人参娃娃,不料被偷偷跟踪的财主一手抓住人参娃娃的辫子,小虎猛扑过去咬住财主的手臂,财主一松手,人参娃娃遁入土中,财主怒冲冲地把小虎推进峭壁边沿。在这危急关头,人参娃娃出来解救了小虎,并和小虎一起将财主埋在泥土里。这部剪纸片在塑造人物形象、刻划人物性格方面比较成功,尤其是人参娃娃又白又胖、光屁股、穿着红兜的形象和济困夫危、团结互助、富有正义感的性格,令人喜爱。该片获得196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第四届莱比锡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节荣誉奖和1979年埃及第一届亚力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1963年获中国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第二名。

[《人参娃娃》]

5.《丝腰带》

《丝腰带》改编金之平,导演钱运达,摄影段孝萱,1961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河北地区带有寓言色彩的民间故事改编。描写一老汉,在清早拾粪时捡到一条丝腰带,便想入非非,一味梦想好吃、穿好、住好,最后在梦里栽了一个大跟斗,头脑才清醒过来。影片采用漫画的风格,由温画家韩羽担任人物设计。人物造型粗看“稚拙”,却耐人寻味,动作揉和着一些京剧程式化动作,与京戏音乐相配合,别具风格。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第五名。

[《丝腰带》]

6.《金色的海螺》

《金色的海螺》改编包蕾,导演万古蟾、钱运达,摄影王世荣,1963年11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金色的海螺》是根据阮章竞的同名抒情长诗改编,描述打鱼青年经过种种考验,终于与珊瑚岛上的海螺姑娘共同生活的故事,说明坚贞不移的精神最终定能战胜一切邪恶。影片人物造型生动,栩栩如生,背景设计色彩优美,镂刻精细,海底珊瑚仙岛的景色尤为迷人,成功地体现了剪纸片的艺术特点和民族风格。该影片于1964年4月获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洲国际电影节“卢蒙巴奖”。

[《金色的海螺》]

7.《红军桥》

剪纸片《红军桥》编剧林蓝,导演钱运达,美术设计柯明,摄影徐俊田,1964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是根据湖南一个民间传说改编的,讲述1930年红军从江西向湖南浏阳地区进军,胖财主和瘦财主纷纷逃命。逃跑时还把浏阳河上的便桥烧毁了,妄图阻挠红军前进。红军进村后,和老百姓一起很快就修起了一座新桥。人们为了纪念红军,特地在新桥上竖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刻着“红军桥”3个大字。影片不仅内容好,色彩美丽动人,尤其在气氛渲染上,斗争场面的描写上都相当写实。人物造型吸取了皮影的艺术特色,充分运用了剪纸的特长,还有略近漫画的夸张,使人物有血有肉,既有革命传奇的色彩,还有浓厚的民间风味。

[《红军桥》]
今天,我就是高瑜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剪纸片

“文化大革命”中,美影仅生产剪纸片7部。

1.《东海小哨兵》

《东海小哨兵》剧本集体讨论,潘国祥执笔,胡雄华导演,金志成摄影,1973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浙江省温州地区同名瓯剧改编。描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海前哨等地少年儿童与国民党派遣的特务进行斗争的故事。影片通过路遇敌人,识破假面、巍然对敌、合力聚歼等几处斗争场面的描写,刻画了主人公小红的机智勇敢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形象。1974年该影片获南斯拉夫第二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荣誉奖状。

[《东海小哨兵》]

2.《金色的大雁》

《金色的大雁》编剧冉丹,导演特伟、沈祖慰,摄影唐益楚、柴莲芳,1976年4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讲述藏族少年和他的小伙伴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坏人进行斗争的故事。这部影片受“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影响,违反剪纸片的艺术规律,想用剪纸的艺术手法去追求真人表现的逼真效果。结果,没有取得成功。但在运用夸张形式塑造少年英雄形象和其他人物形态方面,主创人员作了努力,下了功夫的。

[《金色的大雁》]

3.《长在屋里竹笋》

《长在屋里的竹笋》编剧黄新心,导演胡进庆、周克勤,摄影蒋友毅,1976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剪纸片。把中国山水画运用到剪纸片的制片工艺上,创造了水墨剪纸片,丰富了美术片的样式。影片描述姐姐秀秀和弟弟葵葵为了一只长在屋里的竹笋要不要归还生产队集体而发生矛盾,在姐姐热爱集体思想的教育下,姐弟俩高高兴兴地把竹笋挖出来交给生产队。影片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风格,受到行家们的好评。

[《长在屋里的竹笋》]

三、新时期的剪纸片

1977年至1995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极大地调动了美影广大职工创作生产的积极性,摄制剪纸片77部计117本,其中系列剪纸片3部38本。

1.《狐狸打猎人》

《狐狸打猎人》编剧金近,导演胡雄华,摄影游涌,1978年11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讲述狐狸披着狼皮,把年轻猎人吓得丢枪逃命,后来幸亏老猎人赶来打死了狐狸。影片构思新颖,把猎人打狐狸的常规颠倒过来,变成了狐狸打猎人,既奇特、有趣,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该影片1980年6月荣获南斯拉夫第四届萨格拉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奖。

[《狐狸打猎人》]

2.《刺猬背西瓜》

《刺猬背西瓜》编剧顾汉昌,导演王柏荣、钱家锌,摄影柴莲芳,1979年10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刺猬母子俩上山采野果,发现了一只大西瓜,刺猬妈妈用老办法,把西瓜背在背上,结果刺戳破了西瓜,连自己也陷进西瓜里,后来还是小刺猬用推的方法把西瓜背回家。它告诉人们办事不要墨守陈规,要善于开动脑子。影片中展现的田园景色优美,刺猬形象活泼可爱。

[《刺猬背西瓜》]

3.《丁丁战猴王》

《丁丁战猴王》编剧欧阳宇平、余又晨、胡进庆,导演胡进庆,背景伍仲文、沈同春,动作设计吴云初、薛梅君、查侃、姜菊芬,摄影唐益楚,1980年6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美影拍摄的第一部科幻美术片,也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美术片。影片描写丁丁学习认真,掌握着象征科学知识的金钥匙,孙悟空不相信丁丁的本领,要与丁丁比高低。他们经游太空、潜海底的反复较量,猴王终于甘败下风,并要求丁丁教他科学知识。影片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用孙悟空与丁丁比武接连失败的事例,告诉人们“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影片在摄影中特技运用比较多,形式也较新颖,有些特技在美术片中第一次运用。如海底比武一场戏,以黑丝绒为背景,用一只8瓦日光灯管小台灯(冷光代表丁丁)与一只15瓦钨丝灯(暖光代表孙悟空),交替接触。并利用戏装闪光片的余料闪光粒,粘在背景、道具上,再加上灯光角度,摄影机转动等手法,产生了特殊的光怪陆离的海景,从而收到了海底大战的银幕效果。

[《丁丁战猴王》]

4.《猴子捞月》

《猴子捞月》编剧凌纾,导演周克勤,摄影蒋友毅,造型设计阿达,1981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民间流传的“水中捞月一场空”的寓言改编。导演针对幼儿童观赏的心理特点,采用“简单、明快、生动、有趣”的样式格调和具有中国民间水墨拉毛的猴子造型,使影片增添了强烈的儿童情趣。该影片1982年8月获加拿大第六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一等奖,1987年5月获保加利亚第四届卡布洛澳国际喜剧电影最佳短片奖。

[《猴子捞月》]

5.《南郭先生》

《南郭先生》编剧熊耕发、钱家锌、王柏荣,导演钱家锌、王柏荣,摄影柴莲芳。1981年5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根据战国末期《韩非子·南储说上》中的寓言《滥竽充数》改编的。影片描写战国时期,齐宣王爱听吹竽,要300人合奏,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混进竽乐队里,滥竽充数。后来新王继位,喜欢听独奏,南郭原形毕露,逃之夭夭。影片主题思想深刻,告诫人们一是不混,二是要知人善任。影片主创人员选用汉代画像砖和石雕作为人物造型背景设计的依据,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间色彩,既古朴,又大方,既典雅又浑厚,既妙在含蓄又异常鲜明,既有古代艺术气氛又有现代艺术手法,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影片。该影片1982年4月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

[《南郭先生》]

6.《鹬蚌相争》

《鹜蚌相争》编剧顾汉昌、墨犊,导演胡进庆,摄影耿康,1983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国策·燕策二》中“鹬蚌相持”的寓言改编,描述鹬蚌原是好朋友,老渔翁几次都没有捉到它们,后来它俩为了一条鱼争吵翻了,鹬啄住了蚌,蚌夹住鹬,各不相让,老渔翁因而捉住了鹬和蚌。影片突破了剪刻技法,采用水墨拉毛风格,制出鹬有毛茸茸的感觉,一寸长的脖子上装有36个薄型关节,活动自如。整个影片墨韵清新优美,洋溢着诗情画意,既富于哲理又具有中国艺术特色。1984年该影片获第三十四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评委评论这部影片时说:“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它出类拔萃地成功。”同年,该影片获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南斯拉夫国际青少年电影中心动画片特别奖和加拿大第七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

[《鹬蚌相争》]

7.《小八戒》

《小八戒》编剧欧阳宇平,导演金雪林,摄影耿康,背景刘凤展,1983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是根据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有关人物故事改写的,讲述小八戒捡到钱罐,老八戒据为己有。在孙悟空的教诲下老八戒认识错误的故事。影片使用贴布的方法制作形象,即用一般平布染上各种颜色制作。这种方法有别于一般剪纸片用纸镂刻剪裁的做法。贴布的形象色彩鲜艳而富有民间风味。这是中国第一部贴布剪纸片。

[《小八戒》]

8.《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编剧包蕾,导演王柏荣,摄影柴莲芳,1983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黑老鼠娶妻,为满足岳父、岳母索取财礼,偷了桂圆、鸡蛋和麻油之后,又去偷奶油蛋糕,陷入岳父、岳母设的圈套,被关进了老鼠笼。影片以黑色为背景,象征老鼠正在黑夜中偷窃。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只用音乐和效果配合,时时发出“吱吱”的鼠叫声,十分形象和饶有趣味性。

[《老鼠嫁女》]

9.《火童》

《火童》编剧王瀛,导演王柏荣,摄影王世荣,1984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取材于云南哈尼族的民间故事,描写深明大义的明扎为了千百万乡亲的生死存亡,一人进入深山与妖魔搏斗,夺回了被抢走的火种。当他带回火种时,全身着了火。他以自己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光明世界。哈尼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小英雄,以“明扎”作为火的代称。这部影片把敦煌壁画、民间剪纸与现代绘画的表现技法揉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色彩浓重、线条流畅、画面饱满的装饰画的艺术风格。该片于1985年3月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同年8月获日本第一届广岛动画电影节C组一等奖。

[《火童》]

10.《草人》

《草人》编剧何郁文,导演胡进庆,摄影柴莲芳,1985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渔翁以假为真设草人和以真为假扮草人,终于捉住偷鱼水鸟的故事。这部影片采用工笔画结合羽毛画的艺术方法,是对传统剪纸片的一个突破。影片中老汉和草人披的蓑衣采用清代画家任伯年《群星拜寿图》中工笔画法,在透明纱上勾画出一万六千多根蓑草,水鸟即用鸡身上的真羽毛经过制作一片片贴上去,使水鸟栩栩如生。影片在“以真为假、以假为真”及“以静制动、以忍制胜”之间展开了有趣的戏剧性冲突,是本影片立意所在。影片1986年8月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1987年8月获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C组儿童片一等奖。

[《草人》]

11.《葫芦兄弟》

《葫芦兄弟》(1~13集)编剧姚忠礼、杨玉良、墨犊,导演胡进庆、葛桂云、周克勤,摄影吴华荣,1987年5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中国第一部系列剪纸片,是根据中国民间传说编写的。它描写红、橙、黄、绿、青、蓝、紫7个葫芦娃,为救出被蛇精抓去的爷爷,凭着个人的本领,先后深入妖洞与蛇精搏斗,但都一一败退下来。后来在爷爷和山神的帮助下,7个葫芦娃连成一条心,团结一致消灭了蛇精。该影片故事情节曲折、惊险,人物造型新奇,节奏强烈,音乐明快,加上风、云、水、光等特技使用,引人入胜。该影片1989年获广播电影电视优秀影片奖、童年奖、红花奖,1989年获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电影奖提名,1992年春获埃及第二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铜奖。

[《葫芦兄弟》]

12.《智斗乌鸦》

《智斗乌鸦》编剧胡进庆,导演胡进庆、吴云初,摄影耿康,1992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乌鸦偷叨老熊家的肉,小狐狸竭力阻拦,老熊误以为小狐狸也参与了偷肉,将其训斥一顿。小狐狸巧妙施计,从小乌鸦口中夺回了老熊家的肉,物归原主,老熊十分内疚,称赞了小狐狸。影片采用水墨拉毛工艺制作人物,造型优美。

[《智斗乌鸦》]

13.《葫芦小金刚》

《葫芦小金刚》(1~6集)是系列剪纸片《葫芦兄弟》的续集,编剧墨犊、姚忠礼,导演胡进庆、沈祖慰、葛桂云,1993年美影摄制完成。影片讲述葫芦7兄弟变成葫芦小金刚后继续同前来报复的蛇精(被葫芦兄弟化为7座山镇压在山峰下)的妹妹青蛇精之间斗法,直到群妖歼灭。续集除了继续保持民族风格和浓郁民间色彩外,导演特别强调:“置死地而后生,置绝处又逢生”的艺术安排,影片获1991年度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1993年获第五届“童牛奖”和第二届全国影视动画展播荣誉奖。

[《葫芦小金刚》]

14.《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1~13集)编剧凌纾,导演沈如东、伍仲文、龚全福,摄影邱小平,人物造型刘泽岱,1995年6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十二生肖》描述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只动物,为保护人类和动物生存,分别与自己相对应的霹雳精、独角精、黑凤婆、呼噜怪、倒海魔王、九头怪、绿鼻鬼王、混天妖、长爪王、三眼女妖、红毛怪、冷血公主等12个魔鬼作斗争,最后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们就把这几种动物作为人类生肖,以此作为纪念。影片告诉人们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影片在人物造型上吸取中国民间年画风味,在背景上采用水墨渲染和装饰画派民族风格。

[《十二生肖》]
今天,我就是高瑜
第四节 水墨动画片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它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象的动画片。

1960年1月31日,陈毅副总理参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时,对美术电影工作人员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同年2月,上海美影厂成立了由阿达负责人物和背景设计、吕晋负责绘制动画、段孝萱负责拍摄和洗印技术的试验小组,经近三个月的时间,使《水墨动画片断》试验获得成功。1961年7月,美影摄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水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该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中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从1961年到1995年,上海美影厂共摄制水墨动画片4部。每一部都有其特色,都有创新,都有所前进。

一、六十年代的水墨动画片

1.《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集体编导,背景设计郑少如、方澎年,动画设计唐澄、邬强、戴铁郎、阿达、吕晋、严定宪、矫野松等,艺术指导特伟、技术指导钱家骏,摄影段孝萱、游涌、王世荣,1961年7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方惠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影片开头是银幕上出现一本素雅的中国画画册,封面打开后,是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镜头渐渐向画面推去,古琴和琵琶乐曲悠扬而起,把观众带进一个优美抒情的水墨画世界。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动起来,它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样子,于是开始寻找妈妈……它们经过误认金鱼、螃蟹、小乌龟、鲶鱼为自己妈妈的一个又一个波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它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影片里小蝌蚪活泼可爱,犹如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漫画家方成说:“这部片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使观众感到象是走进了艺术之宫。”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1962年,茅盾看了这部影片,写下诗一首:“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渠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1962年影片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61年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和1964年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二等奖。

[《小蝌蚪找妈妈》]

2.《牧笛》

《牧笛》是一部童话题材的影片,编剧特伟,导演特伟、钱家骏,摄影段孝萱,背景设计方齐众,动画设计邬强、矫野松、林文肖、戴铁郎,绘景方澎年、秦一真,笛子独奏陆春龄。1963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用抒情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夏的早晨,江南田野,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水牛去放牛,做了一个梦,牛忽然失踪了,原来牛被飞流千尺的瀑布所吸引。牧童唤它,它不动。牧童从风竹发出的音响有所领悟,削竹为笛,吹奏出悠扬悦耳的乐曲,水牛被笛声吸引到牧童身边。他骑上牛背,踏着暮色的田埂,悠然归去……影片故事简单,通过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节,抒发牧童与水牛间的亲密关系,最后牧童用竹笛的音乐战胜了代表大自然的瀑布,赢得水牛归来,从而完成影片的主题:“艺术高于自然。”影片中水牛是根据画家李可染的风格绘制的。李可染画的水牛,气宇轩昂,质朴无华,有独特风姿。为了这部影片,他特地画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画,给绘制组作参考。影片聘请山水画家方济众担任背景设计。《牧笛》背景采用了中国江南景色: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风光。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放牧图,也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又是一曲娓娓动听的交响乐。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影片完成不久,极“左”思潮使影片不能与观众见面,在片库禁闭了十多年。重新上映之后,立即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赞扬。1979年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城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1980年特伟去美国讲学时,带去《牧笛》,美国观众看了后发出阵阵掌声,说:“实在太美了”,“简直是奇迹”、“这真是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1981年日本动画协会举办“中国美术电影展览”时,观众看了《牧笛》后,深感惊讶。一位日本动画人士在留言簿上写道:“当听到水墨画能动起来,简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这样的作品,是用什么技术搞的呢,确实难以想象。能够把水墨动画制成动画片,表明了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艺术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说是‘了不起’。

[《牧笛》]

二、新时期的水墨动画片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美影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工作,使中断17年之久的水墨动画片恢复生产。

1.《鹿铃》

《鹿铃》编剧桑弧,导演唐澄、邬强,摄影段孝萱,美术设计程十发,背景方济众、方澎年,动画设计常光希、陆青等,1982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部童话题材的影片,是根据庐山“白鹿书院”中一个有趣的传说编写的,并赋于新的内容;老药农和他的小孙女在深山采药时,救护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小孙女把小鹿领回家,细心照料,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在小孙女为保护小鹿而腿部受伤时,小鹿还代小孙女上集市卖药和采购食物。后来在上山采药时小鹿忽然遇到失散的父母,小鹿戴着小孙女赠送的铜铃,依依不舍地和祖孙俩告别。这部水墨动画片是在相隔近20年后恢复制作的,摄制组人员大部分是新手,加上电影胶片和洗印技术的发展,过去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已不适用,这些都必须重新作出试验和确定标准。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摄制完成。女导演唐澄运用水墨画的艺术形式,使影片呈现出清秀、淡雅、抒情的特色。该影片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同年7月获苏联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

[《鹿铃》]

2.《山水情》

《山水情》编剧王树忱,总导演特伟,导演阎善春、马克宣,摄影段孝萱,动画设计孙总青、姚沂、陆成法、徐建国、金国忠,1988年10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老琴师在回乡途中寻觅知音,找到一个渔家少年,结为师徒。老琴师循循善诱,少年聪颖好学,终成大器。高山流水之间,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少年,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弹奏古琴,悠扬的琴声,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师……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朦朦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在国内,该影片1988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大奖和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1991年首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在国际上,该影片1988年获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1989年获莫斯科青少年电影节“勇与美”奖,同年10月获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1992年获印度孟买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证书奖。

[《山水情》]
今天,我就是高瑜
第五节 折纸片


折纸片是美术电影的一个片种。源于幼教的手工劳作。它用硬纸片折叠、粘贴,制成各种立体人物和立体背景,采用逐格拍摄方法逐一摄制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象。制作时将纸片刷染成各种色调,折叠成所需的形象,串上细银丝或细铅丝作为活动的关节,再粘贴合缝,装上脚钉。动作操纵与木偶类同。折纸片不同于剪纸片,因为它的人物和背景都是立体的,又不同于木偶片,因为它的人物和背景都是用纸折叠而成。从而形成了折纸片轻巧、灵活、充满稚气的独特艺术特点,它适合表现简短的童话故事。

虞哲光创作折纸片,一是从少年儿童手工劳作折纸中受到启发,二是1958年他去西安一些地区深入生活,观摩了陕西省第一届木偶、皮影会演受到触动,回厂后经过一年多的潜心研究,于1960年编导了中国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到1995年,美影共摄制了7部折纸片。

一、六十年代的折纸片

1.《聪明的小鸭子》

《聪明的鸭子》编导和人物设计虞哲光,摄影钟立人,背景虞哲光、俞士龙,1960年5月美影摄制完成,这部童话题材影片,讲的黑头、绿头、红头三只小鸭机智、巧妙地战胜小黑猫的故事。在影片中,虞哲光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确定小鸭的造型既要稚气、可爱,又要体现出唯恐不假、唯恐不怪的不似而似的艺术特色。他从自己折叠的二百多只小鸭中,选了3只头大大的,颜色分别为黑、绿、红的小鸭作为影片主要形象。影片中3只小鸭的动作稚气中流露出勇气,单纯而笨拙感中表现出活泼天真,十分可笑而又可爱。影片深受少年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喜欢。该影片于1981年9月参加意大利第十一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放映,受到好评,许多外国观众说:“如果中国美术片(指《聪明的鸭子》影片)能参加比赛,一定能获奖。”

[《聪明的小鸭子》]

2.《一棵大白菜》

《一棵大白菜》编导虞哲光,摄影郭雅克,人物造型黄素非,1962年2月摄制完成。是美影摄制的第二部折纸片。这部童话片描述小花猫在菜园里追扑蚱蜢时,掘起了一棵大白菜,山羊公公错怪了小白兔偷菜,小花猫主动承认了错误,受到了山羊公公的称赞。该片采用平面中展示立体,仿浮雕的造型风格。1963年该片荣获中国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第四名。

[《一颗大白菜》]

3.《湖上歌舞》

《湖上歌舞》编剧钟子芒,导演虞哲光,摄影赵立骏,特技吕敬棠,1964年5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大凤蝶表演精彩舞蹈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而骄傲自满起来,后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改正了错误,使千变万化的舞姿更上一层楼。它教育孩子有了成绩不要骄傲。影片故事情节简单,舞姿轻巧、灵活、优美、动作充满稚气。

[《湖上歌舞》]

二、新时期的折纸片

在新时期里,美影摄制了4部折纸片。

1.《三只狼》

《三只狼》编剧包蕾,导演虞哲光,美术设计刘泽岱,摄影耿康,1980年3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写老农带着一篮猪肉过山去赶集,途中遇到3只狼,他丢了猪头,猪肠、猪腿给狼吃,企图脱身,但3只狼贪得无厌,还是紧追不放,最后老农和狼斗智,把3只狼一一打死。它教育孩子人对坏人不能发善心,只有动脑筋才能战胜坏人。

[《三只狼》]

2.《小鸭呷呷》

《小鸭呷呷》编导虞哲光,摄影黄俏,1980年3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10只机智的小鸭战胜了狐狸的故事。它教育儿童要遵守纪律,不要离开集体。

[《小鸭呷呷》]

3.《巫婆、鳄鱼、小女孩》、《蓝骨》

影片《巫婆、鳄鱼、小女孩》编剧凌纾,导演李荣中,动作车慧、吕衡,摄影胡兆洪,1985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4个小姑娘用自己智慧战胜巫婆和鳄鱼的故事。

影片《蓝骨》编剧彭懿,导演李荣中,动作朱冰、尚宁华、吕衡,摄影吴用藏,1988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3面人和奴安、袋龙到某星球的孤岛腹地攫取神奇的蓝骨而自陷深渊的故事。

美术设计师李荣中导演的这两部折纸片,在吸取折纸片主要表现手法和主体材料基础上,运用粗、细、薄、厚等各种质地的纸,又创造性地在纸片边缘处理中带着剪纸刀味情趣;在独特的纸雕人物造型。把薄薄的纸在立面的空间里展示各种抽象和具象的“面”,时而尖如刀山,时而园如太阳,按各种形状的需要在空间里延伸、旋转。如在《巫婆、鳄鱼、小女孩》影片中,原栩栩如生的立体斑马倒在地上成为死马时,忽而变成平面。从平面变立面,又从立面变成平面,正是李荣中这两部折纸片的“神来之笔”。

[《巫婆、鳄鱼、小女孩》]

[《蓝骨》]
今天,我就是高瑜
挥一把汗,宇航这小子在那边发了一声嗲:为什么当下国产动画片反不如前?学的是九斤老太强调,讲的是一蟹不如一蟹的事实,弄得我不怕腰酸背痛,满头大汗,搬来了这个长贴。转自: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 ... ode16601/index.html
今天,我就是高瑜
!!!!师傅挪来的大贴,十层,一层一只花
激动,原来中国动画真的曾经辉煌过,当年获了好多国际大奖。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阿达英年早逝是上海美术片的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他的《三个和尚》实在堪称一绝,本党不怕肉麻地把它吹捧为乌搞绝响。
今天,我就是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