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广陵晓阳 令为人父母们思考的一篇好文

上周,我注册参加了为期3天的《文学欣赏课程》。那是一个时间紧凑的文学欣赏集训课,主要介绍如何阅读和欣赏散文与诗歌。主讲老师是一位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她授课风格幽默风趣,与听讲者们有许多的互动。我个人非常享受那3天的课程,有许多得着。

老师在讲解不同散文类型及其欣赏时,她举例说明的范文之一是鲁迅先生的《随感录二十五》。说实话,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读了他的这篇杂文(散文类型之一),我被他辛辣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震撼了。文章虽然写于上个世纪初,但其中主要观点依然值得今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们(尤其是父亲们)借鉴。

根据网络http://www.shuku.net/novels/luxun/ref/ref16.html介绍,鲁迅先生的《随感录二十五》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九月十五日北京《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署名唐俟。原文如下,就让我们各自品味、反思吧。

随感录二十五(鲁迅)
我一直从前曾见严又陵在一本什么书上发过议论,书名和原文都忘记了。大意是:“在北京道上,看见许多孩子,辗转于车轮马足之间,很怕把他们碰死了,又想起他们将来怎样得了,很是害怕。”其实别的地方,也都如此,不过车马多少不同罢了。现在到了北京,这情形还未改变,我也时时发起这样的忧虑;一面又佩服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

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大抵有了孩子,尊为爹爹了,——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中国娶妻早是福气,儿子多也是福气。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所以随便辗转,没人管他,因为无论如何,数目和材料的资格,总还存在。即使偶尔送进学堂,然而社会和家庭的习惯,尊长和伴侣的脾气,却多与教育反背,仍然使他与新时代不合。大了以后,幸而生存,也不过“仍旧贯如之何”,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

最看不起女人的奥国人华宁该尔(OttoWeininger)曾把女人分成两大类:一是“母妇”,一是“娼妇”。照这分法,男人便也可以分作“父男”和“嫖男”两类了。但这父男一类,却又可以分成两种:其一是孩子之父,其一是“人”之父。第一种只会生,不会教,还带点嫖男的气息。第二种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   

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这位先生便须编入初等第一年级。   

因为我们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
但问题的另一面时,如今有的独生子女家长“太会教”了……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