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刀尖上跳艳舞的中资银行,坏账上升1%,全行业亏损
本帖最后由 梵谷 于 2010-7-3 10:58 编辑
刀尖上跳艳舞的银行,坏账上升一个百分点,全行业亏损(ZT)
目前,中国的银行股估值很低,动态市盈率普遍降低到10倍左右,市净率也回到2倍以下。银行股的超低估值,拉低了全市场的市盈率水平,看起来,股市似乎仍有不小的投资价值。中国的银行股,是便宜了还是贵了呢?核心的焦点是未来的坏账率能达到多少。
举例来说,招行2009年底的贷款余额是1.18万亿元,净利润是182亿元,不良贷款余额97亿元。如果2010年的不良贷款比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就超过130亿元。按照150%的比率计提坏账准备金,则需要计提195亿元。如此,招行的年度利润将出现负值。而一旦报表亏损,其股价该如何定位呢?谁也没有底吧?
这就是多空双方交织的核心。看空的人认为,银行股再跌一半也没有安全性。看多的人则认为坏账率上升一个点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没有不可能!中国银行业较早股份化的是深发展,不过,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我们选择1999年上市的浦发银行作为样本,看看这家规范的股份制银行曾经的历程。
1996年,浦发银行的贷款余额是258亿元,当时的不良贷款只有不到10亿元,不良率2.9%。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三年,浦发的不良贷款率骤然上升到平均9.5%的水平。其中1998年贷款余额485亿元,不良贷款48.46亿元,不良率达到10%。1999年上市后,情况也没有根本改观。到2000年,贷款余额700亿元,不良贷款74.8亿元,不良率高达10.7%。这里要注意,2000年,离现在也只有短短10年的时间。但那时候,浦发的不良贷款率比率曾超过10%!
2001年起,中国沉寂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萌动,中国经济中出现了几个非常鲜明的变化:
1、进出口快速增长,外贸顺差急剧增加;
2、顺差增加,导致外汇占款比率快速上升,央行投放大量货币,社会的钱开始“毛”了;
3、以政府主导型的投资拉动成为经济最大的推手,大量贷款涌入基础设施建设,M2出现了超级增长。在上述背景下,浦发的贷款余额也开始突飞猛进。1999年,浦发的贷款增速只有11.1%,2000年达到29.6%,2001年达到39%,2002年达到46%,以后年份几乎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这样,到2009年底,浦发的贷款余额达到9288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13倍。或者说,9年时间,贷款增加了12倍,年化增幅为22%。但是,最奇特的地方在于,贷款余额增加了12倍,浦发的不良贷款余额却从74.8亿元轻微降低到74.6亿元。或者说,9年时间,贷款增加12倍而不良贷款余额一点也没有增加。
这就是中国银行的黄金发展时期——贷款增加8300亿元,不良贷款的余额竟然基本没有增加。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招行上。1999年,招行的不良贷款比率曾高达13.38%,2000年降低到10.16%——这个数字,与当时的浦发是差不多的,浦发是10.7%。这表明,银行间是有共性的。2001年,招行的不良率降低到8.1%,2002年降低到6%,2003-2006年都维持在2%-3%之间。但到2009年,这个数字下降到0.82%。数字显示,2000年,招行贷款余额1097亿,不良贷款余额111亿元。到2009年,贷款余额1185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97亿元——也就是说,9年间,招行贷款增加近1.1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竟然是下降的。这正是黄金时代,最好的时代。
千万不要把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下降的功劳记在银行自己身上。因为过去的9年,中国银行业的共性如是。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相关——地价只涨不跌,房价只涨不跌,贷款只增不减,外汇只多不少,投资只上不下,等等。未来,上述因素的任何一个出现变化,银行业的拐点就都可能到来。
比如,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银行的坏账“被延期”了。企业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将还款的期限后延了,本来的坏账变成了正常贷款。许多银行加大了长期贷款的比例,将还款期限向后延伸,坏账发生的概率也降低了。这就有点像庞氏骗局,或曰老鼠会,只要有后续源源不断的资金,一切就都不要紧。
直到有一天,无数小环节中有一个断裂了,整个庞氏骗局将轰然倒塌,原形毕露。
在中国银行业的贷款中,最脆弱的神经是来自于房地产的。如果房价下跌、或者房屋成交量萎缩,开发商无钱还贷,银行自可高枕无忧。但如果开发商不买地了,那风险将骤增无数倍——因为地方政府平整土地,靠的是贷款,投入是巨大的。如果土地卖不掉,贷款就还不上,银行将吃紧。由于开发成本的存在,地方政府还不敢降价卖,因为一旦降价卖,周边房价必然下跌,开发商将雪上加霜。无奈之下,央企或类似于央企的企业将出面,以高于成本价的方式将土地吃下来,银行的贷款转到央企这里。坏账再次后延。
类似的把戏向下传,一直到有一天,央企开发的房子卖不掉了,坏账才会出现。而此时,降价卖房子将成为风尚。一旦大家都降价卖,房价只跌三成未免太乐观了,那银行的风险,就绝对不是只增加一个百分点坏账的问题。它带来的是全社.会的经济调整……
所以,维系银行大厦的一根链条,是房价不能跌、地价不能跌、成交不能少。如若不然,风险无限。
另外的一个问题,是地方融资平台的天量贷款的回报率问题。
中国审计部门5月23日首次披露了备受会关注的地方府性债务问题。通过审计调查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这些地方的府性债务余额竟然高达2.79万亿元。
从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看,省、市本级和西部地区债务风险较为集中,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本级超过100%,最高的达364.77%。从偿债资金来源看,2009年这些地区通过举借新债偿还债务本息2745.46亿元,占其全部还本付息额的47.97%,财资金偿债能力不足。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省级32个(不包括特别行区、建设兵团),地级行建制333个,其中地级市265个,县级2862个。 如果按全国全口径计算,地方融资平台的天量贷款是十分惊人的。
前两天,武汉市要改革过桥费征收办法,汽车过桥的年费将从不足980元提高到2460元。何以故?地方政府说六桥一隧一路的总投入高达141亿元,每年的利息就要10多亿元,而当前收取的路桥费只有4亿元,根本就不够还利息的,何谈还本呢?所以,提价是不得已的举措。
问题是,老百姓买车交税了,耗油交税了,每年也交了道路建设费了,凭什么再收一个过桥费呢?很多学者已经指出,政府收税就应该造桥隧,根本就不该再额外收费。但现在,他们收了,而且理直气壮。为什么现在才把问题暴露出来了呢?因为“地方融资平台”受到了高层重视,以前不算回报的,现在必须算了,否则,坏账银行就得吃进去。
于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冒出来了:全国近8万亿的地方融资平台,能够还本付息的,不过10%而已。剩余那7万多亿的本息怎么办呢?银行有什么考虑呢?那些高速公路还好说,多几个收费点就是了,但公园呢?像鞍山市的景观工程16亿、大同的一个公园12亿,还有各地的剧院、政府办公楼、各种广场等等,现金流从哪里来?
如果,一家银行遇到一个政府项目贷款无法还本付息,就会发生连锁反应,紧缩贷款是不得已的事情。而一旦贷款紧缩,新的问题就又会出现,多米诺骨牌将依次倒塌。
所以,中国的银行业目前犹如在刀尖上跳舞。他们看起来高昂的利润建立在无数脆弱的假设前提上。一旦经济发生超过一年的调整,利润将荡然无存,原来超高的贷款将成为烫手的山芋。
而目前,投资者给予银行股的低估值,正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怀疑的基础上:过去9年,中国银行业的贷款余额增加了35万亿元,而各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几乎没有增加。这样的好日子,能持续吗?
如果不能,不良率只要上升一个百分点,银行业就要计提近6000亿元的坏账准备(150%计),那时候怎么办呢? 全行业亏损。
发表于 2010-7-3 04:53 (跟帖)
作者:幸运啊
嗯,地产绑架了银行,绑架了整个国民经济,有了这些人质,政府投鼠忌器,不敢彻底消除房地产泡沫,这为将来积累了更大的风险。
正因为这个投鼠忌器,本贴里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政府为地产“护盘”上,问题是,高房价是必须由资金支撑的,这个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银行,当凭房价涨到资金无法承受的地步时,地产和银行全完了。
另一个信号是住房供求中的空置率,南京市已建商品房中有将近8万套一年的电费为0,这么大规模的商品房没人住空着,相当于该市一至两年的售房量,另一方面,该市出现排队买房新房销售供不应由现象,此两现象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个泡沫如果不主动刺破任其膨胀下去,中国银行将难以承受如此高的风险。
投鼠忌器,说到底是短痛还是长痛的问题。执政者既然无法忍受短痛那就让下届忍受长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