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海外投资屡战屡败 面对巨额亏损从不解释

事实上,从中投公司建立近三年来,针对中投公司海外投资的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投方面几乎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应,也未就巨额投资亏损作说明
中投公司再次面临亏损的局面以及大众的评判与质疑,恐怕是无可避免的事情了。
根据美联储当地时间8月31日宣布,批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持有摩根士丹利10%的可转股权单位转为拥有投票权的普通股。从当初协定的每股48.07美元的转股价格和当前每股约25美元的摩根士丹利股份对比来看,两年的投资,中投在摩根士丹利的投资亏损现在看来可能成定局,浮亏金额约9亿美元。
作为以外汇储备为资本运营的国有独资公司,中投肩负着2000亿外储保值增值任务和社会责任。然而,自2007年成立以来,中投在海外投资的战绩实在说不上出彩,在投资黑石、投资大摩,乃至在投资相关债券投资上,可以说是“屡战屡败”。
对此,除了质问的声音外,许多人都报以祝福和同情的目光,因为中投的运营而生着实有点生不逢时,成立不久就遭遇金融风暴。
但不管是“生不逢时”,还是市场风云的变幻莫测,都难以说服与解答人们心中的疑惑。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难道中投公司在拥有国有财产进行投资权力的同时,就不用承担相应的投资责任?作为肩负着2000亿外汇储备保值增值任务的中投,屡战屡败的海外投资行为,到底有没有一个问责机制?
“出生在兵荒马乱之时”
可能许多投资者还深刻地记得,早在2003年底,中央汇金投资管理公司成立。该公司成立以后,先后用60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中行、建行和工行注资,助力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在当时,这一举动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实际上,动用外汇储备注资银行在各国并不常见,因此,各界争论扑面而至。
但许多人不曾了解的是,正是这一举动刺激了中国如何运用巨额外汇储备的巨大想象空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投公司雏形开始显山露水。
时至2007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定调成立中投公司。9月29日,中投正式揭牌,注册资本金2000亿美元。可用于境外投资的实际资金总额大约在730亿~930亿美元之间,目的是拓展外汇运用渠道和方式,提高国家外汇资产经营收益。
中投公司的应运而生让国人大为鼓舞,中国终于诞生了一家世界级的投资公司。然而,中投似乎有点生不逢时,成立不久就遭遇金融风暴。
在人们还未来得及反应之时,中投公司海外首笔投资即告失利的消息即高调见诸国内外各大媒体。
当时,针对中投海外失利的消息,市场各方纷纷表示:“中投生不逢时,赶上了金融危机。”多数市场人士用“宽容”的理解方式表达了对中投公司的默默支持。
但也有专家针对中投的屡战屡败传递出了质疑声。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的专家曾刚公开表示,中投之所以屡战屡败,不可否认中投自身也存在问题,它在决策上似乎太快了。“一般的国际类似投资机构,刚刚成立的一段时间不会有所行动,而是要先对市场形势进行研究,同时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和机制等,但是,中投甚至还没正式挂牌就急忙出手,这不能不说行动有些过于仓促。”
所谓未正式挂牌就急忙出手,也就是上述文中提到的,在2007年6月,中投公司未及成立之时,中投公司以每股29.605美元的价格买入国际PE大鳄黑石集团首批9.9%无表决权的股份。
屡战屡败的海外投资
中投的诞生,从开始到现在都给市场留下了太多的话题。从买入国际PE大鳄黑色集团的股份到参股摩根士丹利等,每次都是大手笔,但次次都是“败兴而归”。
2007年6月,中投公司未及成立,便以每股29.605美元的价格买入国际PE大鳄黑石集团首批9.9%无表决权的股份,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直至2008年10月,黑石集团默认中投公司再度增持其股份至12.5%之际,如今中投公司黑石集团上的投资浮亏已经达到20亿美元,浮亏为初始投资额的2/3。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年12月,中投耗资56亿美元获得摩根士丹利公司发行的可转换股权,占摩根士丹利当时股本的约9.86%。
后来,由于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宣布购买摩根士丹利3.1亿股永久非积累可转换优先股,中投股权将可能被稀释至约7.68%。
出于可能被稀释的考虑,也趁着摩根士丹利股票上涨的时机,中投于去年6月追加购买12亿美元摩根士丹利普通股,持股比例也上升至11.64%。至此,中投公司前后两次投资摩根士丹利共计68亿美元。
但由于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摩根士丹利股价也大幅下跌。如同投资黑石一样,中投对摩根士丹利的投资也呈现了账面巨亏。祸不单行的是,即使在颇具安全边界的现金管理投资,中投54亿美元投资的美国ReservePrimary货币市场基金也因受雷曼兄弟破产连累跌破面值,中投的损失持续加重。
随着近日美联储批准中投持有摩根士丹利10%的可转股权单位转为拥有投票权的普通股消息的宣布,从当初协定的每股48.07美元的转股价格和当前每股约25美元的摩根士丹利股份对比来看,两年的投资,中投在摩根士丹利的投资亏损现在看来可能成定局,浮亏金额约9亿美元。
所谓浮亏是指价格浮动的资产在变现以前,购买价与当日结算价在账面上负的差额。
对于中投海外投资行动的屡战屡败,有业内专家评论认为,如果说这两次失手尚可以归结为全球金融危机中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而且只是账面损失,结局未有定论。但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9月,中投在美国斥资54亿美元买入的一只货币基金也由于跌破净值而遭遇大规模赎回潮并最终清盘,实在难以让人理解。
就这一事件,时至今日,中投仍未对外公布具体亏损数额。
问责机制的缺乏
对于口含金匙“出生”的中投公司来说,一直让人寄望极高。当初筹建中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投资实现外汇资产和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中投特有的“出生”背景,使得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投公司不同于普通的投资者,它承担着更多的使命与社会责任。
然而,中投公司虽然拥有令人惊叹的“全明星阵容”,但随着中投海外投资一个又一个失败的消息的扑面而来,人们不禁会问,中投公司所造成的投资损失,最终仍将是谁为之买单?为什么海外投资会屡战屡败,是不是该有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
业内人士指出,直到目前,中投公司还非常缺乏明确的投资思路。尤为关键的是,对于其海外投资的最终绩效,仍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今后中投公司该如何取信于民,这仍将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
事实上,从中投公司建立近三年来,针对中投公司海外投资的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投方面几乎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应,也未就巨额投资亏损作说明。
业内人士表示,就已有的中投公司投资行为与结果看,不论是买进黑石,或是投资大摩与相关美国公司(雷曼)债券,都有许多常人看不懂的地方,也丝毫看不出任何投资高明之处。那么,中投海外投资屡屡失败,其中的问题在哪里?其中的关键又是什么?这无疑是中投公司及其监管部门应该、也有责任向社会与国民作出公开说明的公共问题。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长向松祚撰文指出,虽然中投不是上市公司,似乎没有必要向公公披露其投资策略、投资组合和协议内容。然而,中投是我国政府的主权财富基金,花的是人民的血汗钱,是财政资金。因此,中投有责任、有义务向大众做出交代。
而之所以一直未有明确回应而遭市场各方频频猜测,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没有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对国企海外投资的控制和监管依然缺位,这方面的法律规定还比较粗糙,且国企海外投资的巨额亏损也普遍缺乏问责机制,这极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稳健投资和保值增值。
如何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专家建议,今后,应加大对投资责任人的奖惩力度,做到权责分明。若投资获利,则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奖励;若在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上导致亏损,即使决策程序完全合法,至少要负领导责任,或者调离岗位,或者引咎辞职,而若决策程序违法,则要负刑事责任。


中投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楼继伟。楼继伟,1950年出生,经济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宏观调控体制司司长,贵州省副省长,财政部常务副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正部长级)。现任本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中投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高西庆。1953年出生,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律师兼发行部主任,中银国际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现任本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中投公司监事长金立群。金立群,1949年出生,经济学研究生。历任中国驻世界银行副执行董事、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司长、部长助理、副部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现任本公司监事长,并兼任“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论坛”副主席。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中投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张弘力。张弘力,1950年出生,经济学博士。历任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预算司司长,财政部部长助理、副部长。现任本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
      中投公司副总经理彭纯。彭纯,1962年出生,经济学博士。历任交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南宁分行、广州分行行长,交通银行行长助理、副行长、执行董事。2010年3月起任本公司副总经理、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
      中投公司副总经理兼副首席运营官范一飞。范一飞,1964年出生,经济学博士。历任中国建设银行财务会计部总经理、计划财务部总经理、行长助理、副行长。2010年3月起任本公司副总经理兼副首席运营官。
     中投公司副总经理兼副首席投资官谢平。谢平,1955年出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非银行金融机构司司长、湖南分行行长、研究局局长、金融稳定局局长,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2010年3月起任本公司副总经理兼副首席投资官。
     中投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汪建熙。汪建熙,1951年出生,会计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会计师、国际部主任,中银国际(控股)首席财务长、副执行总裁,中银国际(英国)总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兼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金公司董事长。现任本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
     中投公司执行委员会成员梁骧。梁骧,1955年出生,工学学士。历任化工部规划院副院长、计划司副司长,中国进出口银行信贷二部、买方信贷部、出口信贷部总经理、行长助理、纪委书记。现任本公司纪委书记。
     中投公司独立董事刘仲藜。刘仲藜,1934年出生,大专学历。历任黑龙江省副省长,财政部副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财政部部长兼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并兼任本公司独立董事。
     中投公司非执行董事张晓强。张晓强,1952年出生,经济学学士。历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经济参赞、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外资司司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秘书长。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并兼任本公司非执行董事。
     中投公司非执行董事刘士余。刘士余,1961年出生,研究员。历任中国建设银行房地产信贷部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管理司副司长、监管二司司长、办公厅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并兼任本公司非执行董事。
     中投公司独立董事胡晓炼。胡晓炼,1958年出生,经济学硕士。历任国家外汇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储备管理司司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局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并兼任本公司非执行董事。
     中投公司非执行董事李勇。李勇,1951年出生,经济学硕士。历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司长、中国驻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财政部部长助理。现任财政部副部长,并兼任本公司非执行董事。
    中投公司非执行董事傅自应。傅自应,1957年出生,经济学博士。历任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所长、计划财务司司长、规划财务司司长,商务部部长助理。现任商务部副部长,并兼任本公司非执行董事。
    中投公司独立董事王春正。王春正,1938年出生,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司司长、副秘书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现任本公司独立董事。
    中投公司监事王华庆。王华庆,1953年出生,经济学博士。历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管理司司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局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现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纪委书记,并兼任本公司监事。
    中投公司监事令狐安。令狐安,1946年出生,学士。历任大连市副市长,劳动部副部长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委副书记、书记。现任审计署副审计长(正部长级),并兼任本公司监事。
    中投公司职工监事崔光庆。崔光庆,1964年出生,经济学博士。历任审计署金融审计司副司长、信息邮政审计局副局长、局长。现任本公司监事会办公室/内审部总监、职工监事。
    中投公司监事范福春。范福春,1948年出生,工商管理硕士。历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经济部副部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部主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现任本公司监事
全是精英啊,怎么就赔了呢?
想来都进过党校吧?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有关楼继伟的介绍,简单了些,当年朱镕基调任上海市长,想调两个社科院的年轻人与他同去,一个是朱嘉明,竟拒绝了朱的邀请,现流落海外,另一个便是楼继伟,随同朱赴上海,任体改办副主任,后又随朱调回北京,他可以说是朱嫡系中的嫡系,但也许就因为是和朱的关系太密切了,仕途上也屡遭挫折,一是九十年代中期,在提副部级时,中组部以缺少基层历练为由,将他外派至贵州出任副省长,再就是朱一直想任命他为财政部长,但楼当了差不多十年财政部副部长,最终没能当上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