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136
- 帖子
- 2279
- 精华
- 0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2-25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0:11
| 只看该作者
李华:苏联领导人马林科夫是非功过初探
马林科夫于1953年3月至1955年2月担任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斯大林逝世之后的高层领导人中,马林科夫一度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人。”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1902年1月8日出生于俄国一个职员家庭。在国内战争时期,他自愿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并加入俄共(布)。1921年考入莫斯科高等技术学院机电系。托洛茨基反对派形成后,作为大学生的马林科夫,“从一开始就站在正统立场上,反对托派及其纲领”。随后,又参加了审查支持反对派学生党员的专门委员会,“他的积极性受到注意”。大学毕业后,马林科夫当上了俄共(布)中央组织局、政治局的技术秘书,因而有机会“经常与斯大林见面”。1930年,马林科夫被提拔为莫斯科市委组织部部长。从此,他开始跻身于苏联的“权力走廊”。组织部长任内,他把首都的清除反对派工作,搞得“十分出色”。因此,1934年党的十七大之后俄共(布)中央机关改组时,斯大林擢升马林科夫为中央组织部部长。1939年他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书记、中央干部局局长。1941年初,他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卫国战争开始后,他首批进入国防委员会。1943-1945年,他出任苏联人民委员会恢复解放区经济委员会主席。1952年,斯大林委托马林科夫在联共(布)十九大上代表中央委员会作了政治报告。斯大林逝世后,马林科夫成为党和国家的“实际领导人”。他于1953年3月至1955年2月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此间,1953年3月5日至9月7日,他还主持过苏共中央主席团工作,兼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半年有余,直到赫鲁晓夫接任党中央第一书记为止。由于他与赫鲁晓夫存在严重的政见分歧,于1955年2月被迫辞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1957年6月,又因“反对党的总路线”而被撤销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和电站部部长职务。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后被开除党籍。1968年退休。1988年1月14日病逝,享年86岁。纵观马林科夫的一生,既有历史功绩,也犯有严重错误。
一、马林科夫的历史功绩
(一)为卫国战争做出过重要贡献
战争最初两年,马林科夫不顾生命危险率领专门委员会多次视察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1941年8月他到过列宁格勒,同年秋又出现在莫斯科前线。1942年8月,马林科夫以国防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抵达斯大林格勒,协助组织城市防御。后来,马林科夫又集中精力领导军工产品尤其是战争急需的坦克和战斗机生产。因为马林科夫领导有方,苏联军工企业向空军部队提供了大量现代化飞机。苏德双方的空战力量,大约从1943年起发生了有利于苏军的变化。及至库尔斯克会战,苏联空军已经明显获得空中优势。有鉴于马林科夫在此方面立下的汗马功劳,当年他“获得了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二)号召文艺工作者使用批评武器
1952年,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马林科夫在谈到文化生活时抱怨苏联文学艺术中至今没有讽刺作品等艺术形式。他说:“如果认为我们苏联现实没有可讽刺的材料,那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苏维埃式的果戈里和谢德林,他们会用讽刺的烈火烧掉生活中一切反面的、腐朽的和垂死的东西。”马林科夫公开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大胆地表现生活的矛盾和冲突,必须善于使用批评的武器”。马林科夫的上述立场,“对已经完全凋敝了的苏联讽刺文学来讲无疑是一纸‘赦罪符’”它意味着,文艺工作者今后不仅可以批评个别官员,而且“也可以批判根深蒂固的社会弊病了”。
(三)号召停止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成为苏联发展的“巨大障碍”。它不仅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而且是领袖个人权力高度集中的问题。个人崇拜像一张无形的大网,严重束缚着苏联社会的发展,其消极后果已渗透到苏联各个领域。为了“挡住”人们对斯大林的“崇敬浪潮”,削弱其“理论遗产”的影响,1953年3月10日马林科夫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指出,苏联社会上许多不正常现象,其根源皆出于个人迷信。他强调说,国家面临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任务,“我们认为,必须停止个人迷信的政策”。从此,在苏共党内开启了消除个人崇拜的历史进程。
(四)下令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有鉴于斯大林逝世后全国各地要求平反昭雪的人民来信雪片似地飞向苏联各级检察机关,马林科夫没有考虑自己的乌纱帽选择继续捂住盖子,而是勇敢地担当起了拨乱反正的领导责任。1953年4月,他下令检察机关“重新审查众多的政治案件”,其中包括“医生间谍案”、“明格列尔案”、“克里米亚案”等;要求“为非法受到迫害的人恢复名誉,以及把他们之中尚在人世的人们从牢狱及劳改营中放出”。与此同时,逮捕并且处决了冤假错案的直接责任者贝利亚,改组了由其掌控的,凌驾于党中央、司法机关之上的内务部,恢复了检察机关的责权。所有这一切,马林科夫都“起了毋庸置疑的作用”。
(五)精简行政机构,改革管理方法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苏联行政机关的通病。到斯大林逝世前,中央共有52个部和5个委员会。斯大林逝世后,为了克服官僚主义、文牍主义,提高管理效率,马林科夫政府立即对政府机构进行大调整,合并了许多部,把原有的52个部减至25个部。同时,撤销了中央46个部委下属的200个管理总局和处、147个托拉斯、93个地方管理局、898个供应机构、4500多个办事处和4000多个机构部门。结果,全国性的和主管部门内部的统计报表减少了2/3;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的数量减少46%;行政管理人员减少45万;每年节省行政开支50多亿卢布。与此同时,他还变革国家经济管理方式:苏联部长会议把原来属于部长会议和国家计委的一些权力下放给各主管部门;扩大了加盟共和国在计划编制、财政拨款等方面的权力;把部分中央企业交由所在地方领导管理;增加企业厂长或经理各方面的权力等。
(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发展存在严重比例失调现象,“那时工业只生产武器和生产资料,而全然不顾人民生活的现实要求”。有鉴于此,马林科夫号召,为了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必须用一切方法来加速轻工业发展。大大增加国家对轻工业、食品工业的投资。为此,必须解决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低、农副产品供不应求等问题。马林科夫认为,造成农业生产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物质刺激不够”。其改善农业畜牧业生产状况的举措是:提高农民向国家义务交售农副产品的价格,纠正限制农民发展自留地和个人副业的政策,大幅降低集体农庄庄员的税务负担,国家增加投入发展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等。一系列刺激政策实施后,广大农民普遍表示欢迎。其效果令人鼓舞,1954年,农畜产品“大大丰富起来,全国老百姓吃的开始明显好转”。
(七)发表核战争毁灭地球文明论
众所周知,对世界和平和人类安全构成最严重威胁的是核武器。马林科夫认为,在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现代的世界大战“将意味着世界文明的毁灭”。未来世界大战没有胜负,核军备竞赛毫无意义。为此,1953年8月,马林科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第一次使用了“缓和”一词,呼吁东西方降低军事对抗水平。这说明,马林科夫已经开始认识到,使用核战争的手段不可能取得符合愿望的政治成果。这与他1949年在另一次讲话中说“如果发生新的世界战争,帝国主义将被消灭”的观点大相径庭。马林科夫的核战争“会消灭地球文明”论,既源于对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巨大破坏力的理性认识,亦有赖于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八)努力营造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
马林科夫深知,要想顺利推进国内改革,不仅需要“重新振奋起人民的社会积极性”,而且需要有一个“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为此,1953-1955年,苏联政府改善了与南斯拉夫、伊朗、阿富汗的关系;与希腊和以色列重新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放弃了战后对土耳其的领土要求;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在朝鲜半岛实现和平;还提出了两个德国统一的构想;1954年苏联提出过缔结为期50年的欧洲集体安全条约方案;同年苏联与中美英法等国共同努力,成功举行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4年9月苏联提请第九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关于裁减军备,禁止原子武器、氢武器及其他类型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国际公约决议草案等。
二、马林科夫的历史错误
(一)参与领导“大清洗”运动
如果说斯大林是1937-1938年大清洗的组织者,那么叶若夫则是这场可怕的血腥运动的主要执行者。1936年秋,叶若夫被任命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领导惩罚机关,他拥有发现、隔离、杀害“人民公敌”的特别权力。当年,马林科夫“躲在幕后活动,是在斯大林领导下最重要的操纵恐怖的秘密弹簧之一”。表面上,他当时不担任任何国家机关的领导,然而作为党中央的组织部长,马林科夫在1937-1938年事件中的作用“不亚于”叶若夫等人。他“拥有特别权力,他不仅躲在办公室深处,而且就地直接领导各加盟共和国的迫害运动”。马林科夫“亲自审讯和拷问的党的领导人不计其数”。他先是与叶若夫“在工作中密切配合”,1938年以后与接替叶若夫出任内务人民委员的贝利亚在工作上同样“密切配合”。
(二)制造了“列宁格勒案件”
战后初期,担任苏联恢复解放区经济委员会主席的马林科夫为了排斥政治竞争者——来自列宁格勒的中央书记库兹涅佐夫,政治局委员、国家计委主任沃兹涅先斯基,中央组织部成员、俄联邦部长会议主席罗季昂诺夫等新生代政治家,伙同贝利亚于1949年秋制造了所谓“列宁格勒案件”。在马林科夫授意下,上述干部受到“莫须有”的指控:他们不仅泄漏了国家机密,而且进行了“派别活动”,使列宁格勒党组织同中央委员会对抗。他们想建立俄罗斯共产党,以便提高俄联邦在苏联的地位并将俄罗斯政府从莫斯科迁往列宁格勒。之后,许多来自列宁格勒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被撤销职务、抓进监狱以及被处死。马林科夫“为了得到在列宁格勒存在着反党集团的假证明,亲自领导该案的侦查进程并直接参加了审讯,对所有被捕人员使用了非法的侦查手段,实施令人痛苦的拷问、殴打和折磨”。
(三)采取民族歧视的政策
众所周知,斯大林长期歧视少数民族。以犹太人为例,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苏联的犹太人实施了压制政策。在1944年秋召开的一次联共(布)中央全会上,斯大林公开建议“把犹太人从领导岗位上清除出去”。紧跟斯大林发言的马林科夫指出:必须对担任领导干部的犹太人“提高警惕”。会后,马林科夫签署命令(党内称之为“马林科夫通令”),列举了不宜任命犹太人任职的具体领导职位,同时对犹太人进入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实行了种种限制。可以说,战后反犹太运动就是在马林科夫领导下进行的。1952年秋季,马林科夫还积极参加了伪造“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件。该委员会的参加者被指控“进行反苏民族主义活动,同国外犹太人反动组织保持联系和从事间谍活动”。因为这一案件,前苏联情报局局长兼副外长洛佐夫斯基及费费尔、马尔基什、克维特科等一批科学、文化名人被判处了死刑。
(四)发动了“倒赫”未遂政变
赫鲁晓夫是一位敢想敢干、颇具魄力的改革家。自从1953年他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便采取了若干涉及内政外交的重大改革举措。在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中的大多数人看来,赫鲁晓夫这位第一书记在改革方面走得太远了,他们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于是,马林科夫与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布尔加宁“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宗派小团体”。他们决定利用1957年6月5-14日赫鲁晓夫对芬兰进行国事访问的机会,采取冒险的政变方式把赫鲁晓夫赶下台。众所周知,由于以国防部长朱可夫为首的军方及多数中央委员支持赫鲁晓夫,“倒赫派”反而被打倒,并“被永远地踢下了政治舞台。”马林科夫等试图以政变方式推翻党中央第一书记的做法,为此后苏联政治发展进程树立了恶劣先例。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斯大林逝世后的两年时间里,作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马林科夫,还是励精图治、大有作为的。他倡导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改革措施,具有历史“进步性”。在这之前,他所犯下的若干历史错误,尤其是参与领导“大清洗”运动这样的严重错误,多半是他忠实地贯彻斯大林意图和政策的结果。他“是斯大林的工具,他的大权仅仅是斯大林权力的延伸”。马林科夫犯下的政治错误,构成了他领导苏联人民继续前行的过于沉重的负担,这也正是导致他作为国家行政首脑在选择国家发展路径及权力斗争中,不敌党的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主要原因。
马林科夫:一个红色元首的贬放之路
葛栋玉
1990年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世界农业历史学者、美国农业问题专家格兰特在报告中说:“20世纪,在俄罗斯只有3次对农民,也就是对土地做过一些好事——这就是斯托雷平的改革,新经济政策和马林科夫的改革”。这时,马林科夫已经去世两年了。
1957年7月。一个风云变幻的日子。一列火车飒飒地开出了莫斯科。
马林科夫坐在车上,遥望着起起伏伏的山峦,遥望着起起伏伏的波涛,仿佛明白了人的命运也是起起伏伏的。昨天,自己还是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可今天却要流放到东南边地的哈萨克斯坦去了。
斯大林选定马林科夫做自己的接班人,用心良苦
火车在向前奔跑着,马林科夫的思绪也在奔涌着。1953年3月5日的傍晚,当太阳徘徊于西山之际,斯大林的寿命也已日薄西山了。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贝利亚、米高扬、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一起来到斯大林的别墅里。那时他已经瘫痪不能讲话了,唯有一只手还能活动。看到他们几个出现在眼前,斯大林挥起衰弱的手势,召唤着人走向前来。莫洛托夫走向前去,斯大林用手表示着“走开”;贝利亚走向前去,他用手也表示着“走开”;米高扬走向前去,他用手表示着还是“走开”。马林科夫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应该走向前去呢?他试探着将手伸了过去,结果斯大林拉住他的手不放了。虽然这个垂死之人嘴里说不出一句话来,可他的嘴唇还在无声地抖动着,仿佛有千言万语想对马林科夫说出来似的。或许,他是想把自己身后的事情安排一下吧!几分钟以后,斯大林起步向西,去追逐刚刚落山的夕阳了。翌日,苏共中央、部长会议、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会议发表决议:任命马林科夫为部长会议主席。
火车在向前奔跑着,马林科夫的心潮也在起伏着。斯大林临终时,究竟在想些什么呢?可能,他已感悟到自己给苏维埃造成的灾难太深重了,这个国家再也不能折腾下去了。多少年来,“斯大林的个人独裁建立在三种力量平衡的基础上。这三种力量是党内官僚、镇压机构和实际上管理着经济工作的懂技术的领导人。”纯粹的“党僚有日丹诺夫和赫鲁晓夫,镇压机构的代表是贝利亚及其打手们,而技术治国论者则是马林科夫和他提拔上来的人”。故而,斯大林在“越接近不可避免的末日时,他就越多地依靠马林科夫。”因为斯大林心里非常明白,“自己的那些高官极不可靠,而且没有能力干实事”。唯有倡导科技治国的人当政,才能给苏维埃政权带来一丝希望。斯大林一生的是非功过已成烟云,但他选定马林科夫做自己的接班人,算得上用心良苦哇!
不到两年的马林科夫改革无疾而终
火车在向前奔跑着,马林科夫也在沉痛地感叹着。列宁西去了,斯大林西去了,苏维埃的祖国好像也在西去着。看看今日的现状吧:国民经济已严重失调。工业只生产武器和军用物资,全然不顾老百姓生活的现实需求。被称为“欧洲粮仓”的乌克兰、库班、伏尔加都笼罩在饥荒中。更要命的是,农民头上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养母牛、喂家禽、种苹果树都要交税。为了躲避征赋,农民们不得不悄悄宰杀家畜,砍掉果木。唉——!农民的生活,真是太苦了。乌克兰的警察抓捕了两个人后,竟然从他们身上搜出好几块人肉来。饥荒蔓延到这种地步,都市里的剧院还在跳芭蕾舞,官员们依旧举行着豪华的宴会。社会的贫富两级分化,如日月黑白截然对立。人民的不满情绪似火中烧,不改革能行吗?
所以,倡导科技治国的马林科夫接手了斯大林扔下的烂摊子后,便锐意图强。他认为:国家的首要事业是农民的复兴!在取消农业赋税的同时,还允许农民把自留地扩展4倍。于是群情振奋,当时民间流传的谚语颂扬说:“马林科夫上了台,大饼天上掉下来……”
火车在向前奔跑着,马林科夫却感觉祖国向后退着。斯大林虽然去世,可那为了自我而涂炭生灵的毒素还在扩散着。改革的实质,就是一个调整利益分配机制的过程。一旦触犯了某些权贵和既得利益者,他们怎么会善罢甘休呢?反对自己的密谋终于变成了互相勾结的联盟,1955年2月,马林科夫被解除了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那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改革,也真正变成了昙花一现。
赫鲁晓夫恢复了向农民征收的苛捐杂税,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范围,彻底断送了改革的成果。从此,苏联不得不靠进口粮食来过日子。
人心的冷暖是政治家操纵不了的
火车在向前奔跑着,群众的热情也在火辣辣地奔涌着。马林科夫倡导的改革,深深地赢得了民心。所以,在流放的路途上,火车经过的每一个车站,都涌来了许多要看望他的农民。在车里雅宾斯克,马林科夫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当地人还为他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啊!人海里谁都难免起起伏伏,但人情不会因你的沉浮而起落。人民对于领袖的喜爱与否,是对政治家德操功过的历史评判。即使你口号喊得再响,喇叭吹得再亮,人心的冷暖是绞尽脑汁也操纵不了的!
赫鲁晓夫听到报告后,怒不可遏。下令在火车开出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40公里的地方,把马林科夫乘坐的车厢与列车脱钩。然后把他们夫妇塞入汽车,一直拉到了流放的小镇。沿途还派了大量克格勃人员,严禁马林科夫与老百姓接触。民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珠宝。懒于去断峰绝岭采撷的人,却最忌妒也最怕别人抢占了无限风光。
虽说特务们没少做工作,马林科夫还是结识了许多当地的好朋友。西伯利亚的老住户托卡切夫夫妇,明确表示他们为这种友谊而感到自豪。甚至将新生的孩子以马林科夫女儿沃利娅的名字来命名,公然示威性地挑战当局的高压。而德裔特劳特温诺夫一家则育有8个儿女,每当看到马林科夫寂寞时,夫妇俩便带着孩子们来给他老两口演奏音乐。人间的真情,就像倔强的野草,无论怎样烧也烧不尽的。
马林科夫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以后,担任了一个发电站的站长。他看到的情形是:工人们酗酒、旷工、玩忽职守,情绪极为低落。想振兴企业必须大修机器,可电站财务1分钱也拿不出。有个跑供应的职工说:请您亲手写张纸条吧,就说是您马林科夫同志派我来为发电站采购设备的。结果此人拿着纸条跑遍苏联,没花1分钱就把需要的东西全部搞回来了。一个被免职流放的人呀!居然还有如此巨大的向心力,人情冷暖可想而知。
1990年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世界农业历史学者、美国农业问题专家格兰特在报告中说:“20世纪,在俄罗斯只有3次对农民,也就是对土地做过一些好事——这就是斯托雷平的改革,新经济政策和马林科夫的改革”。这时,马林科夫已经去世两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