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朝翰 黄彦杰:人民币走势决定今年中国经济动向

黄朝翰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学术顾问、黄彦杰是东亚所研究助理



    中国经济2011年的增长路径清晰可见。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增速会变缓,可能下降至9%以下,而通胀则可能略高于4.5%,“软着陆”是全年经济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为了抑制通胀和促进转型而采取的必要手段,可能让增长放慢。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人民币汇率调整是所有问题的一个最关键要素——无论是对于结构调整,还是抑制通胀。
    重塑增长模式刻不容缓
  在经历了30年的高增长之后,今天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调整要点在于通过增加国内消费和减少出口,成功使经济“转向”。毋庸置疑,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实现经济总量、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但长期看来这种增长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长期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膨胀,已经在国外面对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这就使中国经济增长结构的“再平衡”变得尤为必要。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出口下降了34%,外需(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实际是负数!在9.1%的增长率中,投资贡献了8.7%,国内消费贡献了4.1%,而净出口的贡献是-3.7%。在2010年预计的10%增长率中,内需(投资和消费)有望贡献7.8%,而由于中国出口的恢复,外需也有预计会贡献2.2%。(不过,出口真正的经济意义,还要远远大于这种简单的GDP增长贡献的算法,因为整个出口部门的就业会通过“乘数效应”影响整个经济的整体和其他部门)。
  在国际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特征是投资的剧增直接弥补了外需萎缩带来的负增长。多年来,投资一向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2009年投资规模特别大,占了经济增长拉动力的90%。到2010年,在投资的贡献份额的下降(随着刺激计划的退出)和出口份额上升(随着中国主要出口对象国经济恢复)的双重作用下,经济增长模式可以说回到“正常化”了。问题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已经开始通过增加内需降低外需改变其增长方式?
  2010年虽然投资的比重比2009年有所回落,但它仍是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来源,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投资会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虽然过去10年基础设施已经大大改善,但中国对基础设施的胃口还是很大,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现在已经拥有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的高速公路系统,而高速铁路则已经领先世界。除了这些基础建设以外,中国还需要在环保项目投入巨资,诸如新能源和新生水这样的“绿色”工业,更不用提各种社会基础设施,例如学校、医院、公共住房和城市公共设施,以满足高速城市化的需求。
  因此中国今后几年依然会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以2009年为例,用支出法计算的GDP之中,投资的比重是47.7%,接近最终消费的48%(包括政府和普通家庭消费),而实际普通家庭消费更只占36%(一般国家的比例是超过50-60%以上)。这足以说明从需求上看,提高国内消费的比重任重道远。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主要问题的根源还是来于供给方面。其中高储蓄率是一个主要因素。中国的消费之所以较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储蓄率偏高——2000年-2008年之间占到GDP的48%。实际上,储蓄率在2009年更达到了52%,比所有高储蓄率的东亚经济体的平均值还高得多。这样高储蓄率背后有许多因素,包括较低的抚养率,低城市化水平,高增长,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以及收入的高度不平等。
  高储蓄率的另外一面自然就是低消费。中国(家庭)的消费率的36%也远远低于绝大部分国家,尤其是美国的70%。大体上看,造成低消费和高储蓄是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因素。要改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中国的消费率可能会长期滞后于投资,而投资将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经济转型之道路无疑还面临许多结构性障碍。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从国内经济转向全球经济格局,那么如果中国不能在经济平衡上取得一个显著的突破,将会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产生严重的影响。一个国际的贸易顺差,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反映的是这个国家的储蓄过剩,而中国的贸易顺差,只是其他国家贸易净逆差的另一面而已。
  正如中国很难通过提升国内消费来(相对是美国很难通过提升国内储蓄)促进经济增长,中国要减小外贸依存度也绝非易事。中国出口在1991年到2009年以每年19%的高速增长。只要中国出口继续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出口就将继续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另一个火车头的角色。除了中国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比较优势之外,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在过去数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事实上,如果中国真的严格将其经济结构“再平衡”,许多邻近经济体的利益就不可避免遭受损失,例如日本、韩国、台湾,因为它们的出口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所以说,如果中国经济要重整,它们也要重整。)
    人民币升值步伐有待加快
  正如我们早先讨论过的,结构调整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对中国而言,高储蓄率尤为棘手,因为短时间内要把储蓄率调低,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社会层面都是极其困难的。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把人民币问题提到桌面。普通常识告诉我们,人民币的任何大幅升值都会提升中国出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从而导致中国贸易顺差的锐减,这是为何中国一直承受着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强大政治压力。因为人民币的兑换不是自由浮动,人民币究竟应该升值多少,才能解决上述问题这点是不切实际的。
  人民币在2010年6月与美元“脱钩”后已经升值了3.6%,同时由于中国的通货膨胀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人民币是在“实际上”已升值到差不多10%。
  但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美元在同期也大幅度贬值,加上与中国贸易有关的重要货币如日元和新加坡元在同时已经升值,所以说,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NEER)(按贸易额比重计算的人民币对主要贸易国货币的相对汇率)在这一时期实际上已经贬值了。如果按照“实际有效汇率”(REER,即名义有效汇率扣除相对通胀率)来计算,由于中国的高通胀率,人民币更明显地贬值了。
  人民币被低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人民币究竟被低估多少却还没有可靠的答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还远非国际通行货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完全在政府控制之下,不受市场驱动。
  根据更为细致深入的经济分析,人民币升值本身并不能降低中国的贸易顺差,因为中国的贸易顺差(和高储蓄率类似)都是高度制度化的长期宏观经济结构的产物。虽然人民币升值多少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如果中国政府仍能够采取更积极稳妥的方式管理汇率,并允许人民币以更快的速度升值(很可能是5%以上),那就能够释放很多深层次的经济动力,加快经济整体的再平衡和重整,最终也能降低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和贸易顺差。
  中国的通胀问题也对政府提出了类似的挑战。去年11月5.1%的通胀率,已是全世界各大报章的头条新闻,使到中国政府和民众都十分紧张。中国当前的通胀是明显源于国内。人民币升值似乎不能直接起到抑制作用。不过世界粮食和能源价格已经显出咄咄逼人的上涨之势,中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从世界市场“进口”通胀;而人民币升值这时就能够派上用场,为政府治理通胀助一臂之力。
  不论如何,一个更“合理”的人民币汇率,起码能够帮助政府控制目前正加剧的通胀压力,并造成“通胀预期”的过剩流动性。用温家宝总理的话说,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更严重。因此对于2011年的中国经济,人民币汇率走势是影响整个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参数。它还会对其他重要国内国际经济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央行也正在加大力度改革和调整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对于关心中国经济增长的观察家,人民币汇率走势将会是今年值得密切关注的最关键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