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北京将取消五环路内农贸市场 市民表示不认可
2011年04月07日14:30北京晚报
今年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邹正方建议取缔五环内的农贸市场。近日,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对邹委员的提案进行了答复,答复称,农贸市场将被列入北京市限制发展的业态范围;为此,将不再新建农贸市场,同时加速对现存农贸市场的清理整顿,“关停一批,转移一批,转型升级一批,逐渐减少五环内农贸市场数量”;未来,五环内将消除农贸市场这一业态。
从北京媒体随机采访诸多市民反应的报道看,几乎没有市民赞成逐步减少、最终取消五环路以内农贸市场。因为谁都知道逐步减少、取消五环路以内农贸市场的后果就是果疏等农副产品零售价格的提高。
市民不高兴,为什么还要这么干?难道对花更多的钱买同样多的农副产品这样的后果不爽、不高兴的只是普通市民,而提案人和决策管理部门却都不在乎多花个块儿八毛?也许不是。因为要逐渐减少以至取消五环路以内农贸市场的理由多得很哩。
首先,据说是因为农贸市场的“环境脏乱”。不过,若是以此为理由,那么,为什么五环路以内不能“环境脏乱”,而五环路以外就可以随便“环境脏乱”呢?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呢?“五环”,究竟是一个什么界限,这界限又是从何而来呢?退一步说,五环路以内有多少比农贸市场还要“环境脏乱”的地方,比如说为数不少的公厕,是不是都要沦为与农贸市场一样的命运呢?
说到公厕,不能不说自准备北京奥运会始,北京相当数量的公厕的卫生环境真是大大地改观了。北京公厕的环境改善,靠的不是逐渐减少以至取消五环路以内的公厕,而是积极治理,加强管理监督,改变“环境脏乱”的状况。的确,“环境脏乱”本来就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如果把需要管理和治理的对象从眼界里抹掉,省事是省事了,省心是省心了,普通市民的钱可省不下来了。
当然,逐渐减少以至取消五环路以内农贸市场的提案人的理由要“肃穆”得多,是谓“以业控人”。为什么要“控人”,因为北京市产业结构得调整、升级和转型,人口调控任务艰巨。所以,“以业控人”就是政府通过发展、限制不同的产业,由市场再来决定产业中的岗位,个人决定自己的去留,由此来控制人口总量增长。于是,按照提案人的说法,“农贸市场这种低端业态就成为我们的目标”。农贸市场是“低端业态”,那么,取代农贸市场的超市就是“高端业态”了?这其中难道有什么普通市民弄不明白的经济学理论不成?其实,就是把超市的地面铺上大理石,售货员都换大学生,收银员都是会计师,超市也不会成为什么“高端业态”,只不过东西更贵而已。明白这一点,实在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常识而已。
更可疑的是,就算北京的“低端业态”都消失了,达到了“以业控人”的目标,吸引来了高端人才,那么,难道这些高端人才都是不吃菜抑或是喜欢吃贵菜的高端人才?当然,提案人的理由还有:“我在美国基本看不见农贸市场,都是超市形态。”此话即便为真,那么,是不是美国没有什么,北京就不能有?再者,是不是美国有的,北京也都要有呢?因为那里的“无”和“有”之间往往有不可割裂的因果联系。更况且,北京的普通市民毕竟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而且,大部分是在北京五环以内呀。(光明网评论员)
现场走访
整顿理由:环境脏乱
“农贸市场怎么了?”柳大妈刚刚从云龙市场买完菜出来,对整顿五环内的农贸市场,她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嫌它脏乱差?”
取缔农贸市场,无非是因为它环境差这是记者采访过程中,绝大多数被采访者的看法。以云龙市场为例。这是一个位于大兴区旧宫镇的大型农贸市场,位于五环内,属于将被整顿的对象。
蒲黄榆路的南延长线德贤路,从云龙市场西侧经过。与崭新的城市高速路相比,云龙市场有些破旧。
云龙市场分室内和露天两部分。室内部分主营肉类,露天部分是果蔬和日用杂物。室内灯光昏暗,照明似乎只靠每个摊位顶上的白炽灯泡,由于光线原因,难以辨别室内腥臭味的来源。摊主对此间环境已经适应,闲时甚至可以趴在案板上午休。露天部分,每个摊位的顶棚看上去都有“DIY”的痕迹,遮挡物的材质、形状、颜色、新旧程度都各不相同。垃圾也是随地可见,面包车随意停放,没有规划整齐的车位。
这个五环和四环间的市场,环境堪忧,人流量也不大。一位卖蔬菜的摊主告诉记者,因为德贤路建设过程中拆迁,迁走不少附近居民,生意大不如前。
不过,并不是每个农贸市场都与脏乱差相关。
安顺成菜市场在西二环外,紧挨着白纸坊桥。这个纯室内农贸市场就呈现出与云龙市场不一样的状态。安顺成菜市场里经营项目繁多,日用百货、果蔬肉蛋都涉及,而且连越来越难找的裁缝铺都有。丰富却不杂乱,市场的环境保持得不错。而且由于顶棚高度可观,室内空气流通很好,没有什么令人不适的气味。“我觉得这里和超市差不多了”,住在附近的徐大爷说。
存在价值:价格便宜
农贸市场存在的最大卖点是什么?价格便宜。记者在云龙市场做了简单的调查。3月31日中午,香菜的价格约为2元/斤,圆生菜约为1.8元/斤,小葱的价格约为3元/斤,猪腔骨约为9元/斤。而在云龙市场南,旧宫西路旁,有一家首航超市,这里的香菜是5.58元/斤,圆生菜是2.98元/斤,小葱是5.28元/斤,猪腔骨是13.9元/斤。价差显而易见。
记者了解到,像云龙市场此类农贸市场里的摊主,多是直接从新发地等大型批发市场进货。清晨进货,早晨摆摊开卖。摊主几乎都装备有“面的”,自己解决运输问题。
而超市的中间环节则多了不少。
据某批发市场供货商透露,以蔬菜为例,批发市场给超市供货的价格,就比给农贸市场供货高。
首先,超市要求蔬菜必须好看,干净新鲜,这就必须面对损耗问题。
供货商还要向超市缴纳进场费等相关费用,这些费用的总和大约占到供货商每日流水的一成左右。
此类费用,会体现在供货商给超市开出的菜价上。
这些经过供货商筛选的蔬菜,在超市上架前,还要被超市工作人员再筛选一次,增加损耗。
这些损耗,加上原本就高出农贸市场的进货价格,让超市的菜价明显高于农贸市场。
除了价格,农贸市场的优势还有选择面宽,形式灵活。
记者在4月1日下午走访丰台区马家堡东路附近的千百家农副市场,询问水果价格,得到摊主的回复是,香蕉3.5元/斤,而且可以商量。“一般如果是熟客,都可以讲讲价,那边火龙果,10块钱3个,你拿走吧。”
而从千百家农副市场向西,角门西路口的大型美廉美超市中,香蕉统一售价是6.80元/斤,火龙果5.88元/斤,价钱肯定是没得商量。而且,记者想在这里买点草莓,发现已经售罄。在千百家农副市场,同一时间,数个水果摊均供应草莓,一家卖完了可以选择另一家。
升级之后:环境好了 价也贵了
依照北京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对媒体的说法,“十二五”期间,北京至少将新发展规范化社区菜市场150家。由于中心城区网点设施资源存量有限,这些社区菜市场主要由农贸市场转型升级来完成。
目前北京农贸市场约有367家,已有规范化社区菜市场298家,其中有219家是由原来传统的农贸市场转型升级而成。
未来,五环内农贸市场的命运,不是搬迁,就是完成自我升级。
前文提到的安顺成菜市场就是经过转型升级的。2007年,原宣武区对安顺成等6家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记者在4月1日傍晚时分赶到,发现购物人流不是很密集。一位经营蛋类生意的摊主告诉记者,他们面临早市的激烈竞争。“附近有几个早市,每天早上人很多,价钱比我们这儿还便宜。”
类似问题在马家堡的千百家农副市场也存在,附近角门社区的早市,生意远比农副市场红火。
原宣武区某大型菜市场的一位摊主告诉记者,在2007年市场改造前,摊位租金大约是600元/月,但在改造后,月摊位费超过了千元。摊主不得不提高价格,以应对增加的经营成本。
相比起租金价格更便宜的早市,“新款”农贸市场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在安顺成菜市场附近居住的齐阿姨说:“我现在买蔬菜,去早市,新鲜又便宜。买肉,去超市,放心一点。安顺成菜市场很多时候是应急用的,晚上做饭缺点什么,就去那儿买点儿。”
早市,更接近农贸市场的过去形态,而超市,看上去是农贸市场的未来形态。整顿后的“新款”农贸市场面临自己“过去”和“未来”的夹击。
转型升级后的农贸市场,得不到市民的广泛认可,听起来确实颇为尴尬。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到底是要更整洁的购物环境,还是要更低廉的价格,选择后者的不在少数。
对话委员
我的初衷是“以业控人”
在普通百姓眼里,围绕农贸市场的关键词是“环境”、“价格”这些直观体验。而提案的政协委员邹正方,却给出了“以业控人”这样深奥的词汇。
在2011年北京两会上提出农贸市场相关提案的政协委员邹正方,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近日他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当时的提案全文:
“随着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转型的加快,以及人口调控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作为低端业态的农贸市场退出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必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为了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调控人口规模的目标,我们建议在五环内取缔农贸市场这种业态。我们认为,考虑到超市等在北京市已有广泛分布、超市的蔬菜水果等的价格与农贸市场基本持平的情况,如果有效做好农超对接,不会导致蔬菜、水果和肉禽蛋等价格的明显上涨,对居民的生活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邹正方委员当时提案的目的很明确“为了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调控人口规模的目标”。
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邹委员也表示,自己提案的初衷就是给“以业控人”找到具体的落实方法。
“以业控人”是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来控制人口总量增长,也就是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规划来决定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市场再来决定产业中的岗位,个人再来决定自己的去留。“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是“顺义模式”的三个核心关键词,而“顺义模式”被称为“有效控制人口规模的可广泛推广的措施”,已在顺义区试点推行了7年。
2011年北京两会,关键词是“控制”,即人口调控和交通控制,“以业控人”被再次提出。
“大家都在说‘以业控人’,但没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所以我们就想以农贸市场为试点,提出了提案。”邹委员说。
被超市替代是迟早的事儿
记者:您可不可以具体解读一下以业控人和整顿农贸市场之间的关系?
邹正方:北京提出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吸引高端人才,这样人口调控显然任务艰巨。我们就想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原本想以餐饮业为试点,结果发现不太现实,农贸市场这种低端业态就成为我们的目标。
记者:农贸市场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整顿是否会带来不便?比如远离居民区,价格上涨等等?
邹正方:将来以社区生鲜超市取代农贸市场,只要做到超市进社区,就不会有不方便的问题。价格方面,因为超市卖的多是净菜或是半净菜,所以与农贸市场的蔬菜价格可比性不强。而且,如果建立起通畅的渠道,实现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超市的菜价会降低。
其实,我在美国基本看不见农贸市场,都是超市形态。北京,作为一个把建设世界城市作为目标的城市,农贸市场变成超市,也是迟早的事情。
记者:有没有可能,在农贸市场变成超市后,超市从业者依然是市场那批人,这能达到人口调控的目的吗?
邹正方:不可否认,现在北京超市里的从业者,还是以外来人口为主。不过,超市从业门槛相对来说还是较高的。
而且,市商务委在给我的提案回复中表示,整顿农贸市场的工作,他们近年来一直在循序渐进地进行,已经有了不少改观。这事也急不得,慢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