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五部委:食品中禁止人为添加三聚氰胺

本报讯 (记者吴鹏)卫生部等五部委日前下发公告,三聚氰胺限量值标准从乳制品扩展到整个食品中,我国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标准得到统一。规定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公告明确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禁止人为添加。
不得人为添加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毒性轻微,长期摄入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对在食品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但是公告称,三聚氰胺作为化工原料,可用于塑料、涂料、粘合剂、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资料表明,三聚氰胺可能从环境、食品包装材料等途径进入食品,其含量很低。
三鹿奶粉事件后,我国曾发布“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公告规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液态奶(包括原料乳)、奶粉、其他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含乳15%以上的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
超限食品一律不得销售
公告延续了乳制品的相关数据,其中称,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高于限量的食品一律不得销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吴永宁说,此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已提出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一致,这次食品统一按照“1mg/kg和2.5mg/kg”的限量管理,比过去更加严格。
近期食品安全事件
●3月15日
双汇部分产品含“瘦肉精”被曝光。
●4月12日
上海曝出“染色馒头”事件。
●4月16日
多地曝出“牛肉膏”事件,可将猪肉变成“牛肉”。
●昨日
沈阳被曝查出40吨“毒豆芽”,含有多种禁用添加剂。
【解读】
限量标准不影响人体健康
1mg/kg与2.5mg/kg”的限量标准,能否保证不影响公众健康?昨日,中国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专家表示,这一限量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是一致的,并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中国疾控中心食品安全曾以乳品为例,对此问题作了解答。
假定成人、儿童和婴幼儿的体重分别按照60、20和7公斤来计算,以国际通用的人群耐受摄入量为0.32mg/kg体重进行计算,那么成人、儿童和婴幼儿每人每天三聚氰胺的摄入量不超过19.2mg、6.4mg和2.24mg时,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如果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含量为1mg/kg,假设一个7公斤的婴儿每天食用150g的奶粉,那么他的三聚氰胺的摄入量是0.15mg。仅为婴幼儿每天安全摄入限量2.24mg的6.6%。
假设一个20公斤的儿童每天饮用1000ml(4袋)液态奶,那么他的三聚氰胺的摄入量是2.5mg,也低于其每人每天安全摄入6.4mg的限量。而成年人三聚氰胺的摄入量,也远达不到其每人每天19.2mg的安全摄入量水平。
■ 声音
中国食品标准被指“内外有别”,一流产品用于出口,二流产品用于内销。昨天,食品安全专家和卫生系统人士就此说法做出回应。
“婴幼儿配方粉中国标准最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吴永宁举例说,婴幼儿配方粉,中国的标准是最严格的。婴儿配方粉国际上只有铅的限量标准,但在中国除了铅之外,还有砷的限量标准。中国也正在领导制定国际上砷的限量值。
“标准制定参考消费习惯”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认为,所有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都是在保护自己公民的前提下制定的,都是和自己公民的膳食报告情况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无法评定标准的好与坏。
“食品标准与贸易保护有关”
卫生系统人士表示,对于影响各国间标准的不同,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也是原因之一。比如欧盟是进口国,在同等情况下,标准制定得越严越好,这也有利于保护本国自己的产业,并不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 举措
全国整治“瘦肉精”一年
从“瘦肉精”源头到进出口七环节均有部门负责
据新华社电 记者昨日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获悉,日前已印发《“瘦肉精”专项整治方案》,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以生猪、肉牛、肉羊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
据介绍,此次专项整治将为期一年,重点从七个环节开展整治,一是深入开展“瘦肉精”源头整治,对黑窝点、网上销售渠道全面排查;二是整治养殖环节,建立活畜出栏无“瘦肉精”承诺制度;三是整治收购贩运环节,督促建立查验制度和信息记录制度;四是整治屠宰环节,督促屠宰企业严格执行肉品质量安全制度,严格检查有关“瘦肉精”检测合格记录凭证;五是整治加工环节,严格执行原料采购查验和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六是整治销售、餐饮环节,督促餐饮服务单位执行索证索票制度;七是整治进出口环节,对出口肉品相关备案养殖场、屠宰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清查。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说,“瘦肉精”源头、养殖、收购贩运、屠宰、加工、流通餐饮、进出口等七个环节,每一项任务措施都有负责的部门,并强调了各环节监管的衔接。
■ 规定
我国拟9月起禁售含双酚A奶瓶
卫生部拟从6月1日起禁止生产和进口含双酚A婴儿食品容器
本报讯 (记者吴鹏)卫生部昨日发出征求意见稿,我国拟从今年6月1日起,禁止生产和进口含双酚A的奶瓶等婴儿食品容器,自9月1日起,禁止销售。
双酚A全称双酚基丙烷(BPA),是聚碳酸酯PC的重要原料,婴儿奶瓶、餐具、饮料瓶以及供水管道等都可能含有这一物质。
卫生部征求意见稿表示,双酚A可通过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迁移至食品中,具有潜在食品安全风险。鉴于婴幼儿属于敏感人群,决定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食品容器。征求意见稿同时明确,其他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和涂料,双酚A迁移量应当符合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
卫生部称,近年来,部分国家和地区就双酚A对人体的潜在健康影响进行了风险评估。
■ 调查
老酸奶是炒作概念
专家称老酸奶营养成分可能比普通酸奶低
本报讯 (记者廖爱玲 李静)时下正风靡的老酸奶最近卷入添加剂风波,不少报道称又浓又稠的老酸奶只是“普通酸奶添加更多的增稠剂”。昨天,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国家标准允许加入果胶、明胶等食品添加剂,老酸奶更多的只是一种概念炒作,而从营养看与普通酸奶并无太大优势。
伊利、蒙牛等多个品牌都有“老酸奶”,售价从3.6元到5元不等,比普通酸奶要更贵一些。记者发现,老酸奶配料里标明有食品添加剂,加入的品种各有不同,一般是明胶、果胶、琼脂等。

旗下有老酸奶销售的完达山、伊利昨日表示,老酸奶的添加剂严格按照国家相应的标准来执行。“果胶本身并无营养,对人体也没有危害,但是什么东西都要掌握好量,果胶吃多了人体也接受不了。”乳业专家王丁棉说。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昨天说,老酸奶是传统制作酸奶的概念,是一种凝固型酸奶,是将奶先灌装到塑料杯容器内进行发酵制成。而普通的牛奶原料,加明胶、琼脂等植物胶,就可以制成这种凝冻状态。她说,市民应理智对待添加剂,国家标准允许加入明胶、果胶等食品添加剂。
范志红表示,老酸奶的营养成分,可能比普通奶还低,其实是一种炒概念的产品。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我以为查过奶粉后,就没三聚氰胺什么事了,没想到其他食品也会人为添加。
还有,这则新闻有些文不对题,不知何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史上最强的宴会菜谱
  你敢来,偶就敢天天免费供餐
  1、 主食: 染色馒头、胶面条、镉大米、陈化粮、铝馒头、塑料米
  2、 荤菜:化肥鱼、 避孕鳝、瘦肉精、人造蛋、防腐血、红心蛋、箱子馅、药火腿、双氧翅、刷粉肉(主推新菜)
  3、 时蔬: 纸腐竹、农药菜、 化学药剂豆芽!
  4、 酒水: 甲醇酒、老山城啤酒、罂粟汤、皮革奶、氟化茶、硫银耳、三鹿粉、碘雀巢、毒牛奶(近日新推)
  5、 餐后小甜点: 增稠蜜、糖精枣
  6、 特色调料: 石蜡锅、毛酱油、地沟油、硫磺生姜
  7、 硼砂牛肉(新品)、汞刀鱼(带鱼)、福尔马林海鲜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现在冰箱里就有加了增稠剂的老酸奶,这次是买的是光明牌。
染色馒头何止上海才有,我看大中小城市超市都有卖的。
公开宣告
三聚氰胺
合法化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4-21 17:32 编辑

4# 水笺

酸奶为什么这么粘——随便说说“老酸奶”

Comments>>| Tags 标签:原创, 牛奶, 科普, 老酸奶, 酸奶, 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 食用胶    云无心 发表于 2011-04-21 05:22


“养生大师”张悟本的雷人理论里面有一条是“酸奶里的增稠剂会阻塞血管”。随着张大师的倒下,这条“理论”也就被人们当作了无稽之谈。不过,大师的“理论”还是会给人带来一些困扰:酸奶的粘稠是如何产生的?最近热炒的“老酸奶”,据说里面加了食品胶,对人体会有害吗?会影响营养吗?


牛奶主要是蛋白质、乳糖和脂肪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乳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好,对牛奶外观的影响不大。脂肪被分散成一个个小颗粒,外面包裹着蛋白质。除了包裹脂肪的那部分,还有大量的蛋白质自己呆在水中。因为蛋白质分子表面多少都会带有一些疏水基团,它们不喜欢跟水分子在一起,而倾向于互相靠近。蛋白质分子互相靠近最终导致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牛奶就不再是均匀的“液体”状态了。好在蛋白质分子表面带着一些电荷,电荷之间的互相排斥抵抗着疏水基团导致的互相吸引,因而蛋白质以及蛋白质所包裹的脂肪颗粒能够互相保持距离,从而老老实实地呆在水中。宏观上,我们看到的就是“象液体一样”的奶。

酸奶是奶被乳酸菌发酵的产物。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把乳糖转化成乳酸,于是牛奶中的酸度就会升高(也就是pH值下降)。蛋白质分子表面所带的电荷会随着pH值的变化而变化。对于牛奶蛋白来说,当pH值下降,所带的电荷就会减少直至没有,电荷产生的排斥力也就随之越来越弱,蛋白质分子互相吸引靠近的趋势就越来越强。到最后,当大量的乳糖转化成了乳酸,牛奶中的pH值也降到了很低,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疏水基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个“蛋白质网络”把乳糖、水、脂肪颗粒都网在其中。宏观看来,就是奶变得 很“粘”,而且“酸”了。

乳酸菌发酵会使牛奶自然变粘,并不需要增稠剂。不过,最后得到的酸奶能够粘到什么程度,主要跟牛奶中的固体含量有关。通常的牛奶中乳糖、脂肪、蛋白质的总含量在百分之十的样子,得到的酸奶往往不够粘。有时候看起来是凝成了固体,但是很容易破碎。要获得更粘的半固体状的酸奶,就需要增加固体含量。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奶粉,这样相当于用高浓度的牛奶发酵,得到的就是“纯正”的“固体酸奶”。

酸奶的口感跟其中的脂肪含量密切相关。但是,牛奶中的脂肪主要是饱和脂肪,还带有比较多的胆固醇。一般认为,牛奶中的脂肪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人们倾向于减少奶制品中的脂肪,甚至干脆食用“无脂奶制品”。脱去了脂肪的牛奶中固体含量更低,形成的酸奶也就更加“不象”酸奶,口感也会变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会在其中加入一些食物胶,最常使用的有改性淀粉、明胶、果胶等等。这些成分的加入,一方面使得酸奶足够“粘”而成为通常的半固体,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脂肪的口感。

这些食品胶就是通常所说的“增稠剂”。“增稠”本身只表示增加液体的粘度,在化学工业上也有大量的“增稠”操作,因而在食品上使用“增稠剂”很容易就给人们“制造伪劣产品”的感觉。实际上,这些食品胶本身就是常规的食品原料。所谓的“增稠”在传统的食品中也很常见,比如说“勾芡”,也就是用淀粉来增加汤汁的粘度。而凉粉,也是类似的碳水化合物形成的食用胶。关于食品胶的更多知识,可以参见《“食用胶”是什么东西》。
这样的增稠剂吃到体内,有的会象米饭馒头一样被消化成一个个的单糖分子,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最后提供给人体活动的能量,比如改性淀粉;有的会变成氨基酸,比如明胶;有的会作为“膳食纤维”,但是可能提供其他的健康功能。因为它们看起来“粘”就觉得会“阻塞血管”,不过是“以形补形”的信口开河而已。如果增稠剂能够阻塞血管的话,那么吃下去的固体食物就更要把血管变成固体了。

酸奶中使用增稠剂,目的是为了降低脂肪的含量并且获得适当的口感。从心血管健康的角度来说,这是很有意义的。此外,象改性淀粉、果胶这样的食品胶,能提供饱足感却不提供或者只提供比较少的热量,对于控制体重甚至有一定帮助。尤其是果胶这样的“膳食纤维”,本来就是现代人食谱中普遍应该增加的成分。

不过,如果以同样多的固体含量为准来比较,在这些加了食品胶的所谓“老酸奶”中,来自于牛奶的 “营养成分”——比如蛋白质和钙,就确实不如常规酸奶高。如果吃酸奶的目标是为了牛奶中的“营养成分”,那么这样的“老酸奶”就不如普通酸奶。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在酸奶之外的食谱不同,期望从吃酸奶中所获得的东西也就不相同。还是那句话:知道它提供什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你选择,你喜欢。

专家称方便面牛肉味调味包普遍含牛肉膏
2011年04月21日03:1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幸琦昕 郭翔

昨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陈永泉教授向记者介绍“牛肉膏”的情况。(图片)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幸琦昕 实习生 郭翔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陆明杰

  “牛肉膏”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昨日上午,记者采访了广东省系统食品质量安全专家组首席专家、广东省食品添加剂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陈永泉教授,为市民揭开“牛肉膏”的重重面纱,还原真实的“牛肉膏”。采访过程中,陈永泉表示,“牛肉膏”其实早已成为市民的家常便饭,方便面中的牛肉味调味包里普遍存在。

  牛肉膏只能用在牛肉上

  陈永泉告诉记者,从广东的情况来看,每个生产“牛肉膏”的厂家产品都有企业标准,这些标准是经过主管部门、专家专门审查定下来的。所以他们的配方都经过严格的审查,才能通过国家的相关法规要求,如果按照合理的量进行使用,一般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假如某些厂家弄虚作假,该报的不报,自己暗暗地加入其他物质,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从广东省和国家的情况,主流还是好的,大多数的厂家是守法的。”陈永泉分析说。
  陈永泉说,“牛肉膏”如果不是作为商品去经营,仅仅家庭来用,是用来放在汤里用来增香调味的,如家庭常用的鸡精。即使是一些烹饪单位使用,如酒店、餐馆、面馆等,也只能是在使用真实牛肉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牛肉的香气,并不是使得各种肉类“变”成牛肉。
  “有人由于暴利的驱动,弄虚作假(利用‘牛肉膏’把猪肉变成牛肉出售),这就是使用者的问题,不应该将责任放到‘牛肉膏’的生产企业身上。”陈永泉表示,“牛肉膏”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使用单位(如饭店)的违规使用,问题出在他们身上,并不是食品添加剂的问题。“牛肉膏”本身是没问题的。

  食品流通离不开添加剂

  陈永泉说,“食品添加剂在人们的生活和食品工业里贡献很大。但是它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一个是使用量,有专门的规定。另外是使用范围,在哪些食品上可以使用哪些相应的添加剂,也有规定。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不管是哪个食品,都不能上市。(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也是十分严格。”
  陈永泉指出,关于现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我们国家目前确实存在问题。其中包括滥用,就是在某个食品上添加不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同时,食品添加剂使用超标的问题也存在,部分生产企业在使用时用量的掌握不一定准确。对食品添加剂管理严格是为了使食品工业更健康发展,以及要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陈永泉强调:“我们对食品添加剂要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它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有些人可能会问:‘过去我们的老祖宗没有食品添加剂,不也这样过来了么?’但是我们不是在自给自足自然的经济社会,在现代商品经济的时代,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没有食品添加剂是不行的。因为食品要流通,有个防腐以及保质期的问题,怎样把食品的风味、营养成分更好保留,这些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他给记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以日常人们所熟知的花生油来说,如果没有添加抗氧化剂(一种食品添加剂),花生油就很容易被氧化,从而变质。一旦变质,花生油所产生致的癌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比添加抗氧化剂的影响更大。”

  曝料:方便面普遍含“牛肉膏”

  昨日在采访过程中,陈永泉向记者透露,原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吃到的方便面,其中的调料包就是用“牛肉膏”这类产品调配出来的。
  陈永泉介绍,“香精主要分为甜味和咸味香精。甜味香精主要应用在饮料和甜品中。咸味香精则广泛应用于调味品,其中就包含方便面的配料。‘牛肉膏’是属于咸味类香精,方便面中的牛肉调味包其实也含有‘牛肉膏’。但是公众并不需要对此感到恐慌,只要是控制在一定的量,食用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即时性伤害。”
  记者随即在市面上购买了两个牛肉味的方便面,结果发现,在两种方便面的配料表中,都发现了“牛肉精粉”的成分。记者再对比了一瓶某品牌“牛肉膏”的成分,与方便面酱料包的成分,发现所使用的材料十分相似。

  厂家:“牛肉精粉”是天然萃取

  就此,记者采访了“康师傅方便面”的制造商广州顶益食品有限公司。其新闻发言人陈功儒表示,顶益所生产的牛肉味配料包中的牛肉粒绝对没有添加市面上所谓的“牛肉膏”,而是由大块牛肉经过熬煮、切块而成,因此没有添加“牛肉膏”的必要。
  记者追问为何方便面的包装上标明有“牛肉精粉”的物质,是否与市面上买到的“牛肉膏”作用是相同的? 陈功儒称,公司研发生产的配料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而且公司所生产的“牛肉精”是从牛肉中天然萃取,和市面上鱼龙混杂的“牛肉膏”有很大差别。而且根据国家标准,“牛肉膏”可以属于复合调味料,也可属于食品添加剂,且国际公认为天然香精。只要是在规范内使用,并没有安全隐患。

(责任编辑:HN016)
专家满天飞,俺彻底晕忒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让我们来做“牛肉精”

  云无心

在“蛋白精”“奶精” “辣椒精”““羊肉精”“一滴香”之后,最近又来了“牛肉膏”,也是一种“精”。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人们“闻精色变”——这些专业人士尚且未必很了解的东西,普通公众更是云山雾绕。处于对未知事物的本能排斥,“一棒子打死”无疑是最“安全”的态度。于是乎,牛肉膏的报道一出现,立即引来口诛笔伐。

“牛肉膏”其实就是一种“牛肉香精”。香味的本质,就是一些化学分子,能够刺激相应的神经受体,让我们感受到某种感官刺激。所以,只要模拟出那些刺激,就能够产生相应的“香味”。

这甚至不是从现代食品技术开始的。川菜除了麻辣,“鱼香”是著名的一种口味。但是鱼香味并不是用鱼来产生的。鱼香肉丝的“鱼香”,是用泡红椒、葱、姜、蒜、糖、盐、酱油调成;而鱼香茄子的“鱼香”,则是用豆瓣酱、酱油、醋和白糖调成的。如果把这些调料做成调料包——海外中国店里确实就有这样的产品,也可以叫做“鱼香膏”。

所谓的“牛肉膏”只是比这样的“鱼香膏”复杂一些。过去的半个世纪,人们对于各种“肉香”的认识逐渐增多,也就有了许多“肉味香精”的努力。到现在,已经有许多专利,也有了许多成型的产品。肉味香精的使用,跟酱油、味精、鸡精一样,可以算是食品行业中的常规。

“肉香”,是肉在加热情况下得到的氨基酸、多肽、碳水化合物、核苷酸等水溶性成分产生。氨基酸和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是肉香中最核心的部分。所有肉味香精的开发,都是围绕这些成分和美拉德反应来展开。

2000年,泰国出版的《科学亚洲》(ScienceAsia)第26期上,发表了一项开发肉味香精的研究。以这项研究为例,我们可以来看看“牛肉精”是怎么做出来的。

首先,制作牛肉精需要一些牛肉。这些牛肉除了提供“真牛肉”的味道,主要是提供氨基酸。首先把这些牛肉切小,煮10分钟,再磨细调成适当浓度的牛肉糊。加入木瓜蛋白酶——就是嫩肉剂里的有效成分,在60 ℃下保温12小时,然后煮15分钟让蛋白酶失去活性。这时候肉糊已经成了肉汤,通过离心的方式去掉残渣和油之后,就得到了牛肉蛋白水解物。

牛肉蛋白水解物可以把酸度调节到偏酸性(pH6),再煮2小时,然后通过喷雾干燥的途径烤干,产物就是“牛肉粉”,也可以作为“牛肉味调料”使用。这也就是原始的“牛肉香精”。

现代的牛肉香精,则要以牛肉蛋白水解物为基础,再进行一些反应。另一种主要的原料是酵母提取物。酵母就是用来发面、做啤酒的微生物。把酵母调到偏酸性(pH5),在50 ℃下保温24小时,再用85 ℃灭活其中的酶。这时候的酵母也差不多变成成汤了,同样通过离心去掉残渣,就得到了“酵母提取物”。这样得到的酵母提取物会有一定苦味和啤酒味,可以用活性炭来去除。

制造“牛肉香精”的大决战开始了:把90份牛肉蛋白水解物、10份酵母提取物、两份盐酸半胱氨酸(半胱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基本氨基酸之一,盐酸半胱氨酸是它的一种稳定形式)、1份葡萄糖混在一起,酸度调到pH6,在90℃下反应两个小时,然后喷雾干燥,就得到了“牛肉精”。

为了评估做出来的“肉味香精”到底“象不象”,研究者把1.5%的肉味香精、0.75%的盐和0.25%的鸡精混在一起做成汤,找了40个教职工和学生来品尝。这项研究还做了猪肉精和鸡肉精。在不告诉品尝者是什么精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描述尝到的味道象什么,并且用数字来描述“象”的程度——9为非常象,1为完全不象。结果,这项研究作出的牛肉粉在“味道”、“气味”和“总体感觉”上分别得到了5.65、6.68和5.48的平均分,而牛肉精的平均分则分别是7.18、7.59和6.53。相应的市场上销售的牛肉精三项得分为5.68、6和4.9 。有趣的是,不同的人给的分相差很大,同一种汤,有的人觉得“很象”,有的人觉得“比较不象”。在各种肉味香精中,这样的结果已经是很好的了。象新闻报道中所说的与真牛肉“并无二致”,只能是广告用语。

各种肉味香精的制作大同小异。各种成分的比例、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不同的蛋白水解物(比如也可以用植物蛋白水解物)、不同的氨基酸,会造就不同的“肉味”。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还用猪肉代替了牛肉,甲硫氨酸代替了半胱氨酸,得到的就是“猪肉香精”。而鸡肉香精,除了用鸡肉代替牛肉,还用了更多的盐酸半胱氨酸和更长的反应时间。有的复合肉味香精会再加入一些麦芽酚或者乙基麦芽酚等香味助剂。在正常的使用范围内,这些助剂也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技术上说我们可以做出安全有效的肉味香精。但是,这跟市场销售的具体商品是否合格是两回事。就象我们说大米可以吃,并不意味着市场上没有有毒有害的大米存在。在这些肉味香精的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否卫生安全、生产过程是否满足生产规范,才是决定最终商品是否合格的关键。

此外,牛肉精是否安全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用“牛肉膏”把猪肉“变成”牛肉然后当牛肉卖,则是商业问题。商品提供者必须向消费者如实提供产品信息。也就是说,即使牛肉膏真的把猪肉“变成”了牛肉,而使用的也是完全合法安全的牛肉膏,也必须明确说明它不是牛肉,而是经过调味的猪肉。消费者是否愿意买,愿意花多少钱买,要让消费者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来选择。按照新闻报道中所说的“当作牛肉卖”,就构成了“欺诈”——不管其产品有没有害,都需要受到查处。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4-21 18:29 编辑

现代农业和现代食品业的背景下,倘若去除所有食品中的添加剂,恐怕超市食品柜台里的货物就所剩无几了。食品安全固然是个大问题,但也不必对各色添加剂过于恐慌。

云无心的松鼠会专栏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author/yunwuxin
广东发现16吨猪肉硼砂染色假牛肉 食用少量可致死
2011年04月21日03:10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林霞虹 韦磊

佛山南海检察院披露个体经营者用“染色剂”大肆浸泡猪肉批发牟利 涉及销售金额约23.4万元

  文/记者胡利 通讯员陈云飞、郭晓燕(署名除外)

  关于牛肉膏问题的质疑余音未落,食品安全领域又爆惊人事件。广东佛山南海检察院检察官昨天向媒体披露,为了把猪肉变成牛肉贩卖,个体经营者谭某东将硼砂、豆粉等混合成“染色剂”,大肆浸泡16吨猪肉批发给了别人,涉及销售金额约23.4万元。涉嫌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谭某东已被批捕。

  本报讯 (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韦磊)“佛山办理的在猪肉中掺入硼砂等有毒有害原料假冒牛肉进行销售牟利案,涉案假牛肉数量达1.6万多公斤。”广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欧名宇前天在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会议时透露了这个消息。

  专项行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

  前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和“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专项监督活动”“两个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广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欧名宇代表该院在会上作了发言。

  欧名宇介绍,自去年10月“两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广东检察机关依法从快批捕、起诉了一批涉嫌犯罪人员。截至本月15日,全省共批捕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299件544人,起诉272件568人。这些批捕、起诉的案件中大案所占比例较大,如广州办理的谢某等10人假冒“LV”、“爱马仕”等皮具驰名商标案,案值达1.6亿元。深圳办理的徐某假冒名牌化妆品案,涉及宝洁、欧莱雅、香奈尔、雅诗兰黛等国际知名品牌30多个、100多个规格。佛山办理的谭某东等人在猪肉中掺入硼砂等有毒有害原料假冒牛肉进行销售牟利案,涉案假牛肉数量达1.6万多公斤。

  督导广东省近年最大假烟案

  广东省检察院派出专职检委带领督导组,两次赴潮州市对“海啸2号”打击生产假烟专案工作进行督导。此案是广东省近年来抓获犯罪嫌疑人最多、查获制假窝点和生产设备及原材料最多、涉案金额最大的一宗生产假烟案。

  案情回放

  550斤猪肉浸泡增重变700斤“牛肉”

  昨天,南海检察院检察官向媒体披露,个体经营者谭某东将硼砂、豆粉等混合成“染色剂”,大肆浸泡猪肉批发给别人。

  赚的是猪肉增重后价钱

  今年41岁的谭某东是当地人,仅有初中文化。去年7月26日,谭某东从南海大沥镇买进550斤猪肉,运进自己所开的肉胶加工场予以“加工”。这些猪肉被一一切片后,丢进一种由猪血、硼砂、豆粉、糖、盐、水等物混合而成的“染色剂”里浸泡,使它们的颜色渐次变成牛肉色,总重量增加为700斤。接着,谭某东将上述“牛肉”运到自己位于农产品交易中心的档口假冒牛肉批发销售。办案人员查扣“牛肉”当日,发现有97斤“牛肉”成功销出。经质监部门检测,其中硼砂的含量高达3800mg/kg。

  谭某东向办案人员交代说,从去年1月开始,他用猪肉变“牛肉”的方法制作、销售假牛肉约16吨,销售金额约23.4万元。

  检察官说,谭某东以6元/斤的价格买进猪肉,又以6元/斤的价格批发“牛肉”,赚的是猪肉增重后的价钱。估计购货者买进“牛肉”后,以真牛肉10多元一斤的时价转卖。

  嫌犯潜逃大半年被抓获

  南海检察院检察官说,去年7月26日,谭某东经营的“牛肉”被疑造假,执法部门遂去查扣他的“牛肉”,谭某东本人也承认造假。当执法部门确认“牛肉”添加了非法物质后,谭某东却潜逃了。经持续追逃,谭某东于今年3月14日被抓获,3月17日被批捕。据悉。谭某东可能面临着5年以上、10年以下的重刑之诉。

  头天制作“牛肉”次日卖

  记者了解到,谭某东为制作假牛肉谋取暴利,专门请了几名工人做帮手。每天要“加工”的冻猪肉少则200多公斤,多则500公斤。每20公斤猪肉片需要兑20公斤“染色剂”。

  见“牛肉”制好了,工人会将“牛肉”包装好放进冰箱速冻。次日清晨4时多,工人便起床把“牛肉”从冰箱拿出来,抬上一辆小面包车。约5时许,谭某东会驾驶装满“牛肉”的面包车外出送货。然而,这种“牛肉”放进清水浸泡约一小时后,清水会染成淡红色。过了3小时,清水会被染成血红色,“牛肉”片会变回猪肉片。

  硼砂:

  儿童摄入5克可致死

  南海检察院检察官查询多种资料后说,硼砂具有增加食物韧性、脆度及改善食物保水性和保存度的功能,因此添加硼砂的食品蓬松而有弹性,不法人员常常添加到腐竹、肉丸、凉粉、面条、饺子甚至粽子、元宵中。但硼砂对人体有毒害作用,连续摄入后会在体内蓄积,妨碍消化酵素作用,会对消化系统产生危害,引起急性中毒等。婴儿、儿童和成人摄入量分别达到2~3克、5克、15克即可致死。我国明令禁止食品中添加硼砂,2009年,卫生部还将在肉类和肉制品中违法添加硼砂的行为,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法律:

  重点打击肉类加硼砂

  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2008年下发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中包括硼砂,可能添加的主要类别是肉丸、凉皮、面条等,可能的主要作用为增筋。

  卫生部2009年下发的《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近期工作重点及要求》将在肉及肉制品生产中添加硼酸、硼砂等非食用物质等违法行为列为打击重点。

  链接:

  全国专项整治“瘦肉精”

  据新华社电 记者20日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获悉,为切实加强“瘦肉精”监督管理,日前已印发《“瘦肉精”专项整治方案》,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以生猪、肉牛、肉羊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瘦肉精”专项整治。

(责任编辑:HN016)
专家专家满天灰,你为谁流泪?
春天过去了,但幸福还会再来。
4# 水笺
酸奶为什么这么粘——随便说说“老酸奶”Comments>>| Tags 标签:原创, 牛奶, 科普, 老酸奶, 酸奶, 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 食用胶    云无心 发表于 2011-04-21 05:22

http://songshuhui.net/wp-conte ...
ironland 发表于 2011-4-21 16:49
如果增稠剂是奶粉,哪怕是面粉类的淀粉不可怕,怕的是淀粉的代用品,什么食用胶,明胶,哎,这年头就怕这含混不清的东东。
吃过十几鑵老酸奶,还以为制作方法跟农家自制的一样,原来又上当了~~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4-21 20:19 编辑

14# 水笺

明胶或琼脂不必担心,那玩意很古老了。日式点心里叫寒天的就是此物。食用胶也得具体看是什么。









“食用胶”是什么东西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2438

关于兰州拉面用“食用胶”使面条筋道的报道,再一次拨动了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敏感的神经。“吃一碗面等于吃掉一只塑料袋”的恐吓,成功地煽起了公众的恐慌——这再次凸显,我们的记者,急需加强基本的科学素养。

报道中所谓的“食用胶”,是一大类食品原料。在食品技术上,称为“hydrocolloid”,一般翻译成“水胶体”。因为对它们不熟悉,所以公众往往想当然地认为是“化学工业产物”而本能地排斥。常用的水胶体,其实都是“天然产物”。比如琼脂和卡拉胶,是海藻的提取物。明胶,是从动物的皮或者骨头水解熬制而来。被许多人当作“神奇保健品”的阿胶,只不过是在选材和工艺上有所不同,跟明胶并没有本质差异。食用胶中比较“高级”的果胶,主要来源是桔子皮和苹果榨汁后的残渣。还有一些食用胶是来自于植物的种子,比如阿拉伯胶、瓜尔豆胶、槐豆胶,都是从相应植物的种子中提取而来的。还有一些水胶体由微生物发酵得到,比如黄原胶。微生物发酵可以用于产生各种各样的东西,能被人类挑选出来制造食物成分的,都是经过了精挑细选、重重考验的。有许多我们熟悉的食物来自于微生物发酵,比如酱油、酒、醋、味精等等。多数的水胶体是直接的提取物,只有很少数经过一定的加工,比如羧甲基纤维素(CMC)。它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又通过化学反应在分子中的某些位置加上了“羧甲基”。虽然它也可以称为“化学产品”,不过其安全性已经经过了广泛检验,并没有发现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常见的食用胶多数是碳水化合物,从分子结构上来看,它们跟淀粉很类似。都是由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互相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叫做“多糖”或者 “多聚糖”。也有一些食用胶是蛋白质,常见的就是明胶。淀粉是最常见的多糖,是由葡萄糖连接而成的。而组成其他多糖的除了葡萄糖,还有果糖、半乳糖等等。不同的单糖和不同的连接方式,造就了各种各样性格不同的多糖。有一些只需要很少一点,就可以大大增加水的粘度,比如黄原胶。还有的食用胶在常温下不溶于水,在高温下溶解之后,降低地温就变成了固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成胶”了。明胶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不同的酸碱条件下,它们还可能和食物中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淀粉等发生连接,从而改善其他食物成分的特性,从而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比如许多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不溶解,而很多人又喜欢酸性饮料的口味。加入适当的果胶,让果胶和蛋白质连接,就可能使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溶解,从而获得清澈透明的酸性饮料。在面条中加入适当的食用胶,也可能使得面条更加筋道,也是一种改善。一般而言,食用胶在食物中的使用量不大,起到的作用主要有增稠、增加稳定性、成胶等。还有一些食用胶,本身也被当作膳食纤维。比如果胶、瓜尔胶、琼脂等。膳食纤维能够提供饱足感但是不产生热量,对于减肥有帮助。不溶性的膳食纤维有助通便,而可溶性的膳食纤维(比如果胶)到达大肠之后能被那里的细菌分解,产生一些有助健康的小分子物质。

实际上,把食用胶这一类的东西加到食物中不是现代食品技术的创造。烹饪中的基本技术“码芡”,就是通过淀粉在加热时形成薄薄的一层胶状物来防止肉中水分的流失,从而保持肉的鲜嫩。而“勾芡”,则是利用淀粉形成的糊状把调料沾在不容易入味的食材上面。而牛肉羹、玉米羹这样的食物,更是依靠淀粉来增稠获得口感。不增稠的话,就成为清汤了。还有许多传统小吃,就是用食用胶制作的。比如凉粉、冰粉、石花菜、皮冻等等,都是某一种水胶体成胶的产物。

在现代食品技术中,水胶体的研究和应用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有一本专门的学术杂志叫做《食品胶体》(Food Hydrocolloids ),刊登关于各种食用胶的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可以说,正是各种食用胶的应用,我们才有了各种各样以前没有的新型食品。

除了淀粉,其他的食用胶是作为食品添加剂管理的。这些水胶体除了可以用于食品,还可以用于其他工业产品。作为工业原料,其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要求就不象食品原料那么严。所以,工业级的水胶体会比食品级的要便宜。这就造成了不法商贩使用工业级原料代替食品原料的可能。而工业级原料,就可能存在有害杂质。就象任何的食品添加剂一样,合法生产规范使用的食用胶没有问题,但是食品安全的保障需要进行严格监管。公众和媒体,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添加剂的使用是否合法,而不是仅仅因为陌生就产生恐慌。




我在超市买过可能是猪肉冒充卤牛肉的卤菜,口感有点粉嫩,颜色很好看,一块一块的挺利索的样子,当时我想,这牛肉做得也太嫩了一点,应该不是一般的水平,当然全吃了,后来还买过吃。现在我差不多明白吃的是啥东东了。
禁止加大小便不?
榆林一小学二百余名学生因喝学生奶集体中毒
 华商网榆林讯(记者 孟子发)4月22日上午7点左右,榆林市榆阳区鱼河中心小学发生一起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251人。中毒原因是因喝了宝鸡生产的蒙牛纯牛奶(学生专用牛奶)所致。目前,分布在榆林各大医院进行救治。
 上午10点,记者赶到救治人数最多的榆林市第一医院。在该医院,记者看到从门诊、抢救室和11楼的儿科到处都是被救治的学生。医护人员对重症学生进行了洗胃、吸氧等抢救措施,有的学生在不停的呕吐,喊着肚子痛。因中毒人数太多分布在几家医院救治,许多接到通知从家里赶来的家长找不到自己的孩子,焦急等待的心情溢于言表。

  随后,记者赶到了鱼河中心小学,见到还有几辆救护车停在校园内,有学生陆续上车被送往医院。校园内聚集了许多家长都在议论学生中毒事件,情绪非常激动,均对牛奶的进货渠道和质量持质疑态度。

  在校长办公室,庞校长告诉记者,截止目前,已经发现有251人中毒,已全部送到医院接受救治。当记者问到牛奶来源时,庞校长说牛奶全部由榆阳区教育局统一配送,两周送一次,全部存放在库房中,早上由后勤管理人员统一发放到各班,其中有纯牛奶、酸奶和核桃奶,经调查,有中毒症状的学生都喝了纯牛奶,今天共发放了649袋纯牛奶,事故发生后收回了136袋。

  该校后勤管理员说:“这批中毒的蒙牛纯牛奶是昨天才送来的,是宝鸡生产的。以前喝的是呼和浩特生产的,一直没有出现过问题。”

  截至记者发稿前,榆阳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门对鱼河中心小学库房内仍存的几百箱牛奶实施了查封。事态发展及调查结果本网将继续关注。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榆林一小学二百余名学生因喝学生奶集体中毒
 华商网榆林讯(记者 孟子发)4月22日上午7点左右,榆林市榆阳区鱼河中心小学发生一起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251人。中毒原因是因喝了宝鸡生产的蒙牛纯牛奶(学生专用牛奶)所致。目前,分布在榆林各大医院进行救治。
 上午10点,记者赶到救治人数最多的榆林市第一医院。在该医院,记者看到从门诊、抢救室和11楼的儿科到处都是被救治的学生。医护人员对重症学生进行了洗胃、吸氧等抢救措施,有的学生在不停的呕吐,喊着肚子痛。因中毒人数太多分布在几家医院救治,许多接到通知从家里赶来的家长找不到自己的孩子,焦急等待的心情溢于言表。

  随后,记者赶到了鱼河中心小学,见到还有几辆救护车停在校园内,有学生陆续上车被送往医院。校园内聚集了许多家长都在议论学生中毒事件,情绪非常激动,均对牛奶的进货渠道和质量持质疑态度。

  在校长办公室,庞校长告诉记者,截止目前,已经发现有251人中毒,已全部送到医院接受救治。当记者问到牛奶来源时,庞校长说牛奶全部由榆阳区教育局统一配送,两周送一次,全部存放在库房中,早上由后勤管理人员统一发放到各班,其中有纯牛奶、酸奶和核桃奶,经调查,有中毒症状的学生都喝了纯牛奶,今天共发放了649袋纯牛奶,事故发生后收回了136袋。

  该校后勤管理员说:“这批中毒的蒙牛纯牛奶是昨天才送来的,是宝鸡生产的。以前喝的是呼和浩特生产的,一直没有出现过问题。”

  截至记者发稿前,榆阳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门对鱼河中心小学库房内仍存的几百箱牛奶实施了查封。事态发展及调查结果本网将继续关注。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禁止,禁止,禁止……中国就算再有钱,中国人就算再有钱,失却最基本的公德心和法律意识就成不了先进国家或强国。医疗系统黑,教育系统黑,食品安全黑,这黑那黑,让到过不少先进和落后国家以及华人为主的国家地区的我目瞪口呆。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