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内外兼修”: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苏州经济依然保持上升态势)

——访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



    记者:蒋书记,您好。苏州是全省外向型经济的一个窗口,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剧变,由于经济外向度较高,苏州受的冲击较大,请您谈谈金融危机及其后国际经贸环境的一系列新变化对苏州发展的影响。
  蒋宏坤: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们敏锐注意到,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尤其是经贸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比如,世界经济增速将比危机前明显放缓,外需萎缩基本成为定局;全球产业布局开始新一轮调整,各国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升温,国际经贸摩擦进入新的高发期;全球治理结构发生新变化,国际政策协调博弈更加复杂。这些因素使得苏州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外贸出口依存度偏高,2010年外贸出口依存度达到113%,这种以外需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二是制造业层次偏低,总体处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核心竞争力不够强;三是中心城市首位度偏低,2010年中心城市GDP占全市总量为39%,辐射带动功能亟待提升;四是相对粗放的发展特征还比较明显,2009年我市万元GDP能耗为0.857吨标煤,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日趋突出等等。这些矛盾问题亟待我们通过全面的转型升级来加以破解。为此,2009年我们提出把建设“三区三城”(即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高端产业城市、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作为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总目标、总定位、总要求。今年1月,又做出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定,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更高水平的“三区三城”建设,不断增创发展新动力和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苏州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
  苏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江苏前两次经济转型中,不论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还是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实现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跨越,苏州都领风气之先,现在面对以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为特征的第三次转型,苏州完全有能力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应该看到,苏州由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高于全省其他地区,矛盾和问题的较早出现是正常现象,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对于苏州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直面挑战、抢抓机遇,在转型升级上出实招、下真功,就一定能率先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新的“苏州奇迹”。
  记者:除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内劳动力、能源、原材料成本提高等因素也使原来出口加工的模式难以为继,您曾说,“制造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出口导向很难再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是否意味着苏州经济要从外向为主向更多依靠内生动力转型?
  蒋宏坤:对于苏州长期以来形成的出口导向为主的制造业发展格局,我们应全面、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深深融入世界格局之中,任何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必须把苏州的转型升级放到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来谋划,瞄准高端,创新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制造业格局,曾为苏州经济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也为下一步经济转型奠定了扎实基础。所谓制造业暴利时代的结束,并非指以后不发展制造业;所谓出口导向很难再带动经济发展,也并不是指简单放弃出口,而是要推进制造业从“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型,推进出口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改变仅靠廉价劳动力支撑起来的制造业格局,努力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和贸易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也说过,“未来苏州发展的动力将是创新战略,应该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我们强调要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就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提出了六大发展战略,并将“创新引领”列为“六大战略”之首,作为苏州“十二五”发展的核心战略,明确要通过自主技术、发展方式、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等全面创新,更好地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机遇,努力以创新驱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实现创新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努力以创新驱动破解发展动力约束,实现增长模式和增长动力的再造,确保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总之,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我们既要把更好发展开放型经济牢牢抓在手上,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和层次,又要强化对内开发开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构筑一个相对均衡的发展格局。我觉得,与其说苏州经济要从外向为主向依靠内生动力转型,不如说苏州追求的是“外向引领、内生驱动”的“内外兼修”之道。
  记者:现实中应如何结合苏州外资企业众多、开放程度较高这一特点实施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蒋宏坤:苏州外资企业众多,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目前掌握的自主技术还比较少,另一方面也说明苏州具有对外开放的优势、拥有科技创新的潜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们必须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把引进国内外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作为重点;必须在科技全球化中顺势作为,善于合作,长于学习,借力发展;必须从苏州实际出发,确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思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招才引智力度,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充分利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优势,建立健全国际化、社会化的招才引智网络,不失时机地引进国内外研究型大学、一流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高层次创新创业和各类经营管理人才或团队及科技服务机构,在全球范围内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二是要确立“重中之重”理念,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充分利用苏州各级各类开发区自身在产业基础、人文环境、体制机制和经济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不断完善和创新政策功能、载体功能、服务功能、人居功能,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群,使之成为具有一流创新环境、形成一流创新机制、集聚一流创新要素、实现一流创新产出的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三是要明确开放创新重点,形成创新成果为我所用格局。把继承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摆上突出位置,致力通过配套协作、合作开发、购买专利等方式,大力引进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高新技术,并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既借助外力、又以我为主的格局。四是要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外资企业技术溢出。鼓励和引导在苏外资企业建立本土化科研机构和科技团队,推动本土企业与外资研发机构互动合作,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努力将外资企业研发活动融入苏州区域创新体系。
    记者:近年来苏州一直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苏州也是全省城乡差距最小的区域,请您谈谈城乡一体化在苏州整个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蒋宏坤:苏州是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关键,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为重点,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城乡一体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了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保就业“五个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日趋成为新时期新阶段苏州发展最大的品牌、最大的特色、最大的优势。比如,我们通过创新城乡一体规划机制,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农民市民化、职业化进程;通过创新城乡一体社保制度,加大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力度,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村民生;通过创新城乡一体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强化财政转移支付,确立起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导向。
  前一阶段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本质上就是改革创新,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是发展规模高效农业、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因而,它不仅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优化社会结构、生产力结构、劳动力结构、城镇结构乃至政府管理结构的重要手段。一定意义上,也是苏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龙头,引领和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新要求,全面加快城乡一体示范区建设,着力在城乡优化布局、产业优化升级、环境优化发展、社会优化管理、体制优化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争取达到2.5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超过700万元;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度达60%;高效农业面积占种养面积比重达65%;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2012年实现并轨,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争当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领跑者,为经济社会转型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记者:苏州制造业基础扎实,这是发展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应如何利用好已有优势,提高苏州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蒋宏坤:经过近些年的努力,苏州服务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很多指标在全省、全国靠前。“十一五”期间苏州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19.3亿元,年均递增15.8%,高于同期GDP增幅1.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4.6%、全国11.8%的平均水平。过去5年服务业对苏州全市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达46.8%,与工业经济48.4%的水平基本相当,初步形成了双轮驱动格局。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承认,相对于全国领先的制造业而言,苏州服务业发展还相对滞后,2010年苏州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7.7%,而服务业占比为40.6%,仍低于全省40.9%、全国43%的平均水平。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和态势,我们感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是一对矛盾,经济持续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服务业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围绕制造业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更是苏州独有的优势。我们必须像当年抓乡镇工业、开放型经济发展一样,推动新一轮服务业跨越发展,实现服务经济量增质升。一是坚持自加压力,强化目标引领。决不能躺在制造业成绩单上沾沾自喜,必须下定决心推动经济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型,全力打造现代服务经济高地和服务经济强市,力争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年翻番,占GDP比重达48%。二是突出发展重点、完善产业体系。集聚发展金融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构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高端服务业为重点、消费性和公共性服务业为基础的现代化服务产业体系,力争至2015年将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提到65%左右。三是推进载体建设、构筑产业高地。重点培育环金鸡湖金融集聚区、狮山路和古城区商贸中心、花桥国际商务城等服务业载体,力争至“十二五”期末建成100个产业特色明显、集聚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区实现增加值占比达45%左右。四是树立项目导向、加大投入力度。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筹划确定并加紧实施总投资6000亿元的5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力争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不断增强持续发展后劲。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增强发展活力。根据服务业发展新需求,及时研究制定、充实完善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在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财税优惠、培育市场主体、强化金融扶持、保障土地供应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当前尤其要将鼓励和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力争到2015年分离企业超过1000家。
  记者:毗邻上海一直是苏州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也会对资本、人才、核心技术等创新要素形成“虹吸”效应,在未来苏州经济转型中应如何处理好与上海的关系,找到适合苏州实际、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方位?
  蒋宏坤:苏州的发展离不开上海,上世纪80年代苏州乡镇企业、90年代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都与上海的辐射带动密不可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学习上海、服务上海、接轨上海方针,坚持“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实现了“农转工”、“内转外”的重大跨越。当前,上海正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对包括苏州在内的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将更加强劲,我们只有更好发挥这种区位优势,才能加快提升自身发展层次。
  作为中心城市,上海在对苏州产生强劲辐射带动的同时,客观上也会对苏州产生显著的“虹吸”效应,尤其是高端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更容易向上海集聚。但我们也应看到,苏州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商务成本相对较低、开发区载体具有一定竞争力、政府亲商亲才服务高效等,尤其是随着城际铁路的开通和高铁时代的到来,空间距离缩短,苏州与上海的同城效应更加明显,接轨上海面临着新的机遇。只要我们善于从比较优势入手,把握好与上海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的定位,就一定能唱好苏州与上海产业互补、生产力布局互联、科技创新互动、体制机制改革互促的既配套协作又错位竞争的“双城记”。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更加注重错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规划,着力形成有所区别、互有侧重、梯度展开、合作配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更加注重放大与上海的同城效应。借力上海引进国际优质资本、高端人才,建设区域功能性金融中心,在更多领域和层面实现联动互动。三是更加注重提升休闲商务功能。利用苏州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遗存,大力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商务服务功能,使苏州成为上海绿色生态的后花园。四是更加注重推进沿沪地区全面接轨上海。加快推进太仓、昆山、吴江等沿沪地区与上海城市建设对接,产业发展对接,人才、技术、市场等生产和创新要素对接,乃至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对接,构建苏州无缝对接上海的“桥头堡”,增创苏州接轨上海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