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口吃患者分享药方,兼评《国王的演讲》

本帖最后由 李苗 于 2011-11-24 22:33 编辑

看了老程分享疾病药方的帖子,深受启发。刚刚看完口吃国王乔治六世的奥斯卡电影,也就是从前艺术论坛讨论过的《国王的演讲》,作为一个曾经的口吃患者,在这里分享一下经验和看法,不知这里有没有患友。同时也借此机会评论一下《国王的演讲》这部经典的电影。
自己早年口吃结巴,那时候年幼无知,分析不出来原因,也不知道怎么修正,吃了很多不必要的苦。比如遭人嘲弄啊,在自己喜欢的女孩子面前丢脸啊什么的,就觉得很没有“面子”。特别在初中和高中时期,那时候在我们家乡,上课讲的基本都是方言,同学交流用的也是方言,我说老家的方言很容易结巴,可是说普通话却不结巴,于是我很想用普通话交流,可是那个时候,在安徽全椒那个小地方说普通话同样是要被人笑话的(现在当然不是这样),那时候又没有特立独行的勇气,只好随大流说方言,尽管结结巴巴的。
后来分析,缺乏特立独行的勇气,正是说话结巴的重要原因之一。说话结巴的人大多起始在4-5岁,电影中的乔治六世是这样,我同样也是,那时候正是孩子发展语言功能的时候。每个孩子的特性不一样,而一个地方的语言却只有一种特性,当这个孩子比较特殊,不适应这个语言特性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结巴。如果我在5岁的时候就移居到一个说普通话的环境,也许就不会结巴,可是我没有那样的机会。在那种方言体系中折腾了18年,上大学以后,才摆脱那种语言环境,进入普通话的语言体系。这时候已经有点晚了,发现说普通话和英语也有点结巴了,尤其是发 G,D,B这三个音的时候(乔治六世是发P和W有困难),可是还有挽救的机会。想想看国王真是不自由,如果乔治趁早换一种语言,说不定会不结巴的,但是大英帝国的王室成员,不说英语,却说德语或者法语,那怎么行?英国人说英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其实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的缺陷,当你不习惯说这种语言的时候,不一定是你的错,因为语言本身也有缺陷,或者说你的个性和这个语言不匹配。丘吉尔早年说话也结巴,作为政治家,他不能换语言,于是他采取了一种中庸的治疗方式,发展了一套自己风格的演讲语言,从而克服了口吃,成为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演说家之一。乔治国王也参考了这一点,即在发P这个音的时候,在前面加了个A。
至于俺本人,现在想来,当初说家乡方言结巴其实是件好事情。从语言学和音乐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全椒方言其实是很粗糙狠难听的,呕哑嘲哳难为听,一点不错。作家雨果也曾经分析过他们法国的方言,发现很多地方的方言都是遍体凌伤的,仿佛是遭受过酷刑折磨过的的一类语言。我能够保持相对正直的品性,和早年与那种方言的不相容有关系,如果与之和谐,那我的脊梁骨也早已被打断了。我并不是想丑化自己的出生地,也无意给自己的第一母语抹黑,可是这样的事情确实存在。萧伯纳的喜剧《皮革马列翁》里面的语言学教授,也发现了这样的事情。他说:英国的一些地方的方言,使你的耳朵痛苦。(待续)
小夏生错地方了!可这是谁的错涅?
2# 杨林
老兄不也是么?早就期望出生在美国或者欧洲吧。
围城里说,同一个故乡的叫同乡,同一个学校叫同学,同一个情人叫同情。依次类推,同样口吃的就叫同吃。居然没有一个同吃兄么?根据概率分布,至少有两三个吧。
我知道你的校友余杰口吃,刘县长也口吃。
过去复旦的校长杨福家也是口吃患者,讲上海话、讲普通话都口吃,只有讲英语很流利

不过他的演说绝对好,个人觉得要比现在同样姓杨的校长演说才能更好

他每学期中层干部会、学生入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总是简明扼要,只讲一个主题,控制在10分钟左右,这样就不会因为疲乏而犯病,而听众正好是在一个注意力集中的周期内,印象更深刻。

他的语句都经过锤炼,力求讲短句,句子和句子之间有停顿,长一点的句子也破城短句讲,形成他自己特色的语句节奏。从来不试图去背诵名言名句,那反而会暴露他的弱点。

他讲话时,语调总是平和的,带点冷峻,不煽情,——一朗诵煽情,就容易犯病。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我知道你的校友余杰口吃,刘县长也口吃。
施国英 发表于 2011-11-26 10:51
余杰口吃我是知道的,他写过一篇《口吃的人》,也听过他说话,下文我会提到他。
刘县长口吃我不知道。
本帖最后由 李苗 于 2011-11-27 12:32 编辑
过去复旦的校长杨福家也是口吃患者,讲上海话、讲普通话都口吃,只有讲英语很流利

不过他的演说绝对好,个人觉得要比现在同样姓杨的校长演说才能更好

他每学期中层干部会、学生入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总是简明 ...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11-26 14:56
口吃的人比较多,可是愿意分享经历的人太少,很多人把伤口埋在深处,不愿意晒出来,防止受到伤害。^_^
北大中文系的谢冕教授和费振刚教授也口吃,历史系主任高毅也有点。都是同吃兄,哈哈。
口吃的程度差异很大,有的人轻度口吃,有的人重度口吃,有的人可以找到治愈的办法,有的人一辈子康复不了。乔治六世的口吃算是比较严重的一种,一般的口吃患者只在比较严峻的情势之下才会口吃,可是他和家人朋友说话也口吃,给下属下指示会口吃,拿着现成的稿子朗读也会口吃。当然还不是最严重的一种,因为他自言自语的时候不口吃,听不见自己声音的时候不口吃,唱歌的时候不口吃,骂人的时候也不口吃。口吃的原因很复杂,有发音器官方面的,有脑部结构方面的,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那个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天生口吃,口含石子,对着大海练习说话,后来终于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演说家。这种口吃估计是器官性的。乔治六世找的第一个医生,想用这个办法给他治疗,害得他差点把石子吞了下去。其实他的病因不在器官方面。这就很麻烦,需要一位深通精神和心理的医生来治疗。一位澳大利亚的平民医生走进了他的生活,这个电影也是根据这位医生的回忆录改编而成,涉及到了英国王室非常私密的一些事情,所以能让很多人感兴趣,尽管有些细节不能让人信服。根据片中的说法,乔治六世天生不是口吃,他口吃的原因是由于童年时期的创伤,以及他的父亲乔治五世的错误教育。他本来是个左撇子,但是他父亲强迫他用右手,结果造成了左脑结构紊乱,而左脑是掌管语言的。这种情况很有代表性,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不只是左撇子容易发展成口吃,其它的一些带有比较特殊的特征的孩子,有很多是天才,由于和传统和习俗不一样,父母和教师会强迫他们和习俗一样,这样一来,他们自由表达的权利就被野蛮地剥夺了,也很容易发展成口吃。如果片中所言属实,乔治六世的父亲乔治五世简直是个糟糕透顶的父亲,专制蛮横,把孩子交给乳母抚养,孩子受到了虐待,自己居然还不知道,直到孩子三岁之后才发现。乔治六世说到这段伤心的往事,口吃得无法表达,只好唱了起来。我有点不明白,三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一个人能记得这么清楚么?(待续)
李苗这个帖子很不错,希望虎头虎尾。
俺也有点口吃,好在不严重。少年时,症状倒比较明显。
李苗这个帖子很不错,希望虎头虎尾。
俺也有点口吃,好在不严重。少年时,症状倒比较明显。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1-27 12:10
谢谢老兄鼓励。这个帖子,俺会锱铢积累地写,不知道会写到什么时候。
上面谈了很多关于这个电影的事情,接下来谈一些我自己的事情。
患口吃的人不少,克服口吃的人也不少,可是很少有人谈论自己的口吃,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少得可怜。没有克服口吃的人深陷口吃的困扰,很容易谈口吃色变,犹如阿Q头上的伤疤;和其他生理缺陷和心理缺陷一样,口吃者在社会上会受到一定的歧视,如果这个人在精神上不够强大,时间长了,很容易发展成心理畸形,无法表达自己的苦衷。克服口吃的人,有很多又爱惜羽毛,不愿意谈论自己不光彩的过去。我在这里写下自己的经历,希望能够对吃友有所帮助,同时也给研究口吃的医学界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我的校友余杰写过一篇《口吃的人》,很坦诚,收集了不少关于口吃人士的资料,很深入地剖析了自己,曾经给了我很大启发。为了表达感谢,我在这里补充一下我自己的经历。
余杰追溯自己口吃的起因:襁褓时期,父亲病危,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后来父亲奇迹般地死里逃生,但那次在死神阴影下的遥远的眺望,却撕裂了他对外部世界完整性的认识,从此变成了一个沉默的孩子,偶尔开口,也会口吃。
我后来才知道,和死神打过照面的人很容易体会到语言的苍白无力,喜欢沉默,不喜欢说话,说话容易结巴。罗格医生也提到了很多这样的口吃者,那些从前线归来的军人,打仗之前斗志昂扬,滔滔不绝,可是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之后,再也不想说话,一说话就结巴。成年人都是这样,何况是孩子呢?
我在早年也遭遇过重大亲人的伤亡,可是没有死里逃生,而是真的去了。我以前口吃,不只是由于家乡话拗口,过早地体验到死神的威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任何疾病,只要能找到原因就比较好医治,可是麻烦在于,当时没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多年以后,通过自己摸索才知道答案。
这个问题涉及到精神分析学。
电影《爱德华大夫》前言里面有一段话,原文及本人的翻译如下:
   Our story deals with psychoanalysis, the method by which modern science treats the emotional problems of the sane.
   The analyst seeks only to induce the patient to talk about his hidden problems, to open the locked doors of his mind.
   Once the complexes that have been disturbing the patient are uncovered and interpreted, the illness and confusion disappear…..and the devils of unreason are driven from the human soul.
(我们的故事涉及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被现代科学用于治疗心理的情绪情感问题。   
精神分析学家追求引导患者谈论他(她)的隐藏的问题,从而打开他内心紧锁的大门。
使患者感到不安的情结一旦被揭开并被解释,那些症状和迷惑就会消逝……引人错乱的魔鬼将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这些规则也适用于治疗口吃患者。
本帖最后由 李苗 于 2012-1-5 20:46 编辑

《围城》里面写了一位口吃的历史学教授韩学愈,比较有趣。
《管锥编》里面有一段是关于口吃的,收集的信息不是很全面,姑且看看吧: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按《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儒林列传》儿宽“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汉书·扬雄传》:“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王嘉《拾遣记》卷六:“何休木讷多智。……门徒有问者,则为注记,而不能说。,范晔《狱中舆诸甥侄书》:“往往有微辞,言乃不能自尽,口机不调利,以此无谈功,”挚虞·潘岳、郭璞等亦皆笔胜于舌。
  李治《敬斋古今靛》卷三云:“长卿、子云皆蜀人,能文而吃。玉垒、铜梁之气,于兹二人,独厚之以游、夏之才,而又吝于宰我、子贡之舌,何欤,”夫口吃而善著书,笔札唇舌,若相乘除,心理学谓之“补偿反应”(hyper-compensation,compensatory reaction)(如古之音乐师必以蒙瞽为之也。王褒《洞箫赋》云:“于是乃使夫性昧之宕冥,生不睹天地之体势,合于白黑之貌形,愤伊郁而酷解,愍眸子之丧精,寡所舒其思虑兮,专发愤于音声”②;于“补偿反应”之理,已有窥见。《阴符经》下篇:“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文子。上德》:“鳌无耳而目不可以蔽,精于明也;瞽无目而耳不可以蔽,精于听也”;盖早言之。西洋大手笔而口钝舌结者,亦实繁有徒,如高乃伊(Corneille)自言:“吾口枯瘠,吾笔丰沃”(J’a la plumefdconde et la bouche strile)。
看了很是感动,原因可能归结我的一个亲人也口吃。我要推荐给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