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青年可爱多嘛~ 28# 杨林
杜雅萍 发表于 2012-7-4 13:31
可惜俺已不年轻啦,装b的时代已过去了,下面可能就是真2的时代了。
老西安兄,俺那是熬夜,不是梦游的说~多谢老西安兄鼓励,以后喝酒哈。 27# 老西安
杜雅萍 发表于 2012-7-4 13:30
用不了多久,老夫就会去找你腐败,你准备好哈。

让我们来谈谈后现代主义哲学吧——《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笔记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2-7-10 04:05 编辑

“历史是一种本文”——福克斯一吉诺韦塞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笔记

        先文抄公一下,我想了解一些后现代历史哲学的观念,有助于理解这部电影。电影改编自一部科幻小说,其实科幻是哲学思考的一个场域,男主角的房子并没有困住导演纵横捭阖的想象力。嗯,还是先抄一段书再进入电影。

        20世纪下半期,历史哲学研究受福柯知识考古学影响,在历史是否客观存在这一基本问题上提出质疑,“历史是一种本文”,历史书写本质上是一种编撰学。 海登怀特论述前辈克罗齐时说:迈入20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有着一种普遍的信念:既然每一种总体的解释体系都有其缺陷,那么绝望并不比乐观有更多令人信服的权威;并且,绝望与乐观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牵引力,乐观如同绝望一样有其理由,甚至更让人感到安慰。不过,克罗齐还有更多选择乐观的理由。他曾经在与死亡本身的真正斗争中赢得了乐观的权利;在成年早期,他真的是经过了奋斗才逃避了死亡;并且,他感到,他从死亡中胜利的逃出,赋予它一双法眼,是他能够分辨,表面上垂死的任何东西中的任何:“仍然活着的”东西。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主导他的历史的是在失落之希望和幻灭只憧憬的战场上寻求重现生命的喷涌。他自己的生活教导他,当时间被当作历史来经理室,它本身就是“他自己神秘的酒神,他自己的受难的基督,罪孽的救赎者”(《作为自由之故事的历史》,p28)。

          1、装深沉地讨论几个哲学问题

         这部电影号称科幻小说,其实是部彻头彻尾的文艺话唠片,所谓科幻元素,只是主人公的年龄背景:他活了14000年,如果没有意外,他还能再活14000年(导演哪天高兴可以拍个续集啥的,反正成本才10000美元)。约翰从死亡中胜利地逃出,他用”old man”的谐音做新名字,谁也不知道他最早叫什么名字,他从哪里来。他的家乡具体在哪里。直到近代考古发现,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的部落,也借助历史分期,搞清楚了童年时代他的时代背景。

        约翰为什么能长生不老,生物学上无解,他看起来也不打算搞清楚这个问题,“一切皆有可能”,导演的重点不在讨论如何长生不老,约翰的童年认定是我注意到的第一个与现代哲学和解释学有关的话题,即存在与解释何者为先。男主人公对童年生活语焉不详(实在太久远了,导演和小说家忘了给他配一个邓布利多的冥想盆,真是很失策)。他说直到考古学家命名后,他才找到自己的归属。在一个蒙昧时代,人虽然已经是人,却没有为自己命名和定义的能力,现代知识具有某种权力。以前一位先生为我解释伽达默尔,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我们认识杯子,首先要有杯子的定义,才能准确认出具有杯子属性的器具。如果没有概括和解释,那器具的存在就不具有意义。

        知识的获得与普及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主人公说他经历过一次次知识的更新,他虽然拥有9个博士学位,但总是跟不上最前沿的研究,这里又提出第二个问题:知识与解释的有限性。小屋里的人都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说话都不敢太满,虽然眼前的同事说自己已经14000岁了,虽然感到自己的常识受到挑战,还是很绅士地等着“科幻小说”的结果。主人公说到他过去的生活,冰川、猛犸、古人类迁移、腓尼基、佛陀,每一样历史书上都有,他既是亲历者又是旁观者,只要学过历史地理,这么编故事还是在“科幻小说”范畴。

       死亡的话题不可避免地被提出来。主人公幸运地逃过了灾荒、衰老、流行病、战火,他的代价是每10年必须迁移一次,因此他只能像飘萍一样四处流浪,没有家,没有固定的亲人朋友,他这样生活了一万多年,居然没有自杀!幸好他在梵高去世后20世纪初就从法国到了美国,没遇上加缪,也不用思考“自杀”的问题。约翰不想做实验室的小白鼠,人老成精,他无害于人间,也学会了自保的一切本领。

        既然无可避免地活着,除了生存本身,就得找点精神追求。他稀里糊涂混日子,直到他东游遇到伟大的佛陀。原作者大概深受后现代影响,这里有明显的东方主义印记,约翰的人生从见到佛陀以后开始有所不同,他开始想要做点什么,开始思考人生,他想将佛陀的爱与智慧传播开来,于是他来到野蛮的罗马。

         2、不可避免地谈谈宗教问题

         约翰到罗马的时候,是一个敏感期。在座的教授们预感到他参与了耶稣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家等他编故事,电影进入高潮。奉行低调做人原则的约翰拐弯抹角说出他就是耶稣,他如何假死结果被人认为是复活,他的名字怎么被以讹传讹地变成耶稣。

           这番话激怒了虔诚的基督教徒。更过分的是约翰其实是想传佛陀的教义,再进一步理解,基督教其实是佛教的子教。对教徒来说,这种冒犯是亵渎,必须忏悔以赎罪。但从历史研究来说,约翰说的并非不可能。顾颉刚说中国古史是累积创造的,中国古代史从很早就将人事与乱力怪神切割开来,其他国家的历史记录包括《圣经》里的故事,都是一会儿真人,一会儿神话,中世纪的德国历史,还是神话故事开头。

       从传统的历史哲学角度讲,不管人们怎么解释,历史遗迹是客观存在,然后才有历史编撰。约翰则从自己的经验说,历史是编撰出来的,是一个个带着现实目的的圣徒或写作者创造出一段传奇,历史上并没有神迹,也没有传奇。这对信仰是沉重的打击,他淡淡地说:理性是信仰的基础。这话乍听有理,但康德老师早就辨析过,理性与信仰不是一个认识层面的事情。对约翰来说,佛陀对他有特殊意义,见到佛陀,他得到发蒙,开始从懵懂状态进入文明阶段,开始认识善的价值。

       原作者恰好是个后现代的东方主义者,扬佛陀而贬耶稣,如果是一位欧洲中心主义者写这本小说(比如福山写),肯定是另一个样子,就像伏尔泰那会儿,拼命表扬中华帝国,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认为小说的原作者是弘扬佛法或者贬低西方文化,就上了作者的当。这里讨论的还是历史哲学的问题,只是用了更有话题价值的宗教,如此而已。那位生物学教授,家里每个人的信仰都不同,他照样乐呵呵的,导演花很长时间讨论宗教问题,着眼点还是在理性思考,他应该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3、好吧,再谈谈情感问题

       一部电影没有谈情说爱,好像真说不过去似的,活到14000岁,应该到了太上境界,无欲亦无嗔,耐得住寂寞,又能不伤人。男主人公有一个仰慕者,过去一万多年里,他谈过无数次恋爱,一不小心偶尔结婚生孩子(风险蛮大,容易导致乱伦事件),他真是很爱生命,不断遭受离别之苦,还要去爱,真是自找罪受。问题是每次都受一样的罪,真无法想象,难怪加缪说人生第一问题就是自杀。

       男主角似乎云淡风轻了无牵挂的生活被心理学家打乱,最狗血的剧情出现在结尾。男主角(其实是作者)无法从学理上打败心理学家,他出了更狠的招数,说出几十年前的一段往事。我觉得他这一万多年真是白活了,轻描淡写的一段话,把亲生儿子送进医院,他甚至得参加孩子的葬礼。

       长生不老的神仙是不能谈感情的,谈了就会害人害己,他们只是路过人间,每段情都因为要离开不能投入太多,对方并不知道,他又不能告诉对方真相(说了人也不信),最好的办法就是神仙清心寡欲不要来祸害人间。约翰好像不是这样的,他没有否认这一万多年他经历过无数女人,如果他就是耶稣,那“爱是恒久的忍耐并有恩慈”就是他说的,当然根据前面的说辞,这话也可能是后来《圣经》编撰者们编的。约翰跟爱慕者说出几十年前的秘事,还正巧被当事人听到,深受刺激。真不是一个善良的睿智的活了一万多年的神仙级的人应该干的事,导演(小说原作者),保不齐是个小心眼哟,看不得自己的主角受一点委屈,才让人精做了毛头小子才会做的蠢事。

         反正,一切皆有可能,感情这事,谁说得准呢?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留个记号,回来再看。
一些臆想,纯属乌搞。

如果我能够放弃那个内裤外穿,蓝色披风,胸口喷绘大"S"logo对应形象的执念,用"超人"来形容这个男人,是恰如其分的.
就剧情本身而言,oldman的超人之处,表现在他在知识和寿命相对于普通人的强大不对称优势,他见过白垩纪的恐龙,吃过原始人不加盐的烧烤,他聆听过佛陀的教诲,他的宣教行为让他一不留神成为"耶稣",他在不同的时间里,结了无数次婚,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后代,在长达15000年的时间里,他得如何避免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产生乱伦行为,这似乎真是个问题!!!!

但如果是一个熟读穿越架空文的人来说,语与其接受一个长达15000年的活寿星的存在,不如接受这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家伙.他可能在某一次无意的情况下穿越了时空,后来便掌握了自由穿越时空的秘密,他可以自由地去300亿年前的非洲去跟智人吃烧烤,也可以去2000多年前打听点佛陀的八卦,自然也可以因为义愤,或者其他原因,扮演一出本因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可怜人的复活传说.....至于到处留情留种,自然也是作为一个优秀种马的素养.他根本不需要考虑乱伦问题,因为就像"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他也不会(或者不可能进入)同一个平行宇宙.当他有"兴致"的时候,他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跟某一个人群,说起自己所表现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来源的一个解释,解释之一,就是,我已经活了15000年......
说多了就会漏嘴,如果有人按上端的思路问起,你在这15000年里面怎么避免乱伦问题,你用什么方法保证,你现在的老婆、情人或者炮友,与你没有血缘关系?因为从老寿星的角度,任何在这15000年里跟你这个oldman有血缘关系的,必然是你的直系后代。
老寿星,哦不,可能是个小滑头,会如是解释:
乱伦在现在是一个社会伦理观念,但考察其起源,最早是原始人部落从优产优育的技术角度来禁止的一个行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家庭、家族、宗法等伦理观念后,乱伦才不仅是优育的技术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伦常问题,然而任何伦常问题都是基于人类有限的寿命,繁衍后代的必要性基础以上,试问,如果人能长生不死,为了维持生态平衡,生育后代就无法成为自然行为而必须是指标特权。所以,伦理和道德的约束,势必只对产生他的群体有效,并从属于其群体的基本生态。对于那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人,就木有约束力鸟。科学地说,这叫“科学认知范围之外”。
这套说辞好像没几个人信,老滑头只要补充一句:不在认知范围内,你们就当我是“不存在”的人吧。神马?你们说我明明看得见,摸得着?好吧,那你们且把我叫做“多余的人”吧。
你有权保持不沉默,但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电影在很多关键问题上都耍滑头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炖一锅老火《海上花》
1、欢场上的甲方与乙方
海上花其实是风尘花,美丽、娇艳,当然还有奢靡与放荡,供养她们比对着家里的黄脸婆有趣多了。海上花是上等妓院的几位头牌,上海妓馆长三、幺二、野鸡堂子,等级分明,双珠、沈小红、翠凤都是长三倌人,被称为先生,表明她们是有身份的人。在酒局与欢场世界中,先生们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虽然出钱的是各位老爷,出手阔绰的甲方,各怀手段的乙方,谁是主控者,谁被摆弄,里面学问大着呢。
有海上花们精彩的演出,加上现实里各种血淋淋的例子,小妞们,教女人贤惠伺候老公忍耐做包子终究会等来幸福的鬼话千万别信,如果你没有永不褪色的红颜,那就得学会把握人心人性的手段,这个也没有的话,那就掌握一项能养活自己的技能,再不济就狂读书变成才女,这些都做不到,就努力有个好心态吧。
《海上花》可以简单概括为文艺妓女、普通妓女、2b妓女的命运与选择。沈小红是文艺妓女,有点矫情有点做,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想得到一份真感情,别说欢场,要得到一个男人全心全意的对待,那是玫瑰少女梦。没有不可爱,有也不可爱,文艺女真心难做啊,欢场女子更容易做少女梦,这是她们永远失去的。跟她类似的还有双玉,不过双玉心机更深,沈小红要的也许更多,她感情更丰富些,一边勾着王莲生,一边与戏子偷情——偷情为了什么?欢愉还是报复?不得而知。
2b妓女翠凤原作里是蛇蝎女人,电影里只是表现了她算计的一面,而且让这种算计显得不那么讨厌,如果在大宅门里,她就是王熙凤一样的角色,要是在现代社会,她是邓文迪一样的懂得经营的人。翠凤不相信人情,她更相信金钱,更加务实,工作才是第一,其他都是浮云。翠凤跟老鸨讨价还价、教训不好好干活的同事、最后结算后向老鸨示好,她的一切行动以金钱数目为终极目标,可惜她生错了时间,要是她生活在现在,嫁入豪门或发家致富,一定是时尚八卦上的风云人物,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终究是属于2b的。
双珠点烟的样子好优雅,气定神闲,不厌其烦,不论发生什么事,她都波澜不惊,淡然处之,无风亦无浪,跟帮闲洪老爷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她浮华地在这浮华的生活里飘着,她用了一个很能干的仆妇,有一个靠谱的恩客,守着不多不少的局,在普通人家不过是良家贤妇,在长三妓馆中才能看到她长袖善舞的手段。双珠的目标是攒够钱嫁人,她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打算,她选择最安稳的路子,比如现在的家长喜欢让孩子报考公务员。
洪老爷、罗老爷、王莲生等终年以妓院为家,他们的交际和公事部分在这里处理,半公共半私密的妓馆,是人情社会中最好的交际场所,在中国谈生意,很难想象没有ktv、酒楼、洗脚房会怎样?
这些人半官半商,家资丰厚,能供养最贵的妓女,同时又不用有太重的情感责任,跟妓女谈感情是甲方大忌,甲方从妓馆得到他们想要的人脉资源、有用资讯、醉生梦死的生活。他们不是严格意义的坏人,也谈不上是好人,在这场以买卖面目出现的情感角斗场中,他们要防止乙方设局陷害、杜绝真心深陷,甲方的想法是尽最大可能让这场情感游戏简单、再简单些。
           2、合作与pk
名利场上浮名都是传说,真金白银才是硬道理,长三妓馆的排场堪比大家,翠凤的首饰一样样摆出来,能晃瞎小家碧玉好几双美目。自古以来,要泡美女就要花血本,不管此女身在何处,花得越多越不舍得,放弃相当于股票割肉,一般人都会选择补仓,不断投入,如此才能建立深入的亲密关系(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屌丝不明白啊)。
双珠与洪老爷关系稳定的伙伴型,老夫老妻一样过日子,照顾后辈,帮他们解决纠纷与麻烦,维持这个圈子的表面和谐。两人对生活都没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只想太太平平度日,三观相同智识相当情商相当的人凑在一起真不太容易,洪老爷特别需要双珠这样低调圆滑的伙伴,双珠也需要一个长期恩客罩着。双珠和洪老爷处理一对小儿女过家家闹剧,体现了中国式人情的平衡的学问。用金钱能解决的问题是最简单的,洪老爷用一万块处理了棘手的情感问题,双珠给双玉上课,说恩客的话怎能当真。何止恩客?男人或女人情浓时候的誓言千万别当真,那时候荷尔蒙上脑,当真了双方都尴尬,现实真的很现实。
翠凤选老实人罗老爷,她的控制欲使然,她在妓馆里说一不二,管了这个管那个,恩客同样要选老好人。洪老爷看起来很好说话,其实很有主心骨,只能彼此协调,罗老爷则是实在人,翠凤说什么是什么。女强人找这样的老公挺好的,包容软弱再具备点实用价值,一强一弱的关系里女强更稳固。
王莲生迷着沈小红,不得不说还是咱文艺女手段更高,种种矫情就跟锁链一样将男人一步步锁牢。王莲生花钱买笑,结果是他处处陪着小心,努力博乙方一笑,甲方做到这份儿上!沈小红出轨,王莲生赌气找了张蕙贞,明眼人都看出来他这是做给沈小红看的,沈小红勾勾手指,王莲生就回来了,这就是手段。张蕙贞,酱油女,跟了王莲生,先被沈小红打又被抛弃,她寻机上位,装好人装有心计,只是有些小聪明,姿色嘛一般般,加上野鸡出身,注定了她悲催的命运。这个世界本质上非常势利,只有长三才是妓女,就像历史上只有红颜没有女人,现实中只有白富美灰姑娘,壁花小妹,乃们命定是沉默的大多数。
女人手段再厉害,终究比不上男人的现实,这些女人里只有翠凤最像男人,事事谋算,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每一步都算好,生意就是生意,她真是天生的商人。双珠打算从良,以她的能力平衡各种关系没问题,只不过大家族环境比妓馆险恶多了,多少从良的妓女被所谓的良人欺负,感情神马的,靠不住。王莲生高升回了广东,沈小红输给了现实,她还要在妓馆过下去,也许还会跟某个客人谈场猫捉老鼠似的恋爱。交易场里谈感情,只会一次次受伤,不过没有深深伤口的恋情总是不够味,男人特别容易爱上并且念念不忘那个闯进他们心里并在那里狠狠刺下去的女人,如果你想永远占有一个男人,尽情蹂躏之。

海上花如今学名是失足妇女,她们依然生活在灰色地带,被主流舆论写为悲情或懒惰,这种简单粗暴的描述方式与贵朝草包头脑相得益彰。故事还在继续,就看你会不会写。这个非常三俗的不怎么高尚的题材,没有狗血剧情和鸡血人物,被侯孝贤整治得有滋有味,他关注情感尤其是两性微妙而紧张的关系,将人物放在密闭的空间里,不假外力,反而张力十足。话说男人痛恨狐狸精,因为消费不起,女人恨则因为自己道行不够未能修行成功。审美上的屌丝,只会砸钱搞什么十三钗,从初级修炼到高级妖怪,路漫漫其修远兮。
电影里侯孝贤不紧不慢地讲着老故事,排场一定得做足,细节尤其不耐其烦。每一次旱烟水烟都要很漂亮地抽上,且没有一丝火药味。这部电影就像锅里炖着的是永不歇火的老汤,不放辣椒味精,又像绍兴黄酒,一杯一杯吃下,不知不觉就醉了。侯孝贤讲故事就是讲故事,从不在故事里加鸡血,他的本事是能把生活这锅浑水煮成醇厚老汤。

ps
白羊侯孝贤是我的天平朋友特别喜欢的电影人,白羊和天平,还真是两个文艺高发区呢。
又ps
电影总是会美化很多,虽然里面的故事已经有一些残酷的东东半遮半掩,艺术嘛,总是这样。更真实而残酷的事情可以看贺萧《危险的愉悦》,用小报广告什么的做资料写的上世纪30年代以来娼业的种种,非常好读。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沙发!
傻人有傻福!
为了这篇影评的缘故,特意去看了这电影。是可以静下心来慢慢品的那种好电影,白羊的确很厉害呀。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俺有个朋友是台湾电影迷,刚好电影资料馆有侯孝贤电影展,我拿到一张赠票,早上9点开始,放《海上花》《戏梦人生》,我把电影票送给他,他看完后说《海上花》太棒了,我从网上看了,确实很精彩。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只不过大家族环境比妓馆险恶多了,”怎么可以说出这么深刻的话呢?就不怕得罪银?
平平介绍的电影值得去买个64吋大平板回来一一看过,只为这些深富美的影评。
平平的影评在燕谈除了猪头可与之匹敌,目前貌似还没有人能出其右。剖析得那叫一个狠,刀刀见骨。老夫就是为了平平的影评而粉她的------铁杆粉丝。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梦想实现的条件——《含泪活着》笔记
                  
丁先生求仁得仁,15年,他忍辱负重,在东瀛打工挣钱,忍受亲人分离的痛苦,送女儿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读书,并给妻子在上海买了套房子,然后,他回家了。
1、最朴实的中日比较
丁先生生逢乱世,命运多舛,16岁下放,失去了读书机会,中年去日本寻找机会,在日本过了15年“黑户”生活。他为什么不回来呢?因为他想实现梦想,经过计算,丁先生认为日本才有他成功的机会。
生活如此之难,改变命运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难能可贵的是丁先生选择之后没有一丝抱怨,前半段我想是不是在制作过程中略去了这部分?看后来他回国前重走故地,感谢生活15年的土地时,真是五味杂陈。丁先生是“黑户”,他不纳税,当然也不能享受社会福利,只能干体力活,居然靠辛苦钱还清巨额债务、送女儿出国,还在上海买了房子。在祖国,此处省略3000字。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吧:如果丁先生在上海,做他在东京的工作,2004年以前,他只能在工厂上班,下班后,他在工厂、餐厅兼职,一个月收入最多在7000-10000之间,这是2000年左右的情形。在上世纪90年代,蓝领工人的收入应该更低一些,他在上海几乎不可能还清债务,甚至筹够女儿出国的费用,女儿出国后,他又在日本做了7年工,在房价疯涨前换了房子。现在蓝领工人的工资涨了一些,问题是一个月入9000的木匠,在上海买套50平米的房子,要存几年钱?
丁先生没有高学历、没有技术、没有背景,他只有吃苦耐劳的韧劲,于是他在崇尚坚韧的日本活下去了,这15年,他没有被东京的户籍警骚扰,没有被黑心老板黑了工钱,他的同事也没有去警局告发他,他的房东一直租房给他,这在帝都和魔都是不能想象的。同样是寻找梦想,想改变命运,日本环境更好。
2000年后,穷人想通过努力劳动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变得越来越难,在魔都或帝都打工的蓝领工人,省吃俭用存下的钱根本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城乡二元结构的恶果必须由乡村咽下,本来就需要补贴的农村如何吞得下?人力资源太过廉价,其他行业工资不断涨,纯体力劳动却很难涨上去,真是难题。雷蒙阿隆分析社会阶层流动时总结过,社会各阶层流动顺畅,则社会越稳定,流动顺畅的前提是各阶层的差别不大,比如经济方面,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者收入差异过大,彼此流动就变得非常困难;另一方面,社会提供足够的选择与宽容,城市里生活不下去,可以在村里买块地,躬耕于南阳。但由于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政策,城市人在农村买不到土地,农村人来到城市受到种种不平等对待。就算诸葛亮再世,除了出国留学一途,还有其他机会吗?
中国的城市化非常畸形,乡村全部破败,城市则无比脆弱,就像一个长了两条细腿却要支撑臃肿上身的怪胎一般。从土改以来,乡村良俗被破坏,村支书代替了宗族,党组织渗透使得乡村失去自救与自保的能力。国家政权对乡村的公共建设投入少之又少,又阻绝乡村自己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以前乡村的教育由宗族承办大部分,乡村有足够的读书人,其文化堪与城市抗衡,现在,农村文化现状如何?没有文化,就只能受穷。丁先生深受其苦,所以他拼了命让女儿出去。

2、所谓责任,就是忍耐,忍耐,再忍耐
纪录片分为几节,每节开始都会有节目组致谢,日本大企业赞助拍摄一位中国打工者的纪录片,这是企业的社会良知,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赞襄社会文化事业,因为那里没有审批。这部朴实的纪录片所推崇的是丁先生一家为了寻找幸福生活各种忍耐努力的精神,这是日式生活推崇的精神,也是东亚人特有的文化基因。
丁先生为送女儿到世界名校读书,牺牲了自己,这种成全非常感人,也是一种幸福,而这种幸福却无法通过合法途径获得,一则是中国大陆经济的畸形状态,另一个原因是所谓国界,说起来欧洲才是最自由开放的土地,那里不需要签证,自由迁徙,而其他地方,则跟中国户籍制度一样,愚蠢而违背人性。
文革中丁先生与夫人双双插队,学业中断,被流放到一个无法供养更多人的贫瘠的土地上,如果没有文革,丁太太可能是一位文艺女青年,过优雅而精神富足的生活,无奈命运对她太不公平,她全部希望都在女儿身上,与丈夫一样,忍受巨大生活一点点地折磨,过着没有自我的生活,作为外人,我们无法评判她这样值不值得,也许是巨大的惯性,让她承受孤独、寂寞、无助吧。在东京三天,也许是他们一生最美丽的回忆。
日式电影最厉害的就是从日常生活里拣出美好,丁先生的奋斗中国人拍不出来,被宏大叙事洗脑洗心洗肺的国人,总想通过某次机会搞把大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像日本艺术家,从细处着眼,把普通人的故事剪接成催泪弹,离别8年后父女见面、离别13年后夫妻见面(这放在古代,能够得到朝廷旌表),每次分离,都让人唏嘘落泪。但他们都明白自己身上有责任,不能软弱。
日本人佩服奋斗者,佩服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并为家人幸福努力拼搏的人,所以丁先生能感动无数日本人,而奋斗精神是中国特别需要的,为了家人、吃苦耐劳,在一个特权无处不在的国度,因平等缺失而导致懒人投机者更容易成功,人心以此浮躁,坏榜样的影响力更大更广,更不幸的是坏榜样从未受到惩罚,有人努力一生一无所有,有人利用权势轻易获得财富地位,如此会消磨人的意志,鼓励宵小投机,老实人、认真的人反而吃亏,这是我们远不如日本的地方。
我的大学同学在日本,起初她住在留学生聚集的地方,贫民区,她住院时医生一直问她是否申请到社会救助,她才知道在日本穷人不纳税也会得到社会救济,不过代价是社会地位低,当时她已经准备要孩子了,所以搬了家,她说为了孩子一定要这样。丁先生也是同类人,如果他有的选,不会做黑户,会让孩子体面。
丁氏夫妇所有的隐忍与奋斗,就是为了女儿能体面地过日子,在中国社会,尤其是上海,只有高学历阶层白领才能称为体面,只有把女儿供出来,才算改变家庭命运。更高的期许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15年家人天各一方,这代价未免太大太不人道,可有什么办法呢?魔都没给丁先生这种机会,谁之过?权衡之后,他选择去国实现理想。
丁氏夫妻不离不弃,他们是患难夫妻,又是贫贱夫妻,尽管有种种不如意,但都坚持着彼此的承诺,两人都为家庭付出,不计回报,责任感使然。纪录片结尾女儿说她要用所学帮助别人,言传不如身教,家风如此。丁先生也谈到责任,这是他在日本坚持下来的原因,也是他在日本最大的收获,因此他感谢日本。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quote有人努力一生一无所有,有人利用权势轻易获得财富地位,如此会消磨人的意志,鼓励宵小投机,老实人、认真的人反而吃亏,][/quote]顶
即使在地狱,也要把它变成天堂
“同样是寻找梦想,想改变命运,日本环境更好”----用更好这个词似乎不过瘾。日本与天朝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是正常社会与地狱的差别。
人造的巴别塔:《法外之徒》笔记
《法外之徒》以二战后阿尔及利亚争取民族独立,反抗组织与法国警察血拼为背景,讲述住在巴黎郊区的三兄弟的曲折人生故事。电影公映时,戛纳市长带人游行反对电影参展,豆瓣上评分只有7.2,看后我觉得这部片子是我的菜,导演并没有明确的道德指向,他只是用故事反思革命、暴力、人性、政治的冷酷,底层人的奋斗、罪恶、欲望。电影里最感人的还是兄弟三人的亲情,虽然他们选择了不同道路,依然能守望相助。我朝的价值观是爱情诚可贵,财宝价更高,若为党国故,两者皆可抛。当然,这是台面上的,各种审查部门的老爷心里未必认同,却要大力鼓出这种非人性的恶。
1、与政治有关
电影翻译作“法外之徒”,是说反对者们反抗不公采取极端手段不在法理范畴之内。那么如何反抗不义?如何对抗暴行?如何获得正义?如果没有印度抵抗组织,甘地能否在印度成功?在政治领域,现实特别残酷,电影里政治对人性的戕害给人印象深刻。
《法外之徒》里最坚定的革命者阿布有坚强的意志,将自己的七情六欲降到最低,用革命理想消弭犯罪后的愧疚,最后他回归人性,为了兄弟背叛了组织,结果搭上了性命。阿布这样的人能够成功,却一点都不可爱,如果他活到独立日,会成为领袖吗?靠鲜血和阴谋走上权力顶峰的家伙,成为独裁者的几率有多大?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这世界上也许只有守恒定律是永恒的,让人流血必然流血,让人流泪必然以泪偿还。劝人以德报怨者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乡愿,阿布的理想没有错,他的手段则让人不寒而栗,不论是对对手还是对自己人,挡路者死路一条。在革命的血路上,敌人越来越多,阴谋成为胜利的主要手段。阿布还将大哥拉下水,在战场上下不了手的战俘成了心狠手辣的侩子手!
阿布的禁欲主义让他不再柔软,除了崇高的革命目标,他的生命苍白贫乏,大概是命运吧,让他在战火中成为革命者,在牢狱中更加愤恨敌人,出狱后变成革命机器,听从命令,不折手段,杀人如麻。然而阿布不是天生就是这样,法国人为他们在阿尔及利亚的暴行买单了。而从19世纪开始,民族主义的解放与独立大旗下,有多少无辜者的血泪,有多少暴力革命者的白骨?近代以来地区冲突及两次大战都与此有关,乡愿地说天下本应大同,现实地说现在这种类似于家天下的小康局面算不错了。国与族成为人造的巴别塔,种族分离、歧视政策、野蛮对待,只会让弱势的反抗更为坚决,阿布虽然被警察打死,他的国终于独立了,血染的独立是荣光还是沉重?
施暴者和抗爆者都有正当理由,然而维护正义一不小心就会过界,阿布们的反抗,警察的回击,都以惨烈的死亡收场。暴力与其他恶行一样,特别容易蔓延传染,而秩序的建立则是长期而艰苦的工程。我朝受革命话语影响深远,许多情节似曾相识,许多故事感同身受,所不同者,我朝没有法国人的真诚与反省能力,至今仍在革命泥淖中沉沦。
窃国者侯,阿布成为偶像,赛德则被母亲赶出家门,赛德一心想让阿尔及利亚青年获得拳击冠军,但因为他们参加的是法国的比赛,面临着被暗杀的危险,比起暗杀者,赛德更像真正的爱国者,他想让阿尔及利亚人堂堂正正获胜,革命组织者明知道和平示威会引发血腥事件,这些鲜血成为他们的政治筹码。
2、亲情的热度
这部冰冷黑暗血腥的电影,因为家人之爱更为丰富与复杂。老大在飞机上一遍遍亲吻着母亲的来信,母亲去探监时,所表现的坚强成为老二战斗的动力;老三则更直接,用私刑为死去的父亲和妹妹报仇。他带着母亲来到巴黎,为了与兄弟们团圆。
在贫民窟,心已经死在阿尔及利亚的母亲等待大儿子和二儿子,她也想看着儿子们娶妻生子,只是被战争碾过之后,伤口太大,这最简单的愿望也成了奢望。三兄弟走向不同的道路,死了丈夫和小女儿的母亲,始终难忘故土,她心目中成大器的是老二阿布,她的精神支柱是老大,她能依靠的却是她眼中鸡鸣狗盗的老三。
母亲将老三赶出家门,因为他从黑社会做起,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母亲非常伤心,传统的她认为小儿子不务正业,她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另外两个儿子身上。大儿子非常像传统意义上的长子,他一向都听二弟的,只有阿布说组织要暗杀小弟时,他坚决反对。当老三听到报警信息,马上开车去营救已经反目的兄长。
因为加入家庭的温情,让这部电影层次更为丰富,人物更加复杂。母亲爱自己的孩子,要他们走正路,然而她最喜欢的儿子却是策划暴力事件的主谋和执行人,当大儿子在她面前忏悔时,母子俩抱头痛哭,这里面有多少辛酸,多少无奈!兄弟之间的爱、老大老二短暂而隽永的爱情,增加了电影的悲剧色彩。总之,这一切,都在两个小时的故事里讲述,暴力的血色、忧郁的蓝色、怀乡的黄色……构成无解的白色。
再次感慨一下法国,一部抨击殖民暴行的反战电影居然能参加本国的影展,电影充分反映革命的复杂多样,故事虽然笼罩在阴谋、血腥、暗杀、阴谋中,却不让人觉得恶心,导演的底色纯净,电影就高尚纯净,与故事题材没一毛钱关系。更难得的是这个特别容易洒狗血的话题,导演处理得理智而严肃。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应该是一部让我崇敬却不大敢看的影片。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8-31 13:03 编辑

这种宏大叙事通过弟兄三人的不同人生选择来展开,再通过回归人性来结束,很打动人的故事结构。家庭是人性永远的栖息地,也是人性冲突最厉害的试验场,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最能触及到人生意义的社会单元只能是家庭,个人的奋斗无不是为了在家庭中露脸,或者是加强在家庭家族中的地位,相比之下,国家算个屁。如果仔细想想,从小时候起,是不是每个人心中都会盘算着自己将来对于家庭的重要作用,谁不想成为家庭中最有用的人?谁不想在家庭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在一定的文明层面上,东西方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区别的。国家总是容易被野心家做成大骗局,骗着你灭绝人性地去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当然他们总是打着民族或全人类的幌子,叫你抛弃自己的家庭和个人利益,把热血甚至头颅去献给抽象的事业,没有比这个更拧曲人性的。
闻着平平滴介绍今晚看了《刺猬的优雅》~回想起我初一的时候,由于分到所谓“重点班”的种种不适应~第一次把生死当成一个问题~当时的我用一片安眠药,就证明了我对等待死亡滴恐惧跟对未来滴好奇完胜死亡对我滴诱惑~
如果我是上帝,我一定要给艺术家一项特权,让他们获得足够的爱与宽容,让他们生活很好,活得很长,让虐待他们的人跪在他们脚下认错,哭着求饶,让他们的作品说话,给那些说闲话的家伙下结舌咒。电影结束时,报纸上登出女诗人的讣告,第一句就是“高官的逆女”,他妈的,这个世界太势利了。

                  作为奢侈品的独立与自由——《黑蝶漫舞》笔记
1、hard 模式中,泛政治是常态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南非,那时,南非实行种族隔离制度,通行证、出版审查制度、居住证,示威中警嚓开枪射杀平民,更久远的还有大屠杀等,在这片土地上,政治是敏感词,政府中有专门机构审查言论,作家的手稿会因“泛政治化”而被粗暴的销毁,然而,生于期间,要描写被政治过度干涉的生活,怎么可能不泛政治化呢?
影片中,女诗人英格丽琼蔻的父亲具有多重文化意义:对女儿而言,他是严苛粗暴的父亲;对南非公众来说,他是种族隔离制度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对南非文化,他更是扼杀天才的侩子手。就是这个人,一直是英格丽的巨大的阴影,她一生奋斗想要逃离这座黑暗的压抑的牢笼,她任性、放荡、自虐、自残,乃至自杀均源于此。
与所有颟顸粗暴的官僚一样,英格丽的父亲对待异己毫不留情,他大脑僵化,虽然穿着体面、生活优渥,却无法让人尊敬。除了肤色,此人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带走英格丽姐妹,给她们穿上鞋子,也给她们戴上枷锁,他安排她们的生活,英格丽为了逃离父亲,草率结婚,嫁给父亲满意的男子,然而她丈夫与丈人是一路人,渴望自由与平等的英格丽无法与之生活。她丈夫痴缠不已,用现在流行的择偶标准说,他是标准的高帅富,英格丽却因为两人政治观念相差太大,尽管女儿还小,还是毅然分手,她喜欢男人,只喜欢三观接近的男人。女儿的选择是父亲无法容忍的,这对父女因政治观念不同势同水火。
英格丽对抗父亲的方式光明磊落,但父亲对她则落井下石,不惜用最恶毒的话语打击女儿。英格丽每次自残都是因受到父亲的羞辱和打击,她得了文学奖,父亲不愿承认她的才华,反而一再批评她私生活不检点。英格丽明白自己永远无法与父亲达成和解,因为顽固的脑袋是无法理解这世界的柔软,不能同情别人的困境,他们只相信权力,崇拜权力带来的控制感。
如果她接受父亲的安排,做上流社会的太太,养尊处优,偶尔写写矫情的文字,一辈子顺风顺水,这是大多数女人追求的安全感生活她要的更多,她要爱,她要自由,她要充沛的灵感,她的饥渴给她灵感,她的欲望就是缪斯送她的礼物,她像精灵,缠住每个能给她激情的男子,她视道德训诫如狗屁。另一方面,她反对种族隔离,她反对出版审查制度。当最弱小的黑人小孩被白人警察射杀,她不安、愤怒、不忍,写了烟与黄土后,她疯了曼德拉说英格丽是南非的诗人,是非洲的诗人,在黑暗时代,她跨越种族、性别、阶级,为非洲人的自由平等鼓吹,她目睹惨剧无法心安,她反复诉说被射杀的孩子没有死去。读者无不为之动容,这是语言的力量,胜过枪炮与权谋,她用诗句将暴行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英格丽看到有通行证将人群分开,她感到不安,别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别人承受不公犹如加诸我身,敏感的诗人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比伪善的道貌岸然的父亲,她的赤子之心是无价之宝。这,是写作者的良心,高贵的灵魂不是什么神秘的物什,它由真诚与悲悯构成。
诗歌是诗人的身份证,杰克他们被震住了:英格丽写出那么有力量的伤感的动人的诗句。奥斯维辛后,人类的苦难没有终结,人类的眼泪没有流尽,人们需要诗歌来抒情、鞭挞、取暖。尤其是在压迫如此深重的环境,一定要有人拿起麦克风,有人用枪炮和屠杀毁掉文明,必须有人用小说和诗拯救民族的心灵。吊诡的是,女诗人死了,报纸的标题是:高官之女殒命。真不公平!她对世界的付出更多,就因为她是女人,她是女儿,她有一位拥有强权的父亲,就该一直在阴影中?
英格丽的诗歌终于为她讨还公道,被父亲看不起的黑人领袖曼德拉在就职演说中朗诵了她的诗。这位至情至性、自由不羁的奇女子成了南非的非洲人的象征。

2、她的爱让她声名狼藉
英格丽爱男人,即使是对她很差的父亲,她到死都希望得到他的认可,可是她父亲对她完全无视;她的几位情人,都比她精于计算。是呀,要在这世上活着,不会算计怎么可以。他们喜欢跟她逢场作戏,她那么迷人那么魅惑那么放荡那么声名狼藉,世俗叫她荡妇,她比他们投入更多,32岁时她就无法再爱了。
她想与杰克组成家庭,却因轻率坏了事,她一直深爱杰克,同时与其他男人上床,这让老派的杰克无法接受。杰克是她求不得的爱人,她需要他,无论生活还是情感,亦或者她故意把自己弄得狼狈,好让杰克不得不卷入她的生活。杰克生活在秩序世界中,他接受不到英格丽每一个情绪信号,他不能原谅爱人不忠,他想全部拥有英格丽。只是英格丽不愿只属于一人,杰克差点就取代父亲,习惯性的叛逆让这一切泡汤。
英格丽有那么多男朋友,她依然不快乐,她始终寂寞一人,她不懂得等待,她也不愿意忍耐,她害怕被羞辱,父亲一直这样打击她,英格丽必须反抗才能让才华在身体里健康生长。她写诗,文字是她感情的出口,她说不出的情感,她对世界的爱与欲望,在一行一行短句里,那里是她蓬勃的跳跃的生命。
男人现实起来冷酷又懦弱,她的两任情人只想与她欢愉,当他们决定后撤时,分手特别利索。英格丽则经历了两次堕胎,当英格丽向他们求助的时候,他们都能说出正当理由堂而皇之地拒绝。这不仅仅是女诗人的宿命,也是绝大多数女性眼前的现实。千万别想着可以依靠谁,贪念越大,摔得越惨。
在巴黎,她病困交集,什么都没有,她用手指在玻璃上写诗,体力不支晕倒。她向杰克求助,无果。另一个情人早就抛弃了她,父亲根本不管她。世界如此冰冷,爱她的几个男人都无法理解她的脆弱与坚强。深爱她的丈夫,不能理解她的思想。彼此深爱的一对,不能理解她的脆弱;偷情的那一个,不能理解她的情感。英格丽将婚姻、爱情、性分开了,她不理解“为什么她不能接受别的男人”,她的心在杰克那里就够了,但杰克不同意。英格丽的想法很单纯,她想保有一部分自由,特别想。
她的自我让她吃尽苦头,她无法与世界达成和解,她只好通过诗歌来与世界沟通,从灰暗的佣人房到海边的玻璃屋,她无时无刻不再写。当她无法写下诗句,她便无法与世界保持联系,最后她抄了惠特曼的诗向爱人表白。所有这些,她都一个人计划,脆弱又坚强的女人,加上我行我素的风格,她不属于凡尘。并非所有女人都能像诗人这样生活,99%的人会选择安全的平稳的日子,哪怕有委屈,哪怕需要忍耐,甚至需要不断催眠自己,用狗血的人生信条和滑稽的心灵鸡汤不断洗脑,好让不断重复的日子有意义,认为“日子平淡绵长亦是一种幸福”。同样的hard模式下,做高端猪猡是最实际的选择,有房有车能度假,足矣。英格丽所追求的对普通人来说是折腾,心智上的屌丝追赶时尚以适应被折腾的人生。心智上的高富帅则选择逃离或主动去折腾人生。
英格丽承受着生活给她的一切:一个坏爸爸,一个三观不同的老公,一个差点成为神仙眷侣的爱人,她抽烟喝酒滥交堕胎,她贫穷孤独寂寞倔强,幸福总是那么短暂,成功亦然。江郎才尽,蝴蝶退场对她来说,无法爱无法写,就无法活。别人可以忍耐,等待灵感,她不能,英格丽的生命之火随着灵感熄灭了,当父亲坐在英格丽写满短句的房间,是否有悔意?不过一切为时已晚,像她这样敏感、脆弱、才华横溢的女子,生前应该享受到盛大的名声带给她的好处才对。
生前多舛,身后热闹,看后人纪念先贤的热闹劲,怎么看都像在耍流氓。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准备今天晚上找视频看~不知道会不会太心疼
只有这样的逆女,才会彰显高官父亲的卑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