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136
- 帖子
- 2279
- 精华
- 0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2-25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4:03
| 只看该作者
尹中立:2012年中国经济的最大挑战是产能过剩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看,坚持房地产调控的政策不会出现松动,显示决策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希望中国经济摆脱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依赖,“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促使制造业技术升级,让制造业真正成为强国之本。此方向十分正确,但挑战巨大。产能过剩就是一个考验。
一、产能过剩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一个体制性问题
1、2000年前的中国经济一直被产能过剩所困扰
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基本上没有什么硬约束,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存在投资的冲动,每当出现一个盈利较好的产品或产业,大家一哄而上,于是,很快出现产能过剩。如何防范和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成为中央政府的中央工作。
在朱镕基主管经济工作时,总是强调地方政府不要搞低水平的工业投资,采取了很多办法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对投融资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改革银行体制,提高各家商业银行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控制能力,切断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干预,从资金上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改革财税体制,推行分税制,削弱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提高中央政府的财政支配权,以期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投资。
1994年之前,预算的软约束同样存在于中央政府的行为上,中央政府的投资冲动同样存在,也需要采取措施克制中央政府突破财政预算搞投资扩张的行为。1994年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的最主要作用就是用法律的方式截断中央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的管道,切断了中央政府投资扩张从而推动货币扩张的内生机制。
在2000年前的中国经济循环中,因为难以解决投资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因此,总是出现产能过剩,企业经营效益也就难以保障,而且进一步连累银行,使银行信贷资产的不良率居高不下(在2000年前商业银行的信贷不良率超过30%)。此阶段的中国经济的循环是低效率的内部循环,经济的外部循环很弱,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很小。
总之,产能过剩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是由来已久的老问题。
2、2000年后产能过剩现象消失或减弱
2000年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新的气象,困扰中国经济多时的产能过剩问题似乎迎刃而解。
从投资的角度看,2002年以后实际投资速度明显加快。2002年前的八年里,中国实际投资增长速度(扣除物价以后)平均为12%,而2002年后的八年,实际投资增长速度为23%,2002年后的实际投资增长速度比2002年前高了近一倍。很多行业的产能扩张达到空前的程度,以钢铁行业为例,1998年钢铁行业的产量达到1亿吨,2003年的钢铁产量达到2亿吨,从1亿吨到2亿吨花了5年时间。但2003年后,钢铁行业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产量增加了4亿吨,2010年的钢铁产量超过了6亿吨。其间,很多行业或产品的产量都迈上了世界第一的巅峰。
在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运行良好,企业效益同样良好,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的业绩屡创历史新高,曾经陷入困境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一跃成为世界500强的明星企业,银行的效益当然更加优秀,中国的最大5家银行的股票市值都进入了世界前10名的行列。
总之,2002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的投资出现高速扩张,而市场销售状况良好,产能过剩的痼疾似乎消失了。
3、产能过剩现象出现好转的原因
在面对如此骄人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明白,2002年后中国经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有搞清楚了其中深层次的问题,才能知道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及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短期挑战。
依笔者之见,2002年后的中国经济出现了两个新的变化。其一是中国加入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加速,使进出口快速增长;其二是房地产的快速扩张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快速推进。正是这两个因素的出现,使困扰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首先,看看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未来趋势。2001年中国加入WTO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2000年之前中国经济之所以陷入产能过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找不到合适的市场,加入全球化之后,由外资主导的投资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积极意义还表现在解决了数亿人口的就业问题,众多的农村青年走出农村的田头进入城市的工厂,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这是中国经济在过去数年时间里快速增长的物质基础。
其次,房地产市场为工业投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房地产投资从统计上看被列入“投资”,但房地产投资与工业投资有本质区别,工业投资会带来产品供给,而房地产投资不仅不会产生工业产品的供给,而且会产生巨大的工业品需求。
另外,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为地方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提供了资金和需求。根据有关统计,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中,10%由当年的财政支出,30%靠土地出让收入,60%依靠银行信贷融资。银行之所以能够贷款给地方政府,主要是看其未来的土地收入,土地演变成了地方政府融资的质押物。
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为重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1990年我国轻重工业的比重大体相当,各占50%。从1999开始,重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长再次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2002年以后,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由2002年的62.6%上升为2005年的69.0%,轻工业则从2002年的37.4%回落到2005年的31.0%。轻重工业的比例差距明显拉大,重工业化趋势日益显著。重工业的加速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时点,即1999年与2002年,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完全对应,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后,房地产市场开始从1999年加速,2002年后房地产投资及房地产价格出现跳跃性变化。
二、中国经济将重新面临产能过剩的挑战
1、出口增速放缓,对产能释放形成压力
中国的全球化由外商投资促进的,与出口相关的产业投资在初期几乎都是由外商主导的,外商以销定产,一般不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但当民营资本和地方政府的实力大大增强之后,“重复投资”这个体制性的毛病又开始重现了。在产能过快扩张之后,必然出现相互杀价的现象,一旦国际市场出现需求减少,整个行业都遭到致命打击。
光伏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的资料,中国的光伏产业在2004年之后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连续5年的年增长率超过100%。在投资的快速扩张后,产能出现严重过剩,据独立第三方调研机构大禾咨询统计显示,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利用率为52.94%,硅片硅锭产能利用率为47.83%,晶体硅电池产能利用率40.48%,太阳能薄膜电池产能利用率则仅为20%。
中国的光伏产品中有95%用于出口,欧洲市场历来是重点,所占比重约为75%,德国和意大利占据欧洲光伏市场50%以上的份额,由于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国家下调对光伏电池的补贴,而且减少对光伏产品的需求。
结果是中国的光伏行业遭遇严重危机。海外上市的10家龙头企业,8家报亏。无锡尚德一直被认为是全球产量最大的太阳能企业,其三季报显示净亏损为1.164亿美元,亏损幅度最大。盈利的两家企业大全新能源、晶科能源的利润额同比也有大幅下降。而国内上市的24家光伏概念股中,业绩同比下滑的有8家,环比下滑的多达16家。其中规模较大的公司,拓日新能净利润同比下降160%,全年净利润预亏8000万元至9000万元。不少小企业已经关门。
光伏行业只是众多的出口行业的缩影,由于欧美国家的财政债务危机,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出口需求明显下滑,如果趋势得不到明显改善,则2012年以出口为导向的很多行业都会遭遇产能过剩的打击。
2、房地产投资减速将使相关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从前面的分析可见,使中国经济摆脱产能过剩循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反之,如果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出现减缓,则相关行业就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2011年的钢铁、水泥行业的运行状况已经给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2009年和2010年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房地产投资增长十分强劲,刺激了钢铁的需求,乐观的预期又刺激了钢铁行业的投资出现快速增长,一旦房地产投资放缓,则钢铁行业立即遭受产能过剩的打击。2011年1-10月,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供给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65.2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投资额1028.8亿元,同比增长17.4%;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钢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6.3亿元,同比增长18.9%。随着房地产销售的放缓,房地产投资从9月份开始放缓,钢铁的销售出现问题。10月份77家钢铁企业亏损面由9月份的9家增至25家,亏损面扩大为32.5%,亏损额为21.25亿元,比9月份增加18.3亿元。10月份的利润总额和销售利润率已分别降至13.8亿元和0.47%,创年内新低。
类似钢铁行业的还有电解铝、水泥、煤炭等,在过去的三年里,产能扩张迅猛,而未来却面临需求减少的困境。
从产能看,我国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主要是铜)等的产量都已经达到或超过全球产量的一半,如果房地产投资减速,则这些产品都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威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