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韩寒的倒掉已经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情,相反,它恰恰会是一件好事情,它最大的意义将有两重。一重在于刺破商业造星机制的虚假,使人们从承受偶像坍塌的巨大痛苦中真正成熟起来,一切回归到平实的生活中。另一重在于展现了“平面网络、自媒体对中心分布网络、党控媒体神话建构的反动和解构。”(VIVO九十八世微博)后者或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社会。
这将是一个系列文章。
我没有想到,我要批评这一事件并不是先从韩寒说起,而是要先从彭晓芸小姐说起。有时候,我觉得,彭晓芸小姐是一个始作恶者的扈从,她根本不是站在所谓理性的角度上说话,实质上就是想再次对她个人进行“造星运动”。有时候,我又觉得,彭小姐以一柔弱女子的单薄臂膀,居然要挑起此等千万斤重的舆论大梁,实属不易。然而,即使艰难地要砸锅卖铁、典儿卖女了,我也要给彭晓芸上一课,好让她清楚地知道她在这一事件里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做下了怎样地不恰当的事情。
面对方韩之争,我不禁想问,一个“人造韩寒”能怎么样?一个“伪斗士”又能怎么样?“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中国社会历来遵循“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生存法则。我个人认为,真正需要提防的并非“人造韩寒”,而是借着这一事件混进舆论中心的一些面目模糊之人。他们假装公知,假装意见领袖,实际上大有借机炒热自己、坐收好处的嫌疑。方韩事件围绕“韩寒是否人造”展开,本来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却因为这些人的瞎掺和而变得扑朔迷离。彭晓芸小姐就是其中之一。 彭晓芸于2011年12月29日发表在时代周报上的文章《作为现象的韩寒:市场与体制共谋的产物》写道:“叛逆,韩寒一直在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抗争,这是韩寒的本色。”在这篇长达4800多字的文章中,彭晓芸旁征博引,例举易中天、薛涌、李铁等公众人物的正反言论力挺韩寒,这时候,韩寒还是她笔下的“时代英雄”。半月多后,麦田抛出了“人造论”,彭晓芸几乎在一夜之间选择了倒戈讨韩,速度之快,令人猝不及防。彭晓芸在后来的微博中写道:“力挺韩寒的公知和媒体人,你们仔细想想吧,自己一边说没见过韩寒,一边力挺,你们挺的是媒体塑造的韩寒,也许你们不能接受,实际的韩寒是另外一种模样。”既然没见过韩寒本人的人不可以挺韩寒,那么没见过韩寒本人的人就可以反对韩寒吗?这样的逻辑着实令人看不懂。我个人觉得,出于出来混最起码的准则,在倒韩之前,彭小姐应该对上述文章做点解释。因为按照逻辑推论,如果韩寒有问题,那么韩三篇理所当然也有问题,那么彭晓芸最初挺韩的文章也自然有问题,而今转身倒韩,自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亟待澄清。可惜的是,彭小姐只说了一句“如今看来,一语成谶”就轻轻带过。虚晃一枪,她显然明白她自己的立场也有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彭晓芸为什么在方韩之争上这么热心?她真的这么关心这件事情的真相吗?网上骂彭和方怎么样的帖子纯属意淫,但彭小姐在微博上展露的公共姿态却令人刮目相看。她说,“如果韩确实起诉方舟子的话,这是一次检验中国对公众人物监督的法律边界的经典案例试验,另外,方舟子和麦田也可以反诉韩寒的人身攻击,这都考验中国的法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公正公平。”她一面给方舟子和麦田支招,一面对司法介入满怀希望。但是,仔细推敲,这并不是她真实的意思,她真正想看到的,是要将事情搞大,炒热。 如果彭晓芸真的关心这场争论,她就不该对司法给予厚望的同时,又挑拨方舟子与麦田在将来的法庭上反咬韩寒。这样只会使争论更热闹,使事件更富于喜感,却不是普通公民甚至庸众想要的结果。对于事件的围观者,以及众多的粉丝,大家最想要的结果只有一条:韩寒究竟有没有问题!——而不是听任你的戏耍!如果上述还不足以说明彭晓芸的用心,那么她在微博中就该事件写的两条“娱乐队形分析”则让其姿态更加明朗化,她把挺韩寒的一派戏称为“死忠派”,其成员包括“1、韩家军,2、韩出版商旗下作家,3、娱乐圈爱弟弟的姐姐们,4、商业利益攸关者,5、爱革命胜于爱真理的公知们,6、吹捧过韩寒骑虎难下的媒体们,7、爱晒当年勇的显摆派们,老子当年也饱读经书,8、对文革有恐惧记忆又不了解西方民主的遗老遗少们,9、韩粉”,将倒韩的一派称为“质疑派”,成员为“各种互不相干甚至打过架的人们:1、职业打假方舟子,2、技术控加深度思想迷麦田,3、一堆对文字敏感又好奇的文字工作者们,4、反思反智文化的学者们(海外居多,何故?)5、深谙内幕的出版界业内人士,6、考据控,纯属爱玩探险,7、凯迪天涯网络思想家,8、路过”。一个闹得满城风雨的公共事件,除了她的火上浇油不算,居然还站出来深度娱乐,唯恐天下不乱啊。彭小姐这种前后有别的作为,我实在看不懂,她到底要干什么? 韩寒另一个颇受公众质疑的地方在于他面对电视采访没有旁征博引和高谈阔论,彭晓芸当然不会放过这一点,她很聪明地引导庸众质疑韩寒不与知名“公知”见面的原因,这当然容易令人怀疑其中或许存在猫腻。但是我们必须明白,韩寒见任何人都不是我们说了算的,一切取决于他本人,这是起码的常识。此外,彭晓芸对挺韩派的另一个“嘲讽”是:那些没有见过韩寒的人力挺韩寒实际上有些可笑,因为“文章韩寒”是“媒体塑造的韩寒”。 但是,这仍然不能成为质疑韩寒的有力证据。韩寒首先是一个公众人物,具有象征性和代表性,我们质疑他,也并不是因为他本人,而是因为他代表了公众。在此基础上质疑的韩寒必然是“媒体塑造的韩寒”,而非韩寒本人。 所有的质疑都没有证据,所有的人仅仅停留在揣测的境地,像极了鲁迅说的:“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也如一位网友的议论:“质疑的人找不到人证物证,被质疑的人已经举出了所有人证物证。所谓真相,真的存在吗?”我想特别说明的是,这些话不是说给方舟子听的,而是说给彭晓芸们听的,方舟子不畏罪于人的精神值得嘉许,扈从者的苟且之心却一点也不能包容。 至于对韩寒是否存在代笔的行为,个人认为既然公众韩寒与个体韩寒有别,不妨也区别对待。 回顾传统,我们会发现,“集体创作”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有学者指出,太史公父子写了史记,但也只挂司马迁一个人的名。吕氏春秋、汉书、淮南鸿烈、艺文类聚、推背图、册府元龟乃至集中了杂剧与民间传说的水浒等,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是有一个无形的团队。远的不说,令国民最熟悉不过的毛泽东思想的缔造也是一个团队,而非毛本人。在此我不禁想揶揄一句:方先生,您为什么不质疑“人造毛”呢? 我们为什么置传统与现实泯然不顾,反而在代笔与“伪书”的问题上纠结不清呢?笔者以为,彭晓芸和她的朋友们,揪住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代笔问题,实质意义上,是商业利益的驱动。现代语境下的写作,已然沦为一种利益同盟。古今多少不朽之作都是在作者百年之后才光映于世的,韩寒却不是这样,他极负盛名,甚至于由他所创造的财富,明里暗里,惹红了无数人的眼睛。国人的逻辑通常是,我爸如果是李刚,我一定是最牛逼的。所以,当韩寒一出事,迫不及待地挥袖上阵,将其倒掉,当是再痛快不过的事情了。虽然他们不曾像韩寒那样风光过,但至少倒掉韩寒的那一瞬间,着实还是风光无限的。 另外一点看起来也十分可笑。这便是彭晓芸们质疑的韩寒不读书。众所周知的是,韩寒高中肄业出道。我们能指望一个高中生读多少书呢?同时,当韩寒肄业辉煌出道的时候,人们都将矛头指向了教育的失败以及对素质教育的无情嘲讽,而今又反过来说韩寒不读书,是否有自我掌掴的嫌疑呢? 撰文至此,再回到彭晓芸身上。我批评的并非她本人,而是以她为代表的一群公知。他们连“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最起码的道义都不屑一顾,只管推测,无限度地放大事件,消解其实质上的社会意义,这是值得警惕的。在当前的倒韩运动中,以彭小姐为代表,一些“公知”们表现的异常积极,积极到翻脸如翻书,积极到在我们能想到的任何漏洞中见缝插针。最后太多的人记住了“彭小姐们”的犀利和“正义”,忘却了事情的本质。到头来,韩寒没有被倒掉,彭晓芸却成了时代的新宠,这将是我们最大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