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杂谈』 关于“方韩之争”的逻辑与常识

本帖最后由 马甲 于 2012-2-28 00:50 编辑

作者:倍魄  发表日期:2012-2-27 13:18:00        

  好的文章应当有一个轻松的开头,而不是羞怯地玩着衣角跟读者说,“这个太长了可能不太合适”。知道太长,为什么不写短点?成心还是撒娇?
  话说有一位书法爱好者阿三,为人热情真诚,对书法那是相当热爱,逢人就要给人露一手,还总让人发表意见。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来,他练书法就好比冯巩练举重,不是那块料。阿三有天听说他姐夫的同学的小姨子是书法家启功的邻居,就送礼了20盒脑白金,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墨宝拿到启老面前要个评价。启老宅心仁厚但又从不说假话,只好说了句:“这一手字,写得真黑!”
  看到北大博士破破的桥的《忽悠的原理和技巧》这篇大作,我也是心头一惊:“如此雄文,写得真长!”
  看官莫笑我不够严肃,东拉西扯。我讲逻辑,不想浪费一句话。阅读至此,我猜测你们可能已经有如下判断:
  1、倍魄暗示了:这是一篇好文章,因为它有一个好的开头;
  2、倍魄在讽刺破破的桥;
  3、文章第一段就开始挖苦了;
  4、倍魄认为《忽悠的原理和技巧》这篇文章写得不好;
  5、倍魄认为破破的桥不是谈逻辑的料;
  6、倍魄讽刺北大博士,如果他有高学历,他就是鄙视,如果他没有高学历,他就是嫉妒。
  ……………………
  我要说,上面的判断都是合理的,但又都是可以辩驳的。要清晰的说明其中的缘由,就要讲一些逻辑常识。由此,“方韩之争”不仅激活了民间理性和知识分子的责任心,也推动了逻辑学的普及,善哉!善哉!

  一、逻辑是什么

  严密的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数学的辉煌来自于几何学,而逻辑的发达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演绎推理严密性的登峰造极是相辅相成的。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仿照了《几何原本》的结构,可以说,逻辑学和几何学是西方科学的初乳。欧几里得师从柏拉图,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就是一个街头哲学家和辩论高手,他声称“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专找一些“智者”对辩,用连环的追问逼到最后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的雄辩术让他成了雅典年轻人的偶像,今天韩粉方粉的狂热都比不过2500年前的苏粉。粉了苏格拉底就不粉众神了,因此,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精神污染之罪判处死刑。尽管有人劫狱,但苏格拉底拒绝出逃,他说既然我是雅典的公民就要服从雅典法律,然后就饮下毒堇汁慷慨赴死。苏格拉底的徒孙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学问之集大成者,影响力忒大(若按阵势,不论学问,当今中国只有于丹和易中天教授堪与比肩),他的形式逻辑体系延宕千年,只是到了近代,随着非欧几何的发现、数学基础和形式系统的研究深入,现代逻辑学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向大家透露一个小秘密:我是国内逻辑学界的世外高手,正在写一部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旷世杰作,预计年底完成,有远见的出版商请私信我。
  从现代逻辑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搞得有点杂乱(当然,乱也不是破破的)。亚里士多德最大的逻辑贡献是三段论理论:由大前提(比如,北大博士都懂逻辑)和小前提(破破的桥是北大博士),可以推出结论(破破的桥懂逻辑)。三段论有64个式,每个式有四格,故标准式的三段论共有256个可能形式。但其中只有15个形式是有效的。所谓形式逻辑就是这15个形式可以套用,遵守这些“格式”的三段论推理都是有效推理。

  二、逻辑错误和判断错误

  这里强调一个常识:逻辑学是研究“推理有效性”的,而不是研究“真理”的。现在你可能认为破破的桥不懂逻辑,但你无法否认如下三段论推理是有效的:
  所有的北大博士都懂逻辑,
  破破的桥是北大博士,
  所以,破破的桥懂逻辑。
  上面这个三段论推理的有效性是无可辩驳的。但有效的推理,并不能保证结论是真理,因为结论是真理,除了要求推理有效,还要求大小前提为真。当大小前提都为真,并且三段论的格也有效,结论才为真。假设有些北大博士只是冒充懂逻辑,或者破破的桥并非北大博士,那么,我们就不能保证结论为真。
  所以,错误结论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是推理无效(逻辑错误),二是前提虚假(判断错误)。如果你握有事实,但你不能展现强有力的有效推理,你就不能说服别人,这就是逻辑的重要。
  举一个非有效的三段论例子:
  所有的北大博士都懂逻辑,
  破破的桥不是北大博士,
  所以,破破的桥不懂逻辑。
  虽然,上面三段论的结论可能是真的,但它的三段论形式是非有效的,也就是说其推理过程是无效的。如果我们把大前提改成“只有的北大博士才懂逻辑”,小前提和结论不变,那么,变化后的三段论就是有效的了。
  现在简单看看破破的桥懂不懂逻辑学。什么“材料、逻辑和话语权”,话语权讲的是传播效力,跟逻辑学有什么关系?你怎么不把“大嗓门”和“粉丝多”也扯到逻辑学里面?还什么“标准A、B、C和材料”,大前提、小前提、三段论、周延这些概念我上中学就学了(不知道现在中学语文还讲不讲这些),你发明这些土语,是因为你自己无知,还是担心读者不懂。假如是后者,拜托也不要把逻辑概念搞混乱好不好?不同三段论的大前提(你所谓的标准A和B)怎么“同时考虑”?我对你的表述能力深感遗憾,对你搞乱概念的本事自叹不如。

  三、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现在回到文章开头的判断:倍魄有没有断言自己写了一篇好文章呢?逻辑上说,没有!倍魄说“好的文章应当有一个轻松的开头”,并没有说,轻松开头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轻松开头”只是“好文章”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另外,倍魄讲了个笑话,可以看出倍魄是想按他的好文章标准去写作。但可能读者既不认为有了笑话就是个轻松的开头,也不认为好的文章就必须有个轻松的开头。所以,倍魄没有证明自己写了篇好文章。
  这就又涉及了两个重要概念: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方韩之争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纠缠混杂在一起。通常,价值判断的矛盾无法解决也不必解决,因为它们是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价值、审美和道德标准给出的主观判断。你认为好的东西,我可能就觉得非常糟。比如,韩寒杂文的风格,在韩粉看来就是“深刻”、“机智”,在不喜欢的人看来则是“浅薄”、“耍小聪明”。除非双方认可同一个价值标准,否则价值判断的分歧不可争论,徒有对骂。
  事实判断的争论就靠谱得多。比如说“韩寒是中国作家里小说发行量最大的”,这个判断就比较容易客观地验证。所以,事实争论总比价值争论更可靠,更有意义,更具可操作性。
  方韩之争,方舟子方面不断对作品文本、访谈视频和文字、相关事件的时空顺序等方面提出事实判断,然后,用逻辑推理得出质疑。而韩寒方面,挺韩的朋友多是从平时与韩寒的接触印象,从“相信人品”和“传播价值很高效”的价值判断上,来保卫韩寒。正是韩方过多回避事实争论,而诉诸价值信仰,才使得公众判断向方舟子方面不断靠近。

  四、逻辑谬误种种

  人大出版社的《逻辑学导论》([美]柯匹、科恩)中,详细列举了三大类共17种非形式的逻辑谬误,它们是:
  1、相干谬误:诉诸无知论证;诉诸不当权威;人身攻击论证;诉诸情感;诉诸同情;诉诸武力;不相干结论。
  2、预设谬误:复杂问语;虚假原因;丐题;偶然;逆偶然。
  3、含混谬误:歧义;双关;重读;合成;分解。
  我在《关于“方韩之争”的实话与常识》一文中,已经特别提到了“人身攻击论证”,中国文人特别喜欢使用人身攻击论证,也特别爱用指责对方人身攻击的方法来自辩。必须说,这很大程度是由于中国的逻辑学知识不够普及造成的。判断是否“人身攻击论证”关键是要看论点和论据是否相干。
  例如,麦田论证“人造韩寒”,由于使用了错误的赛程表,造成了“事实判断错误”,至少使一部分逻辑论证失效。而在韩寒方面,指责方舟子打假是出于个人恩怨,方舟子是阴暗小人,麦田早期曾在论坛上攻击女网友等等,即使我们把这些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真假争论搁置不论,单从论证逻辑上,这也是“人身攻击”的无效论证。因为这些判断,与韩寒是不是《三重门》的真正作者以及新概念作文大赛有没有内幕操纵,是完全不相干的。
  “诉诸情感”也是一种典型的相干谬误,李海鹏的《支持一个非我族类》就属此类。声称起诉麦田,韩仁均叔叔在微博上发出对方舟子孩子的恐吓暗示,都是“诉诸武力”谬误的绝好例证。这些都不能让“人造韩寒”的质疑从逻辑上消除。
  恕我不把17种非形式谬误一一举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些逻辑教材来学习。不管方韩之争结局如何,这个事件至少可以洗理一下中国人的理性和逻辑思考力。

  五、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

  之所以不在“三段论”和“逻辑谬误”上过度笔墨,一是不想吊书袋,不想以文章长度混充有学问,二是更重要的内容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方韩之争到目前为止,在很多人看来已经真相大白,但在韩寒的支持者那里,则他们从来不认为方舟子一方拿到了“铁证”。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人指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概念区别。
  我首先指出方舟子方面找到更有力的事实判断的四点客观困难:
  1、假如韩寒在新概念大赛和作品真正作者上有造假,这些造假者与韩寒也是利益共同体,他们不可能出来当人证,除非有更大的利益。韩寒悬赏后来又否认,很可能就是因为韩寒方面意识到“重赏之下有勇夫”。举例:假如有人肯为20万元酬劳给韩寒代笔,或者出版社肯给韩寒100万元,而让一本小说署名韩寒,对没有名气的作者、出版社和忙于赛车的韩寒来说,这都是“双赢”的交易。但如果真的悬赏了2000万,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2、方舟子方面没有权力机构的调查能力。假设权力机关介入调查,所有的问题都容易水落石出。说到这里,不妨以足坛扫黑为例。中国足球的假赌黑几乎与职业化的历史一样长。中国球迷早就认定有假球、赌球和内幕交易,但他们从来没有“铁证”,他们凭的是常识。到了今年年初,由于公安机关介入,公众不仅看到了铁证,而且,超乎他们的预期,连足协副主席和金哨裁判陆俊都成为了阶下囚。陆俊是中国裁判的旗帜人物,执法过世界杯,经常在电视上为球迷解读世界杯的场上执法。如果只凭接触和印象,球迷和央视的相关人员,你们怀疑过金哨陆俊其实是黑哨吗?所以,那些与韩寒有过接触的朋友们,请不要凭你们的印象就为韩寒背书,印象有时是会骗人的。
  3、方舟子方面没有记者采访权。南方周末记者在写出知音体特稿《差生韩寒》后,在与网友的交流中竟然问“那些人就在那里,你们为什么不去调查?”亲娘唉,明明是自己违背了记者职责,避重就轻,给韩寒背书,放置公众对新概念大赛和三重门作者的疑问在一边,还问没有采访权的公众,为什么不去调查……
  4、媒体的沉默和倾向。传言中,主流媒体在韩方事件上已经被沉默(没有铁证),而且,由于之前的利益和荣誉相关,媒体在主动搜寻信息和选择传播方韩两方面的声音时,并没有做到公平公正。我看到的情况是,更多倒向韩寒方面(没有铁证)。
  现在言归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可以说,只有演绎推理才是绝对严格的,现代数学能够达到绝对严格,就是倚仗演绎逻辑,以符号化、形式系统化的方式谋求数学基础的坚实。但是在康托尔的集合论中,发现了一系列悖论,其中最有名最致命的是罗素悖论。由此产生了第三次数学危机,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哥德尔发现了不完全性定理,断言即使是在算术这样的简单系统中,也存在真而不可判定的命题。韩粉可以展开联想:那么,是不是“韩寒代笔”也是真而不可判定的命题呢?数理逻辑有趣而深刻的内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这目前正是我的研究领域,我的新书也是这方面的内容。
  可以说,真正严格的数学和物理理论系统,都是演绎理论,或者,有数学模型,否则,就不能称为严格的理论。这是西方科学的基本标准。但是,演绎逻辑的确定性要求标准太高了,别说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很多应用学科和医学当中,也往往达不到演绎确定性的要求。比如吸烟与癌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就不可能是一种确定性的,而只能是盖然性的。
  没有演绎逻辑,人类的思维就不能达到绝对严格。没有归纳逻辑,人类就不可能拥有常识,不可能进行日常推理,不可能建立实验科学,不可能建立西医和中医。
  在方韩之争中,人们应用演绎推理来保证逻辑的严格,也应用归纳逻辑来作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每一个孤立的归纳推理都不可能是“铁证”,因为只有演绎推理才是绝对严格的。但一系列归纳推理构成的逻辑链条,就可以无限逼近于事实真相。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即使是对半的偶然性,当5个1/2串连在一起时,就只有3.125%的例外了。这就是每一个有常识的人,在看了方舟子方面提供的质疑证据之后,看到韩寒方面前后矛盾和出尔反尔之后,倾向于方舟子的逻辑原因。
  归纳逻辑不必找“铁证”,不可能找到“铁证”,也从来不需要“铁证”。举例,假如在10次公共事件中,发现有9次易中天教授都出来发表了评论,并且,每次都没有什么独到见解,一般的常识推理就可以得出结论:“易教授是个喜欢抛头露面的人,但学问一般”。请注意,首先,这只是个举例,不是事实陈述。其次,这也不是逻辑谬误中的“人身攻击论证”。因为这个论证本身就是对易教授的个性和学问给出判断,而不是意在论证他挺韩的言论无效。因此,不构成“人身攻击论证”。

  六、模型、解释力和简单原则

  科学研究是典型的对未明真相的探索活动。从科学史中可以找到很多实例来理解和说明方韩之争中的现象和行为。现实总是无限复杂的,如果对真实世界的信息总和进行处理运算,全世界的电脑联网起来也不够用。所以,在科学研究中,总要建立模型,将我们认为不相干的信息去除掉,这样得到一个理想化的模型。比如,牛顿理论在解释引力现象时,把太阳和地球看成是没有体积只有质量的质点,就能运算和解释地球的绕日运行。“质点”的模型简单而好使,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也导致了海王星的发现。
  每一种模型的解释力不同,人们总是寻找既简单又解释力强的科学理论。如果不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通过“以太”和“洛伦兹变换”等假设和修补,我们也能达到狭义相对论的解释力。但科学思维原则,还追求一种“简单美”。狭义相对论被接受,也在于它不需要修修补补,而只需要“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两条原理,就可以得到漂亮的数学方程和强悍的解释力。相仿的例子还有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勒密的地心说。接受宇宙的地心说是最自然的事情,圣经有这样的谕示,人类又是生活在地球上,明明看见太阳月亮和星星都在围绕地球转动。但随着天文观测的精确化人们发现要解释星体的运行轨道,原来的圆周模型不能解释,所以,就在原来的轨道“均轮”上,添加了星体运动的“本轮”,后来,不断修补,最后严重到加了80多个小本轮,还是不能解释观测到的数据。而被宣布为异端邪说的哥白尼模型,既有简单之美,又有强大的解释也,对于观测数据,不必那么对模型修修补补。所以,天文学中日心说最终取代了地心说。
  我们也可以从模型的角度来考察方韩之争。面对那么多数据,如果用韩方的模型来解释,韩寒有行为有时是耍酷,有时是对方有敌意、有时解释是韩寒强记博闻,有时是谁都可能忘记自己写的东西,有时举例中外有作家不愿意谈论文学和作品,韩寒是其中之一……总之,他们要为自己的韩寒模型修修补补,以图保持不败。而方舟子方面的模型就简简单单,解释力超强:韩寒得到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之后退学,其父韩仁均将自己的著作进行修改,以韩寒的名义出版《三重门》,靠“少年天才”“退学生”“反应试教育”等标签及新闻价值,《三重门》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但体育特长的韩寒真心喜欢的是赛车,并不热衷文学,也不怎么喜欢看书,但《三重门》又实实在在地给韩家带来了财富。包装一个“文学韩寒”并不断以其名义出版作品,就成了经济必然。韩寒在公开场合避免谈文学谈创作,是因为这些作品确实有人代笔。后来,互联网媒体崛起,博客火爆,韩寒开博与新媒体形成利益互动,强大的宣传把韩寒推向了意见领袖的高度。韩寒转向文学批评,后转向社会批判,再到“韩三篇”的转身,与其说符合一个年轻人的思想变化的客观轨迹,不如说是跟踪了社会热点的变化,符合眼球经济和利益安全的经济法则。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文学韩寒”逻辑漏洞被麦田发现,并勇敢地喊出来。(麦田绝对不是第一个发现破绽的人,但他是第一个大声喊出“他没穿衣服”的人)。赛车手韩寒、上海居民韩寒、时尚韩寒、不爱读书韩寒、不文学韩寒、不外语韩寒,这些概念看来,远比“文学天才”“意见领袖”这些桂冠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七、非理性:直觉和信仰

  当然,除了理性,除了逻辑,人们在认识现实世界时,也常使用直觉。有阅历的人可以不用对话,只凭第一次接触的言行举止观察就对事物作出直觉判断。在有些情况下,直觉的准确甚至超过逻辑。爱因斯坦也相信直觉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
  此外,情感和信仰也是影响和左右人的判断的。俗话说,爱是盲目的。一个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往往不需要理由。粉丝从本质上说,是非理性的,情感和信仰大于思维逻辑。与粉丝讲理,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因为他们只想听到自己一方的意见和声音。
  正确的做法,是让直觉给予你引导。直觉导向人类的创造性发现,但直觉不能提供思想的严密性。严密性是建立在仔细观察,搜集信息,谨慎判断,逻辑论证的基础之上的。请注意,日常生活运用的推理大多是归纳推理,或者说是对盖然性的推断。那就是我们的逻辑常识。

  一个使用直觉和常识、研究演绎逻辑的有身份证的居民
  2012/2/27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399894.shtml
又一个充熟的半吊子。

搞清楚什么是“数理逻辑”,什么是“形式逻辑”在吭声,岂不更好?

欧几里得出生时,柏拉图已故去十多年,看不出来这个“师从”是个啥意思。
百度百科关于欧几里得的介绍:

  欧几里得(Euclid)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氏几何学的开创者。欧几里得生于雅典,当时雅典就是古希腊文明的中心。浓郁的文化气氛深深地感染了欧几里得,当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
  一天,一群年轻人来到位于雅典城郊外林荫中的“柏拉图学园”。只见学园的大门紧闭着,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这是当年柏拉图亲自立下的规矩,为的是让学生们知道他对数学的重视,然而却把前来求教的年轻人给闹糊涂了。有人在想,正是因为我不懂数学,才要来这儿求教的呀,如果懂了,还来这儿做什么?正在人们面面相觑,不知是退、是进的时候,欧几里得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只见他整了整衣冠,看了看那块牌子,然后果断地推开了学园大门,头也没有回地走了进去。
  “柏拉图学园”是柏拉图40岁时创办的一所以讲授数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在学园里,师生之间的教学完全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因此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尤其是几何学,所涉及对象就是普遍而抽象的东西。它们同生活中的实物有关,但是又不来自于这些具体的事物,因此学习几何被认为是寻求真理的最有效的途径。柏拉图甚至声称:“上帝就是几何学家。”遂一观点不仅成为学园的主导思想,而且也为越来越多的希腊民众所接受。人们都逐渐地喜欢上了数学,欧几里得也不例外。他在有幸进入学园之后,便全身心地沉潜在数学王国里。他潜心求索,以继承柏拉图的学术为奋斗目标,除此之外,他哪儿也不去,什么也不干,熬夜翻阅和研究了柏拉图的所有著作和手稿,可以说,连柏拉图的亲传弟子也没有谁能像他那样熟悉柏拉图的学术思想、数学理论。经过对柏拉图思想的深入探究,他得出结论:图形是神绘制的,所有一切现象的逻辑规律都体现在图形之中。因此,对智慧训练,就应该从图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几何学开始。他确实领悟到了柏拉图思想的要旨,并开始沿着柏拉图当年走过的道路,把几何学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并最终取得了世人敬仰的成就。
这就是“师从”?没看出来!

就这段引文而言,也不咋地。是笛卡尔将数学与几何同一起来的,在他之前,数学是数学,几何是几何,前者是关于“计算”的,后者则是“测量”。现代语义的数学,是在一系列“符号”建立起来之后才完整起来的。

就逻辑而言,分有“数理逻辑”与“形式逻辑”,就思维而言,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且,在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还有不同的分列,比如菜农在搞的“图形逻辑”和“图形思维”。

人们将非逻辑事件称为“巧合”,“无巧不成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