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栋:《傻子》韩寒自证有代笔

作者:毛晓栋  2012.3.8

(简版:韩寒自证《傻子》有代笔http://t.cn/zOco1xN

【文眼】“以前众多稿件的有去无回或者原封不动安然无恙而归”

1、《傻子》韩寒创作出来了

在《零下一度》的《第三个人》里,韩寒写道:“后来我开始投稿,投稿的动机说来可笑,只因为暂时缺钱。一个礼拜里写了十几篇小说、散文,没打草稿,没留底稿,寄给了江苏、上海的两家《少年文艺》以及 《少男少女》、《当代学生》”“最先等到的是江苏《少年文艺》饶雪漫老师的信,鼓励我说小说写得很好,决定发表。所以可以说,我的文学之路是从《少年文艺》开始的”

那么韩寒写的第一篇被发表的文章是哪篇呢?在《儿子韩寒》里面写道:“大约一个月以后,江苏少儿出版社的《少年文艺》编辑饶雪漫最早给了韩寒回音,说是他的小说《弯弯柳月河》(即《零下一度》里面的《傻子》)准备刊用。”原来是《傻子》。这在《第三个人》也有印证:“《傻子》发表后,我很高兴,去外面吃了一顿自我祝贺。两个月后,发表了一篇《书店》。”

韩寒《傻子》是投稿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2、韩寒《傻子》是啥时被创作出来的呢?

在韩仁均写的《儿子韩寒》里面记载:“1997年的整个三月份,放学以后,晚上做好作业,韩寒都着了魔似的开始写作。一篇几千字的小说,常常只一个晚上就写好了。”“这一个月里面,他写了十多篇小说、散文”“大约一个月以后,江苏少儿出版社的《少年文艺》编辑饶雪漫最早给了韩寒回音,说是他的小说《弯弯柳月河》(即《零下一度》里面的《傻子》)准备刊用。”

在韩寒写的《第三个人》里面记载:“一个礼拜里写了十几篇小说、散文,没打草稿,没留底稿,寄给了江苏、上海的两家《少年文艺》”

由此,可以断定《傻子》写于1997年3月的某一个星期里面,同时还有十几篇小说、散文成稿。韩仁均把韩寒亲笔记载的一个星期说成一个月,难道是怕天才羽翼的光芒太耀眼?

3、韩寒《傻子》为啥能被创作出来呢?

在《零下一度》的《傻子》的“创作谈”是这样陈述的:“早就想写一篇校园生活的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事件是虚构的,但许多细节都是点点滴滴从生活中积累而来。”“我个人认为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是十分重要的,你纵使有再好的文笔在小说中也只能用来修饰事例,而一旦脱离了生活就仿佛是上了岸的鱼,只能‘空游’而‘无所依’了。以前众多稿件的有去无回或者原封不动安然无恙而归,也使我学会了虚构要掌握一个‘度’,一旦越轨便会使人顿生七拼八凑之感,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儒勒·凡尔纳。”

请仔细看这一句:“以前众多稿件的有去无回或者原封不动安然无恙而归”!原来韩寒《傻子》创作成功离不开“以前众多稿件”带来的“使我学会了虚构要掌握一个‘度’”。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吗?

4、韩寒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投稿念头的呢?

在《儿子韩寒》里面记载:“1997年春节过后,当时韩寒念初二第二学期,我对韩寒说,我带你去县图书馆办个证,他们晚上也开放的,你可以到那里去阅览或借书。于是,一天晚上,我带 韩寒去图书馆办了个证。以后,韩寒一个人单独去了几次。在那里,他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也就是那几次有限的阅览,使韩寒对他的同龄人的总体写作水平有了 一个大体的了解,并使他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他说:那些少儿报刊上的文章写得太滥太幼稚了,我完全可以比他们写得更好。”

原来韩寒有投稿念头最早是在1997年2月春节过后看了一段日子图书馆的书以后。据查,1997年的春节是2月7日。

投稿念头在《第三个人》里面也有记载:“后来我开始投稿,投稿的动机说来可笑,只因为暂时缺钱。一个礼拜里写了十几篇小说、散文”看样子投稿念头的产生与奋笔疾书的时间间隔很紧凑。

【《傻子》事件梳理】

在1997年3月的某一个星期里,初中二年级的韩寒进行了首次投稿创作。一共写出了《傻子》等十几篇小说、散文。

在大约一个月以后,《少年文艺》编辑饶雪漫最早给了韩寒回音,说《傻子》准备刊用。《傻子》成为韩寒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关于《傻子》的创作,韩寒陈述道:“以前众多稿件的有去无回或者原封不动安然无恙而归,也使我学会了虚构要掌握一个‘度’”。

【问题】

1、韩寒在1997年3月的某一个星期内首次进行投稿创作《傻子》等十几篇小说、散文之时,有没有可能发生“以前众多稿件的有去无回或者原封不动安然无恙而归”一事?

(参考答案:不可能。因为通过对投稿时间到获知稿件录用情况的时间估算,时间上来不及发生。)

2、“以前众多稿件的有去无回或者原封不动安然无恙而归,也使我学会了虚构要掌握一个‘度’”一事,比“《傻子》被创作出”先发生吗?

(参考答案:先发生。因为没有“以前众多……”,就不会有《傻子》在此基础上的创作,从而也不会有《傻子》的创作谈。)

【结论】

综上所述,一个写作者要在某一个星期内既首次进行投稿创作,又做到面对“以前众多稿件的有去无回或者原封不动安然无恙而归”,是不可能的。

所以,署名韩寒的《傻子》有代笔。除非韩家父子拿出证据证明自己在此事上说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98511001012lpb.html
也确实哈,细小的自相矛盾处确实太多鸟。
被人质疑也只有默默地承受。
但是中国人一般不注意细节,也比较讨厌太过于注重细节,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就是了。
人韩寒能忽悠上钱,你方肘子是眼红了咋地?怎么就这么得饶人处不饶人涅,讨厌死鸟。
断人财路,简直太可恨鸟!
8颤抖,8销魂,偶是永苗偶怕谁!
也确实哈,细小的自相矛盾处确实太多鸟。
被人质疑也只有默默地承受。
但是中国人一般不注意细节,也比较讨厌太过于注重细节,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就是了。
人韩寒能忽悠上钱,你方肘子是眼红了咋地?怎么就这么得饶 ...
李永苗 发表于 2012-3-10 23:56
看来你也是缺乏想象力的一族。
有可能是韩寒记忆有误,把一个月说成一个星期,也可能是出于少年的虚荣心才这么说。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他真的在一个星期里写了10多篇文章。那些投稿的杂志都是少儿刊物,篇幅都不长,一天写2篇也不是难事。
这个韩寒应该说明一下。否则,这个细节就很致命了。
在《儿子韩寒》里面记载:“1997年春节过后。。。在那里,他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也就是那几次有限的阅览,使韩寒对他的同龄人的总体写作水平有了 一个大体的了解,并使他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他说:那些少儿报刊上的文章写得太滥太幼稚了,我完全可以比他们写得更好。“

韩寒在1997年3月的某一个星期内首次进行投稿创作《傻子》等十几篇小说、散文之时,有没有可能发生“以前众多稿件的有去无回或者原封不动安然无恙而归”一事?

(参考答案:不可能。因为通过对投稿时间到获知稿件录用情况的时间估算,时间上来不及发生。)
================
每一个写作者几乎都有被退稿的经历,而且刚开始投稿时,没有经验,喜欢把稿子投给一些大报刊。也就是说,韩寒在给《少儿文艺》投稿前,已经给别的报刊投过稿但未被采用,作者吃退稿的时候一般都不好意思对人提起,连韩父当时也未必知道。韩寒后来看了少儿刊物上同龄人的文章,觉得自己可以比他们写得好,所以才给《少儿文艺》等投稿并有文章被录用。
几乎所有人都在认证“回忆录应该是准确的”这回事。《儿子韩寒》是韩父的回忆录。韩寒对他父亲上的什么学,有没有学英语估计都不大清楚。他父亲对他写了哪些文字,怎么写的能很清楚么?

当然,指责他记忆不准确是可以的。以后写回忆录的人,如有不实之词,就是代笔,就是品行不端。这样的判断如果有,也可以的。。。

---附:

回忆录随想(2009-03-03 17:45:32)

文/wolfzhang

记忆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却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回忆录却不一样,没准你看到回忆录的时候,本人已经不在了。也有可能回忆者等着你看这个回忆录part one有啥回帖,再决定自己多写点哪,还是少写点。

长辈总是喜欢在我们面前说,我像你小时候,都怎么怎么样了。言下之意就是,你现在怎么还没怎么怎么样,那是不如我了。。。这些话,有些是对的。现在的小孩子确实不像以前能吃苦了。以往他们走十几里的山路都不嫌累,现在的人走几里路就不行了。但有些也是错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跟他们不一样了。换句话说,现在我不出门都能生存了。他们当时行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式。几乎每代都有人觉得下一代不如自己,可是就生活而言,下一代却越来越过得好了。其实,这反过来说明了,下一代是比上一代人强的。

尽管如此,长辈们还是要写回忆录的。特别是名人。非名人写了回忆录也没人看。比如说我,就是写十万字也不会有人理的。你是谁啊?写了这些又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还耽误我们时间。名人写的就有人看了。人家要想,他咋就成了名人了哪?没准他看了啥书修炼成仙的,咱也看去。没准他跟了哪个名师才出了高徒的,咱也拜去。大家都有暗窥心理,希望了解名人的心路历程,自己照此办理,也许也就成了一代大虾。可是,大虾不是所有的秘笈都说的。即使他都说了,看了回忆录的人,也未必能复制成功。因为环境不一样了。

但是,这里最重要的是,我认为在自己的丑事面前,能大胆说的算少数。丑事曝光是要有代价的。艳照门看到没有?这辈子的幸福都悬了。谁敢用自己的前途来换自己的真实表白?估计很少有人愿意。方鸿渐不会自称自己的那个克莱敦大学的学历是假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的过去。也许自己婚姻失败了,学业中断了,投资破产了。这些种种不好的东西,本来在记忆中就是想淡忘的。即使要写出来,可能也要强调外界的客观原因,给自己造成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不良境遇一一化解开了。其实这也是人的一个保护自己的方法,你走出来了,再往回看。自己写回忆录的时候,就像看别人的故事一样。这样写起来,可能能够消除很多主观的,臆想或者臆断的成分。一旦自己投入进去了,再回忆当初那是怎么遭怎么遭的,结果,自己也许又受了一次打击。就像韦君宜的《思痛录》一样的。但是,即使是韦老如此写文章,也有人说她写的文章有部分不真实的地方。(http://blog.voc.com.cn/blog.php? ... g&itemid=434010)。至于李宗仁回忆录,那不真实的地方就更多了。

当然,我说的这种回忆录,自然因为出版本身的原因做删改的。有时候,为了出版某书,不得不删掉自己写的某几年的事情。因为官方还没宣布这段时间的历史就可以写了。这也不是写回忆录的人的错。但是,让我们看到了这断代的回忆录,毕竟对回忆者的心路历程不是非常明了,就像电影硬给你剪了些低俗镜头,你可能连情节都对不过来一样了。

最后,我仍然要说,写回忆录是要有勇气的。我一直在催我父亲写写他的回忆录,可是他除了把我的手写笔拿去google自己的同学现在如何发达了之外,似乎一个字也没动笔。

所以说,回忆录,最关键的是动笔的人有没有激情。让我祝愿所有想写回忆录的人,都尽快的付诸实施,让我们有更多的草根文本(民间文本),来充实我们忙碌而又无聊的人生吧!
看来你也是缺乏想象力的一族。
可能是韩寒记忆有误,把一个月说成一个星期,也可能是出于少年的虚荣心才这么说。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他真的在一个星期里写了10多篇文章。那些投稿的杂志都是少儿刊物,篇幅都不长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3-11 07:12
你说的“可能”也许都不可能。
最有力的可能性是:
是韩寒写的,可是韩寒不赞成这些话的观点。
《韦君宜也在编假话》---母亲写于1998年的一篇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签:  韦君宜也在编假话   

  发布者:白山杉 |  浏览(2344) 评论 (6)  | 发布时间:2008-02-02 17:27:20 最后更新时间:2009-08-19 23:36:56   
  本作品所属分类:我的文章 文章类型:独家  推送到圈子 | 推荐给好友| 我要举报| 收入我的网摘   

 《韦君宜也在编假话》— 母亲写于1998年的一篇文章
     我母亲己近90岁。她1937年到延安,一生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在党内,她是出了名的直爽,正派。从没做过任何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的事。因为正直,吃了不少苦头。 “三反”时险些丢官罢职,“四清”时险些命丧新疆。


     反右时,她在中国作家协会,目睹了一切。曾写过一本纪实小说,当时周扬没有同意出版,原因是题材太大,“先放一放”。后我父母出国,就真是放下来了。几年后“文革”中,书稿丢失。我心痛致极,这毕竟是历史的一部纪录。
    韦君宜的《思痛录》出版后,正应当时的潮流,得到了喝采。但知内情的人并不十分赞同。她太矫情、太虚伪、太文过饰非。尤其是关于我母亲的一段,则完全是胡编,根本没有这回事。母亲写文反驳。作协有人带话说:“算了,韦君宜己病重,快死了,你不要说她了。反正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善良的母亲放下此文,2002年1月韦君宜死了,母亲也没再提此事。
     现在老人90岁了,记忆己不再清晰。难道就让历史如此误传下去?到底什么是真实呢?
     我也有不少“右派”朋友,他们也很正派,家父老年和潘大逵(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右派)相交甚好。我自己也很欣赏吴祖光(著名戏剧家、右派)。可我不喜欢韦君宜,挺恶心,靠胡编乱造来粉饰自己,实实不好恭维。
附上我母亲的原文,供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了解真象;
    《韦君宜也在编假话》
     最近书市上畅销一本韦君宜所作的《思痛录》。该书在内容提要中介绍,这是一本说真话的书,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大彻大悟以后,用知识份子的良知来记述的。并说她的真诚和反思能带给人以新的视觉,新的启发和效益。可是我拜读了以后,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她在书中某些内容也像天方夜谭一样,编了假话。
     该书的39页上有这么一段话:“当时(指1957年反右时)主持批斗会组织工作的黄××,后来还在文革中间专门写了一本纪实小说,记载反丁陈集团的详细经过。她是把这个斗争当做丰功伟绩来写的。我想这个稿子倒实在应该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可惜那是在文革中间,我尚无这种历史眼光。一听到有这样的来稿,只知气愤,立即摇头,以“真人真事不好写”作为理由,叫编辑部把它退掉了“。这段150来个字的故事,就是这个标榜“说真话”的人所捏造的谎言。
     事实是:
     一、我就是韦君宜道姓不提名的黄××,我姓黄名其云,当年是中国作协总支专职副书记兼作家支部书记,也可以说是中国作协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二、当年我只是党组领导下的一个具体工作者,并不是“主持批斗会组织工作的”。
     三、在我担任作家支部书记的期间,确实是详细地纪载了每一个成员的发言,1958年春季又根据纪录写了一部十多万字的纪实小说。初稿完成以后,恰巧调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社领导是严文井、楼适夷、何文。我的职务是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在出版社工作的四、五个月里,我曾经把那部初稿交给何文征求意见,何说涉及的问题太大,要送给周扬看看。周看过不久,一九五九年二月我爱人白认被任命为驻摩洛哥大使,中组部决定调我和他一起出国。从此,我便离开了出版社,稿子也就拿回了家。这部稿子在出版社周转的事实就是如此。那时候韦君宜还没有调到出版社工作,根本就不存在她是什么负责人,吩咐什么人退稿的问题。
     四、在“文革”中,我进学习班、关牛棚、上干校,那部稿子早已被“造反派”三番五次地抄家,不知道抄到哪里去了?就这样一部连本人都找不到下落的稿件,竟变成“文革”中写,“文革”中投稿、还发生了韦君宜退稿的稀奇怪事。韦君宜,作为一个信誓旦旦的老共产党员,怎么能如此编造历史呢?
     据说韦君宜的《思痛录》发行量很大,是当前的一本畅销书。《南方周末》1 2月4日钩沉所登的《写历史和编故事》那篇文章,最后两句话讲得很好很正确,那两句话是:“如果把假冒伪劣的东西记下来当作党史资料的正面内容流传下去,那就会贻害子孙,后患无穷。”可惜的是该文作者不了解真实情况,把韦君宜《思痛录》当作全部真话,认为它能震撼人心。但事实上,韦君宜也像他批评的那种“似乎历史事实可以随着某种流行的需要,任意加以编织改造。”
    韦君宜反右时期,为了保护自己,不惜违心地胡说八道,写投机文章批判自己称为朋友的黄秋耘。现在,又为了粉饰自己,不惜编故事,打击别人,抬高自己。我认为这都是不可取的。
     反右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党中央早已纠正解决。每一个走过这段历史的共产党人,都应该总结经验,抛弃前嫌,加强团结,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而不应该制造是非,再掀波澜,甚至编造历史,谎言惑众。尤其对于没有经历那段历史的青年来说,更是一种欺骗。
      现在已不是无法无天的“文革”时代,而是经过拨乱反正,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国家正走向“以法治国”的时代,韦君宜以谎言编造故事,打击旁人,抬高自己,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黄其云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八日 
你说的“可能”也许都不可能。
最有力的可能性是:
是韩寒写的,可是韩寒不赞成这些话的观点。
马甲 发表于 2012-3-11 12:18
是韩寒写的,对我不是问题。现在讨论的是时间问题,一个星期还是一个月。我说的3种可能性他一定会赞成其中的一种。
今天翻的《伍豪事件始末》

瞧瞧 周恩来是如何被质疑,然后他如何慌乱的说错话的。




再附上沈浩波围脖上的一句话:

逼着所有曾有关联的人去回忆当年的各种细节,一旦发现其记忆有模糊或矛盾处,立刻以“阴谋论”的想像论证法——斥其撒谎,再以要真相的名义,逼其继续回忆,如此反复,战无不胜。@北京崔卫平 老师?您真的觉得一点都不应该联想起文革?

http://weibo.com/1498502972/y6XSD2Tso

不代表本人观点(因本人未有文革记忆),仅供参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